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考部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82dca8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2.png)
科技对现代社会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 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 产业升级和转型。
改善生活质量
科技进步带来医疗、教育、交通等领 域的变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
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智能化和 绿色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 发展。
审美娱乐功能
文学艺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艺术形式,提供审美享受和精 神愉悦,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进步
文学艺术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社会进步 和发展。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够传递正能量,引导 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04
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互动关系
科技对教育和文学艺术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教育变革
01
现代科技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应用,改变了教育方式,促
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科技为文学艺术提供新载体
02
科技手段如影视技术、数字艺术等,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
式,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
科技对教育和文学艺术提出新要求
03
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和文学艺术不断更新内容和方法,以
平。
素质教育问题
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国际化问题
关注如何提升中国教育 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问题
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03
现代中国文学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
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01 02
现实主义文学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 必考部分现代中国的科技
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36740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2.png)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 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 中国近代化科技的发展。
•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 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的发展。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 二、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因素 •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 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 3.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
质基础。 •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是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
•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 的知识移民政策。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根据“弃其所短,取之所 长”归纳为“扬长避短”;根据“有谠(正直)言直谏……当拭 目以师友待之”归纳为“虚怀纳谏”;根据“爱而知其恶,憎 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归纳为“知人善任”;根据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归纳为“任 人唯贤”。第(2)问“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的变化”,获取和 解读图表信息:先降后升,直至最高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变化的主要原因”,从选官制度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盛行到唐 宋科举制的发展的角度作答。第(3)问“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 院系调整”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改革开放后”概括作答。 “目的”分别从经济建设需要和人文素养提高的角度作答。 “理念”概括图片文字信息即可。第(4)问“评析罗斯福政府的 知识移民政策”,从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实施、影响 的角度作答,并阐明对该政策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第16单元1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38张ppt)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精讲课件第16单元1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b5e5db58f5f61fb736667e.png)
(1)1964年,中国第一 原子弹 爆炸成功 颗_______ (2)1964年,中国自行 “两弹 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 一星” 弹试验成功 技术 (3)1970年,我国第一 东 颗人造地球卫星“___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_________
神舟五 2003年,“_______ 号 ”飞船载着宇 载人航 ____ 天工程 航员杨利伟升入太 空 1973年袁隆平成功 农业 选育出杂交水稻 科技 南优2号 _________ (1)1983年,中国成 功研制出“银河— 计算 Ⅰ号”巨型计算机 机技术 (2)1993年,成功研 银河—Ⅱ 制出“___________ 号 ”巨型计算机 ____
主 要 表 现
(1)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美 (1)1956 年毛泽东提 术产生,是艺术家对资产阶 出“双百”方针, 级“理性王国”失望的思想 使中国的科技和文 表露 艺领域出现了繁荣 (2)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 文 景象 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兴起 学 (2)受“左”的路线 美 (3)19世纪后半期,随着科技 艺 影响,“双百”方 术 的发展,印象画派产生、发 术 针的贯彻执行遭遇 展 曲折,“文化大革 (4)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重 命”结束后,我国 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 文艺事业再次呈现 ”和“自我表现”,具有明 繁荣局面 显的反传统、反理性特征
6.新时期成就 (1)原因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左”倾错误路线。
双百 方针。 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_____” ③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成就
反思文学 伤痕 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_________”“
文学”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学术讨论 空前热烈。 ②_________
(1)新中国成立初期形 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时 主 要 教 期教育遭到重大破坏 表 育 (3)“文化大革命”结 现 束后,教育重获生 机,“科教兴国”战 略极大地推动着教育 的持续发展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49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 Word版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文档:考点49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15b60c482fb4daa58d4b7b.png)
考点49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一、新中国的科技发展1.两弹一星和航天技术(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2)1970年,中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3)2003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神舟5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东方魔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1)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号”型机诞生。
1993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2)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思维导图]新中国科技成就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1.“双百”方针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双百”方针。
2.发展状况(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损害。
(2)“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轻巧识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一、二、三”1.人民教育的奠基(1)接收、改造旧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动乱中的教育(1)表现①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018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6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018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课件:46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8a885df9ec3d5bbfd0a74c3.png)
第十五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46课时
理教材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5-
4.“神舟”号飞船 (1)发射: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 地送上太空。 (2)意义 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 碑。 ②在未来的5—10年里,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③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十五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46课时
