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性能设计

合集下载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较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其抗震性能是影响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保障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以此为依据进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以达到抗震要求。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理选取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

2.合理选取结构类型和材料,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

3.采用抗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如加固、加强、控制结构位移等。

4.根据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烈度。

5.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抗震安全系数,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1. 抗震设计参数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取。

其中,地震烈度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场地类别应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进行划分,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

2. 结构类型和材料的选取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根据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等因素进行合理选取。

其中,地震烈度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场地类别应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进行划分,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选取。

3. 抗震措施针对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易发生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钢筋数量和直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2)增加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3)采用梁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等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形式;(4)采用叠合板结构、空心楼板结构等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5)采用减震器、减振器等控制结构位移的装置,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1、建筑场地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和工程地质的有关资料,对建筑场地做出综合评价。

宜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如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的干硬场地土等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如软弱场地土、易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采空区、河岸和边坡边缘等地段。

2、地基和基础为了避免建筑物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结构产生裂隙、甚至倾斜,使结构构件过早进入塑性区,同一结构单元不应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地基有软弱粘性土、可液化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

3、平面和立面布置为了避免地震时建筑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而形成薄弱环节,建筑平面、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但不设置抗震缝时,应采用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计算模型,设置抗震缝时,应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

我国《抗震规范》对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钢结构房屋的最大高宽比都有规定:(1)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应有多道抗震设防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应具备必要的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应具有合理的刚度分布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而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承载能力。

(2)在抗震结构体系中,应使结构构件和连接部位具有良好的延性,避免脆性破坏,提高抗震结构的整体变形能力。

因此,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防止局部失稳或整体失稳,如对梁翼缘和腹板的宽厚比和高厚比都作了明确规定。

此外,还应加强各构件之间的连接,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抗震支承系统应保证地震作用时结构的稳定。

(3)对于女儿墙、围护墙、雨篷、封墙等非结构构件,应使其与主体结构有可靠地连接和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产生附加震害;围护墙、隔墙等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避免设置不当而导致主体结构破坏;应避免吊顶塌落及悬吊较重的装饰物坠落,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可靠措施。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或其他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地震力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以下将从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均勻分布的纵向和横向刚度、良好的延性、适当的耗能和持久性、合理的抗侧移能力、均匀分布的竖向刚度能力等。

其中,均匀分布的纵向和横向刚度能够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均匀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害程度。

良好的延性是指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减小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适当的耗能和持久性是指结构能够通过能量耗散的方式吸收地震能量,并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强度和刚度,保证结构的损伤控制能力。

合理的抗侧移能力是指结构能够在地震作用下对侧移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均匀分布的竖向刚度能力是指结构的各个部位均能够承受地震荷载,避免集中作用和局部破坏。

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设计方法、实用经验法、地震动分析法和工程试验法等。

基本设计方法是根据结构的受力性质和力学原理,采用静力分析方法进行结构设计。

实用经验法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总结出的结构设计法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地震动分析法是基于地震动力学理论,通过对地震动力学参数的分析和计算,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

工程试验法是通过对已建成的结构进行地震模拟试验,获取结构的动态响应数据,从而评估和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地震区域、建筑物类型和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

例如,在地震频繁的地区,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能;对于高层建筑或大跨度结构,需要采用更加精细的地震动力学分析方法,并考虑结构的变形控制和抗震性能的提升;对于历史建筑或古迹保护工程,需要遵循保护原则并结合地震加固技术进行设计。

