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公务员考试常识之“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的节气知识
立秋的节气知识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7日或8日。
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秋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会根据这个节气来农耕、养生、调节饮食等。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夏季的结束,进入了秋季。
秋季是四季中最宜人的季节之一,天气温和,凉爽宜人。
立秋之后,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夜晚的温度也开始降低,大地上的炎热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的气息。
这也是人们喜欢立秋的原因之一。
立秋的到来也标志着农作物的收获季节的开始。
在中国的农村,立秋通常是农民们忙于收获的季节。
夏季的种植作物如稻谷、玉米等将会陆续成熟,农民们会利用这个时机将庄稼收割下来,为明年的农作物做好准备。
同时,农民们也会根据立秋的到来,开始新一轮的农耕工作,为秋季的作物做好准备。
立秋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立秋是阳气渐消、阴气渐长的时期,人体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养。
根据中医的观点,秋季养生的重点是保护肺气和脾胃。
立秋之后,人们应该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一些具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百合、山药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立秋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吃“秋膘”。
立秋之后,人们开始进补,以补充夏季消耗的体力和能量。
秋膘是指在立秋这一天吃肥的食物,如猪肉、鸭肉、牛肉等。
人们认为吃了秋膘可以增加体力,抵抗寒冷,预防秋冬季节的疾病。
除了养生和习俗,立秋还有一些与天文相关的知识。
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点,立秋是太阳黄经达到135°时刻。
太阳黄经是指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每年有24个太阳黄经,对应着24个节气。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太阳已经过了黄经135°,进入了秋季。
在立秋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是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而立秋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与北回归线相差约23.5°。
这也意味着立秋之后,北半球的太阳高度逐渐降低,白天的时间逐渐缩短,夜晚的时间逐渐增长。
2019年二十四节气立秋知识介绍
天象变化与气候特点
在本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十四节气之一)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区的白昼时长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不过,此时天气通常依旧很炎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公众仍旧要注意防暑。
二十四节气立秋
二十四节气立秋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标志着盛夏过去,秋天的气息逐渐出现。
下面将从历史、民俗、气候、食物等多个方面介绍立秋。
一、立秋的历史立秋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事节气,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根据太阳黄经到达一定位置来确定节气的划分。
当时,立秋是农民开始耕作收获的标志,而立秋这个节气也被赋予了丰收和希望的寓意。
二、立秋的民俗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中国各地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与之相关。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饺子,饺子寓意丰收。
而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还会举办丰收仪式,庆祝这个丰收的季节的到来。
三、立秋的气候立秋时节气渐渐转凉,夏季的骄阳逐渐消失,人们也能感受到秋天的凉爽。
在立秋后的几周内,气温逐渐下降,白天晴朗而夜晚凉爽,秋高气爽的天气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四、立秋的食物立秋时节,人们开始注重调节饮食,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的胃肠功能会逐渐减弱,需要注意食物的消化。
此时,吃些清淡利水的食物比较好,如黄瓜、冬瓜、西瓜等。
同时,人们还会食用一些质地软糯的食物,如薏米、百合等,以增加身体的营养。
五、立秋的活动立秋时节,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与秋季相关的活动。
比如,在立秋之后,一些地方的农民会开始准备收获秋收,他们会手工收割庄稼,并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来祈求丰收。
六、立秋的意义立秋不仅是一节气过渡,更是一个反思和展望的时刻。
立秋意味着夏天的结束,人们开始对一年中的种种得失进行总结。
同时,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在立秋时会充满希望,期待将来的收获和幸运。
综上所述,立秋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而且标志着一年中秋天的到来。
无论是从历史、民俗、气候还是食物等多个方面,立秋都承载了人们对于丰收和希望的美好期盼。
让我们一起借助立秋的力量,迎接秋天的到来,积极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立秋是“四时八节”之一,“立”有开端之意。
立秋之后,始入秋季。
立秋十日遍地红。
立秋,意味着谷物开始成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说文解字》中“秋”之含义更加明确:“秋,禾谷熟也。
”立秋过后,大自然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来到秋野之上眺望,玉米扬花、大豆成荚、棉花结铃,农人们翘首盼望入秋过后雨水充沛,农事兴旺。
俗语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望着密密匝匝的作物抽穗生长,农人内心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又是一个金黄的时节,又是一个收获的秋天。