理教材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6-
微点拨新中国科技成就的重大影响 (1)巩固国防,提高国际地位。 (2)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和物质世界的奥秘,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 造福人类。
第十五单元
第十五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46课时
理教材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析史料 拓视野 练模拟
-4-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号”。 (2)影响 ①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 ②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①1983年,每秒运行亿次的“银河—Ⅰ”型计算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影响:中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了科学 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十五单元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第46课时
理教材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第22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新课标人教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第22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新课标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aba87848d7c1c708a145e8.png)
生活水平
第39讲 │ 考点梳理
【特别说明】 理解不清“两弹一星”的含义及本质 目的。“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 星,其中的“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两弹一 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 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 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第39讲 │ 考点梳理
考点3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开基创业 (1)制定方针政策 ①建国初: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 人民教育 ________ 事业。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全面建设时期:确立________ (2)成就 国民教育 ①形成较完整的________ 体系。 ②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第3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39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 文学艺术
第39讲 │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考点1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原子弹 国防
中近程导弹
第39讲 │ 考点梳理
人造地球卫星
袁隆平
南优2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39讲 │ 考点梳理
计算机
信息化
牛胰岛素
人工合成
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程
第39讲 │ 考点梳理
【走出误区】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 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的前提下,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允许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 放”,在学术问题上自由争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一种历史现象,“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一种文 化方针,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第39讲 │ 考点梳理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02886c34a2161479171128d9.png)
(3)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 勃发展,文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高涨,有力地推动了文学艺 术的发展。
四、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 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 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 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 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 略。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三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五单元
单元整合
时空坐标
主干整合
知识网络
精华模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空坐标
知识网络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主干整合
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点与表 现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的两个高峰及出现的主 要原因 1.两个高峰 一个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 放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辉煌成果。
2.主要原因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党 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发 展的客观规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促进了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 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总方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 目的,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高中历史复习:模块3第14单元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复习:模块3第14单元第31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7415e1526fff705cd170a22.png)
第31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主干整合·厘清史实]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领域时间(年) 成就意义“两弹一星”1964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1964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载人航天1992 做出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3“神舟五号”载杨利伟飞天成功杂交水稻1973袁隆平选育成功“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计算机技术1983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生物技术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探究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思考] 根据史料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形势,分析中国政府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解读]史料一说明中国为了防御而研制核武器.[试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以及美苏等国的核讹诈.因此,中国制定“两弹一星”战略主要目的是保卫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并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史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解读]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试答]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重要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家国情怀认识“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学技术正像希腊神话里的具有前后两个面孔的门神雅努斯,开启光明,也带来黑暗.一百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也一直有这样的两种认识.第一种是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对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持赞扬态度者,视之为建立一个富足、自由的人类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普照的大道.韦伯曾借用席勒的名句“为世界解除魔咒”来描绘西方社会理性化进程.如果以科技为带动此进程走向普遍化的最重要动力,那么,“解除魔咒”之功应当归之于现代科技……第二种是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激进的反工业化、现代化者强调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批判者认为:科学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一种以科技为主导的“科技理性”.标准化、工具化、普遍主义和技术进步观念等等垄断了社会生活,造成冷冰冰的技术统治.人类的创造反过来控制了人类.——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选择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找到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观点;其次选择一个观点,如“赞同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答案:示例: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这一举措( )A.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B.助推了当时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C.掀起了“向科技进军”的热潮D.促进了当时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B[根据材料“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举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联,故选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技进军”的号召,故排除C项;“高新技术”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2.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D[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开始自主研发,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了原子弹,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3.