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恋物的表现
【育儿知识】小孩子有“恋物癖”吗
![【育儿知识】小孩子有“恋物癖”吗](https://img.taocdn.com/s3/m/c4e0ed9b65ce0508763213c0.png)
小孩子有“恋物癖”吗
小孩子有恋物癖吗
赵忠心
广西的一位家长问
宝宝四岁半,男孩,有恋物癖。
1岁多时恋毛巾,现在恋他的小枕头,走到哪抱到哪,脏了也不给大人洗。
他说喜欢闻那种味道儿,这是心理问题吗?如何纠正他的这种不好的习惯?
有的家长,没有弄清楚心理学上的概念,往往根据道听途说就很随意地在孩子身上生搬硬套乱扣帽子、贴标签。
这反映家长对孩子过于担心。
过度担心,往往会不自觉地把问题夸大。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恋物癖的病症,或称心理障碍。
但它都是出现在大人身上,常常是在青春期才开始出现的;而且是把无生命的物品作为性活动的对象引起性兴奋。
恋物癖一般出现在男性身上,所恋物品大都是女性贴身用物,如内裤、胸罩、装饰品之类。
四岁半孩子的表现,与恋物癖风马牛不相及,家长不要自己吓唬自己。
小孩子只是对一些物品特别爱恋。
小孩子出现这种情形,不必过于担心。
孩子越小就越容易扭转、纠正。
首先,家长要心态放松,不要过于紧张。
家长心里虽然重视孩子的不大正常的表现,但不要特别地关注,不要死死盯住不放。
要内紧外松,要假装漠不关心,给孩子的感觉是没有引起家长的关注,或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家长越是关注,很可能会在无意之中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客观上促使孩子更加爱恋。
其次,对这么小的孩子讲大道理,是不大起作用的。
小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不大稳定,注意的指向也具有很强的随。
幼儿依赖物品观察记录
![幼儿依赖物品观察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e47cc03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0.png)
观察目标:通过观察不主动交流幼儿的行为表现,通过家园共育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年龄段:小班段邢xx小朋友是本学期刚刚入园的小朋友,入园以来他不喜欢和小朋友玩耍,只处于自己的世界,不过他又是一个很讨老师喜欢的小男生,时常会冲着老师微笑。
好动的他几乎成了全园老师的焦点。
观察:镜头一:在吃饭、入厕、做游戏、睡觉时,老师都会看到他在自己玩耍,尤其是在午睡时间老师光哄她睡觉都要半小时,老师靠近他想去问问他看他在说什么,而他不理老师只是独自玩耍。
镜头二:他总在喝水时不好好喝水,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注意力总是不集中。
并不喜欢喝水,端起杯子就将水洒在桌子上。
镜头三:在入厕洗手时,不上厕所就到地上乱跑,拿区域角的东西独自玩。
会等小朋友离开之后他.看到没人了就又自己跑回教室。
镜头四:孩子在说话及表达时会出现不清楚的模仿现象。
分析:1.好奇心是幼儿的正常的心里表现。
说明他爱动脑筋。
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这种现象多半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在家里经常是老人带,老人常常对孩子的吃穿重视的比较多,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在家里陪宝宝能够做游戏的同龄朋友太少,从而导致自己会常常好奇外面的世界,喜欢自己尝试。
2.孩子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是受家长的影响,另外宝宝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比较忙,会让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奶奶带孩子和父母带孩子会有一定的差距,老人会比较疼孙子,他们往往会随着孩子的意思走,这种方式也是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自觉能力。
3.爸爸妈妈平时陪他的时间太少,他总是习惯固定的使用某一样东西。
这就说明宝宝的恋物、恋母情形比较严重,没有安全感。
加之刚入园对幼儿园的环境以及人物不够了解,很是好奇,所以加重他的好动力度,导致他不爱说话,就只想一-个人玩,不愿意与他人共同游戏。
4.幼儿说话不清楚常常是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发现别人不给他表达的机会,久而久之, 便会出现说不流畅这种现象。
采取措施:1.发现孩子有不愿表达的现象时,对此我采取及时的和家长沟通,得知孩子在家常常也不说话,平时在幼儿园里我会关注他,看看他都在独自做什么,在根据他所说的及时给予他帮助,慢慢的去靠近他,慢慢的让他喜欢上我,鼓励其他幼儿主动带他一起玩游戏,告知家长在家里多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多陪孩子,让他感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温暖与安全感,多鼓励他与小朋友分享、交流。
宝宝睡觉老爱抓被角
![宝宝睡觉老爱抓被角](https://img.taocdn.com/s3/m/12fe2cc4fd0a79563c1e72b8.png)
我的宝宝睡觉老爱抓被角我的宝宝睡觉时总要抓着被角才能睡着,请问专家们这是为什么?这是宝宝恋物癖,下面有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宝宝恋物为哪般看来像文文这样的恋物情结还真不在少数!虽然宝宝们恋上的东西各不相同,但症状却都差不多。
宝宝的恋物究竟是为哪般?·缺乏安全感宝宝恋物追根究底是因为缺少安全感,虽然情况有轻有重,但都和宝宝安全感匮乏有关。
宝宝的心灵极其敏感和脆弱,当他身处陌生环境时,曾经熟悉的物品能够起到消除紧张、缓解压力、帮助他适应新环境的作用。
·皮肤饥渴即使是大人,也有想被人触摸的渴望,这种皮肤的饥渴对儿童来说更加深刻。
当宝宝逐渐学会了行走,被大人抱着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如果父母长期忽略,宝宝触摸皮肤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养成咬嘴唇、吃手指、磨蹭绒毛玩具和小被子等恋物行为。
克服恋物有4法如果家里的宝宝有了恋物情结,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让他慢慢改变习惯——1.多拥抱平时多拥抱宝宝,多拍抚他的背部和头顶,给宝宝的皮肤“解解饿”。
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宝宝做错了事,也可以拥抱他。
经常性的拥抱能给宝宝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也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视作他的“精神保险带”。
2.睡前安抚现在有些家庭主张从小让宝宝分房睡,但就算让孩子独睡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
