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①,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②,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所见? 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鉴:照。
②鸿;大雁。
号(hao):鸣叫。
译文:
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昏乱社会中“忧思独伤心”的情怀。
诗中创设了一个清冷的意境,塑造出一个孤傲、悲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人借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象征自己,托物抒怀,隐蔽曲折地表达出激愤不平的情感。
为什么用曲笔呢? 魏晋易代之际,政局险恶,民不聊生。
司马昭妄图篡权,大肆迫害文人,社会相当黑暗,诗人不敢明言心曲是可想而知了。
我们由诗中所描绘的明月、清风及诗人起坐弹琴、徘徊忧伤等形象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忧生之嗟、抑郁不得志之叹。
尤其是“孤鸿”和“翔鸟”,简直就是诗人的化身。
那声声哀鸣萦绕在我们的耳际,回荡在我们胸中。
久久挥之不去,令人心痛不已! 那是诗人流血的心在倾诉……
“徘徊”二字是诗人心境的流露,明写动作,暗写心理。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忧思难解、悲哀在心的沉重与压抑! “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不仅是这首诗的中心所在,也可以说是这组“咏怀诗”的意境总括。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解释: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原文:《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咏怀原文及鉴赏
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咏怀原文及鉴赏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鉴赏阮籍的诗大量运用了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
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
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
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
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
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译文】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失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拓展】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
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
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史传记载他“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他将情绪发泄出来而作组诗《咏怀八十二首》,此诗便为其中之一。
古诗词临摹字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小篆字帖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译文 : 到了半夜还不能入
睡,就坐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 的帐幔照了进来,清 风吹着我的衣襟。失 群的大雁在野外哀号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
北林鸣叫。这时徘徊
会看到些什么呢?不
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简析 :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是一首五言诗
。诗中以“明月”、 “清风”、“孤鸿” 、“翔鸟”的意象, 映衬出诗人不寐而弹 琴的孤影,道出了其 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
徊和忧思。此诗反映 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 环境中,在种种醉态 、狂态掩盖下,内心 充溢的无限孤独寂寞 、痛苦忧愤之情。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出自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赏析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赏析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 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 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 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 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 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 传说、寓情于景、借古讽今等表现手 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妒俗、感慨 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 言近旨远 的艺术风格。
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
的孤独和忧思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 我,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 思,永恒的悲哀……
•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 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 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 中的隐忧。 •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 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夜 中 不 能 寐 , 起 坐 弹 鸣 琴
咏 怀 八 十 二 首 ( 阮 其 籍 一 )
诗歌鉴赏
诗歌的诗眼是?
为何而忧?
如何写忧?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 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 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 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独专国政。 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 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 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晋朝。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 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 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 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 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 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 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 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 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 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 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 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 和愁闷的心情。
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 “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 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 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 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 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 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 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 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 意味无穷。
• “薄帷”、 “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 透背 • 明月相伴、清风
相慰,形影相吊,
高洁而落寞幽独
• 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 “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
• “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 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 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 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 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 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 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 中。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原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
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
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② 鉴:照。
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作者简介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
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
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
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
辑有集13卷,已散佚。
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
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咏怀八十二首
创作背景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原有雄心壮志。曹魏后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他们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己人物, 造成异常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阮籍随着政治风云日趋险恶,只得放弃了自己的雄心,用佯狂的办法来躲避矛 盾,终日饮酒,不问世事,“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虽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内心极端痛苦。史传记载他 “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痛苦与愤懑在诗歌中用隐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 就是五言诗《咏怀八十二首》。
作品原文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①。 薄帷鉴明月②,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③,翔鸟鸣北林④。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 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 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 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其一 ①夜中:中夜、半夜。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 抚琴。”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②鉴:照。薄帷:薄薄的帐幔。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③号:哀号。 ④翔鸟:盘旋飞翔鸟儿。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 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住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其三 ①嘉树两句:喻繁盛时情况。嘉树,指桃李。蹊,道路。 ②秋风两句:喻衰败时情况。藿,豆叶。 ③繁华两句:一切繁华景象都要有衰败的时候,殿堂上面也有一天会长起荆、杞等杂树。 ④西山:指首阳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之处。趾:山脚。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抒情组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 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咏怀(其一)阮籍
• —— 邻家美女未嫁而亡,
他哭吊送丧,甚是悲哀
• —— “杀父尤可,至杀母乎!”
“杀父,天下之极恶,
而以为可乎?”
