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3ac7afcf111f18583d05ae5.png)
浅析我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作者:张谦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9年第09期摘要:民歌蕴藏着相当大的宝藏。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
一、民歌的定义及特征(一)民歌的定义民歌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是一切民间歌曲的总合,它包括了山歌、小调、孝歌、童谣、以及一切在风俗及生活中演唱的歌曲。
(二)民歌的特征1、民歌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是劳动人民,他们通过编唱民歌传授知识、表达爱情、诉说哀愁、祈求幸福,同时也以民歌抒发感情,美化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历史。
2、民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的创作是在演唱、流传过程中进行的。
一首民歌经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几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脱胎为新的民歌;有的经历了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
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简明朴素、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积淀着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自然的艺术美。
二、民歌的起源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沧海桑田的历史使中国民歌历尽风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 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
民歌发展历程范文
![民歌发展历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18b85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1.png)
民歌发展历程范文民歌,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是由普通民众自发创作、广泛流传的歌曲。
它通常反映了民间的生活、劳动、情感、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并且以其朴实真实的表达方式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民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民歌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
古代,民歌的形式呈现多样化。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歌唱的方式表达感情、传递信息。
由于这种时期人类的交流方式较为原始,所以民歌主要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
这种形式的民歌以单声部的结构为主,内容多与人们的生活有关,如劳动歌、田园歌、婚礼祝福歌等。
到了古代的文字社会,民歌开始出现文学特征。
在古代中国,’诗经‘是最早的一部民歌集合,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爱情、友情、劳动等方方面面。
而在古代欧洲,‘民歌’则多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内容涉及传说、英雄事迹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音乐的发展,中世纪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吟游诗人’的艺术家,他们通过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既能娱乐人们,又可以传递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因此成为了中世纪欧洲民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中国,元代诗人辛弃疾曾经创作过许多反映人民生活的词曲歌曲,也可以看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
进入现代社会,民歌逐渐与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多种音乐风格同时出现。
一方面,传统的民歌被改编、翻唱,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如摇滚民谣、流行民谣等。
这种形式的民歌主要通过电台、电视等渠道传播,例如美国的鲍勃·迪伦、西蒙与加芬克尔等,促使了民歌的的发展。
另一方面,现代技术如录音、电子合成等,使得创作、表演、传播更加便利,民歌开始与流行音乐结合,形成了新的潮流。
从20世纪起,民歌逐渐成为了一种强调社会意义、反映社会现实的音乐形式。
在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使得民歌重新焕发生机,民歌歌手如约翰·列侬、鲍勃·迪伦等人开始在舞台上演唱关于自由、和平、公正等社会议题的歌曲,成为社会变革的象征。
在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的新民谣开始兴起,这是一种承袭传统民歌精神的音乐风格,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8f1fc01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4.png)
简述民歌的发展历史1.起源:民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和传播,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这些歌曲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
2.形式与内容:民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它的内容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劳动、风景、传说、历史等。
民歌的内容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山歌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以表达情感为主,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而船歌则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内容多与船工的生活有关,具有流畅、优美的特点。
3.传播与演变: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它随着人口的迁徙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演变。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民歌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特色,从而发展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色的民歌。
同时,民歌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如近代以来,民歌逐渐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形成了现代民歌。
4.重要价值:民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族的历史、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其次,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以其简单纯朴、自然真挚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民歌还具有社会教育价值,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传承道德规范、促进人际交往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5.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现代民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歌的特色和精髓,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方式,如摇滚、电子音乐等。
同时,现代民歌还拓展了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如通过网络平台和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民歌文化。
此外,现代民歌还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和创新,如与舞蹈、戏剧等艺术的融合,为民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26c6e4d21eb91a37f0115c46.png)
