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基本类型等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学会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地图和图表;2.相关案例资料;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基本类型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呈现(15分钟)利用教学地图和图表,呈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思考。

3.操练(20分钟)分发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组选取一个案例,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分析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

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4.2 气温和降水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5)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气温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课时:2课时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的天气好不好?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做一下天气预报啊。

然后指出,气温和降水是天气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同时也是气候最重要的两大要素。

本节课就来学习气温。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课件)1. 知道气温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

2.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年均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三、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圈点知识点。

四、讲授新课:1.播放藏服和阳光海滩图片,让学生指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指出气温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举例。

过渡:气温对人们很重要。

你知道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吗?学生的答案不一,指出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必须依靠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气温,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 实物展示测量工具温度计,引导学生使用和读数。

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

然后提出:“我们自己可以测量气温吗?”引导学生学习62页活动,让学生口述测量气温的方法,练习温度计的读数以及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

过渡: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气温是有差别的,那么同一个时间世界各地气温都相同吗?3.指导学生阅读图4-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学习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可以和等高线相联系,得出相关规律。

给出读图指导如下:①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是什么?和纬线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什么?②用铅笔描一下20 ℃等温线,观察在哪里发生了的大的弯曲?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③注意在北半球有一条封闭的0 ℃等温线,这是什么地方?它比周围气温高还是低,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3. 气温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4. 降水的概念、形式及测量方法。
5.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6. 降水分布图的阅读与分析。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分析方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故事、案例、视频等。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3 实验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验,如制作气温计、模拟降水过程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动态变化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频率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通过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测试题目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等内容。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包括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降水的形式和分布,包括降水的类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形式和分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但对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与学生共同回顾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老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地球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知道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气温和降水这两个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因素。

2. 提问:你们知道气温和降水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吗?请举例说明。

-老师: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地方气温很高,会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一个地方降水很多,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第二环节:知识讲解与讨论1. 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老师: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气温的分布规律。

首先,纬度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没错!赤道附近的地方气温较高,随着纬度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那么,海陆分布对气温有什么影响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海洋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温度变化较快。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型新课课标要求1、阅读世界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平均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可以参观当地的气象台,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水和风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23重难点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等思维导图教学设计二次备课温。

5、气温变化●气温日变化: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

一日中最高与最低气温的差是日较差。

●一般北半球的陆地,气温最高的月份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为1月份。

一年中最热月气温与最冷月均温的差是年较差。

南北半球相反。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分布有很大的差异。

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这个部分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来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72页73页的地图来完成1、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说一说,等温线的基本特点●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就是等温线。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等高线,原理相同,都属于等值线,只是值不同)●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数值的差是等温距。

闭合的等温线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该地地形可能为山峰。

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该地是高温中心,该地地形可能是盆地。

●与等高线相比来总结等温线变化的特点2、读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说一说世界气温分布的情况,然后小组内讨论师生共同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可以简要分析,根据实际课堂的情况选择性的分析和总结。

3、做课本72-74的活动。

4、拓展:利用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和季节:●等温线弯曲状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可概括为:陆1南凸7北凸●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也即向高纬度递减,由此判断在北半球,如图一●等温线数值向南递减,即向南半球高纬度递减,判断为南半球,如图二●从图中画出一条纬线,在陆地和海洋各取一点,比较两地气温的高低,来判断季节:海洋气温高于陆地,表示在冬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在夏季如图三所示,A点气温在0°C--10°C之间,陆地A点气温低于海洋B点气温,由此判断此时为冬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理解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直观的感受,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能阅读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分析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图象教学法: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其空间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4.生活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

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象资料。

3.相关案例资料。

4.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成因。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上4.2《气温和降水》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二、教学过程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next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1.北的温差大约有几度?2.过什么地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暑假旅游】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市雨季的长短,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小结: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植被不同?只是与降水量有关系吗?以乌鲁木齐为例分析降水量和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②半湿润区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200㎜400㎜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认识干湿地区的三条重要分界线。

