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祝清顺,贾立新,刘楠 编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离散数学ppt课件

离散数学ppt课件

02
集合论基础
集合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集合是离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是研究离散对象的重要工具。
详细描述
集合是由一组确定的、互不相同 的、可区分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例如 ,自然数集、平面上的点集等。
集合的运算和性质
总结词
集合的运算和性质是离散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集合的交、并、差、补等基本运算,以及集合的确定性、互异 性、无序性等性质。
生,1表示事件一定会发生。
离散概率论的运算和性质
概率的加法性质
如果两个事件A和B是互斥的,那么P(A或B)等于P(A)加上 P(B)。
概率的乘法性质
如果事件A和B是独立的,那么P(A和B)等于P(A)乘以P(B) 。
全概率公式
对于任意的事件A,存在一个完备事件组{E1, E2, ..., En}, 使得P(Ai)>0 (i=1,2,...,n),且E1∪E2∪...∪En=S,那么 P(A)=∑[i=1 to n] P(Ai)P(A|Ei)。
工程学科
离散数学在工程学科中也有着重要的 应用,如计算机通信网络、控制系统 、电子工程等领域。
离散数学的重要性
基础性
离散数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学习其他数学课程的基础。
应用性
离散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 应用,掌握离散数学的知识和方法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培养逻辑思维
学习离散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个人 的思维发展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 帮助。
详细描述
邻接矩阵是一种常用的表示图的方法,它是 一个二维矩阵,其中行和列对应于图中的节 点,如果两个节点之间存在一条边,则矩阵 中相应的元素为1,否则为0。邻接表是一 种更有效的表示图的方法,它使用链表来存 储与每个节点相邻的节点。

第一章命题逻辑知识地图

第一章命题逻辑知识地图

《离散数学》知识地图第一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与联结词命题的概念: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命题的真值:一个命题的真或假称为命题的真值。

真用T或1表示,假用F或0表示。

原子命题:不能再分解为其他命题的命题称为原子命题。

复合命题:由原子命题与命题联结词构成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

命题标识符:表示原子命题的符号称为命题标识符,常用大写字母、带下标的大写字母。

命题常元:一个表示确定命题的命题标识符。

命题变元:一个能指代任意命题的命题标识符。

五个命题联结词:否定⌝,合取∧,析取∨,条件→和双条件联结词↔。

命题符号化:目的在于用五个联结词将日常语言中的命题转化为数理逻辑中的形式命题,其关键在于对自然语言中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命题联结词的含义要有正确的理解,使用适当的联结词。

第二节命题公式、翻译与真值表命题公式:(1)一个命题变元是一个命题公式;(2)若A是一个命题公式,则⌝A也是一个命题公式;(3)若A、B是命题公式,则A∧B、A∨B、A→B和A↔B均为命题公式;(4)只有经过有限次地应用(1)、(2)、(3)所得的结果才是命题公式。