中国民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始于远古,现于当代,历经数千年的文 化洗礼而生生不息,但究其文化精髓都 是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寻。
民歌的起源说
一.劳动说
二.宗教说 三.语言说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伴随体力 劳动有规律的呼喊和身体动作,创造 了人类最早的音调和舞蹈节奏,唱出 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狩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 和集体劳动的愉快回忆中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 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起的民 歌。
二、宗教说
远古人类对自然力的威力 尚不认知,对于雷鸣、闪 电、狂风、骤雨都视为神 圣不可思议的力量,认为 这都是灵气的表现,所有 用语言可以祈祷神灵,保 佑风调雨顺、免灾获福, 而伴随着祭祀祖先、图腾 崇拜、巫术等活动,民歌•大序》
“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 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意思是说 歌舞的产生是因为要 弥补语言表达感情的 不足。
民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让古 老的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光彩,向世界展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民族 音乐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我们这 节课希望大家了解的一个核心的精神。
民歌背后的故事
![民歌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15a10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f.png)
民歌背后的故事(原创实用版)目录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民歌的内容与特点3.民歌的价值与传承4.民歌背后的故事正文民歌背后的故事一、民歌的起源与发展民歌,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人民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与感悟。
自古以来,民歌一直在我国民间流传,记录着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从原始的劳动号子到现代的校园民谣,民歌在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和特点。
二、民歌的内容与特点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对爱情婚姻的抒发;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民间智慧和创造力。
民歌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北方民歌豪放、高亢,南方民歌委婉、柔美。
这种地域性特点,使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
三、民歌的价值与传承民歌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它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民间的风俗传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民歌背后的故事民歌是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背后往往蕴藏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品质,成为了民歌的精神内核。
例如,《茉莉花》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忠诚的动人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追求;《小白菜》则通过一个悲剧性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总之,民歌背后的故事不仅丰富了民歌的内涵,更让人们在欣赏民歌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民间智慧和生活的真实魅力。
民歌的名词解释
![民歌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a9b6d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7.png)
民歌的名词解释民歌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存在。
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以其朴实自然、质朴真挚的风格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民歌这个名词的解释并不仅仅是指一种具体的音乐形式,它还代表着一种民族的认同、历史的传承和群体的凝聚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民歌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并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博大精深的概念。
一、民歌的起源民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歌唱来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感激和祝福,这些歌曲往往伴随着舞蹈和乐器的演奏,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民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特定题材和形式的音乐,它不仅仅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了传递历史、反映社会现象和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
二、民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民歌可以被分类为传统民歌、现代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多个类别。
传统民歌是指那些源于民间传统、代代相传的歌曲,这些歌曲常常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习俗紧密相关,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智慧。
现代民歌则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创作、演唱的歌曲,它们旨在表达当代人民的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而少数民族民歌则是指那些属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歌曲,其风格和形式往往比传统民歌更加独特多样,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独特价值观和文化特色。
三、民歌的特点民歌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音乐艺术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首先,民歌通常用简单朴实的音乐形式和词句来表达情感。
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现代民歌,都以其鲜明的旋律和情感真挚的歌词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其次,民歌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较高的参与度。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还是社会集会中,人们总是喜欢用歌声来烘托气氛和表达共情。
此外,民歌也常常反映着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四、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民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民歌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形态,在不同的地区和社区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民歌体裁有哪些
![民歌体裁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e9cafa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d.png)
民歌体裁有哪些民歌体裁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悠久的传统。
中国民歌体裁奇特而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民俗气息,以及与众不同的叙事特点,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简要介绍民歌体裁的内涵及其起源,并对几种典型的民歌体裁进行论述。
一、民歌体裁的内涵民歌体裁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体裁可以涵盖多样的元素,其中包括了传统的传说故事、民歌、儿童歌谣、谚语、传说等等。