所有的宝宝都会害怕噩梦和黑暗,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癖”的,所以,爸爸妈妈在宝宝睡觉前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宝宝。
可以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或者开亮一盏小灯,等宝宝睡着了再离开。
这样就比较容易使其对小抱被之类物体“脱瘾”了。
3.准备迁移载体宝宝最容易对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多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
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他的表弟们),让孩子轮换使用。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bf2b6d83c4bb4cf7ecd175.png)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案例:俊俊两岁时,我们把他送回老家,近一年之后回来,我就发现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是抱着他的小毛毯。
外出时抱着,和小朋友玩时抱着,即便上了床,俊俊也要抱着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
俊俊的小毛毯脏了,妈妈想洗洗毛毯,他就大哭大闹一番。
于是,妈妈只好等俊俊睡着了偷偷地把毛毯洗干净烘干。
分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稔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它们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
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
-儿子为何喜欢小毛毯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
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这位钟情小毛毯的宝宝,两岁时离开了妈妈。
而此前,他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他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对他来说,选择小毛毯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专家说法宝宝对他经常使用的物品也会产生很强的依恋。
这种依恋虽然不能替代对父母的依恋,但宝宝可以随意控制他的依恋物,因此依恋物会带给他一种全新的感受。
当宝宝对某种物品产生依恋之后,这种物品也能替代妈妈给予宝宝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宝宝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一般来说,宝宝依恋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柔软的物品,其中最常见的依恋物是宝宝盖的毛毯,其次是宝宝最喜欢的布娃娃。
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
依恋非生命物品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
当妈妈不能照看宝宝,或者要把宝宝带到一个完全陌。
恋物癖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问题
![恋物癖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25de2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4.png)
恋物癖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问题恋物癖被定义为对非常规对象或身体部位产生性欲的一种心理疾病。
它是一种少见的性取向,但在某些群体中却相当普遍。
研究表明,恋物癖倾向的形成与青少年时期的发展阶段和心理问题有关。
本文将探讨恋物癖的发展阶段及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的问题。
第一阶段:儿童期在儿童期,恋物癖倾向可能并不明显,但一些早期的迹象可能透露出对特定物体的偏爱。
例如,某些儿童可能对玩具、衣服或其他物品表现出过度的情感依恋。
这种依恋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但对特定物体的偏好可能仍然存在。
第二阶段: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恋物癖倾向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性觉醒开始,并对性取向和偏好产生兴趣。
对物体的偏好可能具有性化的特征,即与性行为和性幻想有关。
在这个阶段,恋物癖的倾向可能变得更加明显和强烈。
青少年可能开始集中关注特定的物体或身体部位,并将其作为性幻想和性引导的对象。
这些物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例如丝袜、皮革制品或特定的身体部位,如足部、胸部等。
然而,这种对物体的强烈偏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恋物癖的发展。
在青少年时期,心理和性发展都处于关键时期,青少年经历许多心理问题和挑战。
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恋物癖只是他们探索自己性取向和身份的一种方式,而不一定代表他们将来会成为真正的恋物癖。
第三阶段:成年期在成年期,那些经历恋物癖倾向的青少年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问题。
恋物癖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性和情感关系,导致大量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他们可能发现很难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对特定物体的需求和兴趣超过了与他人的交往。
此外,恋物癖还可能导致违法行为,例如窃取或侵犯他人的财产权。
这可能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社会责任。
青少年问题与恋物癖的关联恋物癖倾向的发展与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些特定问题相关。
首先,青少年阶段是个人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个人形成健康的性身份至关重要。
恋物癖的倾向可能会干扰这一健康性发展的过程,导致青少年陷入性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混乱中。
