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岩溶古地貌及储层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下古生界岩溶古地貌及储层研究
高纪杨;高胜利;曹红霞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年(卷),期】2024(14)3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主要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马家沟组上段地层受到风化剥蚀的影响,古沟槽发育,形成“台中有沟,沟前有河”的古风化壳分布格局。
延长探区马家沟组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马六和马五1,马六地层局部存在,受剥蚀影响,地层厚度变化较大;马五上段的地层发育受古沟槽发育的影响,使得在沟槽中,大多缺失马五1段地层。
探区内以古岩溶台地、古岩溶斜坡和古岩溶盆地为主,局部存在岩溶残丘,发育两条近东西向的主要古沟槽和一条南西–北东向的次要古沟槽,探区东部主要发育岩溶盆地,古岩溶斜坡以北西–南东向展布。
尽管受目前勘探范围所限,但周边古岩溶盆地内微隆起部位储层的发现,预示着本区岩溶盆地内部的微地貌特征也是今后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
【总页数】18页(P231-248)
【作者】高纪杨;高胜利;曹红霞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西安;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古岩溶地貌及其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以塔里木盆地轮古西地区奥陶系为例
2.鄂尔多斯盆地高桥构造平缓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古地貌特征与储层分布
3.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奥陶系岩溶古地貌与储层分布规律
4.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古生界风化壳优质储集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以桃2区块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为例
5.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下古生界岩溶古地貌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分析
魏魁生;徐怀大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7(018)002
【摘要】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块经历了混合型缓坡→清水型缓坡→镶边陆架-末
端陡倾的缓坡→奥拉槽-蒸发岩台地的发育历程,相应发育了5个超层序,分别形成于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下Sauk),中、晚寒武世(中Sauk),早奥陶世冶里-亮甲山期(上Sauk-1),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上Sauk-2)和中奥陶世(下Tippecanoe)。
以中奥陶统底部的巨大不整合为界,可以划分出Sauk和Tippecanoe两个超层序
【总页数】9页(P128-135,170)
【作者】魏魁生;徐怀大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测井岩性剖面的确定 [J], 李功强;张国成;李保华
2.地层层序的形成过程及控制因素讨论——以辽东半岛南部新元古界—古生界层
序地层为例 [J], 单学东;姜东方
3.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J], 杨培星
4.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J], 杨培星
5.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J], 郑荣才;文华国;梁西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体系与古地理分析
2
区域沉积体系及发展演化
华北陆块在震旦纪沉积基础上,早古生代广泛发育寒武-奥陶 纪碳酸盐岩,夹有一部分砂、页岩组成的细碎屑岩。沉积厚度巨 大,出露完整,本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具有形影相随的显著亲缘关 系(叶连俊,1983)。可以认为,本区早古生代沉积实际上是在震旦 纪拉张断陷,其南部的秦岭区裂陷扩张向洋发展的区域构造背景 上形成的。自早寒武世辛集期开始,来自秦岭洋的海水自南而北 大面积侵漫超覆,开始了华北陆块早古生代的陆表海和华北陆块 南缘陆缘海的稳定沉积发展阶段。
晚三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体系发育
完整,地层出露良好,是观察、研究陆相沉积的典型地区。本区上 三叠统延长组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 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下部以河流相中-粗砂岩 沉积为主,中部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河流 相砂泥岩沉积。在区域范围上,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部 厚100~600m之间,南部厚700~1000m之间。延长组与其上下相邻 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它沉积时盆地基底稳定。上三叠 统延长组第一段(T3y1)沉积之后,盆地地形出现明显分异,以志丹甘泉-宜川沿线为枢纽,南部以明显的斜坡向盆地内部倾没,坡度为 0.0012,北自马家滩、定边,南至旬邑、铜川,东起延安、黄陵, 西达环县、镇原,面积约4×104km2的范围为深湖盆地区,形成厚度 达300~400m的深湖相沉积。枢纽线以北地区为一地势平坦的台地, 地形梯度小于0.0003。北薄南厚的稳定变化,亦表明沉积速率的近 似。为方便生产,长庆油田按油气情况及岩性、电性特征将延长组 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
相 冲积扇
河流
湖泊
