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涂片法步骤

细菌涂片法步骤

涂片法是装片法制作玻片标本的一种方法。制作方法是,细菌可以用细菌液直接涂布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片直接观察或干燥后染色观察,染色观察通常需要洗去染色液后观察。为了观察细菌的典型形态,应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进行涂片。

实验准备材料:酒精灯、接种环、染液、载玻片、菌种、生理盐水等步骤:

1.取清洁无油玻片一块,置火焰上通过数次,用烧灼并冷却了的接种环取菌液1~2环,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中央(直径1~1.5 cm)。注意: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要保证接种环是无菌的。

3.待接种环冷却后从固体培养基上挑取少许菌落,注意挑取菌落不宜太多,避免造成细菌堆积。

4.将接种环挑取的菌落与置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上混匀,形成直径约1cm的涂面,要薄而均匀,使细菌呈现单层分布,涂匀后再次将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

5.干燥:涂片放室温自然干燥;也可将标本面向上,在离火焰约15 cm高处微微加热烘干,切勿靠近火焰;或用电吹风吹干。

6.固定涂片:常用加热固定法,固定的方法是手执载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火焰外焰上水平地以钟摆速度来回通过3次,注意温度不宜太高,以玻片反面触及手背部皮肤感觉热而不烫为宜。

涂片的制作有一定要求,即涂片不能太厚,细菌在涂片中应呈单层分布。

技能训练2 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和染色法

技能训练2 细菌标本片的制备和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正确掌握细菌培养物涂片的制作和常用染色法 二、设备材料 病料、细菌培养物、接种环、玻片、酒精灯、染色缸、染色架、染色液等。 三、操作方法 细菌标本片制作的基本步骤为:涂片或触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 (一)细菌涂片的制备 1.液体培养物及液体病料 (1)涂片用接种环取一滴培养液或液体病料,于玻片的中央均匀地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 (2)干燥一般采用自然干燥,天气较冷时也可于酒精灯火焰上方30~40cm处适当加热干燥。 (3)固定分为火焰固定和化学固定两种。火焰固定时,将干燥好的玻片涂面朝上,以其背面在酒精灯火焰上来回通过数次,略作加热,以不烫手背为度;化学固定时,可将干燥好的玻片浸入甲醇中2~3min后取出晾干,或在涂片上滴加数滴甲醇使其作用2~3min后自然挥发干燥。此外,丙酮和酒精也可用作化学固定剂;作瑞特氏染色的涂片不需固定,因染色液中含有甲醇,有固定作用。 (4)染色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菌种选择不同的染色法。 2.固体培养物用接种环取一滴生理盐水于玻片的中央→用接种环挑取一个菌落于生理盐水中混合→均匀地涂布成适当大小的薄层→干燥→固定→染色。 (二)细菌触片的制备将固体病料(病变组织)作无菌切开→用切面在玻片的中央接触一下或稍用力印压成一薄层→干燥→固定→染色。 (三)细菌的染色法 1.单染色法又称简单染色法,即只应用一种染料进行染色的方法。 (1)美蓝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涂片或触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1—2min后,水洗,干燥(吸水纸吸干或自然干燥),镜检。 (2)瑞特氏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涂片或触片上滴加瑞特氏染色液,为避免干燥,可适当多加一些,或视情况补充滴加,1—3min后再加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缓 冲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之与染色液混合均匀,再经3—5min后,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后镜检。也可在玻片上的涂抹处盖一适当大小的滤纸,然后再在滤纸上轻轻滴加瑞特氏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视情况补充滴加,维持不干,3—5min后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后镜检。 (3)姬姆萨氏染色法先将姬姆萨染色液原液稀释成常用的姬姆萨染色液(取5—10滴原液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混合均匀),在经甲醇固定好的涂片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涂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浸染数小时至24h后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后镜检。 2.复染色法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或再加媒染剂进行染色的方法。 (1)革兰氏染色法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涂片上滴加适量的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后→水洗→再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2min后→水洗→加95%酒精脱色0.5~lmin后→水洗→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或沙黄、番红)染色液复染0.5min后→水洗→干燥→镜检。 (2)抗酸染色法常用的有萋一尼氏染色法和沙黄一美蓝染色法(因此法主要用于布氏杆菌的染色,故又称为布氏杆菌染色法)。 ①萋一尼氏染色法在已于燥、固定好的涂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酒精灯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的过程及原理 一,过程 1 .涂片 将培养的不同菌分别作涂片(注意涂片切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l 一2 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 .染色 ( 1 )初染加草酸铰结晶紫一滴,约一分钟,水洗。 ( 2 )媒染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覆盖约一分钟,水洗。 ( 3 )脱色将载玻片上面的水甩净,并衬以白背景,用95 %酒精滴洗至流出酒精刚刚不出现紫色时为止,约20 一30 秒钟,立即用水冲净酒精。 ( 4 )复染用番红液染1 一2 分钟,水洗。 ( 5 )镜检干燥后,置油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常常呈假阳性。( 6 ) 同法在一载玻片上以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制片,作革兰氏染色对比。 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 )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一表示。