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_丹尼尔_卡尼曼和弗农_史密斯_张燕晖

合集下载

经济学家的分类和经济学的分类

经济学家的分类和经济学的分类

看了很多bbs上的讨论,发现大家都不说阿罗-德布鲁,而是在重复阿马蒂亚.森论证过的工作。

但其实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有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之间也有不同的分工。

我冒不讳,斗胆说几句。

sologram的三人经济学包括哈福德周其仁和薛兆丰,我怎么觉得这是一位忠诚的FTchinese 读者?呵呵,至少加上张五常和科斯吧,没有这两位使用经济解释的路子,大概也就没有哈福德、周其仁和薛兆丰什么事情了。

而对这一路的经济解释来说,逻辑上推到底,的确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东西,对这一路有兴趣的可以偶尔去看看铅笔经济研究社/,如果我们可以分一类的话,应该可以分到媒体经济学家这一类。

另外阿罗-德布鲁的分支与真实世界的关联甚小,可以被认为是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他们不关心时事,但对经济学的理论本身有很强的感觉。

钻研基本假设或者经济研究的新方法是他们的长处。

这一类现在还要包括一些实验经济学家,例如神经元经济学/subject/2063520/再有是政府经济学家,主要关注一些公共政策的效应问题,林毅夫,李玲等都是这一路,还包括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一路与媒体经济学家有重叠之处,例如周其仁曾经就数网竞争问题发表看法,直接参与了电信分拆的决策等。

而最近沸沸扬扬的医疗体制改革,更是吸引了诸多政府经济学家的眼球。

以上三类,职业无贵贱,理论有高下。

学院经济学家为另外两类经济学家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

以哈福德为例,他自己没有什么原创性的贡献,我评论过他的书:/review/1084979/他的每一个文章都来自其他人的paper作为观点支撑。

(注:还有人指出企业经济学家也应该算一类,比如投行经济学家,说实话,我觉得投行经济学家之类的那纯粹是乱说了,我之所以分类中没有这一类,是因为我认为投行向来只有经济师而没有经济学家:))除了这三种按照职业来分之外,还有种分类是按照研究领域来分,除了微观宏观的基础理论之外,我觉得至少有那么几类:1,计量和数理,我觉得一般bbs上很少讨论这一块,因为写字不方便。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探讨人类在经济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是理性的决策者,他们在面临选择时会基于可得的信息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然而,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情感、认知偏见、社会影响及其他非理性因素的显著影响。

行为经济学正是试图揭示这些影响因素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一些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发展始于1970年代。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与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在1974年发表的论文《判断不确定性:启发法与偏见》一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常常依赖一种称为“启发法”的简单规则,而这些规则有时会导致系统性的错误判断。

从此,行为经济学逐渐形成,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2002年,卡尼曼因在这一领域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行为经济学得到了广泛认可。

此后,许多研究者持续深入探讨人类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包括心理偏差、情绪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

行为决策模型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提出的一种现代经贸决策理论,该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人们会根据期望值来进行选择,而前景理论则指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并非完全理性,决策受到心理效应的影响。

前景理论包括几个关键概念: 1.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即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要超过获得100元带来的快乐。

这意味着即使是小概率的大收益,其吸引力也不如相对较大但较确定的小损失要强烈。

2. 参照点效应:人们通常会将决策建立在某个参照点上,例如目前的财富状况。

当情况变化时,人们对变动的感知和反应往往与参照点有关,而不是绝对值。

行为金融学概况

行为金融学概况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什么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

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由于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至今还没有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因而在此只能给出几种由行为金融学领域一些颇有影响的学者所提出的定义。

虽然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但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可以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基础性概念。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Tha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指研究人类理解信息并随之行动,作出投资决策的学科。

通过大量的实验模型,它发现投资者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可预测和公正的,实际上,投资者经常会犯错。

(2)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hil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从对人们决策时的实际心理特征研究人手讨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其投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人们投资决策时的心理因素的假设基础上的(当然这些关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假设是建立在心理学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思想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逆向的逻辑。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首先创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现实,其关注的重心是在理想状况下应该发生什么;而行为金融学则是以经验的态度关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及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逻辑是一种现实的逻辑、发现的逻辑。

从根本上来说,行为金融学所研究的是市场参与者表现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以及从市场参与者所表现出的特性来解释一些金融现象。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①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

②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懂心理学的经济学家能拿到诺贝尔——心理账户是什么

懂心理学的经济学家能拿到诺贝尔——心理账户是什么

懂心理学的经济学家拿诺贝尔——心理账户是什么?2017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

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自2002年颁发给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in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之后,又一次专门颁发给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号称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完美融合,而丹尼尔·卡尼曼更是热销心理学书籍《思考•快与慢》的作者。

难怪学界有了这样的一句玩笑:“懂心理学的经济学家都能拿诺贝尔”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半授予卡尼曼,表彰他“把心理研究的成果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

卡内曼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

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

他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的洞察力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

