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对质量形成和交换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质量管理能力滞后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从小家庭作坊转变而来的,经营管理经历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质量管理在很多企业中未能得到高度重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还处于初期阶段。

比如,有些中小型企业对原材料无自检能力,只能靠供货方的“质检单”,至于原料是否与所附的“质检单”一致,根本无法核实。

对于第三方的公正检验,企业则认为耗时耗力,增加成本。

从而造成产品合格率低反而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

2、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经营是为了创造利润,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部分企业无检验室及检验人员,有检验室的企业不开展检验工作,不能保障所出厂的产品是合格的产品,个别企业为了及时供货、满足客户,对存在瑕疵的、甚至不合格的产品随意放行,可见个别中小企业对质量问题认识欠缺之一斑。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某些企业只是一句空话。

企业主受自身思想、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严重,只重眼前利益,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直接导致了降低质量和利润下降的恶性循环。

3、质量管理意识落后从具体情况看,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设有企业内部检验室,配备了必要的检测设备,但很多设备使用率极低,大部分都处于“冬眠”状态。

设备的购置就是为了发证考核的需要,一旦过关就束之高阁。

很多企业暴露出一种思想:“产品每批都要自检,还要搞好各种记录,这些都是大企业的事情,不如将这些精力投入到生产一线见效快。

”中小企业因为大都是个体私企,具有决策灵活机动,市场反应快的优势,但其负面效应就是由于缺乏约束,一味迎合市场,却忽视了内部质量管理。

很多企业形式主义严重,比如,个别企业通过质量管理认证目的是为了招标销售,提高知名度。

然而,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不按标准执行,这就使之陷入“青蛙效应”的负向陷阱。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关键点,都得不到很好的质量管理控制,既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失去了企业的诚信和把握市场的良机。

论社会环境

论社会环境

论社会环境[内容摘要]:社会环境所谓社会环境,就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

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它集体性社团等。

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

[关键词]:社会环境、职业、目的、文化。

(一)社会环境分析我们将所选职业放到社会环境中分析,才能坚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通过对社会大环境的分析,了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制建设发展方向,以寻找各种发展机会。

中国社会现状:中国现在正处于近两百年以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虽然社会上还有许多的体制弊端,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矛盾,但是政治上比较稳定,法制化进程已经开始,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并步入正轨。

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大地充满各种人才成长发展的机遇。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这就更需要在分析好社会现状的基础下,有针对性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环境分析对一种职业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将关系到我们能否长期坚定职业方向,能否建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1 、什么是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环境分析是我们需要认清所选定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过程和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发展趋势对此职业的影响。

包括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内涵中的五个因素(社会分工,专门知识技能,创造财富方式,报酬水平,满足需求的程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2 、为什么要做职业环境分析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定会导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新的职业会出现,还有一些职业会衰退,或是有些职业虽然存在,但其相关属性或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是否能预测一种职业的发展趋势,是否能预测职业内涵的演化,对一种职业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将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把握社会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为自己人生的发展找到或创造适宜的职业平台,有效的规划职业生涯。

《行政组织理论》复习资料(6)

《行政组织理论》复习资料(6)

①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与命令,完成上级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②发布决议与命令,制订行政措施;③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公安等事务,依法任免与奖惩行政工作人员。④保护社会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以及公民个人拥有的合法财产;⑤市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改变或撤销所属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议、命令。来源:
108、政治环境对行政组织的重大影响有:来源:
(1)基本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行政组织的阶级性质;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不仅决定着行政组织的性质,而且决定着行政组织性质的变化。(2)政权组织形式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地位。如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最高的权力,行政组织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我国的政府与权力机关之间不存在制约与抗衡的关系。(3)政治生活的民主与平等程度制约行政决策与执行的平民化、科学化程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了一切政治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直接政治基础。我国的政权组织内部在政治权力上是高度民主,高度平等的,其行政人员既是政治上彼此平等的国家主人,又是广泛民主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这一特点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群众与行政组织成员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了行政组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它既有利于行政组织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的参与、沟通与一致。(4)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组织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健全与完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既可以吸收一党制与两党制的优点,又可避免其不足,将对我国的行政组织的相对稳定及自我完善都起到积极作用。(5)政治形势的动乱与稳定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现行的状态与秩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争得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对于行政组织的健全与完善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基础,我们应象爱护眼睛那样去保护这个来之不易的稳定和团结。(6)法律制度规定和保障着行政组织在整个国家系统中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实行总理负责制,这是我国宪法和国务院组织对国务院性质、职权、领导体制等的基本规定。(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的程度制约着行政组织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保护的知识问答

