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治进展
热性惊厥诊治进展

FS是否引起脑损伤?
4、结论: (1)全身性FS发作较部分性发作的预后好,较少产生脑损伤。 (2)部分性发作的预后与惊厥持续时间有关。长程的部分性 发作容易导致脑损伤(被认为是继发癫痫的高危人群)。
(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热性惊厥与癫痫的关系
惊厥与癫痫
惊厥(convulsion)
• 神经元异常放电 • 一个症状 • 发作特点:
突然意识丧失+抽搐 (局部或全身、强直或阵挛
性)
• 急性发作过程
癫痫(Epilepsy)
• 神经元异常放电 • 一种综合征 • 发作特点:多种形式
1)年龄
FS的内在基础
2)发热
惊厥条件
病毒感染:86%的FS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有关
细菌感染:较少见。
预防接种:极少数。主要见于白-百-破、麻疹预防注射3-7天
内,往往有复发性FS发作。
热性惊厥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FS的分类及基本临床特征
热性惊厥复发
FS的复发
FS复发率:30~40%
FS复发与首发年龄的关系:初发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
FS复发与首发体温升高程度的关系:呈反比 FS的病程:大多数5年以内,最长8年
(广州医学院湛江中心医院,85例)
FS复发的危险因素(risk factors,RF)
• 首次发病年龄≤15个月; • 一级亲属中FS史或癫痫患者; • 复杂性FS: 局限性发作、长时程发作(≥15~20分钟)
儿童热性惊厥的诊治进展及预后

厥特点 为 : ( 1 ) 首 次发病 年龄 < 6 个月或 > 6 岁; ( 2 ) 首次发 作 即表
现为惊 厥持续 状态 ; ( 3 ) 一 次发热 中发生 ≥ 2次的惊厥 ; f 4 ) 热性
染 色体显 性遗传 伴不完全 性显性遗 传 、常染 色体 隐性 遗传或 多
基 因遗传 ,不支持伴性 或线粒体遗传 [ 5 - 7 ] o现代 分子生物学对 热 惊 厥反复发生 ≥ 5次 ; f 5 ) 发作 时体 温低 于 3 8℃甚至不发热也 出 性惊 厥 的基 因定位 已有研究进 展 ,马神楠 等 通过对 家族性 热 现 惊厥 ; ( 6 ) 可表现 为局部性 发作 ; ( 7 ) 伴 有神经 系统缺 陷。复杂 性惊 厥患 儿酪蛋 白激酶 2基 因单核苷 酸多态 性研究表 明,家 性 热性惊厥 易于转化 成为癫痫 ,影 响脑部功 能造成脑损伤 [ 1 8 1  ̄ 族性热性 惊厥组与正 常组 在 r s 7 4 0 4 2 3 、r s 2 2 7 7 7 3 7 、r s 1 0 5 9 6 3 4位
对小儿造成不 同程度损伤 , 其发病机制 与免疫 、 遗传等 多种 因素相关 。对热性 惊厥及 时处 理 , 迅速 找到病 因对症 治疗 , 合理 预防复发可有效 改善预后 ,
减轻家长 的精神负担 ,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
【 关键词 】 热性惊厥 ; 儿童 ; 诊治 ;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 7 2 0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6 1 — 0 3
可伴有 双眼上 翻 、凝视或 斜视 、牙关 紧闭 、 口吐 白沫 ,伴或不 发 生。缺铁性 贫血可使 血 中铁依赖 酶单胺氧 化酶 f MA O 1 和醛氧
伴 大小便 失禁 脚 。发 作时 间可 由数 秒至数 分钟 不等 , 自然缓解 化 酶 f AO ) 的活性 降低 ,同时 5 一羟色 胺 、’ 肾上 腺素 、多 巴胺 等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进展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护理进展作者:覃秋逢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3期摘要:小儿高热惊厥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儿科疾病,具有病因复杂、发病急、年龄段集中等特点。
临床实践经验表明,若惊厥时间太长或多次发作,就可能导致脑细胞受损,诱发呼吸衰竭、脑缺氧等并发症,进而对小儿智力发育与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措施与护理措施进行详细论述,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措施;护理进展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病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6个月~3岁为高发人群,发病率约为6.5%[1]。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年龄段少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相比于成年人,其惊厥阈值显然较低,在小儿高热惊厥影响下,就极易对其神经系统产生高热刺激反应,使患儿出现呼吸急促等异常反应,大脑供氧量也会显著下降,进而产生脑部缺氧、脑细胞坏死等诸多并发症[2]。
急救与护理作为患儿病情发作后最先接受治疗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儿生命安全。
在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急救与护理整个过程中,应该以快速、及时、有效、科学为主要原则,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改善患儿呼吸,增加氧气吸入量;②采用穴位刺激法与药物治疗法,对惊厥进行有效控制;③给予吸氧,以强化脑部氧气供给量;④在控制惊厥同时快速建立静脉快速通路,以及及时对其进行降温治疗;⑤护理过程中要为患儿提供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⑥安抚患儿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况;⑦在患儿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详细观察并记录患儿病情变化情况;⑧采用相应措施,避免产生并发症。
1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措施1.1改善患儿呼吸,增加氧气吸入量。
解松患儿贴身衣物尤其是颈部衣扣,以降低衣物对其呼吸道造成压迫。
患儿住院后,最好不对其进行移位治疗。
治疗过程中,让患儿取侧卧位,即将患儿水平放置于病床上,头偏向左侧或右侧。
对患儿口鼻分泌物进行检查,并及时给予清理,避免其误吸。
如果患儿口腔开合无异常,则视其病情给予吸痰;如果患儿口腔紧闭,则应确保不对其造成损伤情况下将其口腔打开,注意不能强行撬开,以免对牙齿造成损伤,之后将裹有纱布压舌板放置于上下牙齿之间,以预防患儿将舌头咬伤[3]。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最新)

第五节热性惊厥【ICD—10编码】 R 56.0【定义】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3个月至6岁).惊厥大多在发热性疾病初期,70%的热性惊厥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
惊厥多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然上升时发生。
【病因】高热引起惊厥的机制可能与下面3个因素有关:1。
发热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脑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敏感度增高.2。
发热可使神经元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增高,糖代谢增高,使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异常放电,引起惊厥。
3。
发热惊厥有特异性遗传倾向,为单一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子代为杂合子,可遗传。
