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化学选修课论文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114a1eff00bed5b9f31dcb.png)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张静成数学3班10080338这学期的跨专业选修课我选择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一门课,因为在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我都喜欢选择文科历史文化类的选修课,如上学期的《语言与文化》,《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学期还有一门的《唐宋文学与文化》,我很喜欢听这些课!原因也有很多,可能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课听起来轻松,学分也好拿。
但是,对我来说,不仅仅于此,因为我本身就是数学系的,天天学理科,闷也闷死了,所以,一方面上这些课可以缓解一下我的大脑,轻松轻松;另一方面,本身这些课的知识与内容,我们以后就很难接触到,有些东西不学真不知道!比如《汉字与中国文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它的由来,结构,意义,和我国古老文化的关系等等丰富多彩,非常有意思,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所以我当初一看到这门课就选它了!因为喜欢《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所以上起课来,就非常轻松快乐。
再加上一些有关汉字的视频辅助,我就很满意了!而且栗老师讲的又很认真,也很风趣,这样的选修课就是我理想中的课,轻松又快乐,还能学到知识,了解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我上这些选修课的时候,都喜欢做笔记,记一些常识与我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我对文学及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研究历史及文化本就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上这门课,总体感觉是非常满意与愉快的,而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枯燥,轻轻松松,正是选修课应有的效果,我们也受益匪浅啊!《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的结构与各自的意义,汉字在不同领域的造字规则,以及在汉字中体现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内涵。
现在我们用的简体汉字,根本看不出它的造字结构与意义,而我们通过那些古老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大小篆,可以形象生动的看出其构造规则及象征意义,非常有意思!而且,汉字当中体现出的中国古老文化,那是丰富多彩啊,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总之是收获多多啊!栗老师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我觉得上的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讲授的细致认真,课堂气氛也很轻松,再以视频辅助教学,这基本上也是选修课的一种模式。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03fa92cbb4cf7ec4afed0f0.png)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一: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所读接触这些东西。
眼下很高兴大学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极少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千倍七倍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学术论文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亚洲传统极为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__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则,与我们劳作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编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西式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承传发展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赶来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61d07dc77da26924c5b06c.png)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汉字与文化课论文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
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
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
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
“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一)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
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
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一)“古音说”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
“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
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
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
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
”再如陈寅恪之表叔俞明震,字恪士。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b309b180eb6294dc886c06.png)
汉字与文化课论文汉字与文化课论文从陈寅恪“恪”字读音看中国人的趋从文化关键词:恪字读音趋从文化内容提要: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有一种“趋从”文化,即人云亦云或谓之“大一统”倾向。
于是,针对陈寅恪先生的“恪”字读音就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争议。
本文从陈寅恪先生的“恪”谈开去,分析两派的论点论据,从而探讨中国人的这一历史文化情结。
引子陈寅恪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大师。