幼儿恋物
![幼儿恋物](https://img.taocdn.com/s3/m/200e83c3b14e852458fb57f1.png)
幼儿恋物行为解析在我们幼儿教育生涯中,大多数老师会遇见一些孩子上幼儿园了抱着自己喜欢的小毛毯,不给就不往上幼儿园。
有的在平时吃饭、玩、看电视都要和小被子,小毛毯,小玩具等东西粘在一起,就连天天晚上睡觉都要跟亲爱的玩具睡在一起,没有那件玩具,他就睡不着。
很多人要问孩子是否是得了恋物“癖”呢,固然不是,只能说是体现在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由于恋物癖和我们一般遇见的幼儿对某样东西比较爱好、迷恋,截然不同。
恋物行为主要是由幼儿安全感缺少引发的(个别孩子是自闭症的表现),恋物对象大多是柔软的东西,像毛巾、毛毯、长毛绒玩具等,而恋物癖是属于性倒错疾病中的一种,其特点为患者难以克制不往迷恋异性的衣物,构成缘由有的学者以为这与下丘脑中枢神经介质分泌失调有关和等等其他缘由。
所以,家长也没必要过分的担心,孩子最多是一种恋物行为,但对此情况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有可能构成恋物癖。
首先,大家都知道婴儿刚一出生就哇哇大哭,标志着孩子用肺呼吸的开始,孩子哭泣是由于忽然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产生的不安,当医生用棉被把孩子牢牢的包裹住时,孩子渐渐就不哭了,为甚么呢?由于孩子在母亲肚子里被热和的羊水包围着,当他出生后忽然四周很空阔、皮肤同时也感觉到外界的变化,很敏感的他本能的感觉到不安全,当给他包住时,他感觉到四周的东西就象包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四边都有依托,他就会安静下来感觉到曾熟习的安全,这就是孩子在生命早期时取得的第一次安全感,随后孩子在天天的成长中,父母时时刻刻的照顾他,孩子渐渐的对父母产生了迷恋,做父母的都知道,当幼儿在晚上睡觉看不见父母就哭闹着不睡,一样在睡觉醒来时,看见的要不是父母,他就会不停的哭,谁哄他他都不睡,由于孩子此时感觉到父母在他睡觉的时候不在他身旁,没人保护他,他没有了安全感,不相信其他人,所以就不停的哭,当他看到父母走过来时,他又会更大声的哭,我们能感遭到孩子呜呜的哭声里,好象是在对妈妈诉说“妈妈,我睡着了,你为甚么不在我身旁保护我呢,你知道我刚才好畏惧呀”!当妈妈再将他抱进怀里时,他此时又感觉到妈妈怀抱里最是安全的,就渐渐的宁静下来。
宝宝恋旧是不是大问题呢
![宝宝恋旧是不是大问题呢](https://img.taocdn.com/s3/m/b2031de9866fb84ae55c8d70.png)
宝宝恋旧是不是大问题呢孩子好像总会有一两件特别喜欢的物品,即使再破再旧也不舍得扔掉,对它有很强的依恋感,父母总担心孩子这样恋旧、恋物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其实不然,孩子这样有原因,也有解决的方法。
作为父母,你有没有发现过宝宝这样的情况:给女儿买了新玩具,她却不领情,依然抱着那个旧得变了颜色的玩具熊不放手;儿子特别钟爱那件旧外套,跟他说都小得穿不下了,他去依然舍不得扔掉……宝宝这么恋旧是怎么了?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宝宝心理上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宝宝的这些表现是恋旧其实,在幼儿时期,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安慰物,这些安慰物可以是散发着奶味的小毯子,已经被摸得又脏又旧娃娃,破了个洞的毛巾等等。
这些在大人看来准备扔掉的东西,对于宝宝而言,却比钻石还要珍贵,这就是典型的恋旧情结。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对于很多宝宝来说,他们喜欢的东西无所谓新潮或者昂贵,它们只是能够安抚自己情绪的安慰物品。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当宝宝抱着温暖、柔软,有安全感的玩具时,他可以凭借由此产生的信赖感应对父母不在的状况。
而且,对于他喜欢的毛茸茸玩具或是他熟悉的毯子,能够帮助宝宝充满信心,也有助于宝宝更加独立。
同时,温暖、熟知的感觉还可以安抚宝宝失落或是恐惧的情绪,帮助宝宝睡眠。
”安全感,是宝宝恋旧情结的核心。
但是父母会发现,并不是任何舒服的东西都会有同样的作用。
在宝宝的眼里,他独有的玩具或是毯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慰物”,与其他极为相似的东西有不同的特性。
而且,即使是年龄小的宝宝也能分出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
当宝宝出现依恋某类物品的习性时,父母不需要强行去制止。
因为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或多或少会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感,这可能与其幼年经历中缺失安全感有关。
这是较正常的现象,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只要宝宝对安慰物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作息,那么父母就无需过度担心,有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这种行为。
如果宝宝把这种恋旧行为升级成为了极端状态,几乎24小时不离身,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生活,那就需要父母引起注意了。
解密宝宝依恋安慰物
![解密宝宝依恋安慰物](https://img.taocdn.com/s3/m/b9e21ee0da38376baf1faeaa.png)
解密宝宝依恋安慰物
安慰物是宝宝用于使自己感到更安全、更愉悦的东西,宝宝依恋安慰物是常有的,基本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些爸妈对这种偏执现象迷惑不解,甚至担心宝宝是不是有毛病了。
其实这不是病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反映。
宝宝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发生轻度紊乱、失衡(是阶段性的),从而导致宝宝心理紧张,感觉不安全,于是将精神的依靠寄托于安慰物或其他自慰的行为(如咬指甲、吮手指)。
安慰物有助于宝宝适应与妈妈分离的过程,克服焦虑,使他感到平静和松弛,有安全感;若安慰物没有了,就会紧张、烦躁,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宝宝恋物是普遍的,例如有些宝宝特别钟情于玩具小熊,像对朋友一样和小熊说悄悄话,把小熊视为家庭成员。
这在大人看来实在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宝宝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宝宝很正常的心理状态。
宝宝有一种不同于大人的心理特点,就是拟人化,具有泛灵的倾向,在他们的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生命、有情感的,所以宝宝特别富于想像,他们会说:别掐花,花儿会疼的。
爸妈对此不但不需要纠正,还应该顺应宝宝,促使宝宝的想像力充分发展。
