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b96aca31126edb6e1a10ac.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龙标”指的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人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3.古诗阅读【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思吴江歌张翰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
![(2024年版)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专题07:诗词鉴赏(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e8ee0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9.png)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2.甲诗中“”一词与题目中“思”前后呼应。
13.甲诗和乙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0-21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观海的时令,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忧心忡忡。
C.“日月”和“星汉”两句充满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这是一首(体裁),该诗的作者是(人名)。
9.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在江岸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4c73fa03d8ce2f016623b8.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古诗词赏析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妙处。
(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簟(diàn):竹席(1)这首诗写了初夏之景,主要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梦觉莺啼四幅夏日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什么?(2)这首小令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①,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①雪:指梨花(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人还用了________、________词语来描写梨花。
(2)诗人借雪白的梨花抒发了________的感慨。
6.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7.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2147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e.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何等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玉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临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墨客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涛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空阔。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f3f2b60b4e767f5bcfce5a.png)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考点精准练习-(原卷版+解析)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考点精准练习-(原卷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79b55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7.png)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临:澹澹:竦峙:星汉:(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四句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感情基调是怎样的?(3分)(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析。
(4分)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落尽子规..啼,闻道(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杨花:子规:闻道:(2)“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的“愁心”蕴含丰富的内容,请说说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3.《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江春入旧年。
乡书(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次:客路:残夜:乡书:(2)(2023年花都区期末)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分)(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怎么理解?蕴含了什么哲理?(3分)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昏鸦:断肠:天涯:(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作用?(4分)5.《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半轮:发:(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析。
(3分)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0b47b910a6f524cdbf8587.png)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8a1bb16c175f0e7cd137a2.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故答案为:⑴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⑵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夏季。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精品文档)_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6f5c4cd7102de2bd960588a1.png)
七年级上语文诗歌练习题1、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绝句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4、.闺怨 (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5、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古诗的特点:贵形象,贵情感,贵含蓄;贵凝练.如何读懂诗歌:1、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古人的生活情境。
相关的文言知识: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
相关的诗歌常识:题材与体裁;句与联;意象与意境;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基调、题材、关键词句、诗歌中的人、思想情感等。
3、贯通:诗歌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d570f00029bd64783e2c5c.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试题(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bf786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c.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诗歌鉴赏暮春归故山草堂〔唐〕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①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辛夷:木兰树的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词点明了暮春时节。
2.通过“炼字炼句”可以揣摩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选择“怜”的义项并阐述理由。
怜:①怜爱、疼爱;②同情、怜悯。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木芙蓉①〔宋〕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②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①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可确考。
从表现风格来推测,估计是范成大早年迫于生计而奔波或是为了科考而旅居在外时所作。
②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3.该诗前两句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__________,傲然怒放,而它的处境是___________、辛酸的。
4.寓情于景,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请简要分析景中蕴含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①帘栊(1óng):窗户上的帘子。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划线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
(2)两首元曲中都描绘了“小桥流水”的景象,但所含情感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乙】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李贺,唐朝诗人。
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574d4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d.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文章无明显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
一、曹操《观沧海》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表达了诗人的志愿和豪情。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表达了诗人的志愿和豪情”。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近及远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故选:C。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分析:B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点明了观海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诗歌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精神。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6f8306f524ccbff021841d.png)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b154b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e.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试题(附答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全诗鉴赏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阅读答案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答:借白鹤一飞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搏击长空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愈挫愈奋、锐意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a3e3c8f242336c1fb95e43.png)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龟虽寿》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过故人庄》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三、《题破山寺后禅院》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0c4b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e7.png)
初一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诗歌鉴赏练习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诗歌鉴赏练习题(word版 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67f55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2.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诗歌鉴赏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本诗从体裁上属于(____),本诗的作者与杜牧则有(____)之称。
2、“君问归期未有期”中连用两个“期”有什么作用3、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寄北”?4、请说说“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有何作用。
5、(2)“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巴山”“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寄寓了诗人__________的情感。
7、这首诗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封普通的家书。
第一句中“________”和“_________”。
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苦涩与无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
8、“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话”的意思是:______。
9、“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10、诗歌首句通过对“_________”的一问一答,诗人的愁苦形象跃然纸上11、第二句与第四句的映照,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12、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13、作者在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虚实相生,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写出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
15、请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6、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到什么情景?感情由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8、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人“今夜的心境”。
19、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对归期问询的回答,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深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6f5f1d998fcc22bdd10d41.png)
七上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一、《观沧海》曹操【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分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一、《龟虽寿》
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3、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
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二、《过故人庄》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画面: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绕起来,青山在村周四周远远地横斜。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
(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五、《夜雨寄北》
1、第二句除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暗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以及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的郁闷、孤寂。
2、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这样就以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
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六、《泊秦淮》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七、《浣溪沙》
1、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落花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
八、《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
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
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九、《如梦令》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这首词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其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十、《观书有感》
1.全诗以方塘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第二空只要扣住“读
书”二字即可)
2.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
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1.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两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
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句诗的理解。
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2.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3.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