环境保护的知识问答

环境保护知识问答1.什么是环境答:指围绕人的全部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天然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2. 从科学范畴上可将环境分为哪些种类答:可将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指存在于人类周围和客观物质世界或者说是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指人类为了满足和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在自然背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3. 什么是环境问题答: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公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4. 环境问题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答:原始捕猎阶段、农牧业阶段、工业革命阶段、工业发展阶段、现代工业阶段;5. 什么是环境容量答:指在不影响环境的正常功能或用途的情况下,承受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能力;或者说是指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不超过人体健康阀值的情况下环境所能承受的污染物的总量;6. 什么是环境自净答:在正常情况下,环境的各个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物理的、物理化学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一系列反应与变化,不断地调节污染物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被各种因素瞬间污染了的环境得到自然净化;环境的这种自我调节过程称作环境自净;7. 什么叫环境污染答:介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使环境丧失了自净能力,污染物在环境中积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环境特征的改变或对原有用途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或生产、生活活动产生一定危害或影响的现象,就叫环境污染; 8. 什么叫做二次污染答:介入环境中的反应污染物,在诸因素的作用与影响下,发生理化或生化等化学反应,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新污染物质,所生成的污染物质就叫做二次污染物,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称为二次污染;9. 什么叫做次生污染答:介入环境中的污染物未改变毒性,而从一个环境要素或场所,转入另一个环境要素或场所,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就称为次生污染;10. 什么是环境污染源答: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寄生虫及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作污染源;11. 什么是环境保护答: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不断地提高人类的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造福人民,贻惠于子孙后代; 12. 环境保护的任务是什么答: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创造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13.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答: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二是保障人类健康,防止生态破坏;14. 什么叫生态平衡答: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坏和能量交换,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处于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15. 什么是生态系统答: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坏和能量流转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16. 生态系统是由哪四大部分组成的答: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和能量四大部分组成;17. 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三种答:是种类成份的改变;是环境因素的改变;是信息系统的破坏;18. 什么叫自然资源答:指作为劳动对象,进入社会中的那一部分能够被加工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环境;19. 自然资源可分为哪三类答:一、是不可更新的资源,如各种矿物石化燃料等它们需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生成;二、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水、土壤、生物等,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再生产出来或循坏再现;三、是取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力等,它们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量上的减少和枯竭;20. 什么叫环境管理答:就是对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或活动施加影响;即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途径或手段来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各方协同活动以求创造一个美观的令人愉快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的一种环境所做的全社会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努力;21. 什么是环境保护法答:是调整环境保护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2. 为什么要制订环境保护法答: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有几章几条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有 6 章、 47 条;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六条的内容是什么答: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哪个部门给予奖励;答:人民政府;26.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由哪个部门制定答: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27. 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执行什么标准答:应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28.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三同时”是什么答: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29.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哪些行为之一的 ,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答:①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的;②拒绝或者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的;③不执行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的;④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的;⑤将产生严重污染的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的;30. 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环境污染的 , 免予承担责任答: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31.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是多少答:3 年;32. 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什么答: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33.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拆讼的时效从何计起答: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3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规定 , 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 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应对什么人追究其什么责任答: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5. 对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事业单位 , 除依照国家规定加收超标排污费外 , 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 处以罚款 , 或者责令停业、关闭;其中罚款是由哪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又是由哪部门决定涉及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须报哪部门批准答:罚款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责令停业、关闭由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决定;须报国务院批准;36. 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 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 , 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 应怎样处罚答: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罚款;37.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怎样处理答: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一条的内容是什么答:因发生事故或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的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39. “六 . 五”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什么会议建议的 , 第几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答:1972 年 ,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 第 27 届;40. 什么是臭氧层答: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层次,极大值在 20 ~ 25Km 高度上;41. 臭氧层有什么作用答:臭氧层能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辐射,使平流层加热并阻当强紫外辐射引到达表面,对地面生物有保护作用42. 什么是“公害”答: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对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的危害;43. 什么是固体废物答: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不再需或没有利用价值而被遗弃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44. 什么是活性污泥答:一种以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和金属氢氧化物为主的污泥状褐色絮凝物;45. 活性污泥是怎样形成的答:是在废水中以有机污染物作为培养基、在充氧曝气条件下,对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混合连续培养而成46. 什么是化学需氧量答: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47. 活性污泥有什么作用答:它具有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性能,从而可使废水得到净化;48. 气浮法水处理过程是怎样的答:在被处理的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微细气泡, 有时还需向水中加入药剂混凝剂、浮选剂等使水中细小悬浮物颗粒或油粒粘附在气泡上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浮渣后利用池表面上刮泥机排除; 49. 污水一级处理的作用答:去除水中的漂浮物和部分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调节PH值,减轻废水的腐化程度和后续处理构筑物负荷;50. 污水一级处理的方法包括哪些答:筛选法、沉淀法、上浮法;51. 污水处理有哪些基本方法答: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法;52. 污水二级处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最大幅度地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去除率可达95 %以上;53. 污水三级处理的目的是什么答: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所未能去除的污染物质,其中包括微生物未能降解的有机物和磷、氮等能导致水体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质等; 54. 一般来说带有臭味的物质的种类很多 , 可达数万种 , 其主要类别有哪三种答:①硫化氢、硫醇等硫化物;②氨、胺等氮化物;③烃、醛、酮和脂肪酸等碳氢化合物;55. “一控双达标”是国务院第几号文提出的答:国发 199631 号; 56. “一控双达标”的内容是什么答:到 2000 年 , 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标准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使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 ; 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有关标准57.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淮河、太湖 2000 年的水质有什么要求答:实现水体变清; 58.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海河、辽河、滇池、巢湖 2000 年的地面水质有什么要求答:地面水水质应有明显改善59.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大、中城市 2000 年民用炉灶有什么要求答:燃用固硫型煤或其他清洁燃料;60.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所有大、中、小型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有哪些要求答: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严禁采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设备和工艺;61.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的原则是什么答: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62.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由哪些部门贯彻执行答:国家环保总局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63.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采用什么原则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答: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64. 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项目有哪些答:化学耗氧量、石油类、氰化物、汞、镉、铅、砷、六价铬;65. 燃料型炼油厂最高允许排水量是多少答:处理量> 500 万吨的为 1m 3 水 / 吨原油; 250 ~ 500 万吨的为 3 水/ 吨原油; <250 万吨的 3 水 / 吨原油; 66. 废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项目有哪些答: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

