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6. 神奇的眼睛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4章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4章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9487889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2.png)
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2. 详细内容:a.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b. 视觉的形成过程c.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d. 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睛模型、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幻灯片。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佩戴眼镜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使用幻灯片展示眼睛的构造,讲解各个部位的功能。
b. 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各个部位,最终形成清晰的物像。
3. 例题讲解:a. 讲解近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b. 讲解远视的成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c. 讲解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近视眼镜)或凸透镜(远视眼镜)。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判断其镜片类型。
i. 小明佩戴近视眼镜,妈妈给他买了一副新的近视眼镜,但是度数更高。
ii. 小华患有远视,医生建议她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5. 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a. 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设备时,每隔一段时间要让眼睛休息。
b. 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眼睛与书的距离适中。
c.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并矫正视力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保护眼睛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简述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
b. 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f764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f.png)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神奇的眼睛》章节的习题,巩固眼球结构、视力问题及其预防方法等知识点。
-选择题:检测学生对眼球结构各部分功能的掌握。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视力问题预防措施的熟悉程度。
-判断题:评估学生对科学用眼知识的理解。
2.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眼睛”的科普文章,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近视的成因、预防方法、科学用眼习惯等。
-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视力保护的认识。
3.开展家庭视力调查,了解家庭成员的视力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建议。
-要求:以表格形式记录调查结果,不少于3个家庭成员。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动画、图片等,直观地展示眼球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设计“眼球结构探秘”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眼球模型,深入了解眼球的结构。
-利用动画、图片等形式,形象地展示视觉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作用。
2.创设生活情境,以案例形式讲解视力问题的成因、预防及矫正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分析近视、远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成因及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眼镜、隐形眼镜等视力矫正方法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课后实践,促使学生将科学用眼知识付诸实践,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设计“我的用眼日记”活动,让学生记录自己的用眼情况,提高用眼意识。
-开展“护眼小卫士”行动,鼓励学生在家庭、学校等场合宣传科学用眼知识,发挥榜样作用。
3.开展“眼球结构拼图”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91e6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5.png)
3.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小组学生认真聆听,相互学习。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将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教师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学生能够阐述物体颜色的产生原理,包括光的分解和不同视锥细胞的响应。
2.掌握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了解眼镜矫正视力的基本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明白眼镜是如何矫正这些视觉问题的。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焦距凸透镜对光线的聚焦效果,进而理解眼镜度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眼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以及物体颜色的原理。
-学生能够描述眼球的主要结构,如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解释光通过眼球各部分时的折射现象,以及如何形成清晰的物像在视网膜上。
5.阅读拓展材料:教师提供一篇关于眼睛保健的科普文章,要求学生阅读并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眼睛保护的认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表达清晰。
2.实验报告要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并附上实验图片或图示。
3.案例分析和拓展阅读需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避免照搬照抄。
2.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他们正确解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e8eb74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e.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并理解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3. 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睛,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幻灯片、投影片、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眼睛的结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利用幻灯片、投影片和视频资料,详细讲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15分钟)举例说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讲解其矫正方法。
如: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前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导致光线在视网膜后方聚焦,矫正方法为佩戴凸透镜。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 角膜→ 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视觉神经→ 大脑皮层。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人眼的基本结构,并画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解释为什么近视和远视会发生,并列出矫正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眼睛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近视和远视的认知情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教学设计】神奇的眼睛【新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教学设计】神奇的眼睛【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be465e79563c1ec5da715f.png)
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表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掌握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办法如何预防近视眼预防近视“三要不看”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课前播放眼保健操视频,学生随着视频一起做眼保健操师:我们每天下午大课间都要花5分钟做眼保健操,为什么要花时间做呢?生: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师:不管是预防近视还是让眼睛休息最终都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的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守护好这一扇重要的窗口。