他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读音,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一般人按照普通话,把“恪”读成kè音,而在人文学界中,“恪”则被广泛认同为què音。
“恪”字的两种读音,孰是孰对暂且不论,但从中不难发现中国人具有普遍的“趋从”文化,对权威或某一社会合流现象有一种尊敬甚至敬畏的心理,并自然产生权威趋从心态。
正文(一)陈寅恪之“恪”之所以被学界读成què,其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陈先生是名人。
对于名人,我们中国人历来怀有敬畏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名人效应”。
尤其陈先生是文学、史学大家,于是其名字的读音,也就成了学界趋之若鹜、力求“规范”的要素。
对此,“què”派列举了以下几点论据来证明其真实性和确切性:(一)“古音说”新版《辞海》注“恪”字曰:“kè课,旧读què却”①。
“旧读”之说源自商务印书馆《辞源》(1915年版) 卯部第21 页,“恪亦读如却”。
这表明, 当时有此读音。
此为论据一。
(二)“方言说”陈寅恪先生祖籍在江西修水,què音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在客家方言中“恪”读què音,故陈先生的“恪”应读què。
此为论据二。
(三)“排行说”陈寅恪先生名中“寅恪”“恪”字是陈家这辈排行的通用字,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 、方恪(彦通) 、登恪(彦上) 。
而且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 蒋天枢先生写道:“先生生寅年,祖母名之曰寅恪。
”再如陈寅恪之表叔俞明震,字恪士。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f990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f.png)
汉子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引言汉字作为中文文字的基础,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深远而丰富,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语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汉字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汉字的演变、结构与构造、教学方法等。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探讨汉字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 汉字的历史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甲骨文时代,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篆文等文字的研究,人们逐渐揭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变化。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形声文字,融合了意符和声符的特点,大大拓展了文字表达的范围。
汉字书写系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字体和书写规范,对于认识和理解汉字具有重要意义。
2. 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是汉字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字形结构和字义结构两个层面。
2.1 字形结构字形结构主要研究汉字的形状和构造方式。
汉字的字形结构可以分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等,不同的结构方式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和书写规律。
在字形结构研究中,有许多经典的汉字词典和字体学研究成果,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汉字的结构演变以及字形变异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2 字义结构字义结构是指汉字的组词方式和意义关系。
汉字的组词方式可以分为会意、指事、形声、转注等多种类型。
这些字义结构反映了汉字的语义演变和词义变化。
通过对汉字的字义结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有助于提高中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3.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汉字教学方法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非汉语母语者需要学习和掌握汉字。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汉字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在汉字教学方法研究中,尝试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工具。
其中包括游戏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循环教学等。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ae9fc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c.png)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论文浅谈汉字与汉文化一、以汉字构形看汉文化的民俗汉字由图画发展到甲骨文,再到今天所能看见的简体汉字,汉字由表意逐渐发展成形、音、义相结合的语素文字。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汉字自身的结构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我们从研究汉字的构形原理,就可以发现汉字中诸多的文化性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试从尾饰、纹身和食首子这三个方面举例说明汉字构形中蕴含的汉民族古老的民俗。
1、尾饰据考古学发现在新石器时期的舞蹈纹盆,展示了那个时期先民的一种服饰现象。
这种服饰显著特点是具有尾饰。
有关于尾饰的记载早在汉朝就有,《后汉书》就有这样的记载:;盘古死后,因自相夫妻……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饰。
本文由收集整理;后哀崂山下有一夫一妇……众人皆刻画其身,像龙纹,衣皆著尾。
至于这种尾饰有什么作用和有什么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
但是甲骨文中;尾字像一个侧面屈身而屁股好像有尾饰的人形,还有;僕字像身负尾饰、手捧粪箕的奴隶。
这两个甲骨文说明中国古代的确有尾饰这种民俗,它在我国源远流长。
尾饰曾经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并且在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但是由于中原民族敌视少数民族的传统心理和将战俘作为奴隶的风俗,以至于有;僕这个带有侮辱性的甲骨文出现。
2、纹身纹身是人类的一种较早的民俗,它几乎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民族。
w纹身所表现的是原始人类对周围自然世界的幻想、理解和崇拜。
