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刘过作品专练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 宋带词人刘过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 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 宋带词人刘过 唐多令 芦叶满汀洲 词赏析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赏析《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宋代词人刘过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描绘秋景为背景,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人通过对芦叶满汀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景画卷。

汀洲上的芦叶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故事。

这种描绘既富有诗意,又具有画面感,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景色之中。

同时,这种描绘也为后面的离别情感埋下了伏笔。

词人通过对离别之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词中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里,词人想要将自己的思念寄托于彩笺和尺素之上,却发现山长水阔,不知何处可寄。

这种无法寄托的情感,使词人感到无尽的惆怅和无奈。

同时,这种无奈也使得离别之情愈发深沉。

词人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许。

词中写道:“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里,青鸟象征着美好的生活,殷勤地为词人探看。

这种美好的生活,使词人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同时,这种期待也使得离别之情变得更加珍贵。

词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词中写道:“江南春尽离肠断。

”这里,江南春色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而离肠断则表达了词人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这种渴望与感慨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词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离别之情和美好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首词既有优美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感慨,使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

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贺新郎》(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古诗文阅读-《贺新郎》(含解析)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国脉()如缕。

问长()何时入手,()将()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授,也不干曾遇()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曾联句。

()而今登楼揽镜,事机()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微缨缚戎付骊柝叹频鞭柱(二)情境默写1.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2.《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两句鼓舞爱国志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三句作者作者抚今追昔,昔日从军报国地夙愿,但已成远梦,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

一声长叹,将那长久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地心情,爆发了出来。

4.刘克庄在《贺新郎》中认为朝廷应任人唯贤的句子是:(),()?5.《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两句将当时边境上急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6.《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刘克庄认为即使城池再坚固也不能缺少良将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1.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2.快投笔,莫题柱。

3.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4.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5.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6.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①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②。

岂有谷城公③付授,也不于曾遇骊山母④。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时跟踪练21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吴文英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

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

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

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

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

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

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

②澹:安静、安稳的样子。

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

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

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词运用的修辞手法较多。

起首两句“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对仗工整,后面“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也是如此,读来极具节奏感,富有音韵美。

“断绿衰红江上”以“绿”代指叶,以“红”代指花,用语精练,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手法,将红白莲比作美人,写它们“宛相向。

指汀洲、素云飞过”,仿佛在对着彼此说话,惹人怜爱。

还有比方的修辞手法,“伴鸳鸯秋梦”写红白莲花像鸳鸯双栖在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反衬与爱人不能相见的孤独孤寂。

另外还有双关,“寸藕折长丝”既是说藕断丝连,也是指相恋的两人虽然远隔两地,但仍旧长相思。

【答案】①对偶。

“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

②拟人。

将水波、晚秋当作人来写,富于情味;将红白莲当作冷艳沉静、相对玉立的美人来写,表现出对荷花的怜爱。

③借代。

以“绿”“红”分别代借叶、花,用语简洁,凸显了叶、花的特点。

④比方。

“伴鸳鸯”两句,写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表现出与爱人远离不能相见的怅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8-古诗词鉴赏(教师备选题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8-古诗词鉴赏(教师备选题库)

教师备选题库1.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晚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试剖析“是身留,是心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托物言情的手法,一般来说,托物言情须拟物为人,使物成为人 (作者 )的化身。

在这首词里作者的化身是白鸥仍是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 (1)此题考察剖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要注意“身留”“心留”的深层含义。

(2)此题考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要注意“梅花”在词中处于卒章显志的地点。

【答案】 (1) “身留”是出于被迫,无能为力;“心留”是愿意羁留。

词人途中遇雪,不可以持续前行,自然不是“心留”,点了然当时的详细情况;词人在这里采纳问答的方式回避正面回答,让白鹤持续提问,引出下边对故人的之情。

(2)作者的心情是经过白鸥表达出来的,但白鸥不是他的化身,从“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能够看出,白鸥其实不理解作者的心情。

而梅花有着傲雪的精神,能在这里陪同“我”。

从“有梅花,似我愁”能够看出梅花的精神和“我”的靠近。

所以,梅花是作者的化身。

2.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千秋岁引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①,庾楼月②,犹如昨。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15 古代诗歌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考点强化训练15 古代诗歌阅读 3 Word版含解析

考点强化训练十五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技巧(时间:40分钟)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意思对即可)解析:词的上片前三句写“聚”,写出了相聚时的情景;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的惜别心情。

“聚散匆匆”是关键句,作用不言自明。

(2)(考点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词所用手法有比喻、化用。

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运用”的手法,答出“比喻”即可,要注意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何逊居人①行转轼②,客子暂维③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答案: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解析:本诗所表现的是离别之情,着一“笑”字实际是说强颜欢笑,使离愁更深。