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肤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肤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一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酒精脱色程度,如脱色过度,则阳性菌可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阴性菌可被误染为阳性菌。此外,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如阳性菌培养时间过长,或已死亡及部分菌自行溶解了,都常呈阴性反应。 青霉素作用机制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你的结果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德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你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溶菌酶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溶菌酶作用机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种黏 多糖的碱性酶,只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 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之间的 B-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 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流 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以和带负电荷 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 微生物的细胞含水量大(一般可达80~90%或更高),菌体薄而透明,折光性强,因此,除观察活细胞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经过染色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至于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芽孢、荚膜,以及真菌的有性或无性孢子等,均 需经特殊方法染色后,才能进行观察。 细菌的制片染色 细菌涂片的制作与简单染色 涂片制作:在干净载片上加清水1滴,用接种环(或牙签)取纯培养菌种(或牙垢等含菌标本)少许,与水混匀,涂布成薄层,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杀死菌体并使其固定在载片上。注意:载片一定要清洁无油,即水滴可均匀散开,不收缩;取样要适当,不可过多;涂片要薄而均匀,干后呈淡乳白色、半透明状;烘干过程载片背面保持温热。 简单染色:在涂片上滴1滴复红或其他染色液,染色1分钟,倾去染料,用水沿玻片一侧轻轻冲去多余染料,擦干载片背面及周围水渍,风干,镜检。此方法用于观察细菌外形及大小。 革兰氏染色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染色方法。用于鉴别细菌,可将细菌分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及革兰氏染色阴性两大类。 染色步骤:用上述方法制备细菌涂片,干燥后,加结晶紫1滴,初染1分钟,用水冲去多余的染料;稍干后,加媒染剂卢戈氏碘液2~3滴,固定1~2分钟,用水冲去碘液;稍干后,加95%酒精1~2滴,脱色20~30秒,迅速用水冲洗(此时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阴性菌无色);滴加0.5%番红1滴复染1分钟,使被脱色的阴性菌着色。镜检时,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为酒精脱色,脱色过轻,阴性菌脱不掉紫色;若脱色过重,阳性菌的紫色也会脱掉。因此,染色时首先应制好薄而均匀的涂片,并掌握好脱色时间。此外还应注意菌龄,某些革兰氏染色阳性菌,其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因此,染色用菌种应是24小时内的培养物。 特殊结构染色细菌的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必须用特殊方法才能使其着色。 芽孢染色:芽孢壁较厚,染料不易透过,但着色后亦不易脱色。芽孢染色一般需用培养24~48小时的菌种,涂片风干后,加5%孔雀绿染液3~5滴,用酒精灯微火加热至出现蒸气(不断补充染液,使其保持不干,也不沸腾),染色5~10分钟,冷却后,用水冲洗,再用0.5%番红液复染1分钟,水洗,风干后镜检。菌体红色,芽孢绿色。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 1.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 (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 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 (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 1.涂片制备: 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

细菌染色方法及原理

细菌染色方法及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Gram'sstain)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本实验要求同学能正确掌握此染色方法的操作技术,理解其在鉴别细菌上的重要意义。 【原理】 细菌经结晶紫初染染成蓝色。革兰氏染色阳性菌(G+)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且肽聚糖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内漏出,仍为蓝色。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G-)细胞壁脂类含量多,肽聚糖层数少,且肽聚糖为平面片层结构,易被乙醇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泄漏,细菌被脱色为无色,再经石炭酸复红稀释液复染成红色。 【方法】 按涂片→干燥→固定→染色→镜检的顺序进行。准备载物玻片:用镊子从载物片缸中取出经3%盐酸酒精脱脂的载物玻片,用擦片布擦净,然后用特种铅笔在玻片背面画一个直径为1.5~2.0cm的圆圈,做为涂膜的标记范围。 1.涂片:按无菌操作取材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用肉汤培养物涂片: ①右手拿接种环的黑色塑料柄部分,左手托持试管。 ②将接种环按15°角放在煤气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直到把金属丝烧红,然后将铝制的银色柄部也通过火焰略加烧灼。 ③用右手小指和手掌的前内缘拔掉左手所持试管的棉塞,并立即将试管口用火焰烧灼灭菌。 ④用灭菌后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出材料,此时注意勿使沾有材料的接种环触碰试管壁及试管口。 ⑤将试管口再次灭菌,棉塞也要在火焰上略加烧灼(时间要短以免点燃棉塞),塞好棉塞,放回原处。

