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预后相关lncRNA研究讲述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染色体核型特点分析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PPT演示课件
这些染色体核型异常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 率,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 义。因此,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 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05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经病理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
研究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多 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 析,同时结合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随 访信息,分析染色体核型异常与预后 的相关性。
因组不稳定,进而影响患者预后。
06
讨论和结论
讨论
染色体核型特点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数目增多、缺失、易位等。这 些异常核型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预后相关性
研究表明,具有特定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较差,如17p缺失、13q缺 失等。这些异常核型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不同染色体核型异常对预后的影响程度比较
超二倍体与亚二倍体的比 较
超二倍体核型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 相对较好,而亚二倍体核型异常的患者预后 较差。这可能与超二倍体患者肿瘤细胞分化 程度较高、生长速度较慢有关。
非整倍体与整倍体的比较
非整倍体核型异常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 较差,而整倍体核型异常的患者预后相对较 好。非整倍体核型异常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基
染色体核型的重要性
染色体核型异常在MM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并与患者的预 后密切相关。
研究意义
通过对MM患者染色体核型特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 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长链非编码RNA在常见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在常见血液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崔壮壮;张媛媛;张海燕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8(024)021
【摘要】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lncRNA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lncRNA主要从表观遗传学、转录水平、转录后调控等方面调控基因的表达,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常见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lncRNA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总页数】6页(P4202-4207)
【作者】崔壮壮;张媛媛;张海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临沂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山东临沂276000;临沂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山东临沂276000;临沂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山东临沂2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99
【相关文献】
1.长链非编码RNA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高宏宇;杨威
2.长链非编码RN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胡婉莉;高艾
3.长链非编码RNA在常见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彭颖;冯继锋
4.长链非编码RNA-UCA1与miRNAs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宋莉平;王宇
5.五种长链非编码RNA在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J], 李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研究新进展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研究新进展陈卫琼ꎬ莫祖艳ꎬ王珊珊ꎬ黄勃ꎬ王晓桃(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ꎬ广西桂林541100)㊀㊀DOI:10 3969/j issn 1006 ̄2084 2020 06 0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038)通信作者:王晓桃ꎬEmail:wxttjl@126.com中图分类号:R733.3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2084(2020)06 ̄1097 ̄07㊀㊀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克隆为特征的异质性恶性肿瘤ꎬ几乎所有的患者最终都会出现复发或者难治ꎮ随着近年来的深入研究ꎬ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临床治疗从传统的联合化疗发展到免疫疗法㊁细胞疗法等治疗方式ꎮ现已逐渐出现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的蛋白酶体抑制剂㊁免疫调节药物㊁单克隆抗体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策略可改善患者的生存期ꎮ在未来ꎬ明确RRMM的发病机制㊁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及细胞治疗可能成为RRMM的研究方向和重点ꎮ关键词: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ꎻ新型药物ꎻ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ꎻ造血干细胞移植NewProgressinTreat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CHENWeiqiongꎬMOZuyanꎬWANGShanshanꎬHUANGBoꎬWANGXiaotaoDepartmentofHematologyꎬ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GuilinMedicalUniversityꎬGuilin541100ꎬChinaCorrespondingauthor:WANGXiaotaoꎬEmail:wxttjl@126.comAbstract:Multiplemyelomaisakindofheterogeneousmalignanttumorcharacterizedbyabnormalplasmacellcloneꎬandalmostallofthepatientswillrelapseordevelopintorefractoryconditioneventually.Withthedeepeningresearchinrecentyearsꎬtheclinicaltreat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RRMM)recurrenceprogressesfromtradi ̄tionalcombinedchemotherapytoimmunetherapyandcelltherapy.Atpresentꎬproteasomeinhibitorsꎬimmunomodulatorydrugsꎬmonoclonalantibodiesꎬ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orsandchimericantigenreceptor ̄Tcellimmunotherapyꎬhemato ̄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ndothertherapeuticstrategieshavegraduallyemergedorareinclinicaltrialsꎬwhichmaysignificantlyimprovethesurvivalofpatients.InthefutureꎬidentifyingthepathogenesisofRRMMꎬdevelopingnewtargetedtherapeuticdrugsandcelltherapymaybecometheresearchdirectionandfocusofRRMM.Keywords: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ꎻNewdrugꎻChimericantigenreceptor ̄TcelltherapyꎻHemato ̄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㊀㊀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ꎬ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ꎬ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ꎬ主要发病年龄为63~70岁[1]ꎮMM是一种异质性疾病ꎬ主要通过促进恶性浆细胞的克隆扩增㊁刺激新生血管生成和激活破骨细胞等共同作用ꎮMM细胞过度表达CD54㊁淋巴细胞功能相关分子和CD56等表面抗原ꎬ使恶性浆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相互作用ꎬ促进旁分泌细胞因子的分泌ꎬ从而维持肿瘤细胞存活[2]ꎮ目前MM仍无法治愈ꎬ治疗目标在于控制疾病进展ꎬ改善总体反应率(overallresponserateꎬORR)㊁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ꎬ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ꎬOS)ꎬ但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成为复发性或难治性的MM[3]ꎮ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ꎬRRMM)患者是指疗效达到微小反应及以上后出现的复发并且需进行补救的治疗者ꎬ或距最近一次治疗60d内疾病出现进展者[4]ꎮ客观实验室和放射学标准为:血清M蛋白增加ȡ25%或尿液中的单克隆蛋白绝对增加量必须ȡ200mg/24h及相关和未受影响的血清游离轻链之间的差异ȡ25%ꎬ新裂解性骨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的新生㊁现有骨病变或软组织浆细胞瘤的大小显著增加ꎬ在非分泌性疾病患者中ꎬ复发MM定义为骨髓浆细胞百分比的增加(ȡ10%)[5 ̄6]ꎮ近年来ꎬ国内外不少学者对RRMM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ꎮ现就RRMM的治疗进展予以综述ꎮ1㊀药物治疗1.1㊀蛋白酶体抑制剂1.1.1㊀Carfilzomib㊀Carfilzomib是一种四肽环氧酮蛋白酶体抑制剂ꎬ可与蛋白酶体亚基p5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免疫蛋白酶体的亚基(LMP7)不可逆结合ꎬ并且比硼替佐米的亲和力更大ꎬ作为一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ꎬCarfilzomib适用于接受至少两种治疗的RRMM患者[7 ̄10]ꎮCarfilzomib单药治疗RRMM患者的ORR为23.7%ꎬPFS为7.8个月ꎬ中位OS为15.6个月[11]ꎮDimopoulos等[12]的Ⅲ期研究在RRMM患者中进行了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的效果比较ꎬ结果显示ꎬ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组ORR优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77%比63%)ꎬ且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组不仅表现出更长的PFS(18.7个月比9.4个月)ꎬ并能显著阻碍疾病进展ꎬ降低死亡风险ꎬCarfilzomib联合地塞米松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ꎬ主要表现为贫血㊁血小板减少ꎬ但神经病变低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ꎻ研究还发现ꎬCarfilzomib患者耐受性较硼替佐米好ꎬ其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较低ꎬ治疗效果好ꎬ不受其他药物的影响ꎬ在长期治疗中ꎬ成为治疗方案中的有吸引力的蛋白酶体抑制剂ꎮ在Stewart等[13]进行的一项Ⅲ期研究中ꎬ将复发MM患者随机分为Carfil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与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ꎬ结果ORR分别为87%和67%ꎬPFS分别为26.3个月和17.6个月ꎬ完全缓解分别为31.8%和9.3%ꎬ两组的不良事件相似ꎬCarfil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增加ꎮ由此可见ꎬCar ̄filzomib三联体治疗效果优于双联体联合治疗ꎬ双联体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ꎮ故Carfilzomib三联体治疗未来可考虑作为至少接受一次治疗MM患者的长期临床方案[14]ꎮ1.1.2㊀Ixazomib㊀Ixazomib是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ꎬ并且是第一个口服蛋白酶体抑制剂ꎬ相比硼替佐米ꎬIxazomib具有较低的多发性神经病变风险ꎬ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ꎬFDA)已批准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和地塞米松用于治疗RRMM[7 ̄10]ꎮMateos等[15]研究中ꎬ将RRMM患者随机分为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和安慰剂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ꎬ结果显示ꎬ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的PFS㊁ORR㊁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安慰剂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PFS:20.6个月比14.7个月ꎻORR:78%比72%ꎻ完全缓解率:12%比7%)ꎬIxazomi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与安慰剂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相比ꎬ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比24%)㊁血小板减少症(19%比9%)及贫血(9%比13%)等ꎮ值得注意的是ꎬIxazomib所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不良反应呈周期性及短暂性[16]ꎮ研究发现ꎬIxazomib在年轻MM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和老年患者标准诱导后的维持治疗中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ꎬ提高生活质量[17]ꎮ1.1.3㊀Marizomib㊀Marizomib是一种正在研究的蛋白酶体抑制剂ꎬ与20S蛋白酶体的3个催化亚基不可逆结合ꎮMarizomib与20S蛋白酶体的不可逆结合是其细胞毒性增加㊁作用时间延长以及在硼替佐米耐药细胞系中保持活性的机制[18]ꎮⅠ期临床试验(NPI ̄0052 ̄107)研究中ꎬ用Marizomib㊁Pomalidomide和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RRMMꎬ纳入38例患者ꎬ所有患者均已接受过Lenalidomide和硼替佐米治疗ꎬ结果显示ꎬORR为53%ꎬ完全缓解率为64%ꎬ最常见3级及以上的血液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9%)㊁贫血(11%)和血小板减少症(11%)[19]ꎮ临床前研究表明ꎬMarizomib通过穿过血脑屏障ꎬ抑制大脑中的蛋白酶体活性ꎬ并在颅内胶质瘤异种移植模型中具有抗肿瘤作用[20]ꎮBadros等[21]报道ꎬMarizomib在RRMM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活性ꎬ在胶质瘤中也有新的临床活性ꎬ因此Mmarizomib成为一种潜在的中枢神经系统MM治疗干预手段ꎮ1.1.4㊀Oprozomib㊀Oprozomib(ONX0912)是一种新型口服不可逆蛋白酶体抑制剂ꎬ其作用机制与Marizomib相似ꎬ主要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糜蛋白酶样活性发挥作用ꎮ目前研究发现ꎬOprozomib在体内和体外表现出类似的抗血管生成作用ꎬ激活胱天蛋白酶(caspase) ̄8㊁caspase ̄9㊁caspase ̄3和poly(ADP)核糖聚合酶ꎬ抑制MM细胞迁移[22]ꎮOprozomib的Ⅰb/Ⅱ期单药开放标签研究ꎬ共有106例患者参与ꎬ其中68例MM患者在多次治疗后复发ꎬ结果显示ꎬcarfilzomib难治性组的反应率为27%ꎬ硼替佐米难治性组的反应率(n=12)为25%[23]ꎮ在临床相关浓度下ꎬOprozomib在体外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促进骨吸收ꎬ同时增强成骨分化和基质矿化[24]ꎮ在MM小鼠模型中ꎬ含环氧酮基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降低小鼠5TGM1和人RPMI ̄8226的肿瘤负荷ꎬ防止骨丢失[25]ꎮ这些数据表明ꎬ除了抗骨髓瘤的特性外ꎬOprozomib可以有效地将骨微环境从分解代谢状态转变为合成代谢状态ꎬ并且与硼替佐米类似ꎬ可以减少MM的骨骼并发症发生ꎮ在临床应用中ꎬOprozomib可提高MM骨病患者生活质量[26]ꎮ1.2㊀免疫调节剂1.2.1㊀Lenalidomide㊀Lenalidomide是一种免疫调节剂ꎬ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肿瘤坏死因子 ̄α㊁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ꎬIL) ̄1β㊁IL ̄6和IL ̄12的产生ꎬ增加IL ̄2和γ干扰素的合成ꎬ增强抗原呈递功效的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摄取ꎬ抑制T调节细胞ꎬ并增强自然杀伤T细胞的活性[27 ̄28]ꎮ在MyelomaXI研究中ꎬ符合移植条件组和不符合移植组RRMM患者接受Lenalidomide单药维持治疗ꎬ结果显示ꎬ符合移植条件组PFS显著优于不符合移植组(60.3个月比25.7个月)[29]ꎮ值得注意的是ꎬ该研究中的一部分患者(包括移植合格和移植不合格)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微小残留(minimalresidualdiseaseꎬMRD)测试ꎬ56%达到MRD阴性ꎬ此外ꎬ32%维持治疗初期MRD阳性患者使用Lenalidomide维持治疗期间MRD转为阴性ꎬLenalidomide为这一人群提供了有价值的维持治疗选择[30]ꎮ目前FDA已批准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㊁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㊁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3种方案治疗RRMM患者[31]ꎮ研究还发现ꎬ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ꎬ自体干细胞移植后Lenalidomide维持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可延长PFS和OS[32]ꎮ此外ꎬvanBeurden等[33]针对RRMM的治疗方案进行荟萃分析ꎬ结果显示ꎬ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的治疗效果最佳(12个月PFS为83.3%ꎻORR为92.9%)ꎮ1.2.2㊀Pomalidomide㊀Pomalidomide是新一代口服免疫调节剂ꎬ具有体外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ꎬ在RRMM患者中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34]ꎮ在随机Ⅲ期试验(MM ̄003)中ꎬRRMM患者随机分为Pomalidomide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组和Pomalidomide联合高剂量地塞米松组ꎬ中位随访10个月后ꎬ低剂量地塞米松组的PFS㊁OS均优于高剂量组(PFS:4个月比1.9个月ꎻOS:12.5个月比8.1个月)[35]ꎮPomalidomide联合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对硼替佐米和Lenalidomide双重抵抗的患者ꎬ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升高ꎬ大剂量Pomalidomide可能伴随骨髓抑制增加ꎬ但Pomalidomide治疗过程中所伴随的大部分血液学毒性可通过停药得以解决ꎬ而Pomalidomide是如何克服对Lenalidomide及硼替佐米耐药的骨髓瘤细胞基因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34ꎬ36]ꎮ研究还发现ꎬPomalidomide还用于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性㊁骨髓纤维化㊁小细胞肺癌及其他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ꎬ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7]ꎮ2013年ꎬ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已批准Pomalidomide单独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至少接受两个以上方案包括Lenalidomide和硼替佐米组合耐药的RRMM患者[35]ꎮ1.3㊀单克隆抗体1.3.1㊀Daratumumab㊀Daratumumab是一种针对CD38的人免疫球蛋白G1的单克隆抗体ꎬCD38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ꎬ作为细胞内钙信号的调节因子ꎬ参与调控细胞凋亡㊁存活和增殖等信号通路[38]ꎮ在SIRIUS研究中ꎬRRMM患者接受16mg/kg的Daratumumab单药治疗ꎬ结果显示ꎬORR为29.2%ꎬPFS为7.4个月ꎬ完全缓解率为2.8%ꎬ非常好部分缓解率为12.2%ꎬ部分缓解率为29.2%ꎬ最常见血液不良事件为贫血(33%)和血小板减少(25%)[39]ꎮDaratumumab联合疗法会产生更强的效果ꎬ在POLLUX试验中ꎬRRMM患者随机分为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和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ꎬ结果显示ꎬ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的PFS㊁ORR均优于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12个月PFS:83.3%比60.1%ꎻORR:92.9%比76.4%)ꎬ常见的血液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9%比43%)等[40]ꎮ此外ꎬ在EQUULEUS研究中ꎬDaratumumab联合Pom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的疗效也较为显著ꎬORR为66%ꎬPFS为9.9个月[41]ꎮCASTOR研究中ꎬDaratumumab联合硼替佐米及地塞米松的PFS为26.2个月ꎬORR为85%[42]ꎮ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分析得出ꎬDaratumumab三联用药方案FPS㊁ORR显著优于Daratumumab单药[43]ꎮBlommestein等[44]分析得出ꎬDaratum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RRMM的PFS㊁ORR㊁OS均较显著ꎮ由于这些试验在RRMM治疗环境中具有宝贵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数据ꎬDaratumumab目前正在Ⅲ期随机试验中进行测试ꎬ其中Daratumumab被添加到符合移植条件和不符合移植条件患者的前期治疗方案中ꎬ一旦证明有效ꎬ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前期治疗的标准部分[45]ꎮ1.3.2㊀Elotuzumab㊀Elotuzumab是针对CS1(cell ̄surfaceglycoproteinCD2subset1)的人源化免疫球蛋白G1单克隆抗体ꎮ临床前研究表明ꎬElotuzumab与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具有协同作用ꎬⅠ期试验证明了Elotuzumab的安全性ꎬ并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46]ꎮ在RRMM患者中ꎬElotuzumab与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的联合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反应率ꎬELOQUENT2期研究中ꎬ将RRMM患者随机分为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和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ꎬ结果显示ꎬ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组的总反应率㊁PFS㊁ORR均优于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组(总反应率:79%比66%ꎻPFS:19.4个月比14.8个月ꎻORR:79%比66%)[47]ꎮZhang等[48]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ꎬElotuzuma单一疗法在RRMM患者中几乎没有疗效ꎬ三联方案的ORR为73%ꎬ其中Elotuzumab联合Lenalidomide及地塞米松方案的PFS㊁ORR较为显著ꎮ因此ꎬElotuzumab联合方案在RRMM中产生了满意的临床效果ꎬ可作为该类患者连续治疗的适宜选择[48 ̄49]ꎮ1.3.3㊀Indatuximab㊀Indatuximab是一种嵌合抗CD138单克隆抗体ꎮCD138在恶性浆细胞上的过度表达量很大ꎬ是MM中最特异性的靶抗原之一ꎮ抗CD138与美登木素生物碱类药物DM4的联合作用可使细胞毒素靶向传递至骨髓瘤细胞ꎬIndatuximab在细胞表面内化ꎬ将DM4释放到细胞质中ꎬ其抗微管蛋白作用可促进细胞死亡[17]ꎮ目前ꎬIndatuximab已经被批准在体外和临床上开展抗骨髓瘤药物联合研究[50]ꎮJagannath等[51]的研究中ꎬRRMM患者(n=34)接受不同剂量的Indatuximab单药治疗ꎬ结果显示5.9%的患者出现部分缓解(80mg/m2和140mg/m2)ꎬ超过75%的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ꎬ14.7%的患者发生了轻微和部分反应ꎬ中位进展时间为3个月ꎬ中位OS为26.7个月ꎮ临床前研究表明ꎬIndatuximab和Lenalidomide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协同作用ꎬ两者联合治疗可能产生更好的疗效ꎬ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研究中[8]ꎮ1.4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ꎬHDACi)Panobinostat是一种有效的pan ̄HDACiꎬ它通过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ꎬ参与MM细胞基因转录ꎬ诱导氧化应激和DNA损伤ꎬ促进细胞周期停滞ꎬ诱导细胞凋亡ꎬ抑制聚集体及血管形成[45ꎬ52]ꎮLiu等[50]报道ꎬ共有700例RRMM患者接受Panobinostat治疗ꎬ汇总分析显示ꎬORR为45%(31%~59%)ꎬ临床获益率为56%(36%~76%)ꎬ疾病稳定率为29%(18%~41%)ꎬ疾病进展率为8%(4%~12%)ꎬPanobinostat与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地塞米松的亚组分析中ꎬORR为52%ꎬ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症(48%)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7%)㊁淋巴细胞减少症(33%)和贫血(16%)ꎬ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包括腹泻(14%)㊁疲劳(12%)㊁肺炎(8%)和恶心(4%)等ꎮPanobinostat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似乎对RRMM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53]ꎮHDACis与其他抗骨髓瘤药物的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ꎬ对于既往硼替佐米或Lenalidomide耐药的患者ꎬ联合HDACis为较好的选择ꎬ但是HDACis等多药联合的血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也相对增加ꎮ鉴于此ꎬ深入探索HDACis在体内的药动学㊁组织分布㊁作用靶点和生物学作用的复杂性ꎬ有助于提高抗肿瘤效应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ꎬ为RRMM的治疗和预后带来更多的可能[45]ꎮ2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疗法是一种快速发展的骨髓瘤治疗方法ꎬ它独特的作用机制具有克服耐药性和有助于长期缓解的潜力[54]ꎮ目前正在研究两种主要的方法ꎬ即非基因修饰策略(依赖于内源性的抗骨髓瘤T细胞库)和基因修饰策略(引入新的T细胞受体或嵌合抗原受体以赋予新的抗原特异性)ꎮ其中B细胞成熟抗原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antigenreceptorT ̄cellimmunotherapyꎬCAR ̄T)㊁CD19㊁CD38㊁CD138和SLAMF7在内的多种抗原靶点正被用于骨髓瘤的研究ꎬ其中B细胞成熟抗原是最有希望的[55]ꎮ来自B细胞成熟抗原CAR ̄T细胞的四项Ⅰ期研究(每项研究使用不同的CAR结构ꎬ涉及90例RRMM患者)的初步数据显示ꎬ在有效剂量(>108CAR阳性细胞)的条件下ꎬ反应率为60%~100%ꎬ包括MRD阴性完全缓解ꎬ而且ꎬ在最近的两项研究中ꎬ中位随访时间为6~10个月ꎬ大多数患者仍无进展[56 ̄57]ꎮCAR ̄T细胞毒性与CD19CAR ̄T细胞相似ꎬ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神经毒性ꎬ这些毒性是可逆的ꎮ目前B细胞成熟抗原CAR ̄T细胞多项研究正在进行中ꎮ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与免疫调节药物或其他CAR ̄T细胞的联合应用ꎬ以及使用基因编辑的细胞产品来增强CAR ̄T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8]ꎮ3㊀造血干细胞移植3.1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㊀有研究表明ꎬ新型药物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显著提高MM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及PFSꎬ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9]ꎬ但新药目前无法完全替代自体干细胞移植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推荐ꎬ对于初治65岁以下的MM患者ꎬ在诱导治疗4个周期后ꎬ若疾病不处于进展阶段ꎬ无明确移植禁忌证ꎬ应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0]ꎮVeltri等[61]回顾性分析中ꎬ将接受首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RRMM患者(n=233)分为双重难治性骨髓瘤组(n=105)和非双重难治性骨髓瘤(n=128)ꎬ结果显示ꎬ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疗效ꎬ并且一部分患者能够达到完全缓解ꎬ在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中ꎬORR为80%ꎬ完全缓解率为22%ꎬ部分缓解率为40%ꎬ非双重难治性骨髓瘤组的PFS㊁OS㊁2年总生存率优于双重难治性骨髓瘤组(PFS:18.2个月比14.4个月ꎻOS:56.6个月比38.9个月ꎻ2年总生存率:76%比71%)ꎮ在常规化疗基础上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显著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完全缓解率㊁非常好部分缓解率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长期生存显著优于传统化疗ꎮ3.2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由于移植物中无肿瘤细胞污染ꎬ并且移植物有抗骨髓瘤效应ꎬ从而进一步清除患者体内残存肿瘤细胞ꎬ成为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MM的方法[62]ꎮFranssen等[63]将147例MM患者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治疗组(n=58)和RRMM组(n=89)ꎬ中位随访时间为88.8个月中ꎬ结果显示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完全缓解率㊁PFS㊁OS优于RRMM组(完全缓解率:48.3%比30.3%ꎻPFS:30.2个月比8.0个月ꎻOS:NR比28.7个月)ꎬ而RRMM组非常好部分缓解率㊁部分缓解率高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组(非常好部分缓解率:37.1%比31.0%ꎻ部分缓解率:20.2%比8.6%)ꎮGiralt等[64]指出ꎬ对于初次自体移植术后24个月内复发的患者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应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治疗方法ꎮ但在复发/难治性情况下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效果欠佳ꎬ特别是对于自体移植后早期复发的患者ꎮ在这方面ꎬ应探索最佳诱导ꎬ维持治疗和异基因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的价值ꎮ4㊀小㊀结RRM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ꎬ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应针对这些通路的靶向药物开发ꎬ包括Venetoclax(ABT ̄199)㊁单克隆抗体Isatuximab㊁XPO ̄1抑制剂Selinexor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抑制剂Ipilimumab和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抑制剂Pembrolizumab等ꎮ目前RRMM的新型药物联合使用和CAR ̄T细胞疗法㊁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ꎮ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及临床上的不断探索以及对肿瘤干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ꎬ将会给RRMM患者带来新的希望ꎮ参考文献[1]㊀BrennerHꎬGondosAꎬPulteD.Recentmajorimprovementinlong ̄termsurvivalofyounger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08ꎬ111(5):2521 ̄2526.[2]㊀KumarSKꎬRajkumarSVꎬDispenzieriAꎬetal.Improvedsurvivalinmultiplemyelomaandtheimpactofnoveltherapies[J].Bloodꎬ2008ꎬ111(5):2516 ̄2520.[3]㊀KyleRAꎬRajkumarSV.Criteriafordiagnosisꎬstagingꎬriskstratifica ̄tionandresponseassessmentofmultiplemyeloma[J].Leukemiaꎬ2009ꎬ23(1):3 ̄9.[4]㊀SonneveldPꎬBroijlA.Treat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Haematologicaꎬ2016ꎬ101(4):396 ̄406. [5]㊀AndersonKCꎬKyleRAꎬRajkumarSVꎬetal.Clinicallyrelevantendpointsandnewdrugapprovalsformyeloma[J].Leukemiaꎬ2008ꎬ22(2):231 ̄239.[6]㊀RajkumarSVꎬHarousseauJLꎬDurieBꎬetal.Consensusrecom ̄mendationsfortheuniformreportingofclinicaltrials:ReportoftheInternationalMyelomaWorkshopConsensusPanel1[J].Bloodꎬ2011ꎬ117(18):4691 ̄4695.[7]㊀ManasanchEEꎬOrlowskiRZ.Proteasomeinhibitorsincancertherapy[J].NatRevClinOncolꎬ2017ꎬ14(7):417 ̄433. [8]㊀ChhabraS.Novelproteasomeinhibitorsandhistonedeacetylaseinhibitors:Progressinmyelomatherapeutics[J].Pharmaceuticals(Basel)ꎬ2017ꎬ10(2).pii:E40.[9]㊀NaymagonLꎬAbdul ̄HayM.Novelagentsinthetreatmentofmultiplemyeloma:Areviewaboutthefuture[J].JHematolOncolꎬ2016ꎬ9(1):52.[10]㊀DouQPꎬZonderJA.Overviewofproteasomeinhibitor ̄basedanti ̄cancertherapies:Perspectiveonbortezomibandsecondgenerationproteasomeinhibitorsversusfuturegenerationinhibitorsofubiquitin ̄proteasomesystem[J].CurrCancerDrugTargetsꎬ2014ꎬ14(6):517 ̄536.[11]㊀SiegelDSꎬMartinTꎬWangMꎬetal.Aphase2studyofsingle ̄agentcarfilzomib(PX ̄171 ̄003 ̄A1)inpatientswith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2ꎬ120(14):2817 ̄2825.[12]㊀DimopoulosMAꎬMoreauPꎬPalumboAꎬetal.Carfilzomibanddexamethasoneversusbortezomibanddexamethasoneforpatientswith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ENDEAVOR):Arandomisedꎬphase3ꎬopen ̄labelꎬmulticentrestudy[J].LancetOncolꎬ2016ꎬ17(1):27 ̄38.[13]㊀StewartAKꎬRajkumarSVꎬDimopoulosMAꎬetal.Carfilzomibꎬlenalidomideꎬanddexamethasoneforrelapsed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5ꎬ372(2):142 ̄152.[14]㊀LandgrenOꎬSonneveldPꎬJakubowiakAꎬetal.Carfilzomibwithimmunomodulatorydrugsforthetreatmentofnewlydiagnosedmultiplemyeloma[J].Leukemiaꎬ2019ꎬ33(9):2127 ̄2143. [15]㊀MateosMVꎬMassziTꎬGrzaskoNꎬetal.Impactofpriortherapyontheefficacyandsafetyoforalixazomib ̄lenalidomide ̄dexam ̄ethasonevs.placebo ̄lenalidomide ̄dexamethasoneinpatientswith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inTOURMALINE ̄MM1[J].Haematologicaꎬ2017ꎬ102(10):1767 ̄1775.[16]㊀MoreauPꎬMassziTꎬGrzaskoNꎬetal.Oralixazomibꎬlenalido ̄mideꎬanddexamethasonefor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6ꎬ374(17):1621 ̄1634.[17]㊀NijhofISꎬvandeDonkNWCJꎬZweegmanSꎬetal.CurrentandNewTherapeuticStrategiesfor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AnUpdate[J].Drugsꎬ2018ꎬ78(1):19 ̄37. [18]㊀AllegraAꎬAlonciAꎬGeraceDꎬetal.Neworallyactiveproteasomeinhibitorsinmultiplemyeloma[J].LeukResꎬ2014ꎬ38(1):1 ̄9. [19]㊀SpencerAꎬHarrisonSꎬZonderJꎬetal.Aphase1clinicaltrialevaluatingmarizomibꎬpomalidomideandlow ̄dosedexamethasonein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NPI ̄0052 ̄107):Finalstudyresults[J].BrJHaematolꎬ2018ꎬ180(1):41 ̄51. [20]㊀DiKꎬLloydGKꎬAbrahamVꎬetal.Marizomibactivityasasingleagentinmalignantgliomas:Abilitytocrosstheblood ̄brainbarrier[J].NeuroOncolꎬ2016ꎬ18(6):840 ̄848.[21]㊀BadrosAꎬSinghZꎬDhakalBꎬetal.Marizomibforcentralnervoussystem ̄multiplemyeloma[J].BrJHaematolꎬ2017ꎬ177(2):221 ̄225.[22]㊀RajanAMꎬKumarS.Newinvestigationaldrugswithsingle ̄agentactivityinmultiplemyeloma[J].BloodCancerJꎬ2016ꎬ6(7):e451.[23]㊀GelfandETꎬBasualdoCAꎬCallaghanJC.Carcinoidtumorofthethymusassociatedwithrecurrentpericarditis[J].Chestꎬ1981ꎬ79(3):350 ̄351.