质量的基础知识梳理

质量的基础知识梳理

质量的基础知识梳理一、质量的概念质量活动的产生: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

质量管理活动:围绕着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

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

可以有各种类的特性,如: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色彩等;行为的特性,如:礼貌;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A.特性可分为固有的和赋予的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电话的时间等技术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固有与赋予特性的相对性:不同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不同,某种产品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种产品的固有特性(转换)。

第2 页(共4 页)(2)关于“要求”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的: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

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如“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

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有规定,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做出规定。

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标准。

要求要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相同的。

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需要指出,可以采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

市场营销学(吴健安版)

市场营销学(吴健安版)

市场营销学第一章: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学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实现产品或服务价值,满足需求的交换关系、交换条件和交换过程。

市场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即商品经济基础上的交换关系;交换关系由一系列交易活动构成,并由商品交换规律所决定。

市场的三个要素:可供交换的产品;卖主和买主;交易的价格及条件。

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是个人或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

概念要点:市场营销最终目标是“是个体和群体满足欲望和需要”;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交换的顺利进行取决于营销者创造的的产品和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以及对交换过程管理的水平。

欲望:指想得到具体满足的愿望,是个人受不同文化及社会环境影响表现出来的对需要的特定追求。

需求: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并愿意购买某个具体产品的欲望,是对某特定商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

产品:是指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事物。

效用:是消费者对产品满足其需要的整体的能力的评价。

交换:是指从他人处取得所需之物,而以自己的某种东西作为回报的行为。

交易:是交换的基本单位,是交换双方的价值交换。

市场营销者:是指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资源并愿意以某种价值的东西作为交换的人。

