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讲座稿--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但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以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后果,以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警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

被告人王某、李某、张某等三人,均为未成年人,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生邪念,结伙盗窃他人财物。

他们在作案过程中,多次进入居民小区,撬锁盗窃,涉案金额达数万元。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将三人抓获归案。

二、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王某、李某、张某三人的家庭环境普遍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容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缺乏责任感。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这使得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偏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3. 社会环境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多元化。

一些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部分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团伙的诱惑。

4. 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当他们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往往无法正确处理,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犯罪特点分析1. 犯罪手段多样化:青少年犯罪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如盗窃、抢劫、诈骗等。

他们往往利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进行作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2. 犯罪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成员之间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团伙成员之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犯罪后相互掩护,给侦查工作带来困难。

3. 犯罪对象特定化:青少年犯罪往往针对特定对象,如居民小区、商场、学校等。

他们选择作案目标时,往往考虑作案难度、收益等因素。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法律讲堂青少年犯罪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视,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一、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简介: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名高一年级学生因与同学发生争执,持刀将对方刺伤。

事件发生后,受害者的家长报警,警方介入调查。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存在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导致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 社会环境因素:部分青少年受到网络、影视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暴力行为,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2. 特点分析:- 冲动性:青少年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 报复性:部分青少年因受到欺凌或挑衅,产生报复心理,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 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相互影响,加剧犯罪行为。

二、案例二:网络诈骗犯罪案例简介:一名初中生在网络上结识了一群“朋友”,他们以获取网络游戏装备为名,骗取了这名初中生及其家长的财物。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惑。

- 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容易相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上当受骗。

- 家庭监管不力: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网络行为监管不力,导致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特点分析:- 隐蔽性:网络诈骗犯罪往往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 跨地域性:网络诈骗犯罪不受地域限制,涉案范围广,查处难度大。

- 团伙化:网络诈骗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的组织性。

少年犯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少年犯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名16岁的少年犯,名为李某。

李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后经审理,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本案例旨在通过对李某犯罪行为的分析,探讨少年犯法律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案例事实李某,男,16岁,某中学初二学生。

因其家庭经济困难,李某长期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盗窃零食。

据调查,李某自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共盗窃小卖部零食价值人民币5000元。

2018年5月,李某被小卖部老板发现并报警。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对李某进行侦查,并在李某家中查获部分被盗物品。

李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指导,导致其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李某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法律适用分析(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虽未满十六周岁,但其盗窃行为已构成犯罪。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李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且无再犯罪的危险,符合缓刑条件。

3. 法律处理分析(1)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以盗窃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2)法院同时要求李某接受社区矫正,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青少年教育犯罪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教育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教育犯罪不仅给受害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以一起青少年教育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教育犯罪问题有所启示。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一名15岁男生小王(化名),因长期受到同学小张(化名)的欺凌,心理受到极大伤害。

在遭受欺凌的过程中,小王曾向老师反映过情况,但老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于是,小王在愤怒和绝望中,产生了报复心理。

在一次放学后,小王携带一把水果刀,将小张刺伤,导致小张重伤住院。

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案例分析1. 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2)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导致矛盾激化。

同时,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小王的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社会,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此外,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价值观扭曲。

2. 特点分析(1)报复性强。

小王在遭受欺凌后,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这是青少年教育犯罪的一个典型特点。

(2)手段残忍。

小王使用水果刀刺伤小张,手段残忍,反映出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往往缺乏理智。

(3)心理扭曲。

小王在遭受欺凌后,心理受到极大伤害,导致他价值观扭曲,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

3.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少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明(化名),男,15岁,某中学初中生。

因盗窃同学财物被学校开除,后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原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他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导致心理失衡,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原因:小明所在的学校教育方式较为严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校园中,他感受到了压抑和歧视,导致心理扭曲。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较为复杂,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价值观扭曲。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案例中的小明仅15岁。

(2)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特点,相互勾结,共同作案。

(3)暴力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以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法律对策(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离不良信息。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实施人性化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3)净化社会风气: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