(2)(考点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答案:(观点一)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完整word版)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精校Word版】

(完整word版)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精校Word版】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宝山区(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唐多令(宋)刘过①安远楼②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

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好龙洲道人。

一生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力主抗金,恢复中原.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鹤山上,又称南楼.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2.下列对小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

B。

交代了参加聚会的对象。

C。

交代了写作的社会环境. D.交代了写作该词的原因。

13。

下列对词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

“重过”点明故地重游,今昔对比,更添凄然之情。

B.以“能几日,又中秋”反衬出故人难以团聚的忧伤。

C。

“浑是新愁”包含着忧国伤时之感与自伤身世之慨。

D.重过、故人、旧江山、少年等前后呼应,章法谨严。

14。

扣住“满”“寒”二字,赏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两句.(4分)(三)(8分)12.C(2分)13.B(2分)14。

以满地芦叶、一带江水写出眼前萧瑟的景象,这里的“满”字写满眼都是枯黄的芦叶,突出景色荒凉;“寒"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突出了景色凄冷;烘托了词人内心凄凉感伤的心境;为全词蒙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奠定了感情基调).(4分。

答到一点给1分)崇明县(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秋夜客舍(唐)杜甫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

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檐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注释】①凤城:指长安。

12.下列对本诗对仗情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A.全不对仗B.两联对仗C.三联对仗D.四联对仗13.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A.清新自然B.雄奇豪放C.清丽含蓄D.悲壮慷慨14.结合全诗内容,赏析“北书不至雁无情”的表达效果。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一)(答案详析)◆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

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之《赠刘改之秀才》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之《赠刘改之秀才》

赠刘改之秀才①陆游君居古荆州②,醉胆天宇小③,尚不拜庞公④,况肯依刘表⑤?胸中九渊蛟龙蟠⑥,笔底六月冰雹寒⑦。

有时大叫脱乌帻⑧,不怕酒杯如海宽。

放翁七十病欲死⑨,相逢尚能刮眼看⑩。

李广不生楚汉间⑪,封侯万户宜其难!注释①刘改之:即刘过(1154—1206)。

他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小陆游30岁,刘过“少有志节,以功业自许,博学经史百氏之文,通古今治乱之略,至于论兵,尤善陈利害”,与陆游、辛弃疾、陈亮颇有交谊。

然而,他却淹蹇科场,只是一个布衣游士。

②古荆州:指今湖北襄阳。

刘过曾寓居其地。

③天宇:天空。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居襄阳鹿门山。

《后汉书·卷八三·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

”注:“《襄阳记》曰:‘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

”’⑤刘表:字景升,东汉末任荆州刺史。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从父)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⑥九渊:水的最深处。

《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⑦六月冰雹寒:比喻刘过文笔变幻莫测。

⑧乌帻(zé):黑色的头巾。

⑨放翁七十:陆游这一年六十九岁,说七十是举其成数。

⑩刮眼看:即“刮目相待”之意。

犹如说“另眼相看”。

典出《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吕)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⑪李广:汉代名将,雄才大略,屡败匈奴,数立战功,却生不逢时,终老未得封爵。

参考译文刘君居于古代荆州之地,醉胆之大连天空都显得小了。

连庞德公不值得你去拜访,更加不可能去依附刘表了。

胸中文采如同九渊之龙蟠,下笔犹如六月下起了冰雹。

有时甩去头巾而饮酒高呼,比海还大的酒杯也不害怕。

我已经七十岁了身体多病,与君相逢对你却刮目相看。

李广没有生于那乱世之中,所以没有机构封为万户侯。

赏析: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歌行体的七言古体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宋]晁补之谪宦江城无屋买, 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 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 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解析:这首词是词人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思想感情。

“谪宦江城无屋买, 残僧野寺相依。

”这两句无一字虚下, 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 并为全词定下基调。

“江城”点明信州, “无屋买”是夸大之词, 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 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

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 “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

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 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参考答案: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 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

“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 “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

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 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解析: “一个幽禽缘底事, 苦来醉耳边啼”两句, 巧妙地抓住一个“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

“苦来醉耳边啼”应作“醉来耳边苦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紧承“苦来醉耳边啼”而来, 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

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 ,而且愈啼愈悲。

“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 时间既晚, 则啼叫之久可知。

“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

仔细品味词意,这里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参考答案:幽禽(杜鹃)。

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青山尽管无限美好, 但杜鹃仍啼道: “不如归去! ”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测试试题附解析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贺新郎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想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

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更忍对,灯花弹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开头三句写“西来”途中的情景,“几番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相加,也暗含词人羁旅漂泊的艰辛。

B.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家乡遥远,音信全无,更令人生出韶华已逝、功业未建的无限感慨。

