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出塞》赏析
出塞 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出塞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字词释义:①塞:险要处,边关。
②关: 关口,要塞。
③但使:只要。
④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⑤飞将: 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⑥教:令,使。
⑦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⑧度:越过。
⑨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诗的第一、二句揭示历代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出征万里的将士至今没有一个回来,诗人借用历史的变换,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从未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及百姓生活的艰苦。
诗的第三、四句借对李广的追忆表明诗人的殷切期盼: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绝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越过阴山。
这两句诗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关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语带讽刺,表明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知识链接: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
李广擅长骑射,作战英勇,战功卓著,他长期带兵驻守边疆,有效阻止了匈奴人南侵,保障了汉朝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在卢龙城担任右北平郡太守时,匈奴惧怕他凌厉的作战风格,称他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出塞》古诗解析
《出塞》古诗解析《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通过描绘战士奔驰出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和对战争的思考。
本文将对《出塞》古诗进行深入解析。
第一段:诗歌背景介绍《出塞》是王昌龄创作于唐朝的一首古诗,诗歌主要描述了战士们奔驰出塞的壮丽场景。
这首诗描绘了蓬勃的战斗气氛,以及边塞士兵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唐代士兵对保家卫国的忠诚和勇敢。
第二段: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出塞》古诗共分为四句,采用七言绝句的格式。
王昌龄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例如,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对秦汉历史的向往,使整个诗歌更具历史感和厚重感。
此外,有像“人生如逆旅”这样的隐喻,意味着人生充满艰辛与不可预知的变故。
第三段:对每句诗句的解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揭示了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象,也通过历史隐喻形容当时的社会,寓意深远。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通过“长征”一词的使用,表达了战士们无畏艰险的决心与坚持。
第三句“但将醉眼看云起”,表现了战士们迈向敌阵的坚决与勇敢,也可以理解为对未来的乐观与希望。
最后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通过对边塞道路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第四段:诗歌背后的意义与主题《出塞》这首古诗主题鲜明,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与致敬。
作者通过描绘出塞战士们远征的过程,表达了对壮丽景象的赞美,同时也呼唤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这首诗歌的意义在于,唤起人们对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的敬佩与尊重,并且警示后人要珍惜和平,不忘国家边塞的无私贡献。
第五段:《出塞》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出塞》这首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意象,塑造了古代边塞士兵的英勇形象,同时展现了他们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诗歌通过句句押韵、修辞手法等手段,使整体氛围紧张而庄严,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和思索。
《出塞》这首古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王昌龄不朽的诗作之一。
第六段:结尾总结通过对《出塞》古诗的解析,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王昌龄对边塞守卫者的敬佩与赞美。
王昌龄《出塞》诗意解析
王昌龄《出塞》诗意解析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表达壮志凌云、抒发豪情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王昌龄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诗意。
首先,从诗歌的题材来看,《出塞》以北方边塞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战士离开家园,奋勇出征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北风凛冽、边塞寒冷的场景,表达了作战环境的艰苦和残酷。
诗人通过对北风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同时也凸显了战士们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诗中通过描写战士们的壮丽气概,展示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诗中提到“胡尘满城飞”、“征尘暗沙际”,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奔赴战场的英勇场面。
诗人在描写战士的过程中,既表现了他们的悲壮和激昂,又表现了他们的顽强和坚韧,使读者感受到了战士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三,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提到“胡虏几人还”、“四方有无路”,表现了诗人对战争所带来的无尽杀戮和破坏的痛心。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思考和感慨,呼吁和平,倡导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宁的理想。
第四,诗中还体现了对家园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诗中提到“亲戚朋友尽冯唐”、“关山度若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诗人抒发了自己对家园的眷恋,表达了对亲友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温情和深情。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通过对北方边塞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士英勇无畏的赞美,抒发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园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破坏的反思和思考。
通过这些诗意的表达,诗人呼吁人们追求和平、珍爱家园,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爱国情怀。
总之,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具有深刻诗意的作品,通过对北方边塞战争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园的眷恋。
诗人通过诗歌的形式,呼吁人们追求和平、珍爱家园,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破坏的反思和思考。
王昌龄的《出塞》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四年级语文上册素材-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
2.怎样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深切这同情,同时又从空间上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作者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之外的边塞,让读者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3.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仆后继,这是为什么?
