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融化的两个条件
三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冰融化了∣教科版
第三单元4、冰融化了1。
填空题。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时开始融化、(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直至完全融化成水、(3)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热量。
(4) 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判断题。
(1)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一定都是0℃。
( )(2)冰在教室里放置一段时间,仍然会保持原来的状态。
( )(3)冰在融化时,它周围的空气的温度可不能发生变化。
( )(4)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它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 )(5)冰完全融化成水时,接着加热,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 )(6)冰融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增大了。
( )(7)取相同大小的两块冰,分别放人自来水和冰水混合物中,自来水中的冰先融化。
(8)把一小块正在融化的冰放人一大杯O℃的水中,水会结冰。
( )3、连线题。
请依照图片内容选择合适的温度,并用线连在一起。
13℃0℃—7℃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冰水混合物冰完全融化后放置一段时间4。
选择题。
(1)冰块放在实验桌上会融化的原因是( )、A、室内的温度高 B。
冰块比较小 C、桌子产生热(2)把冰块周围的温度升高,会使( )。
A、冰块融化的速度变慢B、冰块融化的速度变快C、冰块融化的速度没有发生变化(3)夏天把冰块放在阳光下晒,会出现的现象是( )、A。
冰块会立刻融化成水B、冰块会慢慢融化成水C。
冰块可不能融化成水(4)下面能加快冰块融化速度的方法是( )、A。
把冰块放入冷冻室内B、把冰块放在干燥的环境中C、用嘴向冰块哈热气(5)塑料袋内的冰块在融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塑料袋外壁上会出现小水珠B、塑料袋外壁的温度会升高C、塑料袋内会立刻产生气泡(6)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块融化速度的方法是( )。
A、把冰块敲碎 B、用被子裹住冰块 C、给冰块加热5、简答题、(1)请写出能够加快冰块融化速度的方法。
(写出4种方法即可)(2)假如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来冷藏食物,您认为选哪一个效果更好?请说明您选择的理由、6、【实验题·分析】下面是某小组探究冰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的实验记录,请依照实验记录回答问题。
冰川融化危害、原因与解决方法
冰川融化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冰川占大陆面积的10%,从赤道到两极地区都有,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北半球格林兰岛,青藏高原以及一些高山高原地区也有大面积冰川。
冰川存在的作用:1.水库。
固态的水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出现在地球,而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淡水,以冰的形式保存在南北两极和一些高海拔的山地上,这是地球上的固体水库,由于水的循环,从某种意义上说,冰川可称为江河之源。
2.研究资料。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今天,人类迫切需要了解长时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而冰川作为固体水库,它厚达数十米乃至数千米的冰层记录了长时间的气候变化。
人类通过对冰川的研究,可以精确地了解过去70万年以来地球上的气候信息。
以上的作用,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在水源充足的南方人来说,感觉不明显,换句话来说,即使没有冰川,那么应该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如若你是有这种想法,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以下我便进行阐述原因。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在1980年至1990年的十年期间,北极格林兰岛冰川已经向海洋倾倒了510亿吨冰。
而在最近的2010年至2018年的8年间又倾倒了2860亿吨,也就是说在最近30年内,冰川融化速度已经增加了6倍。
在冰川的前沿,大块的冰块经常以壮观的方式断裂,引起全球范围内可以发现的“冰震”事件频发,格林兰岛融化完,这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紧接着正在南极“酣睡”超大冰川将会醒来,未来大面积的融化场面可能比格林兰岛融化还要壮观,到时候,海平面还会上升多少,是否还有我们容身之处,我们不得而知。
冰川融化是一个开始,随之而来的确实后患无穷。
1.淡水紧缺。
97%的地球水是海水,只有3%是淡水,约75%的淡水被困在冰川中,90%的含淡水冰川位于南极,随着冰川的融化,更多的淡水流失到海洋中,在海洋中与盐水混合,淡水在变少,人口在增加,而淡化海水的技术并不成熟,成本又高,这一系列的因素,都让人类饮水变得十分艰难。
冰融化的原理
冰融化的原理冰融化是一种物质的相变过程,其中冰从固态变为液态。
这种过程是在固体冰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中发生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冰融化的原理,包括冰的分子结构、热能、压力和环境因素对冰融化的影响。
分子结构冰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晶体,在正常压力下,水分子组成六角形晶胞,形成了一个规则排列的结构。
