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普宁两处先秦遗存的调查
普宁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普宁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ae84f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6.png)
普宁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普宁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和了解普宁的文化。
通过参观考古遗址、古建筑、民俗村等,我深刻感受到了普宁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首先,普宁拥有丰富的考古遗址资源。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参观了一些古代遗址,如普宁古城遗址。
这些遗址见证了普宁悠久的历史,让我领略到了古代普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我了解到普宁曾是一座重要的海港城市,国际贸易在这里繁荣起来。
在遗址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古代的建筑和器物,它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文化。
其次,普宁的古建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普宁有很多古代建筑,如禅宗寺庙、关帝庙、传统民居等,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参观禅宗寺庙时,我被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参观关帝庙时,我了解到关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是武力和智慧的化身,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另外,参观传统民居,我也了解到了普宁传统建筑的特点,如厚重的砖木结构、高耸的屋檐和精美的雕刻,这些都展示了普宁建筑文化的魅力。
此外,普宁的民俗文化也是值得宣传和传承的。
在民俗村的参观中,我了解到了普宁的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普宁,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节日,如农历正月的“小年”和农历七月的“鬼节”,人们在这些节日中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此外,普宁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习俗,如新婚夫妇拜堂、过大年的习俗等,这些都是普宁人民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另外,普宁民间还有一些传统艺术,如木雕、剪纸和吹糖人等,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普宁人民聪明才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普宁的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普宁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它代表了华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文化特点。
普宁的历史遗址、古建筑和民俗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珍贵的历史价值,它们是普宁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
史前及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历史
![史前及先秦时期广东地区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e403de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2.png)
广东地区的史前社会
1、原始群时期的“马坝人”和“峒中岩 人”
广东发现的最早人类是“马坝人”和 “峒中岩人”。 峒中岩人遗迹
认识中国的猿人 马坝人遗迹:
时间:1958年 地点: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
时间:1978和1989年 地点:封开县渔劳区的峒中岩 遗物:3颗人牙化石
遗物:中年男性,头盖骨
沿海及岛屿的沙丘遗迹。 特点:以渔猎捕捞为主,出现了彩
陶,不稳定定居; 2)粤北山区遗迹。 特点: 以原始农业为主,形成稳定的定居
生活。
3、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掌握)
广东地区大概在距今4500年前后,开始进入父 系氏族社会。
已发现的遗迹有三四百处。 特性: 1)有较成熟的锄耕农业和家畜喂养业; 2)石器和陶器等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
2)锄耕农业;家畜喂养业;
3)陶器(几何印纹硬陶)
彩釉、原始瓷
岭南古越族
岭南的先秦居民属于百越中的的南越族,按地缘关 系的不同,可分为南越、骆越、西瓯三个部分。他 们是通过长久发展而成的以地区为分辨的民族共同 体,其基本成分是本地土著,同时也包含部分从岭 北迁来的扬越、于越等族。
生活方式: 1、经济生活:多住水边,渔猎捕捞和种植水稻 2、住房:“干栏式”建筑 3、突出特性:断发、纹身 4、奉蛇为祖先。
陕西蓝田猿人
1964年5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 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人员, 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一基 本完整的中年女性猿人头 骨化石。属距今约100 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早 期,定名为"蓝田中国猿 人"。生存于五、六十万 年以前,所发现的化石有: 头骨一具、上下领骨各一 具和牙齿十余枚。特性明 显表明蓝田猿人较北京猿 人和爪哇直立猿人更为原 始。
广东省普宁市
![广东省普宁市](https://img.taocdn.com/s3/m/4f9ac8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e.png)
广东省普宁市介绍广东省普宁市是中国广东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汕头市东南部。
普宁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享有“客家之乡”的美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广东省普宁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一、地理位置普宁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东部,地处汕头市东南部,南临大鹏湾,东临台湾海峡,北靠汕尾市,西接揭阳市。
全市总面积1602平方公里,辖11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为100多万。
二、历史文化普宁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早在秦汉时期,普宁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在明清时期,普宁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经济繁荣的地方。
普宁出土的大量古陶瓷、铜钱等文物是对普宁古代文化发展的有力证明。
普宁市还是中国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客家聚居地之一。
普宁的客家文化深厚,包括客家饮食、客家建筑、客家民俗等方面。
普宁的客家土楼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们巍峨壮丽,独具特色。
此外,普宁的客家戏剧、山歌等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经济发展普宁市经济发展迅速,以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导。
普宁市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网络使得普宁成为了广东省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普宁市也是中国广东省重要的农业基地,主要种植稻米、茶叶、花卉等农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地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普宁市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