同时,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加强法律援助:对于涉案的未成年人,要充分考虑其成长环境,给予适当的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社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和加强法律援助,有望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注:本文案例为虚构,旨在分析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对策。

)第2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6月,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青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小明(化名),因盗窃邻居价值5000元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明曾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此次盗窃行为是其最后一次。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被判定为未成年人犯罪,并依法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极大。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信息等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抵制。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分析以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件背景、犯罪过程、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青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6岁,系该校初三学生。

案发当晚,李某与同班同学王某(男,15岁)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造成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犯罪过程1. 犯罪动机:李某与王某的矛盾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两人因争执而发生了肢体冲突。

李某在冲突中受到伤害,心生怨恨。

2. 犯罪手段:案发当晚,李某携带一把折叠刀来到王某家,趁王某不备,持刀将其刺伤。

3. 犯罪后果:王某被刺伤后,李某逃离现场。

王某经抢救后,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四、法律适用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李某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伤害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李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青少年法律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李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低下。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未能充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容易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4. 个人心理因素:李某性格孤僻,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张,男,17岁,初中毕业。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张辍学在家,整日游手好闲。

一天,他与几个朋友在街头闲逛时,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身边无人帮忙。

小张心生歹念,与朋友一起将老人身上的财物抢走。

事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二:小王,女,15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王性格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

一次,她在课堂上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被班主任批评。

放学后,小王怀恨在心,回到家中拿起一把水果刀,将班主任刺伤。

事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青少年犯罪,都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小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小王则因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

这些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存在教育质量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

案例一中的小张因辍学在家,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案例二中的小王则因与同学关系紧张,无法在课堂上正常学习。

这些问题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容易产生犯罪念头。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严重影响。

案例一中的小张和小王,都受到了街头不良行为的影响。

此外,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等不良信息也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4. 个人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沦丧,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案例一中的小张和小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

案例分析法律青少年(3篇)

案例分析法律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将以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甲、乙、丙均为未成年人,因生活贫困,共同策划抢劫。

在实施抢劫过程中,三人抢夺了受害人的财物,并将受害人打伤。

案发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将三人抓获。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教育意识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青少年道德素质低下。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具有很大影响。

如网络、影视作品等传播不良信息,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作用(1)法律具有威慑力。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通过依法惩处犯罪行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青少年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

(2)法律具有教育作用。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法律具有预防作用。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四、法律与青少年犯罪治理的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优化学校教育。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作品等传播渠道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4. 完善法律体系。

针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规定,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惩处力度。

5. 强化法律援助。

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解决法律问题,使其在法律保护下健康成长。

五、结论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生法律讲座案例(3篇)

中学生法律讲座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某中学,近期发生了一起校园霸凌事件。

该校初二(2)班的学生小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同年级的几个学生发现身上带有贵重物品。

这几个学生认为小李是小偷,于是对其进行围殴和侮辱,导致小李身体多处受伤,心理受到极大创伤。

事件发生后,学校和家长都高度重视,及时报警并寻求法律帮助。

二、案例分析1. 校园霸凌的定义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校园霸凌是指在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及其周边地区,学生之间因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产生的,以威胁、恐吓、侮辱、殴打等手段对他人进行侵害的行为。

2. 小李遭受的行为是否构成校园霸凌本案中,小李被同年级学生围殴和侮辱,其行为明显符合校园霸凌的定义。

这些学生以怀疑小李是小偷为由,对其进行暴力攻击,严重侵犯了小李的人身权利和名誉权。

3. 校园霸凌的法律责任(1)对于霸凌者: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对于霸凌行为,可以给予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如果霸凌行为构成犯罪,如故意伤害罪、侮辱罪等,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对于学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如果学校未能及时制止校园霸凌事件,或者对霸凌者未采取有效措施,学校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对于家长:《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不得放任、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如果家长未能尽到监护责任,导致未成年人参与霸凌行为,家长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建议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 完善校园霸凌防治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校园霸凌防治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校园霸凌举报、调查、处理、预防等制度,确保校园安全。