子公式:若命题公式B是命题公式A的一部分,则称B是A的子公式。

真值指派:设A是一个命题公式,P1,P2,…,P n是出现在A中的所有命题变元。

给P1,P2,…,P n指定一组真值,称为对公式A的一个真值指派(或解释或赋值)。

若指定的一组真值使A为真,则称这组值为成真指派,否则称之为成假指派。

真值表:一个命题公式A的真值表的左上角部分是A的所有命题变元,左下角部分是这些命题变元的所有可能的指派,右上角一般是公式A本身,右下角是A在对应指派下的真值。

五个常用联结词的真值表:第三节公式分类与等价式公式分类:永真式、永假式和可满足式。

永真式(重言式):一个命题公式A,若对A所有可能的真值指派(解释),(1)A都为真,则称A为永真式(重言式)。

(2)A都为假,则称A为永假式(矛盾式)。

(3)至少存在一个真值指派使A为真,则称A为可满足式。

离散数学-第11章

离散数学-第11章
离散数学讲义之
图 论
主讲:熊焕亮
图论简介
• 图论(graph theory)是研究节点和边组成的图 形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为离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图论的基本元素是节点和边(也称线、弧、 枝),用节点表示所研究的对象,用边表示研究 对象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因此,图论可用节点 和边组成的图形及其有关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 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理、 化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信息论、 控制论、网络理论、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几乎 所有学科领域的有关问题。图论与组合数学、线 性规划、群论、矩阵论、概率论、数值分析等数 学分支有密切的关系。
均为偶数,所以 d (v)为偶数,但因中顶点度数为奇数,
vV1
vV1
d (v ) d (v )
vV2
所以 | V1 |必为偶数。
14
11.1.2 简单图、多重图和同构图
V {v1 , v2 ,., vn } 设 G V , E 为一个阶无向图, 称 d (v1 ), d (v2 )d (vn ),为 G 的度数列。对于顶点标定的无向图,它的度数列是唯一的。反之, 对于给定的非负整数列d (d1 , d 2 ,d n ),若存在以 V (v1 , v2 ,, vn ) 为顶点 集的n阶无向图G,使得 d (vi ) d i ,则称d是可图化的。特别地,若所得 的图是简单图,则称d是可简单图化的。 例11.1.2 (1)(3,5,1,4),(1,2,3,4,5)能成为图的度 数列吗?为什么? (2)已知图G 中有15条边,2个度数为4的结点,4个度数为3的结点, 其余结点度数均小于等于2,问G 中至少有多少个结点?为什么? 解 (1)由于给定的两个度数列中奇度顶点个数均为奇数,由上述 推论可知,他们都不能成为图的度数列。 (2)图中边数为15,由握手定理可知,G 中所有结点度数和为30。 除去2个度数为4的结点和4个度数为3的结点,还剩下10度。其余结 点度数小于等于2,假设均为2,则至少要5个结点,所以总共至少要1 1个结点。

离散数学 第4章 代数系统(祝清顺版)

离散数学 第4章 代数系统(祝清顺版)
离散数学 第四章 代数系统 2007年8月20日
代数结构的知识体系
半群与群 环与域 格与布尔代数
分类 成分:载体及运算 公理:运算性质 产生 代数系统的构成
子集
子代数
同 种 的 同 类 型 的
等价关系
映射
代数系统的 同态与同构 代数系统间的关系
离散数学 第四章 代数系统 2007年8月20日
商代数 新代数系统
,有限域理论是差错控制编码理论的数学基础,在通讯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而电子线路设计、电子计算机硬件设计和通 讯系统设计更是离不开布尔代数。
离散数学 第四章 代数系统 2007年8月20日
学习本篇的方法
1、要按照数学的思维方式学习, 即观察客观世界, 抽象出模型 , 再分析、推理揭示内在规律的过程。 2、领会“抽象”性:代数的抽象性不仅体现在元素的抽象上, 还体现在相应运算的抽象上, 是在最纯粹的形式下研究代数结 构中的运算的规律与性质, 从运算的角度来考虑代数结构中的 元素。因此, 初等代数的相应概念、结论不能直接应用在抽象 代数中。如何跨越从直观到抽象是学习抽象代数的重要一步。 3、教材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严格定义什么是代数结构, 并讨 论一般代数结构的基本性质。然后讨论代数结构研究的两个方 面:其一是通过一些基本性质来规定一类特定的代数结构, 并 对这类代数结构的性质进行研究。其二是研究代数结构之间的 各种关系, 通过对代数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 就可以把一个代 数结构中的某些性质推广到另一个代数结构中。
离散数学
第四章 代数系统
2007年8月20日
例题
例2 实数集R和两个二元运算: 普通加法+和普通乘法 ×, 构成一代数系统, 记作(R, +, ×).
(1) 载体是实数集R.