[24]㊀ZhouHJꎬAujayMAꎬBennettMKꎬetal.Designandsynthesisofanorallybioavailableandselectivepeptideepoxyketoneprotea ̄someinhibitor(PR ̄047)[J].JMedChemꎬ2009ꎬ52(9):3028 ̄3038.[25]㊀SpuntSLꎬGruppSAꎬVikTAꎬetal.PhaseⅠstudyoftemsirolimusinpediatricpatientswithrecurrent/refractorysolidtumors[J].JClinOncolꎬ2011ꎬ29(21):2933 ̄2940.[26]㊀HurchlaMAꎬGarcia ̄GomezAꎬHornickMCꎬetal.Theepoxyketone ̄basedproteasomeinhibitorscarfilzomibandorallybioavailableoprozomibhaveanti ̄resorptiveandbone ̄anabolicactivityinadditiontoanti ̄myelomaeffects[J].Leukemiaꎬ2013ꎬ27(2):430 ̄440. [27]㊀SzalatRꎬMunshiNC.NovelAgentsinMultipleMyeloma[J].CancerJꎬ2019ꎬ25(1):45 ̄53.[28]㊀ChimCSꎬKumarSKꎬOrlowskiRZꎬetal.Correction:Managementofrelapsed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Novelagentsꎬantibodiesꎬimmunotherapiesandbeyond[J].Leukemiaꎬ2019ꎬ33(4):1058 ̄1059.[29]㊀MorganGJꎬGregoryWMꎬDaviesFEꎬetal.Theroleofmainte ̄nancethalidomidetherapyinmultiplemyeloma:MRCMyelomaIXresultsandmeta ̄analysis[J].Bloodꎬ2012ꎬ119(1):7 ̄15. [30]㊀ZagouriFꎬTerposEꎬKastritisEꎬetal.Anupdateontheuseoflenalidomideforthetreatmentofmultiplemyeloma[J].ExpertOpinPharmacotherꎬ2015ꎬ16(12):1865 ̄1877.[31]㊀GormleyNJꎬKoCWꎬDeisserothAꎬetal.FDADrugApproval:ElotuzumabinCombinationwithLenalidomideandDexamethasonefortheTreatmentof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ClinCancerResꎬ2017ꎬ23(22):6759 ̄6763.[32]㊀RichardsonPGꎬHolsteinSAꎬSchlossmanRLꎬetal.Lenalidomideincombinationoraloneasmaintenancetherapyfollowingautolo ̄gousstemcelltransplantin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Areviewofoptionsforandagainst[J].ExpertOpinPharmacotherꎬ2017ꎬ18(18):1975 ̄1985.[33]㊀vanBeurden ̄TanCHYꎬFrankenMGꎬBlommesteinHMꎬetal.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andNetworkMeta ̄AnalysisofTreatmentOutcomesin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JClinOncolꎬ2017ꎬ35(12):1312 ̄1319. [34]㊀EngelhardtMꎬAjayiSꎬReinhardtHꎬetal.Pomalidomide[J].RecentResultsCancerResꎬ2018ꎬ212:169 ̄185.[35]㊀DimopoulosMAꎬPalumboAꎬCorradiniPꎬetal.Safetyandefficacyofpomalidomidepluslow ̄dosedexamethasoneinSTRATUS(MM ̄010):Aphase3bstudyin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6ꎬ128(4):497 ̄503.[36]㊀LudwigHꎬSonneveldP.Diseasecontrolinpatientswith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Whatistheoptimaldurationoftherapy?[J].LeukResꎬ2012ꎬ36(Suppl1):S27 ̄34. [37]㊀LaroccaAꎬMontefuscoVꎬBringhenSꎬetal.Pomalidomideꎬcyclo ̄phosphamideꎬandprednisonefor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 ̄loma:Amulticenterphase1/2open ̄labelstudy[J].Bloodꎬ2013ꎬ122(16):2799 ̄2806.[38]㊀DimopoulosMAꎬOriolAꎬNahiHꎬetal.Daratumumabꎬlenalido ̄mideꎬanddexamethasonefor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6ꎬ375(14):1319 ̄1331.[39]㊀LonialSꎬWeissBMꎬUsmaniSZꎬetal.Daratumumabmonotherapyinpatientswithtreatment ̄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SIRIUS):Anopen ̄labelꎬrandomisedꎬphase2trial[J].Lancetꎬ2016ꎬ387(10027):1551 ̄1560.[40]㊀XuXSꎬDimopoulosMAꎬSonneveldPꎬetal.PharmacokineticsandExposure ̄ResponseAnalysesofDaratumumabinCombinationTherapyRegimensforPatientswithMultipleMyeloma[J].AdvTherꎬ2018ꎬ35(11):1859 ̄1872.[41]㊀ChariAꎬSuvannasankhaAꎬFayJWꎬetal.Daratumumabpluspomalidomideanddexamethasonein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7ꎬ130(8):974 ̄981. [42]㊀PalumboAꎬChanan ̄KhanAꎬWeiselKꎬetal.DaratumumabꎬBortezomibꎬandDexamethasonefor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6ꎬ375(8):754 ̄766.[43]㊀BlairHA.Daratumumab:AReviewin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Drugsꎬ2017ꎬ77(18):2013 ̄2024. [44]㊀BlommesteinHMꎬvanBeurden ̄TanCHYꎬFrankenMGꎬetal.Efficacyoffirst ̄linetreatmentsformultiplemyelomapatientsnoteligibleforstemcelltransplantation:Anetworkmeta ̄analysis[J].Haematologicaꎬ2019ꎬ104(5):1026 ̄1035.[45]㊀RoyceSGꎬVerverisKꎬKaragiannisTC.Histonedeacetylaseinhibi ̄tors:Canweconsiderpotentanti ̄neoplasticagentsforthetreatmentofasthma?[J].AnnClinLabSciꎬ2012ꎬ42(3):338 ̄345. [46]㊀LonialSꎬDimopoulosMꎬPalumboAꎬetal.Elotuzumabtherapyforrelapse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NEnglJMedꎬ2015ꎬ373(7):621 ̄631.[47]㊀GrosickiSꎬBarchnickaA.Elotuzumab:Anovelimmune ̄stimula ̄tingtherapytotreatmultiplemyeloma[J].ExpertRevHematolꎬ2016ꎬ9(7):621 ̄628.[48]㊀ZhangTꎬWangSꎬLinTꎬetal.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oftheefficacyandsafetyofnovelmonoclonalantibodiesfortreat ̄mentof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Oncotargetꎬ2017ꎬ8(20):34001 ̄34017.[49]㊀TaiYTꎬDillonMꎬSongWꎬetal.Anti ̄CS1humanizedmonoclonalantibodyHuLuc63inhibitsmyelomacelladhesionandinducesantibody ̄dependentcellularcytotoxicityinthebonemarrowmilieu[J].Bloodꎬ2008ꎬ112(4):1329 ̄1337.[50]㊀LiuJDꎬSunCYꎬTangLꎬetal.EfficacyandSafetyofPanobinostatinRelapsedor/an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MetaAnalysesofClinicalTrialsandSystematicReview[J].SciRepꎬ2016ꎬ6:27361[51]㊀JagannathSꎬHeffnerLTJrꎬAilawadhiSꎬetal.IndatuximabRavtansine(BT062)MonotherapyinPatientsWithRelapsedand/or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ClinLymphomaMyelomaLeukꎬ2019ꎬ19(6):372 ̄380.[52]㊀AtadjaP.Developmentofthepan ̄DACinhibitorpanobinostat(LBH589):Successesandchallenges[J].CancerLettꎬ2009ꎬ280(2):233 ̄241.[53]㊀RichardsonPGꎬHungriaVTꎬYoonSSꎬetal.Panobinostatplusbortezomibanddexamethasoneinpreviouslytreatedmultiplemyeloma:Outcomesbypriortreatment[J].Bloodꎬ2016ꎬ127(6):713 ̄721.[54]㊀AbbasiJ.AmidFDAapprovalfilingsꎬanotherCAR ̄Ttherapypatientdeath[J].JAMAꎬ2017ꎬ317(22):2271.[55]㊀AliSAꎬShiVꎬMaricIꎬetal.Tcellsexpressingananti ̄B ̄cellmaturationantigenchimericantigenreceptorcauseremissionsofmultiplemyeloma[J].Bloodꎬ2016ꎬ128(13):1688 ̄1700. [56]㊀BaumeisterSHꎬMuradJꎬWernerLꎬetal.PhaseITrialofAutolo ̄gousCARTCellsTargetingNKG2DLigandsinPatientswithAML/MDSandMultipleMyeloma[J].CancerImmunolResꎬ2019ꎬ7(1):100 ̄112.[57]㊀CohenADꎬGarfallALꎬStadtmauerEAꎬetal.Bcellmaturationantigen ̄specificCARTcellsareclinicallyactiveinmultiplemyeloma[J].JClinInvestꎬ2019ꎬ129(6):2210 ̄2221. [58]㊀XuJꎬWangQꎬXuHꎬetal.Anti ̄BCMACAR ̄Tcellsfortreatmentofplasmacelldyscrasia:CasereportonPOEMSsyndromeandmultiplemyeloma[J].JHematolOncolꎬ2018ꎬ11(1):128. [59]㊀DhakalBꎬSzaboAꎬChhabraSꎬetal.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forNewlyDiagnosedMultipleMyelomaintheEraofNovelAgentInductio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 ̄analysis[J].JAMAOncolꎬ2018ꎬ4(3):343 ̄350.[60]㊀LemieuxEꎬHulinCꎬCaillotDꎬetal.Autologousstemcelltrans ̄plantation:Aneffectivesalvagetherapyinmultiplemyeloma[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ꎬ2013ꎬ19(3):445 ̄449. [61]㊀VeltriLWꎬMiltonDRꎬDelgadoRꎬetal.Outcomeofautologous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in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J].Cancerꎬ2017ꎬ123(18):3568 ̄3575.[62]㊀HtutMꎬDᶄSouzaAꎬKrishnanAꎬetal.Autologous/Allogeneic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versusTandemAutologousTransplantationforMultipleMyeloma:ComparisonofLong ̄TermPostrelapseSurvival[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ꎬ2018ꎬ24(3):478 ̄485.[63]㊀FranssenLEꎬRaymakersRAꎬBuijsAꎬetal.Outcomeofallogeneictransplantationinnewlydiagnosedand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Long ̄termfollow ̄upinasingleinstitution[J].EurJHaematolꎬ2016ꎬ97(5):479 ̄488.[64]㊀GiraltSꎬGarderetLꎬDurieBꎬetal.AmericanSocietyof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ꎬEuropeanSocietyofBloodandMarrowTransplantationꎬBloodandMarrowTransplantClinicalTrialsNetworkꎬandInternationalMyelomaWorkingGroupConsensusConferenceonSalvageHematopoieticCellTransplantationinPatientswithRelapsedMultipleMyeloma[J].BiolBloodMarrowTransplantꎬ2015ꎬ21(12):2039 ̄2051.收稿日期:2019 ̄06 ̄09㊀修回日期:2019 ̄10 ̄26㊀编辑:郑雪。