这些体裁表达了民间文学对民族生活、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等等的反映,也表达了民族传统的文化概念,如家庭、家乡、宗教、道德等等。
通常,民歌体裁的语言比较传统而简洁,其叙述的方式也比较鲜明、节奏性强,有时还会使用一些夸张的成语和俚语,让读者有更强烈的感受。
二、民歌体裁的起源中国民歌体裁源远流长,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民歌体裁的发展与中国民俗文化、民歌传统、古老诗词文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民歌体裁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下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发展的结果。
它反映了多元文化,弥合了传统文学与民间传说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典型的民歌体裁1、《道变》。
《道变》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典型的民歌体裁之一,一般以“变”字为开头,以一种节奏性强的叙事形式,简洁、精辟地叙述几句话,内容涵盖千家万户的生活百态,是民间文学凝聚民众习俗和思想的重要形式。
2、《长歌行》。
《长歌行》也称《长篇叙事》,是中国民歌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长度可以超过一百首歌曲,记载了一些古老故事,以及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源自古代帝王政治的故事、社会结构的变迁、恋爱之恋故事等等,具有很强的民俗意味。
3、《六礼诗》。
《六礼诗》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诗体,它源自古代文学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也被民歌体裁所改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突出了潇洒、大气、诙谐、典雅的风格,在未来的研究中,它有着与其他民歌体裁不同的独特价值。
民歌背后的故事
![民歌背后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d27c60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0.png)
民歌背后的故事
摘要:
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2.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3.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4.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民歌背后的故事:
1.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民间流传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缩影。
民歌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民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从原始的口头传承到后来的书面记录,民歌在各个时期都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2.民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受到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民歌表现出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风格。
同时,民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3.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得以传承和发扬。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民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
境。
为了使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必要对民歌进行创新,将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发掘民歌的新魅力。
4.民歌的价值与意义
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它传递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民歌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民歌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总之,民歌背后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
![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https://img.taocdn.com/s3/m/d4e180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5.png)
简述民歌的发展和体裁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并广泛传唱的艺术形式。
随着历史的演变,民歌不断发展和丰富,形成了众多的体裁和风格。
民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歌就已经有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从《诗经》中的“风”,到汉代的“乐府”,再到唐代的“曲子词”,民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古代民歌大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下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不断吸收各种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多种体裁。
其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是最为常见的几种体裁。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鼓舞士气而唱的歌,其节奏感强烈,旋律激昂有力。
山歌则是在山野间自由抒发情感时所唱的歌曲,其曲调高亢、悠扬,常常带有即兴性。
小调则是在日常生活中传唱的歌曲,其旋律流畅、结构规整,易于记忆和传唱。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体裁外,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形式,如广东的客家山歌、陕北的信天游等。
这些地方民歌在曲调、节奏、歌词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现代民歌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如西洋音乐、流行音乐等。
这使得现代民歌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许多传统民歌的传唱和表演受到限制,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和了解不足。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民歌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民众对民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应当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创新,让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体裁多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推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5392b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f.png)
浅谈中国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与传承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文化的珍贵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来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具有浓厚的历史痕迹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概念起源和传承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民歌进行浅谈。
一、概念起源传统民歌的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民间的歌唱文化。
民歌是指由民间创作、传唱并代代相传的歌曲形式,它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流传和影响。
在古代,民歌通常用于表达人民的心声、宣泄情感和传递信息。
这些歌曲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寓意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