总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标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和方法,针对地震荷载的作用,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本组合。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γGSGE +γE S*Ek ≤R /γRE
(4.2.3-2)
Ⅲ 轻度损坏,即满足作用效应下构件不屈服设计,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按
地震效应标准值复核,应采用不计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结构构
件的抗震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SGE + S*Ek ≤Rk
(4.2.3-3)
⊿ue≤1.5[⊿ue]
⊿ups≤2[⊿ue]
耗能构件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式 4.2.3-3); 耗能构件正截面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式
其他构件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的设 4.2.3-4);耗能构件抗剪和其他构件抗弯承
计值复核(式 4.2.3-2)
载力按标准值复核(式 4.2.3-3);其他构件
抗剪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的设计值
1
(完好)
2
(基本完好)
2
(基本完好)
3 (轻度损坏)
3 (轻度损坏)
4
(中度损坏)
4
(中度损坏)
5
(较严重损坏)
——
5
(较严重损坏)
注:性能目标 E 与目标 D 的区别在于目标 E 采用通常的“两阶段”设计方式,用于比常规设
计略有加强的结构。
4.4 实施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方法
4.4.1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可参照表 4.4.1 的规定选择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抗震 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整个结构中,不同的构件可选用相同或不同的抗震性能水准。 4.4.2 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证的重点是深入的计算分析和工程判断,找出结构 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必要的试验验证,分析 论证结构可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一般需要进行如下工作: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第1性能水准的结构:全部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

第2性能水准的结构:竖向构件及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

耗能构件的受剪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其正截面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第3性能水准的结构:竖向构件及关键构件的受剪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弹性设计,其正截面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其抗剪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第4性能水准的结构: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部分竖向构件及大部分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

第5性能水准的结构:关键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满足中震或大震不屈服设计。

较多的竖向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不充许同一楼层的竖向构件全部屈服。

允许部分耗能构件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

抗震性能目标A:1(小震)+1(中震)+2(大震)
抗震性能目标B:1(小震)+2 (中震)+3(大震)
抗震性能目标C:1(小震)+3(中震)+4(大震)
抗震性能目标D:1(小震)+4(中震)+5(大震)
特别不规则的超限高层建筑或不利地段的特别不规则结构,可选用A。

房屋高度或不规则超过规范很多时,可选B或C。

房屋高度或不规则超过规范较多时,可选C。

房屋高度或不规则超过规范较少时,可选C或D。

【干货】性能抗震设计总结

【干货】性能抗震设计总结

性能抗震设计总结一. 基本框架1. 选择性能目标;2. 确定结构可能的破坏状态;3. 完成结构的常规抗震设计,确定相应的抗震等级、构件承载力和构造;4. 进行结构在不同大震强度下的弹性和弹塑性分析;5. 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二. 基本步骤1. “性能目标”的确定性能1~性能4;《抗规》附录M ,表M.1.1-1。

2. 具体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2.1 结构的震后性能状况,完好,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接近严重破坏;有以下设计控制方法:● 完好,即所有构件保持弹性状态:1) 承载力按计入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设计值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RE R S γ/≤;2) 层间位移满足多遇地震下的位移角限值(以弯曲变形为主的结构宜扣除整体弯曲变形),][e u u ∆≤∆;● 基本完好,即构件基本保持弹性状态:1) 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基本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RE R S γ/≤',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可略微超过多遇地震下的位移角限值,][e u u ∆≈∆; ● 轻微损坏,即构件可能出现轻微的塑性变形,但不达到屈服状态:1) 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即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效应,k R S ≤,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值:][2e u u ∆≤∆;● 中等破坏,部分(30%以下)结构构件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但总体上控制在一般加固即可恢复使用的范围;1) 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即按材料强度最小极限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效应,k R S ≤,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值:][3e u u ∆≤∆;● 接近严重破坏,结构多数(50%以上)关键的竖向构件出现明显的残余变形,部分水平构件可能失效需要更换,经过大修加固后可恢复使用;1) 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即按材料强度最小极限值计算的承载力大于地震作用标准组合效应,k R S ≤,S 不含抗震等级的调整系数;2) 层间位移值:][9.0p u u ∆≤∆;2.1.1 不同性能要求的构件承载力验算,分为设计值、标准值和极限值;中震和大震均不考虑风荷载效应组合。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1. 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计标准。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2. 设计目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以防止结构倒塌和人员伤亡。

基于这一目标,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措施:•采用适当的地震动参数,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来确定地震设计负荷。

•根据地震破坏特点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确定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滞回特性。

•设计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局部加强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采用适当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抗震钢筋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3. 设计要求和方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和方法:3.1 抗震性能目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等级:•等级1: 确保建筑结构在较小地震作用下无结构破坏,以及地震作用下无人员伤亡。

