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作品《雀之恋》
雀之恋杨丽萍观后感
雀之恋杨丽萍观后感
一开场,杨丽萍就像一只真的孔雀从神秘的仙境里缓缓走来。
她的服装那叫一个精致啊,浑身的羽毛在灯光下闪着光,就跟孔雀真的开屏了似的。
那色彩斑斓得,感觉像是把整个孔雀王国的色彩都穿在了身上。
而且每一根羽毛都像是有生命似的,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我都怀疑她是不是偷偷跟孔雀学过怎么摆弄羽毛了。
再看她的舞姿,我的天呐!那真的是把孔雀的神韵都给跳出来了。
她的手臂就像孔雀柔软的脖子,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展,那么地轻盈,感觉就没有一点重量。
手指尖就像孔雀尖尖的嘴巴,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诉说着孔雀的故事。
她模仿孔雀走路的样子,那小碎步一迈,屁股一扭一扭的,真的太像了,我都想跟着她一起走了,就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孔雀在舞台上溜达呢。
还有她和男舞者的互动,那简直就是两只热恋中的孔雀啊。
他们互相凝视的时候,眼神里满满都是爱意,我都有点不好意思看了,就像不小心窥探到了别人的小秘密。
他们一会儿互相靠近,一会儿又羞涩地分开,就跟现实中的情侣打情骂俏似的,只不过他们是两只超级优雅的孔雀情侣。
整个舞蹈过程中,音乐也特别地应景。
那悠扬的旋律就像是孔雀在森林里的背景音乐,一会儿欢快,就像孔雀在开心地玩耍;一会儿舒缓,就像孔雀在午后静静地晒太阳。
我感觉我的耳朵都被这音乐给俘虏了,跟随着杨丽萍的舞蹈,沉浸在这个孔雀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舞蹈《雀之灵》作品赏析
舞蹈《雀之灵》作品赏析舞蹈《雀之灵》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的作品,其以灵动的舞姿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背景、特点、艺术价值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部舞蹈作品。
背景介绍舞蹈《雀之灵》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孔雀的优雅姿态和灵动神韵。
为了完美地呈现舞蹈中的细节,杨丽萍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孔雀的日常生活和动作习性进行了深入观察和研究。
最终,这部舞蹈作品于1994年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独特的舞姿舞蹈《雀之灵》以孔雀为主题,通过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孔雀的优雅、轻盈、灵动等特点融入到人体舞蹈中。
在舞者的表演中,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丰富的情感表达这部舞蹈作品不仅仅是对孔雀的简单模仿,更是通过舞蹈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纯真爱情的向往。
在杨丽萍的表演中,观众能够感受到她对孔雀的深厚感情和对舞蹈的热爱。
高难度的技巧要求舞蹈《雀之灵》对舞者的技巧要求极高,需要舞者拥有高度的柔韧性和控制力。
同时,这部舞蹈作品还充分运用了舞台空间和灯光效果,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视觉感受。
弘扬民族文化舞蹈《雀之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孔雀这一具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动物形象,向观众传递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部作品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雀之灵》的出现,为中国的舞蹈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它借鉴了西方现代舞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充分展示了中国舞蹈的特色和魅力,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高观众审美水平舞蹈《雀之灵》以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
通过欣赏这部作品,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结论舞蹈《雀之灵》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高难度的技巧要求,向观众展示了孔雀的优雅、灵动与神秘。
这部舞蹈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发展,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水平。
“孔雀”造型缩影下透析云南民间舞蹈文化根源
“孔雀”造型缩影下透析云南民间舞蹈文化根源摘要:任何一种艺术形象的形成,都必然受到其所在地理环境、生态和历史人文的影响。
孔雀形象是傣族舞蹈和傣族人民的标志,傣族传统舞蹈中“孔雀”这种鸟类形象的产生也受到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共同作用下的影响。
本文通过追溯“孔雀”形象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孔雀”形象产生的自然环境原因和人文环境原因;对“孔雀”形象对傣族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角度的反映来分析其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孔雀”造型舞蹈形态民间文化研究一、傣族人文生态溯源云南地区被称为“孔雀的故乡”,其中,傣族人民起居生活的地区西起云南省德宏瑞丽江,东至红河,北起保山,南至西双版纳勐腊县低纬度、低海拔的河谷平坝地区,河流密布,气候温热潮湿,降雨充沛,苍山洱海,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之美。
(一)崇拜——孔雀图腾傣族是古越人的一支。
越人爱鸟、将鸟当成图腾崇拜的习俗直到现在仍然被傣族人民保留下来。
傣族舞蹈中,孔雀舞、大鹏鸟舞、绿斑鸠舞、犀鸟舞、蓬雀舞和筒叶雀舞都是仿照鸟类形象来作舞蹈形象的舞种,可见鸟类的图腾信仰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与生活中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孔雀”形象成为傣族舞蹈和傣民族象征性文化符号的重要因素。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之一,氏族把和他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怀有深深感情的自然事物当作本氏族的祖先。