普宁拥有多个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制造业成为了普宁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涉及电子设备、塑料制品、纺织品等多个领域。
普宁的制造业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国外市场。
四、旅游资源普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普宁市境内有许多山水风景如画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是紫金山风景名胜区。
紫金山位于普宁市城区以南,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登上紫金山,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美景,还可以参观到一些古代文物和古建筑。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d636dc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a.png)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普宁市位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独特文化魅力的文物保护单位,展现了普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将介绍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普宁大佛寺、南封楼、碉楼群等。
普宁大佛寺位于普宁市区南部,是一座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
始建于唐代,原为佛教兴盛时期重要寺院。
该寺庙占地面积约80000多平方米,建筑风格典雅、独特。
其中,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寺庙的主要场所。
寺内还有一座高约65.3米的大佛塔,是该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普宁第一塔”的美誉。
普宁大佛寺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普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南封楼位于普宁市中心的南门附近,建于明代,是一座影响深远的历史建筑。
南封楼是城墙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担当着监察和守卫城市的重要职责。
楼高约12米,分为上下两层,采用砖木结构,非常坚固。
楼内展示了普宁历史的文物和图片,让人了解到普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是普宁市民了解家乡历史的重要场所。
碉楼群是普宁市最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之一,分布在普宁市区东南部的都庞镇一带。
碉楼是潮汕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是汕头文化的代表之一。
碉楼外形独特,造型各异,通常呈方形或圆形,高约3至5层,用石灰浆砌筑而成。
碉楼内部结构复杂,多用于居住和防御,是当时农民的住宅、堡垒和社交场所。
碉楼群保存完好,共有30多座,是潮汕地区最大的碉楼群之一,被誉为“碉楼之乡”。
碉楼群被列为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普宁市一大亮点和旅游资源。
除了上述文物保护单位,普宁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天后庙、古民居等。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富有历史价值,也体现了普宁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吸引游客和推动普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潮汕古文化遗址.
![潮汕古文化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330453c26137ee06eff9180a.png)
潮汕古文化遗址(图文一)日期:2007-12-22新石器时代,潮汕先民处在渔猎采集的原始社会中。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有了陶器制作。
秦汉以后,这里成为封建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并有自已的文化特征。
发现的生活遗址,最早的是潮州陈桥贝丘遗址,遗存大量贝壳、禽兽骨骼及人骨骼轻微石化,附近的池湖贝丘遗址有人类聚居生活的火烧土。
普宁虎头埔新石器窑群遗址,潮州笔架山北宋瓷窑址、饶平九村明清瓷窑遗址的陶瓷制作从简单到复杂精致。
遗存年代较早的军事活动设施有宋末百丈埔古战场遗址、饶平红螺山宋井遗址、宋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吊王寨遗址、明嘉靖柏嵩关遗址和大量明清炮台遗址。
第一节生活遗址[潮州池湖村贝丘遗址] 在潮州市枫溪镇池湖村,距窑边岗东南约1公里安揭公路旁的“凤地”。
系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面积100×100米,出土磨光石、斧、蛎石,夹砂陶片,骨针、骨制刮削器及呈石化的鱼骨、人头盖骨、下牙,并有火烧土。
[潮州石尾山贝丘遗址] 在潮州市金石镇塔下村南石尾山。
系新石器时代遗址。
面积100×120米,出土手斧、斫砸器等打制石器和粗砂红陶片,还有大量牡蛎壳堆积。
[澄海梅陇溪西贝丘遗址] 在澄海十五乡镇,自梅陇至溪西,有10多公里贝丘带。
系新石器时代遗址。
1958年出土磨制石、石刀、骨刮削器和陶勺子。
[澄海内底贝丘遗址] 在澄海南峙山麓西侧,系新石器晚期遗址。
分布在长1公里,宽100余米南面坡地。
1982年文物普查发现,中心部分第一层出土唐宋船板、铜镜、素釉陶、宋瓷碗和大量宋瓷片;第二层是自然堆积层;第三层出土骨鱼镖等骨器36件及人头胪骨、人牙齿和松脆夹砂陶片。
[揭阳洪岗贝丘遗址]在揭阳桑浦山西榕江边洪岗和石头二村间的小丘,地层有大量贝壳堆和,出土夹砂陶器、外拍复线梯纹软陶以及鹿角、野猪牙、鱼类脊椎骨和靡制锋利的石器。
[潮州海角山贝丘遗址] 在潮州意溪镇头塘村南约1.5公里的海角山下,系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已屡有人在这里挖掘贝壳。
普宁的历史文化介绍
![普宁的历史文化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0993f5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6.png)
普宁的历史文化介绍
普宁是广东省汕尾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粤东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岭南文化和潮汕文化的融合,也可以领略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普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已经有人类居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普宁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唐宋时期,普宁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东南第一城”之称。
明清时期,普宁成为了潮汕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
普宁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宁古城。
普宁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如古城墙、城门、街巷、庙宇等,是研究明清时期城市建筑和社会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除了古城,普宁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景点,如普宁文庙、普宁古港、普宁古城隍庙等。
这些景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普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宁的文化底蕴也体现在其传统手工艺上。