每个水分子周围六个相邻的水分子形成氢键(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使得固体冰中的水分子保持着相对固定的位置。
这是因为氢键是一种强互相作用力的化学键,可以在低温下保持冰的稳定。
热能当给冰加热时,其分子的热运动会增强,导致氢键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持续加热后,这些氢键会被完全破坏,六角形晶胞内的水分子开始脱离并在晶体中移动。
这样,固态冰就变成了液态水。
这个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能,称为融化热。
在正常压力下,冰的融化点约为0°C。
压力压力对冰的融化过程也产生影响。
当冰受到外力压力时,其晶格结构中的水分子会被压缩,氢键会更加紧密地相互作用。
这样,融化点也随之下降。
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在水中加入盐或其他物质来降低冰的融化点,使冰变得更加稳定。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等,也会对冰的融化过程产生影响。
当周围环境温度高于融化点时,冰表面会受热。
这会导致冰开始融化,直到表面上的水形成一个很薄的水层。
天气干燥时,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冰全部融化为止。
当环境湿度高时,水分子会吸附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分子。
这使得冰表面更容易融化。
冰的融化是一个相变过程,其在分子结构、热能、压力和环境因素等许多方面都受到影响。
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冰的融化过程。
冰融化的应用冰融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是许多实际应用的基础。
在工业生产中,冰的融化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中。
此时,固态冰在冷却系统中被加热,从而转化为液态水,并吸收热量。
这样,热量被有效地转移出去,使得制冷系统的温度得以降低。
冰的融化和再结晶还被应用于天气预报和水资源管理。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
冰川的形成与演化冰川是地球上的自然奇景,由冰雪长期积累而成。
它们形成于高寒地区,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冰川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1. 冰川形成的条件冰川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第一是积累冰雪的来源,即充足的降雪量。
高寒地区的大气中含有丰富的水汽,在低温下容易凝结为冰晶。
第二是存在适宜的地理条件,如高山或高纬度地带的大山谷、盆地等地形地貌。
这些地形地貌既能阻挡冰川融化水的流动,又能让积雪不断堆积形成冰川。
2. 冰川的形态特征冰川通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冰川舌,即冰川延伸至山脚下或平原的前端部分;二是冰川流,即沿山谷或峡谷流动的冰川。
冰川流是冰川演化的重要阶段,它会随着气候变化而扩张或退缩。
3. 冰川的演化过程冰川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冰川形成和冰川退缩。
首先,冰川形成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
降雪积累在高山或高纬度地区,形成厚厚的积雪层,随着上层积雪压力的增加,底层的雪粒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雪粒相互压实形成粒状雪,然后逐渐变为压密的雪。
高山地区的压密雪会逐渐转化为冰层,从而形成冰川。
其次,冰川退缩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
当环境温度上升,冰川融化的速度超过了积雪的供应速度,冰川会开始逐渐消失。
冰川退缩不仅会造成冰川面积的减少,还会导致水资源的减少、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问题。
4. 冰川的作用冰川作为地球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库之一,对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冰川的融化水会形成河流和湖泊,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
此外,冰川还能够稳定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维持河流水系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
冰川还具有保护土壤、调节气候的作用。
冰川的融化水可以滋润植被和农田,减少干旱和干燥地区的水分缺乏问题。
此外,由于冰川的高反射率,冰川能够反射掉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减少地球表面的气温上升,对气候的调节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冰川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这些过程不仅影响着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测试卷及答案汇编(含三套题)
科学试题 第1页(共24页) 科学试题 第2页(共24页)………………○………………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40分钟)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分数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夏日或初秋的清晨,我们常常会看到植物叶片上有露珠,这是因为夜晚的气温比白天低,空气中的 凝结成 ,附着在叶片上,形成了露珠。
2. 水在自然界有 、 、 三种存在状态。
3. 我们用酒精灯火焰的 给水加热,因为火焰的这部分温度最 ;水加热到沸腾时的温度接近 ℃。
4. 和 是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冰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2. 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是相同的。
