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案-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 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 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 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

1.违法无小事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

(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和。

(5)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

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或者,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2)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 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含义及理解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师总结:法律是一种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

(1)违法的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2)含义: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教师总结:违法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社会危害性,有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很严重。

3.违法行为的分类

(1)依据或标准:违反法律的类别

(2)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后,请学生列举或是展示幻灯片让学生辨别三种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1)民事违法行为如违背民事合同,民事侵权等。行政违法,分为行政主体违法和行政相对人违法,前者主要指行政机关等违法行政,比如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后者主要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比如你开车闯红灯。刑事违法行为如故意杀人等。

(3)违反宪法的行为即违宪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

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影响较小;而刑事违法行为则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2)联系: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教师举例:酒驾与醉驾一个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即一般违法行为;而醉驾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即犯罪行为。以此为契机,号召班上同学监督父亲“开车不饮酒”。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8页最下面“相关链接”中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同学们对违法行为后果的认识。

举例:1.行政违法行为,如工商登记干部吃拿卡要,对申请符合颁发工商执照的刁难不发

2.民事违法行为,如堵住邻居的排水管道,不让雨水从自家屋边流过,违反相邻权

3、刑事违法行为,如A偷B家现金5万元,侵犯公民合法的财产权

4、违宪行为,如干涉他人依法发表言论,违反宪法的言论自由权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后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2)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

学生阅读后思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除教材上列举的案例外,还有哪些违法行为?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社会生活中的民事违法行为

【案例】甲借乙1万元,约定年利息为1%,并立字据于2011年1月20日归还本息。到期后,甲没按合同归还本息,乙一再催要,甲仍不履行,甲的行为就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0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后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