普宁有着悠久的陶瓷、木雕、铜器等手工艺传统,这些传统手工艺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是普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普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e3fd79e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a.png)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前期调查和评估,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以下几个:
1. 普宁古城墙:建于明代,是普宁古城的外围防护工事,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该古城墙保存相对完整,并在近年进行了修缮工作。
2. 古庙大观寺:位于普宁市区中心,建于明代,是普宁市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
大观寺的建筑风格典雅,保存较为完好,是普宁市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3. 梅岗古村:位于普宁市西南部的梅岗镇,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古村落。
梅岗古村的建筑风格典雅,村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古老的传统习俗,被评为普宁市的历史文化村落。
4. 青塘古村:位于普宁市北部的青塘镇,是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
青塘古村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村内有许多有特色的古建筑和传统的农耕文化,被评为普宁市的历史文化村落。
5. 文峰塔:位于普宁市区中心,建于清代,是一座古老的佛塔。
文峰塔高约30米,建筑雄伟,是普宁市的重要地标之一,被
列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普宁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将加大对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示普宁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https://img.taocdn.com/s3/m/235fd4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eb.png)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实用版】
目录
1.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2.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内容
3.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正文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是指在广东省普宁市范围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址、建筑、石刻等文物,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普宁市的文化瑰宝。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处,分别是:普宁古城墙遗址、洪阳文昌阁、大南山石刻群和梅林古渡。
普宁古城墙遗址位于普宁市区,是普宁古城的遗迹,始建于明朝。
这处遗址见证了普宁市的历史变迁,对于研究普宁市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洪阳文昌阁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建于清朝,是一处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是古代文人墨客祈求科举顺利的地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大南山石刻群位于普宁市大南山区,是一处汇集了明清两代石刻艺术的地方。
这些石刻造型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
梅林古渡位于普宁市梅林镇,是古时通往潮汕地区的重要渡口。
梅林古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昔日的繁荣景象如今已不再,但仍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商贸繁华。
普宁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旨在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普宁市的文化软实力。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普
宁市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普宁寺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与保护建议
![普宁寺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与保护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2d4e1a0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d.png)
中国民族博览► Chinese national Expo普宁寺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与保护建议张敏(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本文通过对普宁寺石质文物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普宁寺石质文物出现的病害,对 病害调查进行小结,分析造成普宁寺石质文物残损现状的因素,提出了改善普宁寺石质文物保存 现状的建议。
【关键词】普宁寺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保护建议【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7-208-03【本文著录格式】张敏.普宁寺石质文物病害调查与保护建议[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4( 07 ): 208-210.―、普宁寺槪况普宁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面武烈河畔。
地理坐标位 于东经 117。
48' -118。
03,,北纬 40。
57' -41。
05,之间。
由于寺内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称大佛寺。
建于乾 隆二十年二月(1755年),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占地3.3万平方米,是避暑山庄外八庙中最为完整、壮观的 寺庙建筑群。
二、普宁寺石质文物病害调查此次普宁寺病害调査的石质文物主要包括大乘之阁围栏 及须弥座、大雄宝殿围栏及须弥座、碑亭围栏及须弥座、及 御碑三通。
其中围栏主要由云龙纹柱头、望柱、三幅云透雕 净瓶栏板、地袱、卷云纹抱鼓石构成,须弥座由上枋、上枭、缠花结带纹束腰、下枭、下枋及如意云纹圭角和如意金刚柱 子组成。
(一)大乘之阁围栏及须弥座大乘之阁起于大型须弥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东西 长36米,南北宽13.7米。
阁前设宽敞月台,南出三阶,中为双龙戏珠石雕御道,两侧条石砌级,周围排立石雕云龙栏杆。
此次调查的大乘之阁围栏及须弥座(见图1 )。
总共有54个 柱头,10个抱鼓石,48块栏板。
柱头直径26厘米髙51厘米 ,望柱柱身高95厘米长26厘米宽26厘米,栏板高96厘米 长丨5丨厘米宽18厘米,须弥座高丨90厘米,抱鼓石高83厘米长90厘米=所使用的石材主要有两种,即凝灰岩(承德当地名鹦鹉岩)和红砂岩。
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
![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1d9e11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3.png)
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普宁市位于中国广东省汕尾市境内,自古以来就享有“红色基地”的美誉。
本次调研目的是了解普宁红色基地的文化底蕴、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
