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填空,论述,简答,附答案)

合集下载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硏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有机岩:有机岩是沉积岩的一部分,是由各个地虞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和其他矿物质堆积而成的。

按其是否具有燃烧性能,可以区分为可燃有机岩和非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床。

4.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气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5.油田水: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国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6.诸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7.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具备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性。

最重要的盖层是蒸发岩类和泥页岩类。

8.孔隙: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填充的空间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9.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1.岩石的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12.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一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13.压溶作用: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14.粒间孔隙:指粒屑碳酸盐岩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枳和胶结物填充的原始孔隙空间。

15.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褚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基础复习纲要(附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基础复习纲要(附答案)

复习纲要绪论概念: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2、“将今论古”思维方法:根据“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的基本思想,历史比较法的实质是以观察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特征为基础,去推断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

第一章、地球概述1节、地球表面特征概念:1、大陆架:围绕陆地的水浅的海底平台2、洋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的山脉,它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公里3、岛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火山列岛。

分类:1、大西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2、海底地形的划分常识:1、地球的形态:一个梨形球状体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004km2节、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概念:1、重力异常:校正后的重力实.值与计算值不一致的现象2、地温梯度: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一百米所升高的温度分类:1、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外热层——其地温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常温层——其地温等于或略高于当地年平均温度内热层——常温层以下的温度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常识:1、地壳平均密度;地表约2.7—2.8g/cm3;地球约5.52g/cm32、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3、地壳浅处平均地温梯度海底为4—8度,大陆为0.9—5度,平均约3度3节、地球的结构概念:1、软流层:深度约60—250公里区间,其物质的塑性明显增大,局部地段呈现出液态2、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地球的表层,它由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层和其上的地壳组成分类:1、地球内圈的划分;地壳、地幔、地核2、地壳的类型。

大洋型地壳,大陆型地壳常识:1、地震波的主要类型;P波(纵波)传播快,可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S波(横波)传播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2、大陆、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

大陆地壳厚约33公里;大洋地壳厚约7公里厚4节、地壳的物质组成概念:1、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常识: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

O、Si、Al、Fe、Ca第二章、地质作用1节、概述概念:1、地质作用: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地球或地壳内部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常识:1、地质年代表:2、地质作用的分类。

石油地质学考试前复习专用名词解释填空

石油地质学考试前复习专用名词解释填空

石油(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主要成分是液态烃,元素:C、H、S、N、O)天然气:广义,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狭义,指和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

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气顶气: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煤层气:指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固态气水合物:为由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形成的白色固态的结晶物。

;油田水: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来源:沉积水、渗入水、转化水、深成水)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水所含溶体状态的固态物质总量。

排替压力:润湿相流体被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的最小压力。

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

成熟度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热演化程度氯仿沥青指用氯仿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质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藏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干气和湿气按天然气组分中重烃气的含量多少将天然气分为干气和湿气,干气的重烃气(C2+)含量小于5%,湿气大于5%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达西直线渗滤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岩样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岩样两端的压力差和岩样的截面积成正比,而与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吼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见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也称相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种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种单相流体的渗透率。

Ko 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绪论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对象:油气藏。

2.如何理解整装大油田的发现依赖石油理论的大突破?答:1.海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促使发现了一大批油田,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2. 1941 年,潘钟祥提出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观点,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

3.现阶段,已发展到石油勘探开发的中后期,要寻找新的油气藏,更需要有新的石油理论的突破。

4.好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实践第一章1.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及组分。

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 其次是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

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

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

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答:A.烃类化合物1.烷烃类(又称脂肪烃类),通式为CnH2n+2一般在常温常压下1~4 个碳原子(C1~C4)的烷烃呈气态;含五到十六个碳原子正烷烃呈液态;十七个以上碳原子的高分子烷烃呈固态。

2.环烷烃:即分子中含有碳环的饱和烃。

根据组成碳环的碳原子数分为三员环、四员环、五员环……。

3.芳香烃:指具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物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其结构特点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结构,属不饱和烃。