法律讲堂关于少年案例(3篇)

法律讲堂关于少年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本法律讲堂将针对一起典型的少年犯罪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二、案例简介小张,17岁,初中毕业,因家庭原因,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

一天,他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被公安机关抓获。

据调查,小张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家庭经济困难。

他因生活压力,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三、案例分析1.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张的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关爱,导致他心理脆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2)学校因素:小张在初中时期,学习成绩较差,受到同学歧视,产生自卑心理,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等因素对小张产生了不良影响。

2.犯罪过程分析小张在盗窃过程中,实施了预谋、实施、得手等环节。

他在盗窃前,通过网络、他人传授等方式,掌握了盗窃技巧;在实施盗窃时,利用夜晚、偏僻地段等有利条件,降低了被抓获的可能性。

3.犯罪后果分析小张的盗窃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财产损失,还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他的犯罪行为也将对他的未来产生严重影响。

四、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关爱和支持。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孩子遵纪守法。

2.关注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加强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风气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4.提高法律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语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剖析少年犯罪案例,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法律讲堂未成年案件分析(3篇)

法律讲堂未成年案件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触犯法律,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本文将对未成年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家庭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1)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未成年人缺乏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导致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

(3)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经济条件差,未成年人可能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学校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1)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部分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未能充分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2)校园暴力现象:校园暴力现象严重,部分未成年人受到欺凌,产生心理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管理不到位: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对未成年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3. 社会原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1)社会风气不正:社会风气不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2)网络不良信息:网络不良信息泛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等,导致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

(3)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部分未成年人生活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关爱。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1. 犯罪类型多样化未成年人犯罪涉及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多种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二学生,因成绩优异而受到同学嫉妒。

在一段时间内,小明遭到了多名同学的辱骂、殴打和孤立,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涉及多名青少年,其中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

二、案件经过1. 事件发生:小明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受到同学嘲笑,随后遭到多名同学的辱骂和殴打。

在课间休息时间,小明再次遭到同样的待遇,甚至被要求在地上爬行。

2. 事件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欺凌行为愈发严重。

小明被要求向欺凌者下跪、拍打胸部,甚至被逼迫向全班同学道歉。

期间,小明多次向班主任反映情况,但班主任未给予重视。

3. 事件爆发: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明再次遭到殴打,他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此时,旁观者小李(化名)上前劝架,却被误伤。

事件最终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案件分析1. 施暴者心理分析:施暴者多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遭遇挫折,为了发泄情绪,选择欺凌他人。

此外,部分施暴者存在暴力倾向,认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旁观者心理分析:部分旁观者存在“旁观者效应”,认为他人会受到伤害,而自己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部分旁观者可能害怕介入冲突,担心自己受到伤害。

3. 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在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导致事件恶化。

此外,班主任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未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家庭教育问题: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四、案件处理1. 学校处理: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对施暴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

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青少年法律正面案例分析(3篇)

青少年法律正面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张,男,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

小张自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但在学习上表现出色。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张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对家庭、学校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张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开始沾染不良习气。

在一次聚会上,小张被诱导参与了一起盗窃案件。

事后,小张内心深感愧疚,但又害怕承担法律责任。

在家人和老师的劝说下,小张最终鼓起勇气投案自首。

二、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张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他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3)社会环境复杂:小张结识的社会青年,他们中的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给小张带来了不良影响。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张已满十六周岁,其参与盗窃的行为构成犯罪。

然而,考虑到小张是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3.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保护(1)法律援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法律援助。

(2)教育改造:法院在判决小张刑罚的同时,要求其接受教育改造,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三、案例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学校教育的完善: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社会环境的净化: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4. 法律保护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对未成年人犯罪,既要依法惩处,又要注重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四、总结小张案例反映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法律保护措施。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法律讲堂小孩犯罪案例(3篇)

