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综述
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市 , 口 18 3 9万 人 、 地 面积 3 2 人 9 . 土 . 5×1 k 发 展是实 现 区域 可 持续 发 展 、 建 和谐 社 会 的必 0 m, 构
分 别 占 全 省 的 2 . 8 、 16 % 。 拥 有 滩 涂 然 途径 。认 识 和 把握 人 口对 沿 海 开发 的支 撑 力 、 40 % 3.3
6. 5 3×1 h 占全 国的 14以上 , 长江 三角 洲 资源环 境对 人 口的承 载力 、 调 人 口与社 会 经济 0 m, / 是 协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江 苏沿 海 地 处 我 国 沿 海 、 沿 发展 的关 系 , 是沿海 开发 的重点 和难点 之 一 , 既 也
长江和 沿陇海 一兰新线 三大 生产 力 布局 主 轴线 交 是 沿海 开发绩效 评价 的重要 依据 。实 施人 口与社
1 6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3 2卷 第 3期 21 02年 6月
盐 城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f a c e gT a h r U i r t( u a i e o ra o n h n ec es nv s y H m nt s& S ca S i c s Y ei i oil c n e ) e
会 区域 , 于东 北 亚 经济 圈 和 大 上海 经 济 圈 的重 会经济 、 口与 环境 、 会 经 济 与 环 境联 动 , 位 人 社 提高 要节点 , 战略地 位十分 重要 。20 09年 6月 , 国务 院 三大 系统 的整体 效率 , 对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优 常务会 议讨论 并 原则 通 过 《 苏 沿 海地 区发 展 规 化全省 生产 力 布局 、 进 环境 友好 型 和 资 源 节 约 江 推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多研究表明,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于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保持土壤肥力等。
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将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此外,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空气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4、土壤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食品安全。
5、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物种灭绝等现象,使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法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金义都市区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统一规划部署的四大都市区之一。金华市 委市政府抓住这一促进金华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积极优化都市区规划体 系。结合图示信息,你认为该规划体系可能包括( D ) ①打造便捷交通,完善配套设施 ②做大民营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③依托各自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④加强区域合作,组团协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长江沿江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D ) A.地形以平原、山地、高原为主 B.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无自然灾害 D.河网稠密,长江横贯东西,水运便利 7.长江经济带采取“退田还湖”的举措, 体现了流域开发“人水和谐”的理念,其根本目的是( B ) A.增加灌溉水源 B.修复生态系统 C.促进工业发展 D.发展水产养殖
住
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 行
拼车或合乘
可持续发展的பைடு நூலகம்个维度
三个维度
具体要求
生态持续 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和种资源,
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经济持续 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以
发展
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
社会持续 社会发展过程需要兼顾地区之间、代际之
4.我国东北部的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 “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 B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C.地势低平,黑土广布 D.日出最早,光照充足
5.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D )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3、措施
(1)中国政府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根据中国的国情,坚持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述评[摘要]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两者的关系历来都是人口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对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为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口;经济;理论;梳理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人口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领域。
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对国外而言,可简单分为三种理论,即悲观论、乐观论、相关论等;在国内的研究中,马寅初早在50年代就提出适度人口的观点,改革开放以后,张纯元、李竞能、吴忠观、田雪原等人口学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在研究方向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从宏观转向微观,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和结构的方向。
下文对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作进一步分析。
一、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梳理(一)国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研究的梳理国外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在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们从政治角度探讨了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国家、人口与财富的关系,其中包含了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萌芽。
到了近代,威廉·配第、魁奈、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坎南、威克塞尔等学者在其著作中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
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是重商主义理论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税赋论》、《政治算术》中从人口数量与质量两方面论述了人口与财富的关系,而且认为人口增长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和原因。
而重农主义者、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在《人口论》、《农业国经济政策的一般原则》中则认为农业生产最重要,且财富增长才是人口增长的原因。
而后,亚当·斯密继承了威廉·配第的某些思想,在《国富论》(1776年)中从人口质量方面论述了人口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但他认为人口增长与财富增长互为因果。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作者:杨勇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5期(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02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西安 710061)摘要:建国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实施了差异化的区域推进战略,从总体上看,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模式逐步推进的,这些区域推进战略在东部沿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即使在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仍然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在中西部这一点更加明显。
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思想做了整理,以图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分析我国的区域协同发展状况。
关键词:区域协同;影响因素;机制;测度0引言对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国内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分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含义;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协同发展的评价;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
1区域协同发展的含义从现有的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看,学者们大多数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认为是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开放,共同发展,且区域之间差距缩小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如蒋清海(1995)认为区域协同发展是在各区域对内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区域间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稳定的运行机制;①覃成林(1996)认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②徐现祥、舒元(2005)认为,省区协调发展的实质无非是使落后省区能追赶上发达省区,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区域协调发展属于趋同的研究范畴。
③这种观点实质上将区域协同发展理解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因素的协调发展。
如曾坤生(2000)认为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空间系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动态协调、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④陈耀(2006)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角度认为,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是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使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分享国家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⑤。
包头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调查分析

包头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调查分析马婧王兰兰杨丽丽孟祥哲贾喜风前言在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关系更加密切, 竞争更加激烈的同时, 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更加突出地摆在了全区面前。
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困扰着包头市未来的发展。
目前我们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 与我们人类及与人类生活、生产和其它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界, 即和人类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 钱学森教授称为地球表层系统,可持续发展要研究的物质系统就是地球表层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地球表层系统理论和地理科学, 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巨系统, 因此我们不能就人口论人口, 就环境论环境, 就资源论资源, 而应从系统学的观点出发, 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 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
