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名词解释——运动系统
人体解刨学运动系统
![人体解刨学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c12011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b.png)
人体解刨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体的结构和组织,以便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运动系统是人体解刨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等组织,是人体进行运动和保持姿势的基础。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由不同的骨头组成,它们相互连接形成骨骼系统。
肌肉则是负责产生力量和运动的组织,它们由肌肉纤维组成,可以通过收缩和放松来产生运动。
关节是连接骨骼的结构,它们允许骨骼之间的相对运动,同时也提供了支撑和平衡。
韧带是连接骨骼和肌肉的结缔组织,它们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在人体解刨学中,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骨骼提供了支撑和保护内脏的作用,肌肉则负责产生力量和运动,关节则允许骨骼之间的相对运动,韧带则提供了额外的支撑和稳定性。
这些部分相互协作,使得人体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和活动。
在医学领域中,运动系统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治疗各种运动相关的疾病和损伤非常重要。
例如,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和骨折,肌肉疾病如肌肉萎缩和肌肉炎,关节疾病如关节炎和滑膜炎,韧带损伤如扭伤和撕裂等。
对于这些疾病和损伤,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运动系统(名词解释)
![运动系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de73d85c77da26925c5b05e.png)
运动系统
中等难度
1.关节
2.关节腔
3.胸骨角
4.界线
5.翼点
高难度
6.腹股沟韧带
7.椎间盘
{参考答案}
1.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连接起来,相对骨面之间具有间隙,称关节。
有较大的活动度。
2.由关节软囊的滑膜层与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间隙称关节腔,其内有少量的滑液。
3.胸骨柄与胸骨体交界处略突向前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
4.由骶胛、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的环形线称界线。
5.颞窝内,由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结合处形成的“H”形缝,称翼点。
6.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嵴与耻骨结节之间卷曲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7.连于椎体与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称椎间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运动解剖学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学总论
![运动解剖学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学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57b1d8ad51f01dc281f136.png)
(三)骨的构造
骨是一种器官,活 体的骨由骨膜、骨 质、骨髓以及血管、 神经等构成。骨质 是骨的主要组成成 分。
1.骨膜
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
(1)骨外膜: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外 表面均有其覆盖,其又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许多 胶原纤维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含有成 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二者与骨的生长发育 和修复有关,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 经,与骨的营养有关; (2)骨内膜: 骨髓腔的内面,也含有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具有造骨和破骨等 功能。
(2)短骨:为一般形似立方体且成群分布。短骨 短骨:
主要分布于手腕和足踝部,如腕骨和跗骨,具有使手 和足的运动灵活以及分散压力等作用。 扁骨: (3)扁骨:多呈板状, 面积较大,薄而坚固。 扁骨主要分布于颅和肩 胛骨等处,参与形成体 腔,具有保护脏器和为 肌肉提供较大的附着点 等作用。
(4)不规则骨: 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且功能多样。主要分布于躯干、颅 部和髋骨等处。有些骨内还生有含气的腔洞, 叫做含气骨,如上颌骨、蝶骨等。
(四)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分别赋予骨以硬度和韧性,骨的物 理特性是由二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的。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骨重 量的1/3,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骨胶原纤维在骨 板中成层排列,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物约占骨重量的 2/3,主要是钙盐(磷酸钙、碳酸钙等),沉积在骨胶原纤维的 周围,它们使骨具有很高的硬度。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结 合,使骨十分坚韧,硬而不脆,可承受很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变化,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比例关系也随之变化。
骨组织对其力学环境的适应 性是相当强的。它能在质量、数量、结构分部以及 微结构完整性等方面皆以最佳状态来适应外界力学 环境的变化。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ae804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c.png)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知识点人体运动系统是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系统,包括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提供结构支持,肌肉系统负责产生力量和控制运动。
了解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学习运动科学、体育训练、康复治疗等方面至关重要。
以下是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主要知识点:1.骨骼系统:人体骨骼系统由骨骼、关节和韧带组成。
成人人体有206块骨骼,骨骼提供结构支持、保护内脏、存储矿物质等功能。
不同类型的骨骼包括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骨骼通过关节连接,并由韧带进行稳定。
2.肌肉系统:肌肉系统负责产生力量来推动和控制运动。
人体肌肉系统由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组成。
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通过收缩产生力量。
肌肉收缩有两种类型:静态收缩和动态收缩。
运动中的肌肉收缩是通过神经冲动控制的。
3.动作解剖学:动作解剖学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涉及关节的角度、肌肉力量和肌肉活动模式等因素。