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础:生产目的论和价值实现论。

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要素,也是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宏观市场营销学:引导某种经济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使不同的供给能力与各种不同的需求相适应,实现社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社会经济过程。

它强调从整体经济、社会道德与法律的角度把握营销活动,求得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保证社会经济整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微观市场营销学:某一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预测顾客和委托人的需要,并引导满足需要的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顾客和委托人的过程。

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方法:传统研究法(产品研究法、机构研究法、职能研究法)、管理研究法、系统研究法。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质量管理四阶段演进历程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

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

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

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

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人类跨入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龚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QM 质量管理1970 Quality Management QA 质量保证1950Quality Assurance QC 质量控制1930 Quality control QI 质量检验1900 Quality Inspect仪表。

大学人文地理 期末考试重点内容,独家

大学人文地理 期末考试重点内容,独家

第一章绪论1、论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是什么?对象:1、注重区域和空间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人地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学科特征:1、地域性(区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2、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研究任务:1、建立正确的人地观2、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3、增强学科的科学性、实践性和预测性4、普及人文地理知识地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外动力是什么?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科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1、通过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3、其它学科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4、国外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有什么特征?特征: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5、了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述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述题库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述题库目录1、我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包括的几种类型。

............................................................ - 1 -2、环境功能区划的内容。

........................................................................................................ - 1 -3、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数据调查与分析。

................................................................................ - 1 -4、乡镇环境规划的目的及作用。

............................................................................................ - 1 -5、构建生态城市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构考虑方面。

............................................ - 1 -6、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内容。

.................................................................................................... - 2 -7、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过程。

................................................................................................ - 2 -8、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内容。

................................................................................................ - 2 -9、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 2 -10、如何划分环境规划的类型?.............................................................................................. - 3 -11、国际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是什么?...................................................................... - 3 -12、结合及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说明其特点和发展前景。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

2.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3.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4.环境管理:人类有意识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整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活动的总和。

5.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6.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7.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8.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

9.行为科学: 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10.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客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1.“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2.“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史学中的人类学与社会学

史学中的人类学与社会学

史学中的人类学与社会学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

在史学中,人类学和社会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生物和文化现象,包括人类的起源、进化、语言、文化、社会组织、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而社会学则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

本文将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人类学在史学中的重要性史学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的学科,而人类学则是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去研究人类的活动。

因此,人类学对于史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1.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学在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方面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通过对人类科学家对人类化石遗骸的发掘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和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起源的地点、时间、环境,以及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人类的进化历程产生的影响。

这对于史学家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社会生活和习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人类的语言、文化与社会生活人类学也研究人类的语言、文化与社会生活,这与史学的研究目标十分契合。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础工具,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语言进化和形成,反映出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差异和特点。

人类学家可以对语言和文化进行研究,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演进,这对于史学家判断、推断人类发展的历程,把握历史各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环境非常有帮助。

3.人类的艺术、宗教和价值观念人类学还研究人类的艺术、宗教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些方面不仅仅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更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观念和信仰,对于史学家研究人类思想、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宗教的影响等方面有帮助。

二、社会学在史学中的重要性社会学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史学分支,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学习和社会制度。

它与人类学在许多方面都有互相交叉之处。

1.社会结构和组织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组织,这为史学家研究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提供了客观的数据。

国家开放大学《环境水力学》单元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环境水力学》单元自测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环境水力学》单元自测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1.环境与环境保护的概念是什么?参考答案: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造福人民,贻惠于子孙后代。

2.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内涵、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所谓“工程水利”,就是以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为核心,通过工程措施除水害、兴水利,以满足人们安居乐业的需要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谓“资源水利”,就是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六个方面。

区别与联系:①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基础,资源水利是工程水利的发展与提高。

②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③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

第2章水环境与生态学基础1.水和水体的区别?参考答案:在环境领域中,水和水体是相互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水就是指纯粹意义上的H2O,不含任何杂质。

水体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除了贮水体中的水外,它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质、水生生物和底泥。