扇三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曲流河 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 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 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 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 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 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 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 岩。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地形地貌 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 区,南部为黄土高原。
银川
盐池
乌审旗
榆林
延安
吴旗
鄂尔多斯盆地新、中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柱状剖面图
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向横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横剖面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 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 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 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 不整合接触。第四纪发生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 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长6:厚度约100 ~ 120米之间。在盆地演化中是沉积物充填高 峰期之一,无论盆地东北的三角洲,或者盆地西南的水下扇浊 流,均为强进积建设期,各砂岩体虽连续性差,但彼此相互重 叠、切割,形成以层数多,累积厚度大,复合连片,分布面积 广的储集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长63、长62、长61三个沉积旋回 序列,由于直接覆盖在长7主力生油岩之上,油源近,是最为有 利的储集相带。该段地层电位曲线总体呈一倒三角形,底界为 K2标志层为限。顶为河口坝或河道砂岩顶为界(K2标志层位于 长63底界处,为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可 见到凝灰岩;K3标志层位于长62底界处,为灰黄色凝灰岩;k4 标志层为长6和长4+5之分层标志,位于距长6顶3-10m处,为黑 色泥岩、页岩)。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交界处,是中国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
对于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处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的转折带,受到华北克拉通和扬子陆块的共同影响,地层发育丰富,保存完整性高,具有代表性和参照性。
在研究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学时,可以揭示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为勘探与开发提供地质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质构造与地层沉积的关系。
古生界沉积相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岩性类型和沉积相环境,为古地理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沉积环境演化和沉积层序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沉积作用和构造运动对地层沉积的影响。
从研究背景和意义上看,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区之一,古生界沉积岩系是盆地内重要的勘探目标。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可以洞悉盆地内古生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揭示地层沉积相特征及其与层序地层格架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深入理解盆地内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相特征及储集层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指导勘探工作、优化找油找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学特征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地质意义,为未来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正文2.1 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学研究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是研究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经过对地层的详细划分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区沉积作用和地层演化历史。
在地层划分方面,研究人员通常会依据地层的岩性、古生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划分。
通过对地层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层的时代、沉积环境和岩性特征,为后续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奠定基础。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位于华北地块的边缘地区,主要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