通过动作解剖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体不同动作对关节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和康复治疗。
4.关节解剖学:关节是由两个或多个骨头连接而成的结构,它们在运动中提供连接点和可动性。
关节根据结构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滑动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和球窝关节等。
了解不同类型的关节结构和运动方式对于理解人体运动系统至关重要。
5.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负责传递运动信息和控制肌肉运动。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神经冲动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脊髓传递到肌肉,从而引发肌肉收缩。
6.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的应用。
它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提高体育表现和执行各种动作技能的能力。
不同类型的运动技能包括基本运动技能(如走路、跑步、跳跃等)、复合运动技能(如滑雪、乒乓球、篮球等)和精细运动技能(如书写、细致操作等)。
7.截肢与义肢:截肢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肢体的部分或全部被切除。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b5d7844a8114431b90dd8b5.png)
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概述一、运动系统的组成:占全身体重的60%,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
运动系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二、运动系统的功能:1. 运动:通过全身各骨与骨连结构成骨骼。
附于骨骼上的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移动位置,产生运动。
2. 支持:骨骼还是人体的支架,它与肌共同赋予人体以基本外形并可支持人体的重量。
3. 保护:骨骼和肌肉构成体腔的壁(如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内脏。
另外运动系统内有一些在体表可摸到或看到的骨性或肌性标志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常用这些标志来确定内脏器官、血管和神经的位置以及针灸取穴的部位。
骨学骨学总论骨在成人为206块,约占体重的1/5,可分为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包括听小骨6块)、上肢骨(64块)和下肢骨(62块)四部分。
每块骨均为一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血管、神经的供应,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有其生长发育过程,并具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经常进行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和结实粗壮。
一、骨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 长骨(1ong bone)呈长管状,分为一体和两端。
体又名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内含骨髓。
在体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养孔。
端又名骺,膨大并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长骨分布于四肢,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由于长度大,在肌的牵引下,其运动幅度也大。
[小儿长骨的干与骺之间夹有一层软骨,称骺软骨。
骺软骨能不断增生,又不断骨化,使骨的长度增长。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软骨处留有一线状痕迹,称为骺线。
]2. 短骨(short bone)一般呈矮立方形,多成群地连接存在,如腕骨和跗骨。
3. 扁骨(flat bone)呈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
它们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保护脑,胸骨和肋保护心、肺等。
4. 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形态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
人体解剖学课后习题——运动系统(含答案)
![人体解剖学课后习题——运动系统(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003854c850ad02de8041ba.png)
《人体解剖学》第三章运动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骨的形态、分类、构造2.掌握骨的连结和关节的构造3.掌握躯干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及骨性标志4.理解躯干骨的连结5.了解颅骨的组成、整体观、体表标志6.理解新生儿颅骨特征7.了解颅骨的连结8.掌握四肢骨的名称、位置、形态、结构及骨性标志9.理解四肢骨的连结10.了解肌的概述11.理解躯干肌、头肌和四肢肌的名称、分布及其功能12.理解常用肌性标志二、内容概要躯体的概念骨连成骨骼 1 .概述运动系统的组成骨连结肌骨性标志体表标志肌性标志2.软骨、骨、骨连结结构软骨膜软骨组织软骨细胞软骨软骨基质透明软骨分类弹性软骨纤维软骨骨细胞骨组织胶原纤维骨质细胞间质基质分类骨密质钙盐结构骨松质骨膜--结构和功能骨髓红骨髓黄骨髓骨长骨分类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概念纤维连结骨连结直接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形式概念关节面基本结构关节囊间接连结关节腔结构韧带辅助结构关节盘半月板椎体椎弓根椎骨的一般形态椎弓椎弓板棘突突起横突上关节突下关节突椎间盘脊柱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骨的连结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寰枕关节关节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前面观3.躯干骨脊柱的整体观后面观及连结侧面观胸骨柄胸骨胸骨体剑突胸廓肋骨肋构成肋软骨肋骨的形态胸廓的整体观胸廓的运动骨性标志脑颅颅的组成各骨的名称和位置面颅颅顶外面:缝颅前窝颅底内面颅中窝颅后窝颅整体观颅底外面颧弓4.颅骨颅的侧面翼点及连结眶颅的前面骨性鼻腔鼻旁窦新生儿颅的特点---囟缝颅骨的连结软骨连结关节---颞下颌关节骨性标志肩胛骨锁骨上肢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上肢骨及连结手骨掌骨指骨肩关节上肢骨的连结肘关节桡腕关节5.四肢骨髋骨及连结股骨髌骨下肢骨胫、腓骨跗骨足骨跖骨下肢骨及连结趾骨骨盆髋关节下肢骨连结膝关节踝关节(1)概述6. 肌(2)头肌(3)躯干肌4)四肢肌长肌分类:根据形态短肌扁肌分类和构造轮匝肌肌腹构造肌腱(1)概述浅筋膜筋膜深筋膜辅助结构滑膜囊腱滑膜鞘面肌 (枕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2)头肌咀嚼肌(咬肌、颞肌)颈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斜方肌浅群背阔肌背肌深群竖脊肌胸大肌胸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肌肋间内肌腹直肌(3) 躯干肌膈前外侧群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肌后群---腰方肌腹直肌鞘和白线局部结构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会阴肌肩肌:三角肌臂肌前群:肱二头肌、肱肌后群:肱三头肌浅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上肢肌前群肌、尺侧腕屈肌深层:拇长屈肌、指深屈肌、旋前臂肌前方肌浅层: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后群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深层: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4)四肢肌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手肌:外、中、内侧群前群:髂腰肌髋肌后群梨状肌前群:缝匠肌、股四头肌下肢肌股肌内侧群:长收肌、耻骨肌后群:股二头肌前群:胫骨前肌小腿肌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后群浅层:小腿三头肌深层:胫骨后肌足肌(外、中、内侧群)三、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胸骨角2.椎间盘3.界线4.翼点5.骨髓6.蝶鞍7.关节腔 8.肋弓9.鼻旁窦 10.髂结节 11.骨盆 12.足弓 13.肩峰 14.椎管 15.骶角 16. 腹直肌鞘 17.盆膈 18.股三角 19.腹股沟管(二)填空题1.运动系统由、和组成。