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和稠环三类。

B.非烃化合物1.含硫化合物:它在石油中的含量变化较大,从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4.盖层闭合度: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8.力场强度:把单位质量流体在力场中受到的力E为力场强度。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气广义,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狭义,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3,油田水指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为哪几种族组合?石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2,石油中包含有哪几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种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重烃气(湿气重烃气>5%,干气重烃气<5%)非烃气: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水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水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的温度称为干酪根的成熟度或生油门限3,氯仿沥青“A ”4,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干酪根形成的天然气5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6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大量的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称为“生油窗”7,未熟—一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高,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高分子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二、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气生成学说?无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用早期石油和天然气晚期成因论(干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用早期干酪根成岩作用中晚期石油和天然气未熟一低熟油早期成因的石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生油)2、生物体有哪几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干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网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干酪根结构:芳香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干酪根中主要包括哪几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干酪根有哪几种基本类型?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约1.25~1.75。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docx

石油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3•组分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9石油与4°C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5.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6.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姪类为主的天然气。

7. 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

8•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

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

9.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坯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10•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2•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15•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C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g/l或ppm。

16. 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7. 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二.填空题: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

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运移的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5、影响盖层排替压力大小的地质因素有:。

6、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物性封闭,超压封闭,高烃浓度封闭。

7、组成圈闭的三要素是指: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8、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高,Ⅰ型干酪根结构中富含脂肪族直链结构,其生烃能力最强。

9、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

其中,渗滤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扩散方式运移服从费克定律。

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区向流体势的低区运移。

10、从微观机理上讲,油气聚集的机理存在充注作用和混合作用或它们的共同作用的假说(模式)。

11、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0.2%,该泥岩是差烃源岩。

某烃源岩的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

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

12、与地层不整合作用有关的地层圈闭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构造-地层及岩性-地层所形成的复合圈闭等种类。

“古潜山”油气藏的圈闭类型属于地层不整合类型。

13、同一储层的系列圈闭中,油气按密度(比重)发生差异聚集现象是指离烃源岩区最近的圈闭聚集天然气,然后聚集石油,离烃源岩最远的圈闭为水。

能发生这种现象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沿离开烃源岩区距离增加的方向系列圈闭的溢出点海拔高度依次增大。

石油地质学 (2)

石油地质学 (2)

石油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背斜理论:石油与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密度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因此,背斜褶皱的顶部被公认为是勘探油气的最佳对象。

3、源控论: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陆相沉积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点,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快、断裂发育,油气很难进行长距离运移。

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内部和周缘,主要生油区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4、圈闭学说:要形成圈闭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

5、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理论:原始有机质沉积以后,首先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和缩合聚合作用形成干酪根,干酪根达到一定的埋藏深度以后,主要在温度的作用下发生热降解作用逐渐生成石油。

6、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就是主要受二级构造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岩性尖灭带、物性变化带、地层超覆带、地层不整合带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而以其他油气藏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油气藏成群成带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构成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叠合连片分布的含油气带。

7、未熟—低熟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模式可能是常规的生烃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烃模式。

在自然界中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各类早期生成的非常规油气资源。

特别在陆相盆地沉积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机母质,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就是未熟油气。

8、煤成油理论:一般认为,煤系地层主要含Ⅲ型干酪根,以生气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

人们认识到煤系地层到底是生气还是生油与煤的显微组分有关。

如果煤系地层含有的富氢显微组分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业价值的液态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时还对煤系富氢显微组分的类型、形成环境、生烃机理、排烃条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煤成油理论。

9、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石油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修订版

石油地质学考试复习资料修订版

石油地质学一、名词解释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狭义: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3、油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内的地层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盖层:位于储集层之上,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5、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6、绝对渗透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7、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适合于油气聚合,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由三部分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8、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元。

9、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沉积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容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

10、含油气盆地:必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因此,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商业性的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1、盐体刺穿油气藏:地下深处的盐体侵入并刺穿上覆的沉积岩层,形成盐体刺穿圈闭,若其中有油气聚集,则称成盐体刺穿油气藏。

12、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段层遮蔽所形成的圈闭,断层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是断层具有封闭作用。

13、构造圈闭:是指构造作用是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

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

、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

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石油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氯仿沥青“A” : 用氯仿直接从岩石中抽提出的可溶有机质。

2.油气藏: 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

3.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4.异常低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低于对应深度处的静水压力。

5.有效孔隙度:岩样中互相连通的、流体能够通过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6.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的某一相相流体的渗透率。