离散数学第2章 关系(祝清顺版)

离散数学第2章 关系(祝清顺版)
第二章 二元关系 2007年8月20日
离散数学
关系矩阵的实例
例9 设A={3, 5, 6, 9}, A上的二元关系
R={<x, y|x>y},
试求出关系矩阵。
[解] 关系的集合表示为:
R={9, 3, 9, 5, 9, 6, 6, 3, 6, 5, 5, 3}.
关系矩阵为: 0 1 MR= 1 1
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 集合表达式 关系矩阵
关系图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可以表示有限集合上的关系。
离散数学
第二章 二元关系
2007年8月20日
关系矩阵
设给定集合A={a1,a2,…,an},B={b1,b2,…,bm},R为从A到B
的一个二元关系,构造一个n×m矩阵。用集合A的元素标注矩
阵的行,用集合B的元素标注矩阵的列,对于aiA和bjB,令
n2 n2
个. 不
每一个子集代表一个A上的二元关系,所以A上有 2 同的二元关系。 |Ai|=mi,则A1×A2×…×An上有 2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第二章 二元关系 2007年8月20日
m1m2…mn
个不同的
常用的关系
定义 对任意集合A,定义 (1) 空关系 (2) 全域关系 EA={<x, y>|x∈A且y∈A}=A×A (3) 恒等关系 IA={<x, x>|x∈A} (4) 小于或等于关系:LA={<x, y>|x, y∈A且x≤y}, 其中 AR。 (5) 整除关系:DA={<x, y>|x, y∈A且x整除y}, 其中 AZ* , Z*是非零整数集 (6) 包含关系:R={<x, y>|x, y∈A且xy}, 其中A是集 合族。

离散数学 第8章 树(祝清顺版)88页PPT文档

离散数学 第8章 树(祝清顺版)88页PPT文档

e6
e5
e3
e10
e9 e11
e6
e7 e8
e10

e11
离散数学
第八章 树
2007年8月20日
生成树的存在条件
定理3 任何无向连通图G 至少存在一棵生成树.
[证] 若连通图G中无回路, 则G为自身的生成树. 若G中包含回路, 则随意地删除回路上的一条边, 而
vVdeg(vi) =2m =2(n1). 另一方面, 设T有x片树叶, 可得
2(n1)= vVdeg(vi) ≥x+2(nx) 由上式解出x≥2.
离散数学
第八章 树
2007年8月20日
例题
例2 设T为6条边的树, 其顶点度为1, 2, 3. 如果T恰有3个 度为2的顶点,那么T有多少片树叶?并画出满足要求的 非同构的无向树. [解] 设T有x片树叶, 于是结点总数为
本章将对树进行详细的讨论,主要包括:
树的基本性质和生成树,
根树、有向树中的n元树、有序树和搜索树等。
离散数学
第八章 树
2007年8月20日
Discrete Mathematics
科学出版社
第1节 树
主讲:祝清顺 教授
树的概念
定义1 连通而无简单回路的无向图称为无向树, 简称树, 常用T表示树. 在树中度数为1的结点称为树叶, 度数大于1的结点称为分支结点.
e1

e4 e2 e7 e8
e6
e5 e3Fra biblioteke10
e9 e11
e1 e4 e2 e5
e3

e9
生成树T1
离散数学
第八章 树

离散数学 第8章 树(祝清顺版)

离散数学 第8章 树(祝清顺版)
说明
G的生成树一般不惟一. 余树不一定是树, 因为余树不一定连通, 也可能包 含回路.
离散数学
第八章

2007年8月20日
例题
例4 在下图中, 可以看到该图的绿线所示的一个生成树 T. 其中e1, e2, e3, e4, e5, e9都是T的树枝, e6, e7, e8, e10, e11都是T的弦.