“禽兽知母而不知父,
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
禽兽不若。”
•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 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 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 “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
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 “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
• 听觉
• • • • • • •
三、四、五、六句有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明月、清风、孤鸿、翔鸟 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之境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试作分析 借景抒情 以动衬静 用典
• 之情。
• 2、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和专制残暴。
• 3、借饮酒、求仙表现遗世独立、高蹈出世
•
的情怀。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品读与鉴赏
• 诗眼表现为诗歌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句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一个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出现
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 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 忧愁。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 忧愁。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 子忧时忧世的表现, 柏舟》 子忧时忧世的表现,如《柏舟》:“泛彼 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 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诗歌表达的情感
•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 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 愤懑 等复杂的感情。 等复杂的感情。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 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 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 人的眼前耳畔。 人的眼前耳畔。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意境中感受 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 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 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 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 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 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 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 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言在耳日之内,情寄 八荒之外” 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阮籍《咏怀(其一)》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其一)》赏析阮籍的《咏怀诗》共八十二首,非一时之作。
其内容主要表现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因当时现实引起复杂矛盾而产生的苦闷心情。
本诗是《咏怀》的第一首,主要表现作者夜晚孤独、凄清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诗的主人公、主人公在做什么。
时间是“夜中”,主人公是诗的作者,他因“不能寐”而起坐弹琴。
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帷照在主人公的身上,清风也透过窗帷吹拂主人公的.衣襟,孤独的鸿雁在野外哀号,飞翔的鸟儿在北林悲鸣。
前两句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后两句见出其处境的凄清。
最后两句写主人公的心态,先说自己得不到任何的慰藉,又说自己独坐既忧愁又伤心。
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1.以景喻情。
主人公独坐,只有明月相照,清风相拂,但明月、清风何能理会他的心情?主人公只能感到自己的孤独,他弹出的琴声,自然更是无人理会。
而主人公听到的是孤鸿哀号,翔鸟悲鸣,这凄清的景物,正以见出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凄清之感。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曲折地表达出在当时恐怖政治统治下的自己的孤独和凄清,从而表现了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2.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
前两句叙事,中间四句写景,结尾抒情。
但其重点在写景,所费笔墨较多,旨在通过写景来曲折表达心态,从而突出本诗的主题思想。
【关于《咏怀(其一)》的原文及赏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 •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 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 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 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 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 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 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变一变,你还会吗?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宋)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问题:全诗创作的意图表现在哪一个字上?诗中是怎样 具体表现这一意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主旨表现在一个“归”字上。诗的第一、二 句说长久客居外地,华发早生,此刻乘舟自桐庐归来, 可见思归之情非常急切;中间四句写归途景物,在落日 余辉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天色渐晚,晚 风渐紧,暮潮兴起,阻止归程,只好夜泊渔浦;七、八 两句写此时又听得阵阵落雁的声音,更加剧了作者的思 归之情。总之,这首诗写岁暮景物,紧紧围绕一个“归” 字,抒发作者浓浓的思归之情。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忧思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眠,起来弹琴), 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 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 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 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点破忧思、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
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1、夜中:中夜、半夜。
2、薄帷:薄薄的帐幔。
3、鉴:照。
4、)孤鸿:失群的大雁。
5、号:鸣叫、哀号。
6、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7、北林:表示忧伤。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鉴赏: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赏析
由于诗人身处魏晋易代之际,政局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十分残酷,许多仁人志士无辜地受到了牵连和杀害,朝野上下人人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感到极度的苦闷、彷徨,但是又不敢明白地表露自己的态度,因而在诗中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使诗中的形象隽永蕴藉,言近旨远,寄托遥深。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窜飞不停。从写景状物来看,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从摹情表意来说,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崩化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既是身之失群,更是心之失群,诗人的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自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目之所见,身之所感。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月光本来是静的,但经过纱样的窗帘的折射,便有了动态的朦胧感。这里隐约朦胧的月光很像唐宋词中缥缈迷蒙的烟,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又因是“夜中”之月,“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据鲁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考证,魏晋名士都“宽袍大袖”,如此看来,寒风极易透过衣襟直达肌肤,继尔全身,这种无处逃循的寒冷感,正是诗人身处乱世,孤零无所荫蔽,饱受惊惧侵袭的生动传达。此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特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②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 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 作简要分析。(5分)
(5)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去:离开。 直译: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 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赏析:此两句以凤凰鸟的无奈传达诗人的无奈。 (6)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直译: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应该有的位置,这悲伤让 我内心非常伤痛。 赏析:此两句借对凤凰鸟的惋惜以传达诗人对自我人 生遭遇的感伤。
[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 远大(或“心忧天下”);才能出众。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 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 己”),写出了自己具有报国之心却无奈政治腐 败的国家现实,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 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徒集团的暗影;这条路上,洒下了若 干泪珠!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纵然呕血数升;为好友嵇康, 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着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 史无前例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居心泪为友人送别; 为生疏的兵家女孩,女孩好看而具才情,未及出阁,得病身亡, 他冒鲁莽轻率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妙的性命送行。 这条略,满意泪珠。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点吓人。当名望高的人 裴楷前来走访,他只报以翻白眼。裴楷清楚,阮籍的人的生活之 路早已逾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 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而后离去。似的,阮籍 人的生活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一些美妙的性命,都已消 失。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捍御寒风,来自人间的寒风。 继续,踽踽孤行,移向自个儿的穷途。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魏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作者简介】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译文】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在野外哀号,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不过是独自伤心罢了。