系统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运动系统
![系统解剖学重点名词解释-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5bc1cf4fab069dc502201e5.png)
运动系统骨学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板障:颅骨表面为密制,分别称外板和内板,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5.肋弓:指第8、9、10肋借其前端的肋软骨与上位肋相连结而形成的弓状结构,是临床触诊肝脾的重要标志。
关节学1.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2.关节盘:是位于两相邻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具有增加关节的适应性和减少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
3.椎间盘:是连结相邻锥体的纤维软骨,其中央为胶状的髓核,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环。
具有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运动幅度的作用。
4.坐骨大孔:由坐骨大切迹、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围成的孔,有肌肉、血管及神经等通过。
5.界线::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喙肩弓:位于肩关节的上方,由喙突、喙肩韧带和肩峰构成,能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髌上囊:指膝关节的滑膜在髌骨上缘的上方形成的滑膜囊,位于股四头肌腱股骨体下段之间,具有防止两者相互摩擦,保护股四头肌腱的作用。
9.胸廓:由胸骨、12对肋和12个胸椎借骨连结形成,是胸腔的支架结构。
10.骨盆:由两侧髋骨、骶骨和尾骨借骨连结形成的结构,为盆腔的基本支架结构。
11.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肌学1.腱鞘:包绕在手足的长肌腱周围的鞘性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模层,它具有保持腱的位置和减少运动时肌腱与骨面磨擦的作用。
《人体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
![《人体解剖学》课件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5c5253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e.png)
肌肉拉伤与肌肉疼痛
肌肉拉伤是肌肉过度拉伸导致的损伤,而肌 肉疼痛则是肌肉炎症引起的不适。
运动神经系统异常
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肌肉无法正 常协调和控制。
运动系统的保健与防护
1
科学饮食
2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发展。
3
合理锻炼
根据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适量的有氧 运动和力量训练,保持身体健康。
肌肉系统
通过收缩和放松,实现身 体的运动和姿势调节。
关节系统
连接骨头,使骨头能够相 对运动。
运动神经统
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实现精确的运动。
运动学习与控制系统
用于学习和控制运动技能,包括协调和调整 运动。
运动系统的功能
1 维持姿势与支持体
重
通过骨骼和肌肉系统的 配合,保持身体的直立 姿势和支持体重。
《人体解剖学》课件运动 系统
探索人体运动系统的奥秘,了解其组成和功能,以及常见的疾病和保健方法。
运动系统的定义
运动系统是指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运动学习与控制系统组成的一系列器 官和组织,共同协调和实现人体运动。
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骨骼系统
提供支撑和保护,参与骨 骼肌的运动。
2 运动与活动
通过肌肉和关节系统的 协调运动,实现各种活 动和运动技能。
3 保护内脏器官
骨骼系统的骨骼结构和 肌肉的保护作用,保护 内脏器官免受外部冲击。
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
骨折与骨质疏松症
骨折是骨骼系统的一种常见损伤,而骨质疏 松症则会导致骨骼变薄、易碎。
骨关节炎与关节损伤
骨关节炎是关节发炎引起的疾病,关节损伤 则是关节结构的损伤。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97e04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5.png)
第一章运动系统1. 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若沿人体前后正中线方向将人体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则称为正中矢状面;2. 骺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所留有的一线状痕迹,成为骺线;3. 红骨髓:位于骨松质间隙内,有造血功能,呈红色,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4.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5.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两侧平对第2肋, 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6. 翼点:位于颅外侧颞窝区,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为薄弱区,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骨折已引起颅内血肿;8. 椎间盘:相邻两椎体之间的连接;最上一个在C2、C3之间,最下一个在L5与骶骨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之间;有连接椎体、承受压力、吸收震惊、减缓冲击和有利于脊柱运动的作用;9. 腱鞘:套在长腱四周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有约束肌腱、减少摩擦作用;腱鞘损伤后,局部疼痛,临床上成为腱鞘炎;10.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第二章消化系统1. 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往咽的门户;2. 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3. 齿状线肛皮线:肛柱下端、肛瓣共同连成的锯齿状环形线;第三章呼吸系统1. 嗅区:指上鼻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有嗅觉功能;2. 肺门:指肺内侧面中心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3.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点,即使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4. 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5. 喉室: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隐窝第四章泌尿系统1.