【诊断要点】1. 症状与体征:热性惊厥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80%.①初次发作在6个月至3岁之间,末次发作多数不超过4岁;②大多数惊厥发生在38。
5℃以上、在高热24小时内;③同一热程中仅发作1次;④惊厥发作形式主要为全身性发作;⑤发作每次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很少超过10分钟;⑥发作后意识较快恢复,发作后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⑦惊厥发作10天后脑电图无异常。
⑧总发作次数不超过5次.(2)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热性惊厥20%。
①可见于任何年龄;②38℃以下也可发作;③同一热程中可发作2次或以上;④惊厥发作较长,可达15分钟以上;⑤发作形式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⑥发作后神经系统可遗留不同程度异常体征;⑦总发作次数大于5次.(3)简单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明确诊断前,需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若有热性惊厥史更支持本病诊断.2。
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尿液分析,快速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胸片等(2)临床需排除电解质紊乱、代谢紊乱,可行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生化、血糖、血氨、血乳酸、微量元素、遗传代谢病筛查(尿有机酸分析、血氨基酸分析、酰基肉碱等)检查.(3)疑似颅内感染者应作脑脊液、病原学、脑电图、头颅CT或MRI、经颅多普勒等方面检查。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的镇痉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中。
热
性惊厥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癫痫发作,主要由于高热刺激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全身强直
-阵挛性抽搐。
热性惊厥是儿童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约占儿童癫痫的30%左右。
左乙拉西坦通过抑制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传递而发挥治疗作用,在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中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强离子通道的稳定性来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它主
要通过增强受体调制作用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阈值。
左乙拉西
坦具有良好的脑渗透性和易于吸收的特点,能够快速达到治疗浓度。
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
相比,左乙拉西坦的使用剂量相对较低,且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在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一项对
214例小儿热性惊厥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患儿中,91.3%的患儿在用药后24小时内没有出现再发性抽搐。
85.9%的患儿在接受治疗的48小时内没有再发性抽搐。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左乙拉西坦可以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发作,并且具有持续的治疗
效果。
左乙拉西坦对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比,左
乙拉西坦的副作用较少,主要包括嗜睡、头晕、呕吐等。
根据临床观察,左乙拉西坦的不
良反应多为轻度和自限性,不需要特殊处理,大部分患儿可以很好地耐受。
热性惊厥研究的若干进展

热性疾病是指病人体温高于38.4℃,需注意的是有些 患儿惊厥后才出现明显的发热
FS的定义
• 关于定义争议的焦点是首次发病年龄(1个月或3个
月?)和体温(高于38.4℃或38℃?),目前多数学者 采用的定义是
首次发作年龄在3个月至5岁,体温在38.0℃以上时突 然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 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没有无热惊厥史
1. FS脑损伤的治疗
• 大多数研究认为FS,尤其是CFS会引起脑损伤,动物实
验表明反复FS会导致大鼠行为、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 损害
• 虽然当前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SFS不会导致长期脑损
伤,然而新的化验所见提示SFS也会引起神经行为长期、 微妙的改变,例如突触功能改变
2. 与FS有关的癫痫综合征
• 全面性癫痫伴FS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 部分FS 患儿6 岁后仍继续发作,Scheffer于1998年首 次提出了FS附加症(febrile seizure plus,FS+)和全 面性癫痫伴FS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 plus,GEFS+)的概念
5. FS脑损伤的发病机制
• FS引起脑损伤的机制较复杂,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
识有以下几方面:
•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惊厥可有严重换气不足及呼吸暂停,导致机体缺氧 和二氧化碳潴留 FS患儿临床表现为脸色、口唇紫绀,示缺氧的存在 如惊厥持续,低氧血症进一步发展,缺氧时乳酸堆 积、高碳酸血症均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脑 血流量下降,导致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热性惊厥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热性惊厥脑损伤的研究进展热性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形式,据报道在美国儿童热性惊厥发病率为2%~5%,我国资料显示14岁以下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为4.4%。
热性惊厥尚无完全统一的定义,国际抗癫痫组织曾将热性惊厥定义为发生于出生后一个月的小儿,由发热性疾病引起,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期发生过的惊厥、既往有不明原因抽搐史及不符合此标准的其他急性症状性抽搐。
我国目前对热性惊厥的定义是初次发作在3个月至4~5岁之间,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的惊厥,排除颅内感染或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既往无热惊厥史。
热性惊厥在临床上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两大类,大多数热性惊厥是单纯性,占70%~75%,9%~35%是复杂性[1]。
热性惊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多,非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热性惊厥对大脑有无损伤是临床医师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在热性惊厥致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研究有一些新的认识,现就相关文献报道总结如下。