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对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和沉积历史的重要探讨,对于认识该地区地质演化过程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致力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区域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华北地块的边缘地带,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盆地地势平坦,地形起伏较小,属于内陆盆地。
盆地东部地区主要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包括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地层,沉积厚度较大,古生界沉积相丰富多样。
二、古生界沉积相特征1. 石炭系沉积相特征石炭系地层沉积相主要包括湖相、河相和陆相。
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地区,发育了大面积的煤系沉积,沉积物多为碳酸盐岩和页岩。
河相沉积主要表现为河道砾石、砂岩和泥岩的组合。
陆相沉积受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展现为台地、丘陵和平原地貌,沉积物主要为煤系和泥岩。
三、层序地层学研究层序地层学是对地层进行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划分和对比,揭示地层间的沉积关系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地层具有良好的层序叠置关系,具有明显的同相异相对比特征。
1. 石炭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石炭系地层主要包括煤系、泥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序地层学特征。
煤系地层以煤岩为主,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属于高频层序地层。
泥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储集性能,属于低频层序地层。
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石炭系地层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研究刘璐摘要:本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对富县地区马家沟组主要标志层及小层划分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该区地层剥蚀及展布特征,为区域地层对比及后续沉积相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富县地区马家沟组小层划分地层展布0 序言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经历了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由此,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6段,即马一段至马六段。
其中,马五段属于潮坪沉积环境,根据岩性组合特征,马五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10个亚段。
目前关于富县地区马五段地层的小层划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基于对富县地区及周边邻井的分析,以岩性组合、岩相特征、沉积旋回为基础,以测井曲线特征为手段,重新厘定研究区内各亚段划分方案,基本确定了区内马家沟组地层的展布特征。
1 标志层的选择根据岩石地层学方法,可以根据岩性、标志层以及沉积旋回进行地层划分。
标志层是指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分布范围较广、特征突出容易识别的岩层[1]。
O1m55亚段为厚层块状深灰色白云岩,在区域上广泛分布,又被称为“黑腰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O1m6段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灰色—深灰色微晶灰岩,亦可作为区域标志层;此外,通过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性分析及连井对比,又选择了马五1底泥岩层、马五2底白云岩层、马四顶纯白云岩层、马五7底泥云岩层、马五8底泥云岩或云质泥岩层等5个标志层,作为亚段划分与对比的区域性标志层,具体特征见表1。
表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家沟组O1m5—O1m6段标志层特征表2 马五段地层划分与对比亚段对比划分的办法是以标志层为界限,再参考岩性、测井曲线特征,即以K1标志层指示O1m6段,K2标志层指示马五1亚段底部,K3标志层指示马五2亚段底部,K4标志层指示马五4亚段顶部,K5标志层指示马五5亚段,K6标志层指示马五7亚段底部,K7标志层指示马五8亚段底部[2] [3]。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适用标准文案鄂尔多斯盆地堆积——结构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2002年 9月目录序言一.地背景与结构演化(一)地背景⋯⋯⋯⋯⋯⋯⋯⋯⋯⋯⋯⋯⋯⋯⋯⋯⋯⋯⋯⋯⋯⋯⋯1(二)结构演化⋯⋯⋯⋯⋯⋯⋯⋯⋯⋯⋯⋯⋯⋯⋯⋯⋯⋯⋯⋯⋯⋯⋯2二.鄂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演化(一)奥陶系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4(二)石炭—二叠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0(三)中生界沉系统区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18三.鄂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盖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三)源岩特色⋯⋯⋯⋯⋯⋯⋯⋯⋯⋯⋯⋯⋯⋯⋯⋯⋯⋯⋯⋯⋯⋯25(四)集岩特色⋯⋯⋯⋯⋯⋯⋯⋯⋯⋯⋯⋯⋯⋯⋯⋯⋯⋯⋯⋯⋯⋯33(五)盖特色⋯⋯⋯⋯⋯⋯⋯⋯⋯⋯⋯⋯⋯⋯⋯⋯⋯⋯⋯⋯⋯⋯⋯44(六)天然气富集律⋯⋯⋯⋯⋯⋯⋯⋯⋯⋯⋯⋯⋯⋯⋯⋯⋯⋯⋯⋯四.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特色及天然气富集律(一)源岩特色⋯⋯⋯⋯⋯⋯⋯⋯⋯⋯⋯⋯⋯⋯⋯⋯⋯⋯⋯⋯⋯⋯55(二)集岩特色⋯⋯⋯⋯⋯⋯⋯⋯⋯⋯⋯⋯⋯⋯⋯⋯⋯⋯⋯⋯⋯⋯56(三)天然气富集律⋯⋯⋯⋯⋯⋯⋯⋯⋯⋯⋯⋯⋯⋯⋯⋯⋯⋯⋯⋯69五.鄂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特色及石油源价(一)源岩特色⋯⋯⋯⋯⋯⋯⋯⋯⋯⋯⋯⋯⋯⋯⋯⋯⋯⋯⋯⋯⋯⋯(二)集岩特色⋯⋯⋯⋯⋯⋯⋯⋯⋯⋯⋯⋯⋯⋯⋯⋯⋯⋯⋯⋯⋯⋯(三)石油成藏律⋯⋯⋯⋯⋯⋯⋯⋯⋯⋯⋯⋯⋯⋯⋯⋯⋯⋯⋯⋯⋯前言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采集、综合剖析和总结已有成就为主,要点野外检查和岩芯察看为辅,深入、综合、总结古人研究成就,研究盆地堆积演化历史,确立生储盖组合、联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达成相关研究内容,课题构成员自合同判定以后进行了大批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察,钻井岩芯察看等工作,达成了大批工作量,详细见表1。