⑥将接种环上之材料涂于载物片上,随后立即将接种环用火焰烧灼灭菌。为防止细菌溅散污染环境,接种环灭菌前,须先将接种环靠近火焰或放内焰中烤干,然后再在外焰中烧红灭菌,杀死残留的细菌。 用斜面培养物涂片: 用细菌斜面培养物涂片,需预先取一接种环生理盐水放在载物片上,然后再按无菌操作取材法从斜面培养物上取少量菌苔,在水滴内轻轻研磨将细菌制成菌悬液,再涂成一薄膜。无菌操作取材步骤同前。 2.干燥:放空气中自然干燥。如欲加速,也可把涂片置于火焰上部的热气层中烘烤,但切勿将涂膜烤焦。 3.固定:用染色夹子夹住涂片,在火焰的最热部分连续通过三次,以固定之。此时杀死大部分细菌,并使标本固定于玻片上,以免在染色或水洗过程中被冲掉。 4.染色:①将结晶紫染液加于涂膜上,染色(初染)1min。②水洗后加芦戈氏碘液处理(媒染)1min。③水洗后用95%酒精脱色,脱色时频频摇动玻片,直至流下的液体无色为止(约需0.5min)。④水洗后加石炭酸复红稀释液染色(复染)0.5min。 ⑤水洗,用滤纸轻轻吸干,待标本充分干燥后进行镜检。染色过程中,水洗要用自来水的细流徐徐冲洗,冲洗涂膜的背面,勿使强水流直接冲到涂膜上。 【结果观察】 使用油镜观察,注意标本中两种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各如何,最后判定染色性,哪种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哪种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将在标本中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和染色性,用有色铅笔画出模式图,并附以文字说明。 注意事项:①酒精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的重要环节,如脱色过度,则革兰氏阳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不够,则革兰氏阴性菌可能被误染为革兰氏阳性菌,所以脱色时间要很好掌握。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

革兰氏染色法详细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详细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用于鉴别细菌的类型,也是临床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以下是革兰氏染色法的详细步骤: 1. 涂片: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用移液器或毛细管将菌液滴在载玻片上,涂布均匀。涂片时,应先滴少量菌液,涂布均匀后再滴加剩余菌液。涂片时需注意不要将菌液涂成条状或块状,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2. 固定:涂片完成后,将载玻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方,用镊子夹住,用外焰固定约30秒至1分钟。固定时需注意不要将玻片烧焦,以免影响染色效果。 3. 初染:用移液器或毛细管取少量结晶紫溶液,滴加在涂片菌膜上,染色3分钟至5分钟。结晶紫是一种碱性染料,能够与细菌中的核糖核酸结合,使其呈现紫色。 4. 媒染:用移液器或毛细管取少量沙黄溶液,滴加在初染后的菌膜上,染色1分钟至2分钟。沙黄是一种酸性染料,能够使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革兰氏阴性菌被染成绿色。 5. 脱色:用移液器或毛细管取少量95%乙醇溶液,滴加在媒染后的菌膜上,轻轻摇动玻片,使菌膜上的染料脱色。脱色时需注意不要将菌膜洗脱或出现折痕。 6. 复染:用移液器或毛细管取少量番红溶液,滴加在脱色后的菌膜上,染色3分钟至5分钟。番红是一种碱性染料,能够使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革兰氏阴

性菌被染成蓝色。 7. 镜检:染色完成后,用吸水纸吸干菌膜上的染料,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红色或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现蓝色或绿色。 以上是革兰氏染色法的详细步骤。操作时需注意安全,避免酒精灯等高温物品烫伤。同时需注意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染色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这种染色方法以丹宁蓝、碘溶液和洋红为主要染料,通过不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差异,使得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粉色。本文将详细介绍革兰氏染色法的具体步骤。 材料准备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丹宁蓝(Crystal Violet):用于初次染色。 2.Lugol碘溶液(Iodine solution):用于固定颜料。 3.乙醇(Ethanol):用于脱色。 4.洋红(Safranin):用于对比着色。 此外,还需要准备玻璃片、牛津杯、显微镜、吸水纸等实验器材。 染色步骤 下面是进行革兰氏染色的具体步骤: 1. 制备细菌涂片 首先,将待染色的细菌培养物取出一滴,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开成薄膜。注意,要避免过度涂抹,以免细胞损坏。 2. 固定颜料 接下来,在细菌涂片上滴加丹宁蓝(Crystal Violet),让其覆盖整个细菌涂片。静置约30秒钟,使颜料渗透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质中。 3. 洗涤 使用水或者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未结合的丹宁蓝。 4. 碘固定 滴加Lugol碘溶液(Iodine solution)到细菌涂片上,让其覆盖整个区域。静置约1分钟,使碘与丹宁蓝形成络合物并沉积在细菌内部。 5. 脱色 倾斜玻璃片,并缓慢滴加乙醇(Ethanol)至细菌涂片上,直到滴下的乙醇呈现颜色为止。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脱去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使其能够吸收洋红。