血清LncRNA MALAT1和microRNA-124水平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血清LncRNA MALAT1和microRNA-124水平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梁亚海;李金媚;彭晓霞;张丽花;刘美莲;郑伟珍;杨志雄;赖振南【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24(32)7【摘要】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转移相关肺腺癌转录本1(LncRNA MALAT1)和微小RNA-124(microRNA-124)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方法:选取2020年06月至2022年0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检测入院时外周血LncRNA MALAT1、microRNA-124的相对表达量。
电话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的死亡率,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血清LncRNA MALAT1、microRNA-124对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
结果:死亡组患者的IV期占比及LncRNA MALAT1相对表达量高于生存组,microRNA-124相对表达量低于生存组。
Logistic遂步分析显示,病理分期IV期(OR=12.342,95%CI:4.295~36.765)、LncRNA MALAT1(OR=5.371,95%CI:1.836~15.714)及microRNA-124(OR=0.257,95%CI:0.089~0.752)是NSCLC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
LncRNA MALAT1与microRNA-124呈负相关(P<0.05)。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显示,LncRNA MALAT1及microRNA-124单一及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0.741(95%CI:0.601~0.846)、0.759(95%CI:0.621~0.861)、0.815(95%CI:0.682~0.903),特异度分别为0.825(95%CI:0.705~0.906)、0.762(95%CI:0.635~0.856)、0.841(95%CI:0.723~0.917),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760、0.839。
血清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冯丽倩;王友君;李栋梁;李卿;潘志兰【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24(28)2【摘要】目的检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血清微RNA-34a(miR-34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5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MM病人作为疾病组,并同期选取10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法(qRT-PCR)检测两组血清miR-34a表达水平,对比疾病组MM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病人血清miR-34a表达水平。
另疾病组均行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化疗,评估不同化疗方案的效果,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血清miR-34a表达水平对MM病人化疗效果的影响。
结果疾病组血清miR-34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0.63±0.10比1.45±0.23,P<0.05);疾病组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Ⅲ期、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Ⅲ期、免疫球蛋白G(IgG)型、FISH筛查高危病人血清miR-34a表达水平均低于ISS分期Ⅱ期、免疫球蛋白A(IgA)、轻链型和其他类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筛查非高危病人(P<0.05);疾病组化疗4个周期后总有效率为75.49%,其中PTD、PAD、RVD化疗方案总有效率分别为69.39%、75.00%、88.88%;疾病组化疗无效组和化疗有效组性别、年龄、免疫分型、LDH水平和治疗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病人血红蛋白水平、血清miR-34a水平低于化疗有效病人(P<0.05),血钙水平和ISS分期Ⅲ期、R-ISS分期Ⅲ期、FISH筛查高危占比均高于化疗有效病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全因素校正模型中血清miR-34a表达水平降低是MM化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1.93,95%CI:(1.11,3.21),P<0.05]。
LncRNA在肾癌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在我国RCC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为2.6:1[1]。
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ccRCC)是RCC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RCC的75%~80%[2]。
目前肾脏CT和B超是国内诊断肾癌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RCC早期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而且没有典型的肿瘤标志物供其早期诊断,部分RCC患者初次就诊时即为RCC晚期,无法进行手术,预后较差[3]。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越来越多的LncRNA被证实参与了RCC细胞内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
LncRNA是一类特殊类型的RNA,是指长度大于200bp的非编码RNA,主要存在于核内,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基因调控的基本过程,包括染色质的修饰和直接的转录调控,同时也调控转录后事件,根据LncRNA功能和涉及的分子机制可将其分为信号分子、诱饵分子、引导分子和支架分子等四类[4]。
LncRNA虽然不具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能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或表达不足,在特定类型的癌症中,许多LncRNA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5]。
本文综述了LncRNA在肾癌分子领域发挥的作用,并探讨LncRNA作为肿瘤标志物在肾癌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1LncRNA用于RCC的诊断目前RCC的诊断金标准主要依赖于肾组织活检,但活检本身具有创伤性,难以重复检测且不适合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6],因此需要更加简便的诊断手段。
由于LncRNA可以在几种体液中检测到并可以抵抗核糖核酸酶介导的降解,因此它们有希望成为用于筛查肾癌的生物标志物。
无创血清学和尿液指标用于早期筛查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研究表明,5-Ln⁃LncRNA在肾癌诊治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程波1,邹菊2,向碧兰2,王倩2,刘威2,叶涛2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泸州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泸州646000)【摘要】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
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MM疗效评估指标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评估体系最初是来自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的疗效标准,之后,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采纳了这一标准,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也基本上参考IMWG的疗效标准,并且原则上建议在治疗期间,每隔30-60天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相比白血病要复杂很多,主要是因为骨髓瘤的生物学特点比较特殊,骨髓瘤细胞在骨髓里面的分布是局灶性的,它的评估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肿瘤细胞分泌产物、肿瘤细胞、整体影像学。
肿瘤细胞分泌产物看M蛋白,治疗以后M蛋白数量下降,下降的比例可作为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基石。
但是精确检测M蛋白并不容易,因为会有多克隆正常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混杂其中。
M蛋白的检测方法进行M蛋白定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免疫比浊法,其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
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它的优点是简便、快速。
缺点是测得的结果为免疫球蛋白的总量,所以没有办法区分它是单克隆的,还是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而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克服这一缺点,测定时可以进行M蛋白比例的计算。
对于IgG型MM,如果在血清蛋白电泳上出现M蛋白条带,M 蛋白条带的定义是高与底之比大于2,就可以认为它是M蛋白的片段,即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计算血清M蛋白就是用总蛋白乘以M蛋白在整体当中所占的比例。
对于轻链型MM,轻链分子量较小,容易进入尿液,所以轻链型MM疗效判断应该着重进行尿液检测,它的计算跟血中M蛋白类似,先测得24小时尿的总蛋白量,然后再乘以尿蛋白电泳当中M蛋白片段的比例,即得出24小时尿M蛋白的量。
有的中心不能进行尿蛋白电泳的检测,可测定替代尿M蛋白的量进行评估,即受累型尿轻链浓度,乘以24小时总尿量,得出来替代尿M蛋白的量。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DOI:10.13602/j.cnki.jcls.2019.11.05·专家论坛·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评估体系 作者简介:贾雁春,1989年生,男,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预后标记的鉴定和靶向治疗。
通信作者:杜鹃,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 mail:juandu@smmu.edu.cn。
贾雁春,杜鹃(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血液科&全军骨髓瘤与淋巴瘤疾病中心,上海200003)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抗类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MM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改善。
但仍有部分MM患者预后极差,平均生存不到2年。
因此,精准的预后评估及危险度分层对于识别、管理MM高危患者,进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该文就MM相关预后评估体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危险度分层;肿瘤因素;宿主因素;治疗反应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1]。
近年来,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抗类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的广泛应用,MM患者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所有患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复发。
不同患者预后差异极大,有的患者可存活10年以上,有的患者仅能存活数月不等[2]。
因此,建立精准的预后评估体系,鉴别不同危险度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对于临床医生制定整体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同时可为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实现更好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归纳概述了目前与MM预后相关的评估体系,主要从肿瘤因素、宿主因素及临床治疗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对MM临床预后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评估。