1 热性惊厥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热性惊厥与年龄、感染、发热程度、遗传等因素有关。
体温增加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大脑pH值升高,大脑组织碱中毒引起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和癫痫样活动,导致惊厥发生[2]。
热性惊厥引起脑损伤的机制较复杂,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以下几方面[3]。
1.1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惊厥可有严重换气不足及呼吸暂停,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上发现热性惊厥患儿出现脸色、口唇紫绀,亦表明缺氧的存在。
缺氧时乳酸堆积、高碳酸血症及惊厥时动脉血压的适应性上升均可使脑血流量显著性增加,导致出血性脑损伤。
低氧血症进一步发展,引起心血管系统衰竭,脑血流量下降,导致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1.2 能量和代谢异常发热时患儿食欲下降、机体代谢率增加,惊厥时机体消耗加大,热性惊厥可能导致解偶联蛋白表达增多,使线粒体ATP生成减少,影响了线粒体能量储备的功能,大脑能量供给缺乏,导致脑损伤。
热性惊厥的新进展

的变化。同时遗传异质性还表现在等位基因异质性,家族内
及家族间的异质性。
四、 的预防性治疗 目前对 有 种有效的预防
性治疗方法:!持续给予苯巴比妥( )或丙戊酸钠( );
"短程给予安定( )栓剂、糖浆或片剂。长期持续使用
或
方法已有 多年历史,此法虽能减少 的复发,但
不能减少癫 的发生率。
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具有疗效确切、使用
引证文献(63条)
1.谢海燕.金鸽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医学信息 2013(20) 2.郭北虹 小儿惊厥临床诊断[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2(10) 3.于连生.戴印.刘子湃 浅谈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41) 4.吴南海.胡啸.黄秀玲.李小新 地西泮两种给药方法治疗热性惊厥疗效比较[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0(11) 5.朱阿瑾 小儿惊厥73例临床诊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 2010(9) 6.翟淑萍.余红辉.卜简玲.赵建琴 小儿热惊厥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期刊论文]-世界临床药物 2008(4) 7.武小玉.娄涛.李冲.杜好瑞.顾欣 FC患儿发病年龄、发作次数及脑电图与预后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上,两点
值获得了阳性结果,其最大
值为 ,基
因标记
多点分析也得到最大
值。
等对一个多基因大家族进行了连锁分析,最大
值为
,在
位点,基因标记
,因此,他们认为
的易感基因应定位在 上。
通过家系分析和基因连锁研究发现, 存在明显的遗
传异质性,这种遗传异质性表现在复杂的遗传模式上,如
的遗传模式可表现为在大家族中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

热性惊厥诊疗指南【概述】热性惊厥( Febrile Seizures, FS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病因,儿童期患病率2%~5%,在小儿各类惊厥中占30%。
热性惊厥的发作与颅外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70%以上的热性惊厥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初期。
目前热性惊厥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认为3个月~5岁的婴幼儿(常见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高峰年龄为生后18个月,),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并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既往无热惊厥史者,可诊断为FS。
大多数FS的临床经过及预后良好,大约30%~40%的患儿可出现FS复发,严重的FS(如热性惊厥持续状态)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导致脑组织水肿、海马硬化萎缩及神经元变性坏死等,与日后情感行为异常、学习困难、智能发育落后及颞叶癫痫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每例FS患儿复发情况变化很大,取决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如反复感染高热)的相互作用。
大多研究认为FS复发的危险因素有:①有FS或癫痫家族史;②首次FS的年龄<18个月;③低热出现惊厥;④发热早期出现惊厥。
发生FS持续状态的危险因素包括:①首次FS年龄小;②首次FS为部分复FS持续时间长,FS性发作;③有癫痫家族史。
如果首次.发往往持续时问也长。
部分FS患儿可能继发癫痫,尤其是具有以下危险因素者:①复杂性热性惊厥;②有癫痫家族史;③惊厥发作前已经有运动智能发育落后。
具有的危险因素越多,FS复发或继发癫痫的可能性越大。
【病史要点】1、发热初期(常在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突然出现的急性惊厥发作。
2、初发年龄、惊厥前后体温、惊厥发作形式、持续时间、一次热程中的惊厥次数及惊厥发作后表现。
3、复发者应询问复发次数、每次复发时的惊厥类型及持续时间。
4、是否伴有头痛、呕吐、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脑病症状。
5、伴随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出疹性疾病、中耳炎等)及全身情况。
6、有无围生期脑损伤、有无颅内感染及外伤史,有无智力、运动发育的障碍。
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治进展

太 于 1 i,4h内 可 有反 复 发作 , 作后 并 出 现暂 时 性 的 神 5r n 2 a 发
经麻痹症状。 3 小 儿 高热 惊 厥 的 诊 断 标 准
之时 , 常达 3. 8 5℃ ~4 0 C。高 热 惊 厥 在 小 儿 惊 厥 中 最 为 常 见 , 多有 复 发 倾 向 , 生 存 质 量 和 预 后 有 一 定 影 响 , 造 成 且 对 易 惊 厥 性 脑 损 伤 、 发 性 癫 痫 、 力 低 下 等 不 良后 果 , 预 后 和 继 智 其 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年龄 不 超 过 6 7岁 。2 发 热 在 3 . ~ ) 8 5 C以 上 , 先发 热 后 惊 厥 ,
高 热 惊 厥 是儿 科 临 床 工 作 中 常 见 的 急 症 之 一 , 占 儿 童 约 患 病 率 3 9 1, 次 高 热 惊 厥 后 约 有 3 % ~4 患 儿 可 能 . %[ 首 ] o 0
再 次 发 作 , 5 的 再 次 发 作 发 生 在 首次 后 1年 内 , O 的 在 2 7 9 年 内 , 中一 半 会 有 一次 以 上的 多 次发 作 , 9 ~5 的患 儿 ] 其 2/ 0 可 发 展 为 癫痫 , 振 尧 研 究 为 高 达 8 2 的 患 儿 最 终 发 展 为 丁 .
伤, 在上 、 齿 列 之 间 放 置 牙 垫 或用 纱 布包 好 压 舌 板 。 下 ]
4 2 抗 惊厥 药物 的应 用 抗 惊 厥 药 物 种 类 很 多 , 选 用 安 全 . 应