卡内曼证实传统的人类理性的假说是错误的,而且人们作出抉择妄想的误差是有规律性的。

这些主要发现开创了关于“启发式与成见”(heuristics and biases)的研究。

遵循Simon的有限理性学说,经由过程对判定的研究,Kahneman和Tversky指出,人们在不确定性世界中作判定依靠于有限的启发式。

3种最主要的启发式搜罗: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可得性(availability)以及锚定和调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弗农·史密斯教授因“通过实验室试验进行经济学方面的经验性分析,特别是对可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而与丹尼尔·卡纳曼一同分享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今年泰勒恰恰也是因为“心理账户”等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心理账户、禀赋效应、交易效用是什么。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

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长人类的决策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偏离标准的经济学理性假设的行为模式。

假使这些对理性和利己假设的偏离极微小,或者只是纯粹的个人癖好的结果,那么作为整体的研究将把它们忽略,经济理论对参与人行为的总体预期不会与实际偏离太多。

以弗农·史密斯为首的实验经济学家对各类市场机制的早期研究,可以看作是对偏离标准经济理论的个人癖好假说的检验。

如果检验的结果显示对理性和利己的偏离是系统的,那么理论本身的修订就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以丹尼尔·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维尔斯基为首的认知心理学家对人类的决策行为的早期研究则可以看作是对偏离标准经济理论的系统性假说的检验。

一、实验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在传统上被看作仅依赖真实经济数据的非实验科学。

许多学者认为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其进一步发展受到的羁绊即在于此。

如果不能进行可控实验,经济理论的检验必定受到限制。

仅凭真实经济数据,很难判断一个模型是否失败,何时失败以及失败的原因所在。

一般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理论和可控环境下的观察之间的反馈路径——新的实验结果启发新的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发现又要求有用来检验其真实性的新的实验设计——在经济学中好像非常难得。

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即被称为实验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支的创立,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下,实验专家们要研究参与人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要求他们在模拟的、但更简化而且具有纯粹形式的市场或其它经济环境中进行经济决策。

实验构造的经济环境与真实市场在多大程度相符尚在争论之中。

但是就像物理学中的小型实验的结果形成的结论(如那些支撑基本粒子和热力学的定律)深刻影响了物理理论(宇宙理论或气候学等等)的发展一样,从微观经济行为的实验结果得出的规律同样能对经济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研究中运用实验方法,其实有相当早的尝试者。

不过,弗农·史密斯毫无疑问是实验经济学研究传统中的最主要人物,也是对实验经济学的早期发展做出最重要贡献的理论代表,而且至今仍是这个领域的核心。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
文江
【期刊名称】《财会学习》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2002年,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分享了该年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他们的主要贡献时指出:“丹尼尔·卡尼曼是因为将心理学研究结合到经济学中,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的人类判断和决策;弗捉·史密斯是因为将实验室实验作为经验经济分析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在可选择的市场机制研究方面.”【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作者】文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9
【相关文献】
1.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述评[J], 温思美;姜凌
2.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综述及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J], 李爽
3.最低工资制度与劳动契约行为的匹配研究——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J], 王光荣;李建标
4.走出理性的藩篱: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
想评介 [J], 尧秋根
5.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述评 [J], 栾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二)——2002诺奖得主学术传略.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二)——2002诺奖得主学术传略.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二)——2002诺奖得主学术传略_hasgo1222002年的诺贝经济学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先驱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

卡尼曼的突出贡献在于“把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作出判断”。

而史密斯的获奖原因是“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

”丹尼尔·卡尼曼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生于以色列,具有以色列与美国双重国籍,1961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之后相继担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自1993年起,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众事务学教授。

丹尼尔·卡尼曼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

在他之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恰恰相反,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

卡尼曼在不断修正“经济人”的基本假设的过程中,看到了经济理性这一前提的缺陷,也就发现了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由此正式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首先,他论证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的判断会因为依照“倾向于观测小样本”形成的小数法则行事,或因为对于容易接触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对主观概率准确性的盲目偏信,而导致决策行为系统性地偏离了基本的概率论原理。