普宁红色基地是指普宁市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革命斗争的重要舞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以及无数英烈的丰功伟绩。
我们首先参观了红军陈列馆,通过展厅中的图片、文字和实物,了解了普宁地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学习了红色革命的理论和精神,并通过体验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感受了红军壮丽江山和不屈斗争的崇高情感。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普宁红色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红色基地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旅游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普宁市注重传承红色基地的历史文化,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红色基地的价值,进一步塑造了普宁市的城市形象。
此外,红色基地还成为了普宁市宣传自身发展和吸引投资的重要窗口,通过展示红色基地的发展成果,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商家入驻。
然而,我们也发现,普宁红色基地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红色基地的设施和展品更新较慢,缺乏创新。
部分展品陈旧,没有能够让年轻人产生共鸣的内容。
其次,红色基地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普宁红色基地了解不深入。
在营销和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最后,红色基地的管理还有待加强,对于游客的引导和参观体验还有待改进。
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建议普宁市加强对红色基地的保护和利用。
首先,要加大投入,提升展厅设施的更新和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使参观体验更加丰富、有趣。
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普宁红色基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最后,要改进管理服务,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参观体验,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提升整体游客满意度。
我的家乡——揭阳普宁
![我的家乡——揭阳普宁](https://img.taocdn.com/s3/m/ef2b9ea3d1f34693daef3ecb.png)
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概况
自然环境 普 宁市南部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为峨嵋 嶂山地和南阳山丘陵,东北部为铁山、洪 山的低矮丘陵,中部为宽广平原,在平原 与丘陵之间有台地分布。全市诸山为莲花 山 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市境东西最长距 离50公里,南北最长距离38公里,市界线 周长约206公里,全市区域总面积1620平 方公里,折243万亩,其中耕 地38.4万亩, 占15.8%,山地144.7万亩(指林业用地, 不含侨场),占59.6%,市区规划控制区 220平方公里,建成区26平方公里。普宁 市的气候除北部少数农村外,处于北回归 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 平均气温21.3°C,年平均降水量2124毫 米。
历史 沿革
明清时期 明朝嘉靖年间,随着人口增加和土 地开发,潮州府潮阳县西境洋乌、 戎水、黄坑三都日渐殷实富足,但 三都离县城一百七十余里,“势难 遥制, 重以山寇屡扰”,巡按陈联芳、 总督张臬等疏言“宜割三都设县治, 以便统驭, 取名曰普宁”。嘉靖四 十二年正月丁未(1563年2月20日) 明朝廷批准析潮阳县西境洋乌、戎 水、黄坑三都地域,可能取“普遍 宁谧”之意或沿用移民至此的莆田 人的“莆田安宁宁 谧”之意,莆谐 音普,命名普宁,首在今普宁市境 内首置普宁县,并建筑城郭。明嘉 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县。 万历年间改安为宁。
历史 沿革
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革命军于武昌发动首义,同 盟会方次石(普宁早期赴日留学生)于普 宁起兵响应。1911年11月,同盟会员刘任 臣率先领军入普宁城。1923年5月25日, 普宁再次为陈炯明军所控制。1925年3月 12日,蒋介石、何应钦、周恩来领导的国 民革命军东征军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在 普宁城西的里湖打败陈炯明部林虎劲旅。 1925年11月2日,东征军由里湖经安仁抵 普宁城,周恩来在县商民大会演讲,筹措 军饷。同年,师长何应钦任方芝庭为普宁 县长。 民国时期行政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 公署、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范文
![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23bf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1.png)
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范文普宁红色基地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加深对普宁红色基地的了解,探究其历史红色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现状,本次调研旨在调查普宁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普宁红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普宁红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2)普宁红色旅游资源和发展情况;(3)普宁红色教育的开展情况。
2. 调研方法:(1)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2)走访普宁红色基地,进行实地调研;(3)访谈相关人员,了解他们对普宁红色基地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1. 普宁红色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普宁红色文化是普宁的骄傲,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调研发现,普宁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还有待加强。
目前,普宁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如红色论坛、红色书法比赛、红色故事分享会等,但参与度和影响力有限。
为了提高普宁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议加大宣传力度,举办更多形式丰富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2. 普宁红色旅游资源和发展情况普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普宁苏区纪念馆、川堂文化纪念馆等。
通过调研了解到,普宁红色旅游正在快速发展,但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如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导游服务水平不高等。
其次,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导游,加强宣传推广。
3. 普宁红色教育的开展情况普宁红色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普宁红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
其次,红色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大部分普宁居民对红色教育的了解较少。
为了提高普宁红色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建议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演讲、实地教学等多样化活动,加强宣传推广。
