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第七章至第九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篇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xt>第一章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第二章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

第三章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中外纪闻》《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湘学新报》《湘报》在长沙谭嗣同唐才常《国闻报》于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殷墟甲骨卜辞带有新闻的成分。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种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

(3)甲骨卜辞、情报信、“悬书”虽然传递了一定的信息,但均与新闻传播相距甚远。

(4)先秦时的新闻传播几乎完全依赖口头形式。

(5)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开始于汉代。

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

但汉代还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6)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

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7)关于原始形态报纸产生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较大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即有报纸的萌芽。

如王安石曾经把《春秋》称为“断烂朝报”,意为残缺的政府公报。

②有人认为采诗官采集《诗经》是古代的采访活动,《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变迁,带有新闻成分。

③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

理由是:汉代各郡、国在京都设“邸”,而“邸”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诸侯或藩镇通报消息、传递文书。

因后来出现的原始报纸,大多由“邸”这样的机构颁布,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

(8)以上观点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很难视为科学论断。

据目前材料,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1)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唐代中期各藩镇在京都设邸,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

邸是地方上在京城设立的办事处,其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

由于地方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

(2)“进奏院状报”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比较详细的材料要数唐人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读开元杂报》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新华通讯社答: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外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导及各机关参阅。

1939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4.“野百合花”事件[北大2007年研]答:“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2、根据地(苏区):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邸报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3.邵飘萍4.《热血日报》5.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二、简答题(15×3=45分)1.谈谈你对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

2.简述范长江的主要新闻活动。

3.简述《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坚持斗争的内容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论述维新派的办报思想及其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2.论述《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3.论述解放区内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邸报答: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仅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又称为“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

邸报的主要内容为:①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②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③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④官吏的奏章和皇帝的批示等。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唐朝的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的进奏院发行;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完全具备了中央官报的性质;明代的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南洋马六甲创办,主编米怜(英),梁发(中)。

该报采用中国线装书本样式,雕版印刷,每月一期,免费赠阅,主要传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少量输入中国境内。

其主要内容为: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以传教为宗旨,介绍《圣经》和宣传“神理”,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再次为介绍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情况,并开始涉及时政;刊载天文地理知识,发表诗歌语言等作品及“告帖”;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二期中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月食》。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向导》[华师2007年研]答:《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

《向导》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该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同时,与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向导》周报自创刊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革命性、深刻的思想性、犀利的战斗性深受广大劳苦大众的喜爱和欢迎,国内读者赞扬《向导》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向导》周报不仅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现代中国报刊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国闻通讯社[北大2010年研]答:国闻通讯社是大革命时期规模最大的民营通讯社。

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

起初受孙中山和浙江军阀卢永祥等资助,实为反对直系军阀的联合势力的宣传机构。

该社主要以邮寄的方式向各地报社发稿,后陆续在北京、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分社。

国闻通讯社所发的消息,以详确报道事实为主,不加议论。

国外消息和各国报纸上的重要消息,则随时译述,供报界采用。

1924年8月胡政之创办《国闻周刊》作为通讯社的附属刊物,记载每周国内外大事,并加以评论,执笔者有胡政之、张季鸾等。

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胡政之将国闻通讯社总部迁到天津,继续发稿,成为北方通讯社中的巨擘。

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3.《政治周报》[社科院2006年研]答:《政治周报》是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

该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从第5期起,先后继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沈雁冰、张秋人。

每期销量4万份,1926年6月停刊。

该报一创刊即投入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并辟有“反攻”专栏,在宣传方法上的最突出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答:木铎是中国古代文字未出现之前的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这些都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接近,因此,前人一度把木铎当做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中央民族大学2003研]答:露布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起始于汉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有时露布也被用来发布政治性的消息。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万历邸钞》答:《万历邸钞》是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邸报的抄本,共32册,部分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台北“中央”图书馆,未署名。

抄本所抄万历年间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工作,包括筛选、删节,增加摘要,进行注释和附录说明,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等。

因为经过整理,这部抄本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4.《天变邸钞》答:《天变邸钞》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即“邸报”)上转录下来。

“天变”是指明熹宗天启六年发生的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这一提法,始见于明熹宗就此事件发的一则“上谕”,后来被广泛沿用,并把报道这一事件的“邸报”称为《天变邸钞》。