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2. 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肾病变有叩击痛;3. 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的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口之间成三角形区域,此区域缺乏黏膜下层,直接与肌层紧密相结合,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该部位易患结核、肿瘤.声门裂 2、肺门 3、肺根 4、胸膜腔 5、肋膈隐窝 6、膀胱三角 7、肝门 8、齿状线 9、胆囊三角 10、腹膜 11、小网膜 12、精索 13、冠状窦 14、心包 15、颈动脉窦 16、颈动脉小球 17、关节腔 18、静脉角 19、局部淋巴结 20、环转运动 21、视神经盘 22、神经核和神经节23、椎间盘 24、灰质和白质 25、纹状体 26、内囊 27、硬膜外隙 28、蛛网膜下隙 29、终池 30、大脑动脉环 31、交感干 32、翼点 33、足弓 34、海氏三角 35、骨髓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心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布满此间,是竖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7、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8、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治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9、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0、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11、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12、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13、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14、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1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16、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17、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18、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19、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区域或某器官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则被称为这个区域或这个器官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的肿大可反映其引流区的病变,对诊治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20、环转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整个骨运动的轨迹呈圆锥形,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有两个运动轴的关节均可作此运动;21、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偏鼻侧在一圆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穿眼球壁时所形成,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性盲点,有视网膜中心血管穿过,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水肿;22、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23、椎间盘: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心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24、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称白质;25、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连,故把二者合称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26、内囊:位于大脑基底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心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27、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2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广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布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29、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四周,隙内布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30、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四周,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液减少或被阻断时,通过环调节,血液重新分配,以裣缺血部分,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31、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可分为颈、胸、腰和盆交感干四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32、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33、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横弓,是由足底的韧带和肌肉牵拉所形成;足弓以三点着地,保证站立的稳定并增加了足的弹性,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如足底的韧带或肌肉受损则易形成扁平足;34、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后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35、骨髓:是含有各期发育不等的血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可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红、黄骨髓可相互转化,松质骨内终生保持红骨髓;名词解释1、声门裂2、肺门3、肺根4、胸膜腔5、肋膈隐窝6、膀胱三角7、肝门8、齿状线9、胆囊三角 10、腹膜 11、小网膜 12、精索 13、冠状窦 14、心包 15、颈动脉窦 16、颈动脉小球 17、关节腔 18、静脉角 19、局部淋巴结 20、环转运动 21、视神经盘 22、神经核和神经节23、椎间盘 24、灰质和白质 25、纹状体 26、内囊 27、硬膜外隙 28、蛛网膜下隙 29、终池 30、大脑动脉环 31、交感干 32、翼点 33、足弓 34、海氏三角 