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人教部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

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

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

”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

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①《秦始皇廿六年诏铭》②《汉汲黯传》③《丧乱帖》④《玄秘塔碑》A.① B.② C.③ D.④4.李白《少年行》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岑参《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有“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诗中的“胡人”当指()A.印度人 B.大秦人 C.新罗人 D.中亚人5.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6.据《隋书·乐志》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

在《七部乐》中,除《清商伎》外,其余乐部都是边疆和外国乐舞。

据材料可知隋朝() A.边疆与外国乐舞比汉族乐舞先进 B.中华民族乐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C.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特别频繁 D.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7.(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期。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随堂练习题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解析:选C 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无法体现“三教合一”,故A项错误;理学是指宋代的儒学,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道教和佛教礼仪,说明了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战乱不是开元年间的政治特征,故D项错误。

2.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

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

”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

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A.注重写意传神B.意在借物抒情C.追求娱乐教化D.渴望俗世认可解析:选A 材料“点睛即飞去”,表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故选A项。

其他三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3.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后唐国子监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九经》《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论语》《孝经》和《经典释文》等。

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

由此可知雕版印刷( )A.将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C.最早是出现在五代时期D.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解析:选A 题干中“刊本”的意思是刻印的书本,雕版印刷术有利于图书——儒家经书的批量出版,故选A 项;题干中“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中的“第一次”说明雕版印刷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取代”手抄本,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4.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

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

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题 第0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含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

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

这说明当时()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2.在东晋的汉译佛典中,有时会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孝诸父母”之类的文字。

如在佛学著作《善生经》中,译者擅自添加了“凡有所为,先白父母”、“父母所谓,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等内容。

这种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A.儒家伦理的影响力B.社会秩序动荡不安C.外来宗教的思辨化D.儒学居于正统地位3.如图是唐代周昉的传世名作《挥扇仕女图》(局部)。

画中一位仕女闲坐在椅子上,服饰华丽,旁边有一位仕女在为其挥扇,另有两位仕女手拿梳妆物品在其旁边服侍。

作者运用不同的色彩与人物相貌,使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该作品()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旨趣B.反映了文人画的特点C.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D.说明了唐代生活富足4.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

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5.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空中飞舞的神。

北凉、北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带有男性特征,腰系印度围裙,深目高鼻,上身半裸。

到唐代,飞天已基本女性化,脸形丰满,姿态妩媚,有些飞天头梳唐代妇女流行的双丫髻。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飞天形象的变化说明了()A.佛教的本土化和世俗化趋势B.唐朝丝绸之路推动民族交融C .唐代女性地位得到较大提高D .敦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6.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带答案)

2024-2025年历史必修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带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基础过关练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白居易用“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诠释自己一生思想和行事。

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朝( )A.诗歌创作达到新高峰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道佛三教并行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2.观音菩萨在印度的时候,不但是一个男性的角色,而且还很有男子汉气概。

传入中国后,观音逐渐转变成了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成为慈悲善良的化身。

这种变化说明( ) A.佛教在中国拥有信徒以女性居多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C.佛教传入提高中国女性社会地位D.佛教在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3.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

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4.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

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知识点二文学艺术与科技5.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据此可知,该书法家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以下特点( )A.传统性 B.服务性C.延续性 D.创造性6.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说道:“舍本逐末,圣贤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朝统治者严厉打击商人商业发展B.《齐民要术》记载内容为手工技艺C.贾思勰深受“重农抑商思想”影响D.《齐民要术》深受当时士大夫推崇知识点三中外文化交流7.据史载,日本遣派留学生上千名来唐学习唐文化。

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筑也仿唐长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解析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解析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酱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2.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这主要反映了( )A.南朝人热衷于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势D.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3.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组织僧俗六十多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C.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4.“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是( )A.屈原B.李白C.杜甫D.柳永5.据《资治通鉴》记载,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当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

柳公权擅长的书法是( )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6.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

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篆书B.隶书C.草书D.行书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了( )A.两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代国家的统一强大8.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伏(加热使药物变性)。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 8 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篇牢固提高合格考专练1.南北朝时 , 流行“舍宅为寺”的善事活动 , 很多贵爵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