其次,在与特维斯基的合作中,他系统地陈述了“预期理论”。

与公理式的“期望效用理论”相比,描述式的“预期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阿莱斯悖论”(AllaisParadox),并且用基于参考水平的两步决策假说解释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解决了过去“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人们明显的风险偏好行为,完善了在不确定情形下的人类决策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Daniel+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
一一贝克尔(Cary S.Becker)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与以往出现的“分工" 和“专业化”现象不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现象呈雨后春笋般 发展之势,层出不穷。其中,近年来最为抢眼的便是由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互涉而 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 曼(Daniel 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其中,Kahneman的贡献就在于将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前沿研 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是研究人的风险判断和风险决策过程。而就在之
论文作者签名: !翌盗丝
Et 期:堡!:!:1 2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 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前的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最高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评选中,来自伯克
里加州大学的Matthew Rabin教授2获此殊荣。Rabin教授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人的 心理行为因素,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模型。这两位学者,一位被誉为行为经济学的 开创者,另一位则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作出开创性贡献。在行为经济学的研 究方法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的情况下,这两个重要奖项的颁布无疑在向世人 传递一个重要信号:经济学的未来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然而,由于对理性研究范式的过度推崇和固守,致使传统经济学面临一系列 的挑战和困境。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期望效用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中特别金 融市场里人类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期望效用函数来解释。行为经济学家和实 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悖论’’,如“阿莱斯悖论”、“股权风险议价难题”、 “追风(羊群)效应”、“偏好逆转"等。此外,行为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 战还包括:对“经济人”假设的挑战、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挑战、对经济行为人稳 定一致偏好假设的挑战、对行为人的抽象化理解的挑战。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 纳(George Katon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活动 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被“人的经济”所替代,经济活动中的 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经济个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 的产物。即“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行为经济学的崛起 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 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 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1

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决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重大选择,我们都需要做出决策。

在心理学领域中,决策理论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决策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决策理论以及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

一、决策理论概述决策是指在面对不同选择时,根据一定的判断和评估过程做出的行为。

决策理论探究了在不确定和有风险的情境下,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在心理学中,决策理论主要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两个方向。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和选择机制。

传统的决策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和计算出最佳选择。

然而,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挑战了这一观点。

二、丹尼尔卡尼曼与行为经济学丹尼尔卡尼曼是以色列心理学家,也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认知偏差和行为规律,这些规律不符合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

下面将介绍丹尼尔卡尼曼的两个重要概念:快速思考和处置效应。

1. 快速思考快速思考是指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依赖直觉和自动化的心理过程。

相对于深思熟虑的分析决策,快速思考更快速、更凭直觉,但也容易受到情绪和经验的影响。

卡尼曼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遇到难以估量的决策时,更倾向于使用快速思考。

2.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人们对风险问题的决策会受到选择框架的影响。

根据选择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人们在面对利润时更趋向于冒险,而在面对损失时更趋向于避免风险。