法律讲堂小孩犯罪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触犯法律,走上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及法律后果,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背景: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暴力事件,一名初中生甲因与同学乙发生矛盾,持刀将乙刺伤,造成乙重伤。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甲因长期遭受乙的欺凌,内心积怨已久,最终导致暴力行为。

2. 犯罪特点:该案件具有明显的报复性、冲动性和严重性。

3. 法律后果: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启示:(1)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强化法制教育,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敬畏法律。

(3)学校和家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矛盾。

三、案例二:盗窃案件案例背景:某小学生丙因家境贫寒,为了购买心仪的玩具,偷取了邻居丁家的财物。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丙因家庭贫困,内心渴望得到关爱和满足,但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 犯罪特点:该案件具有明显的动机性、目的性和轻微性。

3. 法律后果:丙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启示:(1)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帮扶,关注他们的生活需求。

(2)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的精神。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四、案例三:网络犯罪案例背景:某中学生丁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购买游戏装备,通过网络实施诈骗,骗取他人钱财。

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丁沉迷网络游戏,导致价值观扭曲,法律意识淡薄。

2. 犯罪特点:该案件具有明显的网络性、隐蔽性和复杂性。

3. 法律后果:丁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启示:(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

(2)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行为。

青少年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青少年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盗窃案件逐年上升。

本案例选取一起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盗窃他人财物的事件,旨在分析青少年在网络犯罪中的法律责任及其预防措施。

二、案情概述2022年3月,某市青少年小明(化名,男,17岁)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一次闲聊中,小明得知朋友小王(化名,男,18岁)掌握了一种通过网络盗取他人银行账户信息的方法。

小明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尝试。

在经过一番学习和实践后,小明掌握了盗取银行账户信息的技术。

他利用掌握的技术,在一个月内成功盗取了10名被害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共计金额10万元。

所得款项,小明与同伙小王平分。

三、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小明盗取他人银行账户信息,非法获取他人财物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盗窃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小明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小明的盗窃行为给被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由于小明的盗窃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故不再适用行政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网络盗窃的原因(1)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繁杂,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法律意识的淡薄:部分未成年人对法律缺乏了解,认为网络盗窃行为不易被发现。

(3)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子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法律讲堂未成年案例启示(3篇)

法律讲堂未成年案例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法律后果及预防措施,以期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警示和启示。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分析1. 案例一:校园欺凌事件【案情简介】小明和小刚是同班同学,因一些小事发生口角。

小刚纠集其他同学对小明进行围殴,导致小明受伤。

事后,小刚等人被学校处分,并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

【启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反映了部分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

为了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案例二:未成年人盗窃案【案情简介】小李,17岁,因家境贫寒,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他伙同其他未成年人,多次盗窃他人财物,价值共计数千元。

案发后,小李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启示】未成年人盗窃案的发生,揭示了家庭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缺失。

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行;同时,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 案例三:未成年人强奸案【案情简介】小王,16岁,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心生报复之意。

他利用夜色,将同学小张引至偏僻处,对其进行强奸。

案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启示】未成年人强奸案的发生,暴露了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

三、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关爱和引导,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法制教育薄弱,未能有效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素养。

3. 社会环境不良:部分社会风气浮躁,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初中法律案件演讲稿范文(3篇)

初中法律案件演讲稿范文(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初中法律案件案例分析》。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我们的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它既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也保护着我们的权益。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因为无知、冲动或是其他原因触犯了法律,成为案件的当事人。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析几个初中法律案件,希望大家从中汲取教训,增强法律意识。

一、案件一:未成年人盗窃案案件背景: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因为家境贫寒,他想通过盗窃来改善家庭生活。

一天,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店铺门口放着一部手机,便趁机将其盗走。

案例分析:首先,小明盗窃手机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次,小明是未成年人,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盗窃行为,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教训:此案提醒我们,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切勿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案件二:校园欺凌案案件背景:小华是一名初中生,他因为身材矮小,经常被同学欺负。

一天,小华忍无可忍,拿起一把水果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刺伤。

案例分析:首先,小华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其次,小华的行为属于校园欺凌,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保护,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