一些大寺院常常以塔为中心 , 周围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舍宅为寺”的善事活动反应出()A. 佛教流行B. 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 佛教世俗化答案 A分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应了佛教的流行, 故 A 项正确 ; 题干没有波及道教和儒学的问题, 故 B 项错误 ; “很多贵爵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不可以说明佛寺的集中, 故 C 项错误 ; “一些大寺院常常以塔为中心 , 周围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只好说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联合, 与世俗化没关, 故D项错误。

2.唐朝诗人王维亦官亦隐 , 白居易既学炼丹 , 又忠诚礼佛 , 柳宗元公然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 , 这说明唐朝期间()A. 推行三教并行政策B. 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获得统治地位D. 道教的发展答案 A分析唐朝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即尊道、礼佛、崇儒。

王维被称为“诗佛”, 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 又忠诚礼佛 , 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 应选 A 项。

3.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句“昨年潼关破, 老婆隔断久。

”“麻鞋见天子 , 衣袖露两肘。

”反应的是作者()A.安史之乱后流浪失所的生活B.伤时感事情怀C.对黑暗现实的剧烈批评D.寄望自己的政治志向和对百姓的深切怜悯答案 A分析诗句描绘了战乱以及战乱给作者生活造成的窘境, 反应了作者困苦的生活。

4. 东晋画家顾恺之重申绘画要“以形写神”, 其代表作是()A. 《夫妻饮宴图》B. 《洛神赋图》C.《游春图》D. 《人物龙凤图》答案 B分析《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 应选 B项。

5.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 : “顺人时 , 量地利 , 则使劲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 , 劳而无获。

”他旨在重申农业生产应当()A. 因时制宜 , 休耕轮作B. 精耕细作 , 提高地力C.适应自然 , 依据规律D. 改良技术 , 增添产量答案 C分析资料没有波及土地休耕轮作的内容, 故 A 项错误 ; 资料没有反应提高地力的内容, 故 B 项错误 ;资料表述的是依据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 不然劳而无获 , 故 C 项正确 ; 资料没有波及改良技术的内容, 故 D 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A.儒道思想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北魏时期,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道教吸收儒家思想进行改革,但不能说明儒道开始出现融合,所以答案为C项,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儒学正统地位的问题,排除B项;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所奉行的,排除D项。

2.南朝的范缜编写了《神灭论》以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可知,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编写了《神灭论》以反对佛教”,不能佐证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排除C项;材料“梁武帝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

3.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

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但其本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维护专制统治,体现了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符合题意。

4.中唐时期,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巩固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己任。

这说明当时()A.文学艺术高度发达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自居,捍卫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正确。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当时( )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本土化倾向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中外交流的频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经中倡导的感恩和孝顺的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里面的主张,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儒家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儒学地位受到了挑战,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互相影响,可材料中只体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外国和其他区域,不能说明中外交流频繁,排除D项。

答案:B2.唐朝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

他的诗《怀仙歌》写道:“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该诗人应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解析:由该诗人的诗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可知该诗人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选A 项。

答案:A3.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继承汉魏雄奇伟丽的传统,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

下图是他书写的《兰亭集序》(局部),其书体属于 ( )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故C项正确。

隶书浑厚深沉,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楷书规矩且有法度,形体秀美,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答案:C4.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可以查阅 ( )A.《史记》B.《汉书》C.《新唐书》D.《资治通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最早记录”可排除D项。

《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汉书》记载了刘邦建汉到王莽败亡的史实,都没有涉及唐朝的历史。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

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2.(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

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3.(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

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

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

据此可知,唐代()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B.市坊制被打破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D.法律运行合理4.(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5.(2017·全国·高考真题)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6.(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全国通用)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训练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

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B.楷书C.行书D.草书2.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

这表明了唐代A.实行了重武轻文政策B.实行了新的军功爵制C.出现了安史之乱危局D.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3.自孔子开始,儒家文化把上古三代帝王尧舜禹认定为道德完美的圣贤君王,但唐代诗人李白却对尧舜禹有关禅让的历史表示怀疑,在诗文中提出不同看法:“尧幽囚,舜野死”。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实无法确定B.李白看法不符合主流观点不足为信C.后继统治者美化历史掩盖历史真相D.时代变迁儒学观念受到士人质疑4.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扬州有四十余寺。

