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桂林工学院(精)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桂林工学院(精)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桂林工学院(精)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

(一)算术平均值

当观测值的真值未知时,通常取多次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并认为它时最可靠的,用来代替真值。算术平均值比组内任一观测值更为接近于真值,证明如下:

设对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观测,观测值分别为n L L L ,,,21 ,未知量的真值为x ,观测值的真误差分别为:n ???,,,21 则

???

?

???-=?-=?-=?n n L x L x L x 2211 4—28 将上式取和再除以n ,得

[][]L x n

L x n

-=-=? 4—29

式中:L ——观测值得算术平均值,显然 [][]n

x n

L L ?-==

4—30

根据偶然误差的第四个特性,有 []x n

x L n n =?-=∞

→∞

→)(

lim lim 4—31

观测次数n 无限增大时,算术平均值L 趋近于未知数的真值x ;当n 为有限时,算术

平均值最接近于真值,称其为最或然值,或称最可靠值。

(二)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观测值改正数。当等精度观测时,算术平均值L 与观测值l 之差,即为观测值V 。

???

?

?

??

-=-=-=n n L L V L L V L L V 2211 4—32 则有

[][]L L n V -= 4—33 由式[]n

L L =

代入可知:

[]0=V 4—34

(4-34)式说明观测值改正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观测值改正数的

总和为零。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观测值的真值x 是未知的,在等精度观测中,往往只知道算术平均值L 和观测值改正数V ,这就不能用(4-5)式来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而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 代替真误差,可推导出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公式(4-8)式:

[]1

=n VV m

上式称白塞尔公式。现根据观测值的中误差,计算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

由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n

L L L L n

+++=

21,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得:

2

22222122111n m n

m n m n M +++= 4—35

由于是等精度观测,则有:

m m m m n ==== 21 4—36 可得:

n m M 22

= 即n

m

M = 4—37

将(4-8)式代入得:

[]

)

1(-±

=n n VV M 4—38

(4-37)式表明,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观测值的中误差的

n

1

,M 恒小于m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增加观测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

例6: 设用经纬仪测量某角度6个测回,观测值见下表,求观测值的中误差m 、算术平均值L 及其中误差M 。

利用白塞尔公式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m ,利用(4—36)计算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

[]4.1)16(660)1(''±=-?±=-±==n n vv n

m M

最后结果及其精度为:

4.1542455''±'''=

L

算术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和单次测量值的实验标准差的区别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不等精度直接测量时,由各测量值x i及其标准差σi计算加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时,有两个计算公式 式中:p i——各测量值的权;σi——各测量值的标准差;σ——单位权标准差;——加权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但这两个公式的计算结果有时会相差很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哪个公式更为合理呢?本文对此从公式的推导到公式的选用进行探讨,并给出了一般性的原则。 二、公式的数学推导 在不等精度测量时,各测量值的权的定义式为: 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为: 则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为: 对式(5)求方差有 设各测量值x i的方差都存在,且已知分别为,即D(x i)=