表 1达成工作量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数目序号项目单位数目1古人研究报告资料采集本207蒲片判定片5002古人学术论文篇308粒度剖析片2003露头剖面采集条509物性剖析件1004钻井岩心剖面采集条20010报告插图幅5野外观察剖面条3011岩相古地理图幅6钻井岩芯观察井20012研究报告份1经过一年的工作获得了以下认识1.确立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堆积系统种类,此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堆积,包含4大堆积系统,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堆积,包含 6 大堆积系统,中生界侏罗系包含三大堆积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地层分析
2 地层 的划分标准
鄂尔 多斯 下古生 界地 层 的划分 ,特别 是奥 陶 系的划分 ,有 大批古 生物 学家 和地层 学专 家先后 作 了大 量 的工作 ,但 一 直存 在争 议口 。到 目前 为止 ,该 区下 古生 界划 分有 着不 同的标 准 。在鄂 尔多 斯西 缘及 邻 区 ,下古 生界 地层可 以划 分为 三个地 层分 区 :为鄂 尔多斯 本部 、鄂 尔多斯 西缘 及贺 兰 山 一河西 走廊过 渡 带地层区。鄂尔多斯西缘地层的划分对照了鄂尔多斯本部地层的划分方法 。 冯增 昭在研 究鄂 尔 多斯奥 陶纪古 构造 时 ,曾对 其 中统 采用 这样 的对 比方案 :鄂 尔多斯 本部 的马家 沟 段 相 当于鄂 尔多斯 西缘 的三 道坎组 ,马二 和马三 段相 当于桌 子 山组 ,马 四 、马五 和马六 段相 当于克 里 摩里组。但是 ,在长庆油 田九五研究成果 中,普遍采用以下对 比方案 :马一 、马二 、马三段对应于三道 坎组 ,马四、 马五段对应于桌子山组 , 马六段对应于克里摩里组” 。鄂尔多斯本部奥陶系上统的赵老峪 组相 当于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系上统的蛇山组 、 公乌素组 、拉什仲组及乌拉力克组。寒武系地层划分则相 对 比较统 一 ,鄂尔 多斯本 部寒 武 系上统 的三 山子组 相 当于鄂 尔多斯 西缘 的阿不 切亥 组 ;本 部 中统 的馒 头
1 区域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和鄂尔多斯黄 土高原之间,界于内蒙古板块缝合线与秦岭板块缝合线之 间, 西南部为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 , 西北部为阿拉善地块 , 东部 为鄂尔 多斯 地块…2( 1 。 【 图 ) ’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具有 明显 的南 、 北分 区性 ,以中宁一 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 ,在 中宁—青 铜峡 线至马家滩以北—横山堡以南存在一个转换带, 将西缘地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地史模拟与油气聚集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地史模拟与油气聚集的报告,800
字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地貌呈大小不一的环山形,主要由碎屑岩和泥岩构成。
最下层为中生代白垩系,时代大约为250-65Ma。
在早期的古生代中,鄂尔多斯盆地下面被四次侵
入海水所分割,其古生界地层构造特别复杂,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重构。
从沉积地层构造上来看,鄂尔多斯盆地的古生界地层被统一分为三大层段:第一个是上侏罗统——中侏罗统的界线,这个层段是非常贫瘠的火山岩,能源质较弱;第二段就是中侏罗统,这个段有较高质量的碎屑岩和泥岩构成;最后是晚白垩统,它以深海沉积碎屑岩和泥岩为主,能源质较好。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模拟与油气聚集,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沉积及陆相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油气聚集的情况。
研究发现,上侏罗统的油气聚集条件较差,只有少量的油气可能散落在表面;中侏罗统更加有利,其岩性是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而晚白垩统是最有利的,其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油气成熟度都有可能支持良好的油气聚集情况。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油气成熟度的变化对油气聚集的影响非常显著,且影响的程度会随着地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在勘探设计中,应根据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出有效的勘探方案。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长9:厚度在110 ~ 150米之间。下段为一套厚层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夹灰绿色—深灰色泥岩,上段为深灰色泥岩、碳质泥岩夹 油页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或者二者不等厚互层,东南部的沉积 凹陷中主要发育有厚层黑色碳质泥岩夹油页岩,代表剖面有李 家畔页岩、黄龙页岩等。主要为滨浅湖沉积,但长9末期在志丹 -甘泉-黄陵地区发育半深湖相沉积,以“李家畔页岩”及k0 标志层发育为特征(K0位于长9顶部,主要为暗色泥岩、页岩夹 灰色粉-细砂岩,具有高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以及在盆 地东北部因含凝灰岩而具有低阻、高伽马、自然电位偏正的特 点)。