•等级2: 确保建筑结构在中等地震作用下无结构倒塌,以及地震作用下无重大人员伤亡。

•等级3: 确保建筑结构在大地震作用下无结构倒塌,以及地震作用下无较大范围人员伤亡。

3.2 结构设计方法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中,常用的结构设计方法包括:•静力设计法: 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按照最不利的组合,计算结构的应力、变形和内力等。

•动力设计法: 利用结构的固有振动频率和阻尼特性,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反应谱分析法: 利用地震反应谱和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

3.3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常采用以下设计措施:•结构的合理布局和高度形式,以避免扭转和剪切的集中作用。

•采用抗震墙、剪力墙和隔震技术等,来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加强结构的节点和连接部位,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18抗震性能设计

18抗震性能设计

18抗震性能设计抗震性能设计一、规范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中指出:抗震性能化设计仍然是以现有的抗震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设防烈度、结构的不规则程度和类型、结构发挥延性变形的能力、造价、震后的各种损失及修复难度等等因素。

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的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设计震害的详细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在性能设计指标的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

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例如,可以根据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提出确保大震下楼梯间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可以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分别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对于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备,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足设备运行所需的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其他情况,可对震后的残余变形提出满足设施检修后运行的位移要求,也可提出大震后可修复运行的位移要求。

建筑构件采用与结构构件柔性连接,只要可靠拉结并留有足够的间隙,如玻璃幕墙与钢框之间预留变形缝隙,震害经验表明,幕墙在结构总体安全时可以满足大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

还可以提高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控制值,如国外对抗震设防类别高的建筑,其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比普通建筑的规定值减少20%~50%。

《抗震规范》附录M对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不同要求做了规定,分别给出在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时,按照设计值和标准值进行计算的相关公式。

《高规》3.11节最先提出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分为1、2、3、4、5五个性能水准,并对每一个性能设计水准规定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 设计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本文旨在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重要性和背景。

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

地震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相应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地震荷载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上产生的力。

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不足,地震波的作用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倒塌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通过制定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可以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过去,建筑设计主要追求结构的强度,对于抗震性能的要求比较低。

然而,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推动了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抗震理论的发展,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各国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制定了相关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建筑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变形控制、结构稳定性、强度等方面的要求,旨在确保建筑结构在遭受地震荷载时不会发生坍塌或严重损坏。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制定合理的标准,可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时表现出良好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和抗震理论的不断进步,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是指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该标准通过规定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阶段的相关要求,旨在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抗震性能。

关于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关于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
设防地震 完好,承载力按抗震等级调整地 罕遇地震 基本完好,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
不同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性能要求 性能 1 多遇地震 常规设计,计算风荷载。 设防地震 中震,算法一复核。 复核。 中震, 算法二 (中震弹性) 性能 2 常规设计,计算风荷载。 复核。 中震,算法三(中震不屈 性能 3 常规设计,计算风荷载。 服)复核。 性能 4 常规设计,计算风荷载。 中震,算法四复核。 强度放大 1.11 倍。 注:算法二~四,在点取“弹性”或“不屈服”的选项后,抗争等级的调整参见《第三,抗 震等级的选择——表 M.1.1-3 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构造抗震等级示例》 强度放大 1.05 倍。 大震,算法四复核,材料 大震,算法四复核,材料 大震,算法四复核。 罕遇地震 大震, 算法二 (大震弹性)
地震影响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6 度 0.04 0.12 0.28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ax
7 度 0.08(0.12) 0.23(0.34) 0.50(0.72) 8 度 0.16(0.20) 0.45(0.65) 0.90(1.20) 9 度 0.32 0.90 1.40
第五,抗震性能要求,承载力要求和相应计算方法
M.1.1 结构构件可按下列规定选择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
和构造的抗震等级;整个结构不同部位的构件、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可选用相 同或不同的抗震性能要求。 1. 当以提高抗震安全性为主时,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 考指标,可按表 M.1.1‐1 的示例选用。 表 M.1.1‐1
影响。 Ru ——按材料最小极限强度值计算的承载力;钢材强度可取最小极限值,钢 筋可取屈服强度的 1.25 倍,混凝土强度可取立方强度的 0.88 倍。