四、调研总结和建议通过对普宁红色基地的调研,我们发现了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广东普宁龟山先秦遗址2009年的发掘
![广东普宁龟山先秦遗址2009年的发掘](https://img.taocdn.com/s3/m/0047caf94a7302768f9939a1.png)
2009 Excavation of the Guishan Site of the Pre-Qin Period in Puning, Guangdong
作者: 无[1,2]
作者机构: [1]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普宁市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4-1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2009年;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广东省;龟山;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普宁市
摘要:龟山遗址位于广东省普宁市东南郊马栅村,西北距普宁市区约4公里(图一)。
龟山为练江南岸的山前侵蚀台地,海拔约45米。
1983年,普宁文物普查队在龟山坡顶至山脚采集了大量陶片与石器。
2009年5~10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普宁市博物馆联合对龟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布设10米×10米的探方35个,发掘面积共3500平方米。
谷雨收寒,在普宁的山间找寻“字祖”的遗迹
![谷雨收寒,在普宁的山间找寻“字祖”的遗迹](https://img.taocdn.com/s3/m/d3add1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7.png)
谷雨收寒,在普宁的山间找寻“字祖”的遗迹“谷雨收寒,茶烟扬晓,又是牡丹时候”。
常言雨生百谷,所以春雨绵绵的季节里,就有了一个节气,叫做“谷雨”。
谷雨(图:王维宣)中国民间,素有谷雨祭仓颉的习俗。
传说仓颉诞辰是农历三月二十八,在今年,就是谷雨的第二天。
这个显然与农事有关的节气,又是怎么和“造字”的大神联系到了一起呢?依古说,仓颉是黄帝的助手,史官,随黄帝南巡时,到了洛南保安阳虚山下,“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出现后,从前只能口口相传的传说可以记录下来,远途的信息可以精确地传递,人类对世界的解读,由感性变得理性,大规模的社会组织有了得力的工具。
这的确是可让天地变色的伟大发明。
通过当代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得知,文字的出现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当非一人之力。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就说:“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
对此,古人也有认识,《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 是说仓颉、后稷、夔他们之所以能在“同行”众多的情况下传名后世,因为专精一事,做到极致。
但这无碍仓颉成为中华文字的化身,也无碍普罗大众对这位有四目,能上通天,下识地的大神尊崇有加,祭祀不绝。
时至今日,各地仍保存着多座仓颉庙。
著名的如陕西白水县仓颉庙,每年的仓颉祭礼,隆重严整。
那么在广东大地,在谷雨时分,还能找到与仓颉有关的民俗吗?还真有。
以上二图为半径山恭瘗字纸灰墓以拍摄、研究普宁古村落而著称的当地青年文史研究者张声金,向记者介绍了当地的“字祖崇祀”。
“最早在普宁本土接触与字祖相关的文化遗存,是由广东水师提督方耀于清同治年间兴学时所修之恭瘗字纸灰墓“,张声金介绍,“清水师提督方耀在潮兴学,每年雇人赴各地收罗字纸涤净焚化埋入字纸灰墓,以示惜字崇文诗礼教化。
广东揭阳先秦遗存考古调查
![广东揭阳先秦遗存考古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0ceca31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a.png)
广东揭阳先秦遗存考古调查邱立诚;曾骐;张季怀【期刊名称】《南方文物》【年(卷),期】1998(000)001【摘要】This research got the help by Zhong Shan University’s Higher Academic Foundation.Th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introduced the rich early Qin Dynasty Culture’s ruins discovered in Jie Yang. Guangdong province and it declared that here is ancient human being activities’ most frequent region in early Guangdong province. The big or little in habiting spots were distributed over the region and its times is long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data for researching into the region culture, human being life formation and historic evolution in early Qin Dynasty.【总页数】25页(P1-24,127)【作者】邱立诚;曾骐;张季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3【相关文献】1.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地关系的考古学观察——以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 [J], 党郁2.从考古看广东的先秦商业 [J], 李岩3.广东丰顺县先秦遗存调查 [J], 邱立诚;曾骐;文衍源4.广东普宁两处先秦遗存的调查 [J], 吴雪彬;邱立诚;曾骐5.河北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先秦房屋建筑遗存 [J], 石永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普宁学宫明清遗址考古新发现
![广东普宁学宫明清遗址考古新发现](https://img.taocdn.com/s3/m/ba10e14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66.png)
广东普宁学宫明清遗址考古新发现
景雅琴
【期刊名称】《客家文博》
【年(卷),期】2022()3
【摘要】通过对普宁学宫的考古工作,基本明确了普宁学宫泮池的位置、形制、尺寸、营建方式及沿用年代,同时还发现了与泮池密切相关的排水沟、三合土地面等遗迹,出土了一批瓷碗、盘、壶、杯、铜钱、骨刷等生活用品和建筑构件。
此次发现的泮池是明清时期较为少见的三合土材质泮池,为广东地区地方官学泮池的形制结构研究增添了新的材料,也为学宫泮池及其周边环境的复原提供了详实的考古学依据。
【总页数】8页(P48-55)
【作者】景雅琴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考古的发展——以日本飞鸟、英国弗拉格和我国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
2.2006年中国考古特大新发现——岭南早商前遗址:佛山古椰贝丘填补了岭南5000年前的考古学编年体系空白
3.考古遗址公园遗产解说展示体系探索——以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4.六大考古成果令人瞩目景德镇南窑遗址被
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先秦社会初探——兼论38座随葬青铜器墓葬的年代与墓主人问题(Ⅰ)
![广东先秦社会初探——兼论38座随葬青铜器墓葬的年代与墓主人问题(Ⅰ)](https://img.taocdn.com/s3/m/6ddc557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c.png)
广东先秦社会初探——兼论38座随葬青铜器墓葬的年代与墓
主人问题(Ⅰ)
区家发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1(000)001
【摘要】广东在先秦时代究竟有没有过青铜时代?是否进入了奴隶社会?过去研究者一般是持肯定态度的.本文作者力排众议,提出广东在先秦时代不存在青铜时代,也没有进入奴隶社会.这就对岭南上古时代的文化面貌、文化发展水平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新问题.文章取材丰富,论说有力,是研究广东先秦文化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欢迎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继发表高见.