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最重要的伙伴,神奇的眼睛二、新课教学1、知识回顾:眼睛是一部精密、自动的照相机,所以我们先回顾照相机的相关知识,照相机中有三个中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镜头----底片-----暗箱2、眼睛的构造师:那你们想了解人眼的结构又是如何的吗?(对比照相机的构造)生:想师:这是眼睛的剖面结构图,找一找其中那些部分与相机中的结构相似?学: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玻璃体相当于暗箱师:相机可以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并且是通过调节物距和像距及暗箱的长度成清晰的像,那眼睛又是如何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呢?学:调节玻璃体的长度师:眼睛会突出来或凹进去吗?其实他是通过晶状体的变薄和变厚来调节,变厚时……变薄时…….(对比照相机和人眼)3、眼睛成像的机理师:那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物体时究竟是如何调节的?4、近视眼成因及矫正师:从图中你看到了谁?师:再看初中七、八、九年级各班的近视情况统计表从中你们得到什么信息生:近视越来越严重师:那近视眼是怎么引起的?如何矫正?请你们用光路说明其成因5. 远视眼成因及矫正师:既然有近视眼那肯定也有生:远视眼师:演示近视眼看书和远视眼看书的样子,那远视眼又是怎么引起的?同样也用光路来说明其成因6. 用眼习惯师:了解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那我们看看大家迫切需要关心的问题,如何预防近视眼?如何健康用眼?生:……..师:预防近视“三要”“四不看”师:那你们是否按照所说的做了呢?眼睛是我们看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不管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眼睛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陪伴者,我们应该为了每天都能看到彩色的世界而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494887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8.png)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节——神奇的眼睛”,旨在让学生了解眼睛的构造、视觉的形成以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眼睛,提高视力健康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张模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图片模糊,进而引入视觉的形成过程。接着,我详细讲解了眼睛的构造,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的作用,并通过实物模型进行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眼睛的原理。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模糊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视觉形成过程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这种生活实例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建立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教师不仅详细讲解了眼球的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我以生动的动画为例,解释了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和远视现象,并介绍了矫正方法,如佩戴眼镜、隐形眼镜等。同时,我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和远视的发生。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设计了多个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保护视力方法。此外,我还安排了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各部位的传递和折射,最终形成清晰的物像。
3.讲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如过度用眼导致的近视和远视现象,以及佩戴眼镜、隐形眼镜等矫正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保护视力方法和学习心得。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6节神奇的眼睛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6节神奇的眼睛教案(新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2d500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e.png)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2.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能力目标1.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2.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三、素养目标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教具准备】挂图、眼睛模型、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80%以上是通过人的双眼获得的.人的眼睛就是一个凸透镜,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大,近视眼患者越来越多.人眼为什么能感知外界的光和影?人眼又为什么会出现近视和远视现象呢?学完本课,你就会知道了.【进行新课】一、眼睛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8页图464“眼球的结构”,让学生通过挂图讲述眼睛的结构(教师可适当提示).生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生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组成.生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生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生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学生回答:(教师可适当提示,引导学生回答)1.睫毛和眼皮是眼睛的附属结构,它们可以保护眼睛.2.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3.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4.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5.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像,眼睛成的像是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说明在课外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工作的: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的折射(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归纳眼睛角膜晶状体照相机镜头视网膜——照相机底片瞳孔——照相机光圈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但是有些人患了近视眼或远视眼后,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进行提示引导.教师总结: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80页图468后再回答.生1:远视眼可戴远视眼镜矫正.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生2:近视眼可戴近视眼镜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来自远处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就能使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2.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3.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4.怎么预防近视眼?5.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学生回答:1.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2.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3.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4.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5.Φ表示,即Φ=1 . f教师总结: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老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1 m.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归纳: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从近处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神奇而高级的照相机——眼睛,也学习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我们为自己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自豪.如何科学用眼,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养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谢谢!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的欲望是获取知识的强大动力.这节课可以创设一个很好的导入,引入课题.2.对于正常眼的调节,要清楚地弄懂是较难的.把眼睛与照相机作比较,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再通过实验或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要容易得多.3.对于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直观地向学生呈现.4.这节课的课前、课后可充分调动学生去查阅、搜集相关的资料、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692319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b.png)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关注学生视力保护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为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眼睛保护方法。
4.情感升华:强调眼睛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眼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完成课本P67页的练习题1-5,加深对眼睛结构和功能知识的理解。
-设计一个关于眼睛保护的海报,内容包括正确的用眼姿势、用眼时间、预防近视的方法等,要求图文并茂,具有宣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眼睛的结构、功能以及视觉形成过程,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解答。
2.分工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眼睛的保护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等,分工合作,搜集资料,进行汇报。
3.汇报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补充,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眼睛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眼睛的敬畏之心,认识到眼睛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要珍惜和保护。
2.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等视力问题。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具备一定能力,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a5fd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d.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眼睛是如何实现视觉感知的。
-掌握眼球壁的组成,包括角膜、巩膜、脉络膜、视网膜等。
-了解晶状体、玻璃体的功能以及它们在视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理解瞳孔调节原理,以及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2.学会运用光学原理分析视觉现象,解释近视、远视、散光等视力问题的成因。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想:利用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设想:将学生分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探究,如眼球的构造、视觉原理等,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3.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设想:设计一系列实践环节,如制作眼球模型、进行视力测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难点:眼球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尤其是视觉形成过程的光学原理。