【你说我说】不同的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知识拓展】新疆葡萄干晾房江南水乡斜顶高屋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各地不同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②出示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饮食习惯图片,说明分种植业区畜牧业区不同的农业类型三、课后部分四、评委点评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到位,教材分析非常透彻,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来精心的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新颖活泼,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很高。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课件

7月赤道没有阳光直射,而且降水较多,多雨天;北回归线此时阳光接 近直射,而且晴天多。
学习新知
一、什么是降水?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二、降水形成的两个条件
(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2)空气气温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三、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量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 (2)降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月份 气温(℃) 降水量 (mm) 1 10.2 25 2 10.7 27 3 13.4 51 4 18.2 68 5 22.1 126 6 25.5 297 7 28.8 256 8 28.2 117 9 26.0 186 10 21.7 100 11 17.5 34 12 13.1 41
根据表格资料,归纳该地的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学习新知
观察下图,想一想,从低纬到两极,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气温递减
气温递减
从低纬到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最低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北什什 半么么 球地地 同区区 纬气气 海温温 ︑最最 陆低高 气︖︖ 温 谁 高 ︖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a
b
最高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
最高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D)
A.气温的空间分布一般用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 B.海拨越高的地方年平均气温越高 C.夏季同一纬度地区陆上气温低于海上气温 D.北半球大陆1月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出 2.下列地区中,四季气温变化最显著的是 ( D ) A.赤道地区 B.热带地区 C.寒带地区 D.温带地区
学习新知
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 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2.地图:准备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3.问题: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针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为什么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在线地图应用:运用在线地图软件,让学生实时查看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3)虚拟实验软件:运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测量方法和原理。
4.课后跟进
-收集学生反馈: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与总结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环节,由于时间限制,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知识层次,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对于能力层次,教师需要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对于素质层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行为习惯,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策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设计

湘教版七上地理 4.2气温和降水  教案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气温分布规律复习提问: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主要降水类型?讲授新课:1、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教师总结订正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②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练习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A.亚洲 B.大洋洲 C.南美洲 D.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3.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C.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D.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南北两极逐渐降温4.“地形雨”多形成于:A.沿海平原 B.内陆高原 C.沿海迎风坡 D.背风山坡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地形雨 B.台风雨 C.对流雨 D.锋面雨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7.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A.33℃ B.17℃ C.20℃ D.23℃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绘制方法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根据书66页的“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2降水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2气温和降水2降水教案
以北回归线为例,其穿过 的大陆东西两岸,东岸A处比西岸B处
年平均降水量(多∕少)。
■小结: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
大陆西岸降水。
3.在温带地区:
以亚欧大陆为例,观察C、D、E三处,
C、E位于(沿海∕内陆)地区,降水较(多∕少),
D位于(沿海∕内陆)地区,降水较(多∕少)。
■小结: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世界各地降水十分均匀
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完成《地理基础训练》第45——46页。
教学反思
内陆地区降水。
(二)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 图”,完成:
地形雨形成示意图
4.图中,在A 坡,来自于海洋的气流受 的
阻挡被迫爬升,气温,水汽冷凝,成云致雨,降水较
(多/少)。
在B坡,空气下沉,气温,降水较 (多/少)。
■小结:地形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在山地的降水多,
降水少。
三、展示提升
四、总结归纳
五、训练巩固
气温和降水(2)——降水
课题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2)——降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降水、降水的测量方法及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
2.能够区分三种不同成因的降水类型。
3.运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
重点
教学目标2、3
难点
教学目标3
预设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74——76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北京的年降水量是644毫米”,是指北京()
A .当年的降水量B.某一年的降水量

