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学霸优课】高考二轮:12.1《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教学案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考量资源承载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消费模式等因素,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问题、制定人口策略的能力。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人口容量差异性的认识,理解人口容量具有地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资源环境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动态地分析人口容量问题,理解人口容量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展示人口容量相关案例)•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如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各国资源分布等)•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典型人口容量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数据解读法:利用统计数据,直观展示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情境下的人口容量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资源枯竭与人口增长冲突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
•问题引导:提问“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人口容量是如何确定的?”激发学生探索人口容量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概念解析:明确人口容量的定义,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环境:讲解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和环境质量(如空气质量、水质)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
•科技发展水平:分析科技进步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生存空间,从而增加人口容量。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教案标题:人口增长模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2.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 探讨人口增长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重点:1. 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2. 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3. 人口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探讨人口增长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计算器和白板。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人口增长的理解和观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指数增长、线性增长和阶段性增长。
2. 解释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原因。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分析。
2. 学生利用计算器和白板计算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并讨论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案例分析结果,并讨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人口增长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题,巩固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阅读相关的研究报告或文章,进一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对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人口增长模式变化明显的地区,让他们亲身感受人口增长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第1-1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案-2018年高
第1.1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的增长体现两个差异(1)时间差异: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2.原因分析(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温馨提示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
2.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总结不同模式中,三项指标的特点如下表所示:(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①发达国家: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③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温馨提示(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除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政策影响外,与传统文化观念、宗教信仰、婚俗等地域文化也密切相关。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高频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例1、图1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图1(1)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图2A.①B.②C.③D.④(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第(2)题,结合上题,该国不同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可以分别计算出来。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五篇范文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人口增长模式》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教材分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后又演变成了“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地区分布。
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人口模式的划分和总结,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过。
本节课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
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掌握各个时期人口的增长模式。
3、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特点等。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2、使学生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成因。
2、掌握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来说明世界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趋势[自主]通过课本P2图1-1,引导学生总结世界人口的趋势变化。
[点拨]世界人口的增长呈“J”型曲线,不同时段的增速不同,但总体为波动型增长。
[自主]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关,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自然增长率的含义和计算方式。
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国人口增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播放我国人口政策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调查当地的人口增长状况、采访居民对人口政策的看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让学生探讨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讨论如何衡量环境人口容量,以及如何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4.每组选取一个实例,分析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总结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统计数据,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实践效果。
4.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5.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当地的人口增长状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2.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如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
3.能够运用地理数据和实例,说明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4.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性,学会计算环境人口容量。
5.掌握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相关术语,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合理容量等。
4.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如政府官员、environmentalist、农民等,探讨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容量示范教案
《人口容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并说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需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利用资料,理解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难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视频:“世界第70亿宝宝与人口容量”此处引用平台上的资源【课程引入】世界第70亿宝宝与人口容量,如不能正常播放, 请提前下载。
师: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着众多的猜测和估算。
那么你有什么看法?今天我们将会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图片和资料:世界人口增长资料:有关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长,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5亿,2050年94亿,2100年108亿,2600年630亿,除南极洲外,地球的陆地都将挤满人。
当然人类如果再这样繁衍下去,将是自我毁灭。
师: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地球上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资源环境承载力)第二个问题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板书: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出示概念: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出示图片:“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HIM疫莊师:读图思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生:(可能的答案)第一种情况: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第二种情况: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极冰、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3节人口容量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1.题型示例:分析题
题目:结合某一具体地区,分析其人口容量的现状、挑战和解决方案。
解答:
-现状:选取某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其当前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资源利用状况等。
-挑战:分析该地区面临的人口容量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实施人口控制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公共交通等。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容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人口容量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人口容量。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口容量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作业5:撰写一篇关于人口容量的短文或报告,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探讨人口容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作业反馈