由(4)式有=σ2/p i 从公式(1)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各测量值的方差(或标准差)必须是已知的。而在实际测量中,常常各测量值的方差(或标准差)是未知的,无法直接应用公式(1)进行不确定度评定。但是,从分析来看,如果能由各测量值的残差(其权等于测量值的权)求出单位权标准差的估计值,并将其代入公式(1)中,就可计算出加权算术平均值标准差的估计值。为此,作如下推导: 由残差νi=x i-i=1,2,……n 对νi单位权化 由于v i的权都相等,因而可设为1,故用v i代替贝塞尔公式中的νi 可得单位权标准差的估计值 将此式代入公式(1),即得到加权算术平均值标准差的估计值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看出,公式(1)是在各测量值的标准差已知时计算出的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准确值;而公式(2)是在各测量值的标准差未知时计算出的不等精度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估计值。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可知,只有在n→∞时,其单位权标准差的估计值才能等于单位权的标准差,而由于测量次数的有限性和随机抽样取值的分散性,这两者是不相等的,所以由公式(1)和公式(2)确定的不确定度的值是也不相同的。 三、公式选用的一般原则 笔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数学推导,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两个公式推导的前提是不一样的,其应用当然也就不同。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1.各测量值的标准差未知时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其测量值的权是由其他方法得到的,而各测量值的标准差未知,无法应用公式(1)来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而只能用公式(2)。 2.各测量值的标准差已知时 当已知测量值x i和其标准差σi时,有两种方法计算的标准差:第一种 方法是用公式(1)进行计算,第二种方法是用公式(2)进行计算。前面已述这两种方法在理论上是不相等的。两种方法的区别是: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的σi计算,没有用到测量数据x i。而第二种方法既用到了σi(确定权),也用到了测量数据x i(计算残差)。公式(2)是一个统计学公式,与观测次数n有关,只有n足够大,即观测数据足够多时,该公式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根据前面的推导分析,当测量次数较少时,考虑到随机抽样取值的分散性,建议采用公式(1)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当测量次数较多时,采用公式(2)评定不确定度更能真实地反映出这一组数据的不确定度值,它包含了由随机效应引起的不确定度,也包含了由系统效应引起的不确定度,因而更具有实验性质。现在的问题是,测量次数究竟为多少时才是较少或较多呢?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单次测量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标 准差的关系为:,当σ一定时,n>10以后,已减少得非常缓慢。所 以常把n=10作为一个临界值。综上所述,当测量次数n<10时,用公式(1)进行计算效果较好;当测量次数n≥10时,采用公式(2)来评定不确定度会更客观一些。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不等精度测量本来就是改变了测量条件的复现性测量,这些改变了的测量条件有可能带来系统误差。当n足够大时且本次测量条件与以前的测量条件变化不大时,两个公式计算的结果应近似相等。否则本次测量数据可能存在系统误差。 四、实例

数值计算第一二章答案

第一章数值计算中的误差 习题一 1.1 下列各近似数的绝对误差限是最末位的半个单位,试指出它们各有几位有效数字。 1x =-3.105 , 2x =0.001, 3x =0.100, 4x =253.40, 5x =5000, 6x =5?310. 答案:4,1,3,6,4,1. 1.2 设100>* x >10,x 是* x 的有五位有效数字的的近似数,求x 的绝对误差限。 答案:当10

数值计算中误差的传播规律

数值计算方法 实 验 报 告 实验序号:实验一 实验名称:数值计算中误差的传播规律 实验人: 专业年级: 教学班: 学号: 实验时间:

实验一 数值计算中误差的传播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并初步分析数值计算中误差的传播; 2.观察有效数字与误差传播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使用MATLAB 的help 命令学习MATLAB 命令digits 和vpa 的用途和使用格式; 2.在4位浮点数下解二次方程01622=++x x ; 3.计算下列5个函数在点2=x 处的近似值 (1)60)1(-=x y , (2)61) 1(1+=x y , (3)32)23(x y -=, (4)3 3)23(1x y +=, (5)x y 70994-=. 三、实验步骤 本次实验包含三个相对独立的内容. 1.在内容1中,请解释两个命令的格式和作用; 在matlab 中采用help 语句得到:

1、digits用于规定运算精度,比如: digits(20); 这个语句就规定了运算精度是20位有效数字。但并不是规定了就可以使用,因为实际编程中,我们可能有些运算需要控制精度,而有些不需要控制。vpa就用于解决这个问题,凡是用需要控制精度的,我们都对运算表达式使用vpa函数。 例如: digits(5); a=vpa(sqrt(2)); 这样a的值就是1.4142,而不是准确的1.4142135623730950488016887242097 又如: digits(11); a=vpa(2/3+4/7+5/9); b=2/3+4/7+5/9; a的结果为1.7936507936,b的结果为1.793650793650794......也就是说,计算a的值的时候,先对2/3,4 /7,5/9这三个运算都控制了精度,又对三个数相加的运算控制了精度。而b的值是真实值,对它取11位有效数字的话,结果为1.7936507937,与a不同,就是说vpa 并不是先把表达式的值用matlab本身的精度求出来,再取有效数字,而是每运算一次都控制精度。 2.求解方程时,分别使用求根公式和韦达定理两种方法,并比较其有效数字和相对误差; 用求根公式解得:x1=-0.015,x2=-62.00 用韦达定理解得:x11=-0.016,x22=-62.00 x22=x2,x11=1/x22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办法。 (1)砝码受腐蚀;(2)天平的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4)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5)试剂含被测组分;(6)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湿;(7)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10)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答:(1)系统误差;校准砝码。 (2)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3)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4)系统误差;控制条件扣除共沉淀。 (5)系统误差;扣除试剂空白或将试剂进一步提纯。 (6)系统误差;在110℃左右干燥后称重。 (7)系统误差;重新选择指示剂。 (8)偶然误差;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因而估计不准产生偶然误差。 (9)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10)系统误差;重新选择分析条件。 2.表示样本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3.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叫误差传递?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5.何谓t分布?它与正态分布有何关系? 6.在进行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时,如何正确选择置信水平? 7.为什么统计检验的正确顺序是: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再进行F检验,在F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t检验? 8.说明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区别,什么情况用前者或后者? 9.何谓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意义是什么? 10.进行下述运算,并给出适当位数的有效数字。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0 /20 学年第学期 课题: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课型:讲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2.理解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 3.掌握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难点: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采用教具、挂图: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粗差是不是误差?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 3.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消除或减弱的方法有何区别? 4.距离测量用什么来衡量其精度的标准? 5.观测值的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是否一样? 课堂小结: 本次课主要学习了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应使学生重点掌握衡量精度的标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概念;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作业:2、3、5、6 课后分析:

复习(5min): 1.方位角、象限角的概念? 2.标准方向的种类有哪三种? 3.方位角、象限角有何应用?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一讲测量误差及其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40min) 误差就是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与其真值(理论值)之差。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所有测量工作都是观测者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观测者 2.测量仪器和工具 3.外界条件的影响 人、仪器和外界条件是引起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通常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在观测结果中,有时还会出现错误,称之为粗差。粗差在观测结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测量误差按照对观测结果影响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大类。 (一)系统误差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在测量成果中具有累积性,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但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1)用计算的方法加以改正。 (2)检校仪器。 (3)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可使误差自行消除或减弱。 (二)偶然误差 1、偶然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符号和大小都没有表现

中误差

评定精度的标准 一、评定精度的标准 为了对测量成果的精确程度作出评定,有必要建立一种评定精度的标准,通常用中误差,相对误差和容许误差来表示。 1.中误差 1)用真误差来确定中误差 设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的一个未知量进行次观测,观测值结果为,每个观测值相应的真误差(真值与观测值之差)为△1、△2、……,△n。则以各个真误差之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作为精度评定的标准,用表示,称为观测值中误差。 式中:观测次数 —称为观测值中误差(又称均方误差) 为各个真误差△的平方的总和。 上式表明了中误差与真误差的关系,中误差并不等于每个观测值的真误差,中误差仅是一组真误差的代表值,当一组观测值的测量误差愈大,中误差也就愈大,其精度就愈低;测量误差愈小,中误差也就愈小,其精度就愈高。 【例题】甲、乙两个小组,各自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三角形内角和分别进行了7次观测,求得每次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分别为:甲组:+2〞、-2〞、+3〞、+5〞、-5〞、-8〞、+9〞

乙组: -3〞、+4〞、0〞、-9〞、-4〞、+1〞、+13〞 则甲、乙两组观测值中误差为: 由此可知,乙组观测精度低于甲组,这是因为乙组的观测值中有较大误差出现,因中误差能明显反映出较大误差对测量成果可靠程度的影响,所以成为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定精度的标准。 2)用观测值的改正数来确定观测值的中误差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观测值的真误差往往是不知道的,因此,真误差也无法求得,所以常通过观测值的改正数V i 来计算观测值中误差。即: V i=L-L 1 (i=1,2.....,n) [] 1 -± =n vv m 3)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算术平均值L 的中误差M ,按下式计算: [] () 1-± ==n n vv n m M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6-7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一、不等精度观测和观测值的权 在测量实践中,除了等精度观测之外,还有不等精度观测。此时,求多次观测的最或然值就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值,而是需要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求解。 某一观测值或观测值的函数的误差越小(精度越高),其权越大;反之,其误差越大(精度越小),其权越小。一般用“”表示中误差,用“P”表示权,并定义:“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以公式表示为 (6-26) 式中,C为任意常数。等于1的权称为“单位权“,权等于1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一般用表示。因此,权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6-27) 中误差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6-28) 在测量工作中,为了使权的概念简单明了,一般取一次观测、一个测回或单位长度(1m 或1km )等的测量误差作为单位权中误差。 二、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一组不等精度观测:,其中误差为,则观测值的权为。按照误差理论,此时应按下式取其加权平均值,作为该量的最或然值: 上式可以写成线性函数的形式: 根据线性函数的误差传播公式,得到 上式可化为

