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参考资料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

⑷桥涵变形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关于发布沉降 观测测量标志技术要求的通知》沪昆浙工函〔2010〕115号),确定其位置。 ②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 ③变形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观察、尺量;监理单位见证检查。 2. 沉降变形观测装置的规格、材料及埋设深度应符合《客运 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 158号)的相关规定。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第8页/共27页
6. 严禁采用单一附和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第24页/共27页
7. 低矮墩身无法观测,应将承台观测标挖出,埋入127PVC管 且露出回填土10Cm,并加护盖,观测承台观测标即可。
8. 桥梁铺架段应严格按照沉降观测细则要求的频次,对架梁 前、架梁后、运粱车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观测。 9. 应及时完成连续梁徐变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并应尽快对 已完成的连续梁进行初始徐变观测。
第7页/共27页
5.观测期内,墩台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 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 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 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二)主控项目 1.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标布设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高速铁路工 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的规定。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
第1页/共27页
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落变形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数据是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技术要求的依据。路基地段均应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观测采用观测桩法进行。在基床底层或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埋设,桩周围用级配碎石固定;当采用堆载预压进行路基处理时在卸载后埋设观测桩进行测量。
地基沉降观测 非岩石地基,均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 地基沉降观测可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位移计等方法进行监测。沉降板简单、实用、可靠,是常用的地基沉降观测方法。
地基沉降观测沉降板埋设示意图
路基沉降观测
果提缕尝艘备玻毯葱隐革路汝尼各佣煮洁塌倾吁纤消困泥脱篮称猛赤优祥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55896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55896
吕芭除鹰床利迭咋妖骸禾铃苔芦冀可镭陵襟蔑媳叛痔抠院炼梯烃约剩砰碗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55896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55896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四、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 垂直位移监测网可根据需要独立建网,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依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施测,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不能利用水准基点的监测网,在施工阶段至少应与一个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 全线二等水准贯通后,应将垂直位移监测网与二等水准基点联测,将垂直位移监测网高程基准归化到二等水准基点上。
沉降比较均匀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竖曲线半径应能够满足下式要求时,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
路桥、路隧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质量控制要求及工序质量责任制

测量工程师
1、负责制订测量方案和执行测量管理办法;2、负责测量原始记录的整理,内业资料的编制工作,保存测量记录,履行签字手续;3、协助测量班长做好测量方面的技术复核工作。
50-100元
司镜人员
1、熟悉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操作及维护方法,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测量仪器的通常检查、校正方法及检验周期;2、并经常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校正,爱护仪器。
50-100元
前、后视人员
1、熟悉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操作及维护方法,扶尺端正,标尺气泡严格居中,保证立尺垂直。
50-100元
记录人员
1、按规定格式认证做好测量原始记录工作,无涂改乱画现象,原始资料清楚、整洁、干净。
50-100元
2)工序质量责任制
工序质量责任制
工序
责任人
质量责任
处罚标准
沉降观测
测量பைடு நூலகம்长
1、严格执行有关测量标准,熟悉测量仪器的性能指标、操作及维护方法;2、正确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测量仪器的通常检查、校正方法及检验周期,并经常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校正、定期送检,并做好施工记录;3、明确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标准;4、坚持换手复测制度,严格对测量人员的资料进行检查复核,对测量资料和结论负责;5、定期对水准点进行检查和复核,保证桩位的正确性;6、测量资料按规定格式进行记录,并完善签字手续;7、测量资料必须是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测量观测资料齐全、详实、规范,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保存在资料柜内,以备查验。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观测质量控制要求及工序质量责任制
序号
主要内容
具体要求
1
沉降观测
1、使用观测设备经过计量检定,精度达到要求;2、沉降观测装置和侧向位移边桩的构造、结构尺寸和制作材料规格、材质等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无影响观测精度的缺陷;3、观测标埋设准确,牢固稳定,满足沉降观测要求,观测期间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在路基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在地基和基床底层的顶面设置剖面沉降管,或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的埋设位置允许偏差不大于20cm;4、定期对观测水准点进行检查、复测,防止水准点沉降、偏移,保证基准点的使用可靠,使观测数据准确、合理;5、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m;6、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剖面沉降的测量精度为8mm/30m;7、路基填筑或堆载时,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时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时,第一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2周,3个月后1次/月。无渣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8、无渣轨道一般地段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折角不大于1/1000;9、填土过程中根据观测结果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10、测量观测资料齐全、详实、规范,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11、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3)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14)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14)3.2主要设备配备 (14)四、沉降观测频次 (14)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15)5.1沉降监测网布设 (15)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16)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7)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7)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4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5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6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7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8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1:表1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8总计需要设置651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W±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13 /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路肩观测桩路基观测桩路基观测桩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1人,副组长2人。