因年代久远,《天变邸钞》的原件已经无存,抄件因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

《天变邸钞》关于这次灾异事件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从这一点看,它出于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它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广为传播的那一类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

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2.邮发合一[人大2004年研]答:“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合一”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3.练笔运动答: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

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

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

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4.“九台式”答: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辩析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答案辩析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及习题

【习题】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及习题
五、简答题
1、1革命还是改良2建立民国还是实现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平均地权?
2、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得到广泛运用2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3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4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
3、《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内容十分丰富,有社论、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战绩、捷报和国内外时事。并设有17个专栏,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担负着党报和军报的双重任务。
改革,为办好新式副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19、A 20、B 21、D
22、B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C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E
3、ABC 4、ABC
5、ABCE
三、填空题
1、小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计考》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宋教仁。国民党系统报刊连续报道真相,声讨袁世凯。袁世凯乘机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摧残。到1913年,辛亥革命前后发展起来的500多种报刊,只剩130种。这一年是癸丑年,故称“癸丑报灾”。
3、笔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金华人。作为《申报》特派员,先后撰写了20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1918年10月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是个全才。著有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

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

时效性较强,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读者范围广。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九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人大2013年研]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其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办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

10月2日,刘少奇作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主要内容如下:①新闻事业在联系共产党和群众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②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党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即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③刘少奇提出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以下四个主要条件:a.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b.要独立地做艰苦的工作;c.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2.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年研;北师大2013、2010年研;北大2012、2006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

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

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

此后,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

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七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师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 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1)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

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

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1.2 近代报纸的出现与发展1.3 新文化运动与新闻事业的崛起1.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二章:新中国的新闻事业(1949-1978)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2.2 社会主义改造与新闻事业的变革2.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4 新闻事业在探索中前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1978-至今)3.1 改革开放初期新闻事业的恢复与发展3.2 媒体多样化的趋势3.3 互联网与新媒体对传统新闻事业的影响3.4 我国新闻事业的现状与挑战第四章:我国新闻事业的制度与政策4.1 新闻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体制4.2 我国新闻事业的法律法规4.3 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4 新闻事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第五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5.1 新闻伦理的含义与作用5.2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5.3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5.4 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六章:重要历史事件与新闻报道6.1 重要历史事件的新闻报道6.2 典型报道案例分析6.3 新闻报道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6.4 培养学生对新闻报道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第七章: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7.1 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新闻写作的格式与要求7.3 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实践途径7.4 分析优秀新闻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第八章:新闻编辑与出版8.1 新闻编辑的基本任务与工作流程8.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编辑特点8.3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出版8.4 培养学生新闻编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九章:新闻传播与受众9.1 新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9.2 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效果9.3 新闻传播的党性原则与导向作用9.4 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十章:新闻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0.1 数字化与网络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10.2 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创新10.3 在新闻领域的应用10.4 我国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详细讲解古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包括口碑、驿站、邸报等,以及这些方式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央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的国家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至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

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

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四社”[华师2005年研]答:“四社”是指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报业集团。

《申报》经理张竹平1924年在上海成立“申时电讯社”,成为中国现代影响较大的私营通讯社。

后合资收购《时事新报》和英文《大陆报》,并于1932年集资创办《大晚报》,成立了一个联合办事机构,即人们称之谓“四社”的报业组织。

《时事新报》、《大陆报》和《大晚报》三报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时电讯社为张竹平独资经营。

1934年“四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后业务又有发展,各地访员增至30多处,每日收发稿件达6万余字。

是年10月1日,本埠新闻增发午稿,供各晚报采用。

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夺。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夕停止活动。

1946年6月6日恢复活动。

3.史量才之死[人大2011年研]、史量才[人大2009年研;华中科大2007年研]答:史量才之死是指中国报业的先驱者之一史量才因为所办的《申报》在九一八事变后敢于直言,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不满,1934年11月13日在由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被谋杀的事件。

史量才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

史量才和《申报》作出了一些果断举动,《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府的公开批评,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蒋介石亲自下令,派特务枪杀史量才。

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偕夫人、儿子由杭州乘自备汽车回上海,行至海宁县翁家埠附近时遭特务枪击,史量才当场身亡。