随着氏族逐渐发展成民族之后,图腾崇拜的观念依然保留了下来。
(二)崇拜——小乘佛教在佛教中,孔雀是侍奉在佛身边的神鸟,能啖尽一切五毒烦恼,孔雀尾能拂去无量灾祸,招致诸吉祥。
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之后,傣族文化中加入了佛教的思想,而佛教中对孔雀的重视和推崇,强化了傣族人民心中“孔雀”形象的地位,加深了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
在原始信仰逐渐无法适应当地的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小乘佛教自我解脱的方式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给民众极大的精神慰藉,也适应了新生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傣族民众和统治阶级的共同推动下,小乘佛教促进了傣族的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进展,对傣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雀之恋》的观后感
《雀之恋》的观后感龙年春晚落幕,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和搭档王迪演绎的《雀之恋》,清新脱俗,美得令人窒息,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情感满足。
舞蹈魅惑之欲望,是舞与自然的融合,是高雅的精神享受。
纯净而神秘的原始森林里,一对蓝孔雀相见甚欢,缠绵亲昵,交颈诉说着爱恋,手指巧妙颤动,似流水缠绵不断,你啄着我,我柔情与你,爱情在此刻升华、生命之河潺潺流淌,洗涤浸润我们的心灵,演绎出自然纯洁的情感,诠释出世间万物对爱的呼唤。
爱,无需语言,如蓝孔雀,只需抖动一下羽毛,只需交织一眼深情;爱,睿智从容;爱,淡静沧然;爱,没有对错,只有付出与理解。
杨丽萍老师的舞蹈拾起了一份纯纯的爱,这份爱情浪漫、缠绵、纯粹。
《雀之恋》以爱情为神圣力量,展现唯美性;以生命本体为主题,表现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诠释大众性。
归真的艺术表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雀之恋》的精神特质,而普惠性、大众性、接地气则是她的生命力。
《雀之恋》通过对艺术天然去雕饰般的演绎,旨在将现实生活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带给观众一种立体、纯粹、挣脱世俗羁绊的艺术享受。
远离现实的纷扰,却慰藉着人们饥渴的心灵。
美,最单纯的美,自然地渗入到灵魂深处,远离尘嚣,置身世外。
唯有将灵魂融入到原生态的舞姿与其所勾勒的自然之境中,观众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彻底的涤荡与返璞。
一支《雀之恋》,真、纯、淡,如此空灵唯美的境界,得益于艺术的不被刻意雕琢,她存在于民间、扎根于生活的舞台,散发着艺术人生的气息。
好的艺术,有灵魂的艺术,最需要执着所爱、满腔热情的艺术家的倾情演绎。
杨丽萍老师此前最深入人心的作品为早年的民族舞《雀之灵》。
近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原生态舞蹈艺术的推广与发展,倡导用原生态舞蹈艺术表达纯粹的.唯美世界。
从《雀之灵》到《雀之恋》,从格调高艳的《藏迷》到超凡脱俗的《荷花度母》,“孔雀公主”为舞而生,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对舞蹈艺术的完美演绎,更在于她“为舞而生”、“以生示舞”、为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发展而执着于心的人生境界。
杨丽萍舞蹈艺术赏析——以《雀之灵》与《雀之恋》为例
台春节 联欢晚会上杨 丽萍和搭档王 迪合作表演 的舞蹈《 雀之恋》 清新脱俗 。 使观众 感到惊叹 , 《 雀 之恋》 的表演“ 美得令 人窒息” 。下 面就 以傣族 舞 蹈艺术 家杨丽萍的 舞蹈《 雀之灵》 与《 雀之恋》 为
例, 对其舞蹈艺术特色进行探析。 二、 杨丽萍舞蹈《 雀之灵》 艺术 赏析 杨丽萍从小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地 区。 她
国民族舞蹈中常用 的描摹和再现生活的模式 , 它 不是表现孔雀 日常生活 的翻版 , 而是抓住了一个 “ 情” 字, 为“ 情” 而舞 , 不但 表现 了孔雀 的肢体 语 言, 而且 表现了孔雀的“ 心灵 ” 与孔雀 的“ 眼神 ” 。 杨丽 萍的《 雀之灵》 , 让观众 看到了孔雀 的“ 美” 、 孔雀的 “ 心” 与孔雀的“ 情” 。 构架了有血有 肉的美
的手指巧妙颤动 , 犹如 流水连绵不 断 , 那雌孔雀
的 动作 与表 情 更 是 惟 妙惟 肖 , 充 分 表达 了 自 己 对 爱的呼唤。
(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0)
杨 丽萍 以舞蹈无语的爱恋 ,时而恬静柔美 、 时而又激情燃烧 , 在在 寂静风月 中, 它们的爱情 让观众心潮澎湃 , 那画面美得令人 窒息 , 让观众 沉醉在这对 美轮美奂的孔雀的热烈的爱恋之中。 杨丽萍 的舞蹈以一份纯真 的爱,营造 了浪 漫、 缠绵 、 纯粹 的氛 围 , 创造 出 了独 一无 二的舞 美。 细腻 的肢体语言表达 出了孔雀唯美 、 灵性、 自
【 文史艺术 I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杨丽萍舞蹈艺术赏析
以《 雀之灵》 与《 雀之恋》 为例
卢 慕君
始森林里 , 一对 蓝孔雀忘我地把生 命升华 , 演 绎
杨丽萍《雀之灵》鉴赏
选择一个舞蹈作品结合其风格特点对其表演及内涵进行分析。
论舞蹈作品《雀之灵》《雀之灵》是杨丽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继《孔雀舞》之后的、比《孔雀舞》更能表现杨丽萍性格、成长经历、内心新路的作品。
杨丽萍柔软而略带几分傲骨,超脱世间肉欲的诉求,不食人间烟火的特征,也正是这种空灵般的“高雅”艺术,可以将其化为老少皆宜的大众的美的享受。
老师是在讲傣族舞蹈中放的《雀之灵》,但是老师说杨丽萍的舞蹈不是格式化的傣族舞蹈,她抓住傣族舞蹈的动率和中心,大胆的加入了新的元素,让动作更灵活多变,富有现代感。
在舞蹈中,杨丽萍把自己完全融入在那翩翩起舞的孔雀中,似乎忘记了自己,仿佛自己已化成一个精灵,跃动着,放飞了自己的生命,完全摆脱了矫揉造作的外在情感,真正地反映民间舞之“魂”。
在动作编排上,杨丽萍充分发挥了其舞者的艺术表现能力,她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等关节的运动,塑造了一个超然、灵动的艺术形象。
用其修长、柔韧的臂膀和灵活的手指变幻,把孔雀的昂首引颈的静态美和细微的动态感表现的栩栩如生,让观看者体会到了孔雀生命的活力和其蓬勃向上的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闪烁和舞动。
杨丽萍所跳的孔雀舞隶属于傣族民间舞,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
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