……………………( )3. 水、水蒸气、冰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4. 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 )5. 装满水的杯子,受热沸腾时,水会溢出杯口。
……………………( )6. 水只有达到100℃才会蒸发。
……………………………………( )7. 吃火锅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这是因为镜片蒙上了一层水蒸气。
………………………………………………………………………( )8.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可高于滤纸的边缘,但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 )9. 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中,要等蒸发皿中的水完全干了再移开酒精灯。
冰融化了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
课题:4、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智能: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习方法】辩论法,谈话法,实验法,暗示法,列表法。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冰融化了的实验报告
冰融化了的实验报告冰融化了的实验报告引言:冰融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了更好地了解冰融化的过程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简单的实验,以观察冰融化的速度和变化。
实验设计:我们选择了两块相同大小的冰块,一块放置在室温下,另一块则放置在一个温度更高的环境中。
我们使用了一个计时器来记录冰融化的时间,并定期观察和记录冰块的变化。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两块冰块放置在各自的环境中。
室温下的冰块保持在大约20°C的温度,而另一块则放置在一个恒温器中,保持在30°C的恒温环境中。
第一阶段:观察冰块的外观在实验的最初几分钟里,我们观察到两块冰块的外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室温下的冰块表面出现了一些细小的水滴,而恒温环境中的冰块表面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第二阶段:水滴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注意到室温下的冰块表面上的水滴逐渐增多。
这是因为室温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湿度,当冰块受热时,冰块表面的温度上升,使得冰块上的冰开始融化,形成水滴。
第三阶段:冰块的变小在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内,我们观察到恒温环境中的冰块开始逐渐变小。
与此同时,室温下的冰块也在持续融化,但速度较恒温环境下的冰块要慢一些。
第四阶段:冰块完全融化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观察,我们发现恒温环境中的冰块完全融化了,而室温下的冰块则还剩下一小块。
这说明恒温环境中的冰块融化速度更快,而室温下的冰块则受到了温度的影响,融化速度较慢。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冰融化的速度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在恒温环境中,冰块受到更高的温度影响,融化速度更快。
其次,湿度也会对冰融化产生影响。
室温下的冰块表面出现的水滴较多,说明环境湿度较高。
冰融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现象,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全球变暖导致了极地冰川的融化,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我们的实验只是冰融化问题的一个缩影,但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全球变暖的影响,并采取行动减缓其进程。
冰会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冰会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冰是⾃然界⾮常常见的⼀种物质,它是⽔凝固形成的,当遇到阳光的时候,冰就会融化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冰为什么会融化
冰是晶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有两个:⼀、温度达到其熔点(冰的熔点是0摄⽒度);⼆、继续吸热。
只要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就会逐渐升⾼到熔点,然后继续吸热,就能熔化。
⽽吸收热量(就是物体内能增⼤)的⽅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法是等效的。
外界物体对冰做功,冰的内能增加;反之,冰对外界物体做功,冰的内能减少。
⼀种情况就是外界有物体对冰做功,冰就会熔化(也就是摩擦⽣热的原理)。
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热传递,内能由⾼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直到两个物体温度相同为⽌。
所以还有⼀种可能就是有温度⽐冰⾼的物体和冰之间发⽣热传递(⽅式有传导、辐射、对流),使冰的温度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熔化。