4.《大众生活》[复旦大学2007年研]答:《大众生活》于1935年11月16日创刊于上海,邹韬奋主编,16开周刊。

上海时代书店大众生活社出版。

邹韬奋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北平传来“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他不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学生的正义运动,还寄了几千份《大众生活》给北平市学联,宣传抗日救亡。

1936年2月《大众生活》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41年5月在香港复刊,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5.《新生》周刊[清华大学2008年研]答:《新生》周刊于1934年2月10日在上海创刊,杜重远主编。

《新生》周刊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是《生活》周刊的继续,只是《小言论》专栏改名为《老实话》。

发行量达10万份,上海新生周刊社出版,1935年6月停刊,共出版72期。

本刊为老期刊中之名刊,宗旨是抗日救国,为祖国人民生存而奋斗,最高销量达10万多份,影响极大。

《新生》周刊第2卷第195期(1935年5月4日)上,发表易水(艾寒松)的杂文《闲话皇帝》,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借口此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

国民党政府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于6月22日查封《新生》周刊,杜重远被判刑一年又两个月。

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生》事件”。

6.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清华大学2010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答: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是指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统称,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

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

更为可贵的是,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范长江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

“长江”名噪一时,《大公报》也销数陡增。

这些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7.《西行漫记》[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答:《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出版的作品。

书原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记录了斯诺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所见所闻。

在其陕北之行期间,斯诺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及领袖真实生活和精神状况的图片和报道。

在已发表的报道基础上,斯诺撰写了30多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

1937年2月,中国上海地下组织将书译成中文出版,为躲避国民党和日寇检查,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国外正式出版。

此书在国内国外市场均被销售一空。

《西行漫记》奠定了斯诺在世界新闻界的地位。

它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是本世纪的新闻记者所施展的一个最了不起的绝技”,“是新闻界多年来最大的成功”。

8.《中国报学史》(《中国报业史》)[四川大学2006、2004年研;复旦大学2005年研]答:《中国报学史》是新闻学专家戈公振的名著,写于1925年至1926年,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

日本人小野保增译为日文,书名改为《支那新闻学史》,于1943年在东京出版。

全书共6章,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而且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该书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9.《中央日报》答:《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中文版和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

该报初创时期,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的宣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反共拥蒋。

此后该报一直是国民党的喉舌。

1927年9月14日停刊。

1928年,在上海出版《中央日报》,同年10月停刊,次年改在南京出版。

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报》迁至台北发行,在台湾“报禁”时期以及“报禁”解除初期,是台湾大报。

2006年6月1日,因亏损停刊。

10.“中央广播电台”答:“中央广播电台”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的核心机构之一。

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呼号为XKM,发射功率500瓦。

1932年11月建成新台,呼号改为XGOA,发射功率扩至75千瓦,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

11.“左翼记联”答:1931年10月21日,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于1932年3月20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左翼记联”)。

联盟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国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

联盟还通过上海的新声通讯社、远东通讯社,发布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

12.《布尔塞维克》答:《布尔塞维克》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的理论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在上海创刊。

起初是铅印16开本周刊,曾改出半月刊、32开本月刊,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任主任,后又增加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等21人为编委。

至1932年7月出版第5卷第1期后停刊。

13.《红旗》周刊答:《红旗》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

《红旗》从第40期起,被指定为“全国政治机关报”,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述评政治形势,而且面向全国。

1930年与《上海报》合并,改出《红旗日报》。

14.《上海报》答:《上海报》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办的一张通俗报纸,创刊于1929年4月12日,在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报纸”。

初名《白话日报》,秘密编印,半公开发行。

担任编辑工作的是李求实、谢觉哉、吴永康等。

该报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文字通俗易懂,赢得了广大工人群众的信赖。

1930年8月与《红旗》合并,改出《红旗日报》。

15.《红旗日报》答:《红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

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秘密发行。

1930年10月30日,《红旗日报》增出独立的副刊《实话》,李求实主编,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每五天出一期,随《红旗日报》发行。

1931年3月8日停刊。

该报发刊词写道:“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只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对“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观点的最早的明确表述。

16.《时事简报》答:《时事简报》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办的壁报的通称。

1929年,毛泽东要求各军及各纵队都必须办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要求每周至少出一次。

1931年3月,毛泽东还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进一步推广《时事简报》这一宣传形式。

由于这些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