1 基于肿瘤因素的预后评估体系 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骨髓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病时的肿瘤负荷均对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多发性骨髓瘤的精准医疗:耐药机制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
确。如果说动态异质性是治愈复发或难治多发性 号通路,或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multiplemyeloma, 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间接促进血管
RRMM)的难点和关键点,那么寻找可靠的耐药相 生成,影响MM细胞的存活,并介导MM的耐
STAT与PI3K等,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由此, HSP可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HSP抑制剂则成为 治疗MM的新希望。目前,已有多种HSP90靶向 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坦螺旋霉素
ADPribosepolymerase)抑制剂则能通过抑制 FA/BRCA通路逆转MM细胞对美法仑耐药。另 一方面,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repair, BER)参与抵抗DNA交联的作用也得到重视。在
4 糖皮质激素的耐药机制与相关生物学标志物 大多数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是由糖皮质激素
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介导的,其属于 核转录因子,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影响靶细胞中 基因表达[24]。研究[25]发现,糖皮质激素耐药细 胞系表达的GR亚型均低于糖皮质激素敏感细 胞,这或许与GR编码基因犖犚3犆1的第2内含 子转录延伸阻滞有关。然而KfirErenfeld等[26] 却指出,只有少数受糖皮质激素影响的基因与细
表现为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和不同治疗选择 resistance,EMDR)是MM细胞的旁分泌效应与
的作用下,不同亚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的生长优 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MM细胞促进可溶性因
势发生改变,即所谓动态异质性。具有新生长优 子(如IL6)的分泌和摄取。IL6可通过直接激活
势的肿瘤细胞克隆亚群极有可能对原有治疗方案 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theJanus
LncRNA PVT1与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LncRNA PVT1与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其中一个被广泛研究的LncRNA是PVT1(Plasmacytoma Variant Translocation 1),它在多种肿瘤中都被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密切相关。
PVT1长链非编码RNA位于人类染色体8q24中心区域,其编码的RNA具有天然的小干扰RNA(snoRNA)序列,在细胞周期调节、DNA损伤修复、细胞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已有许多研究结果显示,PVT1在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中被发现高表达,证明了其作为致癌基因的作用。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PVT1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PVT1在许多肿瘤中都存在高表达,研究人员正在开展许多试验来证明其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方面:一是利用PVT1激酶抑制剂(PKI)来治疗癌症。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PKI可以抑制PVT1带来的黑色素瘤细胞生长,并促使由于肿瘤细胞增殖而使得附近正常细胞受到的损伤得到修复。
而且PKI在尽可能少的副作用的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
另一方面则是探究PVT1在干细胞的作用,因为干细胞被认为是恶性细胞中发生转移和复发的过渡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某些PVT1变种可以调节多能性干细胞的表达,并参与在干细胞调节中的作用,因此它也可能参与了肿瘤干细胞的恶性转移。
总之,PVT1长链非编码RNA在多种癌症中均表现出高表达,可能作为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对于PVT1在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究,科研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并寻找更加有效的针对PVT1的干预手段。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风险的精准评估
多发性骨髓瘤预后风险的精准评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肿瘤性浆细胞(tumor plasma cell,PC)在骨髓中异常增殖为特点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可出现全身多处骨质破坏及多种临床表现。
在过去的20 年中,随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治疗(CD38 单抗、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治疗)等治疗手段的发展,MM 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
但由于MM 患者的生存异质性较大,部分患者可生存超过10 年,而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2 年,故精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MM 诊治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等在MM 诊断中的应用,人们得以从分子水平上对MM 细胞所表现出的广泛异质性进行分析。
就MM 整体病程而言,这种异质性表现为同样疾病不同转归、同样治疗不同疗效、同样疗效不同预后、同样预后不同起病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MM 的异质性。
目前对于MM 患者的预后评估,临床上已采用的方法有基于生化标志物和细胞遗传学异常(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CA)的分期系统,也有部分尚未被纳入评估体系的指标同样已展示出其MM 预后评估价值。
因此,对MM 患者进行分层识别、分层治疗,并完善、精确地评估其预后,已经成为MM 诊治的关键。
将就现有的MM 预后评估系统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MM 预后指标进行探讨,旨在为MM 精准预后评估提供思路。
一、MM 预后评估系统及广泛应用的指标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预后评估系统主要基于肿瘤因素和宿主因素两大因素,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分期系统有DS(Durie-Salmon)分期、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和修订的ISS 分期系统(revised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 R-ISS)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刘翔;胡陶玉【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22(35)24【摘要】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于2020年8月—2021年3月收治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内于我院进行体检的2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检测两组骨髓样本中CD38^(+)CD138^(+)浆细胞和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l的表达水平。
结果:研究组骨髓液中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1的表达率为(62.35±19.64)%,显著高于研究组CD38^(+)CD138-浆细胞、对照组CD38^(+)CD138^(+)浆细胞以及对照组CD38^(+)CD138-浆细胞;研究组患者在初期和进展期骨髓液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1表达率分别为(62.35±19.64)%、(45.58±10.44)%,均高于研究组缓解期的(39.34±8.23)%和对照组的(29.90±7.28)%(P<0.05)。
结论: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液中CD38^(+)CD138^(+)浆细胞表面Notch1表达较高,并且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Notch1表达量越低,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检测、进展、治疗和预后中发挥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4248-4250)【作者】刘翔;胡陶玉【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3【相关文献】1.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28、 CD34及CD117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2.miR-34、miR-22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4.VEGF、IL-17、IL-35和LDH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AP、24 h Pro、uLAM在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链非编码RNA MEG3对成骨分化及骨性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 MEG3对成骨 分化及骨性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张轩铭,吕松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黑龙江哈尔滨文章编号:1008-5572(2021)02-0148-05 中图分类号:R73&1非编码 RNAs(noncoding RNAs,ncRNAs)是一类没有 编码蛋白功能的RNA 分子,根据它的大小,可分为小非编码RNA和 长 链 非 编 码 RNAs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
lncRNA 是一种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ncRNA 的80%都是长链非编码RNA 。
人们最初认为 lncRNA 是转录的垃圾,但后来逐渐发现了 lncRNA 通过参与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或者通过与启动子和增强子相互作 用,进而对染色质重构、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RNA 聚 合酶的活性进行调控,从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母系表达的基因 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3,MEG3)是母系表达的lncRNA ,为一种位于染色体14q32的肿瘤抑制基因。
MEG3通过抑制血管再生进而抑制肿瘤的发展,目前已经了解到MEG3与多种肿瘤相关疾病、癌症(如甲状腺乳头状癌、胃癌、鼻咽癌、胰腺癌、结肠癌、视网膜母细胞瘤)、各种炎症 反应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而MEG3在骨性疾病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 步阶段,但现在已经发现MEG3表达的上升或下降可调控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或导致如骨关节炎、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骨性疾病的发生,这与MEG3/miR16/SMAD7、MEG3/miR203/Sirt1等多种通路轴有关。
故MEG3的表达为后续研究骨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骨性疾病诊断与治 疗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MEG3调控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在胚胎发育过程中,MEG3可能参与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内的多种细 胞的分化过程。
长链非编码RNA_LINC00958_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58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刘剑1,2,侯净2,倪青1,21 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贵阳550004;2 贵州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LINC00958,又称膀胱癌相关转录本2(BLACAT2),位于人类染色体13p15.2上,在膀胱癌、甲状腺乳头状癌、食管鳞癌、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被鉴定为致癌性ln⁃cRNA。
