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由在高处》有感800字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2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2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
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通用26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1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
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
"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
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
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
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
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篇1】《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
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
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
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
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
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
【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五篇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精选】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五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一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篇1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
”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
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
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
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
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
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
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最新5篇《自由在高处》就像航海图,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路线,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
下面给您带来自由在高处满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许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将好转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由”变成“目曲”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纵沉沦,苟且悲观度日了呢?《自由在高处》告诉我们在枷锁之中,我们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
“不自由,任可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来,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组个它们于两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
锅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
它永远就又能够跳一米了。
类似结果的实验有很多。
它们说明这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得的对于世界的感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人生。
于是,谁不希望脸上永远是一副没有受过欺负的表情呢?可是长久以来,我生长的国度时时刻刻都在为我培养一种紧张感。
胜过经验中的患难与挫折也教会人们学乘,撞了南墙要及时回头。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满满的,没有被欺负过的表情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
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掐死了,与众不同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
自己为自己装上链栲枷锁,人就变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想一个天禅!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抽象的思考。
比如,在这样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自己解脱出去。
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写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最近一直在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
在即将掩卷的时候总在想,高处何在?低处如何?自由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处》作为熊培云对先前力作《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不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而且充满了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解读和关注。
作为七零后的年轻学者,熊培云能以这样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园的奇葩,以书畅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长思。
熊培云是学历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历史镜像,但他没有像学究式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冷峻,厚古薄今。
相反,他像坐在我们身边文采斐然、娓娓而谈的弟兄,凡举透彻,诗意盎然。
且听他自己的叙述吧: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
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绝望,并且“永不绝望”,是因为我对人生对世界有这样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内心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没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
事实上,人类文明化的历程,就是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展开的。
保持一点一滴做事的作风,既是让自己在尽力做事,也是让自己醒着。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
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送大家分享。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那么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翻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心。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
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
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
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读后感自由在高处(通用20篇)读后感自由在高处篇1初读题目,所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自由需要人们去争取,而不是措手可得。
但通过对全书的阅读,发现内容要比自己所想象的自由丰富得多。
"生活自由,思想自由"、"超越逆境,盘活生活,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社会先于国家,自由先于平等,人生先于自由",这些论断都能引发我的深思,到底自由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是自由?人为什么要自由?以及作者所提出的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吗?本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前两部分了,其中第一个部分讲述的是各种各样关于人们追求自由的小故事,以及如何辩证得去看待自由;第二部分则是在教我们如何获得使获取自由及怎样追求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在一直追寻的东西,但是由于法律,道德以及国家体制的约束,使人们无法真正的去享受到自己的自由。
作者的见解便为"You the Freedom",即"你即你自由"。
于是,脑海中一直有一个词语在闪动着,这个词语就是"随心"。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觉得我可以每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我可以看电视,我可以打篮球,我可以旅游,我可以拍照。
但是这是真正的自由吗?细细回想一下:当在网上发表评论时,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考虑一下发表评论所造成的影响;当情侣们在大街上拥吻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别人异样的目光;当高考考生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不是在考虑以后就业的情况及工作的待遇。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还算是自由的吗?网络评论自己的观点,就会受到别人的抨击;情侣们在大街上打情骂俏会被看成是没有教养;而大学所学的专业大多数也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包括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看电影要哭,不哭就是混蛋。
其实,生活是可以选择的。
面包就像我们的基本生活保障,而玫瑰则像是我们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的更高物质和精神追求。
面包和玫瑰都要有,倘若没有,我们也不应该失望或是一味的绝望。
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如果大的环境我们如果改变不了,那么每个人生活的小环境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得面对着生活,我们还是自由的。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通用11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通用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1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
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