洛河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 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 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 灰紫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洛河组含介形类、 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长1 :主要为准平原化环境,统一的湖盆解体,形成铜川、子 长、姬塬等小型湖泊,局部发育油页岩,(子长寺湾地区)见 完整的鲍玛序列及底模构造。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与灰黑色、 深灰色泥岩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砂质泥岩,在后期地壳抬升遭 受剥蚀,多数地区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与长2分层以K9标志层 为界(K9为黑色碳质泥岩,位于长1底0-5m处,页岩、碳质泥岩、 煤线夹凝灰岩,该段泥岩的电阻整体较高,只是在底部因凝灰 质含量较高而引起电阻值变低,表现为高声速,高伽马、自然 电位偏正等特点)。
泾川组:属白垩系下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 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 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 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 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鄂尔多斯地区马家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鄂尔多斯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油气勘探区,马家沟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地层单元,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对于研究该区域的沉积演化和油气藏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家沟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探讨。
岩相特征:
马家沟组主要由泥岩、粉砂岩和砾岩组成,其中泥岩含量最高达到90%以上。
泥岩呈灰色或蓝灰色,常含有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其颗粒粒度多为细粒或粉粒状;粉砂岩和砾岩则为灰色或灰白色,粒度较粗,与泥岩夹层分布。
岩石多呈水平或缓倾斜状分布,结构单一,无明显节理或褶皱。
古地理特征:
马家沟组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浅海或近滨海相,其形成时期为侏罗纪至白垩纪交界。
从岩相特征来看,该层主要由泥岩和粉砂岩组成,泥岩居多,表明其沉积环境以较为稳定的深海或海湾为主。
而砾岩可以反映当时沉积环境的动态性,其可能由于波浪、水流撞击而形成。
在地质构造上,马家沟组的分布范围较广,从鄂东北至鄂南地区,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海侵与海退、地壳抬升等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
例如,鄂东北地区的马家沟组主要分布于龙大地块,该地块为当时的陆块,受到环绕海洋的影响较小,因此沉积环境稳定,岩石多为泥岩,在岩层中分布与岩石类型较
为单一;而鄂南地区的马家沟组则主要分布于横山—南河地块,该地块在侏罗纪时期处于海洋中心位置,受到丰富的陆源物质的输入,因此岩石中含有大量砾石和颗粒较大的石英和长石等,呈现为多元的岩相。
总体来说,马家沟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表明其主要沉积环境为浅海或近滨海相,沉积环境较为稳定,而地质构造的差异则导致了岩相的多样性。
对于油气勘探来说,马家沟组的研究有助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区域,为地层划分与储层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及岩性简述
T1l 260~280 海西期(无明
灰色、灰白色块状砂岩夹同色泥岩及砂砾岩。
显的构造运
P3s 250~280
动)
下部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上部为棕红色含钙质结核。
P2sh 140~160
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及粉砂岩,上部夹 有1~3层硅质层。
石
盒5
中统
盒 子
下 石
盒6
组盒 子
盒7
二叠系
灰色、灰白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夹薄粉砂岩
、黑色泥岩及煤层(底部为北岔沟砂岩),主要含气层系
古生界
太原组
太1
太2
石炭系 上统 本溪组
本1
本2
马六
马五11
马 马五12
五 1
马五13
马五14
马 马五21
奥陶系 下统
马家沟
五 2
马五22
P1t1
P1t2 C2b1 C2b2 O1m6 O1m511 O1m512 O1m513
地
界
系统
新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下统
中统
侏罗系
中生界
下统
上统 三叠系 中统
下统 上统
层 组
洛河组 宜君组 安定组 直罗组 延安组 富县组
延长组
纸坊组 和尚沟组 家沟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
符号 Q
R K1l K1y J2a
厚度 (m)
主要运动
主要岩性
10~200 喜马拉雅运动 0~10 晚期燕山运动
J1f
厚层块状砂砾岩夹杂色泥岩。
T3y
1000~ 1100
印支运动
上部为泥岩夹粉细砂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中部以厚层块 状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下部为长石砂岩夹紫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气藏勘探与沉积地质学研究位居我国大陆第二大盆地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沉积盆地,其构造发育史大体与华北地台相当,属稳定的克拉通内盆地。
这里的沉积岩层厚度大、分布稳定,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及煤炭资源。