在恶性肿瘤细胞中,LINC00958的高表达提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较高,存在远处转移,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抑制其凋亡,调节其代谢,促进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在机制上,LINC00958不仅可作为内源性竞争性RNA(ceRNA)通过miRNA-mRNA轴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还可通过多种关键信号通路,如c-Myc、SIRT1/p53、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调控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58;恶性肿瘤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3.020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3-0083-06人类基因组被广泛转录,除mRNA参与编码蛋白质外,绝大多数从人类基因组转录的RNA都是非编码RNA(ncRNA)。
非编码RNA对生物的发育、遗传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多种生物学方式对癌症施加影响及调控[1]。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属于非编码RNA中的调控型ncRNA[2],长度>200个核苷酸,一般不编码蛋白质,通过与RNA、DNA相互作用来调节基因表达,具有保守的二级结构。
随着转录组学测序的不断深入,lncRNAs的类型及功能不断更新,其功能与亚细胞定位密切相关,可与蛋白质、DNA及RNA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机制(如染色质重塑,染色质相互作用,ceRNA和天然反义转录物NAT)在不同层面(表观遗传学、转录调控及转录后调控等)影响基因的表达[3]。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21.03.011·综述·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刘娜,赵午莉,刘秀均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1],典型临床表现为“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以及继发淀粉样变性等。
M 蛋白是由浆细胞或B 淋巴细胞大量增殖而产生的一种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血液或尿液中。
依照M 蛋白类型可将MM 分为IgG 型、IgA 型、IgD 型、IgM 型、IgE 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
MM 最初可表现为血清M 蛋白水平低于3 g/dl,骨髓浆细胞低于10%,没有终末器官损伤的迹象。
而症状性MM 的特征是血液或尿液中M 蛋白水平升高,骨髓中浆细胞水平升高,以及终末器官损伤[2]。
MM 的发病率较高,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 ~ 2%[3],成为仅次于淋巴癌的第二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对有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多采用系统治疗,包括诱导、巩固治疗(含干细胞移植)及维持治疗。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新型治疗药物的出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中位生存率显著提高,从 3 ~ 4 年提高到7 ~ 8 年[4],尽管近年来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MM 目前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难治性疾病,预后较差且复发率高。
因此,进一步明确MM 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克服耐药性的新药以及新的药物组合来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前研究表明,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 inhibitors,PIs)可引起恶性血浆细胞内蛋白质的积累,导致未折叠蛋白应激反应的激活和NF-κB 活性的降低,两者均诱导细胞凋亡[5]。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和治疗选择
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多发性骨髓瘤的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CAR-T细胞疗法等。这些药物和疗法能够激 活T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 伤作用。
03
药物治疗进展
传统化疗药物及方案
烷化剂
如环磷酰胺、美法仑等,通过干扰DNA合成和修复来抑制肿瘤细胞 生长。
蒽环类抗生素
如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通过嵌入DNA并抑制拓扑异构酶Ⅱ来阻 止肿瘤细胞增殖。
糖皮质激素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单独或联合其 他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靶向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
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 素,包括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免 疫系统异常等。其中,浆细胞的恶性 增殖和免疫系统的失调是疾病发生发 展的关键。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环境 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等)以及免 疫系统异常等都被认为与多发性骨髓 瘤的发病风险相关。
放射治疗技术及应用范围
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是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发性骨髓瘤的 放射治疗主要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技术。外照射是通过直线加速器等设备产生的高 能X射线或γ射线进行治疗,而内照射则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等药物进
行靶向治疗。
应用范围
放射治疗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主要用于局部病灶的控制和症状的 缓解。对于手术无法切除或切除后复发的病灶,放射治疗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靶向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进展1.遗传学研究:近年来,逐渐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存在一系列的染色体异常,包括例行发生的13号染色体的缺失和双体及14号染色体的转位。
研究还发现了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一些基因突变,例如KRAS、NRAS和BRAF等。
这些遗传异常的进一步研究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2.免疫学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免疫相关的疾病,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例如,T细胞的活化和调节失衡,导致不正常的细胞增殖和免疫能力下降。
目前,针对这些异常的治疗策略正在研究中。
3.新型治疗方法: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然而,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效果有限。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被提出,例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其中,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4.预后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进展的监测。
目前,流式细胞术、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预后评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标志物和遗传变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治疗耐药机制: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耐药性是治疗失败和疾病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多种与治疗耐药相关的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异常信号通路激活和免疫逃逸等。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阐明这些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来克服耐药性。
总的来说,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遗传学、免疫学、新型治疗方法、预后评估和治疗耐药机制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郭睿;沈旭星;夏园;金媛媛;李建勇;陈丽娟;仇海荣【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年(卷),期】2024(32)3【摘要】目的:分析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4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遗传学特征,尤其是1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中的1p32缺失,分析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结果:341例初诊MM患者中,1p32缺失阳性患者占7.0%(24/341),伴有1p32缺失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显著短于不伴有1p32缺失患者(P<0.001),总生存(OS)同样更短(P<0.001)。
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时伴有1q21扩增和1p32缺失,即“1号染色体双打击”MM患者的PFS及OS相较于仅有1q21扩增或仅有1p32缺失MM患者更差(PFS:P<0.001;OS:P<0.001)。
结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1p32缺失应广泛应用于初诊MM的预后判断。
【总页数】6页(P768-773)【作者】郭睿;沈旭星;夏园;金媛媛;李建勇;陈丽娟;仇海荣【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相关文献】1.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2.治疗前血尿酸水平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3.CD56表达情况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4.CD28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负荷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5.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发性骨髓瘤86例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86例分析
雷咏震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7(7)15
【总页数】2页(P3588-3589)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
【作者】雷咏震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3
【相关文献】
1.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型多发性骨髓瘤与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综合分析 [J], 白志瑶; 尹春琼; 包艳; 戴宏斌; 李晓东; 朱星成
2.lncRNA TUG1和PCAT-1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J], 贺冠强;郭敏;索晓慧;刘洪峰
3.微小残留病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关系的分析 [J], 曹波;徐征
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J], 朱太岗;董漫玉;张飞虎;李月红;张晓娇;魏冰;刘金香
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FISH检测结果与疗效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J], 郭孟怡;高攀科;李敬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LncRNA CRNDE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LncRNA CRNDE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鲁滟新;鲍苗;呼延逸然;李振江;朱燕亭【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年(卷),期】2023(13)1【摘要】目的:本研究是为了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CRNDE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以及它的预后意义。
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RNDE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卡方检验确定CRNDE表达与肾母细胞瘤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最后利用Kaplan-Meier曲线、对数秩检验和Cox分析阐明CRNDE在肾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