教训:此案提醒我们,面对校园欺凌,我们要学会合理维权,切不可采取暴力手段,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三、案件三:网络诈骗案案件背景:小李在上网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有一款投资理财软件,回报丰厚。

小李信以为真,将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告诉了对方,结果被骗走了一万元。

法律讲堂青少年案件(3篇)

法律讲堂青少年案件(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本文将对青少年案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教育和预防措施。

二、青少年案件类型及特点1. 青少年案件类型青少年案件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绑架、毒品犯罪、网络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案件较为常见。

2. 青少年案件特点(1)犯罪动机多样:青少年犯罪动机复杂,既有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也有为了报复、炫耀等。

(2)犯罪手段简单:青少年犯罪手段较为简单,往往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冲动行事。

(3)犯罪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团伙化趋势,作案手段更加恶劣。

(4)低龄化趋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作案年龄逐渐降低。

三、青少年案件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环境不良、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管理不善、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导致部分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毒品泛滥等社会因素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4. 个人因素:青少年心理素质较差、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等个人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四、青少年案件的法律教育及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2. 改善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强化社会管理:政府要加强对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毒品泛滥等问题的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5.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打击力度。

五、案例剖析以下是一起青少年盗窃案件的剖析:1. 案件背景:某市一名14岁中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念头。

青少年法律讲座案例(3篇)

青少年法律讲座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也纷纷加入了网络借贷的行列。

然而,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一些青少年在借贷过程中遭遇了各种法律问题。

本案例将以小明为例,探讨青少年在网络借贷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名16岁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某日,小明在网络上看到一款名为“校园贷”的产品,宣称可以无抵押、无担保,快速放款。

由于急需购买一台新款智能手机,小明心动了,于是注册了该平台,并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5000元的贷款。

在收到贷款后,小明购买了心仪的智能手机。

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笔贷款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且平台在放款时收取了高额的手续费。

在还款期限到来时,小明发现自己无力偿还全部贷款,于是开始寻找其他贷款平台,企图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解决还款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在多个平台借款,贷款总额累计达到数万元。

然而,由于还款能力有限,他的债务越滚越大,最终陷入了“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在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小明被催债人员骚扰,甚至威胁要将其个人信息泄露给家人和学校。

三、法律分析1. 合同法角度:小明与网络借贷平台签订的借款合同是合法有效的。

但根据《合同法》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小明未能按时还款,违反了合同约定。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角度:网络借贷平台在放款时收取高额手续费,可能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规定。

3. 个人信息保护法角度:催债人员泄露小明的个人信息,可能涉嫌侵犯《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四、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2. 理性借贷:青少年在借贷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了解借贷利率和费用,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

3. 及时沟通:如遇到还款困难,应及时与借贷平台沟通,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制教育讲座稿--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今天我从法律的角度对各位同学提几点要求,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首先就是一定要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我们同学们在自我防范违法犯罪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

"同学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前面的道路还很长,一定要走好每一步,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才能学会自我保护,否则一旦触犯法律,法律是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后悔莫及。

最近几年,我县青少年犯罪人数和比重逐年递增,案件性质涉及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劫,强奸,敲诈勒索等等,而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只有针对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总结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扭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

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过分宠爱子女,无原则迁就子女的要求,养成子女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蛮横,粗野,为所欲为等畸型性格,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惜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铤而走险。

也有的父母脾气暴燥,子女一有问题,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子女产生对抗心理,或者造成悲观,自卑心理,失去进取心。

还有由于有的家庭父母残缺,有的是去世或者有的是离了婚,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失去精神支柱,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多疑,孤僻等病态心理,形成人格分裂与性格障碍。

也有的虽然父母健在,但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父母榜样教育不良,自己整日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思想不健康或者作风不正派,或者行为不检点,这样时间一长,他们的子女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染上恶习,导致有样学样,也走上犯罪道路。