2.氮、磷、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参考答案:水体中氮、磷的浓度过高,就会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有机物可以笼统地分为容易降解的有机物和难降解的有机物。

容易降解的有机物能够立即被微生物所利用,是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之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容易积累,导致长期毒理效应。

有机物对水体中其他物质的存在形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

第四节全球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演变(一)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环境问题的演变从人类开始诞生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十分突出,有意识地改造环境极弱,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未超出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对环境尚未造成危害后果。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范围越练越广,与此同时相应地发生了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盲目开采现象,在局部也发生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和沙漠化的环境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

那时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活环境污染问题。

如中国古城西安,公元582-904年隋唐在此建都300多年,人口稠密,生活污水排水量大而造成明显的地下水污染。

据历史记载,宋时(公元1104年),西安“城内泉咸苦,民不堪食”,乃将龙首渠水“引注入城,给民汲饮”。

2.环境问题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人类社会进入农牧业社会以后至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以前,人类开始开垦荒地、放牧牲畜,同时向环境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逐渐增多,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一是人类为获取丰富的食物而在人类居住区周围大量开垦土地,破坏天然植被,导致森林被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局面,使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

从辩证法维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作者:何婷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4期摘要:2012年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用以解决新的发展实践的需求。

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正当其时。

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与传统生产力的对立和冲突,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要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奋力实现强国梦想。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辩证法;历史观;实践观引言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满足自身需要的力量总和,对其发展变化的剖析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对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和实践证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说明生产力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及时对生产力基本内涵概念作出正确的诠释,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推动伟大实践以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

一、生产力到“新质”阶段的时代超越性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内核,突出了人们对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原理的理解与升华,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时代超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

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民对于生态环境、宜居宜家、健康医疗、满意教育、稳定就业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需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通常,人往往在满足低级需要后会产生更高级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当前正在向着更高的需要转变,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制约,还没有办法充分满足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恰是从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尊重中华民族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

高中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研究

高中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研究

高中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

他们与社会的互动日益频繁,关系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了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对于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探索期:高一阶段,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面对新的环境和同学,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交圈子,尝试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关系。

稳定期:高二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逐渐稳定,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对友情和社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深入期:高三阶段,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入,开始注重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自主性: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性,他们开始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寻求与他人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复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他们不仅要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还要面对与老师、家长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情感性: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注重情感的交流。

他们开始更加关心他人的感受,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交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的交往方式、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都会对高中生的交往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学校是高中生主要的社会交往场所。

学校的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会影响高中生的交往发展。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交往行为也有一定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社交网络等都会对高中生的交往观念产生影响。

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复杂性和情感性。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开始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并寻求与他人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需要处理与同龄人、老师、家长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注重情感的交流,关心他人的感受,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

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都会影响高中生的交往发展。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校应该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社会应该提供健康的社交环境,引导高中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2、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

它是一种深入研究的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想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5、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6、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8、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

宗教有负功能,也是正功能。

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9、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0、文化冲突: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的社会过程。

12、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13、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14、合作: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15、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定义: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工环境环境科学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动与环境演化规律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

方法的的科学。

它提供了综合、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活动,因此经济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Environment Environment capacity capacity)):指在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Environment Environment factor factor)):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包括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等非生物环境要素以 及动物、植物、微生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了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产生了影响。

了影响。

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耗竭及污染;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境转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改善社会环境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改善社会环境

辩论辩题是否能够改善社会环境正方,能够改善社会环境。

首先,我们认为能够改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空间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改善社会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例如,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减少环境破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另外,改善社会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人才,提升城市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们认为改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可以引用名人名句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比如,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学会生活在一起,因为我们注定要一起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类是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

最后,我们还可以举一些经典案例来证明改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比如,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治理污染、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等举措,中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这些都是改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改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也得到了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的支持。

反方,不能改善社会环境。

然而,我们反方认为无法改善社会环境。

首先,我们要指出社会环境的问题是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解决的。

即使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也无法完全改善社会环境。

因为社会环境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其次,我们认为改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为了改善环境,可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土地开发,这可能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

另外,一些环保措施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就业。

因此,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不能一味地追求环境改善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环境对质量形成和交换的影响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3年第7期文/李正权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企业都从国外引进了生产线,引进了新产品,可是,不管怎么攻关、怎么整顿、怎么改进,产品质量就是不能达到国外原产产品的质量水平。