35、骨髓名词解释参考答案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7、肝门:肝脏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8、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9、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0、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11、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12、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13、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14、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15、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16、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17、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18、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19、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区域或某器官的淋巴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该淋巴结则被称为这个区域或这个器官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的肿大可反映其引流区的病变,对诊治某些疾病有重要意义;20、环转运动:骨的近端在原位转动,远端作圆周运动,整个骨运动的轨迹呈圆锥形,其实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有两个运动轴的关节均可作此运动;21、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后部偏鼻侧在一圆盘状结构称视神经盘,又称视神经乳头,是由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穿眼球壁时所形成,此处无感光细胞,又称生理性盲点,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穿过,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水肿;22、神经核和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23、椎间盘: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板或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有连接、支持、运动、缓冲震荡和冲击的作用,如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临床上称椎间盘脱出症;24、灰质和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而神经纤维聚集之处,因神经纤维外包髓鞘而色泽白亮称白质;25、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的头之间有纹理状纤维相连,故把二者合称纹状体,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26、内囊:位于大脑基底部,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27、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组织、淋巴管、椎内静脉丛,有脊神经根通过;不下颅内相通,略呈负压,临床上可进行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2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宽阔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有脑神经根和脊神经根由隙内穿过,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29、终池:在脊髓蛛网膜下隙下部的一个扩大的腔隙,位于脊髓圆锥下方,马尾的周围,隙内充满脑脊液,还有终丝和马尾,临床上可经腰椎穿刺,向此隙内注入麻药麻醉脊神经根,也可向此隙注入治疗药物或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帮助诊断某些疾病;30、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液减少或被阻断时,通过环调节,血液重新分配,以裣缺血部分,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31、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可分为颈、胸、腰和盆交感干四部,交感干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32、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4cm处,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33、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可分前后方向的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横弓,是由足底的韧带和肌肉牵拉所形成;足弓以三点着地,保证站立的稳定并增加了足的弹性,还可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如足底的韧带或肌肉受损则易形成扁平足;34、Hesselbach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后面正对腹股沟内侧窝,前面正对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35、骨髓:是含有各期发育不等的血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位于骨松质的间隙内和长骨的骨髓腔内,可分为红、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红、黄骨髓可相互转化,松质骨内终生保持红骨髓;。
运动系统解剖名词解释
![运动系统解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0ca3a0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0.png)
运动系统解剖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运动系统解剖那些事儿。
你想想看,咱的身体就像一台超级精密的机器,而运动系统就是让这台机器能跑能跳、能屈能伸的关键部分呀!这其中的骨头,那可是硬邦邦的“顶梁柱”呢!就好比盖房子的大梁,撑起了我们整个身体的架子。
你说要是没了骨头,咱不就成了一滩软乎乎的泥巴啦?还有那肌肉,哎呀呀,那就是让我们能活动起来的“大力士”呀!肌肉一收缩,嘿,胳膊腿儿就动起来啦。
你看那运动员们,为啥能跑得那么快、跳得那么高?还不是因为他们有强壮的肌肉在发力嘛!这就好像汽车的发动机,给身体提供动力呢。
关节呢,就像是机器里的转轴,让各个部分能灵活转动。
要是没有关节,咱的胳膊腿儿可就只能直直地不能弯啦,那多别扭呀!咱再说说韧带,这玩意儿就像一根根坚韧的绳子,把骨头和骨头紧紧地绑在一起,让它们在该在的位置上稳稳当当的。
要是韧带松了或者断了,那可不得了,骨头就容易脱位啦。
再看看那肌腱,它连接着肌肉和骨头,就像是中间的传力带。
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通过肌腱传递到骨头上,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各种动作。
咱身体里的这些个运动系统的部件,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呢!它们相互配合,就像一个默契十足的团队。
骨头是坚实的基础,肌肉是强大的动力,关节让我们能自由活动,韧带和肌腱则保证一切都稳稳当当。
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好好爱护它们,那会咋样呢?就好比你一直让机器超负荷运转,还不给它保养,那肯定会出问题呀!所以呀,我们要多运动,让咱的运动系统更加强健,但也别过度,不然也会累坏它们的哟!我们还要注意保护自己,别轻易受伤。
要是不小心伤到了骨头、肌肉或者关节啥的,那可得赶紧去看医生,好好治疗。
总之呢,运动系统解剖可真是一门大学问呀!咱可得好好了解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让我们能健康快乐地生活和运动呀!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大家都要重视起来呀!。
解剖学部分运动系统
![解剖学部分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aaba0c3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4.png)
(2)半腱肌:位于股二头肌后方,起自坐骨结节,止端转到内侧,止于胫骨嵴、小腿筋膜和跟结节。
2.肋的结构:包括位于椎骨端的肋骨和位于胸 切齿骨(颌前骨):牛、羊切齿骨上无切齿齿槽,马、猪均 有六个切齿齿槽。
其作用是向前外方牵引肋骨, 扩大胸腔横径,引起吸气。