大 便 性状 为黄 色 或 黄 绿 色 水 样 或 蛋 花 样 5 8例 , 粘 液 、 血 有 脓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其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对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进行详细阐述。
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有效率高达90%以上,其控制发热惊厥的
时间也比传统治疗药物短。
左乙拉西坦的起效时间快,仅需数分钟即可见效,而且药效持久,一次给药即可维持较长时间。
这为急诊处理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对于需立即控制惊厥
的紧急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左乙拉西坦的用药方式一般为口服或静脉注射。
对于小儿热性惊厥的
急性期治疗,可以通过注射给药迅速控制症状,然后再转为口服给药进行长期控制。
研究
还表明左乙拉西坦的长期口服治疗可有效预防复发,并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机制与其特殊的作用方式密切相关。
左乙拉西坦通过
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癫痫的作用。
这种机制使左乙拉西坦不仅能够控制热性惊厥的发作,还能够改善患儿的大脑功能,预防癫痫的发
展。
除了治疗效果显著外,左乙拉西坦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显示,左乙拉
西坦的一般副作用较少,且都为轻微的副作用,例如头痛、乏力等。
与传统的治疗药物相比,左乙拉西坦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因此患儿可以更好地接受治疗,减少了
对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惊厥研究进展

左 乙拉西坦 ( L E V) 被 认为是近 年来最成功 的新型抗 癫痫 药。2 0 1 2 年 美国 F D A批准 U C B公 司的左 乙拉西坦片剂和 口服 液用于年龄 ≥ 1 个 月的儿 童与成人 癫痫部 分性发作 的辅 助治 疗 。L E V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婴幼儿癫痫及惊厥 的治疗 , 目前新 生儿惊厥及热性惊厥多采用传统 抗癫痫药物治疗 , 传统药 物对 认知功能 的损 害越来越受到重视 , 为 了寻求更 安全有效 的治疗 方法 , L E V逐渐应用于小 儿惊厥 的治疗 。现就国 内外对其 应小 儿惊厥 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左 乙拉 西坦 的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 L E V作为一种新 型抗癫痫药物 , 具 有不同于传统抗癫 痫药 物的作用机制及 良好 的药代动力学 特性 。2 0 0 2年一 项研究 发 现L E V可以 中度抑制一种 特异性高 电压活化 的 N型钙离 子通 道, 还 可以通过解 除锌离子 和 B一咔啉对 G A B A和谷氨 酸门控 通道抑制 间接起到增强 中枢的抑制作 用 J , 目前需进一 步研究 这些机制 与抗癫痫 作用的关 系。C a r u n e h i o 等 进 行 的一 项动 物实验研究提示小 鼠大脑皮质神经元 的 0 【 一氨基 一 3一羟基 一 5 甲基 一 4一 异 恶唑丙 酸 ( A MP A) 受体 受 L E V调节 , 可 明显缩 短突触后放 电 , 被认 为可能 是新 的抗 癫痫机 制。Me e h a n等 研究发现 突触 的活动及小 囊泡的同 步释放使得 L E V进 入循环 囊泡后才与 S V 2 A位点结合 , 从而降低神经递质的释放 , 起到抗 癫痫作用 。该研究结果从独 特的神经生 物学方面解 释 L E V具 有高度选择性 的抗癫痫作用 , 但详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 究。 2 左 乙 拉 西坦 治 疗 新生 儿 惊 厥 的 疗 效 及 安 全 性 新生期 是惊厥 发作 的高峰期 , 患病率 1 . 8 % o 一 3 . 5 % o , 在产 科重症监 护单元 的发生率 1 % 一 2 %, 新生儿惊厥 目前 治疗方法 的疗效有 限。新生儿惊厥是各种急性病变合并 的一过性症 状 , 只有少数新生 儿惊厥 属于癫痫 综合 征。苯巴 比妥 和苯二 氮卓 类药物是 目前最 为常用 的一线 治疗药物 , 其疗 效不佳 , 且 不能
发热性惊厥

FS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且存在多种遗传模式,以常染色体显性伴不完全外显(大家系)占绝大多数、部分为多基因遗传(小家系)。有一半的患儿有一级或二级亲属FS史,兄弟姐妹发生FS的概率为9%~22%,同卵双胞胎较异卵双胞 胎更易同时发生FS。
遗传
发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断与评估
诊断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发热性惊厥的病因及机制
年龄
遗传因素
炎症反应
热性惊厥发病机制
离子紊乱
微量元素缺乏
年龄
儿童常 易 发生惊厥 , 其原 因主要是儿童特别 是婴幼儿 , 大脑皮层正 处在 不断发育完善 的过程 中 ,皮质神经细 胞分化不全 ,兴奋性高 ,对皮质 下 的 机能抑制 作用 较弱 ,神经元 的 树突发育 不完善 ,轴 突 的髓鞘还未形成 ,保护 、绝缘 、分化 、传 导等能力均较差有关 , 这些 因 素都使 得神经兴奋性增 高 ,冲动传导 容 易 泛化而形成惊厥 。为何1-3岁高发?
03
04
热性惊厥辅助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以下情况推荐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头围异常、皮肤异常色素斑、局灶性神经体征、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或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持续数小时。对于惊厥相关脑部病变的检出,通常磁共振成像(MRI)较CT更敏感,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镇静要求高。 FS持续状态的患儿急性期可能发生海马肿胀,远期则可能引起海马萎缩,并可能导致日后颞叶癫痫的发生,必要时应复查头颅MRI。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摘要】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童常见的急性癫痫发作类型,常见于发热时期。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中。
研究显示,左乙拉西坦能有效控制小儿热性惊厥的发作,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比,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时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结论显示,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小儿热性惊厥治疗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选择。
左乙拉西坦在小儿热性惊厥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尚待深入研究,但已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左乙拉西坦、治疗、临床效果、作用机制、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研究成果、比较研究、注意事项、有效性、安全性、应用前景。
1. 引言1.1 小儿热性惊厥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在发热的情况下,儿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和外界刺激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发病率在6个月到6岁之间的小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1岁以下的婴儿更容易发生。