冰川急速融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冰川融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探究气候变化对冰川融化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冰川融化速度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冰川融化是指冰川在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固态冰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实验通过模拟冰川融化过程,观察和记录冰川融化速度,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冰川融化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材料:冰块、水、温度计、秒表、记录本、标尺等。
2. 设备:实验箱、加热器、保温材料、隔热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箱:将实验箱用保温材料密封,确保箱内温度稳定。
2. 设置实验环境:在实验箱内放置隔热层,模拟冰川所在的高海拔地区环境。
3. 准备冰块:将冰块放入实验箱中,记录初始温度和冰块质量。
4. 加热实验:开启加热器,对实验箱进行加热,模拟气温升高对冰川融化的影响。
5. 记录数据:每隔一定时间,用温度计测量冰块温度,用秒表记录融化时间,用标尺测量冰块融化后的体积变化。
6.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冰川融化速度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冰块温度逐渐升高,融化速度逐渐加快。
在实验初期,冰块温度上升较慢,融化速度较慢;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冰块温度上升速度加快,融化速度也相应加快。
2. 数据分析(1)冰川融化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冰川融化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当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当温度降低时,冰川融化速度减慢。
(2)冰川融化速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冰川融化速度与加热时间呈正相关。
加热时间越长,冰川融化速度越快。
(3)冰川融化速度与冰块质量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冰川融化速度与冰块质量呈正相关。
冰块质量越大,融化速度越快。
六、实验结论1. 气候变化对冰川融化速度有显著影响,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2. 冰川融化速度与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加热时间、冰块质量等)密切相关。
冰融化
热量=(C水*t —C冰t)mc是比热容t是温度m是质量追问可冰刚融化成水时温度还是为0摄氏度,这时吸收的热量怎么求?此时温度不变热量=融化潜热*质量融化潜热这个物理量我第一次的见,请问这个概念是哪个阶段的知识?再问下冰的融化潜热是多少你把上面t换算为国际单位k来计算,就是同温度同质量的水与冰之间的热量差你听过气化潜热不一样的东西啊相变化中的潜热在水相的转变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蒸发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大动能的水分子脱出液面,使液面温度降低。
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必须自外界供给热量,这部分热量等于蒸发潜热L,L与温度有如下的关系L=(2 500-2.4t)×103(J/kg)根据上式,当t=0℃时,有L= 2.5×106J/kg。
而且L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
不过在温度变化不大时,L的变化是很小的,所以一般取L为2.5×106J/kg。
当水汽发生凝结时,这部分潜热又将会全部释放出来,这就是凝结潜热。
在同温度下,凝结潜热与蒸发潜热相等。
同样,在冰升华为水汽的过程中也要消耗热量,这热量包含两部分,即由冰融化为水所需消耗的融解潜热和由水变为水汽所需消耗的蒸发潜热。
融解潜热为3.34×105J/kg。
所以,若以Ls表示升华潜热,则有Ls=(2.5×106+3.34×105)J/kg=2.8×106J/kg冰在融化成水时,冰不断地吸收热量,那么水有没有吸收或放出热量?那么在冰水混合物中,水和冰分别有吸收或放出热量吗?在这里冰水混合物应作为一个能量整体来看待。
在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将稳定在0摄氏度。
从宏观上来说,是冰水混合物从外界吸收热量,使混合物中的冰变为液态。
那么我就可以这样回答你的问题: 1.因为外界的温度高于0摄氏度,所以水一定会吸收热量。
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稳定在0摄氏度直到冰全部融化,因此可以知道水吸收的热量又传递给了冰,因此,水也在放出热量。
雪融化的条件 -回复
雪融化的条件-回复【雪融化的条件】雪,作为冬季的标志和自然界的奇妙景观,其融化过程既遵循着物理规律,又与环境因素紧密相连。
那么,雪在什么条件下会融化呢?本文将从温度、压力、太阳辐射、风力以及地面性质等多个维度,逐步解析雪融化的条件。
一、温度条件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
根据物理学原理,固态物质向液态转变的过程(即融化)需要吸收热量,这个热量被称为熔化热。
对于冰(也就是固态水)来说,其熔点为0(标准大气压下)。
因此,当环境温度达到或超过0时,雪花开始吸收环境中的热量,由固态逐渐转化为液态,即我们看到的融化现象。
二、压力条件其次,压力也会影响雪的融化。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压力增大,冰的熔点会降低,这便是著名的“冰川融化现象”。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大气压力变化相对较小,对雪融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在高山地区或者大型冰川中,由于地壳压力的影响,即便气温低于0,也可能发生雪或冰的部分融化。
三、太阳辐射条件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同样影响着雪的融化。
白天,阳光照射到雪面,部分光线被反射,部分则被雪吸收并转化为热量。
当雪吸收的热量足以使其内部温度上升至0以上时,雪就会开始融化。