其中,中生界地层中主要分布石油,天然气则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地层中。
沉积盖层的发育大体可分为浅海台地(早古生代)、滨海平原(晚古生代)、内陆坳陷(中生代)、周边断陷(新生代)四个阶段。
本区气藏的形成与古生代的两大地质作用紧密相关,一是在晚奥陶世后,盆地区域性隆升,遭受长达1.3~1.5亿年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区域性广布的碳酸盐岩风化壳型储层;二是在中晚石炭世后本区开始下沉,接受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沉积,构成了古生界的区域性气源岩、封盖层,以及局部的砂岩储集体。
因此,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风化壳和上古生界的砂体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以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天然气勘探始于50年代。
纵观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历程,取得勘探重大突破并带动大规模工业化开发利用的是隐蔽岩性和地层圈闭气藏的勘探发现:八十年代后期,在盆地中部奥陶系碳酸盐岩的顶部古风化壳中发现了大型地层圈闭气藏(靖边气田);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中发现了大型砂岩岩性气藏(榆林气田),奠定了盆地的天然气勘探走向工业化开发利用的基础,从而也为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研究、天然气勘探方向与发展战略的制定标示了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平缓,面积大而丰度低是本区天然气成藏的重要特征。
因此,针对下古生界地层圈闭气藏和上古生界岩性圈闭气藏的成藏和分布规律的沉积地质学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鄂尔多斯天然气藏勘探开发的历程鄂尔多斯盆地的现代石油勘探已有近90多年的历史,以古生界为目的的油气勘探始于五十年代,30多年来的勘探历程大体有如下几个重要阶段:1、区域地质普查阶段(1976年以前),这一时期钻探18口井,在盆地西缘刘家庄构造上发现了工业气流井,刘庆1井日产5.97×104m3天然气流,是盆地发现的第一个上古生界天然气藏。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主要的油气勘探区域之一,位于我国北部,是一个中生代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是古生界沉积区,其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对于油气勘探和资源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生界沉积相是指地质年代为古生代的岩石沉积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的沉积相主要分为浅海相、河流三角洲相、湖泊相、黄土相等。
其中,浅海相又分为岛弧海相、浅海滩相。
河流三角洲相则是在海岸线近岸的地区,古河流将颗粒物和有机质带入海洋,形成泥沙和岩屑沉积岩,常常与煤炭赋存多有关联。
湖泊相是由于地壳变动使得东部盆地闭合,内陆湖泊形成淤积岩,常常伴有富含煤炭、石油的生物宝库。
黄土相则是由于第四纪冰川后的风化作用,吹积黄土,形成厚度达200米的黄土层。
层序地层学指研究同一以下的分层序列的分布、类型、组成、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环境演化和地质事件的响应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属于陆相的沉积盆地,属于第三纪以来的层序地层中上部。
将其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时期。
第三纪地层分为下第三纪、中第三纪和上第三纪,分别对应于古近系晚期、新生代下半期和新生代上半期。
第四纪地层分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于新生代晚期到现代。
不同的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序地层,有着不同的沉积物类型和岩相特征,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地质构造演化史。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区域内油气藏分布和储量和沉积环境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古今地质史非常完整,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古生界沉积盆地之一,古生代沉积岩系发育较为完整,层序地层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然而,目前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系统性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不同沉积相特征及其地层学意义的详细分析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揭示其沉积相特征和层序地层学演化规律,建立相应的地层学格架和层序地层划分方法,为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阶段划分提供依据,揭示盆地古生界层序地层演化特征,推动盆地古生界地层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对该地区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的认识,也将对盆地古生界地质史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的深入研究,揭示该地区古生界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及其古地理背景,为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古生界沉积相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古气候条件,揭示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沉积相解释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依据。