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ONE
KEEP VIEW
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气 温和降水课件(湘教版
七年级上)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WENKU
REPORTING
https://
CATALOGUE
目 录
• 气温与降水基本概念 • 世界各地气温与降水分布特点 • 中国主要地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规律 • 气温和降水对自然环境影响 • 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资源
退耕还林还草
将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功能。
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参与国际气候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气候变化挑战。
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
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交流和转让,共同提高 应对能力。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通过农业、工业、交通等活动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些活动往往会对气温和降水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 个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例如,通过人工降雨、植树造林等措施来改善局部气候环 境。然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降水规律
年降水量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且 多暴雨和台风带来的降水。
华北地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华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 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
降水规律
年降水量适中,主要集中在夏季, 春秋季节降水较少。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2024年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新版)湘教版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科学素养。
(5)通过讲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6)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1. 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我将在讨论环节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例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讨论话题,确保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相契合。
2. 在实验操作环节,我会尽量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例如提前准备更多的实验材料,或者在课后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我也会通过讲解实验原理和结果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讨论环节,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气候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们的操作机会相对较少,这可能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针对这些反思,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以下改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气温和降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第60-66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气温、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会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掌握主要的降水类型,能正确阅读降水量分布图,并总结出降水量的地区差异。

4.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充分动手实践,进行对一天平均气温的测定,以及水蒸气凝结的试验。

利用已有的读图经验,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通过制图的过程进行合作、探究、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七年级学生读图、析图能力有限,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大胆将图上反映的内容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怕学生表达不准确,而要多鼓励,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正确的地理语言。

提出问题比解答问题更有意义,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严谨科学态度。

学生在搜集家乡气候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难点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通过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教学突破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要借助于地图总结而出,所以掌握读图的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指导学生读图时首先明确“图名、图例、注记”,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分析。

“气候资料图”的绘制与分析是难点。

绘制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已知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横坐标、纵坐标等);之后练习:将已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用表格形式表达出来,小组再互换气候资料表格,进行“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最后小组之间评比,看谁画得最准确,若与原图不一致,找出差错出在哪里,是制表格的环节、还是制图环节,在总结得失的基础上掌握制图方法。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让学生把握住以下几点:1.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2.降水: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3.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的组合搭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玻璃杯、玻璃片、热水。

2.多只气温计,用来上课测气温。

学生准备1.准备当天“天气预报”。

2.每人准备直尺、空白纸。

3.查找有关世界雨极、干旱地区的资料。

补充.常见的天气符号一个太阳是晴天,一片雪花是小雪。

一条闪电雷阵雨,小雨落在乌云下。

乌云在前是阴天,太阳躲在多云后,三条黑线是下雾,半个冰箱是下霜。

天气预报中,我们还能见到下列天气符号:2.风力和风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大。

风杆上的横线叫做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一条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如符号风尾在右侧,所以指示的是东风,三条横线,每条2级,所以表示东风六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思考平时听天气预报所关心的天气情况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气温、降水等)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气温是存在差异的。

3.联系实际,体会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我们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3.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定。

3.观察景观图片、自学课本内容。

4.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读图经验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4.结合前面学习过的经纬度知识,简单归纳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一、气温学习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借助地图,在读图过程中要首先注意图名、图例、注记的辨别。

气温的分布要结合纬度知识进行分析。

板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一、气温1.气温的概念: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单位:℃摄氏度。

2.日平均气温的测定: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根据世界各地气温的观测记录,把气温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起来,就是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

c.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问题导入】下列三幅图分别反映了出世界不同地区的降水量的多少,你知道它们所在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吗?(一) (二) (三) 【知识链接】降水类型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2.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过程。

利用图片进行降水类型介绍。

2.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降水形成条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

3.资料展示家乡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了解水对发展经济的影响三、主要降水类型本课总结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自然面貌、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特别是降水的类型和降水的分布体现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意义重大。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三、主要降水类型1.降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2.降水类型:a.对流雨:赤道地区多见;b.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的迎风破;c.锋面雨:发生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3.降水量的测定四、世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降水从赤道向两极递减;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降水很少。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我们家乡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哪种?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多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当地有哪些气象谚语?教学步骤(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复习气温和降水的内容,引入新课。

