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二轮专题复习】 创新与发展中外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与技术进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题组训练
*
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需要从旧路弊端、政权 对峙(旧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发展)、技术进步、政策(政府)支持、外因影响等方 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 中国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逐渐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 了铁路网络”“2007年,CR系列动车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的路程时间缩短为40分钟”进 行归纳即可;第②小问需要从交通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变 出行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认识需要从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经济发展、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等方面进行思考。
4
题组训练
*
材料二 1876年,由英、美合谋,擅自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随后,清政府出银赎 回并拆除,将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此后几十年里,受限于民族工业落后及战 乱的影响,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全国铁路缺干少支。到1949年,中国的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30多 家工厂,人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由此看出,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去甚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81年的32年内,中国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铁路线逐渐 向西北、西南落后边远地区延伸,初步形成了铁路网络,并开始修建双线铁路以及自制蒸汽、内燃、 电力机车,带动与之相关制造业的发展。1996年,修建京九铁路,大量使用本地劳动力,这改变了他们 离家不离乡的局面,同时也使“北煤南运”“南粮北运”的瓶颈现状得以改观。2007年,CR系列动车 诞生,高铁从上海到杭州的路程时间缩短为40分钟,人们可以工作在上海,住在杭州,这一发展还使原 本独立的城市文化景点逐渐形成一个整体。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出了“复兴号”动车,中国高铁驶 向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舞台。 ——据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李京文《铁道与发展》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交通建设较近代有哪些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交通发展是“一个国家和一段历史”的认识。
解析
6
题组训练
*
(1)主要因素: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 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 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发展:铁路修建速度加快,逐渐形成紧密的交通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筑路权。 影响:弥补近代交通的不足;有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体 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落后面貌; 有益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加快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出行方式, 促进就业观念和家庭生活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高民族自信心。 (3)认识:①古代交通的发展与朝代兴亡、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保证农耕文明的延续,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②近代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紧 密相连,也与腐败的清政府相关,尤其是帝国主义在华铁路的修建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客观上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同时又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③1949年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 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也是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 因此,交通的发展,民族独立是前提,国家统一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基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是 关键。交通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答案
10
谢 谢观 赏
11
2020
*
分类突破PPT
题型分类第一篇 非选择 题
专题四 非选择题集训
*
专题集训 (四)
创新与发展:中外历 史上的科学革命与技术 进步
1 主题要点
2 题组训练
2
主题要点
*
现代国际上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就 是科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石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演变,每一次重大的科学革命与技术进步,都极大地促进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回顾中外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与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 认识: (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 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 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 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答案
7
题组训练
*
2.(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三次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一条贯穿古代中国和近代欧洲的鲜明主线:在几千年 的时间里,从伏羲到牛顿,有一群不同年代、不同信仰和不同国家的“夸父”们前赴后 继地“追逐太阳”,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命运。 ——摘编自隋云鹏《夸父追日:从伏羲到牛顿——
解析
9
题组训练
*
示例一 论题:近代以来科学理论的突破不断改变着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论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为人类打开了通往自然科学的大 门,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人们的世界观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 律和经典力学,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为人们打破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思 想武器。同时,鼓励人们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认识自然和社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很大程 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描绘了一个 崭新的宏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构成现代物理学支柱之一。 总之,伟大的科学家们为人类的进步和认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示例二 论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述:近代以来,科技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的发 明,为机器提供了蒸汽动力,推动了机器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并广泛用于生活领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原 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突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 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兼论理性主义的发展》 解读材料,围绕人类“追逐太阳”的主题,自拟题目,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以 选择一位或几位“夸父”,也可以选择一个时代,或以古今结合、中外关联进行整体说 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8
题组训练
*
“追逐太阳”“不断改变着人类的命运”指追逐科学理论或科技的突破发展,使人类不断加 深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推动人类的进步。最容易入手的是材料里有的牛顿,往前联系哥白尼 或伽利略,往后联系爱因斯坦或普朗克,找到这些“夸父”后,再确定题目;观点要鲜明,史实 要准确,史论要结合。
3
题组训练
*
ຫໍສະໝຸດ Baidu
1.(2019·四川宜宾三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有限,更为严 峻的是唐朝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 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 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 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 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