三、行为经济学的应用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了解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1. 营销和广告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刘兵军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_刘兵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新车后故意避免阅读他们没有选择的车型的广告 , 而看他们所选择的车型的广告。 3 过于自信 ( overconf idence) 。行为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种现象 , 那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判断 一般都过于自信。比如, 在瑞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 在被调查的司机中, 有 90% 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 驶水平要高于平均水平。特别是有研究发现 , 在实际预测能力未改变的情况下 , 人们更为相信自己对较熟 悉的领域所做的预测。过于自信与某些深层心理现象有关 , 它一般会导致错误 , 当错误的结果重复地呈现 时, 人们就会从中学习, 其市场表现就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在证券市场上股票价 格的变动中得到充分体现。L eRoy 和 Porter ( 1981) 统计证明 , 投机性资产价格持续偏离根据有效市场模型 推导出的价值, 价格行为的这种模式造成总体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要强于有效市场模型隐含的波动性, 这是 股票价格对某些信息或自身过去的价值反应过度的结果。另外, Cut ler 、Port erba 和 Summers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经济管理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Comment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Ex perimental Economics 刘兵军
LIU Brng- jun
欧阳令南
OU Y AN G Ling- nan 上海 201100)
发现股价对公司前一年的利润
变化反应不足, 证据是通过统计得出股价对有关利润的信息反应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 三) 对效用最大化模型的质疑 1 决策效用 ( decision ut ility ) 与体验效用 ( ex perienced ut ilit y) 的不一致。 1980 年塞勒通过实验证实 了决策效用和体验效用的差别。实验是向实验者提出两个问题 : 问题一是假如你已经置身于一个疾病传染 区, 这种疾病一旦传染会在一周内迅速死亡 , 而感染这种病的概率为0. 001, 问你愿意花多少钱来预防这种 疾病 ? 问题二是针对上面同样的疾病, 研究机构需要征收自愿者来参与对这种疾病的研究, 把自愿者放置于 感染区同样是以 0. 001 的概率染上这种疾病 , 同时不允许自愿者花钱预防这种病, 那么至少支付给你多少钱 你才愿意成为自愿者? 结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存在巨大差别, 它们的平均数额分别是 200 美元和 10000 美元。这就说明人们在决定是否充当自愿者 , 置身于一个以 0. 001 的概率染上这种病的环境中去时的决策 效用是 10000 美元, 而一旦他真正置身于这一环境中时, 他的体验效用却只有 200 美元。事实上 , 决策时 人们需要估计的是决策的各种结果和这些结果所带来的体验效用, 追求的是体验效用最大化。而在传统经 济学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中 , 效用的计算是以决策效用为依据, 因此塞勒提出传统的效用最大化模型是 不正确的 , 决策时人们不能正确估计出各种结果的体验效用, 所以也无法实现体验效用的最大化。 2 决策结果的权重不能正确分配。1991 年卡纳曼指出, 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模型中 , 各种 决策结果的权重也非常重要, 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质量。而在现实中 , 人们往往不能正 确地分配各种决策结果的权重 , 他们往往加大损失在决策中的权重 , 而相应地减少收益在决策中的权重, 结果会导致效用最大化的失效。因此, 人们应该对损失实际赋予的权重进行调整, 适当地加以降低, 这样 有利于作出正确的估计决策。 3 回顾效用 ( recollect ed ut ility ) 和体验效用的不一致。回顾效用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对过去所经历的 事件进行回顾时所感受到的效用。回顾效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未曾提及, 在现实中人们一般是根据回 顾效用来预测未来体验效用的。但是卡纳曼认为 , 由于回顾效用和体验效用的估计方法不同 , 根据回顾效 用预测体验效用的方法是不恰当的。 基于以上分析, 卡纳曼和塞勒认为 , 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效用函数的修正上, 还应 寻求一些能对决策结果的体验效用进行正确估计的方法。 二、 实验经济学理论与运用研究 ( 一) 实验经济学中的实验设计 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相同 , 实验经济学中的实验也必须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早期的实验经济学所研究 的问题比较简单 , 实验设计倾向于将人们的偏好和思想活动模型化 , 将研究对象从原有复杂的相互联系中 隔离出来 , 认为只要通过认真的模型设计包括问卷设计就能完成实验任务。但是, 现在的经济学实验无论 在范围上还是复杂性上都大大增加了, 简单的模型化实验也会导致难以接受的实验成本 ; 另一方面, 现代 40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句话提到了期望理论,这是卡尼曼提出的一项重要理论。该理论探讨了在 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如何进行决策和估价,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支持。
精彩摘录
“行为经济学并不只是揭示人类行为的缺陷,它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复杂问 题时所展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精彩摘录
这句话表明,虽然人类在决策中存在许多偏见和缺陷,但也有很多智慧和创 造力。行为经济学不仅问题的一面,也解决方案的一面,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 类的决策过程。
目录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卡尼曼:行为经济学》的目录还包含了一些总结性的段落, 这些段落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这不仅方便读者回顾和总结所学 知识,还有助于加深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解。
目录分析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这本书的目录分析具有逻辑清晰、主题明确、内容 丰富、实用性强等特点。这本书对于希望了解行为经济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 本极佳的入门读物。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在当代社会,经济学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它关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决策。 而在这其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支领域,更是深入地探讨了人们在实际经济 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和决策过程。最近,我阅读了《卡尼曼:行为经济学》这本书, 深感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性。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导致理性决策的偏离。卡尼曼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 的种种“误区”和“偏见”。这些并非是人们故意为之,而是受到认知局限、情 感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多重作用的结果。
精彩摘录
“人们往往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这句话指出了人类决策中的常见问题,即认知偏见。它解释了为什么人类的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有时会受到一些无意识的偏见影响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应用文-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一)——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革命意义

应用文-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一)——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革命意义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一)——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革命意义'流学挑战者的福音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

这个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落入情理之中。

卡尼曼将心成果引入经济学分析,对经济人“完全理性假设”提出修正;史密斯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经济学研究,提出实验设计的规范并取得重要成果。

这些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但颠覆了现有理论大厦的基石,而且指出了经济学新的路标。

自8月12日起,本版用五期篇幅(含介绍拉丰的)介绍当代主流经济学各个重要领域的大师及其理论成就;本期我们又用三个版的篇幅,历数34年来的诺奖价值,阐释本次诺奖的意义,为的是开拓读者的学术视野。

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乔治-梅森大学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

结果出人意料,因为对一些经济学家而言,这两个名字甚至有些陌生。

毕竟,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尚未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

但在我们回顾这两个领域的发展历程与两位经济学家的主要成就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重要信号:经济学的未来可能因此大为改观。

主流经济学的难题现代经济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推理而有别于其他科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阿罗和德布鲁(Arrowand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

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们运用日益先进的数学工具建立了无数精致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个体和行为及经济金融问题,甚至四面出击,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方方面面的人类行为,加里·贝克(GaryS.Becker)就是因为运用经济理论解释、法律、犯罪、婚姻甚至爱情各方面的问题、显示出经济学强大的威力而获得1992诺贝尔经济学奖,因此有“经济学帝国主义”说法。

2023年度最佳经济学书籍推荐清单

2023年度最佳经济学书籍推荐清单

2023年度最佳经济学书籍推荐清单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知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2023年这一年度,有许多出色的经济学书籍值得推荐。

本文将为您介绍其中的几本,希望能够为您的经济学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1.《贫富差距的源泉》-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贫富差距的形成原因和其对社会的影响。

皮凯蒂利用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揭示出经济不平等的趋势,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旨在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分配问题。

2.《资本主义与自由》-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作为经济学界的经典之作,《资本主义与自由》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有限政府干预来实现经济增长。