6. 冲洗 使用水或者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乙醇和碘。 7. 对比染色 滴加洋红(Safranin)到细菌涂片上,让其覆盖整个区域。静置约1分钟,使洋红渗透到细菌细胞中。 8. 再次冲洗 使用水或者生理盐水轻轻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料。 9. 干燥与观察 将细菌涂片放置在通风处晾干。待干燥后,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粉色。 结论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革兰氏染色法的染色过程。这种染色方法能够区分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为细菌的分类和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革兰氏染色法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对细菌的鉴定和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涂片、干燥、固定涂片法制片的基本流程,

微生物显微观察——制片步骤 实验内容与步骤 (一)细菌的简单染色步骤 涂片→干燥一固定一染色→水洗→干燥一镜检 1. 涂片 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红,待冷却后从斜面挑取少量培养物与玻片上的水滴混匀后,在载玻片上涂布成一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干燥 涂片最好在室温下使其自然干燥,有时为了使之干得更快些,可将标本面向上,手持载玻片一端的两侧小心地在酒精灯上高处微微加执,使水分蒸发,但切勿紧靠火焰或加热时间过长,以防标本烤枯而变形

3.固定 手持载玻片的一端,标本向上,在酒精灯火焰外层尽快的来回通过2~3次,共约2~3秒钟,并不时以载玻片背面加热触及皮肤,不觉过烫为宜(不超过60℃),放置待冷后进行染色。 4. 染色 在涂片薄膜上滴加染色液(石炭酸复红、草酸铵结晶紫或美蓝任选一种)一滴,使染色液覆盖涂片,染色约1min。 5. 水洗 斜置载玻片,在自来水龙头下用小股水流冲洗,直至洗下的水呈无色为止 6.干燥 用吸水纸吸去涂片边缘的水珠,置于室温下自然干燥。用吸水纸时切勿将菌体擦掉。 7. 镜检

涂片的步骤 单染色法,以观察菌体形态为主。 1、把泡在酒精中的片子用镊子夹出,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去掉片子上的酒精及油脂。 2、片子冷却后,蘸一接种环发酵液,均匀地涂在片子上。 3、涂后的片子,于酒精灯火焰上过几遍,使所涂的细菌固定在片子上,注意,片子温度不易过高,以不烫手背为主,温度过高,会使菌变形,影响观察结果。 4、片子涂菌的位置,滴几滴结晶紫染液,使染液完全覆盖住所涂的菌,染1分钟左右。 5、用水冲洗片子至无紫色水流下后,进行火焰烤干。 6、镜下观察。在涂点处滴1滴香柏油,于油镜下观察菌体形态。 涂片固定方法 (1)带湿固定:涂片后未待标本干燥即行固定的方法称带湿因定。此法因定细胞结构清楚,染色新鲜。适用于巴氏或HE染色。痰液、阴道分泌物及食管拉网涂片等常任常用此方法。(2)干燥因定:涂片后未待其自然干燥,再行固定。适用于稀薄标本如尿液、胃冲洗液等,也适用于于瑞特染色和姬姆萨染色。