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D[根据“中国的航天技术”,排除A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1983年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时间不符合“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排除B、C两项;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成为继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D项正确.]砥砺前行——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双百”方针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下的自由“双百”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发展,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都可以自由出版.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4.贯彻(1)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2)经历挫折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②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③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二、教育事业阶段方针政策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②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新时期(1977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④启动“希望工程”;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双百”方针和教育的发展史料一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思考] 结合史料,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解读]史料一说明毛泽东对“百花齐放”的方针做了阐释,“花”大部分都能开,但也有几种“花”不能开.[试答](1)决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传播.(2)实质:“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史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读]史料二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建设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二是直接服务于现实需要.[试答]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正确认识“双百”方针(1)“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2)“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3)“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4)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导致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以唯物史观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9-1957年我国各类高校数量及构成情况(单位:所).年份合计综合大学工业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文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其他院校1949 205 49 28 18 -22 12 11 11 7 2 18 27 1950 183 50 27 17 -16 12 6 12 3 2 18 20 1951 206 47 36 15 -27 30 8 19 1 1 18 4 1952 201 22 43 25 3 31 33 8 12 3 2 15 4 1953 181 14 38 26 3 29 33 8 6 4 4 15 1 1954 188 14 40 26 3 28 39 8 5 4 6 14 1 1955 194 14 42 26 3 28 42 8 5 5 6 14 1 1956 227 15 48 28 3 37 55 8 5 5 6 16 1 1957 229 17 44 28 3 37 58 8 5 5 6 17 1表格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首先观察表格,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医、师四类高校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据此可找到一种变化趋势,如“工科高校在1952年后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说明时要结合当时的国情,如经济建设需要等.答案:示例:趋势:1952年后工科院校总体不断增加.原因:国家的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工业化建设所需各类工业人才的缺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辩证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1)积极影响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2)消极影响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蚌埠一模)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C[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艺术团体虽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戏曲剧团仍占绝对的优势地位,艺术团体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表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思想影响仍未消除,故C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这一时期文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可知,文化体制改革还尚未深入进行,“双百”方针也尚未得到彻底的恢复与执行,排除B、D两项.]2.(2019·德阳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 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B[题干中提及新中国成立前期的四次扫盲运动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识字率,这有利于人民群众认同新中国政权,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排除A项;高科技水平需要大学科研人员的钻研,排除C项;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是国家政策支持和经费的支撑,排除D项.]3.(2019·苏州一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A.提出了“双百”方针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C.恢复了高考制度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D[据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1956年推出“双百”方针,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A项;颁布《义务教育法》的目的在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依所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C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明立意:本题以高校录取人数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理思路:解答本题只需清楚一个道理,就是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上述两个关键信息也正说明这一点,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练点1:新中国科技政策(2019·海南卷·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口号“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D[新中国建立后,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一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加上苏联在各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因此在当时的国内,出现了不顾中国国情而盲目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故材料中的中共中央指示及时指出了这一问题,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方向,故本题选D项;材料中的指示并没有改变“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的中心在于提出科技工作的独立性(定位),并没有涉及其地位问题,排除C项.]练点2:新中国成立初期课程设置的目的(2015·全国卷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 项.][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2018·台州质检)下图是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号外”,头版新闻报导的引题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该报道的主标题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D.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A[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国防建设,对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贡献,故A正确;B项与材料强调原子弹的意义不符,故错误;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 )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A[从“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欧与幽雨叶》”可以看出,包括西方文艺作品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这是“双百”方针的表现,故A项正确;莎士比亚的悲剧不属于传统剧目,故B项错误;允许资本主义英国的戏剧在中国上演,可见淡化了意识形态,故C 项错误;D中“根除”二字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2019·佛山二模)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 ) A.“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索B.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C.“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D.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C[根据材料“‘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1961年德育排在了第一位,可见社会主义道德越来越受重视,故选C项;“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要求,排除A项;“1957年、1958年、1961年”基本都在“左”的氛围中进行调整,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也没有实现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排除B项;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体现了对公民素质的发展,对意识形态有淡化的倾向,排除D项.] 4.