弗里德曼的观点对于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作机制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自由意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全球化的浪潮》-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这本畅销书介绍了全球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弗里德曼通过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案例和个人见解,解释了全球化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以及全球化对于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4.《经济学原理》- 格里高里·曼昆(Gregory Mankiw)作为一本经济学入门的教材,《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案例,这本书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础认识,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行为经济学》-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卡尼曼在这本书中详细讨论了人类行为与经济决策之间的关联。

通过解释和运用心理学原理,他揭示了人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的常见偏差和误判,并提供了一些应对这些问题的实用建议。

6.《富爸爸穷爸爸》- 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这本畅销书通过对比“富爸爸”和“穷爸爸”的故事,强调了财务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功。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博彩A:80% 机会损失4000块,20%机会 什么都不损失。
博彩B:100%机会损失3000块
图一 期望理论假定的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获得和损失的价值函数,是根据某个参照 系来定的。(参照依赖)
二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它们对损失总 是持有厌恶态度的。(损失厌恶)
博彩B的预期效用大于博彩A的预期效用
U(3000)>U(4000)80%(式一)
博彩C的预期效用大于博彩D的预期效用
U(3000)25%< U(4000)20% (式二)
U(3000)>U(4000)80%(式一) U(3000)25%< U(4000)20% (式二)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的相关公理,我们 对式一两边同时乘以25%(1/4),不 等式的符号不变,那么就有
实验1: 博彩1: 博彩A:80%的机会得到4000元,20%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博彩B:100%的机会得到3000元。 博彩2: 博彩C:20%的机会得到4000元,8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博彩D:25%的机会得到3000元。
--《前景理论:一种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
传统经济学中的期望值理论
损失厌恶(禀赋效应)指的 是这样 一种倾向:一个人拥有(或者被赠 予)一件物品时,他赋予该物品的 价值,比他没有该物品时所赋予它 的价值要大得多。
放在桌子上的一杯咖啡(不是你的),被人拿走 了。 你的一杯咖啡放在桌子上,被人拿走了
三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度随着变 化量的增大而减小。(敏感度递减)
由于函数在获得和损失领域中都是 递减的, 所以V(x)+V(y)>V(x+y) 第一个结论: 当有好消息的时候,要分开告诉大 家。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深圳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研究_基于深圳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研究韦欣1孔维薇2(1、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2、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本文以2005年至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受到董事会治理、薪酬激励、财务状况、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呈负相关关系,其他因素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过度自信因子分析行为金融作者简介:韦欣(1972-),女,广西钦州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孔维薇(1985-),女,安徽淮北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基于深圳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一、引言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行为经济学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这无疑确定了行为金融理论在经济学的重要地位,并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而近几年来,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公司行为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

管理者非理性的表现有过度自信、有限理性、参考偏好点等,而其中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过度自信是指个体户、决策时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对不确定性事件过于狭窄的确定性预期心理现象。

传统经济学理论以及模型的建立都隐含着一个默认的假设前提:企业参与主体是理性的、自私自利的。

它们都没考虑企业参与主体的心理因素(如损失规避、过度自信、乐观、模糊厌恶等)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出:人们在将自己的技能同所在群体的其他个体比较时,习惯性的认为自己的才能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

这种“优于平均效应”的心理倾向同时影响了个体行为的归因判断。

行为个体更可能将好的结果归于自己,而将坏的结果归咎于运气不佳。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原因是研究者难以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来度量管理者的非理性。

实验心理学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实验心理学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百度文库心理学应用于经济领域政策实施前先模拟实验心理学家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王如君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两位美国学者,一位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一位是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弗农·史密斯。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似乎格外垂青“反潮流”,去年的大奖就送给了三位反传统的挑战者,今年做得更绝,得主不仅反传统,而且还有位“货真价实的外来人”。

心理分析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卡尼曼今年68岁,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

他的得奖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他是位地地道道的心理学家。

在普林斯顿大学授课时,他还曾夸口说,自己一生中从未上过经济学课。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卡尼曼“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卡尼曼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

1979年,卡尼曼与阿莫斯·特沃斯基(现已去世)合作,共同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

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

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

投资者在其账面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账面赢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的速度在减缓。

这位心理学大师的许多研究成果被运用到经济学领域。

其中著名的一条是有关决策过程的“拇指法则”,亦称“启发式捷径”。

这种理论对研究证券市场经常无缘无故地大起大落很有帮助。

“某个投资者看到某位基金管理人连续两年跑赢了大势,因而可能会推断:这位基金管理人具有更强的系统性竞争能力”。

卡尼曼认为,“这种解释性数据的短视性并非出自于真正的数据含义,而是可能解释了金融市场无缘无故动荡的原因”。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三)——冷门的风光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三)——冷门的风光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介绍(三)——冷门的风光学习、研究经济学的人总是格外关注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谁家。