7.深盆气藏:是储集在低孔低渗储层下倾方向的气水倒置的气藏。

8.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9.克拉通盆地:在克拉通基础上形成的面积广泛、形状不规则、沉降速率相对较慢并以坳陷为主要特征的沉积层序。

10. 裂谷盆地:是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11.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气体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12. 干酪根: 沉积岩中所有不容易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3.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4. 物性封闭:由于毛细管压力差而造成的封闭被称为物性封闭。

15. 岩石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6. 超压封闭:由于超压的存在形成的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17. 圈闭的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18. 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集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边界。

19. 流体势:地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流体相对于基准面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定义为流体势。

20.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包括储盖层及侧向遮挡层。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指油气田投入生产后,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开发结束全过程中围绕着计算储量、增加产量、提高油气采收率等为中心而进行的地质研究工作。

二、填空整个石油地质工作可以分为勘探地质和开发地质两个部分;油气田开发地质的认识程度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钻井地质一.名词解释:钻井地质是在钻进过程中,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预探井指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复杂区应在三维地震评价的基础上),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来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录井方法。

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迟到时间是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即是岩心的岩心长度?100?%岩心收获率取心进尺。

长度与取心的进尺的比值乘以百分数。

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反映分析地下地质特征的过程。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

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

钻时录井根据钻时的大小,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的录井方法。

二.问答题:1、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1答:岩石性质(岩石的可钻性);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

2、确定取心井段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新探区第一批井,应适当安排取心,以便了解新区的地层、构造及生储油条件。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表示。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法。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就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就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与非油层水。

狭义: 就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与烃、芳香烃、非烃与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与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与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与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与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与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与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与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就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

石油地质学考试材料

石油地质学考试材料

一石油地质一;名词解释。

1;成煤作用的概念: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2;1、沼泽的概念沼泽是地表土壤充分湿润、季节性或长期积水,丛生着喜湿性植物的低洼地段。

形成泥炭层堆积的沼泽称泥炭沼泽。

它既不是真正的陆地,也不是水体,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

3分解度:是指植物残体由于腐解作用失去细胞结构物质的相对含量,或者是泥炭中无定形腐植质占有机质的百分含量。

4腐植化作用,形成腐植酸的过程或作用。

腐植化作用不是生物作用,而是在氧化环境中的化学作用。

5残植化作用是泥炭化作用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当泥炭沼泽水流畅通时,在长期供氧充足情况下,不稳定组分被充分分解,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富集的过程。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沼泽潜水面下降,植物遗体没有被水覆盖而强烈氧化,造成稳定组分富集。

6 腐泥化作用在湖泊、沼泽水深地带、海湾、浅海等水体中,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还原环境中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

这个过程称腐泥化作用。

7煤化作用;泥炭转化成褐水煤,烟煤,腐尼煤转化成无烟煤的过程,以物化为主。

8、希尔特定律德国学者希尔特根据西欧煤田地质规律提出,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情况下,深度每增加100米,煤的挥发分降低2.3%,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提高。

9含煤岩系的概念是指充填于盆地内含有煤层的具有共生关系的沉积总体。

含煤岩系的颜色主要由灰色、灰绿色和黑色组成,岩石类型包括砂、泥岩、炭质泥岩、灰岩、煤等。

10胶质胶质为粘性流体或半固体,颜色由淡黄、褐红到黑色均有。

胶质主要是芳香烃和一些含杂元素的芳香烃结构化合物。

胶质可溶于石油醚、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可被硅胶所吸附11油质它是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淡色粘性物质。

它溶解性强,可溶解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所吸附12青质沥青质为暗褐色至黑色的脆性固体物质。

它不溶于石油醚和酒精,而溶于苯、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能被硅胶所吸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主要成分是烃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以游离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3.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4.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25.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2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

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27.固态气水合物:为由气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行程单白色固态的结晶物。

28.低—未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为低熟油。

29.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

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30.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31.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的一切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的自然系统。

32.控制储量:在特定煤田、油气田一定范围内,在预探阶段完成后,初步探明了能源矿藏类型,矿体形状(含煤或油气面积、厚度倾角),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地质储量。