临床上,小儿热性惊厥的表现多样化,主要特征包括突然发生的发作性抽搐,抽搐时间通常在数分钟内,全身抽动或局部抽动均可出现。
部分患儿在抽搐期间会出现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症状,整个发作过程结束后,患儿会出现短暂的嗜睡状态。
有些患儿在发作后可能呈现行为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大多数病程良性,不会留下后遗症。
1.2 左乙拉西坦在小儿热性惊厥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它通过调整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
在小儿热性惊厥的治疗中,左乙拉西坦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作用机制产生效果:1.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
左乙拉西坦能够增强GABA的作用,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降低热性惊厥的发作频率。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摘要】左乙拉西坦是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减少抽搐的发作。
本研究旨在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
研究方法包括对照组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左乙拉西坦在治疗小儿热性惊厥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机制探究发现,左乙拉西坦通过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和神经递质释放来达到抗惊厥的效果。
临床案例也证实了左乙拉西坦在处理小儿热性惊厥时的有效性。
左乙拉西坦作为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有效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保证患儿的安全性。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左乙拉西坦、临床效果、疗效评价、安全性、机制探究、临床案例、有效药物、研究意义、未来方向1. 引言1.1 小儿热性惊厥的定义小儿热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急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发生在发热期间。
它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之一,特点是在发热时出现大发作性惊厥。
发作时,患儿会突然失去知觉,四肢抽搐,面色苍白,并伴有口吐白沫、尿失禁等表现。
大部分小儿热性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分钟内自行缓解,很少发生持续性癫痫状态。
小儿热性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别是在发热初期。
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家长往往会感到恐慌和焦虑,因此及时的治疗和管理对于减少家长的焦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左乙拉西坦作为目前常用于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药物,其临床疗效受到广泛关注。
1.2 左乙拉西坦的作用机制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抗抽搐药物,主要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作用。
左乙拉西坦通过增加GABA的作用,可以促使神经元的抑制性传导增强,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减少抽搐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左乙拉西坦还能够抑制钙通道的活性,阻断钙离子进入神经元,进一步减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儿科热性惊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儿科热性惊厥的临床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3-09-02T08:58:12.997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周中原[导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热性惊厥多发生于6 个月-3 岁儿童,发病的高峰年龄在l8 个月,7 岁以后的儿童则发生热性惊厥较为少见。
周中原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兴安镇卫生院【摘要】热性惊厥是常见的儿科疾病,是体温过高导致的特殊的癫痫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和遗传倾向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依然有约3% 的患儿可在以后转变成癫痫,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热性惊厥的病因,危险因素,分子机制,诊断,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予于综述。
【关键词】儿科;急诊;热性急诊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 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临床定义为患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无明确颅内感染及热惊厥史而出现的癫痫综合征现象[1],发病年龄多为6 个月-6 岁的学前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骤升、四肢抽搐、肌张力增高、面色发绀、神志不清等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症状,甚至呼吸暂停及青紫发绀等,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
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多数热性惊厥儿童有良好的预后[2],但关于短期或长期预防用药对惊厥状态的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远期预后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对热性惊厥的病因,危险因素,分子机制,诊断,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予于综述。
1 热性惊厥的定义和发作类型热性惊厥是指6 个月-5 周岁的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儿童,发热至少38℃,无热性惊厥史和颅内感染,出现的惊厥发作现象,高峰发病年龄18-22 个月。
主要分为单纯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两种类型[3]。
研究表明体温过高是导致热性惊厥的主要诱因,全面强直阵挛是发作的作用类型,约占80%,强直发作约占13%,单侧或局灶性的强直阵挛发作占4%,失张力发作约占3%,也有少量患儿表现为不伴有肢体僵硬的节律性阵挛抽动和伴随肌肉僵硬或者松软的凝视。
高热惊厥的急救与处理

遵医嘱给予解痉药物