反馈1:对于作业1,批改学生的分析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数据不准确、分析不全面、解决方案不合理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反馈2:对于作业2,批改学生的分析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分析不够深入、案例选择不当、政策建议不合理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人口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容量影响+经济发展策略
③教学逻辑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和基础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人口容量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课堂展示与点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全班对人口容量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优秀教案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教案:《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及其产生的影响。
【重点难点】结合实例了解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自主学习】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1.概念:二、分类国际人口迁移?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阶段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来源:学+科+网Z+X+X+K]缘由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转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后从进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淌人口增多。
迁入地区经济进展快调整了劳动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国内人口迁移阶段迁移缘由迁移方式迁移方向古代农业经济的脆弱、战斗、自然灾难大批迁移迁往自然条件较好地区当代成立到20世纪80代中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有计划、的迁移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代中期以来改革开放政策、地区进展不平衡迁移的流量增大,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合作学习】阅读课本P13图1—2—4,说出我国80年月后人口的迁移方向,并分析迁移缘由。
【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淌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C.学问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你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安排形成人口迁移2.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淌二、综合题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往年一年一度的民工潮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但是在有数亿剩余劳动力的中国,____年令人意外的发生了大规模的"民工荒'。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3节人口容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解读与分析能力,通过探究人口容量相关的数据与案例,提升数据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使其能够多角度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各种因素,培养系统性思维。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人口合理容量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地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人口分布与容量之间的关系,为未来进一步学习人口地理学打下坚实基础。
课后作业
1.请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影响我国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如何实现人口合理容量。
2.请以某地区为例,运用所学知识,评估该地区的人口容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请撰写一篇短文,阐述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人口容量问题。
补充和说明举例题型:
1.分析题:分析我国人口容量变化趋势,并提出应对措施。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人口容量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容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3.应用题:阐述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过快的人口增长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应对人口容量问题,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措施。
4.创新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实现人口合理容量。
板书设计
1.标题:人口容量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教学方案
【课题】1.1 人口增长模式
【授课时间】12月23日下午第一节
【授课班级】高一(3)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掌握各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了解中国的人口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人口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地区人口资料的分析,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的人口发展资料、案例,让学生能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的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得不错。
在学生自主讨论和发言的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较紧,留给学生的时间似乎还不够多,学生意犹未尽。
这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一点。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补充: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及人口对策一、人口自然增长1.衡量标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不同类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成因二、人口问题世界突出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数量过多的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的问题。
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与影响。
三、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1.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拓展:新中国生育政策的变迁1.思考:为何生育政策调整的原因a)生育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生育的子女数)低位徘徊;b)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c)劳动人口短缺带来人工成本的急剧上升;d)较少的劳动力抚养更多的老人,养老金不断透支等。
全面放开三孩政策促使人口保持适度地增长,从而改善人口结构,放宽生育政策仍然属于计划生育政策。
2. 我国“全面三孩”政策实施的原因及意义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认知)3)根据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特点。
(综合思维)4)学会区分人口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人地协调观)课前导入我们的家园——地球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现在地球上的人口是否已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提出背景数量庞大、与日俱增的人口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产生更严峻的生态环境影响。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充分感受到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困扰,日益关注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2、定义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
3、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4、影响因素•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受区域资源、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受教育水平、区域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①自然资源状况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自然资源的“短板”决定的。
2020版高考地理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案(含解析)
第1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理分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联系区域人口发展的实际,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和人口问题.如2014·全国卷Ⅰ·T10、11。
1。
综合思维:通过对人口变化材料的分析,判断区域人口增长模式,说明出现的人口问题并分析原因。
2。
人地协调观:判读人口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特征、人口问题、人口容量与社会协调发展。
知识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判读一、世界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原因阶段时期特点原因Ⅰ工业革命前缓慢增长生产力水平落后Ⅱ工业革命后持续增长工业革命使欧美等国家生产力提高Ⅲ20世纪后半叶开始快速增长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提醒](1)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2)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引起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二、人口增长模式模式类型A B C D[特别提醒]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1)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
(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95%来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各大洲之间的差异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非洲、最慢的是欧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的是亚洲、最少的是大洋洲。
考法1 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构成要素,判断人口增长模式特点(2019·深圳模拟)我国台湾地区的出生率每12年便会周期性出现一种特殊的逆转变化,这就是“虎兔龙现象”。
台湾许多男女的传宗欲望是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
下图示意台湾地区2010~2014年人口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台湾下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与低谷期可能分别出现在( )A.2023年、2022年B.2024年、2025年C.2026年、2025年 D.2024年、2022年2.据图可知,2010~2014年台湾地区()A.人口出生率波动下降B.死亡率波动比出生率大C.社会老龄化现象严重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1.D 2.C [第1题,结合材料中“避开虎宝宝,偏爱兔宝宝,更期待龙宝宝”。
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终结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小组报告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变化,评价其人口观念、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情感态度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培养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运用GIS技术分析人口数据。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地图、统计年鉴等,方便学生查阅资料。