即使是引进散件进行组装,其质量水平也要差好几个档次。

虽然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整个社会环境对质量的制约却是最重要的原因。

社会环境对质量形成的影响质量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质量的形成离不开人的行为。

不认是员工个体还是群体,甚至作为生产者的企业,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中的群体,是社会中的企业。

员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思想文化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都必定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企业的结构、领导人员的选配、经营目标包括质量目标的确定、意见沟通的方式和网络等等,更要受到社会制度、管理体制、文化背景的制约。

没有能够脱离社会的企业和员工,也就没有能够超越社会的产品和产品质量。

此其一。

其二,现代大工业生产是社会化生产,几乎所有的产品都需要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虽然生产者与社会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生产过程以及最终产品与社会往往是隔绝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原料、材料、半成品、设备、动力等等往往来自于其他企业,而其产品往往又是供其他企业使用的,社会消费的最终产品,哪怕是最简单的产品(例如火柴),都不可能是一家企业就能够完全独立生产制造出来的。

例如一台最普通的电脑,其主机板可能来自中国台湾,其硬盘可能来自马来西亚,其内存条可能来自韩国,其CPU可能来自美国,其组装可能在中国大陆,其买主可能是英国的学生,电脑里装的各种软件的知识产权所有人,可能有美国人,也可能有中国人,还可能有法国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多的产品越来越与整个国际社会相联系。

其三,现代大工业生产都是商品生产,一般说来,其产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使用的。

这样,产品就要通过交换和使用,与顾客联系起来,从而也就与社会联系起来。

企业要把产品销售出去,不能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不能不考虑社会的质量观念和质量要求。

这种考虑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质量的整个形成过程都是和社会相联系的。

这种联系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十分紧密的。

社会环境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或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或是明显的或是潜在的,但都是自始至终地作用于质量的形成,制约着产品质量。

马斯洛认为:“社会的质量对工业来说十分重要。

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带来健康的工业;相反,一个健康的工业又促进更健康的社会。

”邓小平也曾经尖锐指出:“必须认识,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

”在制约产品质量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的文化心理。

与质量有关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别是社会对质量的需求和对质量的认知,更是直接作用于产品质量的形成。

中国曾经长期处于短缺经济之中,只要能吃,管他是什么都吃;只要能用,即使有点质量问题也要用;只要不死人,好象都没有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支配下,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都难以真正把诸如安全性、环保性之类的现代质量标准的原则融入到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去。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出口水果还债苏联,苏联要用专门的设备检验,大的不要,小的也不要。

这本来是国际贸易惯例,我们却把这作为“苏修”的一大罪状,向全国人民宣传,竟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转变,强调安全、健康、环保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追求名牌、时尚、舒适成为社会的潮流。

不管是什么企业,即使是政府部门和其它其它赢利或非赢利组织,也不管是一般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即使是才从山区来的农民工,都已经感受到了社会文化心理的这种变化,都已经或多或少或深刻或肤浅地知道质量的重要性。

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方面过企业的质量战略、质量方针的质量目标,转化为对质量的具体要求,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的形成,另一方面则通过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而作用于产品质量的形成。

社会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概念。

如果一个企业是一个点,那么以这个点为圆心,可以形成无数个同心圆。

企业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所在的社区或城市可能就是一个亚社会,而国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概念。

概念外延不同的社会,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越靠近圆心的“社会”,其文化心理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影响越大越直接。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差异相当大的国家里,东部、中部、西部的社会文化心理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可能更大。

在分析社会文化心理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影响时,对此应当加以特别关注。

对企业的分析如此,对员工的分析也是如此。

社会环境对质量交换的影响质量的形成虽然不可能对脱离顾客需求和期望的识别,但毕竟只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相对来说,其形成的直接过程往往只涉及企业自己。

而质量的交换过程必然要涉及到买卖双方,也就是企业与顾客双方。

而且大多数交换场合都是在市场内进行的,市场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或者说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场所。