C.下片首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委婉地写出了自己功业无着落的现状,又引出了对当年豪情壮志的回忆。

D.“词之言情,贵得其真",从下片看,这首词像是写给一位朋友,倾吐郁郁衷怀的,所以真情毕露,挥洒无余。

(2)本词运用了多种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古代诗歌赏析刘过《唐多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刘过《唐多令》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刘过安远楼小集,佑脑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号龙洲道人。

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但屡试不第,布衣终身。

本词作于1204或1206年,当时韩伉胃掌握实权,意欲伐金。

而当时的南宋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写纵目远眺之所见,用“芦叶”、“寒沙”、“浅流”等季节性意象,营造出一种迷蒙、萧瑟、凄寒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本词用词精当,讲究炼字。

“满”、“浅”、“寒”既抓住了景物特点,又把萧条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景中含情,富有表现力:C.下片“欲买”三句,写作者想要强打精神,苦中求乐,但因为年老体衰、有心无力,终究不能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了。

D.作者虽为辛派词人,但本词却没有一般辛派词人的豪纵患肆之风,而是言简意丰,情志哀婉,表达曲折含蓄,耐人咀嚼。

16. “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

作者因何而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一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在《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两句,体现出作者在面对优厚的傣禄时仍能保持清醒的高尚人格。

(3)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两句正面写“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刘过诗歌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刘过诗歌

诗歌专题训练----刘过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寄稼轩承旨①(宋)刘过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②,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①寄稼轩承旨:一题作“风雪中欲诣稼轩,久离(西)湖上,未能一往,赋此以解”。

稼轩承旨,即辛弃疾,曾任枢密院都承旨,为作者好友。

②林和靖:林逋,字和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以典故“斗酒彘肩”开篇,借项羽、樊哙二人来抒发豪杰相聚、英雄相惜的豪阔之气。

B.全词以奇特的想象、和谐的语言说明作者因白居易等三人强行挽留而未能赶赴好友之约。

C.全词善引名家有关西湖取景角度的句子,从侧面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与鲜明个性。

D.本词故事性强,出场人物时空倒错,虚实结合,实写众人游赏西湖,虚写欲访好友不得。

2.清末俞陛云评价此词说:“虽非正调,自是创格”。

请从语体和句式两个角度,分析该词的“创格之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刘过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定议伐金。

尊俎:分别为装酒、肉的两种用具,常用于宴席。

3.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使用对偶,写堂上大臣们善于谋划,将士们敢于作战,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自豪和肯定。

B.“天时”几句在说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的同时,还有着强调人和的作用,并用了“圣人”之言,使语气更加肯定有力。

C.“带砺山河”来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泰山若厉”把韩侂胄暗中比做汉高祖的开国重臣,不露不谀。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二)同步练习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二)同步练习

高三语文人教实验版高考第一轮复习——古典诗词鉴赏(二)同步练习(答题时间:20分钟)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整理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三.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试题答案】一.(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意思答对即可)(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二.(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整理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了解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整理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检测试卷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达标检测试卷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南宋)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 期末复习测试题

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 期末复习测试题

高三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单元期末复习测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南宋)刘过弹铗①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战国策》记载,冯援怀才不遇,牢骚满腹,曾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②《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统兵北伐,渡江时击船楫立誓:“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1)“菱花”是生活用品________,“杜陵”指诗人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的抒情技巧。

解析:(1)镜子;杜甫(2)①借景抒情,借雁信落、家山何处、萧瑟秋景等表达自己的羁旅愁绪。

②运用典故抒发情感。

借冯援弹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借祖逖中流击楫抒发昔日豪情壮志,用典妥贴自然,切合当时的情怀。

③直抒胸臆,结句“歌此恨,慰羁旅”,直接倾吐出诗人“西来”路上壮志难酬之恨和羁旅漂泊之苦。

【解析】【分析】(1)本本题中,题干中明确说是“生活用品”,据诗句“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的意思为“行进在边塞路上,瑟瑟西风还吹拂着我的鬓发,更显得凄惨悲切。

对镜自照,这一切令人可笑!”知“菱花”为镜子;“唤起杜陵风月手”的意思为“现在我真想唤起像诗圣杜甫那样的知己”知是杜甫。

(2)诗句“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的意思为“原来秋天就在杂草丛生的平坦宽阔地,就在远处的水中沙洲里边。

无限秋意勾起我思乡之情,但是好久没有家中的音信了,我想托付大雁代我传书,可是国破家亡,如今的家乡在哪里呢?”,诗人借助秋天的景物描写表达“慰羁旅”之情;诗句“弹铗西来路”的意思为“西行路上,我像战国时齐人冯谖一样弹铗而歌,心怀壮志难酬之情失意而行”,“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的意思为“回想当年,我像祖逖一样击筑而歌,豪情满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过作品专练过西兴刘过①奔涛汹涌欲骑鲸,船去钱塘棹不停。