比如说匈奴人就以狼作为他们的图腾,并以狼首作为纹身。
在已知道的甲骨文中,;文字正像一个正面而立的人的身体上面有花纹形状。
《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教熊、豹、虎已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1]这里的;熊、豹、虎不能理解为动物,而是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少数民族,并且他们都是以这些动物作为纹身。
;文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在身上、脸上刺花纹或字。
[2]这就说明;文的本义是以丹青饰身体。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f2b522f705cc1754270905.png)
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从汉字看中国文化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评审委员会意见:盖章:年月日单位职称 1论文内容摘要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
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
(本栏由论文作者填写)2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内容提要:文字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载体,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沿用多年的语言文字符号,她的点点滴滴无不承载着中华文化:她的形成,她的发展,她的成熟。
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那么从这些途径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汉字中国文化精神内涵一.汉字的形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汉族人民用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虽然对汉字产生的确凿年代还难以确立,但从文献记载与出土的文物来考察,至少在夏商之际文字就产生了。
对于汉字的产生,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仓颉造字”。
这一传说在传世文献《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淮南子》等古籍里,可见这一传说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广泛流传。
到了东汉许慎为《说文解字》写序时,他将《周易·系辞传》中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说法和仓颉造字说糅合在一起,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百工以瞋,万品以察”。
《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
便形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
3虽然对于“仓颉造字”这一说法,古时就有人不赞成,到了现代怀疑者更多。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指出:“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30c15f7c1cfad6185fa787.png)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87ca8c83d049649b66589a.png)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 1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汉字文化论文范文
![汉字文化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dcc32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7.png)
汉字文化论文范文汉字文化论文范文汉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汉字体系是特别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史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智库。
汉字的文化构成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大系统,具有多生态、多层次、多体征、多功能的特点。
1.多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心态系统(思维、心理、神灵、宗教)。
2.多层次构成:与生俱来的文化构成———发生学上的生成价值———原生层;有生以来的文化传承———进展学上的传承价值———次生层;伴生带来的文化衰变———流变学上的熟悉价值———劣生层;今生将来的文化创新———应用学上的沟通价值———新生层。
3.多体征特点:单体性、合体性、族体性(字族、字群)、谱系性(结构系列、意象系列)。
4.多功能价值:工具性功能,思维性功能,繁衍性功能,文化性功能。
用哲学视野来观照,汉字本身的生命活力、生命状态、生存环境、生存进展,具有无比丰富的哲学思辨意义和哲学思想才智。
汉字文化体现了天—地—人的三元存在,包含着自然—社会—宇宙的三维空间,涵盖了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时间,沟通了源头—进展—创新的三重机制。
以上论列,可图示如下:二、汉字文化讨论的意义当下的中国,“文化”是一个高频词,是一个热门话题。
从庙堂到江湖,从象牙塔到草根族,好像不谈文化就没有文化。
不管逮住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冠以“文化”。
这是文化之幸,也未尝不是文化之累,文化之悲,简直可以说是文化的“皇帝新衣”。
在文化被污名化的时代,讨论汉字文化,要有理论士气,有理性自觉,更要有学理理想,有道义担当。
汉字,由于其悠久、持续的文明传承历史,丰富、浩繁的文献承载功能,更有活跃、生动的当代演绎进展,汉字文化成了举世无双的文化样本,成了天下无匹的讨论文化记忆的宝库。
汉字的文化原型意义,在语源学/字源学中,具有溯源性的熟悉价值;在文化寻根/文化建设中,具有资源性的才智库存;在民族灵魂/集体人格的塑造中,具有自信力、向心力、分散力、创新力的文化品行。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引发的思考(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引发的思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be4943767f5acfa1c7cdb3.png)
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引发的思考【摘要】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尚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惜的创造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汉字的产生、发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的更为久远。
【关键词】汉字;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一、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