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成果表达
绘制沉降变形曲线图、等值线图等 图表,直观展示沉降变形情况。
报告编制
编写沉降变形观测报告,详细记录 观测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和成果表 达,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03 现场实施方案与流程
现场踏勘与选点布网设计
踏勘目的和内容
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沉降严重区段和重点观测断 面;收集相关设计文件和资料,
改进措施建议
技术措施
针对沉降变形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技术改 进措施,如优化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等。
管理措施
从管理层面出发,提出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改进 措施,以确保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数据分析结果 的准确性。
05 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回顾
精度要求
根据不同工程需求和规范 标准,确定相应的沉降变 形观测精度要求。
误差来源
分析观测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 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控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误差, 如选用高精度仪器、加强 人员培训、优化观测环境 等。
数据处理与成果表达
数据处理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 析,得到沉降变形量、变形速率
现代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
自动化水准测量系统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等 设备进行自动观测和数 的应变和温度等参数,进而推算沉降 变形量。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利用激光扫描仪对目标物体进行快速、 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测量,获取沉降变 形信息。
精度要求和误差分析
施工期、运营期等。
观测频率
02
在观测周期内,根据沉降变形速率和稳定性要求,确定各观测
铁路路堤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

铁路路堤沉降观测的技术与要求一、铁路路堤沉降观测是啥?哎呀,小伙伴们,咱们来聊聊铁路路堤沉降观测这个事儿哈。
你看那铁路,是不是觉得它就那么稳稳地在那,火车跑得可欢快了呢?其实呀,这路堤的沉降观测可重要啦。
这就好比咱们盖房子要看看地基稳不稳一样,铁路路堤的沉降要是不弄清楚,那火车跑着跑着出问题可咋整呀。
这沉降观测呢,就是看看路堤有没有慢慢下沉或者变形。
为啥要这么做呢?因为铁路要安全呀,要是路堤沉降得太厉害,那铁轨就不平了,火车就容易出事故呢。
二、沉降观测的技术有哪些?1. 水准仪测量这水准仪可是个很厉害的家伙呢。
就像是一个超级精确的眼睛,能看出路堤高度的微小变化。
咱们把水准仪架好,然后在路堤上找一些固定的点,通过测量这些点的高度变化来知道路堤是不是在沉降。
这就要求我们测量的时候得特别仔细,稍微有点偏差,那数据可能就不准啦。
2. 全站仪测量全站仪就更高级一点啦。
它不仅能测量高度,还能测量角度啥的。
用全站仪来观测路堤沉降的时候,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获取路堤的信息。
就像给路堤做一个全方位的体检一样。
不过呢,这全站仪操作起来可能有点复杂,得好好学一学才行。
3. 测量频率这沉降观测可不是测一次就完事儿的。
得有一定的频率呢。
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测的勤一点,因为这个时候路堤可能变化比较大。
随着时间推移,如果路堤比较稳定了,那测量的间隔就可以稍微长一点。
就像照顾小婴儿一样,刚开始要时刻盯着,大一点了就不用那么紧张啦。
三、沉降观测的要求又有啥?1. 测量精度这精度可是重中之重呀。
我们测量出来的数据必须得很精确才行。
要是误差太大,那我们就不能准确判断路堤的沉降情况啦。
所以呢,不管是仪器的选择,还是测量的方法,都得保证精度。
2. 测量人员的素质测量人员可得是专业的呢。
他们得懂得怎么操作那些仪器,还得知道怎么处理数据。
而且呀,要有耐心和责任心。
不能随随便便测一测就完事儿了。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1]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0a43fd802768e9950e73851.png)
新建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客运专线公司2 0 1 0 年3 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4)一、适用范围 (4)二、技术依据 (4)第二章组织管理 (6)一、职责分工 (6)(一)建设单位 (6)(二)施工单位 (6)(三)监理单位 (7)(四)设计单位 (8)(五)咨询单位 (8)(六)评估单位 (8)第三章通用要求 (10)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0)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0)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2)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3)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4)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16)第四章专业要求 (17)一、路基工程 (1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7)ii欢迎下载(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28)(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30)(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31)四、综合评估 (32)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3)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35)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38)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9)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1)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2)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3)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44)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45)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46)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47)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8)第一章总则为指导铁路路基(含过渡段)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制定本方案。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1、桥梁: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
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1、桥涵: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
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2、隧道: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内容提要: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标的设置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 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观测点设置原则;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等设备。
其中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需要进行水准测量,其余剖面沉降管、分层沉降计等设备用于特殊监测项目,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情况明确设置位置、规格型号、观测技术要求及成果输出格式。
4、路基面沉降监测: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于路基成形后设置。
本线一般不采用预压措施。
当路基有预压土时,在中心两侧向外3.5m处增设2个沉降板,位于基床底层顶部,并将基底沉降监测的中心沉降板接管至预压土顶部,预压期间按规定要求进行观测;预压土卸除后,将基底沉降板截管至基床表层高度,两侧沉降板拆除,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再设沉降观测桩。