在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广泛流传,傣族视孔雀为神鸟,视大象为圣象。
把孔雀大象这些珍禽异兽升华到舞蹈艺术意境,是傣族民间舞蹈的一大文化特征。
舞曲开始,舞台之上一片漆黑,一束光柱逐渐亮起,光柱中舞者撩起裙角缓缓旋转,仿若一只翩翩起舞的孔雀。
然后,舞者用手部动作模仿孔雀的头部,勾脖、转头、啄食。
接着,舞者用两臂伸于腰后充当翅膀,肘部弯曲伸直表现翅膀的扇动。
旋转时裙角飞扬有好若孔雀开屏。
舞曲最后光线再次变暗,舞者就好像一只孔雀投影在画布上,栩栩如生。
在这支舞蹈中,舞者杨丽萍通过手指、腕、臂、胸、腰等部位有节奏的动作,塑造了一只孔雀的形象。
浅析舞蹈作品《雀之恋》
浅析舞蹈作品《雀之恋》本文分析了舞蹈《雀之恋》的创作背景、表现特征、舞美设计和服饰与音乐的运用等经典特色,论述了舞蹈《雀之恋》的当代价值。
指出,在艺术价值方面,舞蹈《雀之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在民族传承方面,舞蹈《雀之恋》将舞蹈与民族的特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价值方面,舞蹈《雀之恋》充分体现了它的启迪作用。
标签:舞蹈;雀之恋;表现特征;舞美设计;当代价值一、舞蹈《雀之恋》的创作背景在傣族的传统舞蹈中,孔雀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雀舞的来历很有传奇色彩,最早的孔雀舞是用来祭祀佛祖时表演的,相传在祭祀的过程中,在朝贺的人群里出现了一对貌似孔雀的动物,并且能跳优美的舞蹈,这种舞蹈遂被命名为孔雀舞。
经过考证发现,现实中的孔雀舞其实是来自傣族人对孔雀的热爱和细心观察而发明的,他们模仿孔雀的动作进行舞蹈设计,同时配以乐器模仿孔雀发出的声音,这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孔雀舞。
近来年,将傣族的孔雀舞发扬光大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由她创作的《雀之灵》、《雀之恋》等舞蹈,在傣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创新,通过肢体语言将孔雀的动感与灵性完美的表现出来。
《雀之恋》是由杨丽萍与青年舞蹈家王迪共同演绎完成的,并且成功的登上了2012年的春晚舞台。
唯美的舞蹈设计与多媒体的共同运用,形成了多元素同构的艺术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艺术创作。
《雀之恋》舞蹈设计基于《雀之灵》的创作灵感,是《雀之灵》系列的延续,运用手、臂、腰、腿部的符号化语言形式,描写了孔雀生活中关于爱情的一个片段。
二、舞蹈《雀之恋》的表现特征1、神韵特点舞蹈《雀之恋》与杨丽萍的其他舞蹈作品相比,更突出了舞蹈本身的自然、灵动。
它是以苏醒作为起始,这一部分主要用手语来表达舞蹈的思想内涵,通过艺术家的手部动作展现孔雀的生活场景。
舞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孔雀动作的具象表达,来引起观众的内心共鸣,激发观众的想象空间。
艺术家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在一举一动中都能形象的表现出孔雀的自然美与生动感,其所展现的舞蹈意境耐人寻味。
浅谈舞蹈作品《雀之恋》的艺术表现
二、 《 雀之恋》 的动作提炼 与动作设计
( 一) 充 分提 炼傣 族 舞 蹈 “ 孔 雀 舞 ”的 动 作 元 素
为原 则的 , 绝不会为 了夺 目而滥用技巧。在舞蹈家杨 丽萍的舞蹈里 ,我们很 少看到什 么高难度技巧 的舞 蹈动 作 , 她 的舞 蹈跳的就是现 实的生活 , 跳的就是 自
入 自己对大 自然和舞蹈 的感悟 ,创 造 了独树一 帜的 “ 杨 氏” 孔雀舞。她 的外 形十分适合 塑造“ 孔雀” 的形
间舞 的基 本 动律 为创作 依托 ,表现 孔 雀 的优 美 姿 态, 给予 傣族人 民热 爱和 平和生 命 的强烈 愿望 。而 《 雀 之恋 》在展 现雀 儿的 爱情故 事之 时又融 入 了现 代 元素 , 让 空灵 之雀赋 予 了天真 纯美 的人 性。该 舞 蹈 作 品以傣族 的孑 L 雀舞作 为创 作素 材 , 运 用双人 舞
浅谈舞 蹈作 品< < 雀之恋》 的艺术表现
◎蒋 波
( 广西师范大学音 乐学院 , 广 西 桂林 5 4 1 0 0 1 )
本文 对舞蹈作 品《 雀之 恋》 从 其 内容 、 表现 方式 、 情感 表达等方面进 行分析 ,力求寻找舞 蹈家杨丽 萍 的舞蹈作 品《 雀之恋》 独特 的艺术 表现 。
舞 蹈体 裁 , 以表 现 爱情 为舞蹈 作 品 的主题 , 演 绎 了 两 只 蓝色 的雌 雄 孔雀 生 活在 纯净 而 神秘 的原 始丛
象, 因而在动 作的设计 和表 演 中 , 借 助这 一优 势 , 充 分 地运 用其 柔软 、 自如 、 灵活 的手 臂动 作 , 和“ 三 道 弯” 体态, 动 中有静 、 静中有动 、 动静有 序地来突 出舞
【最新】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评析
【最新】杨丽萍《雀之灵》的艺术评析相较于传统舞蹈而言,杨丽萍舞蹈《雀之灵》的演变与创新显而易见,无论是舞蹈形式的个性化还是舞蹈风格的现代化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在讲述生命本体价值回归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内在价值的渗透。
内外张力的呈现既是杨丽萍《雀之灵》艺术精髓的传达,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魅力的展现。
凭借丝丝入扣的旋律和纤美无暇的身影,《雀之灵》的演绎犹如鲜活的孔雀一般,寻觅、跳跃和旋转都显得如此祥和与宁静。
通过对傣族舞蹈内在动律的有效运用,杨丽萍在创作舞蹈《雀之灵》的过程中融入了自身对于孔雀舞的理解,使得肢体动作传达更具灵性。
在积极向上的艺术底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除了舞蹈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还有艺术家对于舞蹈事业的无限热忱,是对傣族舞蹈内涵的全新演绎。
在浓郁的民族精神中,杨丽萍老师通过巧妙的提炼和升华使得舞蹈本身更具艺术价值,这对于我国民间傣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从传统傣族舞蹈发展而来的艺术作品《雀之灵》并非是对傣族舞蹈内容的一次再现,而是将传统的舞蹈动作中融合全新的现代舞蹈元素,通过对传统孔雀舞形态与模式演绎创新使得所展现出的舞蹈韵味更具舒展与挺拔姿态,这是对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开掘。
在舞蹈设计方面杨丽萍并未依据传统的傣族舞蹈风格来进行模数化动作的创作,而是从基本的美感与动率方面完善舞蹈本身的形象与情感追求,并将其与现代舞风格融会贯通,以此展现肢体动作的能动性,舞蹈语汇的灵活和多变特征得到了完整演绎,与现代艺术审美需求相符合。
舞蹈表演方面杨丽萍尤其重视对色彩、灯光及音乐的综合运用,在形体与舞美相结合的过程中突出心灵与情感的碰撞,以此形成的艺术氛围是极其独特的,让人浮想联翩。
《雀之灵》的舞蹈动作中,在场景和灯光的配合之下,舞者修长的臂膀、柔美的体形及细腻的动作相得益彰,在躯体、手指和手腕的联动下显得优雅而妩媚,观众的愉悦之情油然而生,加之背景音乐的舒缓和放松,更加给人以美的享受。
杨丽萍作品《雀之灵》的简单理解
杨丽萍作品《雀之灵》的简单理解在“雀之灵”中,随着温婉的音乐声响起,杨丽萍渐渐出现。