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
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
一直到了秦朝。
秦始皇一统中国。
才把文字统一起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
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
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
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
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关于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800字(通用8篇)
![关于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800字(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c39d2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8c.png)
关于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800字(通用8篇)汉字与传统的议论文篇1《牢记汉字是根本,莫忘姓名是炎黄》每一笔都冥思苦想,每一字都方正漂亮,每一次开口都令观众汗颜,每一次关于文化的节目都深得人心。
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各种高端手机竞相推出新产品,各种输入法也是层出不穷,人们日常对手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的人甚至不用看键盘就能盲打出想要的字,对于一些日常挂在嘴边的字,竟然提笔就不会写,这一切,也许都是对中国汉字的陌生化与疏离感。
科技是把双刃剑,作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我们应当将科技玩弄于鼓掌之间,而不是被套入科技的“囚笼”中。
扪心自问,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一段深刻的历史不用汉字书写?哪一个美丽的故事不用汉字润色?哪一首漂亮的诗歌不用汉字珍藏?从先秦到现代,汉字文化一脉相承,师尊孔子用汉字记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训后人为人处世之道;诗仙李白,写下如美丽银河般无数的诗,那汉字,就如那构成美丽银河的点点繁星;明代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情怀也是由汉字来传达给后人……从古至今,汉字作为文化的传承品,经久不息,把古人的思想带给我们,试想若中华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那汉字,就是它的根啊!若没有汉字,我们何以交流?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时,汉字也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曾经有一个将军说过:“如果想征服中国,光靠杀人是没用的,我们要让这里的孩子说日语,写日语,把大和民族的文化放入他们的心中,才能够真正地征服这里。
”是啊,在“国外风”充斥人心的现在,有几人能够读出“直挂长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有几人能够在国画的淡墨寥寥几笔品味出宁静淡雅?有几人能在二十四式太极拳中品出古老的人体全息和以柔克刚的民族思想?又有几人能够在《昆曲牡丹亭》浅浅几句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日漫控”连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崛起都不知道,那些“欧美控”连向基督祷告的顺序都不了解,如此之国人,何等悲哀!从今开始,喜欢中国的汉字吧!品读中国文化吧!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微开小轩,任月光流淌,摆一纸熟宣,执一杆毛笔,磨一方淡墨,写我们的文字,写我们的文化,看月光照亮,微风拂面,墨香四溢。
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
![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8802a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3.png)
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汉字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汉字学学术论文范文篇一汉字的文化学价值摘要:通过汉字记录下来的华夏文明因子,一直未能受到合理的关注。
在汉语日益受到世界文化价值认同的背景下,汉字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科学合理的阐释。
没有英雄的民众是盲目愚蠢的,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毫无生机的。
将现代科学知识与古老思维艺术合璧研究,才能是汉字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关键词:社会文化价值认同合而不同文字文化语言崇拜地球是太阳系迄今为止已知最为美丽的一颗星球,语言则是人类在这个璀璨星球上最值得称道的神奇发明。
汉字的发明和使用,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伴随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知度的提高,汉语热以汉语水平等级测试、汉字能力检定,第二语言习得等多种形式在多个国家相继展开。
世界各地学习汉语汉字的热潮方兴未艾,形成了当今千载难逢的人文社会氛围。
置身于文化开放、科学昌明、学术自由的镀金时代,对中华文化占据着得天独厚话语优势的中国学者,义不容辞地必须利用无可置辩的话语权,去阐释这样一笔丰富厚重的人类文化财富。
要利用饱蘸文化资源的言说方式去浸润濡养世人,既不能淡忘自己是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炎黄子孙,更不必对文化碰撞表现得焦虑不安。
我们亟需找到一种恰当的方法,并通过汉语汉字将民族文化古老真谛昭白天下。
它不应该是研究字里行间的政治理论,也不能采用政治学方法研究语言文字。
它是利用文化学理论方法研究文字,在古代语境之下复原古人当初构形造字的原始意图,并由此探究蕴含在中国文字当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意义。
它应该是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语言文字学。
一直以来人们判断一种语言文字发达进步抑或原始落后,往往着眼于这种语言文字是否被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常用载体,而不是关注研究它是否具有丰富深沉的文化内涵。
选修课汉文化论文—自我称谓的变化
![选修课汉文化论文—自我称谓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08f02da76a20029bd642d13.png)
“我”来见证汉文化变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是它最大的特点。
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帝国主义社会,到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在不断变化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从自我称谓变化的角度,来窥视文化变迁。