为国戌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4.“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后两句诗追思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思项羽呢?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在乌江自刎。南宋统治者却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者的无耻行径。
知识点
01
我会读组词
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
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
《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06
问题归纳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二、多音字
sài 边塞 塞 sāi 塞住
sè 阻塞
jiàng 少将 将
jiāng 将来
huán 归还 还
hái 还是
jǐ 几个 几
jī 几乎 茶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三、形近字 塞(边塞) 赛(赛跑)
秦(秦朝) 奏(演奏)
催(催促) 摧(摧毁)
醉(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碎(破碎)
雄(英雄) 难(困难)
鉴赏: 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 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
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古诗三首》 预习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①龙城②飞将③在,不教④胡马⑤度阴山⑥。 [注解] ①但使:只要。 ②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③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 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④教:令,使。 ⑤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胡 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⑥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四、课后问题点拨。 结合注释,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你从中体
会到什么?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醉卧在沙 场 上,也请你不要笑话, 自
古以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将士们战死沙场,为的是保护国家的安宁, 牺牲少数是为了更多数人的安全。这种保家卫 国、战死沙场的壮举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 我们 从中可以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家庭 家破人亡,多少尸骨埋葬他乡。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塞:sài(塞外、塞北、关塞)秦:qín(秦腔、秦岭、秦国)征:zhēng(征兵、征战、征文)词:cí(歌词、词语、单词)催:cuī(催促、催眠、悲催)醉:zuì(陶醉、沉醉、醉生梦死)杰:jié(杰出、英杰、英雄豪杰)亦:yì(亦然、不亦乐乎、人云亦云)雄:xióng(雄鸡、雄风、雄壮)项:xiàng(项链、颈项、强项)二、我会认将:jiàng(将领、将士、将官)三、多音字还:huán(归还)hái(还是)度:dù(度假)duó(揣度)为:wéi(以为)wèi(为什么)四、作者简介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闺怨》等。
王翰(687—726),字子羽,唐代边塞诗人。
其诗最负盛名的是《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
主要作品:《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春女行》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
主要作品:《武陵春》《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等。
五、理解诗意《出塞》: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凉州词》: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夏日绝句》: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遭遇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
其中,没有一个作品能够比得上《出塞》更能代表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这首由千百年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情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留给了后人无尽的思考空间。
下面将从主题、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对《出塞》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要关注《出塞》的主题。
诗歌以西域兰州城外的边塞情境为背景,赋予了这首诗以深刻的意义。
主题紧扣着“壮志未酬”的边塞守军,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士兵的深沉敬意和关怀之情。
在古代中国,边塞是国家的屏障,保卫着祖国边疆的安宁。
而诗中的边塞士兵更是以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国家的脊梁。
通过对边塞士兵的表现,诗人传递了对忠诚和勇气的崇高赞美,唤起了读者们的爱国情怀。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出塞》的结构。
整首诗共分为三个句子,每个句子以“郡马”开头,这种结构形式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凝练而深入。
第一句“郡马”意指国家军队,这个片段描绘了边塞士兵在骏马的驱使下,不畏艰险,毫不犹豫地踏上守卫边疆的道路。
第二句“白日”以边塞士兵面临敌寇的场景为主线,运用了生动的色彩描写,展现了边塞士兵在刀光剑影之中的勇敢和坚韧。
第三句“黄河”以黄河为景,表达了边塞士兵忘我奉献的精神和自恋的情怀。
整体的结构设计巧妙,既贴切地表达了主题,又使得诗歌在节奏和韵律上更具活力。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出塞》的语言。
诗中的字词简练而精确,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整个诗歌流畅而饱满。
例如,“黄河”形容了边塞戍卫使命的崇高;“鸟官南飞”描述了边塞戍守的远离家乡,舍生忘死的精神;“四边辐辏”的艳言绮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无尽自豪和自觉。
这些字词不仅使得诗意更加深远,也透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思考。
总结起来,《出塞》这首诗无论在主题、结构还是语言上都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诗人通过对边塞守军的描绘,抒发了他对祖国和边疆的关怀与敬佩。
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力,使得主题得以更好地体现,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士兵坚守岗位的坚韧和勇敢。
《出塞》译文及赏析
《出塞》译文及赏析《出塞》译文及赏析(精选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出塞》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塞》译文及赏析篇1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7.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8.沙场:指战场。
9.震:响。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1. 《出塞》这首诗啊,就好像一幅边疆的画卷,充满了苍凉和悲壮。
李白的这首诗里,你可以看到将士们整装出发的样子,他们好像离开家园的候鸟,一头扎进了漫天风沙的塞外,虽然充满了豪情,但也难掩内心的那一丝孤独和忧伤。
2. 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像是个古老的镜头,拉开了历史的幕布。
明月高悬,照过了秦朝的烽火,也照过了汉朝的征战,仿佛不论朝代更替,征战的景象总是重复上演。
明月呢,就像个默默的旁观者,看惯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它既不喜也不悲,只是冷冷地悬在天上,见证着一代代的故事。
3. 说到“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真是让人心头一紧。
那些将士们离家时,也许和家人承诺过会尽快回来,可是万里边疆,漫长的征途就像无尽的沙漠,遮挡了他们回家的路。
就好比你打算出门买个菜,却发现一路上都是荆棘,越走越远,最后连回家的方向都模糊了,这种感觉让人又无奈又心酸。
4. 还有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句里藏着人们的愿望和遗憾。
飞将军李广就像是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仿佛只要他在,边疆就能安定无忧。
可惜历史没能如人所愿,飞将军未能守边,这种遗憾就像是一道难愈的伤疤,让人一想到就心疼。