迅速给氧改善组织缺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注意观察患儿
减少刺激
注意安全加强防护
给予降温,控制体温
五、急救及护理重点内容
1、立即止惊
高热惊厥起病急,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以避免脑细胞受损。针刺止痉简单有效,常用穴位:人中、合谷等。 避免
药物止痉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减轻或停止惊厥的目的。
安定:静推地西泮0.1~0.3mg/kg,一次总量不超过10mg,注射速度1~2mg/分钟,大多1~2分钟起效,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抽搐情况及呼吸频率 。
10%水合氯醛0.5ml/kg保留灌肠,其止惊作用快而且操作简便,必要时30分钟重复使用一次。
2、遵医嘱给予解痉药物
3、迅速给氧改善组织缺氧
吸氧4~6L /min,待患儿面色转红润呼吸恢复平稳后氧流量改为1~2 L /min.,缺氧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及预后均有一定影响,适当提高氧流量吸氧。
二、临床表现
先有发热,随后发生惊厥,惊厥出现的时间 在发热开始后12 h内,在体温骤升之时,突然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意识突然丧失;多伴有双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面肌或四肢肌强直,牙关紧闭、呼吸暂停乃至面色、口唇发绀、四肢肌肉痉挛或不停地抽动。发作时间可由数秒至几分钟,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一、概念
凡是小儿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 ℃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称 小儿高热惊厥 。属于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 3%~5%,复发率为30%~40%。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摘要】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常伴有发热惊厥发作,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
热性惊厥在临床之中复发率为百分之三十,大部分的患儿预后良好,但是复杂热性惊厥患儿会有发展至癫痫的可能。
目前对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如何对患儿进行有效诊断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们关注的课题之一,随着小儿热性惊厥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更加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的治疗干预。
本文主要对热性惊厥定义、分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展开分析,分析小儿热性惊厥在临床的新进展。
【关键词】诊断;热性惊厥;治疗进展小儿热性惊厥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异常而导致的紧急症状,在婴幼儿时期会伴有发热、惊厥,研究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惊厥病史者。
热性惊厥临床主要是以患儿全身、局部抽搐并伴有意识丧失,局部、全身肌肉无法随意收缩,一般会发生在体温骤升的时候,一般会达到38.5摄氏度-40摄氏度。
高热惊厥具有复发倾向,若患儿的无法进行及时治疗,则十分容易产生继发性癫痫、警觉性脑损伤以及智力低下等,会对患儿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2]。
现代因为神经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现将对小儿热性惊厥展开详细论述,从诊断治疗的角度进行探究,主要如下:1.定义和分型热性惊厥在临床儿科之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急症,约占患儿发病率的百分之四,首次高热惊厥之后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患儿会出现再次发作,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再次发作在首次患病的一年之内,百分之九十患儿在两年内发作,其中超过一半的患儿会出现一次或多次发作,约有百分之五的患儿会发展为癫痫[3]。
热性惊厥在小儿时期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器质、功能异常紧急症状,主要是因为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肌群忽然无法进行随意收缩,一般会伴有意识障碍。
热性惊厥患者主要分为单纯型和复杂性。
单纯型的热性惊厥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数秒或数分,很少有患儿超过十五分钟,二十四小时之内不会反复发作,在惊厥之后也不会出现神经系统异常症状[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治进展张海鸥(综述);丁传刚(审校)【摘要】Febrile sesizuresis( FS) the most account for convulsion during in the pediatric period,mainly seat the baby kid period(6 month to 3 years old). Eclampsia occurs mostly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febrile ill-ness,70% FS associated with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disease,a minority with in early disease,such as the middle-ear infection, stomach and intestines way infectiong, or the rash disease. But infantile fever convulsion does not include febrile convulsion caused by intracranial disease. As a result make adiagnosis and give treatment to the child FebrileSesizures thorough research,can further prevention and cure should diseas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ick children quality of life. In this paper,to review the etiology,diagnosis,treatment of febrile seizures and the 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热性惊厥(FS)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见于婴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
惊厥大多发生在发热性疾病的初期,70%的FS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少数伴发于中耳炎、胃肠道感染或出疹性疾病初期。
但小儿FS不包括由颅内疾病引起的发热惊厥。