孤和寡人是奴隶制时代统治者或者春秋诸侯国国君的自称,意味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奴隶概称“臣”,男女并称“臣妾”。
朕,是较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屈原在《离骚》里有句“朕皇考曰伯庸”。
这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封建时代有些不一样。
在那个时代,没有身份没有地位没有财产,和被驱使的牲畜几乎没有区别。
奴隶制时代政治体制是毫无民主可言的,甚至有些规定是没有人性的。
因而,人们的自我称谓就是对这种体制的直接反映。
但是虽然在这样的体制下,文化的发展却没有止步。
在奴隶制末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流传至今,给后人留下瑰丽珍宝,比如楚辞,诗经等优秀作品。
到了封建帝国主义社会,各种自称五花八门。
皇帝自称“朕”,皇后和皇太后自称哀家,各类妃子自称臣妾,太监则自称洒(杂)家,宫女就是奴婢了。
一个皇宫里就有这么多自称,显然这也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不可逾越,皇宫的等级森严。
这是经典的皇家文化。
当官的自称“臣,微臣”,经历丰富的又上了年纪的喜欢自称“老夫”,平民自称“小的或小人”。
有地位有修行的和尚自称“老衲”。
谦虚卑微人在身份前还要加个贫字,比如“贫僧”、“贫尼”、“贫道”。
文人骚客的叫法较多,“吾,余,予”之类,也有自称“敝人,愚”。
后者显得非常谦虚,这显示了自古以来中华名族的“谦虚文化”。
类似的谦虚自称还有“在下,鄙人”。
但是最近几年,“谦虚”一直饱受争议。
究竟谦虚好不好,我们暂且不论。
反正在古代,人们喜欢谦虚。
能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毕竟不多。
女人,似乎一直处于很低的地位。
这一点,封建时代尤为显著。
不同女人有不同自我称谓,即使同一女人,遇到不同场合,也会有自我变化。
就算是现在的中国也没有改变多少。
汉字民俗与文化结课论文
![汉字民俗与文化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e83564a45177232f60a2d5.png)
汉字民俗与文化关于湖南花鼓戏的民俗研究关于湖南花鼓戏的民俗研究摘要:湖南花鼓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经过百年的发展,可以说湖南花鼓戏已经具有相对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特征。
湖南花鼓戏完整的保存了民间地区的生活、活动以及民俗的记忆,在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发掘。
现如今更多的人们接触到湖南花鼓艺术,从湖南花鼓戏的表演中了解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
作为一名湖南人,我觉得学习和宣传湖南花鼓戏是义不容辞的,这样能让自己和其他人更好的了解湖南花鼓戏的特色,继而从湖南花鼓中了解湖南的风俗民情并喜欢湖南。
但是要做到这件事的前提是先了解湖南花鼓戏它作为戏曲的一个地方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同哪些因素有关系,以及了解它的分布情况、特征、及其表演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它的现状以及应该做的补救措施。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起源特征发展现状正文:花鼓戏是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的发展,有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刘海砍樵》、《补锅》、《打铜锣》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首先,它属于民间小戏。
其次,在它的发展过程、具体分布、特征等多个方面都与口语戏曲和戏曲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湖南花鼓戏是从口语戏曲和戏曲音乐中形成和发展的。
一: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一)民间小戏:民间小戏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并演出的一种有歌有舞、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和舞台表演的小型综合性艺术。
通常为“二小”即小旦、小丑,或者“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二)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过程:花鼓戏是民间小戏的一类,它流传于南方,甚至成为民间小戏的代称。
而湖南花鼓戏它是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个地方小戏的总称。
根据湖南地方志记载,湖南花鼓戏在清中叶已经盛行,到清末有职业班社。
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80fc54ad02de80d4d840cb.png)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论文评阅表学号10041144 班级10税三姓名王博论文题目从“家”字看传统家庭文化评分依据评分标准得分论点10%正确、有新意、有创见正确、有一定新意基本正确错误较明显完全错误论据20%充分、资料翔实、真实可靠较充分翔实一般较少空乏无力论证30%论证严谨、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有较强说服力,引文准确论证较严谨、思路较清晰、符合逻辑、有一定说服力,引文准确思路较清晰、引文较恰当有一定的说服力紊乱、自相矛盾、大段抄袭他人文章结构10%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符合逻辑、层次分明结构基本合理、层次比较清楚、文理通顺有不合理部分,逻辑性不强结构混乱、文不对题、或有抄袭现象深度和广度10%见解独特,对问题分析透彻,且非常全面有自主的见解,对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全面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的深度、广度一般分析比较深入全面对问题的分析既无深度,又无广度规范化20%格式完全符合规范格式比较规范格式基本符合规范,但有个别地方不合规格式规范性尚可,但不足之处较多格式不规范总分教师签名:从“家”字看传统家庭文化1 0041144 10 税务三班王博摘要:家庭在每个人生活中都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割舍的。
我们拥有几千年的极为丰富的家庭文化。
那这种文化在“家”字的汉字构成上会有什么体现呢?我们又该怎么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呢?关键字:汉字家庭文化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其他这种类型的古老文字都在发展过程中渐渐被淘汰了。
汉字形式从甲骨文这一楔形文字发展到象形文字直到最后成为现在这种样子,却没有走向西方的拼音文字。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与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有关。
中国人不重说,而重看,少说多看一直是中国人的特点。
这样以来,视觉的重要性胜于听觉。