【注释】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诗》诗句:“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意思是因为忧伤,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就起来弹琴。
夜中,中夜、半夜。
薄帷鉴明月: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了进来。
薄帷,薄薄的帐幔。
鉴,照。
孤鸿:失群的大雁。
号:鸣叫、哀号。
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
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北林:《诗经·秦风·晨风》:“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后人往往用“北林”一词表示忧伤。
【赏析】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
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
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
然而。
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
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
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
阮籍《咏怀诗》其一赏析《咏怀诗》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赏析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
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忧愁。
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子忧时忧世的表现,如《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但此诗全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月清宵之中发散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的明亮清爽,是中宵实景,正衬出诗人弹琴的高致。
一片心境如明月的澄澈,又如清风的舒爽,寄托于夜半琴声之中,此中原无忧愁可以寻绎,但后面四句的徘徊忧思,却写出夜中不寐的根由,而使如此明亮的夜晚,如此高洁的琴声,都似弥漫着无穷的“忧思”。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由室中之景而移到户外,可看到听到外野北林之间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
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也许另有它们自身的原因,但在明月清宵之中飞鸣,正隐隐提示夜里耸动的一种不安。
诗人与飞鸟,都在这种不安之中徘徊而不寐。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人与鸟的中夜徘徊,最后只是拥有满怀忧思而已,意望中的事物既不可得见,而只是让忧思淹没自己,触痛心弦而已。
这忧思是什么?作者没有具体明言,但整个明月清宵,中夜鸣琴的情境,都由此而似沉浸在一种忧愁里面,那种生命中的忧思,就在明月之中,在清风之中,随月照临,随风吹至。
作者介绍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咏怀八十二首》是魏晋时期文学家阮籍创作的一组诗。
这八十二首诗主要抒写阮籍在魏晋易代的黑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感慨,抒发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之情。
这组诗被视为正始之音的代表,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下面是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快来看看吧!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译文】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
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
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
飞翔盘旋着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注释】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
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
”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
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
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
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
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
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
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鉴赏】阮籍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是第一首。
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
《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
”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
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
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
《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
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
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
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
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
”(《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
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
”(《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
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
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
”由此或可得其仿佛。
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
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
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
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
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
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
”是继续写景。
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
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
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
”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
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
”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
所以“忧思独伤心”。
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
”(《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
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
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作者简介】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r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币淹觯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
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
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
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
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
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
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也是受了当时盛行的玄学的影响。
阮籍也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人物。
他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通老论》、《达庄论》。
不过阮籍并非纯宗道家,他对儒学也并不一概排斥,如他在《乐论》一文中就充分肯定孔子制礼作乐对于"移风易俗"的必要性,认为"礼定其象,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
阮籍的论说文,都是阐述其哲学观念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如《通老论》、《达庄论》、《通易论》、《乐论》等。
这些论说文,都是采用"答客问"的辩难式写法,主人公则是"阮子"、"阮先生"或"先生"。
所以读者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为自己塑造的玄学家形象。
文章注重结构上的逻辑层次,一般都首尾照应,论证逐层深入,善于作抽象的、本质的分析,体现了魏晋时期思辩方式的进步。
它们的语言风格比较朴素凝重,不尚华饰,稍有骈化的痕迹。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其《咏怀诗》把八十二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并塑造了一个悲愤诗人的艺术形象,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创举,一个显著的成就,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如晋左思、张载、陶潜(《饮酒》),南北朝刘宋的鲍照,北周的庾信,唐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人诗篇都是以抒情言志,广泛涉及现实生活,具有深厚思想内容的五言长诗,无不是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和发展。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
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
后人给予“忧时悯乱,兴寄无端,而骏放之致,沉挚之词,诚足以睥睨八荒,牢笼万有”的极高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