记得7年前我在洛杉矶加大(UCLA)的迎新会上,问当时在经济学界影响颇大的杰克·赫歇莱弗(JackHirshleifer),谁有可能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赫老沉吟片刻,说:“我注意到这些年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这个领域应该得到诺奖评委会的承认吧?”然而,这个预言当年并未实现: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带来的震撼让大多数经济学家在惊愕之余,尚不能完全体味出其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深远影响;实验经济学却因为信徒寥寥,长期以来只能定位为经济学的一个非主流分支,远不如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等分支那样风光。

7年后的今天,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终获诺奖评委们的认同,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分别作为这两门分支的开山鼻祖,分享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相信,经济学是一门不断自省从而具备强大生命力的学科。

就在阿罗和德布鲁用精妙无比的数学方程搭建起一般均衡的架构后,就有人津津乐道经济学的使命已经结束,今后经济学家们所需要做的,只是让一般均衡模型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更加细化而已。

然而,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对一般均衡理论乃至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表示担忧。

早在1950年代,西蒙就指出,人类仅具有“有限理性”,因此人类的行为有时会偏离经典经济学所假定的最优化模式。

对人类“完全理性”和“追求最优化”行为模式的怀疑,随着一系列心理学成果的涌现及其被经济学家的逐渐了解,终于导致一个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的诞生。

行为经济学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卡尼曼和其合作者已故心理学家特维斯基(erslay)在《计量经济学》、《科学》、《商业期刊》等期刊上公布了一系列“石破天惊”的行为学试验结果。

他们的核心问题是: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是否总是理性的?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他们发现,人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总是倾向于以偏概全,且囿于记忆和可利用信息的限制;此外,人类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失去自己的独立主张。

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介绍

历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介绍

行为经济学。 1980年,塞勒教授创造了术语“禀赋效应”,解释了个人
具有对物品更高估价的倾向只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个物品。 1981年,塞勒和舍夫林提出了“计划者 -执行者模型”,
是一个行为两系统或双模型。 1985年,塞勒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账户”的理论,解
释个体利用认知行动来组织和评价经济活动。 2003年,塞勒和桑思坦提出了“助推”,公共政策助推人
们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五、理论要点 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有很 多理论,内容 丰
富,著名的理论有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计划者 - 执行者模型、助推等等。
1前景理论 卡尼曼最有影响的贡献,是关于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卡 尼曼和特维斯基创立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采用了一个决策 模型,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 段,个体通过框架、参考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 使用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来判断信息。 前景理论包括四个因素。第一,个体得到效用不是来自 财富或者消费水平,而是来自相对于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 第二,个 体 对 损 失 比 对 收 益 更 敏 感,即 他 们 显 示 损 失 厌 恶。 价值函数是非线性模型,在参考点弯折处捕捉了个体损失厌 恶,相比于收益区域,函数在损失区域更陡峭。第三,个体展 现了对收益和损失呈递减的敏感性,即从 100美元移到 200 美元的收益或损失比从 1000美元移到 2000美元的收益或 损失会有更大的效用影响。第四,该理论含有概率权重。 个体们明显更加敏感于偏离了参考水平也即现状的结 果,而不是绝对结果。当面对一序列风险下的决定,个体们 就会出现每一个决定基于它单独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在于 决定结果带来的他们总体财富。大多数个体们似乎更加地 损失厌恶,相对于参考水平,与同样规模的收益相比。 在面临收益时,人们不愿意冒风险,喜欢见好就收,落袋 为安,害怕失去可以得到的利润。在面对损失时,人会很不 甘心,表现出风险偏好倾向。例如股市上投资者就倾向于将 赔钱的证券继续持有,持有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的证券。损 失和收益给人带来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敏感度要 远远超过收益的快乐。人们厌恶的不是风险,真正厌恶的是 损失。

英国行为经济学

英国行为经济学

英国行为经济学引言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类行为与经济决策的关系。

与传统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自私的决策者不同,行为经济学更加关注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和心理偏差。

英国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英国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发展历程行为经济学在英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内尔斯(Richard Thaler)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等人开始研究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他们的研究对经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英国的行为经济学研究逐渐扩大。

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开始关注行为经济学,并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和研究项目。

这些机构和团体的成立促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重要研究成果英国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消费者行为、金融市场、公共政策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 心理账户理论(Mental Accounting Theory):这一理论由理查德·萨内尔斯提出,指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根据账户的属性进行决策。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消费行为、储蓄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2. 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英国学者约翰·梅伊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提出了羊群效应的概念,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金融市场中的泡沫和崩盘等现象有重要启示。

3. 选择极限理论(Choice Architecture):英国学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和卡斯·苏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了选择极限理论,指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受到选择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人物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丹尼尔 卡尼曼和弗农 史密斯*张燕晖摘译中图分类号 F069*丹尼尔 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 史密斯(Vernon L.S mith)荣获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文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在网上发布的信息摘译而成,详情请查看http: www.nobel.sc economics laureates 2002 ecoadv02.pd f 。

