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合集下载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摘要:
一、后循环缺血的概念及症状
二、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
三、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方法
四、预防后循环缺血的建议
正文:
后循环缺血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呕吐等,严重者甚至可有昏迷、呼吸心跳骤停。

中医将后循环缺血称为“脑络痹”,认为其发病原因与肝、肾、脾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时,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滋养肝肾为主要目标。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消除病因,降低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在中医中被称为“脑络痹”,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后循环缺血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中医西医诊断标准英文回答: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vary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CM, the diagnosis of PCI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Qi and Blood, and the 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The TCM diagnosis of PCI includes the following criteria:1. Tongue diagnosis: In TCM, the tongue is considered a mirror of the body's internal organs. A pale or purplish tongue may indicate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while a red tongue with a yellow coating may suggest heat accumulation.2. Pulse diagnosis: TCM practitioners assess the pulse to determine the state of Qi and Blood flow. A weak or thready pulse may indicate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while a rapid or forceful pulse may suggest heat or excess.3. Symptoms: TCM diagnosis also considers the patient's symptoms, such as dizziness, headache, blurred vision, and numbness or weakness on one side of the body. These symptoms are believed to be caused by a disruption in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 in 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On the other hand, Western medicine follows a mor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iagnose PCI. The diagnosticcriteria for PCI in Western medicine include:1.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A thorough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i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atient's reflexes, coordination, and sensory function. This helps to identify any abnormalities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such as weakness or loss of sensation on one side of the body.2. Imaging tests: Imaging tests, such a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are used to visualize the blood vessels and brain structures. These tests can help identify any blockages or abnormalities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3. Blood tests: Blood tests may be done to check forrisk factors, such as high cholesterol or blood clotting disorders,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CI.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in diagnostic criteria,let's consider a hypothetical case of a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dizziness and numbness on one side of the body. In TCM, the practitioner may observe a pale tongue and weak pulse, indicating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They may also consider the patient's overall energy levels and emotional state to make a diagnosis. In Western medicine, the practitioner would conduct a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to assess the patient's reflexes and coordination. They may also order imaging tests to rule out any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or blockages in the blood vessels.中文回答:后循环缺血在中医和西医中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

后循环缺血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中医西医诊断标准英文回答:Diagnosing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volves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pproaches. In TCM, the diagnosis is based on the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 as well as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 in the body. The TCM diagno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cludes identifying the underlying imbalances in the body that lead to the condition.For example, a TCM diagno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ay involve identifying a 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 in the body, which can lead to poor circulation and oxygen supply to the brain. This deficiency may be due to factors such as excessive stress, poor diet, or a sedentary lifestyle. TCM treatment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ay involve acupuncture, herbal medicine, and lifestyle changes to improve Qi and blood flow in the body.In Western medicine, the diagno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s based on medical imaging tests, such a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These tests can show any blockages or narrowing of the blood vessels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which can lead to reduced blood flow and oxygen supply to the brain.For example, a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ay involve identifying a blockage in the vertebral or basilar arteries, which are the main blood vessels supplying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This blockage may be due to atherosclerosis, a condition where plaque builds up in the arteries and restricts blood flow.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s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ay involve medications to reduce clot formation, surgery to remove blockages, or lifestyle changes to reduce risk factors.中文回答: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涉及到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

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

NEMC-PCR 87例基底动脉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BA病变 广泛后循环病变 (n = 39) (n = 36) 年龄(岁) 性别 男性 女性 危险因素 高血压 (66.7) 糖尿病 吸烟 高脂血症 (37.9) 口服避孕药 (7.1) CAD (33.3) PVD
60.4 ± 17.7 66.1 ± 10.4
[5]. 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
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后 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 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 不同。
鉴于MR I弥散加权成像(DW 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
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
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
后循环缺血(
பைடு நூலகம்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是常见的缺血性 脑血管病,约占 缺血性卒中的 20%。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 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 性疾病。
7 5 6 (54.5) 0 3 (27.3) 2 (18.2) 2 (40.0) 2 (18.2) 1 (9.1)
59 28 58 27 (31.0) 26 (29.9) 33 2 29 16 (18.4)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和诊断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 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 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2.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
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 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ner征等。 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对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 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1. 引言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对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病史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将介绍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常用名称,并详细解释其含义和临床应用。

2.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2.1 心脏气虚心脏气虚是指心脏功能失调,气机运行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等。

舌苔白薄,脉象虚弱无力。

2.2 心阳虚心阳虚是指心阳失调,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功能降低,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胸痛、畏寒等。

舌质淡白,苔白薄,脉象沉弱无力。

2.3 血瘀阻络血瘀阻络是指心脏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乏力等。

舌质暗紫,苔黄腻,脉象涩滞。

2.4 痰湿阻络痰湿阻络是指心脏周围组织积聚湿气,导致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有胸闷、气促、咳嗽等。

舌质胖大而暗红,苔白厚腻,脉象滑数。

2.5 肾虚肾虚是指肾功能失调,导致心肾相交失调,后循环供血不足。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气促、畏寒等。