她的长裙洁白胜雪,服顺地贴着。
远远地,仿佛就是一只高贵优雅的孔雀!伴随着音乐,她舞起来了!她用柔嫩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双脚,舞出神秘的境界。
她的大眼,在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她的嘴,一张一合,时而上扬时而下垂;她发髻上的装饰,孤傲地站立着……炯炯有神的妙眼在眉目传情哪!红润小巧的嘴在讲述悠远的故事哪!华丽高贵的发髻,在宣布美的神气哪!让人仿佛看到一只孔雀,在高视阔步。
她时而侧身微颤,时而急速旋转,时而慢移轻挪,时而跳跃飞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左手指尖柔韧地蠕动,一阵一阵传递给右手指尖。
长指甲晶莹闪耀,美妙地悸动着。
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
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
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挪,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
不管怎样的舞步,都给人以柔中带刚,刚中带柔的感觉。
不禁点头微笑。
旋转,踩点,仰视,升华!所有的情感在交织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胀,最后在膨胀中爆发!蓦地,音乐缓下来了,她的动作缓下来了。
我们着急地注视着,她开屏阔步着。
那份自信,出于对己的信任。
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们带进了幻虚幻实的境界。
亦真亦假,似实似虚。
飞扬的活力在释放高傲的能量。
忘怀的舞者在尽情欢跃!渐渐地,慢了,缓了,顿了,停了。
浓缩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华丽的舞蹈,静下来,立成了一尊高贵的雕像,却又真实地轻颤着。
这个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是动作本身还是舞者杨丽萍本人。
杨丽萍曾说过“舞蹈是我的生命的需要”,她正是在用“心”而舞,舞蹈是她生命的表现,她用肢体表现着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思索和追求。
“雀”之“灵”其实就是杨丽萍对生命的认识和体悟。
《雀之灵》犹如一个蓝色的梦境,一个无限纯净的世界,在那个神秘的境地,生命之河在流淌,洗涤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舞蹈雀之灵作品赏析
舞蹈雀之灵作品赏析舞蹈雀之灵作品赏析《雀之灵》是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女子独舞。
以下是有关这个舞蹈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舞蹈雀之灵作品赏析1跟谢婉莹笔下卡拉玛和拉达的印度舞不同,杨丽萍的孔雀舞没有湿婆罗,没有铜灯台,舞台上空无一物,黯黑一片。
不过,没有布景的布景,自有其妙处--它给观赏者留下了虚拟想像的广阔空间:你可以说,那里是云南的香格里拉,那里是云南的西双版纳;你还可以说,那里有凤尾竹、孔雀树、蝴蝶会,那里有筒裙蜡染、傣村苗寨、竹楼佛塔……那是一派旖旎的热带风光。
在射灯的追踪照耀下,杨丽萍携着袅娜的剪影,缓步走到舞台中央,立即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与此同时,她的左手:手臂举成孔雀的颈项;手掌拢成孔雀的头颅;食指与拇指捏成孔雀的嘴巴;中指、无名指和幺指翘成孔雀后脑勺上的三根髻羽。
她的右手提起裙裾,仿佛孔雀开屏。
头胸、腰臀和胯腿扭成了“三道弯”,这是傣族孔雀舞独特的造型。
她翩翩起舞了:或站或蹲,或跪或伏。
跟谢婉莹笔下卡拉玛和拉达的印度舞相同,杨丽萍的孔雀舞也以长眉妙目、纤手柔腰作为妙曼的舞蹈语言,也有漫步旋转,也有抖臂翘脚,也有扭胯提臀,也穿艳丽的裙裾。
不过,杨丽萍后髻上插了一根孔雀的翎毛,身上穿著一袭落地的白色连衣裙--绣有水滴状的金圈圆眼,一提起展开就如同孔雀的尾羽开屏那般漂亮。
这舞蹈也配动听的音乐。
不过没有碎繁的铃声,没有疾骤的鼓点。
一小段女声哼鸣后,葫芦丝、竹笛、小提琴和吉他之声交错响起,旋律悠扬舒缓,幽远恬静。
杨丽萍给观众欣赏到的是那么一只孔雀:她独自在静僻的森林中散步、饮泉、戏水、沐浴、梳羽、晾翅、抖翼、开屏、翻飞、翔舞,无拘无束,安逸悠闲。
搔首弄姿、迎风挺立、跳跃旋转、振翅翱翔几个舞段,就像一块块磁铁,把观众的目光完全吸引过去,使之停留在那模拟头颈的左手上,投射在那模拟翅膀的双臂上。
指腕细腻的张翕蜷舒、肘臂柔韧的扭颤摇蠕,腰胯风致的拧挪提纳,酥软无骨,最令人叹为观止。
舞蹈渐渐进入高潮,音乐节奏随之急迫:但见杨丽萍倏尔捏起裙摆大幅度奋力甩动,疾速旋转。
浅谈傣族舞蹈《雀之恋》的审美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雀之恋》的审美特征摘要:傣族是我国具有古老的文化和历史,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与风格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不仅体现出了傣族的民族风情,同时还透过舞蹈动作语言彰显着民族文化。
《雀之恋》是傣族舞蹈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其肢体动作、表现形式、服饰头饰以及灯光背景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该舞蹈作品的舞台表现力,同时该作品体现了傣族历史文化与民族艺术的融合。
本文在认识傣族舞蹈审美价值的基础上,以《雀之恋》为案例,研究傣族舞蹈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表现,由此认识傣族舞蹈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并将其表演形态作用于未来的舞蹈表演中,丰富自身的傣族舞认识。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达;重要性;审美基础1傣族舞的风格特征1.1安详舒缓的动律在对傣族历史、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可以看出傣族作为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它的文化是极具民族色彩的,这种文化影响着傣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并将这种审美观念融合到当前的傣族舞蹈中。
傣族人民信仰小乘佛教,因此在面对自然万物时都保持着崇敬之心,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将这种观念融合到舞蹈动作当中,使得傣族舞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乐器都呈现出淳朴自然的状态。
同时傣族舞蹈强调身体的曲线美,例如在孔雀舞的表演时,需要将人体的流动美与孔雀的优雅形态进行结合,由此丰富视觉感官。