抗震性能设计范文

抗震性能设计范文

抗震性能设计范文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核心区、抗震墙、地基基础等重要结构部位的设计要求,以及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

核心区是建筑结构中的主要承重部分,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墙是用于吸收地震能量和增加结构刚度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时的地震力传递和分担问题。

材料的选择上,应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并保证其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抗震性能设计的常用方法包括弹性设计法和弹塑性设计法。

弹性设计法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常用的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建筑结构在地震下的受力状态,确定结构所需的刚度和强度。

弹塑性设计法考虑了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不可逆变形,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进行抗震性能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设计地震力、选择设计地震波、建立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分析、评估结构性能、设计结构构件、进行结构验算等。

在确定设计地震力时,需要参考地震烈度等级、基本设计地震加速度以及其他地震特征参数。

选择设计地震波时,根据设计地震烈度等级,选择符合地震特征参数的地震波进行建模。

建立结构模型是指通过建筑结构的几何模型和材料力学特性模拟实际结构。

进行结构分析时,可以通过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等方法,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受力状态。

评估结构性能时,可以采用刚度、强度和韧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设计结构构件时,需要根据结构分析结果,确定各个构件的尺寸和位置。

进行结构验算时,需要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则和方法,抗震性能设计还需要考虑设计中的诸多细节。

例如,在结构各部位的连接处需要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减震措施和隔震措施的设计,以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的影响。

总之,抗震性能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措施。

通过遵循相关的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条件进行具体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地震频发,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设计标准的概述、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设计标准的概述设计标准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规定了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设计方法、验算准则等。

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设计标准是指为了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稳定和可靠,制定的与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我国现行的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主要有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

抗震设计必须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不发生倒塌或塌陷的基本要求。

2.经济性原则。

抗震设计要在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使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尽量减少建筑造价。

3.适用性原则。

抗震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场地条件、设计参数等,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制定适用于具体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方案。

三、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1.地震烈度的确定。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能量的大小,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确定地震烈度需要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2.结构的抗震设计。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结构的基本形式、尺寸和布置、结构材料的选用、结构受力状态的分析和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验算等。

3.结构的抗震验算。

结构的抗震验算是指通过数学计算,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抗震验算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因素。

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是指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保障其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

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
2)抗震性能化设计的目的与内容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结构的整个寿命期内,在设定的条件下,花在抗震上
的费用最少”,即追求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最佳经济效益一成本比”。这里的“费用”是指 增加抗震能力的投资和因地震破坏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运营中断、重复修建等;“一 定的条件”是指结构的性态目标。
1
一、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概述
1)何谓抗震性能化设计 什么叫抗震性能化设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论文中把以结构物的
变形需求为设计控制依据的设计称为抗震性能化设计;有的先确定经济损失和结构损伤水平 作为设计性能目标,再进行设计、验证是否达到目标,这样的设计称为抗震性能化设计;有 的认为抗震性能化设计就是多目标的抗震设计 如此等等。这样的定义不能是说是严格完整 的定义,因为他们仅仅论述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一部分工作。其实,性能化的抗震设计并不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也是一步步的明确和完善起来的。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学会(SEAOC)、 美国应用技术局(ATC)和美国联邦紧急救援署(FEMA)等组织,最早提出的基于性能(性态) 的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用途或是业主的要求来确定其性目标,提 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水准并进行结构设计,最后对设计出的结构作出性能评估,看是否能满足 性能目标的要求,其目的是使设计的建筑结构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现在大家比较 认同的说法是:“性能化的抗震设计是指,结构的设计标准由一系列可以取得的结构性能目 标来表示。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并且采用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 它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不 同强度地震作用,得出不同的性能目标。在分析和设计中对结构采用静力弹性,并结合静力 弹塑性分析或者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来得到一系列的性能水平,以验证是否达到设计的各个 性能目标。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建筑领域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的设计与实现是保障建筑安全的重要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的标准,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设计基础2.1 设计地震动参数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分级、设计基准地震动及其参数等。