舌质淡红或暗红,苔白厚或黄厚,脉象沉细无力。

3.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的临床应用以上所述的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是根据中医理论对后循环供血不足的病理过程进行分类和命名。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信息,结合这些诊断名称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针对心脏气虚的患者,可采用温阳补气的治疗方法,如服用温阳补气的中药或针灸治疗。

对于心阳虚患者,则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血瘀阻络和痰湿阻络则需要采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的治疗方法。

肾虚患者可通过益肾壮阳、温肾散寒等方法进行调理。

除了中药和针灸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例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食用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姜、蒜、羊肉等。

总之,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粘度_血脂相关性分析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粘度_血脂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 根据 2009 年《中国后 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诊断标准诊断。眩晕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3] 对 患 者 进 行 中 医 辨 证 分 型,分为风阳上 扰、痰 浊 上 蒙、气 血 亏 虚、肝 肾 阴 虚。 风 阳 上 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 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 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 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1. 2 病例选择标准 ① 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②符 合中医辨证 4 种证型标准其中之一者。③自愿接受各项检 查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 发病超过 3 d,头晕、头昏患者,脑 出血、脑肿瘤、脑炎患者。 1. 3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08 年 1 月 - 2009 年 12 月脑内 科住院患者 122 例,年龄最大 79 岁,最小 31 岁,平均 51. 3 岁。
和痰热腑实型多见,但各型患者例数接近。我们观察结果表 明,中风急性期眩晕中医辨证因痰瘀阻络为主要病机,所以 治疗应以豁痰、通 络、祛 风 之 法 为 主。另 外 我 们 发 现 痰 浊 上 蒙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有关,气血亏虚与血粘度中 的高切降低有关。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中医证型和后循环缺 血所致眩晕临床和血脂、血粘度的关系,由于样本量较少,且 中医证型在疾病发展中会有变化,因而需要大样本和更详尽 的观察,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证型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相 关性。
0. 89 ± 0. 71 15. 28 ± 5. 81 2. 68 ± 0. 44@ 0. 39 ± 0. 11 2. 14 ± 0. 41

后循环缺血 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 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其诊断标准如下:
1. 症状: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复视、步态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

2. 体征: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感觉减退等。

3. 影像学检查:头颅 CT 或 MRI 检查可发现后循环区域的梗死灶。

4. 血管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可发现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5. 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眩晕是因脏腑气血津液亏虚、轻窍失养,或邪气阻滞、诸邪上扰所致,临床上以头晕、目眩(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目眩即自觉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头目出现轻飘麻木、空荡及不清感,和/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

现代医学后循环缺血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诊断标准】(一)证候分型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肋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7气滞血郁证:头晕目眩,颈肩酸痛,上肢麻木,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8少阳失和,枢机不利证:头晕目眩,恶心纳差,口干口苦,失眠多梦,舌淡红或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一)重症宜卧床休息,轻症可闭目养神。

(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座椅、床铺避免晃动。

(三)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眩晕发作时间、程度、诱发因素等;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血压上升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四)保持地面平整,防湿防滑,下地时需家属陪伴,防止跌倒受伤。

二、专病护理(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中医学中,后循环缺血可能涉及到脏腑的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情况,常涉及到心脏、肝脏、肾脏等脏腑的功能失调。

在中医诊断中,具体的诊断名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而异。

以下是可能涉及到的一些中医诊断名称:
1.心血不足:心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的症状。

2.肾气虚损:肾脏是中医中的先天之本,肾气虚损可能影响到全
身的气血运行,包括心脏的血液供应。

3.肝郁气滞:肝气郁结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到全身各个
脏腑的功能。

4.血瘀阻滞: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凝滞,可能出现后循环缺
血的情况。

5.阳虚阴盛:阳虚阴盛可能导致全身气血运行不畅,特别是心脏
功能可能受到影响。

请注意,中医诊断是综合考虑症状、舌脉、病史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对于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进行详细的诊断和辨证施治。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验案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验案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第21卷第23期309投稿邮箱:sjzxyx88@·病例报告·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验案王洁,孙菊光(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近年来,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应在临床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较多,中药治疗则安全、稳定。

笔者跟随孙菊光教授临证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现将其治疗后循环缺血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病;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医;方药;医案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23.130本文引用格式:王洁,孙菊光.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验案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23):309-310.0 引言后循环是由双侧椎动脉及双侧基底动脉外加双侧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大脑半球的后2/5、脑干、丘脑和部分小脑,又被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在我国临床较为多见,大约占20%[1]。

PCI 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通常有肢体麻木、耳鸣、恶心、呕吐及衡表现障碍等伴随症状。

根据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血管内缺血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为脑梗死,又可称之为缺血性卒中,另一种则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在我国,后循环缺血常以眩晕为临床首发症状,由于发作性或持续性眩晕或头晕而成为神经内科门诊和急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病程较长、不易根治、容易反复等,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造成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例如高龄、不良的生活方式、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等,造成脑血管的狭窄甚至闭塞是诱发PCI 的常见原因。

