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史》讲授提纲

第一节:元代文学种类

13世纪初,宋金对峙时,元蒙起于北方草原,1234年灭金,1279年灭宋,统一全国,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执政的统一政权.地跨欧亚,面积中国历史上最大.至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建立明王朝,历时一百多年.

震铄古今的文化奇品.元画与青瓷,2004年英国佳士德拍卖行拍出元清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图》,折合人民币值2点5亿元。

文人山水画成熟,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孟頫子昂的书法与画。

行政行省制传于今。

文学主要一、元曲,(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标志性文学。包括杂剧与散曲两种体裁。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从此”全家福”,有了戏. 西方重戏剧,中国重诗文。中国戏剧晚千年。元剧是新戏曲,成熟的长篇戏剧,与古希腊悲剧较。从此文学史转向,主流由抒情诗文转向叙事故事。

二、南戏:《琵琶记》与“荆刘拜杀”四大南戏

三、说唱曲艺:诸宫调,小说话本,三国水浒西游都作于元,改于明。

四、传统诗词文:走向没落。词不少,还有点宋词余味。诗没一首传于人口的名篇。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铁崖体。“元无文”。

参考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

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2013年版,三联书店

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戏剧胚胎

古剧的起源:“戏曲”包括言语、动作、歌舞三种要素,而作为戏剧的最根本要素无疑是装扮表演。先秦时期装扮表演依时间先后分为三种:歌舞、宗教和俳优。这种装扮模仿虽不同程度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素质,但还处于自发而不是自觉的低级阶段,也缺乏对故事情节的演述。因此,只能算是戏剧的萌芽或孕育阶段。

第二节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

一、汉代百戏

汉代百戏,当时又称做“角抵”。汉代百戏中不乏装扮表演,有的甚至发展到装扮人物,采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水平,如《东海黄公》。它已具备了由演员装扮人物,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戏剧要质。

二、魏晋优戏

三国时的《辽东妖妇》由人物扮演而增加故事,故也可看作角抵之余风。

三、唐代歌舞剧

唐代产生了一些由歌舞结合角抵打斗的情节小戏,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兰陵王入阵曲》,另一个叫《踏摇娘》,其中故事情节的再现性因素十分突出。

四、唐代参军戏

参军戏是由两个演员合演的一种滑稽小戏,内容以调笑为主,被调笑者叫“参军”,调笑者叫“苍鹘”。后来“参军”、“苍鹘”又发展为角色名称。

唐代的参军戏不仅角色与表演有固定程式,就是角色的化装服饰也达到了程式化水平。总之,汉代百戏、魏晋优戏、唐代歌舞剧、唐代参军戏标志着中国戏曲的雏形已经眉眼具备,终于形成降生了。

第三节宋元时期戏曲的成熟

戏曲成熟的时间及条件

宋金时期,这里特指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及与南宋对峙平行的北方金朝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戏剧的种类主要有宋杂剧、金院本、温州杂剧以及傀儡戏与影戏。

宋金戏曲之所以能够成熟,除了前代戏剧遗产的不断积累,还离不开当代所提供的一些重要条件。最根本的一个,是由于宋金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市民队伍迅速壮大,急剧增长的对文艺娱乐的社会需求所导致的艺术消费的商品化。北宋中后期在一些大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瓦舍勾栏,就是艺术商品化的产物,也是直接锻造铸成戏曲的大熔炉。所谓瓦舍,也叫瓦肆、瓦子,是宋金城市里表演各种技艺

的游乐场所。瓦舍中表演不同技艺的看棚,四周围以栅栏,叫“勾栏”,其中就有专供杂剧演出的剧场。瓦舍勾栏最突出的特点是,艺人以广大市民群众为消费对象,把表演作为商品论价出售。

宋杂剧

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宋杂剧没有剧本传存下来,只有280个剧目载于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这些剧目被称作“官本杂剧”,说明是在宫廷中上演的。

宋杂剧的特征:1上场角色为五个。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这五种角色中,后世戏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已初见形态。2、演出模式为每场四段。依次为艳段、正杂剧两段、散段(又叫杂扮)。宋杂剧一场四段虽非通演一个故事,而且每段都可重新组合或单独演出,但后世戏曲结构的连场形式,如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模式已经于此肇始。3、以曲唱戏是宋杂剧的另一特征。所谓“唱念通遍”,就是把曲唱、道白与表演故事进行全面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已进入戏曲综合艺术的阶段。

此外,宋杂剧在南宋统治地区与南方的地方戏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戏曲支派,如温州杂剧。今存《张协状元》可以肯定是13世纪初叶温州杂剧的唯一传本。

金院本,院本是金朝特有的名称,意思是“行院之本”。行院就是戏班,院本的远原意指当时戏班演员创作演出的剧本,由此引申,也指按这类剧本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样式。金院本与宋杂剧在性质上基本相同,其实就是宋杂剧在北方的遗留。金院本也都失传了,但有七百来个剧目记载于《辍耕录》。

四、傀儡戏与影戏*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影戏就是皮影戏。他们对宋元戏曲的成熟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元杂剧概述

第一节元杂剧的繁荣

一、元杂剧的繁荣

元杂剧与宋杂剧名同实异,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一种完美的新戏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德辉。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得辉的《倩女离魂》。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二、元杂剧的渊源

金院本、诸宫调、宋代说话为元杂剧三大渊源。

元杂剧的音乐歌唱,则由新兴的北曲系统构成。

杂剧剧曲的组合规则,直接来源于宋金的诸宫调。其中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保存最完整。

三、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政治方面

2经济

3思想文化

第二节元杂剧的形式

一、折、楔子和本:

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折,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二、角色行当: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角色与行当同义。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为女角,正旦为女主角;末为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