设计地震动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2 设计地震烈度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垂直地震作用。

设计地震烈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3 设计地震效应根据设计地震动参数和设计地震烈度计算各种设计地震效应,包括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变形和动力响应等。

三、设计要求3.1 抗震性能等级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确定。

3.2 结构的受力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强度、刚度、耗能等方面。

3.3 结构的变形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变形限制、变形分布、变形控制等方面。

3.4 结构的动力响应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包括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速度响应、反应谱等方面。

四、设计方法4.1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目前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地震作用转化为静力作用,并根据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等参数计算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等性能。

4.2 响应谱分析法响应谱分析法是基于结构振动原理和地震波动力学理论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谱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4.3 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时程分析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解应用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解应用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解应用一、通常(常规)设计方法两阶段三水准的设计方法在建筑使用寿命期限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建筑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

即对于较小的地震,要求结构不受损坏,对于罕遇的强烈地震,应允许损坏,但结构不应倒塌。

基于这一思想,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我国1989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境(GBJ50011-89)就提出了与这一抗震思想相一致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2001)(以下简称《2001抗震规范》沿用了这一设防目标。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属于基本设防目标,具体是: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訪烈度的多遇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简称中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为了简化计算,(200抗震规范)采取了二阶段设计法,即: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至于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2001抗震规范》是以加强抗震措施来保证的。

概括起来, “三水准,二阶段”抗震设防目标的通俗说法是: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以下简称(抗震规范》)规定,一般情况下仍沿用“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但建筑有使用功能上或其他的专门要求时,可按高于上述一般情况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二、什么是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新修订的《抗震规范》规定,当建筑有使用功能上或其他的专门要求时,可按高于基本的设防目标(三水准二阶段设计)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一、前言混凝土结构建筑是现代建筑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然而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保障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

本文将对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概述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是指在地震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建筑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的能力。

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目的在于保障混凝土结构建筑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或者发生破坏后不至于影响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1、原则一:建筑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原则二:建筑的结构应考虑地震力的作用,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原则三:建筑的结构应采用合理的材料和工艺,以保证其抗震性能。

4、原则四:建筑的结构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四、混凝土抗震性能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1、建筑的抗震等级建筑的抗震等级是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所应承受的最大地震力。

根据建筑的用途、重要性和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等因素,建筑可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

2、建筑的基础设计建筑的基础应采取合适的设计措施,确保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基础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力的作用。

3、建筑的结构设计建筑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建筑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4、混凝土的设计混凝土的设计应采用合理的材料和工艺。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5、构件的设计构件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构件的设计应采用合理的材料和工艺,以保证其抗震性能。

6、连接件的设计连接件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连接件的设计应采用合理的材料和工艺,以保证其抗震性能。