于是,社会环境对质量交换的影响或制约也就更加突出。

且以一个农贸市场为例,市场里有卖方(摊主),有买方(顾客),有管理者(工商所),与卖方相联系的还有批发商、种植户等等,与买方相联系的还有其家庭成员,与管理者相关的还有市场的诸如清洁工、保安等各类服务人员。

人头攒动、闹闹嚷嚷的市场里,各色人等聚集,加上相应的硬件设施,于是就形成一个特殊的小社会。

这样的小社会,其环境对买卖双方的心理和行为都要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影响着买卖双方的交换。

即使现在物质如此丰富了,但只要看到市场内有排队的,我们说不定就会赶去看看,甚至在还没弄明白情况时也去排在后面。

如果一个市场相当破烂、拥挤、肮脏,我们就会怀疑市场内出售的产品质量。

相反,那些地处闹市、装饰华丽的大型商场,往往能给我们一种质量信任感。

此其一。

其二,任何一个具体的市场,都是宏观意义的市场的组成部分。

上述的农贸市场,与其他农贸市场共同组成宏观的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又与该区域的其他市场组成该区域的一般市场。

一般意义上的市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不管是宏观的专业市场,还是一般的区域市场,所谓的市场环境当然要包括市场的硬件设施等因素,但更多的是则是指市场的供需关系、管理体制等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质量的交换往往具有决定和意义。

在需求旺盛的卖方市场里,质量往往可能被忽略;而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里,质量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一个受地方保护的市场里,优质产品则往往受到排斥。

其三,不管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对质量交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其它不说,且只说社会的风俗习惯对质量交换的影响。

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与一个追求时尚的社会,人们同样要追求质量,但是对质量的认识却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前者可能更强调耐穿耐用,而后者可能更强调新颖美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

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强调要“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把质量和安全放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党对质量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转变,实际上也就是反映了整个社会只寸质量特性的要求从强调性能到强调安全性的转变。

这预示着那些在安全性上存在缺陷或隐患的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抵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控制。

这必然影响着产品质量的交换。

在实际的质量交换中,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买卖双方的心理来表现的。

卖方通通过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以及市场的环境、销售人员的表现或表演(微笑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表演)来影响买方的心理,来勾引顾客;买方则在自己的需求指引下,通过自己对产品质量的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去选择卖方。

在具体的质量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不断博弈,不断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去探试对方,去“讨价还价”。

在质量交换中,所谓的“讨价还价”不一定反映在价格上的讨价还价,而是相互“逼”着对方,以便于获得更多的对方更多的信息。

在质量交换中,买卖双方信息是不对称的。

一般说来,卖方往往不知道顾客购买的欲望究竟如何,因此需要通过“讨价还价”来了解顾客购买欲望的信息,以便投其所好,促使销售成功。

对顾客来说,质量存在着风险,难以把握真实的质量信息,因此需要通过“讨价还价”来猁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以便能够更有把握地确定产品质量水平。

在这样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不管是卖方还是顾客,往往都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等几乎所有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地位。

而知识、经验、能力等都与社会环境相关,特别是与社会文化心理相关。

任何人的知识、经验、能力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并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的制约。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心理对质量交换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将产生影响。

特别是对顾客来说,任何一个与他所认可的社会文化心理不相符合的地方,都可能使他中止购买过程,于是质量交换也就同时中止。

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社会诚信度不高,这两大社会环境因素对质量交换造成了重大影响,给买卖双方的心理都蒙上了阴影,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质量交换。

对卖方来说,为了消除顾客对产品的怀疑和对企业的不信任,往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采用更多的措施,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对顾客来说,为了避免买到假冒伪劣或避免被卖方所欺骗,往往要提心吊胆,往往要想办法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有关质量的知识、信息、经验,甚至逼迫自己成为所购产品的“专家”。

特别是在购买诸如房子、汽车之类高价格产品的时候,更是必须小心翼翼,购买前的“学习”、咨询往往要付出相当大一笔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

而一些企业往往正是利用顾客在这方面的弱点,采用欺骗、蒙混、夸大正面信息、隐瞒负面信息等手段,使顾客上当受骗。

打开报刊杂志,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事例,还可以看到诸如“选择某产品常识”之类的文章。

这实际上增大了全社会质量交换的成本,是很不值得的,也是无可奈何的。

(作者单位重庆律师协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