-重难点突破:通过互动模型、动画演示和实物观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眼球结构,结合实际操作,如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成像实验,加深对视觉原理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视力检查和料,了解当前眼科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于治疗视力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业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细节,力求准确。
-实践性作业可以与家人共同完成,增强家庭亲子互动,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探究性作业要注重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业要真诚表达自己的感悟,体现人文关怀。
八年级物理上册4神奇的眼睛教科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4神奇的眼睛教科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f41c4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7.png)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了解,但对眼睛的成像原理及其与物理知识的联系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2.完成一份关于眼睛成像原理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解释眼睛成像的物理原理。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3.家长协助学生调查周围人的视力状况,并填写视力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学生需要提出针对性的视力保护建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4.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眼睛”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文章中要包含眼睛成像原理、视力问题及其矫正方法、保护眼睛的实用建议等内容。通过写作,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眼睛的成像原理,特别是晶状体的调焦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将物理知识与眼睛的实际工作原理相结合,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对眼睛保护的重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质量的态度。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a.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探讨眼睛成像的物理原理,提高其学术素养。
b.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理解眼睛成像的过程。
4.实践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6. 神奇的眼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6. 神奇的眼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4e5655e53a580217fcfe2d.png)
第四节神奇的眼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第6节 神奇的眼睛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第6节 神奇的眼睛教案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19a02d52ea551810a6872e.png)
第6节神奇的眼睛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
了解近视眼的成因,知道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与方法动手自制照相机,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通过照相机与眼睛的结构对比,了解眼睛看物体的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眼睛成像的机理,认识近视眼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眼睛成像是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应用。
照相机与眼睛有相似的结构,自制照相机,能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
因此,对眼睛成像的认识,可以从自制照相机开始。
通过生理学中的眼模型或课件,将生理眼抽象成简化眼模型。
将自制照相机与简化眼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成是精巧的照相机,眼球中的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人眼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这就是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研究照相机可以使我们认识眼睛是怎样成像的。
反过来,科技工作者们对眼睛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又促进了照相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变焦照相机的出现,是仿生学的一个重要典范。
眼睛与传统照相机的比较:①近视镜与凸透镜组合,确定近视眼视网膜的位置;②拿开眼镜,光屏像变模糊,表示是近视眼看物体的情形;③向透镜移动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是近视眼实际成像的位置;④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近视眼的凸透镜后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⑤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能使从物体发出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
此探究过程还可以再作展开,增加一些环节,如可以在②与③之间,保持光屏与透镜位置不动,移动蜡烛,使之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的蜡烛位置表示拿开眼镜的近视眼能够看清楚物体的位置。
明白了近视眼的成因,应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如眼睛保健操等),还应在课下走向社会,进行一些近视眼方面的调查,使学生认识对眼保健的重要性。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852ff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c.png)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球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角膜有什么作用?”,“晶状体如何调节视力?”等。
2.通过提问,让学生探讨视觉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为什么看远近不同的物体需要调节晶状体的厚度?”等。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了眼球模型和视觉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景创设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眼球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视觉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得课堂教学既严谨又生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针对眼睛健康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预防近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2.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2.提问:“你们对眼睛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眼睛的认识,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aea1a13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7.png)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掌握放大镜、照相机和眼睛视力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结合课程内容,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视觉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3.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并了解各结构的功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美丽的风景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景物。
2.提出问题:“你们是如何看到这张照片中的景物的?”引发学生对视觉现象的思考。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人体感官知识,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4.宣布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眼睛》,激发学生对眼睛视力现象的好奇心。
案例背景: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常常遇到照相机、放大镜等与眼睛视力相关的现象,但他们对这些现象的原理却知之甚少。为此,我以《神奇的眼睛》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富有生活气息的物理课。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人眼结构、视觉形成过程以及放大镜、照相机等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4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
![第4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9b20e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d.png)
教案:第4章第六节神奇的眼睛(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一、教学内容1. 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介绍眼球的结构,如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功能。
