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
第1节数字化教学资源概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
一、缺乏统一标准,凌乱匮乏:
资源建设者多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分类、 定义,导致各种资源的重复开发、凌乱存放。
二、无法有效共享,呈现“资源孤岛”
教学资源必须“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但 事实上大部分优秀资源只能少部分人用,不能通联通 用。
三、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工具
三、程序语言类工具
1、多媒体编程语言:常用的多媒体编程语言有VB和VC 等 ,二者都是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
2、网站编程语言:网站编程语言主要包括标记语言和 脚本语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是基本的网页编 辑语言,是专业网站开发人员必备的技能。 JavaScript和VBScript都是客户端脚本语言,一般是 嵌在HTML文档中,通过控制HTML元素,使网页显示动 态特效,并可以实现客户端交互。
(本章中,主要指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 境下运行。
1、处理数字化 2、传输网络化 3、检索快速化、 4、呈现多媒体化 5、组织超链接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类型
一、多媒体素材 二、多媒体课件 三、网络课程 四、电子百科全书 五、电子期刊/书籍 六、教育网站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实施和运行以CERNET、 卫星电视教育网及Internet网络支撑环境为平台。
数字化教学资源标准
二、相关标准介绍
4、ADL-SCORM标准 美国国防部于1997年启动了一个称为“高级分布式学 习”(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ADL)研究项目。 该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一个“可共享课程对象参 照模型”(Sharable Course Object Reference Model , SCORM),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使课程能够从一个 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如何创建可供不同课程共享 的可重用构件,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寻找课程素材。
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

核 心构 成要 素 。这些 核 心构成 要 素体 现在 网络 课程
设 计 、 源 开发 模式 与质 量保 证措 施 等方 面 。 资
学 习 为 主 的 课 程 . 为 实 现 某 学 科 领 域 的 课 程 目标 是 而 设 计 的 网 络 学 习 环 境 中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活 动 的
丝堡 望墨 坚墨 皇 堡 登壁塑 至 垫
主持 黄 荣 怀教 授
编 者 按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黄 荣 怀 教 授 特 为 本 刊 策 划 并 主 持 “ 字 资 源 ” 栏 , 由 北 京 交 通 数 专 并 大 学陈庚教 授 牵 头的教 育部 “ 络 教 育 教 学 基 本 规 范 与 网络 课 程 资 源 开 发 指 南研 究 及 从 业 者 网
络 教 学 支 撑 环 境 . 中 网 络 教 学 支 撑 环 境 特 指 支 持 其
网 络 教 学 的 软 件 工 具 、 学 资 源 以 及 在 网 络 教 学 平 教
台上 实施 的教 学 活动 。
武 法 提 博 士 (06 认 为 : 络 课 程 是 在 课 程 论 、 20 ) 网
网 络 教 育 需 要 利 用 网 络 教 学 系 统 为 学 习 者 创 建 一 +- " 的 学 习 环 境 。 网 络 课 程 是 网 络 教 学 系 统 -效 6 的 核 心 . 网 络 学 习 环 境 的 基 础 。 尽 管 人 们 对 网 络 是 课 程 内 涵 与 形 式 的 理 解 , 特 征 描 述 时 有 较 大 的 差 在 异 , 落 实 到 建 设 方 面 , 抽 象 出 网 络 课 程 建 设 的 但 可
CELTS-22.1: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

课程前需(Course prerequisite) 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一课程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课程结构(Course structure) 描述课程的所有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前需条件和完成要求。
课件(Courseware) 主要用于训练或教学的软件。
4
课程(体系)(Curriculum) 按照一个或多个教育专门方向组合而成的课程集合,或由较小的学习单元组合而成的集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 发布
1
目次
1 概述 ..............................................................................................................................................3 1.1 范围 ...................................................................................................................................3 1.2 目的 ...................................................................................................................................3
二年级网课知识点怎么总结