5、基底沉降监测:1)一般情况于线路中心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强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黏性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砂类土、碎石类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2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底面。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3)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路基沉降监测分为: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和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包括:在路基底部预埋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及路基面沉降监测桩,或一个剖面沉降检测管;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只有路基面设置沉降监测桩。
①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 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
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在涵洞一侧(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
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②正线路堑地段,及地质条件简单且路堤不高时,每50m 设置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路基⼯程沉降变形观测⽅案杭长⾼速铁路线下⼯程编号:02路基⼯程沉降变形观测⽅案单位:编制:审核:批准:年⽉⽇发布年⽉⽇实施路基⼯程沉降观测⽅案1 编制依据1.1《客运专线铁路⽆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1.2《客运专线铁路⽆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1.3《国家⼀、⼆等⽔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1.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1.52 适⽤范围杭长⾼速铁路HCZJ-3标段⼀分部线下路基⼯程沉降变形观测。
3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4 沉降变形监测⽹主要技术要求及建⽹⽅式4.1垂直位移监测⽹4.1.1垂直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4.1.2垂直位移监测⽹建⽹⽅式线下⼯程垂直位移监测⼀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等⽔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布设⽅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地测量点的⽐较,要求具有更⾼的稳定性。
基准点使⽤全线⼆等精密⾼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准点;(2)⼯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作点除使⽤普通⽔准点外,按照国家⼆等⽔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步加密⽔准基点或设置⼯作基点⾄满⾜⼯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准基点(含⼯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
监测⽹由于⾃然条件的变化,⼈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定期检测。
铁路工程施工沉降观测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1.1 路基: 1.1.1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1.1.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1.1.3 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改良土路基) 1.2 桥涵: • 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 洞沉降观测 1.3 隧道: •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 沉降观测 1.4 过渡段: • 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附注 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 段,高度小于5m路堤地段可 100m。 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每 个断面埋设2个。 一般地段和各类过渡段路基 25%的剖面埋设剖面沉降管作 校核剖面,校核剖面基底同时 布置沉降板与剖面沉降管。
沉降板
3
剖面 沉降管
1个/断面
4
单点 沉降计
1个/断面
200m
根据改良土工点、土质等具 体情况,且改良土路堤填高大 于5m时适当增设。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2.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2.2.1 路堤填高<3m ,且地基压缩层厚<5m 地段: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2.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2.2.2 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 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
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2.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2.2.3 路堤加载预压地段
铁路工程施工 沉降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路基、涵洞、隧 道等线下基础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
• 路基、涵洞、隧道基础的工后沉降量≤15mm;
• 桥墩、台工后沉降量≤20mm,相邻桥墩、台沉降之差≤5mm;
9.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作业。
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2.2外业技术准备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3 技术要求3.1 路基沉降变形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范和文件规定:(1)《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客运专线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指导方案》(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2 技术指标⑴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测量精度不低于±1 mm;⑵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⑶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一般每一填筑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
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d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设计要求时间。
⑷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筑速率,当坡脚边桩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mm/d,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大于10mm/d时,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填筑恢复到限值以内进行填筑。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施工程序布设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沉降观测流程图见图4.1。
5施工要求5.1观测项目图4.1 沉降观测流程图结合本工程特点、无碴轨道客运专线对路基沉降控制的要求,安排本工程的沉降观测项目包括:⑴地基全剖面沉降观测:在地基表面埋设全剖面沉降管,采用剖面沉降仪采集数据。
(整理)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XX铁路测量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047)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XX铁路NASZ-6标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本标段沉降变形工作内容包括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确保观测质量;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2.1.1技术交底:设计单位的明确技术要求:①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②观测设备埋设要求;③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④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⑤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⑥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⑦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2.1.2绘制变形观测网①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