蔡圣朝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蔡圣朝教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2021年第24卷第1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蔡圣朝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名家,半生研学,精诚为医,从事中医临床四十载,其诊室常常门庭若市。

蔡老熟读古籍,以经典为核心,临床治疗善于针药结合,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独到认识,现将其诊疗该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临床常见类型是后循环缺血,它包括两大类,一是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二是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可能会引起人体感觉麻木、视觉障碍等不适,其中,最常见的一项症状就是眩晕。

眩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晕指头发昏、有旋转的感觉。

患者常常同时表现为眩和晕的症状,故将其统称为“眩晕”。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是由于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

根据病位不同,可将其分为真假性眩晕。

由前庭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眩晕称为真性眩晕;而由全身疾病、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称为假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循环问题而造成的,故属于假性眩晕。

该病属于中医学“眩晕病”范畴,此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眩”,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生活压力日益增大,人们脑血管、后循环系统疾病患病率增高。

而随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早诊断早治疗将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2病因病机2.1气血亏虚《景岳全书·眩晕》指出“无虚不作眩”,认为眩晕一病,由虚导致的占了十分之八九,而兼火兼痰的患者,仅有十分之一二。

说明眩晕的发生多与虚证相关,而气血失衡是眩晕产生的内在病因。

中医之“气”可分为荣气和卫气,其中作为物质的“荣气”,具有营养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作用。

《妇人良方》载:“荣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灌溉一身。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中医学认为“气血同源”,气与血关系密切,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互相为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最终导致气血同病。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发布于 2022-02-17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近年来,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的加深,祖国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认为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栓塞为离经血,即血瘀;粥样硬化常表现为痰湿。

临床观察发现,痰瘀互联是中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辨证治疗中最常见的证据。

化痰活血汤(姜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白术15g、天麻10g、泽泻15g、川芎10g、生山楂15g、葛根30g、当归15g)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总效率达到93.33%;。

因此,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化痰药和化瘀药,以增加疗效。

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过程中,许多中药对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已成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主要药物。

葛根,属于阳明,太阳经络,有升阳的作用,可以在头上引药。

药理学实验将麻醉狗直接用电磁流量计测量脑动脉血流量,通过颈动脉注射葛根总黄酮0.1-0.5mg/kg,脑血流量增加87.7%-134%.股静脉注射总黄酮10-30mg/kg,脑血流量增加约200%;高血压患者肌内注射总黄酮2000mg,约53%;患者脑血流量有所改善,血管阻力和流入时间有所减少。

通过改善脑缺血状态,证明葛根对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偏瘫、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疾病。

天麻,《本草纲目》“是肝经气分之药。

《素问》云,所有的风都是眩晕的,都属于木头。

因此,天麻进入厥阴之经,治愈所有疾病。

罗天一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无法治愈。

天麻是治风的神药。

”,现代药理学证明,天麻能增加脑血流量,有效治疗各种眩晕综合征。

除上述两种常用药外,何首乌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中药。

《本草求真》云“何首乌,所有的书都说滋补水肾,黑发轻身,备受赞赏,与地黄相似。

独冯兆张辩论清楚,首乌苦微温,阴不滞,阳不燥,得天地中和。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新版中医单病种—眩晕(后循环缺血)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

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

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循环缺血中医诊断名称
1. 什么是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是指心脏在收缩时,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是冠心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2.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后循环缺血与“心气虚”、“瘀阻”等概念有关。

2.1 心气虚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人体的气机运行,包括血液的运行。

当人体心气不足时,就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使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后循环缺血。

2.2 瘀阻
中医认为,气机畅通则不生病。

而当人体内部出现“气滞”、“湿阻”、“瘀滞”等情况时,就会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影响到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进而引发后循环缺血。

3.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
中医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听诊等。

3.1 望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舌苔白腻可能提示心气虚;而面色紫暗、舌质紫暗、舌苔紫暗可能提示瘀阻。

3.2 问诊
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其病情特点和身体感受,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患者常感胸闷气短、乏力无力可能提示心气虚;而患者常感胸闷疼痛、胸闷不适可能提示瘀阻。

3.3 切诊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判断其脉象特点,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心气虚或瘀阻等情况。

例如,脉象弱细、脉搏沉迟可能提示心气虚;而脉象结代、脉搏涩滞可能提示瘀阻。

3.4 听诊
通过对患者心音的听诊,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后循环缺血。

例如,听到心音减弱或出现杂音可能提示后循环缺血。

4. 中医诊断名称
根据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可以将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名称命名为“心气虚”、“瘀阻”等。

5.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方法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主要以调养心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5.1 调养心气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进行适量运动等方式来增强心脏功能和改善心气虚情况。

例如,多食用温补食物如山药、鸡肉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促进心肺功能。

5.2 活血化瘀
通过使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来改善瘀阻情况,促进血液循环。

例如,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等;进行针灸治疗,刺激穴位以改善血液循环。

6.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中医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积极锻炼: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

•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心脏造成影响。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结语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中医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通过中医的综合治疗和日常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后循环缺血。

然而,中医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综合治疗。

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关于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