宝宝依恋安慰物倾向有不同的程度,轻度的倾向是不过于固
执的、比较容易转移、不是特别依赖安慰物、不是长时间依恋同一安慰物。
而重度的倾向则是非常依赖、过于执著,没有安慰物神经就特别紧张,无法正常生活。
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情绪名词解释
![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情绪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b7044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4b.png)
幼儿对物品的依赖情绪名词解释恋物是指儿童与某一物品建立了一种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它与婴幼儿的情绪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从6个月起,婴幼儿就逐步地建立起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具体表现在喜欢依偎在母亲怀里等,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感情需要的依恋。
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依恋之情便会向某些方面发展,最为常见的就是将依恋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与物体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
因此,儿童恋物并非病态,而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
那么,当孩子出现恋物行为时,父母该如何进行引导呢?1、尽量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研究人员曾用猕猴做实验:强行把小猴从猴妈妈身边带走,并为它在实验室里准备了一个有热奶的“钢妈妈”,一个没奶的“绒布妈妈”。
按照“有奶便是娘”的推断,研究人员推断小猴与“钢妈妈”的关系更为亲近。
可事实并非如此,小猴不饿到迫不得已,不会离开“绒布妈妈”半步,一吃完奶就立马回到“绒布妈妈”的身边。
这个细节让研究人员看到婴幼儿内心对温暖和爱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超越了对食物的需要。
研究还发现,被带离猴妈妈身边的小猴在成年后性格冷漠,不喜欢群居,不与其他同类亲近,非常孤僻。
这说明温暖的肌肤相亲、温柔的话语交流、慈爱的眼神对视,是幼小生命健康成长不能缺少的成分。
因此,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重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2、为孩子多备几个迁移物消除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应该采取柔和的措施逐步进行,不能采取过激行为。
如果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依靠”,往往会适得其反。
父母可以用其他相似的物品代替。
同时提醒父母,孩子容易对毛绒玩具、床上用品、用惯的浴巾等物品产生依赖,父母在购买时,就要多备几个“情感迁移物”,比如准备两三床小被子、几个相似的毛绒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避免他对某一个物品情有独钟。
朋友的孩子两岁,对一张毯子“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但是这张毯子的尺寸是2米x2.3米,于是,朋友把毯子剪成了两半,虽然无奈,但是也是个好办法。
3、避免强硬地与孩子分开睡很多孩子都会惧怕噩梦和黑暗,因此,他们才会在入睡前的恐惧中产生恋物行为。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https://img.taocdn.com/s3/m/f65ea73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f.png)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摘要:恋物行为是2岁左右婴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
本文以个案跟踪的形式,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探析了婴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和矫正过程,记录了托班孩子——壮壮脱离恋物情结前后变化的经过,为今后类似案例研究和工作实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恋物行为矫正恋物行为在幼儿园、尤其在新入园的托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如有的宝宝每天带着自己的毛巾、毛绒玩具,有的带着妈妈的睡衣,还有的带着自己的尿布来上幼儿园。
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还会失眠、拒食。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恋物行为,可以缓解婴幼儿一时的情绪焦虑,满足情感需要,如果行为过度则会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交往。
因此,本学年我在工作中针对恋物行为比较突出的一个托班宝宝——壮壮,进行了个案跟踪观察与研究,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的干预和引导,使其在一年中终于戒掉了带大包包上幼儿园、抱靠垫睡觉的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案例简介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如他的名字一样胖胖壮壮、非常可爱的男孩子,他每天来园时都要求家长给他带个大大的包,包里装着他精心挑选的若干物品。
在园的各项活动中、各个环节中,他都形影不离这个大包。
观察一开学第一天,壮壮的爷爷奶奶送壮壮来上幼儿园,爷爷抱着壮壮,奶奶正一手拎着被子另一手拎着一个大包。
我连忙上前接下来,一看,大包里面有一个红色正方形棉靠垫、一辆玩具遥控汽车,还有一本汽车画册。
我说:“上幼儿园不用带这些东西的。
”奶奶说:“摆在这,他一会儿就会闹着要,我们出门都是走哪儿带到哪儿的。
”爷爷奶奶走后,壮壮如预料中的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没用,我就从大包包中取出一辆汽车递给他,他拿在手里还一个劲地哭着说要“巴”,我只好将大包拿来任他选,只见他放下汽车,拿出了那个红色正方形大棉靠垫,双手抱得紧紧地、脸贴上去使劲地嗅着、闻着。
宝宝有恋物癖怎么办?
![宝宝有恋物癖怎么办?](https://img.taocdn.com/s3/m/15ecfbeef90f76c661371a53.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宝宝有恋物癖怎么办?