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如果环境温度下降且没有其他热量补充,融雪过程会减缓甚至停止。
四、风力条件风力可以加速雪的融化过程。
强风可以促进雪层表面的热量交换,把暖湿空气带到雪面上,提高雪的表面温度,从而加速融化。
同时,风还可以吹走雪表层形成的隔热层——雪霜,使得雪层更易受到下方土壤或水面热量的影响而融化。
此外,风还能够引起雪粒之间的摩擦,产生热量,间接促使雪融化。
五、地面性质条件地面性质对雪的融化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深色物体如黑色土壤、岩石等比浅色物体如雪地更能吸收太阳辐射,因此,当雪覆盖在这些深色表面上时,会因底部吸收到的热量增加而加速融化。
此外,如果地面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如植被茂密的土地,可以减缓雪融化速度,因为土壤能储存较多的热量,使雪层下的温度保持在较低水平。
冰融化所需的环境温度
冰融化所需的环境温度
冰融化所需的环境温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冰的厚度、环境湿度和
气温。
首先,冰的厚度是影响冰融化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薄的冰层融化
速度较快,而较厚的冰层则需要更高的环境温度才能融化。
例如,5厘米厚的冰在温度为0度时就可以开始融化,而30厘米厚的冰需要环境温度高于0度以上才能融化。
其次,环境湿度也会影响冰的融化速度。
一般来说,当空气湿度较高时,冰的融化速度会更慢,因为水分已饱和并不能继续在冰上形成气泡,而这正是加速冰融化的原因之一。
最后,环境温度是冰融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当气温高于0
摄氏度时,冰就能融化。
如果气温较低,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使冰
融化。
例如,即使在20度以下的温度下,薄薄的冰层也可以很快融化,但是更厚的冰层则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融化。
尽管环境温度对冰融化有很大的影响,但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其他因素
的影响。
例如,风速和日照等天气条件都会影响冰融化的速度,因为
它们会影响冰的表面温度和湿度。
此外,还有水流和海洋运动等因素,
都会影响冰融化的速度和方式。
总之,冰融化所需的环境温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回答。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冰的厚度、环境湿度、气温、风速、日照、水流和海洋运动等。
因此,在了解了这些因素的同时,我们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更好地预测和管理冰融化的进程。
冰是如何发生融化的
冰是如何发生融化的冰是在低温下形成的固体物质,当温度升高时,冰会发生融化。
融化是指冰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导致融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冰发生融化:1. 温度升高: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冰会吸收热量,使其分子能量增加。
当冰的温度超过冰点(0摄氏度),冰开始融化并转变为水。
温度升高: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冰会吸收热量,使其分子能量增加。
当冰的温度超过冰点(0摄氏度),冰开始融化并转变为水。
2. 热量传导:当冰接触到热的物体或者环境时,高温会传导到冰的表面。
这会导致冰的温度上升并开始融化。
热量传导:当冰接触到热的物体或者环境时,高温会传导到冰的表面。
这会导致冰的温度上升并开始融化。
3. 压力变化:当施加压力在冰上时,压力会导致冰的熔点下降,从而使冰开始融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行走或者车辆经过的地方,冰会融化的原因之一。
压力变化:当施加压力在冰上时,压力会导致冰的熔点下降,从而使冰开始融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行走或者车辆经过的地方,冰会融化的原因之一。
融化过程冰的融化过程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 温度升高:当冰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时,冰开始吸收热量。
这导致冰的温度逐渐提高。
温度升高:当冰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时,冰开始吸收热量。
这导致冰的温度逐渐提高。
2. 熔化:当冰的温度超过冰点(0摄氏度),冰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冰的分子逐渐分离,形成液态水。
熔化:当冰的温度超过冰点(0摄氏度),冰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冰的分子逐渐分离,形成液态水。
3. 融化完成:当冰完全熔化,转变为液态水时,冰的固态结构完全消失。
融化完成:当冰完全熔化,转变为液态水时,冰的固态结构完全消失。
结论冰的融化是由温度的升高、热量传导和压力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冰的融化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天气状况以及冰的应用和利用。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普遍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如有需要,请参考实际科学研究和验证的结果。
为什么冰会融化成水
为什么冰会融化成水冰和水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升高时,冰会逐渐融化成水。
这一现象是由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热传导原理所决定的。
下面将从分子结构、热力学角度和分子运动原理等方面解释为什么冰会融化成水。
一、分子结构冰是由水分子通过氢键进行有序排列而形成的晶体结构。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氧原子和氢原子之间为共价键连接。
在低温下,由于分子间距较近和分子运动缓慢,水分子可以形成规则的晶格结构。