2007年8月20日
例题
例4 利用破圈法求下图的生成树。
依次删去边e6,e7,e8,e10,e11, 所得到的生成树就是例
9.1.3中所给出一棵生成树T1.
e4 e2 e7 e8 e10 e9 e5 e6 e3 e11
e1 e1

e4
e2
e9

e5 e3
T的余树如右图所示, 余树是不连通的, 同时也包含回路.
e 4 e2 e7 e8 e10 e9 e5 e6 e3 e11
离散数学 第八章 树
e1

e7 e 8 e6 e10 e11
2007年8月20日
生成树的存在条件
定理3 任何无向连通图G 至少存在一棵生成树. [证] 若连通图G中无回路, 则G为自身的生成树. 若G中包含回路, 则随意地删除回路上的一条边, 而 不影响图的连通性. 若上仍有回路, 则再删除回路上的一条边, 直到无 回路为止, 最后得到的图是无回路、连通的且为G的生 成子图, 故为G的生成树.
离散数学 第八章 树 2007年8月20日
树简介
而系统地研究树,把树当成一个纯数学对象来研究的是法 国数学家约当(Jordan)。 1869年,约当(Jordan)作为一个纯数学对象独立地发现 了树,并给出了树的概念。 约当所研究的成果就是凯莱(Caylay Arthur)所要研究的,但他并不知道树

离散数学思维导图第一章

离散数学思维导图第一章

重言式
矛盾式可满足式非重言式的可满足式直接应用规则推理附加前提证明法
归谬法命题
命题变项和命题常项
简单命题(原子命题)、复合命题
联接词:否定、合取、析取、异或、蕴含、等价、与非、或非
什么是命题公式?
分类
真值表简单合取式、简单析取式
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
极小项和极大项
用途:
联接词可以等价替换
联接词全功能集
联接词的极小全功能集构造证明法真值表法
主合取范式和主析取范式
命题符号化及联接词命题公式及分类等值演算范式联接词及其全功能集推理理论第一章:命题逻辑。

离散数学课件-绪论

离散数学课件-绪论
离散数学课件-绪论
目录
• 离散数学的概述 • 离散数学的主要分支 • 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 • 离散数学的研究方法 • 离散数学的学习意义和价值
01
离散数学的概述
离散数学的定义
• 离散数学:离散数学是研究数学结构中非连续、分离对象的数 学分支。它主要关注集合论、图论、逻辑、组合数学等领域, 用于描述和研究离散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性质。
在离散数学中,形式化方法常用于描述集合、关系、图等数学对象,如集合论中的集合定义和关系定 义。
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通过对一些具体实例的分析,归纳出 一般规律或性质。
VS
在离散数学中,归纳法常用于证明一 些关于自然数的性质和定理,如归纳 法在证明阶乘性质中的应用。
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方法,通过假设与要 证明的命题相矛盾的命题成立,推出矛盾, 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
逻辑学
01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和结构的数学分支。逻辑学为离 散数学的各个分支提供了推理和 证明的工具和方法。
02
逻辑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命题、 量词、推理规则、证明等,这些 概念为离散数学的各个分支提供 了推理和证明的工具和方法。
组合数学
组合数学是研究计数、排列和组合问题的数学分支。组合数学在计算机科学、统 计学和运筹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离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离散数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中的一些研究,如几何学和逻辑学。随着 时间的推移,离散数学的各个分支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发展
离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兴起,离散 数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离散数学的应用领域

离散数学 课程简介(祝清顺版)