导语:恋物癖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情况下顺其自然,不需要刻意去纠正,只要是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不危及宝宝的健康,家长就不要过多的去干涉。
如果宝宝出现恋物癖,要注意以下问题。
最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他们家可爱的宝宝,不过说到一个现象,她自己有点担心:宝宝今年1岁了,非常的活泼、可爱,可是就是有一个习惯,每天睡觉必须抱着一个玩具熊,不断的摸着玩具熊才能入睡,如果,把玩具拿开,他就会哭闹。
她问我该怎么办?这种情况是否正常?
宝宝有恋物癖怎么办?
其实,这是一种宝宝恋物癖,不用紧张也不用担心,这种情况3岁以后就会消失。
因为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非常陌生的,到了6个月,情绪开始出现分化,因为婴儿期,孩子是母亲的呵护和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的,一旦断奶或者脱离那种环境,宝宝就会失去安全感,所以,
这个时候如果身边有他喜爱的物品,就会变得非常的依恋,他们就是。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e50d3ad2524de518974b7d02.png)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导读: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宝宝恋物指的是宝宝的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
儿童恋物癖有何症状呢?六岁的佳佳有个怪癖,从1岁起,她每天都和熊娃娃形影不离。
前天,心理门诊心理学专家诊断说,佳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恋物癖,绝非个别。
这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
无论是到亲戚家做客、外出旅行或者上幼儿园,熊娃娃都是佳佳的第一宝贝,必须随身携带,紧紧地抱在怀里。
如果发现熊宝宝不在身边,她立刻就会烦躁不安。
佳佳的爸爸曾留学美国,他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应该顺其自然。
佳佳的妈妈却不苟同丈夫的观点,因为在幼儿园里,佳佳经常搂着小熊一个人独自发呆。
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佳佳很难融入复杂的社会环境。
夫妻二人各执一词,前天来到了心理门诊寻求答案。
心理专家诊断说,佳佳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儿童恋物癖,绝非个别,家长无需强行制止。
因为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儿童或多或少会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可能与其幼年经历中缺失安全感有关。
这是较正常的现象,并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儿童恋物癖真正的危害在于背后隐藏的不安全感诱发的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最终导致社交恐怖症。
专家说,很多白领阶层教育子女的方式逐渐西化,他们过多地注重子女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忽略了亲子互动,这些孩子在情感上是孤独而脆弱的,不得不借助身边熟悉的物品来排遣寂寞和无助,儿童的恋物癖其实是一种轻微的孤独症。
专家表示,儿童的恋物癖是可以通过一定心理咨询进行干预,主要是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创造一个开放、温暖、互动的家庭环境,转移其注意力。
*为什么宝宝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捻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这些物品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
恋物本身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消极影响,而是恋物的源头--安全感的缺失才是父母必须时刻关注的。
如何帮助宝宝戒掉恋物情结?
![如何帮助宝宝戒掉恋物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ea67d07faeaad1f347933f40.png)
依恋期因人而异
随着宝宝成长环境的不同,对于物体的依恋程度也出现明显差异,其关键在于宝宝所处的环境以及主要照顾者的忍受、认知能力。
乳房的依恋——约至2岁
2岁前的孩子对于妈妈的乳房更多的是依恋,体验到了身体的温暖舒适和妈妈对他的爱,从而获得了对环境基本的信任,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乳房成了妈妈的象征,这是婴儿依恋妈妈乳房的重要原因。
那么,都是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呢?大部分是柔软的物体,是可以让孩子拥抱、享有绝对操控权的物品,比如他们经常玩的绒布玩具、经常用的杯子、经常盖的小毛毯等。
5种最容易让宝宝依恋的物品
乳房、安抚奶嘴
新生宝宝对外界环境缺少安全感,一旦安全诉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宝宝就会对妈妈的乳房或者安抚奶嘴产生依恋,乳房可以给宝宝温暖舒适的身体感受,同样跟安抚奶嘴一样,也可以让宝宝产生陪伴感和安全感。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对物品的迷恋程度没有影响到生活作息,那么家长就无需过度担心。除非是宝宝的依恋行为变成了极端状态,几乎要把依恋物品24小时带在身边,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奶嘴,如果只在宝宝哭闹不休时拿来使用一下就可以,一旦宝宝经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烦啦,这不仅容易造成门牙突出变形,而且也很容易产生蛀牙。更何况嘴巴里整天塞着奶嘴,宝宝就不愿意开口,学习说话的进展也会很缓慢。
精彩推荐:
“恋物情结”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表现
最易让宝宝依恋的5种物品
百科详解:【宝宝恋物】
摇篮网育儿问答:
摇篮网友问:宝宝2岁,近段时间非常迷恋毛毯,吃饭、睡觉、玩的时候毛毯不离手,特别是不高兴的时候尤其依恋,想问这是不是心理问题,如何克服?是不是会持续很长时间?