【总页数】12页(P131-142)
【作者】区家发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香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酒泉小土山墓葬考古发掘及墓主人身份初探 [J], 范晓东
2.利用同墓葬出土泥芯、陶器示踪青铜器铸造地初探——以湖北襄樊部分东周墓为例 [J], 黄凰;秦颍;孙升;王先福;陈千万;韩楚文;陈明辉
3.新干青铜器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纪念新干商代大墓发掘十周年而作 [J],
彭适凡
4.新干青铜器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为纪念新干商代大墓发掘十周年而作 [J], 彭适凡
5.“维秦八年岁在君滩”释惑─—兼论秦汉时代与历法相关问题 [J], 赵光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型 1件 ( PG:4) 。砂岩 。器 较大 , 身很长 , 上 略小 , 下稍宽 , 呈 梯形 , 截面亦为梯 形 。单面刃 , 刃面 较 宽 , 微 凹 。长 29. 7、刃宽 9. 2 厘 米 (图八 , 1 ; 图九 , 2) 。这是一件钅矍形 锛。
B型 1件 ( PG: 9) 。泥质砂 岩 。平面略作长方 体 , 截面梯形 , 单 面凹刃 。长 4. 9、刃 宽 3 厘米 (图八 , 5) 。 此外 ,在相邻的仙姑山也发现有残石戈 , 可见内部前后有两个穿 ,援部已残 。 三 、结语 石牌花鼓岩的三组器物 , 各组有其不同 的器物特征 , 显示其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遗 物 。第一组遗物中 , 器物形制与纹饰都与曲 江石峡中层文化 ①有许多共同点 , 如圆圈纹 、 重圈纹 、曲折纹 、篮纹 、长方格纹和附加堆纹 , 两者都是相同的 。一般认为 , 石峡中层文化 的年代相当于夏商时期 , 花鼓岩第一组遗物 的年代 ,应与此相同 。花鼓岩第二组器物中 , 条纹施釉大口尊是浮滨文化的典型器 ②; 陶 钵与普宁下架山镇牛伯公山浮滨文化遗址出 土的同类器没有区别 ③; 其他陶器纹饰也是 浮滨文化所常见 。两侧单面起刃的石戈 , 可 见于丰顺 、潮阳的浮滨文化遗存 ④。因此 , 花 鼓岩第二组遗物当属浮滨文化范畴 , 年代约 相当于商周时期 。花鼓岩的第三组器物 , 以 夔纹 、方格凸块纹等组合纹样 (下转第 10 页)
二 、龟山遗存 龟山位于市区流沙镇东南 6 公里处 , 是一座高约 50 米的山 岗 , 属大南山脉西北边缘的一座 山峰 , 其南面相邻为仙姑山遗 址 。在山的西南麓采集到一些石 器陶器 , 其中有部分为较完整的 器物 。 陶器 完整者仅 1 件陶钵 ( PG:1) ,泥质灰陶 。口微敛 ,唇沿 外呈子口 ,深腹 ,斜壁 ,下壁弧收 , 底微凹 , 饰方格纹 。口径 13、高 8. 5 厘米 (图九 ,1) 。其他均破碎 , 可辨者有泥质陶尊 , 灰褐陶 , 折 腹 ,小平底 ,饰条纹 ,施釉 ; 罐 , 泥 质灰褐陶 ,圜凹底 ,饰方格纹 。夹 砂陶有罐 ,红陶 ,侈口 ,高领 ,饰方 格纹 ;釜 ,黑陶 ,侈口 ,圆腹 。
·1 ·
图二 花鼓岩第一组文化陶器 1、B 型 ( PH:14) 2、A 型罐 ( PH:15)
尊 标本 PH: 12 ,夹砂灰褐陶 。侈口 ,尖 红陶 。上端残 , 下端呈喇叭形 , 中空 , 足端外
唇 ,宽斜沿 ,高领 ,斜肩 ,肩以下残 。尊面 , 口 撇 。素面 。足径 11、残高 6. 8 厘米 (图五 ,2) 。