离散数学 课程简介(祝清顺版)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 · 李贺《南园》
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学习而改变!因行动而成功! 祝您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离散数学 课程简介 2007年8月20日
思维方法,它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无比丰富,引
人入胜。离散数学很美,这就要看谁能够在以后的学习 中发现它的美!应用它的美!挖掘它的美! 没有人知道未来的世界会变得什么模样,但有一 点我们能够做到,那就是:
轰轰烈烈把握人生机遇,与时俱进无愧青春年华!
离散数学 课程简介 2007年8月20日
结束语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华罗庚
离散数学
由薄到厚 , 由厚到薄 .
课程简介 2007年8月20日
八、教材与参考书
授课教材
祝清顺、贾利新、刘楠编著.离散数学.科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
左孝凌等编著.离散数学.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耿素云,屈婉玲编著.离散数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4
耿素云,屈婉玲编著.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
离散数学可以为数学建模打下知识基础、为算法设计提
供具体指导。 离散数学结构实际上就是通用的抽象的模式的集合。告 诉你各种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选用 它们的策略;告诉你哪些问题是可解的,哪些是当前在 图灵机模型上无(最优)解的,哪些是可以得到近似较 优的解。
离散数学 课程简介 2007年8月20日
离散数学 课程简介 2007年8月20日
四、离散数学的内容
离散数学由多门数学分支组成
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近世代数)、图论、算法、 组合数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等。 每个分支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数理逻辑: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应熟练掌握将现实生 活中的条件化成逻辑公式,并能做适当的推理,这对程 序设计等课程是极有用处的。

离散数学课件 离散5.1-5.2节PPT

离散数学课件 离散5.1-5.2节PPT
Basis: P (2) holds. Inductive step: Let k ≥ 2. Assume that P (k) holds. We prove that P (k + 1) holds. Consider a set of k + 1 lines. By inductive hypothesis, the first k of them meet in a common point p1, and the last k of them meet in a common point p2.
arj
j=0
= a + ar + ar2
+ . . . + arn
=
arn+1 − a r−1
when
n≠
1
n < 2n for all n > 0
2n < n! for all n ≥ 4
An inequality for harmonic (NÚ) numbers: Let j ≥ 1. Define
To prove that P (n) is true for all n ∈ N, n ≥ n0, where P (n) is a propositional function, we complete two steps:
Basis step: We prove that P (n0) is true. Inductive step: We show that the conditional statement P (k) → P (k + 1) is true for all k ∈ N, k ≥ n0. Here P (k) is called the inductive hypothesis.

离散数学代数结构部分演示精品PPT课件

离散数学代数结构部分演示精品PPT课件
例5.2 设Q是有理数集合,*是Q上的二元 运算,对任意的a,b∈Q,a*b=a+ba·b,问运算*是否可交换。
解:因为 a*b=a+b-a·b=b+a-b·a=b*a, 所以运算*是可交换的。
7
5.1节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定义5.1 设 S 为集合,函数 f : S S S 称 为 S 上的二元运算,简称为二元运算。
义两个二元运算*和★,对于任意 x,y∈N,有x*y=max(x,y), x★y=min(x,y),
验证运算*和★满足吸收律。
13
解:对于任意a,b∈N a*(a★b)=max(a,min(a,b))=a
a★(a*b)=min(a,max(a,b))=a 因此,*和★满足吸收律。
14
5.2节 二元运算中的特殊元素 1. 幺元 ➢定义5.7 设*是S上的二元运算,
23
2. 逆元 ➢定义5.9 设*是S上的二元运算,
24
例5.8 整数集Z上关于加法的幺元是0,对 任意的整数m,它关于加法的逆元是-m, 因为
25
➢定理5.5 设*是S上可结合的二元运算, e为幺元,如果S中元素x存在(关于运 算* )的逆元, 则必是惟一的。
所以对于可结合的二元运算,逆元是惟一的。
15
➢在自然数集N上加法的幺元是0,乘法 的幺元是1. 对于给定的集合和运算有的存在幺 元,有的不存在幺元。
16
17
➢ 定理5.1 设*是S上的二元运算, 如果S中存在关于运算*的)幺元, 则必是唯一的。
所以幺元是唯一的。
18
➢定理5.2 设*是S上的二元运算,
如果S中既存在关于运算*的左幺元 el ,
2 封闭性 集合S中任意的两个元素运算的结果都是 属于S的,就是说S对该运算是封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