如何戒除恋物习惯
对许多父母来说,要抽掉宝宝的奶嘴、旧毛毯巾、枕头,那可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善良的出发点总是换来宝宝的哭闹不休,然后又跌进妥协的深渊。究竟怎么改掉宝宝的恋物习惯呢?首先,大人不要对这种习惯感到奇怪,宝宝眷恋他朝夕相处的物品属于正常现象,千万不要让宝宝觉得自己的举止是不对的。在宝宝逐渐走向独立的时候,这些物品是提供安全感的拐杖。
幼儿恋物行为解析 幼教论文
![幼儿恋物行为解析 幼教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dced0852d380eb62946dd4.png)
幼儿恋物行为解析在我们幼儿教育生涯中,大多数老师会遇见一些孩子上幼儿园了抱着自己喜欢的小毛毯,不给就不去上幼儿园。
有的在平时吃饭、玩、看电视都要和小被子,小毛毯,小玩具等东西粘在一起,就连每天晚上睡觉都要跟亲爱的玩具睡在一起,没有那件玩具,他就睡不着。
很多人要问孩子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呢,当然不是,只能说是体现在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因为恋物癖和我们一般遇见的幼儿对某样东西比较喜爱、迷恋,截然不同。
恋物行为主要是由幼儿安全感缺乏引起的(个别孩子是自闭症的表现),恋物对象大多是柔软的东西,像毛巾、毛毯、长毛绒玩具等,而恋物癖是属于性倒错疾病中的一种,其特征为患者难以克制不去迷恋异性的衣物,形成原因有的学者认为这与下丘脑中枢神经介质分泌失调有关以及等等其他原因。
所以,家长也不必过分的担心,孩子最多是一种恋物行为,但对此情况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有可能形成恋物癖。
首先,大家都知道婴儿刚一出生就哇哇大哭,标志着孩子用肺呼吸的开始,孩子啼哭是因为突然感觉到环境的变化产生的不安,当医生用棉被把孩子紧紧的包裹住时,孩子慢慢就不哭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母亲肚子里被温暖的羊水包围着,当他出生后突然周围很空旷、皮肤同时也感觉到外界的变化,很敏感的他本能的感觉到不安全,当给他包住时,他感觉到周围的东西就象包在妈妈肚子里一样四边都有依靠,他就会安静下来感觉到曾经熟悉的安全,这就是孩子在生命初期时获得的第一次安全感,随后孩子在每天的成长中,父母时时刻刻的照顾他,孩子慢慢的对父母产生了依恋,做父母的都知道,当幼儿在晚上睡觉看不见父母就哭闹着不睡,同样在睡觉醒来时,看见的要不是父母,他就会不停的哭,谁哄他他都不睡,因为孩子此时感觉到父母在他睡觉的时候不在他身边,没人保护他,他没有了安全感,不相信其他人,所以就不停的哭,当他看到父母走过来时,他又会更大声的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呜呜的哭声里,好象是在对妈妈诉说“妈妈,我睡着了,你为什么不在我身边保护我呢,你知道我刚才好害怕呀”!当妈妈再将他抱进怀里时,他此时又感觉到妈妈怀抱里最是安全的,就慢慢的宁静下来。
新入园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策略
![新入园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9bf3083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7.png)
新入园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策略◎董吉贺刘金松理论思考【摘要】幼儿恋物行为是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幼儿对外界事物抵触,并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方 式,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因素。
新入园幼儿恋物行为是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幼儿园生活环境共同造成的,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欠缺适应能力都会导致幼儿产生封闭心理、缺少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
针对这些原因与影响,本文提出激发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引导幼儿熟悉新环境、创造交流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减少幼儿的恋物行为等教育策略。
【关键词】恋物行为;家庭教育;封闭心理一、 幼儿恋物行为及其表现幼儿恋物行为是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幼儿对外 界事物抵触,并逬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方式。
此现象在新入园 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
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开始接触外界事物的 阶段,幼儿对外界事物接触的频率和方式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 响。
新入园的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容易对自己熟悉 的物品产生亲近感,具体表现在不能离幵某一物品、对某一物品 过度的关注等,于是便产生了恋物行为。
想让新入园的幼儿减少 恋物行为,最主要的是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教师和父母应帮助 幼儿接触新事物,减少对新事物的恐惧感,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 探索欲和好奇心,由此,减轻幼儿的恋物行为。
二、 恋物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幼儿恋物行为对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幼儿时期是幼儿对外 界事物产生初步认知的起始阶段,幼儿过于依赖某个物品,容易 忽略对其他事物的关注,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环境,甚至在新的 环境中,无法与其他同龄人交流,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 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导致幼儿产生封闭心理冬冬入园后一直不爱说话,其他幼儿的游戏和活动完全吸 引不到冬冬的注意力,但是玩玩具小汽车的时候冬冬却非常专注,任家长、教师或是其他幼儿喊他都不理不睬,一个人可以玩一整 天小汽车,有时玩起来甚至不愿吃饭、睡觉。
孩子恋物癖是怎么回事你家宝贝有“恋物癖”吗?