传统民歌的概念与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歌创作有所不同。
民歌通常采用民间语言,以易于传唱和理解为特点,表达了庶民百姓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
而诗歌则是由文人雅士用古典文学语言创作的,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思想与审美情趣。
二、传承与演变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与历史、地理、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传统民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和包容。
1. 地域传统民歌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传统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北方的山歌、苏北的弄腔、西南地区的花岗岩山谣等都是地域传统民歌的代表。
这些歌曲通过独特的调式和歌词,展示了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风情、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
2. 民族传统民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民歌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藏族的古格舞曲、哈尼族的花鼓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传统民歌,它们以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律动感吸引人们的注意。
3. 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在中国古代,民歌往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
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通过族群集体的方式传承和保护传统民歌,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民歌也逐渐以书面记录和音频视频的形式保存和传播,更方便广大人民进行学习和欣赏。
总结: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人们生活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发展变迁,还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f665b3ac69dc5022aaea00be.png)
一、填空1.民歌的起源: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
2.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4.《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诗集。
5.汉魏六朝以乐府诗歌闻名。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6.隋唐民歌继承前朝民歌,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已有农村民歌与市镇民歌之别。
7.“曲子”又名“曲子词”,“曲子”开创了填词之风。
8.宋元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
继承“唐”的曲子,宋元市镇中已有小曲流行。
9.劳动号子的种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10.《催咚催》是湖北省潜江县的打麦号子。
11.农事号子是协作性和节奏性较强的农业劳动中唱的民歌。
主要有车水号子,打粮号子等,农事号子的劳动强度比搬运号子,工程号子等较轻。
一般具有节奏鲜明,曲调优美悦耳的特点。
《车水号子》是海宁农事号子。
12.小调的种类①由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②地方性小调;③歌舞性小调。
13.山歌的种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
15. 55个少数民族中,其中18个民族有文字。
16. 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
17. 语言学家按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亲疏程度将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
二、简答或解词或者论述1.民歌的价值:①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他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人文研究价值。
)②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61456310661ed9ad51f3a1.png)
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紧密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国风》中的民歌,大部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实质,表达了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思想和斗争精神,如《伐檀》,它以辛辣的语言,讽刺和诅咒了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在《硕鼠》中,更把剥削阶级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刻画出劳动人民对奴隶主的切齿痛恨和关于“乐土”“乐园”的向往。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民歌差不多十分繁荣。
战国后期,诗人屈原等人,对楚国民歌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依照楚国民歌曲调创作新词,称为《楚辞》。
《楚辞》中的许多作品,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热烈而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立了一个音乐治理机构乐府,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入乐的歌谣,被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这些乐府民歌,多以描写民间疾苦为要紧内容,直截了当道出了人民的爱憎,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这一时期的民歌在形式上已进展成为长短句和五言、七言体,并开始加进了乐器伴奏。
《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歌曲的产生,同时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民歌在不断进展和日臻成熟。
唐代民歌的创作也相当繁盛。
李隆基登位,杨玉环得宠,建立了杨家的裙带关系,她的姊妹都被封为夫人,气焰之盛竟至“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的地步,谣曰:“从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因为“男不封侯女做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这未必代表老百姓内心的向往,只是一种对皇家的讽刺而已。
到了南宋,民间产生的讽刺性歌谣就更多了。
南宋的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有民歌讽刺道:“假设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假设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
乐府民歌知识点
![乐府民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7659974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a.png)
乐府民歌知识点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
乐府民歌以歌颂自然、描绘生活、抒发情感为主题,以其朴素自然、饶有情趣的表达方式而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逐步介绍乐府民歌的起源、特点和发展。
1.乐府民歌的起源乐府民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汉代时被设立的乐府部门负责编纂和训练歌舞。
乐府的职责是记录宫廷和民间的歌曲,保留和传承它们的艺术价值。
乐府的歌曲通常是由官府选调的文人和音乐家创作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融入了民间的艺术表达方式。
2.乐府民歌的特点乐府民歌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歌词简单明了:乐府民歌的歌词通常非常简单,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曲调优美动人:乐府民歌的曲调旋律通常优美动人,旋律流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表达真实感情:乐府民歌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常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能够让人们感同身受。