到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而立秋作为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的特点立秋时值公历八月上半月,习惯上表示秋季的开始,但气温未降至秋季标准,故有“三伏不尽秋到来”之说。
温度开始下降,平均气温 26-27 ℃,最高气温仍在 35 ℃以上,一般早晚有些凉意,中午前后依然炎热。
降水量开始减少,一般 70-80 毫米,常有大风和暴雨出现,但也有些年份出现早秋旱。
一般光照充足,有利于早秋作物的生长发育。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8 月 7 日或8 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秋”则代表着庄稼成熟。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季即将开启。
在我国古代,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迎接它的到来。
因为立秋标志着农事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立秋时节,气温虽然开始逐渐下降,但白天依然较为炎热,“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觑。
不过,早晚的温差开始慢慢变大,夜晚能感受到丝丝凉意。
此时的天气,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温柔如水。
立秋之后,大自然也开始悄悄发生变化。
树叶的颜色逐渐从翠绿转向微黄,仿佛是大自然这位画家在不经意间为它们添上了一抹淡淡的秋色。
风也变得更加凉爽,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一种舒适的感觉。
在饮食方面,立秋有很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贴秋膘”就是其中之一。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到了立秋,人们就会吃一些美味的肉食,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加体重,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
立秋后的水果也十分丰富。
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紫莹莹的葡萄,都挂满了枝头,让人垂涎欲滴。
这些水果不仅美味可口,还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有很多好处。
对于农作物来说,立秋是一个关键的生长时期。
水稻开始灌浆,玉米逐渐成熟,棉花进入结铃期。
农民们在这个时候会更加忙碌,精心照料着庄稼,期待着丰收的到来。
在养生方面,立秋时节需要注意的也不少。
由于昼夜温差增大,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所以,要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饮食上,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雪梨等。
立秋的到来,也给人们的心情带来了一些变化。
告别了炎热的夏季,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更加舒畅。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漫步在田间地头,欣赏着美丽的秋景;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品尝着秋季的美食,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总之,立秋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希望的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它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秋风逐渐吹来。
本文将为您介绍立秋的由来、习俗和重要意义。
一、立秋的由来立秋一词源于《周礼》中的“秋”字,表示夏至后的“进入秋天”。
早在春秋时期,立秋已被确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立秋的时间按照农历,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即为立秋。
由于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不完全对应,所以具体的日期可能会有所偏差。
三、立秋的气候特点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白天的炎热减退,晚上的凉爽明显增加。
此时的气温适宜,天空湛蓝,风也渐渐从南转北,带来了一丝丝初秋的凉意。
四、立秋的农事习俗1. 夏收秋种:立秋过后,正值农民们忙于夏收农作物的季节,稻谷、黄豆、玉米等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
同时,农民们也开始准备下一季的秋收农作物的种植。
2. 乞巧节:立秋这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前一天,即农历七月初六。
在这一天,少女们会在晚上摆出水果、花卉、针线等物品,向织女(也就是传说中的七夕离别的织女)乞求智慧和技艺,同时也祈福自己的姻缘。
这一天,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五、立秋的饮食习俗立秋时节,人们还会注重调整饮食,以适应气温的变化。
有些地区会选择吃凉性食物来降温,比如绿豆粥、绿豆汤、凉面等。
此外,人们还尝试吃一些滋补食物,比如燕窝、银耳、莲子等,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立秋之后,一些季节性水果如葡萄、苹果也会进入市场,成为人们饮食的佳品。
六、立秋的重要意义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之后,阳光的照射角度变小,太阳直射地面的时间逐渐减少,炎热的夏天即将离我们而去。
同时,秋分节气也意味着阴阳平衡,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长度相等。
在久热的夏季之后,秋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清凉和舒适感受,也是人们展望丰收和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的重要节点。
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庆祝,表达对丰收的憧憬和感激之情。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比如放风筝、登高、赏月等。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含义是什么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 8 月 7 日或8 日。
它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从天文角度来看,立秋时节,太阳到达黄经 135°。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指庄稼成熟时期。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于农民来说意义重大。