![孩子恋物癖是怎么回事你家宝贝有“恋物癖”吗?](https://img.taocdn.com/s3/m/00cf580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1e.png)
孩子恋物癖是怎么回事你家宝贝有“恋物癖”吗?恋物癖对成人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在与这些物品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会得到放松,产生安全感,一般都是小枕头,小被子,一些公仔等柔软物。
简单地说,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
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
作为家长也要仔细判断孩子恋物癖的症状,如果孩子的各个方面发育正常,依恋行为也很正常,这就无需过度担忧。
但是,如果宝宝恋物过度,可能传达着着一些不良的信号。
如过您家的宝宝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到公园甚至跟爸爸妈妈去游乐场玩耍都总是要带着奶嘴或者是自己的小枕巾,就算爸爸妈妈或老师制止也是过不了一会儿又会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的身边。
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讲称之为——触觉过分依赖,这样的孩子也许最开始就是因为身体的,某种不舒服或者是自己没有得到满足感而对某种东西产生的过分依赖,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家长关注!我们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触觉过分依赖:有些孩子因为出生前后缺氧,或其他因素等,致使脑补的感觉统合不良,触觉运作无法顺畅,或者是在婴儿时期,触觉需求(例如口欲)没有获得适当的满足,就会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长期对某一特定的触觉刺激产生过分的情感依附。
比如,有些妈妈在孩子正常的口腔敏感期内阻止孩子吸手指,不准孩子吸奶嘴,或者因为害怕孩子把玩具放到嘴里,不给孩子玩玩具等,就会导致孩子的口腔触觉体验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产生变本加厉的依赖行为。
触觉过分依赖型的孩子还常常会有以下特征:1.不停吸吮手指头,咬指甲;2.过度依恋自己的小手帕或小棉被;3.过分喜欢摸别人或某些物品;4.需要父母给予特别多的抚摸。
本来,孩子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形成上述种种过分依赖的行为,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了,尤其是孩子在思考或者紧张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很怪异的行为。
宝宝喜欢摸着妈妈耳朵睡觉
![宝宝喜欢摸着妈妈耳朵睡觉](https://img.taocdn.com/s3/m/ee9dee7601f69e31433294a4.png)
宝宝为什么喜欢摸着妈妈耳朵睡觉其实,幼儿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睡觉,或者喜欢抱着柔软的被子、玩具等,都是恋物行为的一种,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不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家长不用担心。
宝宝快上幼儿园了,可是睡觉的时候还总是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入睡。
宝宝是不是不正常啊?其实,幼儿喜欢摸着妈妈的耳朵睡觉,或者喜欢抱着柔软的被子、玩具等,都是恋物行为的一种,是婴幼儿发展过程中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不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家长不用担心。
恋物行为与慰藉物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慰藉物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甚至会失眠、拒食。
这些慰藉物通常是幼儿喜欢的、经常使用的柔软的用具和玩具,从这些物品上幼儿可以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获得心灵的慰藉。
其实不只是孩子,许多成人也喜欢抱着柔软的东西入睡,这主要是因为柔软的物品比如毛绒玩具、被子等会给肌肤一种舒适的感觉。
这也就是所谓的“皮肤饥渴”。
美国著名的动物心理学家哈洛曾用罗猴做过试验,用两个假的母猴――一个是由金属丝构成的“金属母猴”,另一个是用一层柔软的毛巾包裹着圆筒组成的“布母猴”做代替母猴,结果发现小猴子与“布母猴”产生了依恋的关系,而“金属母猴”却没有得到小猴子们的依恋。
当把幼猴与两个“母猴”隔离一段时间后再放到一起,此时,只有“布母猴”抚养的幼猴似乎感到一种安慰,依然保持着对“布母猴”的依恋。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身体接触是否舒适决定着孩子是否产生依恋。
所以,不管是孩子、大人,还是动物,所“恋”之物都是那些比较柔软的东西。
在这种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恋物行为与社会性依恋恋物行为多是伴随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依恋的伴随行为。
社会性依恋是婴幼儿与抚养者、照料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表现为努力寻求并保持与母亲和其他成人的密切的身体联系,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舒适、安慰与满足。
幼儿园新生的恋物情节
![幼儿园新生的恋物情节](https://img.taocdn.com/s3/m/8a9f3a0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5.png)
幼儿园新生的恋物情节新生宝宝入园会面对一些问题的,首先则是对于孩子入园第一天的场景,好不容易第一天熬过去了,家长们又发现了宝宝新的问题,宝宝的心的问题家长可以根据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把被子做成“汪汪狗”然然是一个30个月大的小女孩,刚进幼儿园托班。
每天来上学时书包里都放着一只小小的婴儿枕,上面绣着一头象。
一到午睡时间,她就向老师要:“我的象姐姐呢?”然后把象枕头抱在胸口甜甜地睡了。
偶尔翻身的时候,小手又开始到处乱摸,摸到“象姐姐”就放在鼻子前用力闻一闻,再接着睡。
万一摸不到,那就要“大闹天宫”了。
佳佳每天都抱着她的“汪汪狗”来上幼儿园。