(据我国某城市对2000名青少年罪犯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的24%来自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中有一人去世的家庭,另有20%是家庭其他成员有过犯罪记录的,余下的人是因为缺乏父母管教。

)2,不良的社会影响,引人误入歧途。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思潮并存,有些丑恶现象容易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比如说"有钱就有一切"这种观念,他们作案时心安理得,根本没有一种负罪感,直到事发东窗才追悔莫及。

还有就是现在大街上到处是录像网吧,受到录像网吧里非法出版物的影响,从中学到一些作案方法后不惜以身试法,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3,放松自己的思想建设,缺乏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以为这只是空洞无物的理论,辩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求上进。

不懂得自尊自爱,只追求吃喝玩乐,没有心思学习,甚至发展到逃学弃学,过早地步入社会,在不良因素诱惑下,很快走上歧途。

在新的学期里,大家要多学习一些系统的法律知识,逐步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树立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能正常运行。

俗话说"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

"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在此忠告各位同学在新学期间更要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最要提醒的就是要自尊,自律,自强,不要多管闲事。

所谓自尊,就是尊重自己,既不自己看不起自己,也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所谓自律,就是不随便乱来,自己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谓自强,就是不甘堕落,奋发向上。

我们大家都对犯罪进行自我防范,使自己健康成长,就必须做到尊重自己,严于律已,自强不息。

一个人倘若自甘堕落,或者自我毁灭,那么,任凭社会怎样保护,也是爱莫能助,无济于事。

另外我这里所说的闲事也不是平常意义的闲事,同学们到社会上多学一点,多看一点根本无可厚非,而且还要鼓励,表扬,我指的只是与自己,与社会没有意义的纯粹是别人个人的事情,不要出于讲江湖义气,不要去染指那些不良行为。

对于哪些是不良行为,相信大家应该有所了解。

我们看到的一些青少年案件中,有些青年本来是品学兼优的,只是由于没有管束好自己,看到社会上一些闲事,放任自己去参与,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两个学生,他们是同班同学,因为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矛盾,一天,其中一位同学杨某对与他发生过矛盾的张某同学说:等一下,我们一起回去,张某就以为杨某要打他,于是他就去叫几位所谓讲义气的同学石某,王某等6人,一起商议如何对付杨某,然后尾随杨某,其中一人向对方挑衅,而杨某当时可能因为人少对其未加理彩,但后来却纠集了其余10多个人,又拦在路上向张某这方挑衅,即而呢,双方互相殴打,最后张某这方的一同学头部受到严重打击,被打成重伤,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

这是一起聚众斗殴案件,(聚众斗殴一般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除非是多次聚众斗殴,或者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或者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或者是持械聚众斗殴的,应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是聚众斗殴造成重伤,死亡者,就应按照刑法规定,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

故意伤害就要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起案件中有三人因在聚众斗殴中故意伤害了他人的身体致人重伤,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刑法规定对故意伤害他人造成重伤要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这起案件的起因只是同学之间的一点小矛盾,双方如果能退一步,就不致发生这样的结局。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同学们,人生活在社会中,难免相互之间有磕磕碰碰,但只要我们心胸放得开阔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避免发生许多恶性事件,又何必逞一时之强,酿终身大错呢而案件中因为讲义气出手帮忙的同学,同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他们的行为其实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多管闲事,没有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导致发生如此后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2002年4月份一天夜里,在新昌县一所中学的寝室里,同学舒某和同住一室的陈某在熄灯后还在大声交谈,这个呢,学校都有规定,熄灯后学生不能再大声谈话,应及时就寝,当他们在大声谈话时,隔壁的同学王某等人就不满了,因此这些同学就争吵起来,后来陈某与王某就约好,二人到学校操场上去"单挑",陈某开始还带上一把水果刀防身,但后来出门时因要换鞋,随手又将刀递给与他同寝室的舒某,之后,陈某和王某就按约定来到学校操场,当时那位姓舒的同学就带着那把刀,也跟到了操场上,看到陈与王二人在对打,当时他那把刀就抓在手上,陈某被打得在后退时,也许是出于"拔刀相助"这个成语的熏陶吧,舒某见陈某打不过对方,就随手朝对方王某腹部连刺数刀,刺破了对方的回肠,经法医鉴定,对方的伤势已经构成重伤。