3.乐府民歌的发展乐府民歌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乐坛的主流音乐形式。
唐代的乐府民歌主要通过民间歌手的传唱流传开来,由于其简单易学的特点,乐府民歌成为了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唐代的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关于爱情、自然、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歌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府民歌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音乐形式。
然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府民歌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在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家将乐府民歌的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中,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
总结: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朴素自然、饶有情趣的表达方式而深受人们喜爱。
乐府民歌起源于宫廷音乐,通过乐府部门的编纂和传承,逐渐融入民间艺术中。
其特点包括歌词简单明了、曲调优美动人以及表达真实感情。
乐府民歌在唐代达到巅峰,成为乐坛主流音乐形式,而在现代,乐府民歌的影响力依然存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415bddf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7.png)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民歌是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一种音乐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变革,其类型、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和演变。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民歌的流变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同时也能反映出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民歌多是反映农神、狩猎和祭祀等方面的音乐,这些歌曲又以山歌、野歌、水歌为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歌也逐渐与生活相融合,在表现手法和内容方面有了更大的多样性。
唐代的《琵琶行》、宋代的《念奴娇》等文学作品便有很强的民歌色彩,成为了中国民歌发展的里程碑。
近代以来,中国民歌经历了更大的变革,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流行曲和摇滚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时期,民歌除了表现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外,还开始注重人生思考、生活体验和情感表现,展现出更为多元化的面貌。
毛泽东时代,民歌成为了宣传革命、鼓舞士气的重要工具,大量的红色歌曲应运而生,如《东方红》、《可爱的中国》、《走进新时代》等,它们是中国民歌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歌风格更加多元化,涌现出大量的新生代歌手,包括杨洪基、郑钧、刘欢、宋祖英、童丽等,他们的音乐和表现手法更为时尚和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
与此同时,地方特色民歌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像云南的迪庆草原歌、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威海山歌等等,这些歌曲以各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民俗为主题,传递出深厚的地方文化。
近年来,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音乐产业的不断升级,民歌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包括流行歌曲、慢摇、嘻哈等等,同时也推动了新生代歌手的涌现。
中国民歌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也代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和时尚化。
总之,中国民歌的流变史上,不仅记录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多元性。
民歌以其朴实、淳朴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历史的荣辱、人类的喜悦和悲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乐府民歌知识点总结
![乐府民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858c7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d.png)
乐府民歌知识点总结一、乐府民歌的起源与发展乐府民歌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民歌、宴乐和宫廷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
它的发展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南北朝,持续至唐代。
唐代是乐府民歌的鼎盛时期,当时诗人们纷纷参与创作乐府民歌,使其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乐府民歌不仅受到了汉乐、西域乐和胡乐的影响,还吸收了民间音乐、节庆音乐和宴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的题材广泛,包括爱情、离别、乡愁、婚姻、悲欢、农事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同时,乐府民歌的音乐形式多样,有乐府乐曲和乐府歌辞两大类,其中乐府乐曲包括翩翩舞曲和格调曲,乐府歌辞则包括引经据典、长短句、吟诵曲等形式。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乐府民歌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乐府民歌中,音乐和诗歌相得益彰,互相补充,构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
在音乐方面,乐府民歌的曲调优美,旋律流畅,节奏轻快,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
在诗歌方面,乐府民歌的语言朴实、简洁,行文流畅,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由于乐府民歌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的文艺形式,因此演唱艺术是其最主要特征。
在古代,乐府民歌多由宫廷歌手和艺人演唱,他们通过婉转动听的歌声,将诗歌的真情实感传达给听众,赢得了人们的欢心与赞誉。
同时,乐府民歌的演唱艺术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如吐字清晰、声音婉转、抑扬顿挫,使得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乐府民歌的文学价值乐府民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乐府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其次,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他们的诗作中不乏乐府民歌的风格和格调。
此外,乐府民歌还对后世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f979966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1.png)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中国各地民众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经历了流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原生态民歌到现代民歌,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流变历程进行浅析,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演变。
中国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最早的民歌是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中诞生的,它们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活动。