骨端的肋软骨。肋的对数与胸椎数目一致。 以一薄的腱膜起于背阔肌的止端腱及肩胛骨的 后缘,止于肘突及前臂筋膜,其作用为伸肘关节。
(1) 动物体内的骨是一种活器官,坚硬 而有弹性,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 经。 (2) 具有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特点。 (3) 有改建和再生的能力。
(4) 骨基质内含大量的钙盐和磷酸盐,是动物体内的钙
磷库。
(5) 造血功能(红骨髓)。
(6)支持与保护功能,如颅腔、胸腔等保护脑及
心肺。
2. 骨的类型(依骨的形态和机能不同分)
腰部主要有腰大肌 和腰 小肌,俗称“里脊肉”。
①肋骨:肋小头(与椎体成关节),肋结节 颞骨:颅腔侧壁,参与颧弓的构成,颞髁为关节面,与下颌骨形成 颞下颌关节;
肌肉的结缔组织形成肌膜,构成肌器官的间质部分;
(与胸椎横突成关节),血管沟(肋骨后缘内 ⑷ 关节的运动
真肋: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连的肋,故也称为胸骨肋,牛、马有8对,猪7对,其余均为假肋。
(一)椎 骨:按部位分颈椎、胸椎、腰椎、荐 椎和尾椎
1. 椎骨的一般构造
椎体:短柱状,前端隆凸为椎头,后短凹陷 为椎窝
椎弓:位于椎体背侧弓形骨板,与椎体间围 成椎孔(n个) 椎管
突起:发自椎弓,有三种即棘突(1个)、 横突(1对)和关节突(2对)
各部椎骨的构造特征
⑴ 颈椎:家畜均为7块,其 中第1 颈椎称寰椎,第2颈椎称枢 椎,二者与 第3-7颈椎形态不同。 颈椎的椎头、椎 窝都很明显,运动 范围较大,横突基部 有横突孔(6- 7) 横突管(供椎动脉 等通 过)。马的寰椎有横突孔,牛颈椎 无横突孔。与马的颈椎比较,牛的 颈椎 较短,但棘突比马的高,横突 也比马的 发达。
解剖学基础第二章《运动系统》PPT课件
![解剖学基础第二章《运动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0e8d2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c.png)
2)关节的辅助结构: 适应部分关节的特殊功能需要而出现,对增加关节的灵话性和稳固性都有重要
作用,如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等。
(3)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与关节面形态有密切关系,有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内和旋外及
环转等运动形式。
二、全身骨及其连结
(一)躯干骨及其连结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共51块。它们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
在体表能看到或摸到的骨和骨骼肌的隆起或凹陷,称为体 表标志。它们对于确定内脏器官的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
骨是一种器官,主要由骨组织构 成,坚硬,有丰富的血管、淋巴 管及神经。
(一)骨的分类
成人共有206块骨,
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 肢骨3部分。 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 和不规则骨。
短韧带包括椎弓板之间和各突起之间 的连结。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 板间的韧带,协助围成椎管后壁,并 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棘间韧带位于相邻各棘突之间短韧带。 故临床上行腰椎穿刺时,除穿过皮肤 和皮下组织外,还需依次经过棘上韧 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
3)关节: 主要有关节突关节和寰枢关节。
1.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和尾骨1块,椎骨由椎体和椎弓两
部分组成。 椎体呈短圆柱状,椎弓呈半环形,连于椎体的后外侧,两者共同围成椎孔。所有椎
骨的椎孔相连构成椎管,管内容纳脊髓。椎弓分为连结椎体的椎弓根和宽阔的椎弓板 两部分。椎弓根的上、下缘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 孔内有脊神经通过。椎弓板上有7个突起,即向后方伸出的棘突;向左右伸出的横突;椎 弓上、下方各伸出一对突起,即上、下关节突。
名词解释运动系统
![名词解释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5650af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d.png)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
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
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
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
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
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
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
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
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
能在体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骨的突起或肌的隆起,称为体表标志。
它们对于定位体内的器官、结构等具有标志性意义。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运动系统
![解剖学考试知识点整理: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932a0de90b4e767f5bcfce63.png)
解剖学知识点整理: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一、骨(一)骨的构造1.骨质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类。
2.骨膜覆于新鲜骨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成人长骨干内的骨髓为黄骨髓。
椎骨、髂骨、胸骨、肱骨和股骨的近侧端骨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
(二)颅骨的组成和位置颅骨包括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骨有8块,其中蝶骨、筛骨、额骨和枕骨各1块,颞骨和顶骨各2块。
面颅骨有15块,其中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腭骨各2块,下颌骨、舌骨和犁骨各1块。
(三)躯干骨、四肢骨的组成和位置1.躯干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与尾骨各1块。
上述各骨串接成脊柱。
胸骨1块,肋骨12对,两者与12块胸椎围成胸廓。
2.四肢骨(1)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
前者包括锁骨和肩胛骨各1块;后者包括肱骨1块,前臂内侧为1块尺骨,外侧为1块桡骨,手骨由8块腕骨、5块掌骨和14节指骨组成。
(2)下肢骨: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前者为1块髋骨,它由髂骨、坐骨和耻骨联合而成;后者包括股骨1块、髌骨1块、小腿内侧的胫骨和外侧的腓骨各1块,足骨由7块跗骨、5块跖骨、14节趾骨组成。
二、关节(一)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1.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关节面的表面覆有关节软骨。
关节囊附于关节软骨周缘及其附近骨面上,由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构成。
关节为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为负压,含有少量浆液。
2.关节的辅助结构①韧带,为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包括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两类;②关节内软骨,如膝关节内的半月板;③滑膜囊,充填于肌腱和骨面之间,称为滑膜囊,可减少4运动时肌腱与骨面的摩擦。