傣族舞蹈中的诸多动作展现都需要根据不同的节奏来完成,凸显傣族舞蹈行云流水的动作,例如在“象脚鼓舞”当中,鼓点能够伴随着半蹲、前蹲以及前踢腿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傣族舞蹈深受傣族文化的影响,傣族人民日升而坐,日落而息,茶余饭后人们一起唱歌跳舞,舞蹈就像是他们生活组成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出傣族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在傣族人民的新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在舞蹈表演中能够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由此增强了舞蹈本身安详、舒缓的动律氛围。
1.2.“一顺边”和“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一顺边”和“三道弯”的舞姿造型不仅仅存在于傣族舞蹈当中,在其他民族舞蹈当中也多有出现。
外国人对舞蹈雀之恋的评价
外国人对舞蹈雀之恋的评价舞蹈《雀之恋》是一部由中国舞团创作和演绎的经典舞蹈作品。
这个题目要求我们以外国人对这部舞蹈的评价为标题,下面我将从外国人的角度来描述他们对这部舞蹈的评价。
在外国人眼中,《雀之恋》是一部充满魅力和神秘感的舞蹈作品。
首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和兴趣使得他们对这部舞蹈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对中国传统舞蹈的独特韵律和优雅动作赞叹不已。
舞蹈中舞者们的身姿优雅、舞步轻盈,展现出中国舞蹈的独特之美。
外国人认为,《雀之恋》的舞美设计非常精美。
舞台背景的布景和灯光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仙境之中。
舞者们身上的华丽服饰和绚丽的面部妆容也让外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和细节非常赞赏,认为这些服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蹈中的故事情节和表演技巧也让外国观众赞叹不已。
《雀之恋》以鸟儿的恋爱故事为主题,通过精湛的舞蹈演绎,展现了鸟儿间的爱情与追逐。
外国观众认为舞者们的表演技巧高超,舞蹈动作的流畅和协调令人叹为观止。
舞蹈中的编排和舞者之间的配合默契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雀之恋》所传达的情感也深深触动了外国观众的心灵。
舞蹈中展现的爱情、执着和追求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们认为这部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共鸣。
外国观众对中国舞蹈家们用舞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表示钦佩。
总的来说,《雀之恋》在外国观众中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们对这部舞蹈的评价集中在其独特的魅力、精美的舞美设计、高超的表演技巧和深情的情感表达上。
通过这部舞蹈,外国观众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美。
他们对中国舞蹈家们的才华和艺术表现力表示敬佩,期待能够欣赏到更多类似的舞蹈作品。
雀之灵,赏析
风清吹拂,细雨轻飘,孔雀飞来了;芦笙声声歌声悠扬,孔雀飞来了;多么动听的音乐,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祥和的图景,在这幅美妙的画卷里走来了一只美丽的孔雀,它步伐轻快,它轻梳羽毛,它昂首而立,它随风跳跃飞舞。
它给傣族村寨带来了祥和,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欢乐,它和傣族人民一起沉浸于这吉祥欢乐中。
这就是傣族女子独舞《雀之灵》所表现和营造的舞蹈意象。
欣赏《雀之灵》的舞蹈,感受舞蹈带来的音乐美,动作美,意境美,服装美。
通过欣赏《雀之灵》观察舞者臂酥软无骨般的手势的颤动,在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感受孔雀舞的优美体型,了解傣族人民对孔雀的爱护向往和傣族舞蹈的特色,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
感受舞者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却远远超过了形态模拟,而是――“孔雀”的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雀之灵》主要是舞者个人对“灵”,对生命状态的一种感悟。
《雀之灵》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脱离了单纯的形态模拟,不但远远超脱于尘世,而是创造了一个人雀合一的孔雀形象。
舞者抓住孔雀一立,一昂首,一转身,一振翅,一跳跃,等瞬间的动态,并把这些动态美化、加工、抽象,提炼成神韵四射的舞姿,又通过这些动态的语言传达出祥和欢乐的寓意。
舞者成功地处理了舞蹈的节凑,由于傣族所居住的地区四季温暖潮湿,又受“水文化”的影响,傣族女子舞蹈多有节奏舒缓,动作柔美的特点,表现了民族特色。
舞者在这个作品中多处选用切分节奏。
这一节奏变化使舞蹈的动作节奏感加强,更赋予跳跃性和动感力度。
而这种舞动状态正好应和了舞者所要传达的欢快之意。
此外,节奏处理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快慢对比上。
在动作编排方面,对局部动作的挖掘,例如快速的上下耸肩,胯的闪动,脚的摆动。
这些动作并没有放大,而是以“小”来突出这些局部,以“小”来点缀和装饰,形成了动作的轻快、灵动,也使得这个舞蹈的动作语汇更加丰富,舞蹈形象饱满、动人。
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小动作所营造的灵动之感,突出体现了孔雀的“神”和“灵”,也使欢乐的情绪得到彰显。
雀之灵
对舞蹈《雀之灵》的鉴赏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的圣鸟,它是善良,美丽,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孔雀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而且是一个对美丽的信仰。
模仿孔雀的形态,身姿和动作,将他们所信仰的善良美丽与吉祥幸福用自己的肢体舞动表现出来,因此,那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美丽的演绎,更是对灵魂与信仰的诠释。
早先孔雀舞只是傣族民间信仰式的舞蹈,然而,其优美的动作元素,特别是手势对孔雀形态动作的模仿惟妙惟肖,还有舞蹈形态中的三道弯,使其舞姿优美动人,极富艺术欣赏价值。
于是,孔雀舞便走上了艺术的舞台,以其独特绝美的视觉元素俘获了大众的心。
在孔雀舞的表演艺术中,最精华的舞姿莫过于艺术家杨丽萍自创的独舞《雀之灵》。
她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诠释了孔雀的美丽,灵动多变的手势,曼妙的身姿,真正舞出了雀之美,雀之灵,也舞出了她自己的信仰与美丽。