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
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
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
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
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
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
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相关推荐《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精选9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心得怎么能落下!但是读书心得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1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
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
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2。
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
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精选5篇)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精选5篇)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篇1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7篇)《自由在高处》读书篇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
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读自由在高处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自由在高处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1自由在高处,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法?关于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答案。
带着对这个书名的疑问,我打开这本书。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产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得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也许很多人读书都不爱看序言,我也不愿意看太过冗长乏味的序言,但熊培云的这篇序言:《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却回回看了许多遍。
读完这篇自序后,我确定熊培云是一个热爱字如生命的人,他的字具有感情。
他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表达,他很幸运,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拿笔作剑,虽然他只是想做胡适一样的人,不去做"英雄","因为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他只想"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这样的选择也很好。
无疑,熊培云是一个能握住笔的人,若他失去笔,体会一次无以表达者的痛苦,他会有什么感觉呢?他在自序里提到一事,20xx年在米哈博桥他突然有点想写什么的冲动,但是当时他的手上没有可以记录下他此刻想法的工具,因为还在别处有约,一番焦灼后他只能离开。
读完这一段后我试着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虽然从未经历过这种想些什么却无法记录的事情,但我似乎也能体会到那种失落,那种惆怅。
作者曾在微博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
"这样无奈又现实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知道很多人都为自己或是为自己的职业而问过其意义所在,上的守住土地、保住良心、看住房屋、不被灭门、握住笔便是很多人的答案。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_《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五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_《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五篇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后,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一)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
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
"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
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
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
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
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
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2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5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1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
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
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
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
更要大胆地说出你的不高兴。
龙应台:“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理社会。
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人公仆立法委员会,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寻找选择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追寻自由(精选17篇)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追寻自由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追寻自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追寻自由篇1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
——易卜生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存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体制内的弱者面临的制度因素,"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体现着对个体主权的尊重和保护,二等于多少体现的观念改变,人是时间单位体现个人的创造价值,国界与自由全新意义等等。
回顾现实与理想,我们想得太多,学得太少,做得太少,调研实践得太少。
对比西方价值观念,总强调意识形态差异,而相互学习、借鉴比太少。
现阶段,无论东西文化、南北差异,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组织部分,都应主动学习,相互交流。
追寻思想的自由。
现阶段,由于教育体系、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束缚和差异,总是自觉不自觉得学习到的理论、价值、观念,与现实社会存在种种现象相矛盾,也相交织,种种规则、潜规则胜行于道,打破了人们既有传统观念和价值,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社会学、西方经典理论学来审视中国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和修正个人的价值认同,正确辨别正负是非,放飞个人自由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7篇《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1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800字
自由与规则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作者通过许多角度来阐述了对目前中国存在的很多奇怪现象的看法。
整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演讲与独白。
作者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幽默风趣,他对独特的方式对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评论、分析,从而揭露被一件事情的本质,然后引发出自己对于自由的思考。
这本书概括起来,它教会了你三件事情。
第一,帮你认识到生活中种种困住你的枷锁。
第二,帮你从这些枷锁中解脱出来,即使暂时不可能帮你挣脱枷锁,也至少能让你带着枷锁没有顾虑地快乐生活。
第三,帮你领悟到自由思想的愉悦。
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枷锁,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就如作者在书中引用的
《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高墙很有意思,起初你恨它;时间够长之后,你开始依赖它。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人也都渴望自由。
我们快乐地生活着,在学校、家里,在老师、家人的关心下幸福地成长。
同时,我们也被束缚着,被各种规章制度束缚着。
我们许多同学都认为学校的规矩太多,从早到晚都让人没有自由,可如果认真考虑过,任何规则或是规矩都不是为了限制某一个人的自由,而是为了每一个人。
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校规,学生每天除了体育课必须一直佩带胸卡。
每天早晨进校门时,都有同学站在校门口执勤,检查你是否佩带胸卡。
课间也有人来巡查。
虽然很多人对这一制度很不理解,但学校这么做也有它自己的想法吧。
学校的这个规矩是想提醒你,你的身份是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该与学生这个身份相吻合。
生活中还有许多你无能为力的地方,存在着许多你不喜欢的规章制度,但你又必须要去遵守。
作者对这种情况就有着自己的理
解。
作者在书里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
自由也可以联系到国家和法治。
一个国家的自由未必是这个国家里每一个公民的自由。
但是如果每一个公民自由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自由了。
作者在《死刑是个笑话》这一文章里说:“国家是否有权力要求拿一个人的生命为社会背书,死刑犯又在多大程度上做了公共秩序的替罪羊。
如果这种功利主义可以流行,而不考虑人类应该有的价值,那么是否可以恢复历史上的罪行。
如果凌迟可以使501个人免于被潜在的杀人犯杀害,是否就可以恢复凌迟呢?”作者认为死刑是一个笑话,死刑缩短人类的生命与自由。
他认为废除死刑不一定是件坏事。
如果能用语言,情感去教化,为什么要判以死刑呢?当法律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活的。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处理事情,从根本上解决事情,那样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
有了束缚,火车才不会离开铁轨;有了束缚,树木才会长大成材······自由在高处,看上去遥不可及,需要我们去仰望,但是这也是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让我们挣脱枷锁,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