经过了春天的播种和夏天的辛勤劳作,立秋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重要的生长和成熟阶段。
此时,早稻开始收割,晚稻即将孕穗,棉花结铃,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各种瓜果陆续成熟。
农民们需要密切关注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灌溉、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以确保秋季有一个好的收成。
在气候方面,立秋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虽然白天可能依旧炎热,但早晚的温差逐渐加大。
空气湿度也会有所下降,人们能感觉到干爽的气息。
秋风渐起,吹散了夏日的闷热,带来了丝丝凉意。
这种气候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暑热,人体消耗较大,在立秋时节,需要注意调整饮食和作息,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立秋的习俗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贴秋膘”是其中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到了立秋,天气转凉,人们的胃口也逐渐变好,于是就有了吃肉“贴秋膘”的习俗,希望通过食用肉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身体的能量,增强体质。
在江南一带,还有“啃秋”的习俗。
在立秋这天,人们会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坐在一起啃西瓜,寓意啃去余夏暑气,迎接凉爽的秋季。
立秋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感谢土地神的庇佑,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19年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一、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介绍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农历8月初一或初二,太阳位于黄经135°时,即可确定立秋的时间。
本文将介绍立秋的含义、特点以及与立秋相关的习俗和养生知识。
一、立秋的含义和特点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有着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立秋标志着酷暑的结束和秋天的开始。
从气候上来看,立秋时节,天气逐渐凉爽起来,早晚温差增大,温度也开始逐渐下降。
同时,此时降雨量也有所增加,一些地方开始进入雨季。
农作物的生长进入秋季阶段,稻谷和玉米等农作物开始成熟。
因此,立秋是农民朋友们开始收获的时候。
二、立秋与传统习俗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时节,自古以来就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传统习俗:1. 多饮藿香汤:立秋时节,气温逐渐变凉,多喝藿香汤可以祛暑降温,对于保护肠胃健康非常有益。
2. 食用立秋水果:在立秋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品尝当季的水果,如葡萄、柚子等。
水果的丰收象征着秋季的到来,也寓意着人们对丰收和幸福的期望。
3. 吃“秋刀鱼”:在立秋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会选择品尝秋刀鱼。
这是因为立秋时节正是秋刀鱼的最佳捕捞季节,秋刀鱼肉质鲜美,而且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除了上述习俗之外,立秋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习俗,如北京人会吃“立秋米酒”,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四川地区有人爬山祈福;福建地区有人举行船龙舟赛等,不同地方的习俗多样而千姿百态。
三、立秋养生知识立秋作为季节变迁的重要节点,也是养生的关键时期。
下面介绍一些立秋养生的知识:1. 注意保暖:虽然立秋时节气候开始转凉,但仍然要注意保持身体的温暖。
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的地区,要做好锻炼和穿衣搭配,以免受凉。
2. 适量调整饮食:立秋时节,适当调整饮食可以有效保护健康。
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多吃一些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如银耳、花生等,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 锻炼身体:立秋时节,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立”是开始的意思,“秋”则代表着庄稼成熟。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我们迎来了立秋。
立秋时节,虽然名字里带着“秋”,但暑气往往并未完全消退,“秋老虎”可能还会发威,天气依旧较为炎热。
不过,与盛夏时那种酷热难耐相比,立秋后的热多少有了些变化。
早晚的温差开始逐渐拉大,清晨和夜晚能感受到丝丝凉意,而中午时分,阳光依旧强烈,气温较高。
在大自然中,立秋带来了一系列细微而又显著的变化。
树叶或许还未大规模地变黄掉落,但一些敏感的草木已经感知到季节的更替,悄然发生着改变。
田间的庄稼进入了最后的成熟阶段,稻谷开始变得饱满,玉米棒子日益粗壮,果树枝头挂满了即将成熟的果实,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
对于农民来说,立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气。
这是他们辛勤劳作即将迎来收获的时刻,也是决定一年收成好坏的关键节点。
他们会更加精心地照料农田,关注天气变化,及时灌溉、施肥、除虫,确保庄稼能够顺利成熟。
此时的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人们的脸上既有对丰收的期待,也有劳作的疲惫。
立秋的习俗丰富多彩。
在饮食方面,“贴秋膘”是很多地方的传统。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炎热,人们的食欲往往不太好,体重也可能会有所下降。
到了立秋,天气逐渐凉爽,人们开始食欲大增,便想着通过吃肉食来补充营养,增加体重,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储存能量。
此外,还有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寓意着咬住秋天,迎接丰收。
在养生方面,立秋后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
随着昼夜温差的加大,要适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