2. 视觉的形成:阐述光线如何通过眼球各个结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以及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正立图像。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眼球轴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等,以及对应的矫正方法,如戴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构造和功能,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2. 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能够判断自己的视力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视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爱眼睛、关注健康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球各结构的成像原理,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眼球的构造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护眼常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球、视力表、眼镜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眼睛,提问:“你们知道眼球的结构吗?视觉是如何形成的?”2. 知识讲解:(1)介绍眼球的构造,如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并解释它们各自的功能。
(2)阐述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通过眼球各结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以及大脑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正立图像。
(3)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眼球轴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等,以及对应的矫正方法,如戴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等。
3. 例题讲解:出示有关近视和远视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的构造和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护眼常识七、作业设计1. 绘制眼球结构图,并标注各结构的功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54427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d.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6. 神奇的眼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介绍人眼的基本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2. 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象,由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 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形成近视眼。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控制近距离作业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眼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2. 知道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能够正确对待眼睛健康。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
难点: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睛、近视眼镜、放大镜。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健康,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结构:介绍人眼的基本结构,展示模型眼睛,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睛的各个部分。
3. 视觉的形成过程:讲解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象,引导学生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 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讲解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导致近视眼的成因,介绍预防和矫正方法,如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控制近距离作业时间、进行户外活动、佩戴凹透镜眼镜等。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眼睛健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神经冲动→大脑皮层近视眼的成因、预防和矫正方法:成因: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
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神奇的眼睛》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93175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5.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眼睛的结构与功能、凸透镜成像规律、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a.结合眼球结构图,让学生跟随讲解,认识眼睛的各个部分。
b.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光线在眼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以凸透镜为例,讲解成像规律,并引导学生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a.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过程,总结成像规律。
b.以生活中的实例,解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如长时间看书、看手机等,并介绍相应的矫正方法。
1.好奇心强:学生对眼睛这一神奇器官充满好奇,对视觉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
2.思维活跃: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眼睛的成像原理。
3.合作意识: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能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还需教师在实践中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3.设计一项关于眼睛的实验,如探究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研究瞳孔大小与光线强度的关系等,要求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结果有数据支持。
4.撰写一篇关于眼睛保护的文章,内容包括眼睛的重要性、常见眼睛疾病及其预防措施、如何正确使用眼睛等,要求不少于500字。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知识传授,互动探究:
a.利用多媒体资源,介绍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神奇之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6神奇的眼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6神奇的眼睛](https://img.taocdn.com/s3/m/5605af6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e.png)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 6 神奇的眼睛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神奇的眼睛”,我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提高他们的保护眼睛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眼睛的构造和功能。
2.重点: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PPT、眼球模型、眼药水、护眼贴。
2.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
四、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眼球模型和PPT,向孩子们介绍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实践活动:眼球模型制作(1)让孩子们用剪刀剪下眼球模型的各个部分,并按照提示拼凑成完整的眼球模型。
(2)通过观察和触摸眼球模型,让孩子们了解眼球的构造和功能。
3.实践活动: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1)向孩子们介绍眼药水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他们亲自体验使用眼药水的感受。
(2)向孩子们介绍护眼贴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他们亲自体验使用护眼贴的感受。
4.实践活动:画出自己的眼睛(1)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眼睛,并写下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
(2)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画作贴在班级墙上,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活动重难点1.重点:眼球模型的制作和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的介绍。
2.难点:眼球模型的拼凑和眼药水、护眼贴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很高,积极参与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他们更好地了解了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也学会了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操作眼球模型时不够细心,需要加强观察力和耐心。
2.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眼睛的疾病和预防方法,例如,近视、远视、散光等,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来保护眼睛。
还可以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盲人和视力障碍者的生活,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视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 6.神奇的眼睛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线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生活。
加入实验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
(2)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原因的了解,学会如何保护眼睛
和矫正视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睛保健意
识;
(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
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
教学难
点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五、教法学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播放蛇年2013春晚公益广告《美丽中国》
视频。
【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眼睛,是它让我
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画卷;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吗?