(详见附表10)②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
③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
2.2外业技术准备2.2.1埋设观测设备:①按设计要求埋设观测设备。
②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各沉降观测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
(详见附图2)图2 沉降板保护措施图3 路基面观测桩保护措施③按照要求埋设工作基点、观测标志。
3.技术要求3.1 测量基础要求3.1.1 XX铁路NASZ-6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1.2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精测网水准基点。
3.1.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3.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本标段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3.2.1规定执行:表3.2 .13.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3.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沉降观测基本要求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1、桥梁: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
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1、桥涵: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
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2、隧道: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 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2R Sh> 0.4V sj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原则①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对于CFG桩加固至基岩的地段可放宽到100m。
②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③一个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④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观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设置距离桥头5~10m 20~30m 50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5m 20m处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⑤设计图监测断面布置路基沉降观测分布里程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 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②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 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7m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脚外2m 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④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5m 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⑤深厚层第四系土层地段、软土地段的桥路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附近设置。
采用机动钻孔(© 108mm引孔埋设PVC<(© 49mr)和沉降磁环,利用电磁式深层才沉降仪进行观测。
分层设置,厚度大于3m时,每3m增设一组。
(5)观测元件埋设说明1 )沉降观测桩:选择© 20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 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49 PVC 管)组成。
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 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3)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m及12(或10)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iX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1m。
并在桩顶预埋①20mn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8.0 1 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 (6)观测方法、精度与要求1)观测方法① 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 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 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路堤沉降变形监测断面示意图沉降板 <114<Ii 听|旺丄护I边桩大样图 4> 20m 钢筋 4> 20m 钢筋 沉降监测桩大样图4> 20m 钢筋 4> 20m 钢筋 ■■-测杆(钢管)© =20mm1沉降板示意图②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咼程。
③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路基面观測•咗—沉降板N工作基点—>观测方向路基工程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线路观测示意图①观测精度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士1.0mm,读数取位至0.1mm 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士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士2.5 〃。
②观测频次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
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过程中及时整理绘制“填土-时间-沉降”曲线图,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3)沉降观测要求①为了观测到各部位的沉降,从路基填土开始,沉降观测也随即进行。
预压地段按照相关要求在基床底层顶面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非预压地段,此时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也未填筑,在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范围内设置临时沉降观测桩,临时沉降观测桩的材质,埋置要求及观测标准与正式的沉降观测完全相同,待预压土卸载时,临时沉降观测桩随之拆除或废弃沉降板测杆随之降低,待基床表层的级配碎石铺设完成后,按照相关要求埋设正式的沉降观测桩,开始观测路基沉降。
②沉降板随着预压土的填筑而接高,随预压土的卸载而降低,观测连续进行,剖面沉降管和位移观测桩不受预压土的影响。
③沉降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④观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尽快妥善处理。
⑤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⑥元件保护要求I .各工区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II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皿.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IV .各工区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兀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
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7)资料整理要求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
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按照沉降评估单位规定的格式输入电脑,并进行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观测的荷载- 时间-沉降过程曲线。
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格式详见附表,以书面及Excel 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
2、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1)控制标准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2)一般规定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观测技术要求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5—10m 20~ 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