饮食上,宜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增加运动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立秋也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许多印记。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描绘着立秋的景象和感受。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刘翰的这首《立秋》,生动地展现了立秋之夜的宁静与凉爽。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农民们通过观察太阳的运行轨迹、天气的变化等来判断和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这样的农事经验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间计算体系,即二十四节气。
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便是立秋。
一、立秋的背景和意义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
此时,太阳位于黄经135度,即太阳直射地点移至黄河以北的中原地区,标志着暑气开始退去,进入到了秋季。
立秋时节,凉爽的秋风吹拂,气温逐渐下降,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
这对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立秋的气候特点立秋是气温从炎热转变为凉爽的过渡时期,但根据不同的气候区域和地理位置,立秋的气温特点也有所不同。
在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东北地区等,立秋时天气已经逐渐凉爽,白天的气温比较宜人,但夜晚则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
这个时候农民开始籍着秋风进行谷物的收割,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
在我国中部地区,如华北、黄淮等地,立秋后的天气依然炎热,高温天气仍然持续,这段时间也是气候要素发展较快的时期。
此时,人们开始进行秋季农事活动,如收割夏季作物、播种秋季作物等。
而在南方地区,如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立秋之后气温依然较高,天气闷热,高湿度的气候导致空气不流通,人们会感到闷热不适。
此时,一些果树也开始进入结果期,农民们开始忙于剪枝、疏果等农事活动。
三、立秋的习俗和节庆活动立秋是我国传统农事文化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因此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一些独特的立秋习俗和节庆活动。
1.秋祭:人们在立秋时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家宅平安。
一些地区还会举行祭祀土地神、祖先神的盛大庆典,以表达对土地和祖先的感恩之情。
2.脱衣服:立秋之后,一些人会选择在此时脱掉夏装、换上秋装,以示对季节交替的庆祝。
3.重阳踏秋:有些地方会在立秋时开展重阳踏秋的活动,人们结伴进行户外运动、赏秋等,以庆祝阳气收敛、万物凋零的交替。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介绍之立秋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介绍之立秋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夏季进入了最后一个节气,也标志着秋天的开始。
立秋这个节气的到来,代表着酷暑即将过去,天气开始转凉。
此时,大地上的阳光还是那样的炙热,但太阳的高度和角度已经开始逐渐降低。
这时,人们可以感受到稍微一丝凉意,即使在中午的阳光下,也不会感到那么炎热。
立秋也意味着农业生产进入了关键的阶段。
这时正是收获的时节,许多农作物开始成熟,如水稻、玉米、小麦等。
农民们忙于丰收,享受着劳动的成果。
同时,也要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秋天做准备,如播种秋谷、准备秋收农具等。
这个时候,农田开始变得繁忙起来,它们从绿色的世界渐渐转变为金黄的色彩,给人一种成熟和充实的感觉。
除了农业方面,立秋在中医学上也有特殊的意义。
按照中医的观点,在立秋这个节气中,人体的阳气开始逐渐衰弱,人体的阳气又被认为是对抗外界寒冷的力量。
所以,在立秋这个时候,人们要注意调养自己的身体,补充阳气,增强抵抗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秋季和冬季。
立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立秋这天,人们会举行一些传统的仪式和活动,来庆祝丰收的季节的到来。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举办农民集市,以庆祝农作物的丰收。
在古代,也有一些风俗习惯,如在立秋这天,人们祭祀祖先,向他们致敬,以感谢祖先的保佑和恩泽。
除了庆祝丰收外,立秋还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庆祝活动,那就是吃雄黄酒。
雄黄酒是一种由酒精与雄黄(一种中草药)混合制成的饮品。
人们相信,饮用雄黄酒可以驱邪避凶,保护身体健康。
所以,在立秋这一天,许多人会饮用雄黄酒,以祈求自己在接下来的季节中平安健康。
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对节气的关注可能不及以往。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传统节气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不仅代表着自然界的转变,也蕴藏着丰收和祝福的含义。
因此,每当立秋这一天到来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来纪念这个节气,例如品尝秋季的美食,参加一些传统的庆祝活动,或者只是去大自然中感受一下秋天的气息。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
啃 膘
。
肆 立秋的习俗介绍
说 法 。
“ 敬 社 神 ” 、 “ 煮 社 粥 ” 的
至 今 仍 流 传 有 “ 做 社 ” 、
时 也 不 归 。 ” 在 一 些 地 方 ,
“ 此 身 愿 作 君 家 燕 , 秋 社 归
:
之 俗 。 唐 韩 偓 《 不 见 》 诗
社 有 食 糕 、 饮 酒 、 妇 女 归 宁
贰 立秋的常识介绍
古代立秋之日, 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 并下令 武将开始操练士兵, 以保家卫国。另外, 不论朝廷还是民间, 在立 秋收成之后, 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 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 的庇佑, 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 以庆祝。
叁
立秋的养生介绍
叁 立秋的养生介绍
秋内应于肺, 肺在志为悲(忧), 悲忧易伤肺, 肺气虚则机体 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 易生悲忧之情绪, 所以在进行自我调 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 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 以缓秋 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 秋之道也”。