就像我们平时寄希望于某个人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发现他也是凡人,有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5. 整首《出塞》读下来,就像是在沙场上走了一遭,感受到将士们的豪迈和心酸。
诗人用那些简单而有力的词句,把一个个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边关的艰难,体会到守卫家园的艰辛和无奈。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看一部史诗电影,画面里既有英雄的气概,也有战争带来的悲伤。
6. 最后啊,我觉得《出塞》不仅仅是在写战争,它更是在写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就像我们现在生活中,有时候遇到困难也会觉得很无力,但心中总有一个希望,就是一切终会平静下来,苦难之后必有晴天。
李白的诗,虽然写的是古时候的故事,但那份人性的共鸣,却一直留存到今天。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
《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
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
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
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篇2:出塞古诗原文及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第2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总结1.古诗: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作者简介:3.主旨:《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4.注释:但使:只要。
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
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教:令,使。
胡马:当时内地和北方游牧民族间常发生战争。
“胡马”指袭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5.译文: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赏析:1)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边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2)后两句诗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心愿,即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战乱,安定边防。
1.古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作者简介:3.主旨:《凉州词》这首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写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
4.注释:凉州词: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夜光杯:用美玉制成的杯子,夜间能够发光。
这里指极精致的酒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
沙场:战场。
5.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能活着回来?6.赏析:前两句诗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欲饮”二字进一步写热烈的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出塞》一、教材分析《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
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2、导入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
谁能说出是哪一篇?提问背诵明确学法: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1)自由朗读。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朗读指导。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全解、知识点、导学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全解、知识点、导学导读本诗慨叹征战不断,国家缺乏良将,边境难以安宁。
出塞1〔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出塞:乐府旧题。
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目睹)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山。
诗歌为了前四后三的节奏,故这样写。
3但使:只要。
4龙城: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
5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匈奴惧怕他,称他“飞将军”。
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6教:令,使。
7胡马:当时内地和外族间发生战争。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8度:越过。
9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古诗今读: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万里征战的将士长久未能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骚扰边疆轻易冒进度过阴山。
朗读韵律: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背诵技法:综合表达法前一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联主要是描写和记叙,写实情。
出句描写明月照耀边塞的壮阔而又苍凉的图景,对句记叙边境不安全,将士战死多,活着的也未能回来。
后一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联主要是假设和推论,写看法。
出句说国家只要有优秀将领,对句写上述情况如果出现,推论出国家的边境就安宁的情况。
全诗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的写法,抒发了豪迈、奋发而又略微有点无奈的思想感情。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学古诗《出塞》知识导学+图文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学古诗《出塞》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解读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语句注释①出塞:古乐府曲名,内容多是将士的边塞生活。
②关:关口。
③长征:远程跋涉讨伐入侵的敌人。
④还:返回。
⑤但使:只要。
⑥龙城:卢龙城,这里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
⑦飞将:汉代名将李广,骁勇善战,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⑧不教:不让。
⑨胡马:指侵扰内地的胡人骑兵。
⑩阴山:山脉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当时的塞外屏障。
白话释文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骁勇善战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写作背景唐朝的时候,道学非常兴盛,王昌龄二十岁出头的时候,也曾经对道学感兴趣。
他跟着一位道长学习道学,学着学着,发现这根本不是他喜欢的事物啊。
因为啊,道学是教人“无为”的思想,而此时的王昌龄,正是满腔热血,壮志待发的年龄,他最想建功立业,取得一番功名。
于是,他辞别了师父,离开家乡去京城谋求发展,寻找进入仕途的机会。
但是在长安,王昌龄并没有很好的际遇,于是,他就离开长安,来到边疆,投笔从戎。
这一离开长安,王昌龄就如旷野逐风一样,足迹踏遍了祖国的边陲,甚至到达了当时的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王昌龄跟随着军队的足迹,领略了边疆的大好风光,也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在边疆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豪气干云的诗篇,成为当时诗坛耀眼的巨星。
作品赏析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
《出塞》古诗原文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出塞》古诗原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出塞》的大意是∶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四年级上册出塞这首诗的诗意
四年级上册出塞这首诗的诗意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篇之一,描写了边塞风光和战士出征的壮丽场景,充满了豪迈和激情。
这首诗的诗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来看,诗中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的开头,通过对明月和长城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接着,诗人描绘了战士出征的场景,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结尾,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其次,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诗中充满了对边塞战士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和战士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关注和对战士们的深深敬佩之情。