而当温度升高时,外界热能向冰传递,使得冰晶体内部的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温度上升导致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加剧,破坏了晶体结构中的氢键。
随着氢键破裂,冰逐渐转变成液态水。
二、热力学角度热力学角度上来看,冰融化成水是因为熵增加的趋势。
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一般情况下,物理过程都会倾向于增加熵。
在冰融化过程中,冰晶体具有较高的有序性,而水分子在液态中排列较为无序。
因此,冰融化成水是为了增加系统的熵,使系统更趋向于无序状态。
三、分子运动原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涉及到水分子的自由运动。
在冰中,水分子只能在晶体的位置上做微小的振动,而在液态水中,水分子可以自由地运动、旋转和碰撞。
当温度上升时,分子内部的平均动能增加。
水分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够克服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使分子逐渐脱离固定的位置并转变为液态。
这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导致了冰融化成水的现象。
总结起来,冰融化成水是由于外界热能的传递,破坏了冰的分子结构,使冰晶转变成无序的液态水。
同时,从热力学角度和分子运动原理上看,冰融化过程也是为了增加系统的熵,并使水分子具有更大的自由度。
通过了解冰融化成水的原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热力学规律。
这种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对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新)4冰融化了
项目
内容
总结收获
提问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回答
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提问
五、评价方案设计
1.评价形式与工具( AB )可多选
A.课堂提问 B.书面练习 C.制作作品 D.测验 E.其他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等)
1、记录表:
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通过数据对比知道其中隐含的意义
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学生看书,介绍观察方法,补充。
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
小组实验,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拓展
加快冰的融化
知道如何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学生实验获得新知
比赛游戏: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学生预测方法。
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
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冰融化成水需要的条件
冰融化成水需要的条件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融化成为液态的水。
这些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环境的影响等。
以下是更详细的介绍。
第一步,温度是冰融化的最重要因素。
冰的熔点是零度,当环境温度高于这个温度则冰会融化。
这是因为在高于熔点的温度下,水的分子示动了起来,使得冰块中的水分子振动加剧,导致固态的冰逐渐失去结构改变成为液态的水。
这种情况下,冰会逐渐软化,渐渐地融化。
第二步,压力也会影响冰的融化。
当表面压力增加时,冰熔点也会随之下降。
这个过程被成为极压下的熔点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走冰面时要尽量分散体重,以免对冰面施加太大的压力导致冰面熔化。
第三步,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冰的融化。
环境中的其他物质也会对冰的熔化起到影响。
用盐水融冰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原因是盐的存在可以影响冰的结构,从而起到降低熔点的作用。
其他的一些物质,例如糖和酒精,也会影响冰的融化。
总结起来,冰融化成为液体水需要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和环境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时冰会逐渐失去结构成为液态的水,当表面压力增加时熔点也会随之下降,环境中的其他物质也会影响冰的结构。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让冰融化,例如调整温度,增加表面压力或者添加其他物质来干扰冰的结构。
水循环知识:水循环中的冰冻和融化过程
水循环知识:水循环中的冰冻和融化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大气圈、地球表面和地下的流动和转化过程,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地理环境的基础。
其中,冰冻和融化过程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层覆盖了地球表面的许多区域。
北极和南极洲上的冰盖被称为极地冰盖,而山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冰层被称为山地冰川。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些冰层储存了大量的水资源,并且在冰冻和融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水分子会形成冰晶,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的表面形成大片的冰层。