1.学生代表报告今日天气情况。

回忆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2.展示北京“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让学生探究坐标图的结构。

2.讨论“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的基本表示方法3.布置学生制作表格:根据气候资料坐标图数据,制作某地气候资料表格。

3.将某地气候资料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

(各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坐标”图不相同)4.指导学生做图4.小组互相交换所制表格,根据表格制图。

5.小组互相评价过程中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对的地方。

6.指导学生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5.小组互相评价,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改正。

6.通过练习,掌握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时,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二.降水:最多与最少降水量的数值、时间(月份)、差距大小等;三.气温和降水的配合:季节(夏季、冬季)、高温、低温、多雨、少雨这几个词语的组合搭配。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五、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1、横坐标:月份;纵坐标:左侧是气温(单位:℃),右侧是降水(单位:毫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查找家乡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制作年平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分布图。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世界上最炎热的大陆是,最寒冷的大陆是。

2.一般认为,降水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34.“地形雨”多形成于:A 沿海平原B 内陆高原C 迎海风的山坡D 背风山坡5.青岛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 地形雨B 台风雨C 对流雨D 锋面雨6.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 赤道地区降水多B 两极地区降水少C 沿海地区降水少D 沿海迎海风的地区降水多7.同纬度的海陆相比较:A 冬季陆地气温高B 冬季海洋气温高C 夏季陆地气温低D 夏季海洋气温高8.下列降水最少的地区是:A赤道附近 B 亚欧大陆的东部沿海地区C 中纬度大陆的西部沿海D 两极地区9.某地在一个月内有一次降雨为20mm,两次降雪分别为7mm和15mm,计算得出该地该月的降水量为:A 27mm B 20mm C 42mm D 22mm个性练习设计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____________地;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____地。

(2)四地中属于全年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属于冬季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属于夏季多雨的是_________地,常年降水较均匀的是_________地。

2.当北京处在月平均最低气温时,澳大利亚正处在:A.一月B.七月C.十二月D.八月3.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的原因是:A.纬度因素影响 B.地形因素影响C.洋流的影响 D.海陆因素影响教学探讨与反思掌握好读图方法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并且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材中的地图信息丰富,将地图中蕴含的教材中没有的文字信息挖掘出来,适当补充学生查找的景观图片更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补充资料关于寒暖的谚语寒暖的变化,是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子。

但是它的支配作用,必定要通过风、云、湿度、气压等因子,才能发生作用。

所以从天气的变冷变热,到天阴天晴,中间还存在一系列的复杂过程。

换句话说,单看了寒暖变化,是不可能直接预告未来天气的。

又因为寒暖是每一个人不需要仪器、不需要推窗抬头,随时随地可以直接吸取的感性知识。

也因为这点特性,人们对它的认识,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

同是一阵风吹来,我感觉很暖,你可感觉还凉爽。

总之,因为寒暖变化在天气变化中不是直接的,而人们对它的感觉不统一,认识也就不够科学。

所以,这类谚语的可靠性,比风或天空景象的谚语,差得多了。

严格说来,这类谚语只是天气常态的叙述,不完全可能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告。

* 春寒多雨水。

(《田家五行》论气候、福建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春冷连阴长。

(江苏启东)* 春寒雨涟涟。

(江苏常熟)春天是介于寒冬和酷暑之间的天气。

在这时候,南方已是很热,北方还是很冷,而我们这温带地区,是北方冷气和南方热气相互接触最为频繁的地带。

热空气来了,地面比它冷,下冷上热,所以天气稳定不变;冷空气来了,地面比它热,上热下冷,所以气流不稳定,产生对流运动,因而行云致雨。

* 黄梅寒,没竹竿;时里寒,井底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