模型由人口子模型、经济子模型、粮食生产和消费子模型、能源子模型和环境子模型等组成,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形成多个反馈环, 反映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可定量描述未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粮食供求状况、能源需求与生产发展、污染的排放和治理等。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 人口控制;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正文:科学技术市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遵循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经济宏观背景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当今世界已经从“国际经济”时代过渡到“全球经济”时代。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促进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和新的劳动地域分工形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环境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态服务。
然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从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2、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城市的交通、能源供应和垃圾处理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3、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增加。
例如,一次性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过度包装等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重了环境压力。
4、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推广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的开题报告

江苏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是全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尤其是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对江苏省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1. 深入了解江苏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情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2. 分析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为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3. 提出针对江苏省协调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的对策建议,为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研究目标1. 探讨江苏省历史发展的动态特征、现状和未来趋势;2. 分析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3. 研究江苏省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风险;4. 提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来分析江苏省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协调发展问题,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 文献资料法:收集并综合分析江苏省相关政策、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从数据和理论两个角度深入挖掘江苏省协调发展的问题;2. 统计分析法:运用基本经济学理论对江苏省的经济、人口、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3. 案例分析法: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对江苏省的经济、人口、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案例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五、预期结果1. 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2. 对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3. 提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4. 为江苏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第一篇: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
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
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
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
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1-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综述摘要: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内容、性质,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观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中国环境经济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获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提出环境资源论、环境价值论、环境生态论等五种理论,并对制订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人类离不开环境,他们的活动又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损失在迅速增加,恢复和消除污染要付出极高的经济代价和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与人口、粮食、能源等问题并列的世界性重大的社会问题。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济学家们意识到传统经济理论已经难以解决环砍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于是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环境与经济问题,建立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
中国环境经济学起步相对较晚,1973年,中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8年才诞生了第一篇题为《应当迅速开展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的环境经济论文,同年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78—1985),并开始组织人力研究。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
在短短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分散研究到整个学科构造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研究,都产生了一大批可喜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环境经济学论著。
一、关于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研究1.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大体有四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保护中的经济问题,它是为治理环境,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而研究环境同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规律的科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与破坏产生原因、控制途径及污染防治的经济评价等问题。
长顺县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长顺县人口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县域发展的前提与归宿,人口的发展关系到地区整体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反作用于人口在生育率、增长类型、人口流动等方面。
为推进人口与经济在结构、功能、目标达到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目的。
切实分析长顺县人口与经济二者的发展现状,从动态角度去深入剖析二者间非协调性,进而提出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长顺县概况长顺县地处贵州中南部,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西部,地跨东经10°13′6”至10°38′48”,北纬25°38′48”至26°17′30”,东临惠水,南濒罗甸,西接紫云和安顺西秀区,北靠平坝与贵安新区,国土总面积有平方公里。
至2016年底共有人口156519人,境内有贵州世居民族布依族和苗族的分布。
该县整体经济实力较落后,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一直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
二、长顺县人口数量发展特征与人口结构状况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在速度、规模、比例等方面保持均衡稳定的发展,能够保证人口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统一。
人口与物质资料不相适应,物质资料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会出现与人口压迫生产力的问题如失业、贫困、人口福利减少等。
从而,对人口发展的数量变动状况与结构进行分析对制定相应的物质生产资料计划有着指导性作用。
长顺县人口数量变动历程在近83年的发展历程中,长顺县人口数量由1931年时的万人到2016年末的万人,人口共增长了万人,平均每年增长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曲折性波动增长1931年时人口总有63720人,1949年时人口数量发展到75000人,18年间人口共增长了11280人,年平均人口增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
但1935年至1939年这4年间人口变动速率较大,1935年时人口有31400人,1947年时发展到93232人,增长了196%,到1939年时人口数量却又下降到38095人。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进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进展的关系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期,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最为严峻的时期。
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令人类生存和进展面临严峻挑战。
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进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重的境界。
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进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进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进展的关系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正文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地球15千米以下大气层和11千米厚度之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大体领域,也是咱们讲环境的大体范围,概念为生物圈。
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维持着必然的比例,形成必然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稳。
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维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稳也大体维持在良好状态。
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进展,人类“征服自然”手腕的非常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动,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与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庞大成功,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愈来愈严峻的损害,对人类干与的一种报复性破坏。
谋求环境的可持续进展,确实是要肃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维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保护生态系统的平稳。