7、建筑的振动控制建筑的振动控制是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幅度和频率,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建筑的振动控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也是抗震概念设计的集中体现。
3.2 抗震性能化设计贯穿于结构抗震设计的始终,其并
不神秘。我们结构设计中的许多工作其实就是抗震性能设计
的具体内容,此处举例说明如下:
3.2.1 《抗震规范》中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就是一种性
能目标。明确要求大震下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大
震不倒”,就是最基本的抗震性能目标。 3.2.2 对起疏散作用的楼梯,提出采取加强措施,使之 成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确保大震下能具有安全避难和 逃生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这是对具体部位提出的满
■ 对特殊工程及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或低烈度设防且风
荷载很大时,可对某些关键构件提出此项性能要求,其房屋 的高度和不规则性一般不需要专门限制。 ■ 结构满足大震下弹性或基本弹性设计要求,大震下结 构可不考虑地震内力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仅需满足最基本的构造要求(
如采取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构造措施),结构具有最基本的延 性性能。
3.2.7 性能目标3 ■ 在中震下已有轻微塑性变形,大震下有明显塑性变
形(图2-1中OCC′至ODD′之间)。
3.2.8 性能目标4
■ 在中震下的损坏已大于性能目标3,结构总体的承载 力略高于一般情况(图2-1中ODD′至OEE′之间)。 ■ 结构应进行非线性分析。 ■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在大震下允许达到
3.2.2
由于房屋的重要性程度及建筑使用功能不同,
结构或结构部位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也不完全相同,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2.3 针对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 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抗
震性能目标,以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烈度地震(“中震”)作用下,框支梁及框支柱仍处于弹性
(或不屈服)状态。 3.2.6 重要结构的门厅柱按“中震”设计。由于门厅柱 数层通高,且作为上部楼层竖向荷载的主要支承构件,属于 重要的结构构件,因此按“中震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
计。对应的性能目标就是在设防烈度地震(“中震”)作用
下,门厅柱仍处于弹性(或不屈服)状态。
功能要求等)和灵活性。
1.5 在复杂高层建筑及超限工程设计审查中经常提到结
构的性能化设计问题,性能化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精髓。
2. 为什么要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2.1 多次大地震及特大地震的震害表明,由于城市的发 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设施复杂,经济生活节奏加 快,地震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因此,以生命安
足地震时功能要求的抗震性能目标。
3.2.3 对特别不规则结构、复杂建筑结构,根据具体情 况对抗侧力结构的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 要求,提高结构或关键部位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3.2.4 对错层结构的错层部位提出中震承载力的设计要
求。 3.2.5 对框支梁及框支柱按“中震”设计。由于框支梁 及框支柱承托上部结构,为重要的结构构件,因此按“中震 弹性“或“中震不屈服”设计。对应的性能目标就是在设防
3.2.7 对承受较大拉力的楼面梁按“中震”设计。受斜 柱的影响楼面梁常承受较大水平力,考虑钢筋混凝土楼板开 裂后承载能力的降低,按“零刚度”楼板假定并按“中震” 设计。当梁承受的拉力较大时,可考虑采用型钢混凝土梁、
或钢梁。
3.2.8 对特别重要的结构,当采用双重抗侧力结构时, 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中,对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 墙提出截面剪压比限值要求,按大震剪力不超过0.15fcbwhw0
承载力仍可满足大震下的验算要求。因此,总体结构可达
到性能目标2的要求。
■ 结构的薄弱部位或重要部位构件的抗震承载力(正 截面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满足大震弹性设计要求。 ■ 整个结构按非线性分析计算。
■ 允许某些选定的部位接近屈服(如部分受拉钢筋屈
服),但不发生如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需满足低延性要求(相当于 混凝土结构中三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 当承载能力提高幅度较大时,可适当降低延性要求;
■ 而当承载力水平提高幅度较小时,可相应提高结构或 构件的延性(也即当延性指标的实现有困难时,可通过提高 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加以弥补;而当提高结构或构件的承载 力有困难时,可通过提高结构或构件的延性加以弥补)。
3.3.5 对各项性能目标,结构的楼盖体系必须有足够安
修后可继续使用(即大震基本弹性或大震不屈服)。
■ 某些特别重要的建筑,需要结构具有足够的承载力, 从而保证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基本弹性状态;也有一 些建筑虽然不特别重要,但其设防烈度较低(如6度)或结
构的地震反应较小,也可以保证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
基本弹性状态。 ■ 某些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业主愿意付出经济代价,也 能使其在中震、大震下始终处于基本弹性状态。
全为抗震设防惟一目标的单一设防标准是不全面的,应考虑
控制建筑和设施的地震破坏,保持地震时正常的生产、生活 功能,减少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所带来的危害,有必要采用 高于(或不低于)基本抗震设防目标的性能化设计方法。
2.2 建筑的平面和立面的复杂程度增加,按常规设计方法 进行的抗震设计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3. 抗震性能化设计与抗震概念设计的关系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是解决复杂工程抗震设计问题的有效
要求 大震下抗震墙的剪压比≤0.15 按中震要求进行抗侧力结构的抗剪 控制,与抗震等级相对应的调整系 数均取1.0
说明 确保大震下抗震墙不失效