拼音文字是用来听的,而象形文字是用来看的,中国人选择了后者而放弃了前者。
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说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与民俗文化结课论文
![汉字与民俗文化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d8566258fafab069dc02d7.png)
课程名称:汉字与民俗文化作业题目: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姓名:蒙兰艳学号:1270150127学院:文法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索引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侗族大歌的产生及发展1.鼓楼文化与大歌的相辅相成2.侗族传统及习俗的影响3.“歌以择偶”及对歌风俗的影响4.乐器与大歌的互动二.侗族大歌的功能1.教育功能3.社交功能4.审美功能三.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1.亲子传承2.师徒传承3.自然传承四.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危机1.亲子传承出现断层2.歌班面临着解体3.风俗活动的日趋减少4.时代发展所引起的审美心理变化五.侗族大歌的保护措施1.引入学校教育2.融入旅游资源3.继承传统与积极创新六.结束语参考文献关于侗族大歌的民俗学研究摘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作为侗家世代相传的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侗族大歌已唱出过门,惊动世界,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民俗学上的一朵长盛花。
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音乐民俗学、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
解读侗族大歌,了解侗族人民,传承民族文化,侗族大歌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关键词:侗族大歌发展功能危机措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侗族是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省,现有人口260多万。
侗族是热爱音乐的民族,素有“侗乡是歌的家乡,诗的海洋”之美誉,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月”之民俗,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笔画之最——(zhé)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上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
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
这个字来源于陕西名特小吃Biang biang面,一向的说法是它是汉字笔画之最。
而事实上,中国汉字偏生僻字繁多,至今许多都还只是可见于《康熙字典》里,甚至于连《康熙字典》都翻阅不到的字,譬如
(zhé)
Biang有56画,而zhe有64画,高下立分。
Biang biang 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zhe字却无可考的故事,所以同为生僻字,却不如biang流传的广。
翻开《中华字海》,四个“龍”字分成两层四四方方地叠在一起,义同讋(zhé),讋又义同詟(zhé),具体字义为惧怕、震慑,在多部典籍中均有运用。
詟,失气言也。
(《说文》)
不得不说,“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就是皇权的象征,它威严不可侵犯,当四个“龍”四四方方叠在一起,震慑之意立马就能从文字当中传递出来,这是个释义十分鲜明的汉字。
当然,这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四龙音zhé,义为“唠唠叨叨,话多”。
《说文·言部》:“一曰言不止也。
”明刊本《四声篇海》中释其义为“多言也”。
四个“龍”一共64画,笔画之繁多总也写不完,犹如唠叨的话总也说不完一样。
我觉得古人应该是在先有了这个字之后才赋予这个字这样的含义,古人的想法有的时候真的很有趣。
除了四个“龍”,还有两个“龍”,三个“龍”这些有趣的汉字。
龖这是两个“龍”,音tàdá,总笔画:34,意思有双龙之意,又可以
用来形容龙腾飞。
《唐韵》徒合切,《集韵》达合切,并音沓。
《说文》飞龙也。
又《六书精薀》震怖也。
二龙并飞,威灵盛赫,见者气夺,故讋从此省。
《元包经》震龖之赫霆之砉。
传曰,二龙怒也。
又《集韵》悉合切,音趿。
飞龙也。
“飞龙也。
从二龙。
读若沓。
徒合切。
文五。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飞龙也。
广韵曰。
龙飞之状。
从二龙。
凡袭讋字从此省声。
读若沓。
徒合切。
八部。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龘这是三个“龍”,音tàdá,总笔画:48,古同“龖”,是“龖”字之异体字。
释义为龙腾飞的样子。
《说文•龙部》:“龘,飞龙也。
从三龙。
”
汉字里笔画较多的字大多是重叠而来,譬如䨻(bèng),52画等。
汉字是充满智慧的语言符号,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它是表意文字,仓颉字、竹简书、禹夏彩陶、殷墟甲骨、这些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的古老符号。
汉字为中华文明保存了火种使历史得以记载,学术得以传承,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汉字构成方式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这些方块字既可竖写也可横写,由汉字洏产生的书法艺术,更加无与伦比,古代名人的墨宝流传至今有许多已是价值连城。
而且中国通过“六书法”造字,再通过字灵活组词,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词汇之多,词海都容纳不下,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新词还会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汉字不仅为当今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提供了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还为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提供了对比、认知、借鉴、甚至是自我修正的对象。
作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祖祖辈辈使用,如今又每天书写的文字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它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忠实地记录着中国文化,是文化延续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理所应当为这种特殊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承担责任,不但要正确而规范的运用汉字,而且要尊重它,了解它,追本溯源,热爱汉字。
唯有如此,汉字才能继续承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