-加强与当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联系,组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建立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人口增长的基本概念,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了解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使学生了解人口容量和人口承载力的概念,掌握估算人口容量的方法,如生态学方法和经济方法。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总结人口增长、人口容量、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2.分享学习收获,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必修Ⅱ专题1.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教学案(学生版)1
【2014考纲解读】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重点知识梳理】一、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见下表)。
误区警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达到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
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三、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的分析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二者的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去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从概念及实质上理解二者的区别:【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世界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1)①代表的是()A.世界B.中国C.印度D.德国(2)②国抚养比低的原因是()A.老年人口比重大B.青壮年人口比重大C.儿童人口比重大D.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考点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例2、根据下表,回答(1)~(2)题。
(1)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A.环境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C.环境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2)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A.水资源B.矿产资源C.消费水平D.科技条件考点三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例3.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经典考题精析】(2013·浙江卷)图9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人文地理篇专题十二人口与环境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及增长模式的转变1人口的自然增长(1)影响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特点①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快。
②人口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2)模式及分布续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4)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中国: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转变二、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比较续表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不一定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总量就增加。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不都是由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由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而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
3.现代型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降低的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增长,世代更替变缓,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年型,即老年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4.同一地区的人口容量不是定值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其人口容量是不同的。
读表(每1万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回答1~2题。
A.0.95% B.3.7%C.0.775% D.0.885%答案 D解析甲组人口死亡人数:2 000×0.6%+6 500×0.6%+1500×2.5%=88.5人,而甲组的总计人口为10 000人,死亡率为88.5÷10 000×100%=0.88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年龄段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答案 D解析 甲组老年人口比例大,表示发达国家;乙组0~14岁人口比重大,表示发展中国家。
60岁及以上人口的死亡率甲组高于乙组。
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年龄段死亡率不一定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老年人口。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高的原因是老年人口的比例高。
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表(含预测)。
读表,完成3~4题。
A .人口增加B .消费水平提高C .土地资源减少D .科技进步答案 B解析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所示时间段,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
4.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 ) A .鼓励人口外迁 B .降低山西开放程度C .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D .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 答案 C解析 山西实际人口数超过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够利用山西以外的资源的缘故,故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应扩大开放程度。
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降低生活标准不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考法综述] 关于本考点的考查,高考重在关注人口增长,主要涉及人口数量计数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两个方面。
命题法1人口数量及增长典例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A.①B.②C.③D.④(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解析](1)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能力,人口增长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移动引起)。
题图反映该国人口为净迁入,并且移民人口数量和移民占总人口比例呈正相关。
依据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等于移民人数占总人口数之比,可计算出各时期的人口数量。
1930年约为125百万,1950年约为143百万,1970年约为200百万,1990年约为250百万,该国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①图符合,故A 正确。
(2)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的计算。
1950~1970年,移民人数维持在10百万人左右,但移民占总人口比例却有较大幅度下降,说明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总人口数在较大幅度增加。
依据上题计算出的各年代的总人口数,以及图中对应的移民人口数量,可计算出各时间段人口增长的数量。
如1910年总人口约为90百万,而移民人口数约为13百万,则不考虑移民的人口数量为77百万;再依次计算出1930、1950、1970、1990年的人口数量,可看出1950~197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故C项正确。
[答案](1)A(2)C【解题法】人口数量增减的相关计算(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出生人口÷人口总数×100%③死亡率=死亡人口÷人口总数×100%(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人口数量增加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3)n年后人口总数的计算该年人口总数×(1+自然增长率)n(n为年数)命题法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特点典例2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四边形人口统计图,考查世界及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过程与特点。
第(1)题,根据坐标系的判读方法,看出世界人口变化从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所以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5‰下降到10‰左右,出生率从40‰下降到33‰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更小;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故选D项。
第(2)题,在世界各大洲中,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欧洲,低于亚洲和世界平均水平。
故C项正确。
[答案](1)D(2)C【解题法】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别方法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已经属于“三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全部属于现代型。
(3)根据人口增长特征判断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特征很重要,切实要记牢。
(4)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在进行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时,不管试题提供的是哪种资料,我们都可以通过资料得出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进而进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如下图:①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3%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传统型:出生率一般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以下,接近0,甚至是负值。
(5)根据坐标图中的坐标值来判断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A.2003年B.2008年C.2010年D.2012年答案 B解析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
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
B正确。
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答案 B解析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B正确。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
读图完成3~4题。
3.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假设图示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个城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D解析根据题干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
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④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
4.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
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解析人均用水总量低于人均水资源总量则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
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题。
5.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D.丙→乙→甲→丁答案 D解析人口增长模式演变顺序一般为原始型(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结合图中甲乙丙丁情况,可判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