”在扬州求法、传法的众多僧徒是主要的素食消费群体。

城市饮食业为满足僧徒之需,开发了各种素肴佳馔。

这反映出A.市镇服务功能增强B.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C.统治思想发生转变D.社会生活受佛教影响5.诗歌是时代的反映。

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唐诗中保留了大量历史记录,通过对唐诗的深入研究,他撰写了《元白诗笺证稿》等史学名著。

这说明A.唐诗是研究唐史的一手史料B.唐诗真实反映唐朝社会状况C.诗歌拓展了史学研究的领域D.历史研究必须用诗歌来印证6.《捣练图》描绘了唐代妇女的劳动情景,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画中人物用力扯绢时的微微后退后仰清晰可见,线条工细遒劲、细节刻画生动,设色富丽。

据此可知,《捣练图》《捣练图》(局部)A.受魏晋典雅庄重画风的影响B.描绘了唐代女性的健康活力C.体现唐代宫廷画的鲜明风格D.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景象7.《汉书》《后汉书》中关于“博学”的记述颇为罕见,仅见于司马迁和杨雄。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时期的文化成就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高峰?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2、以下哪位唐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展现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豪迈?A. 杜甫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李白3、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的唐朝画家是哪一位?A、阎立本B、吴道子C、李公麟D、张萱4、下列哪一部作品,是标志着唐代传奇小说形成的经典之作?A、《莺莺传》B、《桃源行》C、《长安十二时辰》D、《西游记》5、题干:以下哪位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A. 李白B. 杜甫C. 王勃D. 白居易6、题干:隋朝时期建造的《ąlì {. ></> 阁》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券建筑,它是?A. 长安城墙B. 李白的《将进酒》创作地C. 洛阳白马寺D. 洛阳应天门7、下列关于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王羲之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B. 颜真卿创立了“颜体”,其书法风格雄浑有力。

C.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

D.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唐三大家”。

8、下列关于唐代绘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绘制佛像。

B. 张萱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绘制仕女画。

C.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画家。

D. 韩干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绘制花鸟画。

9、三国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一时期书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各具特色,形成众多书法风格流派。

请问以下哪位书法家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以行书著称?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赵孟頫 10、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列哪一项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具体影响?A.开创瓷器制造业B.传播儒家学说C.推崇道家清静无为思想D.推动寺庙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的发展11、【题目】下列关于唐代文学成就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B.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关注现实,情感真挚C. 李白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有“诗仙”之称D. 唐传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12、【题目】以下属于唐代书法成就的是:A. 秦始皇书写的《泰山刻石》B.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C. 隋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D. 南宋书法家米芾的《祭伯父文稿》13、《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创作的,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一、单选题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三盟( )A.法显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B.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②地传授佛法C.③地向唐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2.有纪录片这样介绍中国古代某一医学典籍:“全书54卷,收药844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增加了药物图谱,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

”据此可知,该“医学典籍”是( )A.《千金方》B.《神农本草经》C.《唐本草》D.《伤寒杂病论》3.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 )A.孙思邈、王羲之、顾恺之、杜甫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C.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D.张仲景、颜真卿、吴道子、李白4.“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5.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

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

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

这反映了(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6.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A.《九章算术》B.《尚书》C.《水经注》D.《齐民要术》7.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同步课堂(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固基培优阶梯训练题目录第一阶教材必备知识精炼——基础通关第二阶易错易混疑难集训——期中期末通关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当时( )A.儒学地位受到挑战B.佛教本土化倾向C.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中外交流的频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可知,佛经中倡导的感恩和孝顺的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主张,表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本土化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佛教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儒家的思想主张,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互相影响,可材料内容只体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外国和其他区域,不能说明中外交流频繁,排除D项。

故选B项。

2、唐代敦煌莫高窟159号窟的中唐壁画中有僧侣们打坐后自我按摩的画面,也有士兵们操练后互相按摩的画面,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方式、方法形象化的表述。