2. 研究层序地层学方法,探索层序界面及其对比特征,揭示层序地层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式,为建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奠定基础。
3. 分析地层学特征,揭示地层叠加构造及其演化规律,为盆地构造演化及区域构造特征研究提供支持。
4. 建立盆地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演化阶段划分方案,揭示盆地古生界地层序列发育特点,为盆地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3 研究意义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沉积相特征和层序地层演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该研究对于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沉积特征及地层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程度也相应不断提高,近年来,在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发现了很多藏有大型天然气的地段,这对于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也慢慢成为我们科学研究重点地区,对于构造活动比较微弱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开展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储存空间的展布规律和寻找油气丰富的地段。
一、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古生界地质构造特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的西部,横跨陕西、甘肃、宁夏、蒙古、山西五个省区,属于一个矩形构造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周围均以构造断裂和周围的构造单元相邻,东面以离石断裂带和吕凉山隆起带连接,西面主要以贺兰断褶带、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为界限和阿拉善地块相连,南部和渭河地堑的北界断裂带相连接,北部主要以伊盟隆起和古阴山褶皱造山带相连接。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现在的盆地构造面貌表明,其已经历过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的地质构造单元研究,主要分为鄂尔多斯克拉通和贺兰山坳拉槽。
鄂尔多斯克拉通作为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与兴蒙海槽及秦祁海槽的构造活动有一定关系,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和华北地台相同,早古生代的鄂尔多斯克拉通是陆表海,周围都是古代大陆或者由岛屿环绕,经过长期的风力侵蚀,形成了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下奥陶统顶部古风化面。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有明显的整体沉降的克拉通内凹陷性质,沉积岩延伸广阔,地层的厚度也比较稳定,沉积类型主要具有广覆型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是有长期继承性特征的古隆起区,大多数没有接受本溪组至石盒子组沉积,以冲积扇沉积为主要特征。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贺兰坳拉槽,呈南北向展布,属于长期继承性的三叉裂谷,在华北地台和阿拉善地块的中间,形成尖端向北的三角形,整体形态呈向南开口。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沉积演化主要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的整个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分为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变化。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盆地之一,其东部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古生界沉积区。
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是了解该地区古生代地层演化过程的关键。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地层主要由志留系、奥陶系和泥盆系组成。
在这些地层中,不同的沉积相记录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地质过程,可以通过对沉积相进行研究来揭示地层演化过程。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古生界地层中,主要的沉积相有陆相相和湖相相。
陆相相主要包括河流相、湖泊相和冲积平原相。
河流相主要记录了来自陆地的泥沙和有机物的沉积过程,而湖泊相和冲积平原相则记录了湖泊和冲积平原的沉积作用。
湖相相主要包括沼泽相和淡水湖相,沼泽相记录了水体富含有机质和硫化物的沉积过程,而淡水湖相则记录了水体相对贫含有机质和硫化物的沉积过程。
除了沉积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也是了解该地区古生代地层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
层序地层学研究主要通过对地层的纵向变化进行分析,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层序单元,并研究其形成机制和时空分布规律。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的古生界地层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层序单元,可以通过对这些层序单元的研究来了解地层的演化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_陈启林
第33卷 增刊22012年12月石油学报ACTA PETROLEI SINICAVol.33Dec. S.22012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8ZX05004-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2008E-0702、2008E-0706)资助。