(2019·洛阳、许昌二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 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并未与世界经济接轨,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才的培养,是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举措,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排除C项;80年代初期还不能说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排除D项.]第11 页共11 页。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考真题精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考真题精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ef899a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4.png)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化与文学艺术高考真题精选[全国卷真题调研]1.[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高校、清华高校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很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须要 B.支配经济体制的须要C.文化教化改革的须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须要答案 D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开展国家经济建设。
在教化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阅历,故D项符合题意。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52年时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支配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化改革问题,C项错误。
[地方卷真题借鉴]2.[2024·浙江高考]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行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起先于( ) A.20世纪40年头 B.20世纪50年头C.20世纪60年头 D.20世纪70年头答案 B解析1949年新中国建立,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才起先,除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解除A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1967年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这已经不是“起先”了,解除C项;1958年中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记中国起先迈入原子能时代,即20世纪50年头中国起先跨入原子能时代,B项正确,解除D项。
3.[2015·四川高考]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
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指责该文“违反中心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支配“后事”:“我已经有思想打算了,我打算要坐牢。
2020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6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原卷版)
![2020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与训练第16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4cf55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c.png)
第十六 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时空定位0>0(<文MKClb/a 小& am,”3: I Y R ,年 mm 年tn a 。
n 隔。
秋x«四本 丽 viw框图结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I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I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诗经》.楚辞} 汉岐、唐诗]宋词、无曲明清小说书法艺术中国画元杂剧京剧一逐渐通俗化_思维导图经典训练I 人民教育莫基I I 动乱中的教育II 教育的重兴Iq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一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 I 裁人航天11杂交水稻I 四大发明,数学丸孵罕天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I 方针的提出I-1曲折的道路II 计算机泰生物丽世界上最早的曰食、月食、太阳聘子和哈•瞥型的i 己录、中国古悠/' 文历?ittSJ浑仪、啪瞄-jtWg 煨时历〉■*-西汉;68^把68£2:书〉顽王桢《农书》战国向世、西汉编订《86帝内经》医学'景莅?^珞〉I 珍目,书画厂汉矣一起氯熟一发响匕L 书法匚特点清朝以筋戏戏曲繇严*产啪出呻屁竺隼 ’4 f 呻盛」京嗾g 一用旋建二影® 政治、成、以危觐悉。
瓢酮盟L!._因素_ 一丞密1.(2019.4•浙江高考•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雌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2019•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3.(2019.4•浙江高考•5)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⑦楷书A.②⑤⑦B.②③⑤⑥⑦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4.(2018•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A卷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A卷](https://img.taocdn.com/s3/m/3f5cca0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f.png)
第十五单元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与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A卷基础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D.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个剧种”。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A.“双百”方针的贯彻B.昆曲名家的涌现C.国家领导人的肯定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3.小明在参加重庆市中学生“红言颂”演讲比赛中,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
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是宣传唯心主义,都是有自由的。
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小明的演讲拟个标题A.百花齐放B.百家争鸣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科教兴国4.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
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A.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B.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C.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D.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5.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
……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D.“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6.日本《每日新闻》2009年5月9日援引美国方面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在美国要把小笠原基地返还日本前夕,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八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新人教版
![【三维设计】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第二十八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ded21c580216fc700afd83.png)
二、文艺工作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人民生活方式、社会 交往方式 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1956年党提出让 知识分子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 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 ”的方针。 (3)成就: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 《 蔡文姬 》。
4.计算机技术
(1)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 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
(2)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5.生物技术 (1)1965年,人工合成
结晶牛胰岛素 在中国首次实现,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中国积极参与 人类基因 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
[走出误区] “文革”时期,我国仍然取得了氢弹的研制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但这 些成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革”错误路线,坚持 科学探索,辛勤劳动的成果,而不是“文革”的产物, 没有“文革”成就会更大。
1966年
时间
阶段特 点
主要表现
1966 ~ 遭受严
(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
学研究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2)高等教育 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大批教授 受到批斗(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 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
1976 重挫折
年
时间
阶段 特点
主要表现
(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
三、教育发展
1.建国初期 (1)方针: ①1949年确定“以 老解放区 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 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②确立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 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2)成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社会主义 方向前进的 人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