(二)脊柱的椎骨间连结1.椎间盘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中间部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构成。
人体解剖学常见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常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34211324b35eefdc8d333af.png)
名词解释一.运动系统1.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2.板障:颅盖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和外板,二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3.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
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4.椎间孔: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骶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岬),参与界线的组成。
6.骶角: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角(是第5 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7.肋弓: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肋软骨连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常作为腹部触诊确定肝、脾位置的标志。
8.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9.桡神经沟:肱骨体的后面中份有由上内向下外斜行的浅沟称为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静脉经过。
10.翼点:颞窝前下部较簿,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11.关节囊: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两部分。
12. 椎间盘: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构成。
13. 黄韧带:连接相邻两个椎弓板之间的韧带,由弹性纤维构成,可协助围成椎管和限制脊柱过屈。
14.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及其间的连结构成的骨环。
15. 腹直肌鞘:由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的包裹腹直肌的纤维性鞘。
16. 白线:位于腹前壁的正中,由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形成的结构。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二.内脏学(消化系统)1.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名词解释——运动系统在此整理各系统解剖学名词,供大家查阅。
如找不到您想找的名词,请翻看课本,或问一下度娘。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地平面垂直的轴。
冠状轴——又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身体长轴垂直、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身体长轴垂直、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矢状面——沿矢状轴方向将人体纵行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剖面。
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冠状面——又称额状面,即按左、右方向,将人体切成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此面与水平面、矢状面垂直。
正中矢状面——将人体沿前、后正中线纵行切开,正好把人体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
该面与冠状面、水平面垂直。
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系统——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生理功能的结构称系统。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个系统。
内脏器官主要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按其构造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实质性器官——实质性器官多属腺组织,无特定的空腔,如肝、胰、肾及生殖腺等。
实质性器官表面的结缔组织被膜常伸入器官的实质内,将器官的实质分隔成若干个小叶。
实质性器官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的出入处多形成一凹陷,称为器官的门。
运动系统板障——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椎管——脊柱的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椎弓根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肋弓——第8至第10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的弓形边缘称肋弓,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翼点——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交界处呈H形的骨缝,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髋臼——在髋骨外侧面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的凹陷,与股骨头共同构成髋关节。
关节囊——为附着于关节面周缘以及附近骨面的结缔组织囊,由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构成。
关节盘——是介于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可适应关节面,起弹性缓冲作用和增加运动轴。
关节——又称滑膜关节,是关节的相对骨面间相互分离,借周围结缔组织相连结,其内充满滑液的腔隙。
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椎间盘——是连于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外周的纤维环组成。
足弓——是跗骨与跖骨连结而成的凸向上的弓,具有支撑,保护和缓冲的作用。
胸廓——由胸椎、肋、胸骨以及骨连结形成的圆锥形骨性框架,具有支持,保护胸腔脏器和参与呼吸运动的功能。
脊柱——由躯干的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骨连结而形成,构成人体的中轴,上承托颅,下接下肢带骨。
坐骨小孔——位于坐骨后缘,坐骨大孔下方的一个空隙。
由坐骨小切迹、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围成。
坐骨大孔——由骶棘韧带和坐骨大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骨盆——由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相连结而成的骨环,具有传导重力、支持、保护盆腔脏器的作用。
界线—由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耻状梳,弓状线和骶骨岬围成,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构成。
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指等处。
可使肌腱固定于一定位置,可减少肌腱与骨面的摩擦。
四边孔——是位于肩胛下肌(前面观)和小圆肌(后面观)的下方、大圆肌的上方、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内侧之间的间隙。