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英雄的歌颂之情。
再者,从历史背景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状态,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军事氛围和对边塞战士的关注。
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出塞》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和战士出征的描写,表现了壮丽的景色和英雄的气概,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士的
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氛围。
这首诗意蕴
涵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战士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唐代社会
的军事状态和价值观念。
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的诗意
四年级上册古诗出塞的诗意《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超级有名的古诗呢。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诗一开头就特别有画面感。
你想啊,那秦朝时候的月亮,照着汉朝时候的边关。
就好像时间一下子跨越了好多好多年,月亮就像一个见证者,一直看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边关在那时候肯定特别遥远又危险,那些士兵们离开家乡去万里之外打仗,却一直都没能回来。
这得有多让人心疼呀。
再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面说的“龙城飞将”,好多人说是李广呢。
诗人就想啊,如果像李广这样厉害的将军还在的话,那些敌人的马就别想越过阴山啦。
这其实是诗人对当时边疆安稳的一种期待。
他肯定是看到当时边疆有些不安宁,心里着急又无奈,就特别怀念那些能保卫边疆的英雄人物。
就像我们现在,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的事儿,也会怀念那些能把事情轻松搞定的厉害人物。
这首诗的诗意啊,其实就是诗人对战争的一种感慨,对和平的一种渴望。
那些士兵们,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也想过安稳的日子。
可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就不得不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打仗。
他们在边关的时候,肯定特别想家,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饭菜,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而诗人呢,他看到这些,就希望能有像李广那样厉害的人来保卫国家,让战争停止,让士兵们都能回家。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残酷,也能感受到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他不是在简单地描写边关的景色,也不是随便讲讲打仗的事儿,而是通过这些文字,把自己的感情,把当时老百姓的心声都表达出来了。
这就像我们现在,要是看到哪里有不好的事情,也会忍不住说几句,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王昌龄就是用他的诗,在那个时候说出了很多人的心里话。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能看到那些在边关站岗的士兵,看到那轮照着边关的明月,也能看到诗人站在那里,望着远方,心里满是对和平的期待。
这诗写得可真是太棒啦,让我们一下子就了解到了古代边疆的那些事儿,还有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呢。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第【1】篇〗《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的美好心愿,诗的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本课的教学,应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作为授课对象的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如何理解学习古诗已经积累了一些方式方法。
但是,提高学生体悟水平仍然是本课,或者说是本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一方面,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难度加大,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另一方面,四年级学生进入抽象思维发生期,他们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等思维水平有了发展,有可能更有必要通过阅读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体悟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
所以本课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发表个人体悟,鼓励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谈困惑,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体悟文本。
让学生搜集文外资源,激发学生思维,体悟文本中内含的、作者想转达给作者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
建立学习内容与学生成长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发展,增强学科生命色彩。
利用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情感深化,自我提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第【2】篇〗1、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
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出塞》赏析
《出塞》赏析今译: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
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
“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
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
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
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出塞》赏析
今译:
依然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万里出征的将士呵仍未归还。
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
决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多数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反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简评: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互文见义,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互文见义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木兰诗》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人是想告诉我们雄、雌两兔都是“脚扑朔”、“眼迷离”,所以叫人难以辨别。
诗歌短小精悍,故时常以此互文见义法来表达。
“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历代封建君主们好大喜功,劳师远征,旷日持久,以至多少征人抛尸万里荒塞,与故乡亲人永远诀别。
这既是历史的事实,又是唐代的现实。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在对历史沧桑的慨叹中,体现着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悲剧;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
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
这种最起码的愿望中却体现着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深思,凝聚着无数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也谴责了那些懦弱无能的领兵将帅。
唐人诗歌中时而以“秦汉”代指现实,对现实做婉言讽喻。
这首诗歌的侧重点依然落实在现实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诗歌中的用典。
诗歌语言朴实平淡,绝少雕饰,但由于这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历史忧思结撰而成的诗歌语言,故全诗自然通脱,让人体会到一种天然的悲壮美。
全诗体制短小,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