农 人 的 啃 秋 则 豪 放 得 多 。
,
全 家 围 着 啃 就 是 啃 秋 了
人 在 立 秋 当 日 买 个 西 瓜 回
,
时 逢 立 秋 将 其 咬 住 。 城
,
” 寓 意 炎 炎 夏 日 酷 热 难
,
天 吃 西 瓜 或 香 瓜 称 “ 咬
咬 秋 ” 。 天 津 讲 究 在 立 秋
啃 秋 ” 在 有 些 地 方 也 称 为
代 仍 承 此 俗(
仪 式 见 《 礼
祀 少 嗥 、 蓐 收 的
, ,
迎 秋 并 举 行 祭
侯 大 夫 到 西 郊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虽说立秋意味着秋天的来临,但在很多时候,天气并不会立刻变得凉爽,民间常有“秋老虎”之说,炎热的暑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立秋的时间通常在每年的 8 月 7 日到 9 日之间。
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我们便迎来了这个节气。
此时,大自然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在农业生产方面,立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
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繁忙而又充满希望的时节。
田地里的庄稼逐渐成熟,早稻开始收割,晚稻则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期。
玉米结棒,大豆饱满,棉花也到了吐絮的时刻。
此时的农民们既要抓紧时间收获已经成熟的作物,又要精心照料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庄稼,确保秋季有一个好的收成。
立秋时节,果园里也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金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一串串葡萄如珍珠般晶莹剔透。
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饮食方面,立秋也有着独特的讲究。
“贴秋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习俗。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炎热和消耗,人们的身体相对较为虚弱。
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体力,比如炖肉、红烧肉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贴秋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健康,比如选择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人们在饮食上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等,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在养生方面,立秋后要注意调整作息。
夏天的时候,由于白天长夜晚短,人们的作息时间相对较晚。
而到了立秋,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我们应该逐渐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适应季节的变化。
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放置水盆等方法,防止干燥的空气对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伤害。
在文化方面,立秋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在这个时节吟诗作赋,表达对秋天的感悟和赞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详解二十四节气——立秋
详解二十四节气——立秋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这一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也是中国传统农历的七月。
立秋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切期待。
下面是对立秋这个节气的详细解读。
一、立秋的来历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以天文现象为基础。
而立秋的确定是根据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也就是夏至后15天时开始计算。
这个时期,太阳的直射点向南移动,正式进入秋季。
二、立秋的气候特点立秋是中国季节变化的关键节点,夏天的酷热渐渐减弱,天气也开始变得温和宜人。
立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并逐步转凉,特别是北方地区。
不过,由于地域的差异,立秋的气温和气候特点在中国各地有所不同。
三、立秋的节庆习俗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中国人有着丰富的节庆习俗。
一方面,人们会进行一些祭祀和祈福的活动。
比如,一些地方会举行祭太岁的仪式,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另一方面,人们还会在立秋这天吃一些特定的食物。
比如,在北方地区,吃炖排骨和蜜瓜有着很深的传统。
这些习俗和食物都与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收获有关。
四、立秋的农事活动立秋意味着进入了秋季,是中国农民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
立秋是一年中收获最丰富的时候之一,许多种植作物开始成熟,农民们将忙于收割和储存食物。
同时,立秋也是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季节。
比如,在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在立秋后进行,这是确保来年丰收的重要农事活动之一。
五、立秋和养生立秋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时间,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适应季节的变化,并保持身体健康。
立秋时,人们应该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同时减少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此外,还要注意保暖,由于立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们要记得添衣保暖,以免感冒。
六、立秋的诗词赏析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立秋为主题创作诗词,表达他们对季节变化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二十四节气立秋简介
