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杵针穴位与手法基础
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四代,又经李老先生六十多年的精深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
杵针疗法治疗疾病时,针具不刺人皮肤肌肉,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兼针刺与按摩之长,老弱妇孺无忌。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很受病人的欢迎。该疗法被列为国家科委“三五”重点攻关项目,并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得198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四川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杵针疗法为中国医经所未载,《道藏》典籍亦未见记述,在被传过程中,只是口传方法,无文字记载。然而其学术思想源于羲黄古易,其辨证、立法、取穴、布阵,多寓有《周易》、《阴符》、理、气、象、数之意,与中医学理论水乳相融。后经李老先生口述,并亲自演练操作手法,整理成《杵针学》,已列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一、杵针疗法的特殊穴位
杵针疗法常用穴位与针炙疗法常用穴位相同,如十四经腧穴,奇穴等。但杵针疗法还有其特殊的穴位。
(一)八阵穴
八阵穴是一个腧穴为中宫,中宫向外的一定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为八个等分,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应乾、坤、离、震、艮、巽、兑,形成八个穴位,艰险为外八阵,再把中宫到外八阵的距离分与三等分,画成两个圆圈,即为中八阵和内八阵,内、中、外阵上的穴位就形成了八阵穴。
杵针常用的八阵穴有:
1、百会八阵(泥丸八阵)
2、风府八阵
3、大椎八阵
4、身柱八阵
5、神道八阵
6、至阳八阵
7、筋缩八阵
8、脊中八阵
9、命门八阵10、腰阳关八阵11、腰俞八阵
(二)河车路
人体气血通过经络的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不停地升降运转。杵针疗法就是用杵针在人体河车路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人体河车路可分为头部河车路。腰背部河车路,胸腹部河车路。各河车路根据所属脏腑和主治不同,又可分为若干段。
1、头部河车路①河车印脑段②河车脑椎段
2、腰背部河车段①河车椎至段②河车阳命段③河车命强段
3、胸腹部河车路①河车天膻段②河车脑阙段③河车阙极段(三)八廓穴
1、服八廓
2、耳八廓
3、鼻八廓
二、杵针工具
一套杵外回件,分别为七曜混元件,五星三台杵、全金刚杵、奎星笔。其结构为针身、针柄、针尖三个部分。
在作杵外治疗时持杵方法有两种即执笔法,直握法
三、杵针操作进的基本手法
(一)点叩法.
行杵时,杵尖向施术部位反复点叩或叩击,如雀啄食,点叩叩击频率快,压力小,触及浅者,刺激就小;点叩叩击频率慢,压力大,触击深者,刺
激就大。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面积小的腧穴用套星笔点叩,面积大的腧穴用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台杵叩击。
(二)升降手法。
行杵时,杵外尖接触施杵腧穴的皮肤上,然后一上一下地上推下退,上推为升,下退为路,推者气血向上,退者气血向下,此法一般用且铜杵或奎星笔操作。
(三)开阖手法
行杵时,杵针尖接触施术腧穴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逐渐贯力达杵针尖,向下行杵,则为开,进杵深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达到使气血向四周分散的目的,随之医者慢慢将杵针向上提,但杵针尖不能离开施术腧穴部位的皮肤,此为阖,能达到血还原的目的,此法一般用金钢杵或奎星笔操作。
行杵针,用杵针的针柄紧贴施术腧穴的皮肤上,从内向外,再从处向内,作太极运转,或作顺时针,逆时针运转,或作左右运转,或作环形运转,临床上根据施术腧穴部位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运转手法。八阵穴多作太极运转手法,河车路多作上下,左右运转手法。
(四)分理手法
行杵时,杵针柄或杵针肖紧贴施术腧穴的皮肤上,作左右分推则为分;上下推退则为理,该法又称分筋理气法,此法一般用于八阵穴和河车路穴位以及其它腧穴面积较大的部位施术。
四、杵针疗法的补泻手术
杵针疗法的补泻手法,以补虚泻实,祛邪扶正,调理气机,平衡阴阳,防病治病为目的,与针刺补泻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氏崇历代针砭之至理,发扬师传之奥妙,颇有临床之心得,概括杵针的经手法如下:
(一)升降补泻法
补法:杵针尖点叩腧穴后,向上推则为辅法,泻法:杵针尖点压腧穴后,向下推动,则为泻。
(二)迎随补泻时,
若作知升降补泻时,腧穴不能确定上下时,可用迎随补泻法。补法:随经络气血循行或河车路气血的循行,太极运行方向行杵者为补法。泻法:泻经络气血循行或河车路气血的循行,太极运行方向行杵时为泻法(三)开阖补泻法。
补法:杵针尖点压在腧穴上,由浅入深,渐进用力,向下行杵,则为补法。
泻法:杵针尖点压在腧穴上,由深渐浅,迅速减力,向上提杵,则为泻法。
也可以用针刺的“烧山火”“透天凉”的补泻手法体现杵针的开阖补泻法。
(四)转重补泻法
补法:凡轻成行杵,则为补法。泻法:凡重深行车,则为泻法。
(五)徐疾补泻法
补法;凡快而轻的手法,则为补法。(一息在5次以上)。
泻法:凡重而慢的手法,则为泻法。(一息在4次以下)。
(六)平补平泻
行杵时轻重,快慢适中或迎随、升降、开阖均匀者,则为平补平泻法。
李氏杵针补泻手法,可以单独用一种补泻手法,也可以几种手法结合运用,如若补之,宜轻而快行杵;若浮之,可重而慢行杵,余如升除、开阖、迎随亦“调气之放,必在阴阳也”(《难经、七月十二难》),经云:“补
泻无过其度”(《灵枢、五禁》)“然久泻之中潜有补济之气;久补之内,寄于泻夺之机,变也,故开中有阖,升中有降,适透他之神杨,若明其理,思过中吴。
五、杵针治疗的时间、高度、角度、轻重、徐疾
杵针治疗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对一些特殊疾病,如慢性痛证、痿证、风湿痹证,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杵针治疗时的高度以杵针器具的材料、病人体质的胖瘦以及施术腧穴的面积大小而定。
行杵的角度有直杵、斜杵、施转杵三种。
杵升时的轻重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度。
杵针疗法行杵时的徐疾应以病人的体质、施术部位及病情虚实而灵活掌握。
徐:一呼一吸行杵4次左右,即1分钟行杵60-80次。
疾:一呼一吸行杵6次左右,即1分钟行杵90-120次。
六、行杵与得气
杵针治疗中,为使患者产生杵针刺激感应而使用的手法,称为行杵,行杵时刺激部位(腧穴)产生的感应,称为得气,或杵针感应。患者出现杵针感应后,除具有与针刺治疗类似的酸、麻、胀、重等针感外,还会出现刺激部位皮肤潮红,局部的温热感觉以及病人特有的全身轻松,舒适,怡悦的感觉。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法较好,得气较慢性,效果较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七、杵针治疗进注意事项
杵针治疗,一般是用杵针工具在经络腧穴的皮肤上进行各种不同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