这些壁画( )。

A.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B.说明唐代中医技术进步C.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D.创作主要源于佛教故事【答案】C【解析】壁画既反映佛教文化,又反映军事训练、中医按摩,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故C项正确;“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偏离了题干主旨,A项错误;“说明唐代中医技术进步”“创作主要源于佛教故事”表述均以偏概全,B、D两项错误。

3、以下科技发明成果,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B.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C.《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D.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符合题息;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回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排除B项;魏晋时期的裴秀在《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北魏末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2.潘镇割据,地方权大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3.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赞誉了一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A. “唐三彩”制造技艺B. 青瓷制造技艺C. 釉下彩绘瓷制造技艺D. 白瓷制造技艺4.“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

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杜甫《历历》)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文学作品是时势及其变迁的反映B. 表现了杜甫诗作浪漫主义的特征C. 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D. 作品表现出凝重沉郁的艺术风格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 爱国忧民的情怀C. 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 热爱和平的态度6.魏晋以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广泛传播。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利益。

下列君主在位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灭佛运动的有①北魏孝文帝②北周武帝③唐德宗④后周世宗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7.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 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C.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D. 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全面8.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社会生活去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B.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 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彰显平民的审美要求D. 古代文明发展和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9.隋炀帝曾下令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怒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立,太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这反映了当时A. 大运河加强了民族融合B. 儒家思想由北向南传播C. 南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D. 出现了北人南迁的高潮10.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其地位几经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 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儒学发展示意图(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儒学在“b”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受到冲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根据题干可知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

B.根据题干“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可知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 项正确。

C.题干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

D.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故选B。

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祸乱的根源,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D.这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AD错误。

B.根据题干中的“勿专政于女后,勿假权子中官,勿委任子奸臣”“逼父而压其位者,谓之受内禅”可以看出北宋这两位史学家批判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端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权、奸臣乱政等现象的出现,故B正确。

C.“君主专制制度”材料无体现,故C错误。

故选B。

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B.根据材料信息“翠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窑”主要盛产青瓷,故B正确。

ACD.A是陶器,C是唐以后出现,D是白瓷,此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A.其诗反映现实,故A项说法正确。

B.依据材料“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

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点,故B项说法错误。

C.现实主义,可作为研究当时历史变迁的旁证,故C项说法正确。

D.被称为“诗史”表现出凝重沉郁,故D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唐诗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关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解答】B.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出作者爱国的情怀;“南国旱无雨”可以看出作者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

AC.两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AC。

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

故选B。

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武一宗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③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降,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

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故③④符合题意。

①③.综上所述,故①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基本研究方法中对人物评价的方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知识的迁移、认知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信息和识记相关史实,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解答】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明代对柳宗元的评价肯定受到明朝社会现实的影响,肯定是受到通俗文学的影响,故不选A。

B.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明朝对柳宗元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唐宋八大家这一说法的影响,可以看出,历史评价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受当时社会现实条件的制约,故选B。

C.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认为以政治成败决定文学成就,是一种错误的评价方法,也和材料意思不符,故不选C。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评价,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柳宗元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成就,明朝则忽视了其思想成就的评价,故不选D。

故选B。

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CD项材料无体现,可以排除。

故选B。

9.【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时南方文化发展相关概况,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怒责”、“昔汉末三方鼎立,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文化发展,文人学者云集南方(吴国),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C正确;A提及的是民族融合,明显与题干描述不符合,排除;题中“硕学通儒,文人才子”并不等同于“儒家思想”,排除B;D提及的是北方人口南迁,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C。

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正确;A材料不能反映,故排除;B说法错误,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较大,故排除B;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故排除D。

故选C。

11.【答案】(1)评价方面:思想;教育;政治。

举例:思想(或哲学)方面,提出了“仁”“礼”学说;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或因材施教,但创办私学不能作为主张);政治方面,提出“德治”(或主张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写“仁政”写“仁政”不得分)(2)原因:b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段:宋明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及儒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在思想、教育、政治各举一例即可。

(2)本题考查儒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段的高峰出现的原因,从当时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和思想的发展可归纳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