第一作者:陈启林,男,1963年9月生,1987年获江汉石油学院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研究。
Email:chenql@petrochina.com.cn通讯作者:白云来,男,1957年11月生,1983年获西安地质学院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构造、盆地分析及油页岩研究。
Email:baiyl6666@sina.com文章编号:0253-2697(2012)S2-082-13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陈启林1 白云来1 黄 勇2 马玉虎1 刘晓光1 魏立华1 完颜容1 韩晓峰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兰州 730020;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摘要: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岩相古地理作图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编制了三级层序格架下的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7张。
研究区寒武纪总体表现为由清水与浑水交替出现的碳酸盐缓坡(黔东世—武陵世台江期)向清水碳酸盐镶边台地(武陵世王村期—芙蓉世)演变的过程,古气候表现为由干旱向相对潮湿演变的特点。
寒武纪早期(黔东世)即辛集组、朱砂洞组及馒头组下段沉积期表现为典型的南海北陆特征,因海侵作用的不断进行,寒武纪中期(武陵世台江期)即馒头组中段及上段沉积期原鄂尔多斯古陆被海水分割为3个相互分离的古陆(伊盟古陆、吕梁古陆及镇原古陆),至寒武纪武陵世王村期即张夏组沉积期海侵达到最大范围并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雏形和东西分异的古地理格局,寒武纪晚期(武陵世古丈期—芙蓉世)即三山子组中下部沉积期发生海退并形成了近SN向展布的“伊盟—中央古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一、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著名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其存留着丰富的中生代沉积地层及构造变形的应力古地理记录。
本文旨在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的研究,探讨其演化历史以及古地理意义。
二、地层与岩相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可划分为下奥陶统、上奥陶统、早泥盆世以及晚泥盆世四个地层单元。
而各个地层单元内部则见有多套层序发育,形成地层层次丰富的地层序列。
1. 下奥陶统
在下奥陶统中,主要出露了梁家河组、黄沙峪组、北山组等。
梁家河组为典型的河流沉积,表现出粗糙的岩石碎屑岩及颗粒溢流沉积的特征。
黄沙峪组则由砂岩、泥岩及碳酸盐岩组成,记录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环境。
北山组则主要由泥岩和弱成岩砂岩构成,显示了深水海洋试沉积环境。
2. 上奥陶统
在上奥陶统中,主要有四家子组和下杆门组。
四家子组由泥岩和砂岩交替组成,反映了深水海洋环境下的细粒沉积。
下杆门组则以砂岩和泥岩为主,显示了浅水海洋的沉积特征。
3. 早泥盆世
早泥盆世以南笼河组和永不显组为主。
南笼河组为泥岩和湖泊相砂岩的组合,揭示了湖盆沉积的特点。
而永不显组则由风化残积及沉积物填积形成的块状岩石组成。
4. 晚泥盆世
晚泥盆世主要有须家河组、南河组以及下托机组。
须家河组主要由黄色石英砂岩和泥岩组成,记录了较浅的湖泊相沉积环境。
南河组主要由沙岩和灰岩组成,显示了较深的湖泊相沉积。
下托机组则由长石石英砂岩和泥岩交替组成。
三、演化历史与古地理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经历了早奥陶、中奥陶及晚奥陶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和抬升过程。
其中,早奥陶阶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大量碎屑物和有机质的沉积阶段,反映了来自北部地区的碎屑沉积和陆源有机质输入的特征。
中奥陶阶段则是沉降速度缓慢的阶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内部的构造隆起带。
晚奥陶阶段则伴随着盆地内部的断裂活动,形成了不规则的断块,加速了盆地的抬升过程。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时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在早奥陶阶段,该盆地是一个发育活跃的陆源河流湖泊盆地,有机质输入丰富,沉积物厚度大,而后随着中奥陶阶段的到来,盆地沉积速度减缓,陆源沉积进一步减少。
晚奥陶阶段则是盆地发生断裂活动的时期,盆地出现了复杂的地貌形态。
在古地理意义上,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沉积记录提供了珍贵的陆相古地理信息。
了解到盆地的沉降和抬升过程,可以揭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古环境特征。
同时,通过对地层和岩相的研究,也可以推断出古地壳的稳定性、古气候的变化以及构造变形的活动程度等。
这些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盆地发育过程、沉积岩沉积环境及生物演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结论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该区域在古生代时期的演化历史。
在早奥陶阶段,该盆地表现出活跃的沉积活动,陆源有机质输入丰富;而在中奥陶阶段,则沉积速度减缓,阳光沉积减弱。
晚奥陶阶段则是地质变形活动发生的时期,盆地地形呈现出明显的地貌特征。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古地理演化和古环境变化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的研究,可以获得关于该地区古生代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
早奥陶阶段的活跃沉积活动和丰富有机质输入表明了盆地的发育活跃阶段,而中奥陶阶段的沉积减缓和陆源沉积减少则暗示着沉降速度的减缓。
晚奥陶阶段的断裂活动导致盆地地形的复杂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理解该地区的古地理演化、古环境变化以及构造变形活动的程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