二、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阻碍(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要挟,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致使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
为提高粮食产量。
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如毁林拓荒、毁草拓荒等,将大片草原和丛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尽管在近期内对减缓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必然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稳,引发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样等重办的生态失调问题,从进展和久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学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学发展的关系摘要: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必须慎重面对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由于人口过度增长,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已变得越加突出,控制人口增长,构建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关系,已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
鉴于此,笔者根据当地现实,就笔者就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使人们对此有一个更加理知的认识。
?中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协调发展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但是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
第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要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
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再生产、狭义经济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三位一体的广义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
(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
(3)没有按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分析?本文试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

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和评估方法研究∗(摘 要)我国县级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就我国大多数县级地区来说,过多的人口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但要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在国民经济“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评估问题。
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就在于对传统的以产值──收入为中心的发展评价方法进行变革,并创建一套系统的中国县级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释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
在国际文件中最早曾出现于1980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The world conservationstrategy)。
在大纲中,“可持续发展”被理解为:“为使发展得以继续,必须考虑社会和生态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考虑生物及非生物资源基础。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联合国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Brundtland) 女士在1987年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和发展。
” 这一定义为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组织出版的《关心地球》(Caring for the Earth)所采用,成为1992年里约高峰会议的主题;同时,这一定义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
但由于在该报告中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性解说有多处,且各定义之间并不一致。
这种现象既说明了一个概念的不成熟性,也说明了其内涵的丰富与复杂。
但不管怎样,“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范畴和命题已被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跨学科领域所共同接受,许多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领域的学者(生态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工程技术等)分别从本学科的观念出发,提出了数以千计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性解释。
新时代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

新时代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新时代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伴随而来的是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人口的快速增长在加剧着这一问题。
因此,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息息相关。
一、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增加全球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食品、清洁水、能源和空气,并且还需要更多的住房和交通设施,这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2.资源开发滥用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但过度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也助长了环境破坏。
短期内的盲目开发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一些不可逆的破坏实际上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风险。
3.城市扩张与高密度城市化与人口集中住宅的集中式发展会带来很高的交通、环保和能源成本,同时也会导致耕地、森林、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因此城市化过程中要根据自身资源环境状况合理规划城市,控制人口密度,优化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可持续城市。
4.贫穷和环境负担的不平等贫穷和环境破坏之间是存在密切关系的,往往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生活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环境负担。
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和财富,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条件,消除贫穷和不平等,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1. 经济发展的影响过度的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失衡将会限制经济增长,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产生的损害和代价都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既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又要遵循市场规律,有效地利用资源。
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它涵盖了以下研究内容:
1. 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人口变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化的影响。
2. 人口与粮食安全:探讨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
3. 生态脆弱区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在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
4. 区域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特定区域的人口容量,研究如何在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5.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资源枯竭之后。
6. 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
7.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包括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8. 环境问题治理:研究如何治理各种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9.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包括环境税、生态补偿机制等。
以上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旨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一、内容综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详细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资源过度消耗等。
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了详细检测和分析,总结了其污染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也分析了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国内外经验借鉴: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保护成功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先进的生态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策建议:根据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背景介绍: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调研报告》之背景介绍部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频发,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水源污染事件,更是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砍伐、湿地排水、草原退化等现象普遍,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威胁到许多物种的生存。
银川市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

, 把人口 、 社会 、 经济和
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 , 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 研究 ,建立人口 、 社会 、 经济和环境系统模型 . 通过模 拟运算 , 以定量描述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 展为基本层面 ;以社会学 、 生态学 、 经济学 、 统计学为 理论依据 ,参照现有区域发展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 . 本文依据 2000 — 2006 年 ( 银川市统计年鉴 ) [ 2 ] , 建 立银川市 PS EE 模型 , 运 用理论分析 法 、 频 度统计 法、 层次分析法和模式搜索法对银川市 PS EE 模型 进行求解 ,对银川市统计数据开展实证研究 ,考虑资 源环境和经济对人口规模的影响 , 利用求解模型进 行人口规模的预测分析 , 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人口发 展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
2 区域 PS EE 系统评价指标
PSEE 系统解决的是复杂系统的整体问题 , 其 模型需要各组成要素协调运行 , 它既反应各组成要 素的自身特性 , 又使得整个模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 据此 , 以人口 、 社会 、 经济和环境为基础 , 参考现有区 域 发展评价理论的研究成果 [ 2 - 3 ] , 综合运用理论分 析法 、 层次分析法和模式搜索法 ,构建区域 PSEE 科 学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 该体系的目标层是区域 PSEE 系统得到科学发展 . 在该目标层下 ,分设了全 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 3 个准则 层 ,10 个 领域层 ,30 个基本指标层 ( 图 1) .