因而,对小儿FS的诊治进行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防治该病的发生、发展,进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该文就F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全面性癫痫伴FS附加症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00)024【总页数】2页(P4500-4501)【关键词】热性惊厥;病因;诊断;治疗;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作者】张海鸥(综述);丁传刚(审校)【作者单位】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云南大理671000;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儿科,云南大理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0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是指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在没有明确颅内感染和无热惊厥史时而出现的惊厥现象,是小儿时期因体温升高诱发的一种特殊的癫痫综合征,是儿科最为常见的一种临床急症[1]。
FS为年龄相关性疾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FS一般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突然上升时突然出现的惊厥,但需排外颅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炎等)、颅内占位性性病变等疾病所致的抽搐。
若小儿FS诊断、治疗及时,其疗效及预后均较理想。
该文将对小儿FS的病因、诊断、治疗及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进行综述。
1 FS的病因1.1 感染 Kwong等[2]对伴流感病毒A感染与不伴该病毒感染的FS患儿进行比较发现,前者最高体温高于后者,惊厥开始前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后者。
研究发现,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所致的幼儿急疹、肺炎、急性细菌性痢疾和肠道感染与FS的发病和复发有关[3]。
也有研究指出[4],肺炎球菌感染可能是FS的重要原因,其他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和嗜血杆菌感染也可能与FS有关。
1.2 遗传目前研究证实FS发病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迄今为止,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FS候选基因位点已定位。
FEB5与单纯型FS有关,FEB2与复杂型有关,FEB1、FEB3、FEB4出现在发展成为无热惊厥患儿的多数家族中[5]。
微卫星技术家系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FS可能定位于19p13.3[6]。
还有些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共同患FS的概率比双卵双生高;双亲有FS病史的儿童比父母中仅一方有FS病史的儿童发生FS的可能性大 [7]。
1.3 血液离子水平郑柔等[7]对FS患儿的血清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FS患儿组血清钠、钾、钙水平低于正常组,而血清钠低于发热组,血清钾、钙水平与发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和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发热组和正常组。
张卫春等[8]研究认为,首次FS发作组患儿血浆铁蛋白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付敏[9]研究提示,低血钙、低血镁与FS发作有密切关系,低钙可能是发热及FS的后果,也可能是体内早已存在,在发热时成为诱发惊厥的因素。
1.4 免疫 FS的发病与免疫机制的关系尚未清楚,免疫功能异常参与了FS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有相关文献报道[10],FS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可能降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明显增高,CD4+降低、CD8+增高、CD4+/CD8+比值降低。
在接种白百破、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后使儿童患FS的危险增加,因此接种疫苗可能是引起FS的原因之一[11]。
2 FS的诊断关于FS的临床诊断,国内外存在不同的争议。
最新有关文献报道国内诊断条件为[12]:①首发年龄多在3个月至6岁;②惊厥发作时伴有发热,发作时体温≥38 ℃;③既往无热惊厥病史;④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确切病因,如器质性、代谢性异常等所致的惊厥。
但国外却把FS定义为发生在6~60个月儿童中无颅内感染、无代谢失调、无FS病史[13]。
2.1 单纯型FS(典型FS) 多数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少数也可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
持续数秒至10 min,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
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
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大多只有一次,个别有两次发作。
约50%的患儿会在今后发热时再次或多次FS发作,大多数(3/4)再次发作发生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14]。
2.2 复杂型FS 发作年龄<6个月或>6岁;体温<38℃;发作形式有部分性发作;24 h内复发≥1次,惊厥时间>15 min;发病时已经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如智力低下、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等);热退后1周脑电图仍有异常[14]。
2.3 癫痫危险因素出现以下情况时称为危险因素[15]:①复杂型FS;②直系亲属中癫痫病史;③首次FS前已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16]。
3 FS的治疗治疗原则是迅速止惊、退热、治疗原发病和预防复发。
3.1 惊厥发作的抢救以地西泮静脉推注,地西泮:剂量为0.3~0.5 mg/(kg·次),静脉缓慢注射,速度为1 mg/min,直至惊厥停止,最大剂量每次≤10 mg[17]。
必要时30 min后可再用一次。
当静脉注射有困难时,可按0.5~1.0 mg/kg地西泮原液直接直肠注入,5 min后即可达有效血浓度。
但关于地西泮的使用有些争论,一项双盲试验显示,口服地西泮可以减少有惊厥病史者再次发生惊厥[18]。
3.2 FS预防复发3.2.1 间歇性短程给药间隙性用药是指一旦有发热立即经直肠或口服地西泮0.6~0.8 mg/(kg·d),首剂可用负荷量0.5 mg/kg,维持用药至体温稳定,恢复正常。
国外报道,间隙口服地西泮可减少FS的复发[19]。
而平常不用连续服药。
用药指征:①曾有15~20 min以上长时间发作史者;②有癫痫危险因素;③有2次或更多次FS发作史者。
3.2.2 长期连续用药预防每日服用抗癫痫药,以减少FS复发和惊厥性脑损伤,常用的有效药物是丙戊酸钠、苯巴比妥和托吡酯。
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是为了维持稳态血药浓度,预防FS的复发。
用药指征:①已有2次或更多次低热(<38℃)发作史;②有15~20 min的长程发作史或有癫痫危险因素患儿,经采用间歇短程用药无效或难以实施者(如从发热到惊厥出现的间期太短);③有4次或更多FS发作史者[20]。
4 GEFS+4.1 GEFS+概念 GEFS+是Scheffer等[21]于1997年在一个FS大家系研究中首先总结的一种临床表型多样并具有显著遗传异质性特点的癫痫综合征。