戈 1 件 ( PH:
5) 。砂岩 。仅残存援
部的一部分 。中脊有
棱 , 两侧在不同的一
面单面起刃 。残长
4、厚 0. 7 厘米 (图
五 ,6) 。
锛 1 件 ( PH:
6) 。砂岩 。残存近刃
面的一部分 。截面为
梯形 , 刃面微凹 , 刃
缘残损 。残长 2. 6、刃
面残宽 5. 2 厘米 (图
五 ,7) 。
省博物馆馆刊》第二辑 ,1991 年 。
(本项研究得到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 中心基金会的资助)
(责任编辑 张翊华)
之 ,内壁多有小乳点 。纹饰中有相当部分为组 合纹 ,包括有双线弦纹 、方格纹 、编织纹 、重方 格凸块纹 、篦点与弦纹组合 、方格与云雷组 合 、夔纹 、夔纹与方格凸块纹组合等 (图六) 。 夔纹中有圆角与折角两种 。器形有釜 、罐 、瓿 、
钵 、器盖 、器座等 。 釜 夹砂灰褐陶 。侈口 ,圆唇 ,卷沿 ,沿面
从遗物的分布 、堆积情况及其年代看 ,花 鼓岩应是一处人口不多 , 但延续时间较长的 古代人类居址 , 出土较多的陶器座残片也有 助于说明这一点 。尤其是第一组器物与第二 组器物 ,倘若找到其地层叠压关系 ,这对解决 粤东地区早期青铜文化与新石器文化的关系 极有帮助 。
流沙龟山遗存的器物 ,其石戈 、凹刃锛是 浮滨文化的典型器 ,釉陶尊也前述者相同 ,陶 钵与花鼓岩第二组陶器中的陶钵相同 。依 此 , 龟山遗存属浮滨文化的范畴亦毫无疑 义 。从石戈的多种形制来分析 , 这种情况可 见于大埔的浮滨文化墓葬遗存 ⑥ , 即包含有 直援戈与弧援戈等几种形态 , 说明其中会有
6、石戈 ( PH:5)
7、石锛 ( PH:6)
4、陶纺轮 ( PH:1)
下残 。素面 。口径 12、残高 2. 5 厘米 (图七 , 3) 。
瓿 泥质灰陶 。火候很高 , 质坚硬 。直 口 ,方唇 ,唇外侧稍凸 ,矮颈 ,宽肩近平 , 肩饰 双线弦纹 (图六 ,8) 。有的饰弦纹与篦点组合 纹 。有一件仅存肩及器耳 ,折肩 ,肩下有桥形 耳。
·10 ·
早晚之别 。C 型戈中 ,标本 PG: 3 内后缘有单 面刃 ,此器若从后半部分看 ,与东莞村头遗址 所出的石戚十分相近 ⑦。龟山这件石质武器 , 似乎兼有戈与戚的两种功能 。再从地形与地 层情况观察 ,龟山与仙姑山所出的遗物 ,属于 墓葬遗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注释 : ①朱非素等 :《谈谈马坝石峡遗址的几何印纹陶》,《文
直 , 两面近边缘处各有一周圆 圈纹 ,残 。
第二组器物 陶器亦以泥 质陶为多 , 有部分夹砂陶 。纹 饰有条纹 、方格纹 、粗格纹 、梯 格纹 、篮纹 、编织纹等 (图四) 。 可辨器形有尊 、罐 、钵 、器座 、纺 轮等 。
大口尊 仅见残片 。泥质 褐陶 ,残存颈与肩的一部分 ,颈 下一周凸棱 , 斜肩 , 饰条纹 , 施 酱黑釉 ,釉多脱落 。
图一 普宁石牌 、流沙先秦遗存地点位置图
第一组器物 陶器均破粹 , 以泥质陶为 多 ,夹砂陶少 。泥质陶以褐陶为主 ,有少量灰 淘 。陶器纹饰有曲折纹 、方格纹 、长方格纹 、 叶脉纹 、编织纹 、附加堆纹 、篮纹 、圆圈纹 、重 圈纹 、绳纹等 , 其中有重圈与篮纹组合纹 (图 三) 。
较典型的器物是罐 ,口沿分 2 型 。A 型标 本 PH: 15 , 泥质褐陶 , 侈口 , 圆唇 , 沿面较宽 , 略坦 , 斜肩 , 肩以下残 , 肩饰篮纹 。沿面可见 多道轮制痕迹 。口径 24、残高 5 厘米 (图二 , 2) 。B 型 标本 PH:14 ,泥质褐陶 。侈口 ,尖圆 唇 ,沿外鼓出 ,沿面内凹 ,稍盘 ,斜肩较宽 , 肩 下残 。肩饰篮纹 ,口沿内刻“ ↓↓”符号 。口径 13、残高 6. 5 厘米 (图二 ,1 ;图三 ,10) 。另有一 种罐的口沿内有一个“/ ”符号 (图三 ,11) 。出 土 1 件纺轮 ( PH: 2) ,泥质褐陶 ,棋子形 ,外壁