i
i
,
式中 : Cs 为三级指数 ; W s 为 Cs 对应的三级指标的 权重 ; U s 为 C s 对应的三级指标的权重 .
3 银川市人口需求量预测分析
关于人口数量的预测模型 , 本文选用灰色模型 , 对人口、 环境进行预测 , 灰色模型是以随机变量为研 究对象 , 将随机过程看作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 , 与 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 . 灰色模型对信息的数量和分 布要求不高 , 不需要原始数据的先验特征 , 而且建模 精度高 , 能较好地反应系统的实际情况 [4 ] . 由表 1 得 到灰色模型的指数响应形式 [5 ] ( 表 2) .
考点39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国家
• 坚持科学发展观 •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
关系。 • 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计划生育的基
本国策。 •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
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 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考点39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考点39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理 解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现状 决定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保 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考点39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方面:人口是关键因素
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具 体措施:晚婚晚育,优生优 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 口素质。
坚持“五用”生活原则 弃用:放弃使用一次性产品 代用:自备购物袋,代替使用塑料袋 节用:节省利用能源、资源 慎用:珍惜木材,慎用纸张 重用:把废物重新使用,如废物回收或把废物 再做成有用的物品
资源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 命的基本条件
实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具体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和节约并 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环境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 种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 础。
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体措 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 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综述人口问题历来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管是在整个世界的层面,还是在国家层面上,乃至局部区域层面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人口问题。
尤其是人类进入20世纪的100年期间,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更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迅猛,人口倍增的时间一再缩短。
可持续发展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宗旨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在我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改变我国当前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加一直是我国政府人口政策的首要目标。
随着人口系统、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我国现有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亟待调整。
而基于人口安全的视角来研究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具体表现。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
早在几百年前,世界各国的学者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口悲观论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了重要著作《人口原理》,他认为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即“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食物呈算术级数增长”。
人口与食物和生活资料相比必然呈现相对过剩,引起粮食的不足和社会贫困的发生,最终引发战争和疾病等社会危机。
由于战争和疾病的发生,人口数量与物质资料之间被动恢复到平衡状态。
因此,马尔萨斯提倡通过晚婚、节育和禁欲等主动的人口控制手段来抑制人口的增长。
马尔萨斯的理论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是人口悲观论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1956年,美国学者赫茨勒(Hertzler)在其著作《世界人口危机》中认为,由于人口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产生一定的阻碍。
美国人口学家寇尔和胡佛(Coale.A.J;Edgar.M.Hoover)于1958年发表了《低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一文,他们在其著作中指出,人口的迅速增长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使这些国家陷入贫穷状态,想走出这一困境,必须通过控制人口的数量。
这些观点发展了马尔萨斯的人口悲观论,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义”。
人口悲观论对近现代的人口思想界影响巨大,这些观点就是后来世界各国实行节制生育的人口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对我国后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决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人口乐观论人口乐观论的观点与人口悲观论正好相反。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但同时也遭到众多学者的指责与批判。
主要包括三类论断:首先是人口与物质资料的决定关系,即认为人口决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不是物质资料限制人口增长;其次是技术进步观点,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会大幅度提高,未必会滞后于人口数量的增加;第三是强调人口规律不会一成不变,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口规律也会随之改变。
人口乐观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学者西蒙(Julian Lincoin simon)和凯恩(Herman Kahn)。
西蒙在其1977年出版的《人口增长经济学》和1981年出版的《最终的资源》著作中,通过一系列论证阐明了他对于人口发展趋势的乐观态度,这些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美国人口政策的制定。
西蒙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社会发展到达不同阶段,人类会根据不同的矛盾和需要找到解决人口与经济、环境问题的方法。
第二,人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人一生生产的物质财富远远多于其消费的生活资料,因而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第三,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
第四,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完全有能力从技术角度解决因人口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危机。
人口乐观论的观点强调科技进步的作用和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的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不能否定生物数量的规律,也不能忽视人口膨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