因此,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6-29) 加权平均值的权为所有观测值的权之和: (6-30) 三、单位权中误差的计算 在处理不等精度的测量成果时,需要根据单位权中误差来计算观测值的权和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一般取某一类观测值的基本精度,例如,水平角观测的一测回的中误差等。根据一组对同一量的不等精度观测,可以估算本类观测值的单位权中误差。 如对同一量的n个不等精度观测,得到 …. 取以上各式的总和,并除以n,得到 用真误差代替中误差,得到在观测量的真值已知时用真误差求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 (6-31) 在观测值的真值未知的情况下,用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值代替真值;用观测值的改正值代替真误差,得到按不等精度观测值的改正值计算单位权中误差的公式; (6-32)

第二章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 1. 从精密度好就可断定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 A. 随机误差小; B. 系统误差小; C. 平均偏差小; D. 相对偏差小。2.以下哪些是系统误差的特点(A、C、E);哪些是偶然误差的特点()。 A.误差可以估计其大小; B.数值随机可变; C.误差是可以测定的; D.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中,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具有抵消性; E.通过多次测定,均出现正误差或负误差。 3.准确度、精密度、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 B.偶然误差小,准确度一定高; C.准确度高,系统误差、偶然误差一定小; D.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E.偶然误差影响测定的精密度,但不影响准确度。 4、下列有关随机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机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B.随机误差出现正误差和负误差的机会均等; C.随机误差具有单向性; D.随机误差是由一些不正确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5.消除或减免系统误差的方法有();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有()。 A.进行对照试验; B.进行空白试验; C.增加测定次数; D.遵守操作规程; E.校准仪器; F.校正分析方法。 6.下列情况对分析结果产生何种影响(A.正误差;B.负误差;C.无影响;D.降低精密度) (1)标定HCl溶液时,使用的基准物Na2CO3中含少量NaHCO3()。 (2)在差减法称量中第一次称量使用了磨损的硅码()。 (3)把热溶液转移到容量并立即稀释至标线()。 (4)配标准溶液时,容量瓶内溶液未摇匀()。 (5)平行测定中用移液管取溶液时,未用移取液洗移液管。() (6)将称好的基准物倒入湿烧杯。()

测量中误差计算公式(很有用哦)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2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 方差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标准差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n为观测值个数。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白塞尔公式)——适用于观测量真值未知时。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二.相对误差 1.相对中误差=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3误差传播定律 一.误差传播定律 设、…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有: 二.权(weight)的概念

数值分析误差一点总结

数值分析学习报告 邹凡峰1329010062 作为这学期的必修课,我从内心深处来讲,数值分析真的有点难。感觉它是在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基础上,又加深了探讨。虽然这节课很难,我学的很差。 学习数值分析,我们首先得知道一个软件——MATLAB。数值分析所用的语言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函数,其一般形式为:Function[a,b,c,……]=fun(d,e,f,……),对于数值分析这节课,我的理解是:只要学习并掌握好MATLAB,你就已经成功了。 因为学的不是很好对于后面的章节不能很好把握,就只能简单的对第一章中的误差总结下。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能够初窥数学的又一个新领域。数值分析这门课,与我之前所学联系紧密,区别却也很大。在第一章中,我们学到的是对数据误差计算,对误差的分析。以及关于向量和矩阵的范数的相关内容。 误差的计算方法很多,对于不同的数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或直接计算,或用泰勒公式。而对于二元函数的误差计算亦有其独自的方法。无论是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通过误差的计算,发现有效数字、计算方法等对误差的影响。而对误差的分析,则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选择出相对适合的算法,尽可能减少误差。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好的算法,不仅能够减少计算误差,同时也可以减少计算次数,提高计算效率。 本章的困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能够寻找一个可靠而高效的算法。虽然知道算法选择的原则,但对于很多未接触的问题,真正寻找一个好的算法还是很困难。另一方面困惑来源于范数,不明白范数的意义和用途究竟算什么。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渐渐解开自己的疑惑。 一.数值分析的研究对象 数值分析是计算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值解法,包括方法的构造和求解过程的理论分析。它致力于研究如何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各种基本数学问题以及在求解过程中出现的收敛性,数值稳定性和误差估计等内容。 二.误差知识与算法知识 (1)误差来源 误差按来源分为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与传播误差五种。其中模型误差与观测误差属于建模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而截断误差、舍入误差与传播误差属于研究数值