这个过程被称为冰冻,是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水变成冰时,它会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形成冰层覆盖在地表上。
这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还影响到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命系统的生存条件。
冰层的形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重要。
极地冰层覆盖的面积巨大,达到了1.4亿平方公里,蕴藏着大量的淡水资源。
冰层的存在可以缓解气温和海温的剧烈波动,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而山地冰川则通过融雪向下游地区提供淡水、农田灌溉和发电等能源。
与冰冻相反,融化是指水从冰体中解冻或融化成液态的过程。
融化和冰冻两个过程互相影响,一般情况下气温升高,冰层开始融化,而当气温下降,冰层就会再度形成。
随着气候变化,暖化对冰层的融化速度和融化范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融化过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非常严重。
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导致极地冰层加速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对沿海城市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冰层融化还会导致海洋物质循环、水域生物多样性、气候和风暴等方面出现复杂的变化。
总的来说,冰冻和融化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影响深远。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发生,冰层的冻融变化和影响也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应对。
只有合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才能为地球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冰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晶体结构。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呈V字形结构。
由于氧原子带有较强的电负性,水分子中的电子云偏向氧原子一侧,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氧端和两个带正电荷的氢端。
冰的晶体结构是由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引起的。
氢键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它是由一个氢原子与相邻水分子的氧原子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
每个水分子可以形成最多四个氢键。
由于氢键的形成,冰的分子结构呈规则的六角形堆积,而且结构稳定。
当温度升高时,冰开始融化成水。
这是因为温度的增加导致水分子内部运动加剧,从而破坏了冰的晶体结构。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振动的能量增加,氢键开始断裂,导致冰的结构变得不稳定。
在过渡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开始增大,使得晶体结构逐渐松散。
当冰融化时,水分子的氢键逐渐断裂,水分子的平均间距在逐渐增大。
水分子开始以更自由的方式相互移动。
水分子的氢键形成和断裂的速率取决于温度和压力等外部条件。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水分子逐渐失去了相对固定的晶体结构,并形成了液态水。
液态水具有高度的分子自由度,水分子可以自由运动,旋转和交互作用。
这种液体状态的存在使水可以在大范围的温度下存在。
而且,液态水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如高比热容,高导热性,高表面张力等,这些性质对生命和地球系统都具有重要影响。
总而言之,冰融化成水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分子运动加剧,破坏了冰的晶体结构,并导致氢键的断裂。
这种物质的相变过程实际上是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适当的条件下冰可以融化成水,以及为什么水具有如此多的独特性质和重要的地球和生命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融化的两个条件
一、冰融化的两个条件
冰要熔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温度要达到熔点,且要继续吸热.
因为,冰在标准大气压时,其熔点为0°C,而不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其熔点不是正好等于0°C.所以,填写熔点较为准确.
二、冰的简介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开阔”(低密度)的刚性结构。
最邻近水分子的O—O 核间距为0.276nm,O—O—O键角约为109°,十分接近理想四面体的键角109°28′。
但仅是相邻而不直接结合的各水分子的O一O间距要大的多,最远的要达0.347nm。
每个水分子都能结合另外4个水分子,形成四面体结构,所以水分子的配位数为4。
[1]
三、物理性质
密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结冰的温度为0°C,此时水的密度为999.87kg/m3(纯水在4°C时密度最大,为1000kg/m3),冰的密度为917kg/m3。
[4]
熔点
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
0℃水冻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大约
1/11(水体积最小时为4℃)。
冰的熔点与压强存在着一种关系:在2200大气压以下,冰的熔点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但非常不明显,大约每升高130个大气压降低
1°C;超过2200大气压后,冰的熔点随压力增加而升高,但为非线性关系。