>二十四节气立秋简介立秋又叫交秋,两者是同一个意思。
立秋是正式的说法,交秋是开始是某些地方对立秋的别称,慢慢传播开来,很多地方也这么叫。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
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
2023立秋是几月几日2023年立秋时间:8月8日02:22:41,农历六月廿二,星期二。
立秋节气如何养生1、立秋节气的穿衣服也是很有讲究的,春捂秋冻要适宜。
秋天添衣是必要的但是以自己略感凉而不是寒冷为宜。
不要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2、饮食要学会调理脾胃,可以为秋冬寒冷季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少吃凉性水果和食物,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更应注意。
3、晚上可以9到10点睡觉,早上5到6点起床比较合适。
早卧可以养阳,早起可以使肺气舒展,让身体精神焕发。
2023年立秋是早秋还是晚秋按上一天之中的早晚区分:2023年为早立秋一天之中以中午为界定,若是立秋的时间是在上午的话,那么这就是“早立秋”。
若是立秋的时间是在下午的话,那么这就是“晚立秋。
2023年立秋是2023年8月8日02:22:41,属于凌晨,因此是早立秋。
按农历历法上的早晚区分:2023年为早立秋按照农历的说法,若是农历六月立秋,则就是“早立秋”,若是农历七月立秋,则就是“晚立秋”。
2023年立秋是8月8日,农历六月廿二,因此是早立秋。
立秋的小常识1、立秋时节在民间也被人们称为七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2、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二十四节气立秋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大约在公历的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
在农历中,立秋通常被定在七月,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秋”字在中文里,是由“禾”和“火”组成的,象征着谷物的成熟。
秋季是自然界从热转凉,再从凉转寒的过渡季节。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暑热渐渐消退,清凉开始逐渐取代炎热的天气,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开始转凉。
立秋时节,自然界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现象。
首先是“凉风至”,指的是立秋之后,西方的秋风带来凉爽,代替了炎热的夏季风。
其次是“白露降”,在一场大雨之后,天空中的水汽凝结成露,气温降低,露水变白,这是秋季的特点之一。
最后是“寒蝉鸣”,寒蝉是夏季出生的昆虫,随着天气转凉,它们开始鸣叫,这也是秋天到来的信号。
在历史上,立秋是一个被高度重视的节气。
在宋朝,立秋这天宫内会举行仪式,将盆栽的梧桐移入殿内,当立秋时刻到来时,梧桐会应声落下几片叶子,以此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从天文学角度讲,立秋时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
而在立秋之后,夜晚观测北斗星的斗柄会指向天干申的方向,即西南方。
此时太阳的赤纬也开始向南偏移,导致北京地区的
白昼时长缩短。
总的来说,立秋是夏季与秋季的交接点,它不仅代表着气温的变化,也标志着收获季节的临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立秋常识
节气释义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之日“凉风至”,“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揫”就是敛聚。
二候白露降:后五日“白露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
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露为“虑”,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再五日“寒蝉鸣”。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这是曹植诗。
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
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
此时“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了。
天气气候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我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
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
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其标志就是“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也很明显:“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官方活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这种季节转换之时一直都是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的日子,也都会有官方主持的大规模祭祀活动。
立秋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立秋的时候,周天子要率领手下的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的西郊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还要祭祀少昊和蓐收,这两位在当时被认为是主管秋季的神灵。
这种祭祀活动经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
宋代的时候,每年立秋,皇宫里都要在殿内移栽梧桐树。
等计算的立秋时辰到了,史官还要报一声:“秋来了!”如果梧桐树能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则会被认为是吉兆,有报秋的意思。
立秋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吃秋桃: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喝秋水: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逢立秋,人们会在这天“煮灶粥”“做灶”来祭祀神仙,表示感谢。
称水: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
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立秋诗词
《立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左河水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