2误差和数据处理思考习题答案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思考题 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的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来衡量,误差表示测定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值。精密度是表示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偏差是衡量测量结果精密度高低的尺度。 2.下列情况各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腐蚀——会引起仪器误差,是系统误差,应校正法码。 (2)称量时试样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会引起操作误差,应重新测定,注意防止试样吸湿。 (3)天平零点稍变动——可引起偶然误差,适当增加测定次数以减小误差。 (4)天平两臂不等长——会引起仪器误差,是系统误差,应校正天平。 (5)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会引起仪器误差,是系统误差,应校正容量瓶。 (6)天平称量时最后一位读数估计不准——可引起偶然误差,适当增加测定次数以减小误差。 (7)以含量为98%的金属锌作为基准物质标定EDTA的浓度——会引起试剂误差,是系统误差,应做对照实验。 (8)试剂中含有微量被测组分——会引起试剂误差,是系统误差,应做空白实验。 (9)重量法测定SiO2时,试液中硅酸沉淀不完全——会引起方法误差,是系统误差,用其它方法做对照实验。 3.什么叫准确度,什么叫精密度?两者有何关系? 答: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准确度高一定要求精密度好,但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系统误差是定量分析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它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偶然误差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4.用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示结果,哪一个更合理? 答:标准偏差。 5.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答:通过对照实验、回收实验、空白试验、仪器校正和方法校正等手段减免或消除系统误差。通过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桂林工学院(精)

算术平均值及中误差 (一)算术平均值 当观测值的真值未知时,通常取多次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并认为它时最可靠的,用来代替真值。算术平均值比组内任一观测值更为接近于真值,证明如下: 设对某量进行一组等精度观测,观测值分别为n L L L ,,,21 ,未知量的真值为x ,观测值的真误差分别为:n ???,,,21 则 ??? ? ???-=?-=?-=?n n L x L x L x 2211 4—28 将上式取和再除以n ,得 [][]L x n L x n -=-=? 4—29 式中:L ——观测值得算术平均值,显然 [][]n x n L L ?-== 4—30 根据偶然误差的第四个特性,有 []x n x L n n =?-=∞ →∞ →)( lim lim 4—31 观测次数n 无限增大时,算术平均值L 趋近于未知数的真值x ;当n 为有限时,算术 平均值最接近于真值,称其为最或然值,或称最可靠值。 (二)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观测值的最或然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观测值改正数。当等精度观测时,算术平均值L 与观测值l 之差,即为观测值V 。 ??? ? ? ?? -=-=-=n n L L V L L V L L V 2211 4—32 则有 [][]L L n V -= 4—33 由式[]n L L = 代入可知: []0=V 4—34 (4-34)式说明观测值改正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观测值改正数的

总和为零。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观测值的真值x 是未知的,在等精度观测中,往往只知道算术平均值L 和观测值改正数V ,这就不能用(4-5)式来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而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 代替真误差,可推导出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公式(4-8)式: []1 -± =n VV m 上式称白塞尔公式。现根据观测值的中误差,计算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 。 由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n L L L L n +++= 21,利用误差传播定律得: 2 22222122111n m n m n m n M +++= 4—35 由于是等精度观测,则有: m m m m n ==== 21 4—36 可得: n m M 22 = 即n m M = 4—37 将(4-8)式代入得: [] ) 1(-± =n n VV M 4—38 (4-37)式表明,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观测值的中误差的 n 1 ,M 恒小于m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增加观测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 例6: 设用经纬仪测量某角度6个测回,观测值见下表,求观测值的中误差m 、算术平均值L 及其中误差M 。 利用白塞尔公式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m ,利用(4—36)计算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

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1)