这些古老的民歌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流传,曲调简单、直白,歌词真挚淳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原生态的民歌,多以古老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为载体,贯穿于古代各地的农耕生活之中,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中国民歌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民歌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其中最有名的是士兵们在战场上唱的军歌。
这些军歌以悲壮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表达了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苦。
它们是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一种文化表现,成为了士兵们鼓舞斗志、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
除了军歌之外,还有一些流行的古代民歌,如《江河水》、《梦醒时分》等,它们多以江河湖海为题材,描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怀念。
到了现代社会,中国民歌又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民歌开始吸收了更多的外来元素,音乐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旋律和编曲技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歌词的内容也开始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和战争题材外,还有描写爱情、友情、家乡等各种情感的民歌。
这些新的民歌展现了中国民众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传统文化不断淡出的过程中,现代音乐市场对流行音乐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使得一些传统民歌面临流失和淘汰的危险。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2957c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9.png)
中国民歌自古以来,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声和欢乐,也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数千年来,中国民歌经历了百般变迁,承载着浓浓的民族特色,被誉为“革命联唱的号角”和“共同建设的象征”。
中国民间歌曲起源于先秦,早在先秦时期−−汉朝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就写有古典歌曲的记载,有的被认为是当春江花月夜的原始狂欢民歌,有的被认为是献辞歌念古的歌曲。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老的中国歌曲不断发展出更多不同类型的歌曲,如戏曲、寓言、节日歌曲、游园会歌曲,等等。
中国民歌在变异形成之后,被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处,成为中国山区、沿海地带以及各个少数民族老百姓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传统节庆文化。
其中,民歌最被大众喜爱的题材就是“婚礼和喜事”类。
有诗人的婚礼歌谣、婚嫁歌谣,供新郎新娘唱供婚礼仪式;有乡间采茶歌、采摘歌、采果歌,正是这些歌曲感受着百姓的勤劳和欢乐;有田园抚牧歌、抚山歌,把良辰美景述说得如诗如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文化普及到民家四方;此外还有更多类型,如歌咏英雄、品评贤达等等,皆蕴含深厚意义。
中国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既传播民族特色,也在不断探索自我地生发出不同的风格和声音。
其历史渊源由古而今,百姓朝夕相传,在这久远的古老路子上响起思想的动静,那些优美的旋律也压塌了浩浩千里中的民众唱歌活动,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愉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民歌又迎来了新的变革。
受社会现实影响,民歌新闻、新歌新词和新表演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面前,人们不禁佩服于中国民歌在新形势下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民歌也吸纳了国际新兴文化,混合着全世界的舞蹈、音乐和舞蹈,融合更多的国际元素,形成了新的中国传统民歌文化形式。
现代化演奏形式丰富了歌曲内容,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和谐;多媒体的话语也大大拓宽了歌曲的传播格局,加深了歌曲的影响力;把民歌生动地表现出来,把它抒发自身文化内涵,以更广阔的视野及更饱满的情感展现在普罗大众之上——这就是中国民歌今日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04d49a6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e.png)
浅析中国民歌流变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歌也在不断地流变和演变,从最初的以口头传承为主到现在的多种传播途径,中国民歌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简要浅析一下中国民歌的流变。
一、口头传承时期中国民歌起源于千百年前,最初是以口头传承的方式进行传唱,因此在这个时期,民歌的传播范围有限,大多局限于当地的某一个小范围。
这也造成了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地域的民歌在旋律、歌词和演唱方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特色,这也是中国民歌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录音时代的到来20世纪初,随着音乐录音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国民歌得以被记录下来并得以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中国民歌的传播范围得以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地方范围,而是可以被更广泛的群众聆听。
这也使得民歌的传唱更加便利和方便,也为后来的流变奠定了基础。
三、文艺复兴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时期,中国民歌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仅在音乐创作方面得到了提升,也在演唱和演出方面有了更多的呈现。
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旋律和歌词上也加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
四、舞台表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而民歌也逐渐走上了更加广大的舞台。
从最初的在农村和乡村进行的传统演唱,到后来的走上城市舞台,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民歌在这一时期也与更多的音乐类型进行了融合,创作出了更多新潮的作品。
五、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民歌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中国民歌得以传遍全国,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轻松地接触到民歌音乐。
新媒体时代也为更多的音乐人和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交流平台,使得中国民歌在这一时期得以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
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
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
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
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
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
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
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
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
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都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
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
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
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
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
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