二年级网课知识点怎么总结在二年级的学习过程中,网课成为了学习的新方式。
通过网课,学生可以在家或者其他地方学习,方便快捷。
而在网课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与课堂相同的知识点,还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以下是二年级网课的知识点总结。
1. 数学知识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网课中包括了加减法、数的比较、整十数的认识、解决问题等知识。
通过网课,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学习这些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网课还包括了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2. 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了汉字学习、拼音认识、阅读能力培养等内容。
通过网课,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故事阅读等多种形式学习语文知识。
网课还包括了语文歌曲,通过歌曲的形式学习语文知识,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3. 英语知识英语知识包括了英语单词、句子学习、简单的英语对话等。
通过网课,学生可以通过英语动画、英语歌曲等形式学习英语知识。
网课还包括了英语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4.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包括了自然界的认识、物体的性质、科学实验等内容。
通过网课,学生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视频、科学知识动画等形式学习科学知识。
网课还包括了科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总之,二年级的网课知识点涵盖了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网课,学生可以在家中学习,方便快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希望学生们能够善用网课资源,获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教学设计试题及答案

1.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 system design简称ISD又称为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 教学过程模式:ID1的代表性模式——“肯普模式”以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为理论基础;ID2的代表性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以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3. 学习需要: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
4.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任务分析方法。
5. 场依存性学习风格:较易于接受别人的暗示,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6. 场独立性学习风格: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会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数学成绩上。
7.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8. 抛锚式学习模式:①抛锚: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②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③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9. 随机进入式学习模式:①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体的多种情境②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10. 支架式学习模式:①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②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③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11. ABCD模式:A对象(audience):目标是针对某个人还是某些人B 行为(behavior):描述可观察的行为。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专业适用 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导入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以使学生掌握网线制作、网络设备操作与管理任务为目标,与其他学习领域一同构成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该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将来能面向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等岗位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深入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为深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打下基础,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以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最终培养从事面向综合布线、网络管理员等职业的素质和技能,并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
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好的网络课怎样课程设计

好的网络课怎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包含学习目标、课程活动、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的网络课程大纲。
3. 学生能了解并运用至少三种网络教学工具,增强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网络课程优劣的能力,能够针对现有网络课程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课程设计原则,独立设计出一节具有实践意义的网络课程。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共同完成网络课程的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网络课程的兴趣,认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
2. 学生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注重公平性和普及性,关注全体学生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3. 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自主探究、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课程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课程设计的方法,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网络课程概述:介绍网络课程的发展历程、定义及分类,使学生了解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2. 网络课程设计原则:讲解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活动多样化等。
3. 网络课程构成要素:分析网络课程的五大构成要素,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
4. 网络教学工具的应用:介绍常见的网络教学工具,如在线课程平台、直播软件、讨论区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网络课程设计。
解读网络教育中的基本要素

发展 的虚拟 社会 化活 动 。我 们可 以分别 从广义 和狭 义 两个 层面来 看 网络教 育的基 本 内涵 。广 义 的网络教 育
维普资讯
2 6 第3 0年 期 0
继 续教 育研 究
j x ioy a i l uj uynj a u
15 0
解读 网络教 育中的基本要素
李 丽
(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 河南 开封 4 5 0 7 02)
摘 要 : 网络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 机网络的各种 功能 和丰 富的网络教育资 源开展 教学活动 的 过程。包含 四个要 素: 教育 者( 网络教师 )学习者( 、 网络学生 )计算机 网络和教育 内容( 、 网络课程 ) 。面 对全球 网络
络教 育 的构成要 素 至少 应 该 包括 学 生 教 师 、 特 网 和 因 网络 课程 以及 网络 设计 、 发等 技 术 人员 、 户 机 、 开 客 因
交 往 。教师 的责任 是 帮 助学 生正 确 地认 识 社 会 现实 , 学会交 往 , 而更 好地适 应 社会 生活 。这种 帮 助、 导 从 引 是即时 的、 现场 的 。 网 络无 法完 成 的 , 有 教 师 的 经 是 惟 验和智 慧方 能胜 任 。网络 时代又 是 一个变 化极 快 的社
一Hale Waihona Puke 日的教学中, 教师依旧担任着这些角色, 由于网络对 但 教学 活动 的冲击 , 教师 的 角 色 与功 能 会 发生 根 本 性 的 变革 , 教师 的角色 有 了新 的补充 和定 位 。 网 络 教 学 的指 导者 。 由于 和传 统 教 学 的 差 别 , 网络教 学 中 , 在 虽然 学生 的积极 主动 性能够 得 到充 分发挥,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忽视 , 这主要是因为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此外, 网络信息虽然极
教学系统设计