中震弹性
抗剪
中震不屈服
按中震不屈服要求进行抗侧力结构 的抗剪控制,抗力及效应均采用标 由于抗力和效应均采用标 准值,与抗震等级相对应的调整系 准值,及与抗震等级相对 数均取1.0 应 的 调整系数均取 1.0 , 其计算结果需与小震弹性 设计比较取大值设计
按大震不屈服要求进行结构 大震不屈 的抗弯设计,抗力及效应均 一般不要求大震完全弹性 服 采用标准值,与抗震等级相 对应的调整系数均取1.0 按中震弹性要求进行结构的 中震弹性 抗弯设计,与抗震等级相对 抗弯 应的调整系数均取1.0
按中震不屈服要求进行结构 的抗弯设计,抗力及效应均 由于抗力和效应均采用标 采用标准值,与抗震等级相 准值,及与抗震等级相对 中震不屈 对应的调整系数均取1.0 应的调整系 数均取 1.0 , 服 其计算结果需与小震弹性 设计比较取大值设计
。 3.2.4 鉴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计算 模型及参数的选用,尚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实 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因此,性
能目标选用时宜偏于安全考虑。
图2-1 抗震性能目标、承载力与延性之间的关系
3.2.5 性能目标1 ■ 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下完好并能正常使用(即中震弹 性或基本弹性)罕遇地震作用下能基本完好,最多只产生一 些不明显的非弹性变形(图2-1中OAA′至OBB′之间),经检
说明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超B级高度的 特别不规则结构
超B级高度的 一般不规则结构
2
性能目标2
应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3
4
超B级高度的规则结构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特别不规则结构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一般不规则结构 超A级高度但不超B级高度的 规则结构 A级高度的特别不规则结构 A级高度的一般不规则结构 大跨度复杂结构
全的承载力,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一般应使楼板在地震中 基本处于弹性状态,否则,应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
3.3.6 为避免发生脆性破坏,设计中应控制混凝土结构
构件的受剪截面面积,满足规范对剪压比的限值要求。 3.3.7 性能目标中的抗震构造“基本要求”相当于混凝 土结构中四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低、中、高和特种延性 要求,大致相当于混凝土结构中三、二、一和特一级抗震等
3. 如何做好抗震性能化设计工作 3.1 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路径如下: 确定各地震水准下结构可接受侧破坏程度 设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确定各个地震水准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
具体指标 3.2 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3.2.1 抗震性能目标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 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 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坏和修复难易程度等,经技 术及经济可行性综合分析和论证后确定。
■ 竖向构件不发生剪切等脆性破坏。
■ 各构件的细部抗震构造应满足特种延性的要求(相当 于混凝土结构中特一级抗震等级的构造要求)。
3.3 确定中震或大震下的抗震性能水准
为实现性能目标要求,需要落实各个地震水准(中震或大
震)下构件的承载力、变形和细部构造的具体指标。 3.3.1 仅提高承载力时,安全性有相应的提高,但使用 上变形要求不一定能满足; 3.3.2 仅提高变形能力,则结构在小震、中震下的损坏
3.2.6 性能目标2 ■ 结构构件在中震下完好,在预期大震下可能屈服( 图2-1中OBB′至OCC′之间)。
■ 例如:某6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其风力是小震的2.4倍,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是小震 的2.5倍。结构的层间位移和所有构件的承载力均可满足按 中震(不计风荷载效应)的设计要求。考虑水平构件在大 震下的损坏使刚度降低和阻尼加大,竖向构件的最小极限
情况大致没有改变,但抵御大震倒塌的能力提高。
3.3.3 性能化设计往往侧重于通过提高承载力,推迟结 构进入塑性工作阶段并减少塑性变形,必要时还需同时提高 刚度以满足使用功能的变形要求,而变形能力的要求可根据 结构及其构件在中震、大震下进入弹塑性的程度加以调整。
3.3.4 性能设计寻求的是结构或构件在承载力及变形能 力的合理平衡点:
级的构造要求。考虑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对工程设计中的
延性要求宜适当提高。 4. 抗震性能化设计工程实例及分析 抗震性能化设计可以是对全工程也可以是对某一特殊构件 (高规第8.1.3条要求,对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