所谓“汪汪狗”其实是一条被子,她外婆为了方便携带和保持清洁,把小被子卷成一团然后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好,只露出一个被角,佳佳叫它“汪汪狗”。
进入幼儿园后,她几乎时时刻刻都拎着汪汪狗:拎着哭,拎着走路,拎着解小便,拎着滑滑梯,拎着做游戏,拎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更是一定要摸着露在外面的被角。
有时候做操、游戏、吃饭时,她也会忘记汪汪狗把它丢在一边,但回头想起来后一看手里没有汪汪狗,就哇哇大哭。
阳阳则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衣服走进教室。
为了骗她放下衣服,老师让她来到玩具架前,说:“你把整个筐都拿过去,放到桌子上玩。
”没有想到,阳阳把妈妈的衣服往筐里一放,两只小手捧着筐就走。
记者随意抽查了一个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两三个这样有恋物情结的小朋友。
恋“被子、毯子、枕头”的人最多,其次是妈妈的衣服等。
还有一些孩子的依恋物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有个小女孩每天早上都要拎一只袜子到学校;有一个特别喜欢家里的小椅子,死活让爸妈每天带着小椅子到幼儿园去;还有一个小男孩每天拎着妈妈的文胸去学校。
幼儿教育“恋物症”不能说断就断怎么孩子就恋上这些东西了?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也很尴尬。
幼儿园老师说,孩子的这些习惯大多还是拜家长所赐。
佳佳的外婆就告诉老师:“佳佳1岁左右断奶时,就盖着这条小被子,后来她就一直认准这条被子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宝恋物的表现
宝宝恋物指的是宝宝对某一物品产生强烈的依恋,并从物品中获取安全感的现象。
宝宝对物品的依恋表现为一种强烈的需求,离开依恋的物品就开始焦躁、哭闹。
常常抱着某些物品才能入睡、吃饭等,严重的会呈现出一种24小时形影不离的状态。
宝宝恋物现象发生的时间
宝宝在6个月大时就可能发生恋物行为,2岁开始表现得更为强烈。
宝宝2岁之前最可能对乳房产生依恋,这是一种对母体的依恋。
2岁之后可能对奶嘴、奶瓶、毛毯和毛绒玩具等产生依恋。
宝宝发烧吃什么食物宝宝秋季感冒周岁宝宝怎么断母乳宝宝拉稀怎么回事宝宝疫苗可以不打吗三个月宝宝发育指标
宝宝最容易依恋的物品
1.乳房、奶瓶
宝宝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就是食物,对乳房、奶瓶的依恋是一种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表现。
2.指头、玩具或拳头
指头、玩具或拳头都是宝宝能够完全掌握的物品,能够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使他们更加愉悦,能够尽快地排解负面情绪。
3.毛毯
毛毯几乎可以说是仅次于奶瓶的依恋对象。
长期使用过的、破旧的毛毯上留有宝宝熟悉的味道,尤其容易让宝宝产生依恋感。
4.柔软物品
柔软物品的触感能够给宝宝带来心安的感觉。
5.照顾者的身体
经常照顾宝宝的人,其身体某些部位也会成为宝宝依恋的对象,比如头发、手、耳朵等,甚至固定长度的头发才能让宝宝安然入睡。
宝宝恋物有哪些原因
宝宝恋物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表现。
宝宝从可以随意掌控的物品中寻求一种全新的感受,以此来代替无法从照顾者身上得到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在陌生环境里的焦虑和恐惧感。
对柔软物品的依恋也是一种“肌肤饥饿”的表现。
过早让宝宝独睡、初入幼儿园或者是遭遇较大的刺激都可能导致宝宝恋物行为的发生。
如何看待宝宝恋物现象
宝宝恋物不是一种病态行为。
只要宝宝的行为、情绪、智力等方面发育正常的话,宝宝恋物行为就不是异常的,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宝宝通过这样的行为完成从“完全依恋”到“完全独立”的成功过渡。
然而,如果宝宝的依恋行为处于一种极端的状态,几乎24小时都离不开自己的依恋物时,家长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种依恋会对孩子的身体、行为、情绪等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宝宝恋物如何预防和对待
如果宝宝的恋物表现为一种抱着依恋物才能入睡的状态,可以不用多加干涉,不要强行地分离宝宝和他的依恋物,顺其自然就好,注意依恋物的卫生。
要帮助宝宝戒除恋物行为的话,最主要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安全感。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转移宝宝注意力
多准备类似的依恋物作为“迁移载体”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使宝宝无法“专情”,让他明白无法从无生命的物品中得到感情的交流。
2.尽量避免宝宝一个人独处
宝宝在独处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安全感,最容易对物品产生依恋。
所以妈妈要尽量不让宝宝一个人独处。
3.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在宝宝睡觉前给他讲故事,播放舒缓的睡前音乐,在卧室中留一盏小灯(不要长期使用小灯)。
如果宝宝是独睡的话,等宝宝睡着了再离开房间。
4.平时多拥抱宝宝,对宝宝的头部和背部进行拍抚
对宝宝的拥抱和拍抚可以解决“皮肤饥饿”状态,从而减轻对依恋物的触感的需求。
把拥抱变成一种日常行为,让宝宝感受到你的拥抱是无条件的,你是爱他的。
这样,宝宝能够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5.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
通过户外活动来使宝宝多和外界接触,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扩展自己的视野来体验生活的乐趣,将宝宝的兴趣诱导到其他地方,并以此为契机来建立家人之间的依恋感。
6.选择合适的时机来戒除宝宝恋物行为
选择宝宝压力较小的时机来进行行为的戒除,在孩子的生活坏境突然发生改变时,不要
采取任何措施,例如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一切要等孩子较为适应了之后再行动。
在戒除宝宝的恋物行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强制性戒除,这样反而会造成宝宝情绪上的恐惧,甚至造成宝宝人格上的创伤,很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7.进行告别仪式
在帮助宝宝戒除恋物时,可以采取某一种形式,比如引导宝宝对奶嘴说再见,然后将奶嘴彻底地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