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方法论层面的规定性理论学科,又是设计科学中具有特殊设计对象的设计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桥梁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吸收了多种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的优秀研究成果,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2.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人类的潜力,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的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标书,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成果。
教学目标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4.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和额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用运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5.档案袋评价:就是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的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映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
6.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二、选择填空1.教学系统设计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其理论研究与实践吸收了多种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的优秀研究成果,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2018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应用》作业及部分答案解析

ID号姓名考室座号成绩说明:①请将本作业题目用A4纸打印出来,并用手工书写完成(答案用打印、复印的,作业成绩以0分计);②请在现场集中考试结束后,将本作业随同考卷一并提交;③课程的作业成绩与考试成绩均要取得60分以上,该课程的综合成绩方能取得合格。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以下哪种幕布素材最适合多人观看?(A)A、白塑B、灰塑C、玻珠D、珍珠2.多功能一体机的功能有哪些(D)A、打印,复印,照相B、打印,摄像,传真C、扫描,录像,传真D、打印,扫描,传真3.网络教育资源中,(B )是核心。
A、网络环境资源B、网络信息资源C、网络人力资源D、以上三种都4.MOOC对“理想课程”的重现,没有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D)A、在讲授方式上,没有限制和束缚,可大胆创新;B、不仅是知识传授,更要设计课程学习的全周期,分章节、每周放出新课;C、需要学生参加讨论,有作业和考试;有最终成绩,有证书或学分D、课堂免费5.移动学习的本质特征是:(D)A、高便携性B、高可用性C、微型化D、以上三种都是6.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A )A、双向交流B、单向交流C、联系D、从属7.下面那个不是制作网页的技巧?(D )A、页面简洁大方B、主题色彩鲜明,不能太杂乱C、利用表格定位功能D、页面字数要少8.Dreamweaver中,插入直接打开邮箱的超链接的代码为(D)。
A、Mail ToB、MailToC、Mail toD、Mailto9.教育设备采购应该注意的内容,不包括下面那个选项(C )。
A、应有完整的采购计划B、应有专门人员把关C、尽量买好的D、资金应在合理范围内支配,物美价廉10.一名中学生物老师在上课时想要直观的给学生展示一个青蛙标本,请问他需要用到哪种教育技术设备(C )。
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两篇