那么,刑法规定,14周岁以上的人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就要负刑事责任,而舒某当时正好是14周岁超出一个月,所以他还是要负刑事责任。

最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由于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减轻处罚,法院给他适用了缓刑。

所以说我们一定学会面对矛盾时能正确处理各种事情,觉得自己无法解决时,别忘了还有你们身边的老师。

当然我说了上面的不要多管闲事,不是说事不关已就高高挂起,不是碰到与已无关的事情就一味地退缩,如果你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碰上坏人坏事,不要一味地忍让,而是要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同学们在课堂上肯定也学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是可能不太全面,所以在休息日里可以通过书本,电视或者网络等途径学习法律常识,(目前我们天马二小开展的每月带法回家这项活动,我个人就觉得是很好的,通过这项活动一定能使同学们学到不少的法律知识,若能持之以恒地这样做,一定会受益匪浅。

我希望同学们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

)要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懂得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不要被利益所驱动去尝试本来不可以做的事情。

这里我再举一个例子,是2003年办理的一起案件,看了这起案件,我心情比较沉重,因为案犯是一个在校学生。

这是一起敲诈勒索案件,由于这位学生平常法律意识淡薄,虽然家庭条件较好,但是父母管教较严,平时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也不是很多,所以他看到他的同学用钱大方,心里不禁产生一种自己不如他人的想法,一次,他在电视中看到一部警匪片连续剧,其中他看到一个匪徒利用恐吓书信,向一个富豪人家敲诈巨款,在一次得手之后沾沾自喜的情形,他就蠢蠢欲动,不禁萌生了利用这种方法弄点钱用用的想法,心想反正能敲诈来钱更好,敲不来也无所谓。

于是他说干就干,就马上到店里买来信纸和笔,躲过父母亲的眼光,在自己房间写好一封恐吓信,主要内容是自己生意资金紧张,要求对方于某月某日拿6万元人民币到某某地点,不然对方全家难保平安,并有意识骑自行车到城关镇某别墅区去寻找目标,转到一家比较豪华的别墅地方,他就趁无人看见之际,将写好的信件塞进别墅门里,然后若无其事地赶去学校上课。

之后,指定时间到的那天,由于学校要考试时间来不及,天气也不好,他就没有去指定地点取钱,这样他认为,一次机会失去了,于是又开始第二次冒险,采用同样的方法将一封写好的敲诈信件塞进另一户豪华别墅,但最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终于还是没有成功。

当承办人问他:你还是一个在校生,为什么要向他人敲诈数额这么大的钱财,总共有12万元人民币哪,他的回答是:只是为了不让对方怀疑他还是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学生,想让人家误以为是做生意的成年人,这只是制造一种假象,转移视线而已。

然而敲诈勒索罪是数额型犯罪,虽然本案中他没有得到分文,但是他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采用威胁的方法,向他人勒索钱财,构成敲诈勒索罪,且数额特别巨大,要按他提出的数额来定罪处罚,他面对的是必须走上被告席去接受法庭的审判。

虽然他中间自动放弃犯罪,应当减轻,免除处罚,但毕竟这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

也许是因为他只看了一半电视,没有看到敲诈案犯的结果,应该说电视也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一个途径吧,电视剧中对作出这样事情的人,肯定不会有好的结局,而且据他说这部电视剧是在教育台播映的。

在此,我想,各位同学,你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心理都不十分成熟,加上社会阅历浅,所以是非观念较差,容易去模仿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也容易被人利用。

现在电视节目一定非常精彩,但愿精彩后面不要出现无奈。

首先不能整日沉湎于电视,要有选择地观看一些有意义的节目,其次要吸取电视节目中的经验教训,绝对不能象刚才案例中的少年那样铤而走险,去以身试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