33.氯仿沥青“A”:是用氯仿从岩石中抽取出来的有机质,也就是能够溶于氯仿的可溶有机质。

34.煤型气:指腐殖行有机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

35.异常高地层压力:某一深度地层的地层压力明显高于静水压力,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高地层压力36.区域盖层:指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拗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该层。

37.凝析气藏:在产层中具有逆蒸发现象的气藏及油藏的含气部分称为凝析气藏。

38.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能使偏光面旋转一定角度的特性。

40.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经被证实的,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41.油型气:系指与成油有关的干酪根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它包括伴随生油过程形成的湿气,以及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由于干酪根和液态烃裂解形成凝析性油伴生气和裂解干气。

44.地层不整合圈闭: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相切,封闭而成的圈闭45.地层超覆圈闭: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案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的圈闭。

46.石油储量:油气资源中已经被证实的,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开采的石油资源量。

47.煤型气:煤层中所含有的吸附和游离态的天然气。

52.含油气盆地:指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发生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54.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

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55.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56.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57.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成熟度增大,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大量向油气转化,此时的温度称为是石油门限温度58.门限深度:有机质开始大量转换为油气的深度59.石油窗: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湿气阶段02.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03.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05.油气运移输导系统:指各种油气运移通道在空间上构成交织状的结构。

10.岩性圈闭:指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

12.排替压力:非润湿相流体排替润湿相流体所需要的最小压力。

13.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之。

15.固态气体水合物:气体分子被天然封存在水的冰晶结构中,是低温高压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固态产物。

16.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指由于水体的渐近在原来沉积了较好的砂体的上方再超覆沉积不渗透泥岩形成的圈闭。

17.油气藏的充满系数: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

18.次生油气藏:油气藏被破坏,油气再次运移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二.填空题: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2、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互补性。

一般认为,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运移的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6、盖层的封闭机理有三种类型:物性封闭,超压封闭,高烃浓度封闭。

7、组成圈闭的三要素是指: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8、根据元素组成,干酪根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要比Ⅲ型干酪根的原始H/C原子比高,Ⅰ型干酪根结构中富含脂肪族直链结构,其生烃能力最强。

9、渗滤和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两种基本方式。

其中,渗滤方式运移遵循流体力学定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扩散方式运移服从费克定律。

根据流体势的高低可以判断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总是由流体势的高区向流体势的低区运移。

10、从微观机理上讲,油气聚集的机理存在充注作用和混合作用或它们的共同作用的假说(模式)。

11、某泥岩层有机碳含量为0.2%,该泥岩是差烃源岩。

某烃源岩的R0=1.0%,则该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

某烃源岩氯仿抽提物正构烷烃的OEP=1.4,说明该烃源岩处于成熟演化阶段。

12、与地层不整合作用有关的地层圈闭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构造-地层及岩性-地层所形成的复合圈闭等种类。

“古潜山”油气藏的圈闭类型属于地层不整合类型。

13、同一储层的系列圈闭中,油气按密度(比重)发生差异聚集现象是指离烃源岩区最近的圈闭聚集天然气,然后聚集石油,离烃源岩最远的圈闭为水。

能发生这种现象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沿离开烃源岩区距离增加的方向系列圈闭的溢出点海拔高度依次增大。

14、在成熟度相同的条件下,煤型气的同位素比值δ13C1比油型气的δ13C1高;随着烃源岩演化程度的增高,其所形成的天然气的δ13C1 增高。

15、油气比较富集的主要盆地类型有裂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

三.简答及论述: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答:①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

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

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

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②热力作用: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膨胀远远小于孔隙流体的膨胀,造成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一个动力。

(2分)③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CO2),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引起页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

(2分)④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泥岩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

(2分)2.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答:(一)必备条件:(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要求具区域性的倾斜;储集层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存在联通的圈闭,且溢出点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带,有足够的数量的油气补给。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净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

(二)聚集特征特征: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

(三)意义油气差异聚集的意义: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规律,可以预测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在坳陷中主要分布油藏,隆起的高点为气藏,斜坡部位为油气藏。

指明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线,为我们选择勘探对象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减少盲目性。

(二、三参照长江大学考试题答题要点)3.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答:①丰富的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是否丰富取决于成烃拗陷的大小,烃源岩的成烃条件和成烃演化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