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两篇篇一、如何设计网络课程)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网络课程就是网络课件+网络教学活动,这话有一定道理。
但我觉得网络课件还狭义了些,不如改为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活动更为合适。
这个定义的内涵是,光有网络课件、网络教学资源还不构成一个网络课程,还必须同时有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活动。
例如,现在有很多视频公开课,就不能说是网络课程。
在《“课”是什么?》的博文中,我提到一堂课由课时、课室、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六个要素构成,而网络上的课则没有了课时、课室这两个要素。
那么网络课程应该由那几个要素构成呢?我觉得除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之外,还应该加上平台、资源两个要素。
其中资源与内容有关,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内容,它是内容的各种载体和呈现方式,还与学习活动与学习方式有关。
在传统的课堂上,资源显得没那么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书本与课件来传递;而在网络课程中,资源就非常重要了,包括各种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素材、工具、数据库等等。
所以必须单独列为一个要素。
上图是网络课程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网络课程与面对面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资源都处于分离的状态,中间通过一个“机器”作为中介,这个机器就是网络和终端设备的代名词。
于是教学内容这个要素被资源所替代和涵盖,而教学方法这个要素更多地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借助机器互动的方法和策略。
在双向或多向视频技术还没有成熟之前,网络课程的互动主要还是基于文字和语音的互动,这种互动多数情况下是非实时的、有时也有实时的互动。
因而网络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呈现出预成式的而不是生成式的特征,即网络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事前录制好视频或制作好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在自己合适的时间自学;互动的时间与知识传递的时间往往时分离的,因而效率也远不如传统的面对面课程。
而在传统的面对面课程中,教师往往能够通过现场反应和互动,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并给与学生及时的问题解答。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作者:徐飞飞蒋园园来源:《软件导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过程。
生态学为人们研究网络课程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分析了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构的生态分析,阐述了基于生态学的网络课程特征。
关键词: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00403作者简介:徐飞飞(1989-),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化网络课程;蒋园园(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0引言生态学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学习或在线学习方式正挑战着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
目前,生态学原理已经被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
而网络课程作为虚拟学习或在线学习的实践载体,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去研究,为维持网络课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系统内的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中的各组成要素借助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物质循环,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网络虽然不向外直接输出物质和能量,但信息本身可以创造财富。
其中的生态主体是指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教师和助学者,生态环境则是指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环境因素,如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等。
1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1.1生态因素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生态系统的种、种群及群落进行界定,其次需要对生态系统中反映种与种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分析。
只有通过这些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才相对完整,基于生态系统构成与结构所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也才相对完整\[1\]。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原则一、概述(一)课程性质1.讲课对象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参照课时68课时, 理论教学课46时, 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它旳任务是简介现行旳、较成熟旳计算机网络技术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措施, 为学生深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 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旳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我们旳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 以学生旳社会化自觉旳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 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旳动态发展为基本特性, 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 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 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旳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绪本课程旳设计思绪是以就业为导向。
从计算机网络旳实际案例出发, 以岗位技能规定为中心, 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旳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 目旳明确。
教学过程旳实行采用“理实一体”旳模式。
理论知识遵照“够用为度”旳原则, 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旳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
边讲边学、边学边做, 做中学、学中做, 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爱好, 加深了对知识旳理解, 同步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旳培养。
二、课程目旳1.总目旳通过本课程旳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旳网络基础知识, 有助于学生未来更深入旳学习。
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爱岗敬业,团体协作旳职业精神和诚实, 守信, 善于沟通与合作旳良好品质, 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旳基础。
2.详细目旳理解计算机网络旳某些基本术语、概念。
掌握网络旳工作原理, 体系构造、分层协议, 网络互连。
理解网络安全知识。
能通过常用网络设备进行简朴旳组网。
能对常见网络故障进行排错。
《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场景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包括网络搜索、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方面的技能。
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创新思维、信息素养等。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价值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当前互联网应用的现状,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 讲授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发展历程等基础知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场景。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联网技术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价值观。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如网络搜索、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互联网应用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社会服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互联网应用技术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使用观念。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联网应用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联网技术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互联网价值观。
4.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网络工程教学大纲

网络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网络工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网络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具备设计、部署和管理企业级网络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网络工程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基础、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结构;2.掌握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能够进行网络拓扑设计和部署;3.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能够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4.熟悉网络管理和监控技术,能够有效运维企业网络;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分类(2)网络通信协议与体系结构(3)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与实施2.网络安全技术(1)网络安全基础知识与风险防范(2)网络攻击与防范(3)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技术3.网络管理与监控(1)网络性能监控与故障处理(2)网络流量管理与负载均衡(3)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教材阅读等方式传授网络工程理论知识;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课程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网络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4.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合作学习。
五、考核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2.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考核;3.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网络工程的掌握程度;4.实践项目: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设计和实施,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2.实验室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工具等;3.网络资源: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实验模拟软件等。
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经验丰富、具有网络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工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能小区网络规划课程设计