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由于背景音乐的不同而分为三个版本,三种不同的音乐,舞出了三个不同氛围与情感的孔雀,尽管不同,但它们表现的都是最为生动美丽的雀之灵气,最是感人的情感。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由张平生的作曲为背景音乐的《雀之灵》,音乐快慢有秩,很具节奏性,情绪轻松欢快。
清晨,在鸟鸣,清风与晨光中,洁白的孔雀缓缓苏醒,闲庭信步走来,姿态优雅高贵,在晨露中徐徐起舞,或旋转,或伏舞,或仰身,每一个舞姿都尽显高贵绝俗。
对着水中的倒影顾影自照,每一次的摆手旋身,都表现出孔雀对自身美丽的欣赏与欢喜,只能以不断变幻的舞姿和高贵的姿态显尽自己的美丽动人。
尽情地舞着,从清晨的朝露,到傍晚的落暮,她的美丽与幸福无人能及。
在这里,舞者不再是舞者,灯光不是单纯的灯光,音乐也不仅仅是带着韵律的声音,这里只有一只高贵美丽的孔雀,伴着朝霞,清风与晨露尽情舞着。
她们是融合在的一个整体,构成让人屏息的绝美。
另一版本称为神秘园版,也是最广为人传的一个版本,音乐为神秘园的《田园》,曾经的春节晚会上用的就是这个版本,音乐忧伤动听,直入肺腑。
雀之灵舞蹈观后感800字
《雀之灵》是一部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舞蹈,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内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观看这部舞蹈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其美轮美奂的场景、精湛的表演以及深刻的主题所吸引。
首先,从视觉效果上看,《雀之灵》无疑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舞蹈。
杨丽萍身着白纱,化身为一只高雅的孔雀,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
灯光与音乐的配合,以及杨丽萍自身的演绎,使得这只孔雀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杨丽萍通过手指、手臂和身体的细微动作,以及灵活的转身和跳跃,将孔雀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方面,《雀之灵》同样表现出色。
背景音乐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唯美而感人的故事。
从轻快的旋律到深沉的鼓点,再到温婉的琴音,每一个音符都与舞蹈动作紧密相连,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此外,《雀之灵》的主题也是非常深刻的。
这部舞蹈不仅仅是关于孔雀的,更是关于生命的赞美。
在舞蹈中,杨丽萍通过孔雀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激。
她用优美的舞姿和深情的眼神,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不仅仅体现在舞蹈动作上,更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贯穿始终。
总的来说,《雀之灵》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
它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带来了极大的享受,更在思想层面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舞蹈,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珍贵,以及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同时,《雀之灵》也让我们看到了杨丽萍作为一位舞蹈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观看《雀之灵》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叹:如此美妙的舞蹈,竟然是出自一位女性艺术家之手。
杨丽萍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演绎,展现了一个充满力量和情感的世界。
她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无疑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最后,我想说,《雀之灵》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去欣赏的艺术作品。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杨丽萍对生活的热爱。
杨丽萍舞蹈雀之恋的观后感
杨丽萍舞蹈雀之恋的观后感杨丽萍舞蹈雀之恋的观后感《雀之恋》于2012年龙年春晚的舞台上唯美出现,它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作品,舞蹈中杨丽萍和搭档王迪的合作表演清新脱俗。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杨丽萍舞蹈雀之恋的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杨丽萍舞蹈雀之恋的观后感篇一昨晚,我看了中央台的舞蹈《雀之恋》,特喜欢。
该舞剧音乐柔美,演员舞姿卓越,把雀之恋这一神话故事演绎得生动逼真。
飘逸自由、浪漫多情的孔雀仙子形象跃然舞台,精彩生动,特有创意,赢得台下片片掌声。
目光被精彩的画面深深打动,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大山的怡静,树影的婆娑,野草的芳香,百鸟的欢歌,多么清新柔美,让人神往的画面呀;但我突然又想起一些见过的场景,心便颤颤地疼起来。
我曾见过很多小动物的干尸:刺猬,黄鼠狼,黑鹑,野鸡,等等,在太阳底下晾着,像一面面滴血的旗帜。
它们应是被无知贪婪的农人猎杀的;我也曾好几回在餐桌上,吃到一大盘一大盘的青蛙,并在夏天的市场上,还能见到农民的塑料网线袋里装着的青蛙俘虏!它们的脚急促地挣扎着,企图钻出网眼的魔牢,逃向自由的池塘。
这些体内也奔流着鲜血的小生灵呀,他们简单的思维里,应当也有如《雀之恋》所描绘的爱情?甚或亲情。
你看:失去伴侣的`雁,会久久徘徊,不忍离去;乌鸦反哺;袋鼠妈妈把袋鼠宝宝装在口袋里保护,等等。
人类总把比冀双飞作为爱情的榜样,可如果这世界没了结伴飞在蓝天上的生灵,此比喻该多么苍白!向来野生动物在沙漠和大丛林里自由生活是人类的一种崇拜和向往,可如果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不断逼仄,一个个走向灭绝,那我们心仪的这份自由,从何谈起?百鸟齐鸣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野生动物丰富的自然,生态也才能平衡。
比如:黄鼠狼和刺猬的存在,可使庄稼不被田鼠大破坏;野鸟控制着虫害,保护着森林。
爱野生动物多一点,其实也是在爱人类自己。
保护自然,爱护动物,请从“我”做起!杨丽萍舞蹈雀之恋的观后感篇二我应当怎样来形容杨丽萍的《雀之恋》?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笔细细地描绘出她那如柔枝一般的长臂与细嫩的纤纤玉指。
评“孔雀公主”杨丽萍的雀之恋舞蹈艺术