何日子胥鞭楚墓,伤时周顗②泣新亭。

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薰人海气腥。

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

②周顗(yǐ):晋朝名士、大臣。

西晋灭亡,周顗过江东下,每至佳日,常友于新亭饮酒,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后以“新亭对泣”指代亡国之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过”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字语意是不相同的。

B.首句写舟中所见之景,浪涌鯨跃,船披波疾行,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

C.颔联连用两个典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心境。

D.首联颈联重写景,颔联尾联侧重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尾句“眼高相对有谁青”写作者感叹知音难遇。

如果你是作者的知音,你认为刘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鉴赏古诗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

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词,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

【解答】(1)D.“……颔联尾联侧重抒情,……”理解有误。

颔联“何日子胥鞭楚墓”中,作者运用了春秋时期伍子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以报杀父兄之仇的典故,结合注释,“伤时周顗泣新亭”运用了西晋时周顗“新亭对泣”的典故,故颔联运用典故,而非抒情;尾联“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运用典故和议论表达方式,而非抒情;故“颔联尾联侧重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D。

(2)注释①表明作者是南宋人,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

诗歌首联“奔涛汹涌欲骑鲸,船去钱塘棹不停”写舟中所见之景,浪涌鯨跃,船披波疾行,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

颔联“何日子胥鞭楚墓,伤时周顗泣新亭”的意思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像伍子胥那样掘墓鞭尸,报杀父兄之仇那样的仇恨呢?赶走入侵的金人呢?现在的我因时世不如所愿而只能像西晋时周顗那样流泪、哀伤,表达我的哀国之思”。

此联用典,以伍子胥和周顗自比,展现自己抗金之志。

颈联“蚊虻过耳蛮音恶,虾蟹薰人海气腥”把金人比作“蚊虻、虾蟹”,此两句比喻金人入侵倏然已过,不足挂怀。

尾联“吴下阿蒙非昔日,眼高相对有谁青”运用了“吴下吕蒙”的典故和“青眼相看”的典故,大意是说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吴国将军吕蒙了,眼光高,谁是你的知心朋友呢?此两句慨叹感叹知音难遇。

答案:(1)D(2)刘过是一位胸怀志节,四处流浪,怀才不遇,好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的爱国词人形象。

首联紧扣题中的“过”,暗喻作者心情激荡不平;颔联运用典故,以伍子胥和周顗自况,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颈联作者感慨国事、大声疾呼,抒发自己抗金抱负,表达了对国家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尾联两句慨叹感叹知音难遇,才略并未得到施展,空落得四处流浪,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哀怨。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唐多令刘过①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

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③。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侑(yòu):在筵席旁助兴。

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3.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4.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及解析】3.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

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

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

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

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

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

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

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4.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审题突破】从“新愁”上突破。

“新愁”,是本题的破题要点。

既是“新愁”,必有“旧愁”“旧恨”等,即江山依旧,“旧愁”却未减。

既有“新愁”,怎有心情过中秋,极言国运之衰;目睹“旧江山”,全是“新愁”,在新旧的鲜明对比中,忧患国事之情何等沉痛。

故从“新愁”切入,本题即被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核心句子的能力。

要求鉴赏的句子分量极重,是全诗的关键之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

所以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较广。

答题时,把句子拆分成两部分,先分析“旧江山”——江山依旧,“旧愁”未减;然后分析“浑是新愁”——国运更加衰败,“全都是新愁”;最后进行总括——“旧”和“新”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赏析】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

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

上阕写故地重游。

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

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

下阕写忧患国事。

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

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

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

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贺新郎宋·刘过弹铗西来路①。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②,酒酣箕踞。

腰下光茫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

谁更识、此时情绪。

唤起杜陵③风月手,写不东渭北相思句。

歌此恨,慰羁旅。

【注】①弹铗:铗,剑。

《战国策》记载,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腮”。

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鱼吃。

②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③杜陵:指杜甫,他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又《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弹铗西来路”,下笔开门见山,直接借冯谖弹铗的故事,表露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境,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梦里寻秋”的“秋”有隐喻国势衰弱之意,“寻秋”两句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以及面对沦落的北地江山却无门报国的痛心。

C.“想雁信家山何处?”词人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却不知家在何处。

国事既不堪问,家乡又音信杳然,更令人生出万千感慨。

D.“万里西风吹客鬓”三句写的是词人韶华已逝而功业未建的感慨,其中“把菱花(镜)”“自笑”表现了词人孤独中不乏豪迈的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