[4] 3530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17℃,6380大气压下为 0℃,16500大气压下为 60℃,而20670大气压下冰在76℃时才熔化,称为名副其实的“热冰”。
冰在0℃下密度为0.92g/cm3,而水的密度正常为1.00g/cm3,所以冰能浮于水上。
除了水(H2O)以外,金刚石(C)、碳化硅(SiC)、硅(Si)、镓(Ga)、锗(Ge)、二氧化硅(SiO2,水晶)、锑(Sb)、铋(Bi)等能形成类似四面体结构的晶体也具有固体密度比液体小的性质。
其他物理参数
冰的各种物理参数都随压力和温度变化而变化。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冰在0°C时的融化潜热等同于水的冻结潜热,约为333.5 kJ/kg(约80 cal/g),升华潜热约为2837 kJ/kg (约678 cal/g),比热容约为
2.097 kJ/(kg·K),导热率约为 2.1 W/(m·K)。
随温度降低,比热容有降低趋势,而导热率则会增大。
[4]
熔化
冰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固体形态,在常压环境下,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就会开始熔化,变为液态水。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冰开始熔化的时候,是以结晶内的一个水分子开始脱离结晶为契机,相关机制有助于弄清含水的蛋白质出现结构变化的机制。
如果用电灯等的强光照射,冰的内部就会熔化,浮现出称为“冰花”的类似雪结晶的形状。
来自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调查冰从内部开始熔化的现象,利用计算机演算了由约1000个水分子形成的冰被加热时将发生什么变化。
冰的结晶是水分子呈六角形规则排列的结构。
加热之后,首先是一个水分子从结晶脱离,开始自由运动,而这个水分子并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导致结晶出现歪曲。
而结晶一旦出现歪曲,就会逐渐扩大,最终整个结晶分解,变为液体形态。
四、特性与功效
特性
水在4℃以上是符合热胀冷缩的。
水在低于4℃时热缩冷胀,导致密度下降,而大于4℃时,则恢复热胀冷缩。
这是水最重要也是有价值的特性之一。
这是保障生物存在的很重要的一点,当水结冰的时候,冰的密度小,能浮在水面,可以保障水下生物的生存。
当天暖的时候,冰在上面,也是最先解冻。
但如果冰的密度比水大,冰会不断沉到水下,天暖的时候也不会解冻,来年上面的水继续冰冻,直到所有的水都成了冰,那所有的水生生物都不会存在了。
功效
古书记载
冰 (《本草拾遗》)
【异名】凌(《纲目》)。
【来源】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大寒,无毒。
【功用主治-冰的功效】退热消暑,解渴除烦。
治伤寒阳毒,热甚昏迷,中暑烦渴。
①《本草拾遗》:主去热烦。
②《日用本草》:解烦渴,消暑毒。
③《纲目》:伤寒阳毒、热甚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
亦解烧酒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含化。
外用:罨敷。
扩展资料
特殊的冰
热冰:除了前面提到高压下形成的热冰之外,重水(D₂O)在3.8℃时结冰,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热冰”。
水有一种性质。
它在4℃时密度最大。
温度在4℃以上,液态水遵守一般热胀冷缩规律。
4℃以下,原来水中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出现一种像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结合分子,叫做"准冰晶体"。
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准冰晶体”的存在,减小了水的密度,这就是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低于4℃密度又要减小的原因。
人类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19种冰的晶体[2]。
但只有天然冰能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其他都是高压冰,在自然界不能稳定存在。
天然冰中水分子的结合是按六方晶系的规则排列起来的。
所谓结晶格子,最简单的例子是紧密地堆砌的砖块,如果在这些砖块的中心处代之以一个假设的原子,便得到了一个结晶格子。
冰的晶格为一个带顶锥的三棱柱体,六个角上的氧原子分别为相邻六个晶胞所共有。
三个棱上氧原子各为三个相邻晶胞所共有,二个轴顶氧原子各为二个晶胞所共有,只有中央一个氧原子算是该晶胞所独有。
冰与水
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结合这样的结构所决定的四面体结构。
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
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开阔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约为摄氏4度时液态水的92%。
除了(H2O)以外,金刚石(C)、碳化硅(SiC)、硅(Si)、镓(Ga)、锗(Ge)、二氧化硅(SiO2,水晶)、锑(Sb)、铋(Bi)等能形成类似四面体结构的晶体也具有固体密度比液体小的性质。
冰融化时拆散了大量的氢键,使整体化为四面体集团和零星的较小的“水分子组”(即由氢键结合形成的一些缔合分子),故液态水已经不像冰那样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无序排列,即水分子间的距离不象冰中那样固定,H2O分子可以由一个四面体的微晶进入另一微晶中去。
这样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密度相对冰就增大了。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
但同时,分子间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
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
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
河冰
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