评“孔雀公主”杨丽萍的雀之恋舞蹈艺术龙年春晚突出创新,从舞台到舞美再到演出,都颠覆了原有的春晚模式,整场演出的编排用大量华丽的舞美映衬回归人性本源的"爱”与“情感”,让整场晚会年味十足而又不失看点。
晚会—经上演精彩绝伦的舞台设置与舞美创作便引来了啧啧称赞,尤其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雀之恋》一亮相就立刻惊艳全场,舞美创作让舞台瞬间幻化成为纯净而神秘的原始森林,一对蓝孔雀相见甚欢,缠绵亲呢,交颈诉说着爱恋,将观众都带入了生命灵动的幽静大自然,而舞蹈为我们所演绎的生命最自然最纯洁的情感更是沉静我们的心灵3在这个语言类的春晚舞台上,杨丽萍用5分钟的肢体语言,带给我们一段绝美的雀之恋。
能够成为最喜爱的春节晚会,《雀之恋》也是真正的当之无愧,为了给观众带来最为震撼的视觉盛宴,此次打造杨丽萍个人服装及妆容的均来自孔雀之乡云南本土的设计师。
单单两套华丽的孔雀服就连续赶工三个月纯手工缝制而成,可谓煞费苦心,此外两位主角每次准备整套妆容就要花费3个多钟头的时间,可谓是重金打造了。
最终杨丽萍那无语的爱恋用柔美的肢体如落花飘零水上,幽静的蓝色舞台上,美得令人窒息的舞美创造,配合两只相恋的优雅的孔雀翩翩起舞,行云流水,清潭流深,涤荡在心。
舞美创作独一无二辅助舞动恰如其分《雀之恋》征服了挑剔的观众,杨丽萍在《雀之恋》的舞蹈语汇和包装上都为我们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n春晚是一个面对全国观众的大众舞台,必须要让舞蹈的表演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与熟悉的语言,要让舞蹈本身成为一个正在讲述的故事,为了配合舞蹈的意境,舞美创作就显的尤为重要,一开场的舞美必须能够控制晚会原本喧嚣热闹的气氛,让整个演出的环境都安静下来,在寂静的丛林深处,两只孔雀慢慢靠近,互相被吸引……整个舞蹈的舞美创作非常空灵,舞美影像的内容要契合雀之恋的情感意境,还要控制整场晚会的气氛跌宕变化,随着舞蹈演出的推进,梦幻空灵的舞美在《雀之恋》的尾声中又用孔雀开屏的舞美创意带来了整个舞蹈的高潮,当舞者身上华丽的羽翼和大屏募上盛开的孔雀尾屏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更是将春晚的舞台重新带入了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因此整个舞蹈的演出中,演出现场的整体感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雀之恋》的舞美创作团队数虎图像在《雀之恋》的表演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把控现场演出的气氛,又要传递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节,更重要的是配合舞者的舞动,舞美创作既要抢眼,又要辅助好现场的表演,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由衷的敬佩与赞叹杨丽萍老师的舞蹈水准,更为她对整体视觉的品位而刮目相看,《雀之恋》从孔雀装到舞台的舞美演绎都非常的绚烂迷人,但却恰到好处并未宣兵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舞蹈作品《雀之恋》
作者:于佳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5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舞蹈《雀之恋》的创作背景、表现特征、舞美设计和服饰与音乐的运用等经典特色,论述了舞蹈《雀之恋》的当代价值。
指出,在艺术价值方面,舞蹈《雀之恋》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在民族传承方面,舞蹈《雀之恋》将舞蹈与民族的特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价值方面,舞蹈《雀之恋》充分体现了它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舞蹈;雀之恋;表现特征;舞美设计;当代价值
一、舞蹈《雀之恋》的创作背景
在傣族的传统舞蹈中,孔雀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雀舞的来历很有传奇色彩,最早的孔雀舞是用来祭祀佛祖时表演的,相传在祭祀的过程中,在朝贺的人群里出现了一对貌似孔雀的动物,并且能跳优美的舞蹈,这种舞蹈遂被命名为孔雀舞。
经过考证发现,现实中的孔雀舞其实是来自傣族人对孔雀的热爱和细心观察而发明的,他们模仿孔雀的动作进行舞蹈设计,同时配以乐器模仿孔雀发出的声音,这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孔雀舞。
近来年,将傣族的孔雀舞发扬光大的是舞蹈家杨丽萍,由她创作的《雀之灵》、《雀之恋》等舞蹈,在傣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创新,通过肢体语言将孔雀的动感与灵性完美的表现出来。
《雀之恋》是由杨丽萍与青年舞蹈家王迪共同演绎完成的,并且成功的登上了2012年的春晚舞台。
唯美的舞蹈设计与多媒体的共同运用,形成了多元素同构的艺术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艺术创作。
《雀之恋》舞蹈设计基于《雀之灵》的创作灵感,是《雀之灵》系列的延续,运用手、臂、腰、腿部的符号化语言形式,描写了孔雀生活中关于爱情的一个片段。
二、舞蹈《雀之恋》的表现特征
1、神韵特点
舞蹈《雀之恋》与杨丽萍的其他舞蹈作品相比,更突出了舞蹈本身的自然、灵动。
它是以苏醒作为起始,这一部分主要用手语来表达舞蹈的思想内涵,通过艺术家的手部动作展现孔雀的生活场景。
舞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孔雀动作的具象表达,来引起观众的内心共鸣,激发观众的想象空间。
艺术家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在一举一动中都能形象的表现出孔雀的自然美与生动感,其所展现的舞蹈意境耐人寻味。
舞者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模仿两性孔雀之间的形体表达,肩部动作在这一部分运用较多,表现出舞者优美身姿的同时,也展现出两性孔雀的“柔”与“刚”的对比,使整体表现对比强烈、惟妙惟肖,形象的展示出大自然的魅力,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意蕴,以及舞者强烈的思想境界。
两位舞者的默契对应,面对面的羽毛抖动,表现出孔雀极致的美,同时也将舞蹈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让人观之难忘。
2、动作特点
舞蹈动作与模仿是不同的概念,舞蹈动作是将自然中的形态美,进行艺术的提炼,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同时,将自然形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美丽的舞蹈动作。
《雀之恋》具有鲜明的动作特点:第一,在题材选择上,《雀之恋》延续了傣族孔雀舞在创作素材上的一贯特点,同时又在模仿的基础上,对孔雀动作的演绎中加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适合舞台表演。