智能小区网络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智能小区网络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和功能特点;2. 学生掌握智能小区网络规划的基本原则、流程和方法;3. 学生了解智能小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4. 学生掌握网络设备选型、布线设计和网络优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智能小区的网络需求,制定合理的网络规划方案;2.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规划工具进行网络拓扑设计、IP地址规划和设备配置;3. 学生能够评估智能小区网络的性能,提出网络优化措施;4.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网络技术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2. 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关注智能小区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 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4. 学生认识到网络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智能小区网络规划的实际需求,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规划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智能小区网络规划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网络技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智能小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概念、功能与分类- 网络协议与通信原理- 智能小区网络的应用场景2. 智能小区网络规划原则与方法- 网络规划的基本原则- 网络规划流程-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选型3. 网络设备与布线设计- 常用网络设备功能与选型- 网络布线系统设计-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4. 网络安全与性能优化- 网络安全策略与措施-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 网络优化方法与案例分析5. 实践操作与故障排查- 智能小区网络规划实践操作- 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 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首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工作的能力。
学生应当掌握网页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够运用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进行网页设计与制作,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思维。
此外,学生还应当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复杂的网页设计项目。
其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当包括基础知识、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
基础知识包括网页设计的基本原理、色彩搭配、排版设计等内容;技术应用包括HTML、CSS、JavaScript等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实践能力则是通过实际项目进行综合应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网页设计比赛、实践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方式应当注重综合能力的考核。
除了传统的考试、作业评价外,还可以采用项目评价、作品展示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今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课程概述

主 机 机
器 RLC 制 远 地 终 端
前 置
线
通信
集 中
路 地 终 端
远
HOST CCP
主 机 机 置
前
系统
制 制
图1-2 多机
机系统
具有远程通信功能的 机系统
为
。
2.计算机互连系统阶段 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利用通信线路把多个具有通信功能的联机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了多处理 机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如图1-3所示。
T T T
HOST
T T T 计 算 机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 CCP T CCP
HOST
CCP
HOSTT T来自公用电话 网系 统调制解调器 算 机 调制解调器
计
图1-3 计算机互连系统构成
在计算机互连系统中,主机间的通信通过CCP的中继功能间接进 行。由CCP及其连接线路组成的传输网络称为通信子网,负责网上各 主机间的通信控制及数据传输,是网络的内层或骨架层;网上的各主 机负责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拥有者,它们构成了 网络的资源子网,是网络的外层。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了统一的 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具有两层逻辑结构的计算机—计算 机网络称为第二代网络。 3.体系结构标准化阶段 为了实现各类网络的互联、适应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促进网络 的开放性及标准化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70年代后期开始 制定一系列国际标准,并于1981年正式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 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Basic Reference Model) ,从而确立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按照标准化的体系结构建立的 计算机网络称为第三代网络。
课程方案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课程方案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课程方案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课程方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并实施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安排。
它是教师和学校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案。
一个完整的课程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课程方案的第一个要素是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希望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衡量,并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2. 教学内容:课程方案的第二个要素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包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年龄、兴趣、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相适应,同时也要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教学要求。
3. 教学方法:课程方案的第三个要素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并且要灵活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评价:课程方案的第四个要素是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查的过程。
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过程,也要重视学生的结果。
5. 教学资源:课程方案的第五个要素是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利用。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合理选择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起来,课程方案的构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一个好的课程方案应该是有针对性、具体明确、科学合理的,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高质量的学习。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
教育技术学111班王玉珏11140125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依托网络实现的,整个网络课程是一个由知识点跳转,导航策略和交互界面组成的教学系统。
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结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的组织模块,学习支持模块,导航模块,监控管理模块,教学评价模块。
网络课程中,各学习活动以模块形式呈现,分别承担一定的教学功能,同时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网络课程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目的意义:
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网上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面、交互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网络是一种通讯工具,处于一地的师生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同步的或异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等;还可以进行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
另一方面,网络科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学习记录,从而对学习起到一个督促和自我管理的作用那个。
另外,网络各个数据库的见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学生自主靴子的学习资料库,FAQ 库,素材库,文献库的建设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各个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如学生上交的作业或者电子作品可以收集进资料库中,以供交流和共享。
根据课程具体的教学要素,有机地揉合为“网络课程”。
根据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多种教学信息技术和交互途径,开展多目标,多层级,多路径,多形式的教学活动。
这样既遵循了现代教育教学的一般教学规律,同时也考虑到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既尊重了学生网络学习的个性特征,也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释放网络教学的活力。
网络课程也具有监控功能。
在教学互动监控中,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即使修补网络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缺损,使教师与学生对网络教学技术平台有一种亲和感,逐步营造网络教学生态文化环境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