新的矩形数据集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比如那些在2000年授予赫克曼和迈克 法登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所承认的,已经显著地提高了以观察数据确认因果推断的可能性。

直到最近,经济学尚被普遍看作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评论者发现受利己主义和理性决策所支配的 经济人 (homo oeconomicus)这一普遍假设存在局限性。

然而,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朝着新的方向起飞。

大量和日益增多的科学工作致力于对经济学传统的基本假设的经验检验和修改,特别是有关无限理性、纯粹利己主义和完全自治的假设。

而且,目前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实验室的新的实验数据,而不是从对实际经济的观察中所得到的传统的现场数据。

最近的这些研究源于两个区别显著、但正趋于一致的传统:一是认知心理学中有关个人决策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二是以实验的方法对经济理论预言的检验。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已经跻身于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列。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是在这两个领域从事研究的前辈。

一、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传统上,经济学被看作一种完全依赖现场数据的非实验性科学。

许多人认为,这一点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继续发展的障碍。

除非我们可以进行受控制的实验,否则对经济理论的检验将永远是有限的。

仅仅根据现场数据,人们很难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失败或何时失败,并正确地指出失败的原因。

在理论与受控制的实验观察两者之间的反馈渠道在经济学中基本不存在。

一种新兴的、被称作 实验经济学 的研究领域的建立从根本上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在受控制的实验室里,实验者以简单、抽象的形式模仿在市场和其他经济交往形式中出现的场景,以研究这些场景中的人类行为。

这些实验的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并应用于市场环境,对此尚有争议。

但是,微观经济行为的实验结果能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早年已有前辈学者从事经济学的实验研究。

50多年前,张伯伦(Chamberlin,1948)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新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

约翰 纳什(John Nash)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与他的同事通过设置一个实验对博弈论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早期研究。

然而,毫无疑问,实验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者是弗农 史密斯。

史密斯不仅作出了最重要的早期贡献,而且始终是这一领域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他培养并联合了大批从事实验经济学研究的年轻人,其中成就最为卓越的当属查尔斯 普洛特(Charles Plot),他在这一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市场机制79弗农 史密斯的意义最重大的工作涉及市场机制。

他对竞争性市场所做的创新性实验(1962)、对不同拍卖形式的检验(1965,1976, 1980),以及对 诱导价值法 (induced-value,1976)的设计,都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史密斯第一篇实验文章的灵感来自张伯伦(1948)的课堂实验。

当时,张伯伦是史密斯在哈佛大学的老师。

他让实验参与者扮成一个虚构商品的买者和卖者,进行讨价还价。

张伯伦认为实验结果证明标准新古典理论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是错误的。

史密斯意识到,如果接受实验的人被放在一个与现实市场更加相似的场景中,张伯伦的结论将更加引人注目。

于是,史密斯设置了一个实验,在一个 双向口头竞价 (double oral auction)中参与者被分成潜在的买者或卖者两个群体。

买者和卖者的角色是随机分配的。

为每个卖者提供一个单位将要出售的商品和一个保留价格v。

卖者不允许以低于v的价格出售商品,而以p>v的价格出售,卖者可以获得p-v的收益。

同理,每个买者也被分配了一个保留价w,这是他们允许购买的最高价格。

以p<w的价格购买将获得w-p 的收益。

根据史密斯选取的保留价的分配,可以划出一条供给和需求曲线,并在它们的交叉点确定竞争性的均衡价格。

相比之下,接受实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信息,从而不能计算理论上的均衡价格。

令史密斯惊奇的是,实际交易价格接近于理论上的均衡价格。

史密斯(1962)就此总结到: 只要共谋被禁止,所有的出价和交易都绝对公开 竞争性的均衡就很有可能实现。

供给和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每个时期交易量和成交价一般水平的变化。

后者与竞争性价格理论的预言合理相符。

为了检验与理论的一致是否纯属巧合,史密斯和其他的研究人员后来做了一系列相似的实验,实验结果反复证实了史密斯最初的结论。

此外,史密斯和普洛特(1978)的合作研究还发现:市场制度确实重要。

他们比较了当买者和卖者被允许在一个交易期内不断改变价格和在整个交易期内必须出示同一价格的实验。

结果发现,后一方案向理论均衡价格的集中减慢了。

与收集现场数据相反,实验方法得出的这个结论不可或缺:在以一种受控制的方式改变 市场制度 (本例中关于价格调整的规则)的同时,保持 市场环境 (本例中对保留价的分配)不变是可能的。

在几乎所有市场实验中,对一个假说的明确检验都需要控制接受实验的人的偏好。

这是一个主要困难,因为买和卖通常会受到参与者个人对收益和损失的特殊评价的影响,而研究人员不能直接观察到这种评价。

张伯伦(1948)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主要是为每个接受实验的人提供一种货币刺激,这就是 诱导价值法 。