一 、花鼓岩遗存 花鼓岩位于普宁市西北 ,距市区约 23 公 里 ,距石牌镇 2 公里 (图一) 。花鼓岩是一座高 约 60 米的山岗 ,山上出露有许多大大小小的 花岗岩石块 ,其西 、北面均较陡峻 ,东 、南面稍 平缓 。文化遗物主要分布在山的东南坡 , 因 历年开荒种植 ,山坡被开垦成梯级旱地 ,遗物 多暴露地表或剖面 , 地层多有扰乱 。采集到 的遗物标本有陶器与石器 , 对照我省以往出 土文物 ,大致可分为三组 。
径23 ,残高 8 厘米 (图五 ,3) 。
B 型 标本 PH:8 ,夹砂灰褐陶 。口稍敞 ,壁斜
罐 多为泥质灰陶 。侈口 , 圆唇 , 稍外 近直 ,中空 ,下端残 ,素面 。口径 10、残高 5 厘
翻 ,矮颈 ,斜肩较宽 ,素面 。
米 (图五 ,1) 。
钵 标本 PH:13 ,泥质灰陶 。敛口 ,圆唇 ,
南方文物
Relic s F ro m So ut h
1999 年第 2 期
广东普宁两处先秦遗存的调查
吴雪彬 邱立诚 曾 骐
本世纪 80 年代 ,普宁博物馆在文物普查 中 , 先后发现了石牌区 (镇) 花鼓岩 、流沙区 (镇) 龟山两处古文化遗存 。其后经省 、汕头 地区 (市) 、中山大学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 复查 , 获得一批遗物 。现将调查所获简报如 下。
有轮制痕迹 。胎较厚 。饰绳纹 。 罐 标本 PH:29 ,泥质灰陶 。火候较高 。
敛口 ,方唇 ,唇沿外凸 ,颈肩分界不明显 ,肩以
·3 ·
1、B 型陶器座 ( PH:8) 5、陶钵 ( PH:13)
图五 花鼓岩第二组文化陶器 、石器
2、A 型陶器座 ( PH:11) 3、陶尊 ( PH:12)
钵 标本 PH: 21 ,泥质灰陶 ,质较硬 。直 口微敛 ,圆唇 ,深腹 ,平底 ,下腹近底处微束 。 素面 ,有褐色陶衣 。底部划一个“/ ”符号 。口 径 11、高 3. 5 厘米 (图七 ,2) 。另有一件残器 , 器底划一个“ ”符号 (图六 ,5) 。
器座 标本 PH:9 ,夹砂红陶 ,胎很厚 。直 口稍敞 , 中空 , 壁较直 , 下端残 。素面 。口径
第三组器物
图四 花纹岩第二组陶片纹饰(拓片) 1、方格纹 2、粗格纹 3、梯格纹 4、编织纹
泥质陶占绝大多数 , 夹砂陶很少 。泥质陶 以灰陶为主 , 褐陶次
·2 ·
图三 花鼓岩第一组陶片纹饰 、刻划符号(拓片) 1、绳纹 2、曲折纹 3、长方格纹 4、圆圈纹 5、重圈纹
6、变体编织纹 7、8、变体叶脉纹 9、10、11、刻划符号Fra bibliotek·4 ·
图六 花鼓岩第三组陶片纹饰(拓片) 1、篦点与夔纹组合 2、方格与云雷纹组合 3、方格凸块与夔纹组合 4、变体夔纹 5、刻划符号 6、编织纹 7、重方格凸块纹 8、双线弦纹
12、残高 6、胎厚 2. 4 厘米 (图七 , 1) 。
纺轮 1 件 ( PH:4) 。夹砂灰 褐陶 。算珠形 ,直径 2. 9、高 2. 1 厘 米 (图七 ,4) 。
物集利》第三集 ,1981 年 。 ②邱立诚《: 略谈粤东“浮滨类型”文化的发现及其有关
问题》《, 广东省博物馆馆刊》第一辑 ,1988 年 。 ③据 1995 年牛伯公山遗址发掘资料 。 ④据丰顺县 、潮阳市文物普查资料 。 ⑤同 ①。 ⑥广东省博物馆等 : 《广东大埔县古墓葬清理简报》, 《文物》1991 年第 11 期 。 ⑦邱立诚等 :《东莞村头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