加权平均值及中误差 在测量实践中,除了同精度观测外,还有不等精度观测。如果对某观测值得观测值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即对其进行了n 次不等精度观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观测条件不同,求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就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值来求解,而是采用另一种方法即加权平均值方法求解。 (一)权和单位权 所谓“权”,就是不同精度观测值在计算未知量的最或然值时所占的“比重”。一般观测值误差愈小,精度愈高,说明其值愈可靠,权就愈大,因此,权定义:观测值或观测值函数的权(通常以P 表示)与中误差m 的平方成反比。设不等精度观测值n L L L ,,,21 的中误差分别为n m m m ,,,21 ,则i L 权的可定义为: 2 i i m C P = 式中C ——任意常数;4—39 ,2,1=i n 若令第一次观测值的权作为标准,并令其为1,即取21m C =,则 221222122 1211,,,1n n m m P m m P m m P ==== 4—40 等于1的权称为单位权,权等于1的对应的观测值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一般用μ表示,习惯上取一次观测、一个测回、一公里线路等的测量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这样(4-40)式另一表示方式为: 2 2i i m P μ= 4—41 由上式得到观测值或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的另一种表示方式为 i i p m 1μ= 4—42 权具有如下性质: ① 权与中误差同为衡量观测精度的指标,中误差表示观测值的绝对精度;权是一个相对性数值,表示观测值之间的相对精度关系,对单一观测值而言,权无意义; ② 权与中误差平方成反比,中误差越小,权越大,表示观测值精度越高; ③ 权始终取正号; ④ 权的大小与常数C 的选值不同而不同,但观测值间权的比例关系不变,同一个研究问题只能选取一个C ,其取值应使 p 值便于平差时 使用。 (二)测量中常用的定权方法 (1) 算术平均值 的权 由(4--37)和 (4--41) 式知,n 个等精度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n m M / = ,当μ=m 时有: n n m m M P L ===/22 22μ 4--43 即当取一次观测值权为1时,n 个观测值算术平均值的权为 n 。 (2) 角度观测时定权 与算术平均值的权同理,当令一测回观测的角度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时,观测n 个测回的角度观测值的权为n 。同理,不同测回数的角度观测值,其权之比为测回数之比。 (3) 水准测量中定权 设-站观测高差精度相同,其中误差为m 站,则站数为N i 的某条水准路线的观测高差中误差为 i i N m m = (I=1,2,…,n) 若取C 站的高差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即c m =μ,依(4-41)式,某水准路线的权为 i i N c P = 4--44 同理,若取C (Km )路线高差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则长度为L i 的某水准路线的权为 i i L c P = 4--45 因此,在水准测量中,若每一站高差观测精度相同,则各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的权与路线测站数或路线长度成反比。 (4) 距离丈量时定权

工程数学中数值计算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数值计算中应遵循的原则 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中出现误差的渠道及原因, 分析了这些误差可能会引起的 后果。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要避免这些误差须遵循的原则。用数值稳定性好的计算方法;两个数量级相差很大的数进行加减运算时, 防止小的那个数加减不到大的数中; 避免两个相近的数相减, 损失有效数字; 防止出现机器零和溢出停机; 在除法运算中, 避免除数的绝对值远小于被除数的绝对值; 简化计算步骤, 减少运算次数。 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进行各种工程问题的数值计算, 计算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渠道来源主要有四个: 模型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舍入误差。用数学模型描述各类实际问题, 一般都要作一定的简化, 由此产生的数学模型的解与实际问题的解之间一定会有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模型误差; 数学模型中包含的某些参数或常数, 大多是经过仪器观测或试验获得的数值, 这样得到的观测数值与实际数值之间也有误差, 这种误差称为观测误差; 求解数学模型所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往往是近似计算方法, 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方法误差。由于近似方法一般都要用有限的四则算术运算步骤来代替无穷的极限运算, 这种由截断一个无穷过程而引起的误差, 就叫截断误差, 方法误差也属于截断误差; 由于电子数字计算机只能将数表示成有限位进行计算, 对超过位数的数字按一定的规则作舍入, 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数值计算方法主要研究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一般不考虑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分析参数或常数的观测误差在数值计算中的影响的方法与分析舍入误差的影响所用的方法大致相同, 而控制观测误差和模型误差则不是数学计算工作者所能独立解决的。 为了减小误差, 特别是舍入误差的影响, 在数值运算中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用数值稳定性好的计算方法, 以便控制舍入误差的传播 如, 要求在四位有效数字的精度下计算定积分的值[1]:

数值分析中的误差

第9章 数值分析中的误差 典型问题解析 考试知识点:误差、有效数字。(6%) 学习要点:误差、有效数字。 典型问题解析: 一、误差 绝对误差e :e =x -x * (设精确值x *的近似值x , 差e =x -x *称为近似值x 的绝对误差(误差))。 绝对误差限ε:ε≤-=*x x e (绝对误差限ε是绝对误差e 绝对值的一个上界。) 相对误差e r :***-==x x x x e e r (绝对误差e 与精确值x *的比值,常用x e e r = 计算) 相对误差限r ε:r r e ε≤(相对误差e r 绝对值的一个上界), r r x x x x e εε=≤-=||||||***,*x r εε=,常用x ε计算. 绝对误差限的估计式:(四则运算中) )()()(2121x x x x εεε+=± )()()(122121x x x x x x εεε+≈ 22122121 +=x x x x x x x )()()(εεε 二、有效数字 有效数字:如果近似值x 的误差限ε 是它某一个数位的半个单位,我们就说x 准确到该位. 从这一位起到前面第一个非0数字为止的所有数字称为x 的有效数字. (1)设精确值x *的近似值x ,若 m n a a a x 10.021?±= a 1,a 2,…,a n 是0~9之中的自然数,且a 1≠0, n l x x l m ≤≤110?50=≤--,.*ε 则x 有l 位有效数字. 例1 设x *= π=3.1415926…,若x *的近似值x 为3.14,3.1415,3.143,求x 的有效数字位数. 解:若x =3.14=0.314×101,(m =1)

§2 误差与数据处理 - 习题和自测题 - 习题

§2误差与数据处理-> 习题和自测题-> 习题 1. 分析过程中出现下面的情况,试回答它是什么性质的误差,如何改进? (1)过滤时使用了定性滤纸,最后灰分加大; (2)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计不准; (3)试剂中含有少量的被测组分。(参考答案) 答: (1)重量分析中,过滤时使用了定性分析滤纸,最后灰分增大,属于系统误差,改进的办法是改用定量分析滤纸或做空白实验进行校正。 (2)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读不准,属于偶然误差,可以增加平行测量次数。(3)试剂中含有少量被测组分,引起了系统误差,应做空白实验进行校正。 2. 测定某样品中的含氮量,六次平行测定的结果是20.48%,20.55%,20.58%,20.60%,20.53%,20.50%。 (1)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极差、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和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2)若此样品是标准样品,含氮量为20.45%,计算以上测定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参考答案) 答: (1)

(2) 3. 测定试样中CaO含量,得到如下结果:35.65%,35.69%,35.72%,35.60%,问: (1)统计处理后的分析结果应该如何表示? (2)比较95%和90%置信度下总体平均值和置信区间。(参考答案) 答: (2) 当置信度为95%,t=3.18: 即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35.58,35.74); 当置信度为90%,t=2.35: 即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35.60,35.72)。 4. 根据以往的经验,用某一种方法测定矿样中锰的含量的标准偏差(即δ)是0.12%。现测得含锰量为9.56%,如果分析结果分别是根据一次、四次、九次测定得到的,计算各次结果平均值的置信区间(95%置信度)。(参考答案)

测量中误差计算公式(很有用哦)

测量中误差计算公式(很有用哦)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 具有一定的范围。 (2)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 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2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 方差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标准差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n为观测值个数。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白塞尔公式)适用于观测量真值未知时。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二、相对误差 1、相对中误差=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3误差传播定律 一、误差传播定律 设、…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有: 二、权(weight)的概念 1、定义:设非等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 1、m 2、…mn,则有: 权 其中,为任意大小的常数。 当权等于1时,称为单位权,其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unit weight mean square error)m0,故有:。 2、规律: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故观测值精度愈高,其权愈大。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习题参考答案