第二,舞蹈家杨丽萍充分挖掘原有民间表演的孔雀舞的舞蹈形式与孔雀舞舞蹈的动作元素,突破了传统的物象模仿,从孔雀的基本形象入手,以形求神,将孔雀舞经过加工改良。
第三,舞蹈中卸下了沉重的道具装饰,换上了无袖轻薄的上衣和孔雀羽毛图案的蓝色羽毛裙,提取模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元素,使其动作更加轻盈,优美。
三、舞蹈《雀之恋》的服饰与音乐
1、独特的舞蹈服装设计
舞台服装造型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造型与其他舞台元素如灯光、背景等相融合,创造出令人心动的艺术画面。
在民族舞蹈中,服装的设计经常会用到仿生设计,这种设计主要是通过模仿自然生物,从而对服装造型进行整体效果展现。
在傣族的孔雀舞中,就利用了仿生设计对服装造型进行改进,这种舞台服装所要表现的是端庄华丽的感觉,使观众能够产生联想。
舞蹈《雀之恋》服装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充分的展示孔雀的真实状态,设计师将孔雀和服装之间的联系用象征性的、趣味性的、功能性的方式综合在一起。
服装的色彩在《雀之恋》中属于大胆的尝试,最初设计师采用真实孔雀羽毛的颜色,但很难达到舞台需要的效果,而大胆采用蓝色后,使得“孔雀造型”更是美轮美奂,取得了十分成功的舞台视觉效果。
在对杨丽萍的访谈中她也曾提到,之前的舞蹈作品《雀之灵》的纱裙服装造型简单,羽毛是采用塑料片制作,而舞蹈作品《雀之恋》的服装大胆、夸张,面料上采用的是真的羽毛拼贴而成。
2、音乐特色
音乐方面,《雀之恋》采用富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结合现代感较强的舞蹈音乐节奏,辅以丰富多彩的配器手法,营造了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风格的音画氛围,对于舞蹈的烘托与渲染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是三宝的手笔,音乐中主要运用了大提琴音色的低婉、悠
远、柔绵,葫芦丝的轻快、明亮;象脚鼓及富有云南特色,最有创意的是在音乐中加入了口技“鸟语”,让观众在听觉上很形象的就能获取两只孔雀的亲呢,再通过二人的头部、手臂的完美配合以及腿部的摆尾,双人舞将“雀的爱恋”唯美的展现给了观众。
四、舞蹈《雀之恋》的舞美设计
1、灯光的巧妙运用
舞蹈《雀之恋》对灯光运用十分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射光方式,在面光、顶光、逆光、耳光以及电脑灯等各种光源不同角度的交织中,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神秘、绝美的舞蹈画面,既增添了舞蹈氛围又扩充了舞台表演空间,加上服饰和LED屏的配合,整个舞台更加绚丽多彩。
在光的色调上多选用蓝色,利用光色的冷暖、明暗对比,配合双人舞姿让一幅幅舞蹈画面产生呼应、对比、联想的效果,把孔雀羽毛颜色的梦幻多姿,通过灯光巧妙绝伦的色彩变化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灯光的巧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2、科技的独特魅力
《雀之恋》的舞美表现以空灵感为主线,在舞美影像方面突出了舞蹈所要展现的意境美,同时也让观众有跌宕起伏的感觉,使观众随着舞蹈内容的进展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雀之恋》的尾声中,舞美创作团队采用的孔雀开屏效果呈现出了整个舞蹈的高潮部分,舞者的服装与影像背景的孔雀开屏相融合,既产生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又给整个舞台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根据《雀之恋》舞美创作团队的介绍,春晚表演时,为了呈现既定的艺术效果,团队对舞台的升降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舞台大屏能够随意组合。
为了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舞美团队在各个方位都设置了全息LED屏幕。
LED灯可以任意升降,组合成绚烂唯美的画面。
舞台上方的灯光与地面的LED屏幕,可以打出相互组合的图案,这种大规模的使用LED屏,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极富变化的美感。
五、舞蹈《雀之恋》的当代价值
第一,在艺术价值方面,舞蹈《雀之恋》已经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杨丽萍与青年舞蹈家王迪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舞蹈当中,他们的舞蹈既继承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使舞蹈艺术价值达到了巅峰。
第二,在民族传承方面,舞蹈《雀之恋》将舞蹈与民族的特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其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开发、去探索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舞蹈演员是需要付出的,只有付出与执着,才能真正的追寻艺术的本真。
同时,作为一个成功的舞蹈表演者,要不时的开阔自己的视野,要有对于艺术更高追求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舞蹈作品。
第三,在社会价值方面,舞蹈《雀之恋》充分的体现了它的作用。
近年来,原生态艺术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生存空间十分狭窄。
其实,原生态艺术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展示。
《雀之恋》通过舞者的生动表现,使人们对原生态舞蹈艺术有了全新的认知,对民族舞蹈在原生态的创作理念与解读理念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杨丽萍通过自己对于原生态舞蹈的理解,将少数民族中最人性化与最生活化的一面展现出来,将原创乡土经典与舞蹈艺术经典整合、重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结语
从舞蹈作品《雀之恋》的表演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杨丽萍对于舞蹈艺术的创新以及执着。
她的舞蹈神秘又神韵,这都归结于她对大自然的虔诚和对人类生活以及情感的珍视。
在杨丽萍的舞蹈实践中,大自然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她用完美的舞蹈肢体语言编织出了人类最美的舞蹈神话。
【参考文献】
[1] 孔洋.傣族孔雀舞的艺术特征初探[J].大舞台.
[2] 蒋波.浅谈舞蹈作品《雀之恋》的艺术表现.芒种.
[3] 孙君飞,杨丽萍.一只自由飞舞的孔雀[J].思维与智慧.
[4] 华生,水兵,杨丽萍.为舞蹈而生的“孔雀公主”[J].电影画刊.
【作者简介】
于佳,女,枣庄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