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的专家共识

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的专家共识 一、细菌与真菌涂片镜检 1.1 涂片制备 涂片制备是细菌和真菌镜检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微生物样本均匀地 分布在载玻片上,以便于观察。制备涂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合适的载玻片:载玻片应干燥、无油脂、无污染,并且表面光滑。- 样本处理:样本应该充分混匀,避免出现大块的微生物聚集。 - 涂片技巧:使用无菌棉签或者铁环将样本平均地涂抹在载玻片上,避免过度压力和反复擦拭。 1.2 镜检方法 镜检是判断细菌和真菌种类、数量和形态等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常 用的镜检方法有: - 直接涂片法:将制备好的载玻片直接放入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革兰染色法:通过革兰染色反应来区分细菌类型。革兰阳性细菌会呈现紫色或蓝色,而革兰阴性细菌则会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 培养涂片法: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适当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后再进行镜检。 1.3 注意事项 在进行细菌和真菌涂片镜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操作环境: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无菌环境,避免污染。 - 操作技巧:操作时要轻柔、细致,避免对微生物造成损伤。 - 结果判断:结果判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细菌与真菌培养 2.1 培养基选择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是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关键。常用的培养基有: - 营养琼脂平板:用于常规的微生物生长和鉴定。 - 血琼脂平板:用于检测血液中的微生物。 - 麦康凯琼脂平板:用于快速检测肠道致病菌。 - 青霉素素碳水化合物琼脂平板:用于分离和鉴定革兰阳性细菌。 2.2 培养方法

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在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环境卫生:操作环境需要保持无菌。 - 培养条件:不同的微生物对温度、湿度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 培养时间:不同的微生物对培养时间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3 结果判断 细菌和真菌培养后,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的形态、数量和颜色等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种类,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专家共识 3.1 涂片镜检与培养相结合 涂片镜检和培养是细菌和真菌检测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涂片镜检可以快速获得初步结果,但是不能确定微生物种类。而培养虽然需要较长时间,但是可以确定微生物种类,并且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涂片镜检和培养通常会相结合使用,以提高检测的准

革兰氏涂片染色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SOP_15-15 革兰氏涂片染色检测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革兰氏涂片检测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1、操作原理: 细菌等电点低,约在pH2~5,一般情况下细菌带负电荷,易于被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亚甲兰、碱性复红、沙黄、结晶紫)着色。 2、试剂组成 ⑴革兰染液Ⅰ液(结晶紫溶液) ⑵革兰染液Ⅱ液(碘液) ⑶革兰染液Ⅲ液(95%酒精) ⑷革兰染液Ⅳ液(沙黄复染液)或稀释碱性复红液 3、染色步骤 ⑴、涂片 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蘸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1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或取脓液、痰、分泌物直接涂片。有的标本或细菌增菌物在载物片上不易附着,常和少量无菌血清或蛋白溶液一起涂片。涂片时必须注意应轻轻操作。猛烈的动作会改变细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细菌鞭毛脱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涂片大小以一分钱硬币大小为宜。 ⑵、干燥 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 ⑶、固定 多采用加热固定,目的在于保持细菌原有的形态和结构杀死细菌,使染料易于着色,并使细菌附着于玻片上,不易脱落。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胞和细菌形态改变。一般为玻片固定方法为以中等速度在酒精灯火焰外焰过三次,如果血膜片较厚可适当在火焰多过一至两次。自然冷却便可染色。 ⑷、染色 ①加结晶紫液使染液覆盖菌膜,染1min,清水冲去染液,倒去染液,倒去玻片上水后进行 第二步骤染色。 ②加碘液使染液覆盖菌膜,染1min,水洗后进行第三步骤脱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可以将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这种染色方法是由丹麦微生物学家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细胞壁的特性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细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聚糖和肽聚糖,革兰氏氏染色法通过不同的处理步骤,使得细菌细胞壁的特性在染色过程中显现出来。 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如下: 1. 准备细菌涂片:首先,从培养基中取一小块细菌培养物,涂抹在玻璃片上,形成细菌涂片。 2. 固定:将细菌涂片在空气中晾干,然后用火焰快速烘烤,使细菌固定在玻璃片上。 3. 染色:将固定的细菌涂片放入革兰染色液中浸泡几分钟。革兰染色液主要由紫晶染料和碘酒组成。紫晶染料可以渗透进入细菌细胞壁,而碘酒可以固定染色物质。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革兰氏阳性菌染色过度。 4.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5. 差染:将细菌涂片放入酒精-醋酸溶液中浸泡几秒钟,然后用蒸馏

水冲洗。这一步是为了除去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染色剂。 6. 洗涤:再次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 7. 对比染色:将细菌涂片放入苏木精染色液中浸泡几分钟。苏木精染色液会将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8. 洗涤:用蒸馏水冲洗细菌涂片。 9. 干燥:将细菌涂片放入通风处晾干。 通过上述步骤,革兰氏染色法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在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后呈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细胞壁是由多聚糖和肽聚糖组成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大量的多聚糖和肽聚糖,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较少的多聚糖和肽聚糖。 在染色过程中,革兰染色液中的紫晶染料可以渗透进入细菌细胞壁,并与细菌细胞内的多聚糖和肽聚糖结合,使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紫晶染料不能渗透进去,因此在差染过程中被苏木精染色液染成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快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