5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填空题: 1、真误差为观测值减去真值。 2、观测误差按性质可分为粗差、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类。 3、测量误差是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者(人的因素)、外界条件(或环境)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4、距离测量的精度高低是用_相对中误差___来衡量的。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中误差、相对误差和极限误差和容许误差。 6、独立观测值的中误差和函数的中误差之间的关系,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7、权等于1的观测量称单位权观测。 8、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9、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488。 10、用经纬仪对某角观测4次,由观测结果算得观测值中误差为±20″,则该角的算术平均值中误差为___10″__. 11、某线段长度为300m,相对误差为1/3200,则该线段中误差为__9.4 mm___。 12、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13.856″。 13、水准测量时,设每站高差观测中误差为±3mm,若1km观测了15个测站,则1km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11.6mm,1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11.6 mm 二、名词解释: 1、观测条件----测量是观测者使用某种仪器、工具,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进行的。观测者视觉鉴别能力和技术水平;仪器、工具的精密程度;观测时外界条件的好坏,通常我们把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2、相对误差K----是误差m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D的比值。它是一个不名数,常用分子为1的分式表示。 3、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仪器、人、外界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 4、非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 5、权----是非等精度观测时衡量观测结果可靠程度的相对数值,权越大,观测结果越可靠。 三、选择题: 1、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ABC)。 A、人的原因 B、仪器原因 C、外界条件原因 D、以上都不是 2、系统误差具有的性质是(ABCD)。 A、积累性 B、抵消性 C、可消除或减弱性 D、规律性 3、衡量精度高低的标准有(ABC)。 A、中误差 B、相对误差 C、容许误差 D、绝对误差 4、误差传播定律包括哪几种函数(ABCD)。 A、倍数函数 B、和差函数 C、一般线性函数 D、一般函数

工程测量测量误差练习题

测量误差(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对某一量进行观测后得到一组观测值,则该量的最或是值为这组观测值的( )。 A .最大值 B .最小值 C .算术平均值 D .中间值 2、观测三角形三个内角后,将它们求和并减去180°所得的三角形闭合差为( )。 A .中误差 B .真误差 C .相对误差 D .系统误差 3、系统误差具有的特点为( )。 A .偶然性 B .统计性 C .累积性 D .抵偿性 4、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测得同一水平角角值为:173°58′58"、173°59′02"、173°59′04"、173°59′06"、173°59′10",则观测值的中误差为( )。 A .±4.5" B.±4.0" C.±5.6" D.±6.3" 5、一组测量值的中误差越小,表明测量精度越( ) A .高 B .低 C .精度与中误差没有关系 D .无法确定 6、边长测量往返测差值的绝对值与边长平均值的比值称为( )。 A .系统误差 B .平均中误差 C .偶然误差 D .相对误差 7、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等精度观测,已知测角中误差为10″,则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为( )。 A .10″ B .30″ C .17.3″ D .5.78″ 8、两段距离及其中误差为:D1=72.36m±0.025m, D2=50.17m±0.025m ,比较它们的测距精度为( )。 A .D1精度高 B .两者精度相同 C .D2精度高 D .无法比较 9、设某三角形三个内角中两个角的测角中误差为±4″和±3″,则求算的第三个角的中误差为( )。 A .±4″ B .±3″ C .±5″ D .±6″ 10、设函数X=L 1+2L 2,Y=X+L 3,Z=X+Y ,L 1,L 2,L 3的中误差均为m ,则X ,Y ,Z 的中误差分别为( )。 A .m 5,m 6,m 11 B .m 5,m 6,m 21 C .5m ,6m ,21m D .5m ,6m ,11m 11、某三角网由10个三角形构成,观测了各三角形的内角并算出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9″、-4″、-2″、+5″、-4″、+3″、0″、+7″、+3″、+1″,则该三角网的测角中误差为( )。 A .±12″ B . ±1.2″ C . ±2.6″ D .±2.4″ 12、测一正方形的周长,只测一边,其中误差为±0.02m,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 A .±0.08m B .±0.04m C .±0.06m D .±0.02m 13、已知用DJ6型光学经纬仪野外一测回方向值的中误差为±6″,则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 )。 A .±17″ B .±6″ C .±12″ D .±8.5″ 14、已知用DJ2型光学经纬仪野外一测回方向值的中误差为±2″,则一测回角值的中误差为( )。 A .±2.8″ B .±2″ C .±4″ D .±8.5″ 15、已知用DS3型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1KM 往返的高差中误差为±3mm,则往测1公里的高差中误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