(三)适度人口论适度人口理论(Theory of Optimum Population)探讨了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最合理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以及人口密度。
适度人口论的基本观点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都不是越多越好或者越少越好,而是有一个相对适度的人口规模,这一人口规模能够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人口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出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匹配的人口数量,并使其成为现实。
适度人口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坎南(Edwin.calinan)和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威克塞尔(Kunt.wicksell)。
坎南是适度人口理论的奠基人,他在1929年的《经济理论评论》中认为,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下,人口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一个适度的人口数量,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同时可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坎南认为,想要人口数量达到适度水平,必须控制人口的生育水平。
威克塞尔于1910年首次正式提出了“适度人口”这一概念,因此也被认为是适度人口理论的奠基人之适度人口论是继马尔萨斯的人口悲观论之后,对人口学界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适度人口论观点既反对人口数量不受限制的盲目增长,也反对过度抑制人口的增长,而是主张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调节人口的数量,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
该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让人类开始认真对待人类的发展方式,全面思考人口与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
在此之后,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转变为综合考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
二、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对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讨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不同的流派和观点,某些观点之间甚至是对立的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观点: (一)马尔萨斯主义与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观点马尔萨斯主义学派的观点从思想渊源上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学者华莱士(Robert wanace)。
华莱士早在1761年就在其著作《人类、自然和上帝保佑的各种前景》中指出,如果不对人口数量进行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几何级数,此时土地、战争、疾病以及贫困等因素会抑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数量被动减少。
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发展了华莱士的观点,在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两个级数的理论,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引入学术界研究争论的范畴。
之后英国的普莱斯(Francis Place)和卡莱尔(R.Carllle)等学者,延续了马尔萨斯的思想体系,并成立了马尔萨斯主义联盟,继承和发展了马尔萨斯的相关理论。
1822年,普雷斯在其《人口原理的说明和论证》著作中,使用人口统计数据来验证人口增长是造成贫困与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
他的观点与马尔萨斯的观点相近,将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看作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恒常规律。
并且认为如果不用人为的方法限制人口的增长,资源与环境将遭受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质量将无法获得彻底的改善。
但在限制人口增长的方式上,普雷斯与马尔萨斯的观点有所区别,他主张使用人为的节育措施来干预人口的再生产,因而被称作“新马尔萨斯主义”。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再次出现马尔萨斯理论的大批追随者,例如美国学者福格特(W.V ogt)、美国社会学家赫茨勒(J.O.Hertzler)、美国生态学家艾尔希(P.R.Rllrlich)、英国学者泰勒(G.Taylor)以及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D.H.Meadows)等。
这些新马尔萨斯主义者大多认为,如果世界范围内的人口仍然按照原先的速度增长下去,那么粮食的短缺、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都将无法避免。
他们认为人口增长是导致当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认为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长才可能化解资源与环境危机。
其基本观点与马尔萨斯主义一脉相承,只是研究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由人口与土地和粮食的关系转换为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未专门探讨过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但是他在与马尔萨斯主义观点的辩论中,曾经多次提及人口与物质资料的关系,其观点多与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观点相对立。
关于人口与物质资料生产关系的论证,可以追溯到葛德文(Wiiliam Godwin)。
他在1793年的《政治正义论》中,批判了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认为人口的增长不会快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众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并非都是由人口增长而引起,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才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想解决贫困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不能依靠对人口的限制,而是只有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制度才可能实现。
马克思本人对人口相关问题的论证大多数是在对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的批判中形成的。
他认为所谓的人口数量过多只是人口的相对过剩,是人口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过剩,是资本家追求高额的剩余价值导致的结果,并非人口本身的过错。
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他认为贫困和失业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的,对利润的贪婪使得资本家加大对资源的开发,导致了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但这并不是人口增长本身造成的。
(三)资源富饶论者的观点与马尔萨斯主义者的观点分歧较大甚至针锋相对的,除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外,还有许多西方学者也持对立的观点。
例如资源富饶论学派,持该学派观点的学者认为,人口对于有效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替代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人口的增长不但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可以促进资源与环境的长期开发利用,该学派的学者因此被称为资源富饶论者(Cornucopians)。
这一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博赛洛普(Ester Boserup)。
博赛洛普于1965年在其《农业增长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人口数量的增加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她在著作中论证了人们是如何在人口数量较多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通过改变农耕技术来增加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