结果:肿瘤组织中的CRNDE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CRNDE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CRNDE的过度表达可作为肾母细胞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CRNDE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高表达,高CRNDE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提示我们CRNDE可能是肾母细胞瘤患者相关预后/治疗的潜在靶点。
关于肾母细胞瘤中CRNDE的意义需要更多的研究深入探讨。
【总页数】7页(P864-870)【作者】鲁滟新;鲍苗;呼延逸然;李振江;朱燕亭【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西安;陕西省人民医院肾病血透中心西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lncRNA ROR和lncRNA ATB在膀胱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2.lncRNA MEG3和lncRNA GAS5在多发性骨髓瘤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3.lncRNA HOTAIR和lncRNA UCA1在肾上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4.Fosl-1、β-catenin及Wnt蛋白在儿童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5.基因TOPOⅡα、TUBB3、ERCC1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预后相关IncRNA研究AbstractBackgournd: Inc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明很多的IncRNA可能作为诊断或者判定肿瘤的潜在的标志物。
然而,利用IncRNA表达评价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预后悄况的研究并不多见。
Materials and methods:我们从GEO数据库中获取了大规模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的数据(包括GSE24080和GSE57317),我们从GSE24080数据集中注释得到相关IncRNA,然后找出于病人生存情况相关的IncRNA,利用这些IncRNA 的表达量预测病人的预后,并且独立的数据集(GSE57317)中进行验证。
并且我们进行了GSEA 分析,找出IncRNA可能通过哪种生物学通路影响病人的预后。
Results:对基因芯片进行IncRNA注释后,我们共得到2096个IncRNA, 对这些IncRNA进行Univariable Cox regression分析后,我们发现共有176个IncRNA的表达与病人生存显著相关(pv0.05)。
通过这仃6个IncRNA的表达量对病人进行聚类分析后,我们发现聚类得到的两组病人生存率存在显著的差异, 独立的数据集(GSE57317)中进行验证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Stratified analysis 表示该预测模型是独立于其他临床表型的,如serum beta 2-microglobulin (Sp2M), serum albumin (ALB)和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浓度的。
GSEA分析表明细胞周期、细胞周期过程中检验点的改变、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都发生了显著性的改变,IncRNA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粘附等表型促进了多发性骨髓瘤的进展。
Conclusions:我们结果证明很多IncRNA可以作为评判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这样标志物可能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分子机制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的证实。
Keywords: IncRNA,基因芯片,多发性骨髓瘤,生存率,GSEA1 Introduction多发性骨髓瘤是山骨髓中单克隆血浆细胞异常积累引起的一种难以治愈的癌症[1]。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其具有抑制性高、病理特征多等特点, 发性骨髄瘤常常导致很差的预后。
多发性骨髄瘤患者的存活时间为儿周到10年不等,五年生存率仅为40%作用[2]。
鉴定高风险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可以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治疗,这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存活时间。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nt 的RNA分子,不编码蛋白或者只编码很短的多肽,起初被认为是垃圾序列,不具有生物学功能。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占基因组98%的这些非编码RNA 分子,通过与DNA、R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增殖、代谢、运动、自噬及凋亡等诸多生理过程,在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IncRNA 参与基因组印记以及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后调控,蛋口功能调节等多种重要的信号转导调控过程[3]。
IncRNA的表达失调会引起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4]。
IncRNA可以为判断多种类型肿瘤的预后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5-6]o利用表达谱数据判断病人的预后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例如:乳腺癌[7]、结直肠癌[8]、前列腺癌[9]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10]。
然而,将表达谱数据用于临床中还碰到了很多问题,包括过度拟合,缺乏验证,患者间组织的异质性,瘤内异质性,忽视现在临床变量等。
在现有的研究中,大规模整合多发性骨髓瘤表达谱数据和临床信息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发现了与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生存相关的IncRNA,并且利用这些I 生存相关的IncRNA用于预测病人的生存情况,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临床评价的作用。
2 Materials and methods2.1多发性骨髓瘤病人GEO数据集以及相应临床信息我们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获取了大量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表达谱芯片数据,并且根据相应的注释文件,获取其相关的临床资料。
包括:GSE24080[11 ](Affymetrix HGU133_Plus_2.0 array) (/geo/query/acc.cgi?acc=GSE24080)数据集中558 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GSE57317[12](Affymetrix HG-U133_Plus_2.0 array) (/geo/query/acc.cgi?acc=GSE57317)数据集中55 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
详细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病理资料见Supplement table 1。
2.2芯片数据处理和IncRNA注释我们使用了RMA[13]算法标准化处理了芯片数据,并对标准化的芯片数据进行Z-score[14]处理。
我们使GATExplorer[13]I具对Affymetrix HG- U133_Plus_2.0芯片的探针进行IncRNA注释。
GATExplorer提供了一系列系列用于注释芯片的R 包,我们利用Bioconductor提供的affy包,可以获得来源与GATExplorer的注释信息。
我们从GATExplorer中下载了芯片中比对到非编码区域的ncRNA 的CDF 文件。
通过ncrnamapperhgu 133plus2cdf_3.0 文件, 我们获得了IncRNA的表达谱数据。
对于比对到多个IncRNA的探针,我们采取了合并取平均值的方法进行处理。
寻找与多发性骨髄瘤病人生存率相关的IncRNA我们使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IncRNA表达量与病人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我们保留了pv0.05的IncRNA来预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生存情况。
利用IncRNA表达量进行K-means聚类将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区分为2组,进行Kaplan-Meier 分析。
2.3统计分析我们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价K-means聚类将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区分为2组时,这两组病人的生存情况的差异。
我们采取双尾log-rank检验来评价生存曲线是否具有统讣学差异。
所有的分析都是使用R语言(323版本) 以及Bioconductor完成的。
2.4 GSEA 分析我们使用Broad institute所开发的GSEA的JAVA程序进行(/gsea)基因组富集分析(GSEA),我们使用MSigDB中提供的基因集作为参照。
我们认为当假阳性率(FDR) <0.05, 1000 次置换检验的p值小于0.05时,该通路在该种类型的样本中发生量显著改变。
我们使用Cytoscape和Enrichment Map对GSEA的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
3. Results鉴定生存相关的IncRNA为了找到与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生存率显著相关的IncRNAo针对GSE24080 数据集中的558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我们使用单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来评价IncRNA表达量与病人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共有176个IncRNA的表达量与病人的生存情况显著相关(p<0.05),如Figi所示。
在这176个IncRNA中,表达量与病人生存情况呈正相关的有89个,与病人生存情况呈负相关的有87个。
Tablel为与影响病人生存情况最显著的20个IncRNA (按照z-score排序)。
所有与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生存率显著相关的IncRNA见Supplement table 24-Fig 1.绿色点表示表达量与病人生存情况呈负相关的IncRNA (87个),红色点表示表 达量与病人生存情况呈正相关的IncRNA (84个),黑色点表示表达量与病人生存情况不 相关的 IncRNA (1920 个)。
(筛选阈值为:p<0.05, |z-score|>1.8)■ 2(①n_e>d)o&o--2.50.0 z- score2.5利用获得的IncRNA预测病人生存情况我们利用所获得的与病人预后相关的IncRNA的表达量,对来源于GSE24080的559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利用这些176 个IncRNA的表达量,我们可以将558例病人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较差的两组(Fig.2A) o Kaplan-Meier分析表明,利用K-means聚类将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区分为2组时,这两组病人的总体生存率有显著性的差异(log-rank test p =0.0002, Fig.2B)。
预后良好的病人的平均存活时间(平均存活时间:87.43月) 显著高于预后较差的病人(平均存活时间:64.56月)。
手术切除的多发性骨髄 瘤病人也呈现出同样的结果(log-rank test p < 0.0001, Fig. 2C)。
Fig 2.GSE20480数据集中,利用IncRNA 表达量预测多发性计髓瘤病人的总体生存情况。
A.利用176个IncRNA 的表达量对558个多发性骨僦瘤病人进行k-means (k=2)聚类分析 得到的结果,可以将558人分为预后较好与预后较差的两组(n 分别为274和284)« B.k- means (k=2)时,558例多发性TH 逋瘤病人被分成两组时,其总体的Kaplan-Meier 曲线情 况。
P 值是采取双尾log-rank 检验方法计算得到的。
B. k-means(k=2)时,558例多发性计糙瘤病人被分成两组时,其Color KeyValuegood outcomepoor outcome3S一一第AQGSE24080 set (n=558)Time(Mcnths)病灶手术切除后的Kaplan-Meier曲线情况。
P值是采取双尾logrank 检验方法汁算得到的。
利用IncRNA表达量预测独立数据中病人的生存情况为了进一步确认使用生存相关的IncRNA表达量预测病人生存情况的能力,我们利用IncRNA的表达量用于预测另外独立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数据集以观察其预测能力。
我们对GSE57317数据集中55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进行K- means聚类分析,发现55个病人分别被分成23人与32人的两组,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发现这两组病人的生存率有明显的差异(log-ranktestp = 0.0222, Fig.3A) ,cluster 1 (平均存活时间:17.53月)生存时间明显低于cluster (平均存活时间:27.14月)。
Fig.3B展示了GSE57317数据集中55个病人中176个IncRNA的表达惜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