史密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方法。

为了说明这一方法,可以考察一个在同质商品市场中扮演买者角色的人,假设实验者想让这个人表现出一个特定的需求函数D,然而,实验者不知道这个人的财富效用u(w)。

史密斯的方法是:对以价格p购买q个单位商品的人,付给R(q)-pq美元的报酬,其中R是所选取的适当的报酬函数。

根据经济学理论,这个人所消费的产品数量q将使q不断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R (q)=p。

如果对于任何相关价格,(R )-1(p)=D(p),只要未知的效用函数不断上升且呈凹形,那么他的需求将与我们所希望的需求函数一致。

2 对拍卖理论的检验自20世纪60年代初,拍卖理论便成为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中最为成功的发展之一。

史密斯用实验对其中的许多主张进行了检验,而且,是他最先在实验室把受控制的实验作为 风洞 来检验新的拍卖形式。

随着拍卖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理论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实世界市场运行的理解。

传统上人们把拍卖分成4种类型:英国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

微观经济学理论还区分了具有个人价值和共同价值的拍卖。

在个人价值拍卖中,拍卖者的评价在统计上独立。

相反,在共同价值拍卖中,买者的价值具有共同的成分。

经济学理论对个人价值拍卖作出以下3种预言:(1)就谁将获得该物品和卖主的预期收益而言,英国式拍卖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相同。

这一结论源自个人理性;(2)荷兰式拍卖和第一价格密封拍卖相同,这一结论源于对纳什均衡行为更加80有限的假设;(3)如果所有买者是风险中性,4种拍卖形式相同。

为了检验这些和其他一些理论预言,史密斯做了许多实验。

他发现:关于预言(1),正如理论所说,英国式与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确实产生相似的结果;关于(2),与理论相反,荷兰式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没有产生相同的结果;关于(3),假设买者具有相同风险态度的模型应当被抛弃。

此外,他还发现英国式和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的平均销售价格高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后者的平均销售价格又高于荷兰式拍卖。

在这些结果中,最意外的一点是荷兰式拍卖与第一价格密封拍卖不同。

对此的两种理论解释是:在荷兰式拍卖中,效用不仅取决于货币结果,而且取决于 等待的焦虑 ;出价者低估了与荷兰式拍卖中的 等待 相关联的风险的上升。

3 实验室是 风洞为了研究人们为放松管制、私有化、公共物品供给所设计的制度机制的表现,史密斯和普洛特首创了把实验室作为 风洞 (一种用于检验航空器模型的实验装置)加以运用的方法。

由于上述机制往往很复杂,实验方法就尤其适用。

史密斯研究了为公共物品提供所设计的激励相融机制。

在实验中,他检验了由经济学理论家所提出的机制和自己所作的某些变形的有效性。

4 实验方法论除了关于市场和拍卖的大量研究结论之外,史密斯的工作对经济学方法论也具有重要影响。

他在 美国经济评论 上发表的重要文章 实验经济学:诱导价值理论 ,为在实验室里设计经济学实验提供了富有实践性的详细指导。

近年来,这篇文章已经成为实验经济学者研究的范例。

由史密斯开发的实验方法不同于心理学中使用的实验手段。

为了抵销决策成本带来的扭曲,这种方法强调为接受实验的人提供足够货币刺激的重要性。

他还着重指出将实验设计成重复实验的重要性,从而使接受实验的人熟悉并理解实验环境。

二、行为经济学的基础大约半个世纪以前,爱德华兹(Edwards,1954)引进决策作为心理学家研究的主题,同时,西蒙(Simon,1956)也提出一种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

然而,认知心理学中的研究并没有推而广之,直到丹尼尔 卡尼曼和阿莫斯 特维尔斯基(1996年逝世)发表了他们关于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成果。

虽然卡尼曼的研究遵循了认知心理学的传统,但对经济学家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讨论卡尼曼的特殊贡献之前,下文将简要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中关于决策概念的某些区别。

1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的决策经济学家通常假定市场行为主要受物质利益的刺激,经济决策主要受利己主义和理性支配。

理性意味着决策者为了在一定的目标和可选择方案下作出最优决策而以一种富有逻辑性和系统化的方式使用现有信息。

这些决策是以一种前瞻性的方式作出的,充分考虑了当前决策的未来后果。

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人通常被看作一个系统,以自觉、合理的方式编码、解释现有信息。

但是,其他一些不太能意识到的因素也被认为在以系统化的方式支配人类行为。

正是这种更为复杂的观点开始渗透到经济学理论近来的发展当中。

传统上,经济学家给定决策者对可用选择的偏好,并使其保持不变,认为决策者对自然状态和自己行为的效果会形成预期,并根据统计原则处理现有信息。

在既有的市场条件下(该条件决定了决策者可选择的方案组合),决策者的行为就被假定为:正确地分配相关随机事件的概率,选择一个使预期效用价值最大化的行动。

相比之下,认知心理学家考虑的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几个因素都会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比如知觉、信仰或心智模式。

诸如感情、态度等内在动机也会影响一项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