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三边孔——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1cm的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斜角肌间隙——位于颈根部,由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腹股沟韧带——连于髂前上嵴和耻骨结节之间的腱性结构,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增厚卷曲形成,构成腹股沟管的下壁.该韧带常作为腹部与股部的分界线。
腹股沟镰——由腹横肌下部的腱膜和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共同融合而成,又称联合腱,构成腹股沟管后壁的内侧部。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3层腹肌的腱膜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上宽下窄,坚韧而少血管。
白线中部在脐周围有圆形的腱环为脐环,是腹前壁的薄弱点。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长为45cm的肌肉筋膜裂隙,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股三角——位于大腿前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有股血管,股神经通过。
中心腱——膈的三部起点肌束在膈中央移行为腱膜,汇合在一起称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通过。
腰肋三角——在膈的起始处,腰部与肋部之间有三角形小空隙,没有肌束,为膈的薄弱区。
跟腱——位于距小腿关节的后方,是小腿后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共同汇合而成的一个巨大的肌腱,此腱止跟骨结节,与跳跃有关。
髂胫束——由阔筋膜张肌腱膜和阔筋膜向下延续而成,止于股骨外侧髁。
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由腹外侧壁三个扁肌的腱膜形成。
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内外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在脐下45cm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
髌韧带——由股四头肌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延续而成,止于胫骨粗隆。
颈动脉鞘——指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腹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于中线处彼此汇合、交织而成,上宽下窄,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上缘。
白线的中部有圆形呈腱性的脐环,胎儿时为脐血管通过处。
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骨网眼内的具有造血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关节唇——是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深度、增大关节面面积、增加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骺软骨——在幼年时期,骨干与骺之间存在的软骨,其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使骨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的生长随着停止。
滑膜襞——有些关节囊的滑膜层,其表面积大于纤维层,从而导致滑膜重叠、卷摺,并突向关节腔,形成滑膜襞,内含有脂肪和血管。
由于滑膜襞填充了关节腔内的自然存在的腔隙,使关节更加稳定。
滑膜关节——简称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由相应骨的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共同构成。
关节囊的内层为滑膜层,可分泌少量滑液,以减少对应骨关节面间运动时的磨擦,使关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滑膜囊——为滑膜构成的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
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成角处,可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
环转运动——二轴或三轴关节,其关节头在原位转动,骨的远端作圆周运动,运动时,全骨描绘成一圆锥形轨迹,该运动叫做环转运动。
是关节屈、展、收、伸的依次连续运动。
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叫脊肋角,又称肾区,其深面恰好为肾和肾的被膜。
是临床肾囊封闭进针的部位。
梨状肌上孔——位于臀大肌深面,在梨状肌上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内有臀上血管和神经通过。
联合腱——即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呈弓形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后方恰好与腹横肌的腱膜汇合,共同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形成联合腱。
隆椎——即第7颈椎,因其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直接隆起于皮下,活体易于触及,是临床上记数椎骨数目的标志。
颅囟——新生儿的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完善,骨与骨之间存在着缝隙,并被纤维结缔组织膜封闭,其中在额、顶骨之间者呈菱形,最大,叫做前囱。
在枕骨与顶骨之间者呈三角形,叫做后囱。
囊内韧带——连于相邻两骨之间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位于关节囊内者,称囊内韧带,被滑膜包裹,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关节向某个方向的过度运动;还可为血管提供通行的桥梁。
屈肌支持带——小腿或前臂的深筋膜在腕部、踝部增厚,形成约束屈、伸肌腱的扁带,厚而坚韧,如在手腕部前方者叫做腕横韧带,由前臂的深筋膜增厚并横架于腕骨沟上方而形成;在踝后区者,为小腿深筋膜于跟骨内侧面至内踝之间增厚而形成,通常在屈肌支持带的深部有供肌腱通过的纤维管和若干个纤维隔,以分隔肌腱,使每条肌腱独立活动。
腕管——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
管内有指浅、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膝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囊内的两条相互交叉的韧带,由滑膜覆盖,有前、后两条。
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着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后交叉韧带起自髁间隆起的后方,斜向前上内方,附着于股骨内侧髁的外侧面。
膝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相对股骨的前、后移位;使股骨和胫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腋窝——为位于胸外侧壁与臂上部之间的锥形腔隙,上肢的血管、神经等由此通过,腋窝有顶、底和四个壁。
椎弓板——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参与构成椎管的后壁。
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腹股沟(海氏)三角——位于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腹股沟(海氏)三角。
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
它构成小骨盆上口的界线的一部分。
另一个是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缘,称弓状线。
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
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