这节课就来学习《神奇的眼睛》。
二、新课教学
眼睛的结构
【提出问题】
1、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照相机能成一个怎样的
像?
学生回答:
物体可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
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
教师演示模拟眼睛成像实验
【演示实验】利用凸透镜演示照相机原理实验:当
f=10cm,烛焰距透镜u较大时,调节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
清晰的像,
【教师指出】我们的眼球像是一架照相机。
特别说明:
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一个光屏。
【继续实验】保持光屏位置不变, f=5cm,调节烛焰的位
置u,仍能在屏上成像,u= 。
【总结】凸透镜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
大,会聚本领越强;眼睛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
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提出问题】什么是近点?什么是远点?什么是明视距离?
【总结思考】人的眼睛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之处?
近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眼的表象
【过渡】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
眼 睛
照 相 机 结构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
倒立、缩小、实像
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改变
时,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来改变焦距,使视网膜上成的像清晰。
焦距不变,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来改变像距,使底片上成的像清晰。
眼 睛 照 相 机 结构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
镜)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像 倒立、缩小、实像
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改变
时,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来改变焦距,使视网膜上成的像
清晰。
焦距不变,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来改变像距,使底片上成的像清
晰。
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2)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
【提出问题】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白纸板。
【实验过程】
1、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
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
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像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3、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
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3)近视眼及其矫正
结论: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课件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远视眼及其矫正
【问题】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有同学看见老人串针线或读书看报时的情景吗?谁能想象一下说说远视眼的感受?
【教师引导】请学生类比近视眼的形成及矫正的方法来讨论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一方面检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能力,另一方面节省课堂时间,做到了“会而不讲”,“难处释疑”。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远视眼镜的机会很少,让学生通过动
【过渡】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戴上了近视眼镜。
也有个别同学戴上了远视眼镜,爷爷奶奶在读书看报时也总戴上眼镜,他们配戴的眼镜和近视眼同学配戴的眼镜一样吗?
【自主学习】: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自主学习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实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白纸板。
【实验过程】:
1、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远视眼镜。
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
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2、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像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后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这个实验模拟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远视眼视网膜的后方。
3、用一个远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远视眼用凸透镜来矫正视力。
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后再进入眼睛,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课件模拟】: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小结: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
晶状体折光
能力
像的位置矫正方法
近视眼太厚太强
手实验来探究
远视眼的成因
及矫正的原
理,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增
加感性认识。
远视
太薄太弱
眼
三、知识拓展
1、眼镜的度数
【教师引导】眼睛近视或远视以后应配带眼镜来矫正,怎样选择一幅合适度数的眼镜呢?
透镜焦距f的大小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
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
所以可用焦距f的倒数表示透镜的这种折光本领,叫做透镜的焦度Φ,即Φ=1/f,式中f的单位是m,Φ的单位是m-1。
平时我们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Φ乘100的值。
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2、眼睛的保护
【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近视眼的问题在我们中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也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
“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
【发散讨论】
不管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提问:你知道哪些不良用眼习惯?关于预防近视眼,你有什么建议?
总结:1. 保护视力,“三要四不要”
2.注意营养,饮食要合理搭配。
3.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梳理知识,交流收获和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