与其他的癫痫综合征不同,GEFS+是一个以家族为整体诊断的癫痫综合征[22]。
研究表明[23],绝大多数GEFS+的基因突变都是在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α1亚基因、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α2亚基因和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β1亚基因三个钠离子通道基因上发现的,而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是导致GEFS+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4.2 GEFS+的特点 GEFS+是FS的一个临床亚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外显不全,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24]。
其临床特征为热性家系中的患儿在6岁以后仍有FS发作或伴有无热惊厥,或兼有其他发作形式的癫痫综合征,并排除症状性癫痫。
GEFS+的发作形式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最常见的表型为FS和热性惊厥附加症(FS+),少见的表型包括FS+伴失神发作、FS+伴肌阵挛性发作、FS+伴失张力性发作、FS+伴颞叶癫痫以及更为严重的肌阵挛猝倒性癫痫和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5 结语小儿FS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若对FS的患儿诊断、治疗均及时,积极治疗后一般疗效都较理想,预后良好。
而且小儿FS的患儿后期一般不会有语言、智力、心理和运动等发育障碍,也极少会有癫痫、脑瘫等后遗症。
所以对小儿FS诊断和治疗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防治小儿FS的发生、发展,进而进一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使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1] Terra VC,Machado HR,Sakamoto AC,et al.When your child with epilepsy die suddenly:febrile seizures are part of the process[J].Arq Neuropsiquiatr,2011,69(2):384-386.[2] Kwong KL,Lam SY,Que TL,et al.Influenza A and febrile seizures inchildhood[J].Pediatr Neurol,2006,35(6):395-399.[3] 丁昌红.热性惊厥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15):1-3.[4] 吴花荣,吴文媛.热性惊厥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2(1):187.[5] 陈志越,戚豫.热性惊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15(5):314-319.[6] 彭陈岑,黄建萍.小儿热性惊厥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21):3270-3273.[7] Siqueira LF.Febrile seizures:update on diagnosis andmanagement[J].Rev Assoc Med Bras,2010,56(4):489-492.[7] 郑柔,祈乐,白凤芝,等.高热惊厥患儿血钠、钾、钙、铅、糖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学,2008,12(3):407-408.[8] 张卫春,陆惠强.血清铁及铁蛋白在小儿热性惊厥时的变化[J].中国基层医院,2010,17(7):976-977.[9] 付敏.热性惊厥与血电解质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1958-1959.[10] 王强,董巍,张剑波.反复热性惊厥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变[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5):435.[11] Moreno de Flagge N.Simple febrile seizure, complexseizure,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 plus,FIRES and newsyndromes[J].Medicina(B Aires),2013,73 Suppl 1:63-70.[12] 刘智胜,姚辉,孙丹,等.热性惊厥患儿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ICAM-1/LFA-1的表达水平[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1):8261.[13] Patterson JL,Carapetian SA,Hageman JR,et al.Febrile seizures[J].Pediatr Ann,2013,42(12):249-254.[14] 薛辛东.儿科学(修订本)[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435-8437.[15] 王旭.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13):2.[16] 沈晓明.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1-402.[17] 王晓慧.热性惊厥的治疗与预后[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5(12):1.[18] Mpimbaza A,Ndeezi G,Staedke S,et parion of buccal midazolam with rectal diazepam in the treatment of prolonged seizures in ugandan children,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Pediatrics,2008,121(1):58-64.[19] Offringa M,Newton R.Prophylactic drug management for febrile seizures in children(Review)[J].Evid Based Child Health,2013, 8(4):1376-485.[20] 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4-366.[21] Scheffer IE,Berkovic SF.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A genetic disorder with he terogeneous clinicalphenotypes[J].Brain,1997,120(Pt 3):479-490.[22] Scheffer IE,Harkin LA,Dibbens LM,et al.Neonatal epilepsy of syndromes and 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plus(GEFS+)[J].Epilepsia,2005,46 Supl 10:41-47.[23] 胡发云,邹晓毅,徐严明.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与钠离子通道遗传学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9,24(1):215-217.[24] Grant AC,Vazquez B.A case of extended spectrumGEFS+[J].Epilepsia,2005,46(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