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2.城市首位律: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即首位度,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一种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做首位分布,符合首位分布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那就是城市首位律。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6.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叫做空间相互作用。
这种空间相互作用,把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
世界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如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法国的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平达90%。
虽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却集中了美国人口的20%左右,它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4.我国城市地理学的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6.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7.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农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8.功能地域: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就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的范围。
9.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10.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11.戈特曼认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分析)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阿姆斯特丹、鲁尔、法国北部)、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英格兰大都市带(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
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
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叶浩;濮励杰;张鹏【摘要】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运用最近邻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定量分析了1985-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1985-2010年间,中国城市的整体分布主要呈集聚型,其集聚程度有着逐渐增强的趋势.不同规模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存在很大差异.集聚强度随着城市规模的变大而降低,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互斥作用不断加强.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由均匀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相对降低.从局部区域上城市的空间集聚或空间关联性质来看,其集聚特征的反差十分鲜明.东部地带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都较为发达,形成了高水平均衡模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城市分布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空间极化特征.【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5页(P41-45)【关键词】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最近邻分析;局部Moran's I;中国【作者】叶浩;濮励杰;张鹏【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南京210093;广东商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510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0 引言城市体系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各种规模、各种类型城市的分布结构的有机整体,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体系的演变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1-2]。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分析城市体系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向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市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依据城市人口规模、GDP及建成区面积等指标对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3-5]。
具体到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与模式研究中,主要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空间分布重心等方面进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6-7]。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思考:
1、北京与巴黎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各有什 么特色? 2、北京老城区的空间形态具有什么特点? 3、北京与巴黎老城区景观特色差异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枢 纽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 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如两条或多条铁路干线交会处、 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 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 或比较大的边境口岸,都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镇 5、在大型或特大型矿产资源分布区,常随着采矿业的饿 发展而形成矿业城镇
秦皇岛
•·
•· 主要铁 影响范 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类型 路 围
上 长江入 河港、京沪铁 长江流 经济腹地最为广阔、交通四通 海 海口处、海港 路、沪 域和沿 八达,对内、对外联系便利; 临东海 杭铁路 海地区 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 业城市、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 枢纽,极大促进城市发展 秦 临渤海 皇 岛 武 长江及 汉 其最大 支流汉 水交汇 处 海港 京哈铁 华北北 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港口 路、大 部地区 贸易促进城市发展 秦铁路
材料二
北京曾经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 造的,城市由三套城墙组成。中心为代表封建统治者---皇帝居住 的紫禁城,它外面是皇城,居住着内府官员及贵族,外城为一般 市民居住,形成一系列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古老的南北中轴线 长达8000米,由城门、干道、体型大小不同的广场、建筑群、制 高点等组成,突出了封建皇权的中心----宫殿建筑群。沿线坐落的 古代京城主体建筑。皇宫(紫禁城)又称故宫,位于城市的中心, 与主城区形成城套城的空间格局。明清北京城的所有用地功能区 都围绕着紫禁城和中轴线对称分布,这充分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 上。这种布局形式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规划思想和建筑礼制,这种 格局对城市的道路系统影响明显,所以,北京老城区的道路形成 典型的方正棋盘格局。 与北京相比,法国的巴黎却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 堂梁柱和圆顶形建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 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 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城市地理学08
完善和深化,并被用于实践。
克里斯搭勒所建立的理论和使用的方法,为后 来五六十年代人文地理学的数量运动打下了 基础。
6
华东师范大学
严重敏教授将该理论翻译成中文,引进中国。
7
华东师范大学
她的硕士研究 生于洪俊、宁 越敏写了中国 第一本城市地 理学的书籍 《城市地理学 概论》
是城市、城镇。
2. 中 心 货 物 与 服 务 ( 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 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如理发、饮食、医疗
11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3.中心地等级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 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 服务。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假设条件:
均质平原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
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
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 因素就是距离;
26
三、理论假设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 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 如油盐,肥皂等杂货(A),其空 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即其需 求量将随距中心的距南增大而 快速下降,其原因是售价低, 购买频率高,为购买此类商品 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或运费占 售价比重高,因而其需求门槛 一 般 较 低 (A') , 最 大 销 售 距 离 较短(A'')。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
中心性Centrality) :是城市对外服务的相对重要性 结节性(Nodality):城市总体上的重要性 克里斯泰勒用电话指数来度量中心性(用中心地的实际电话数减中心地 的预期电话数为中心性指数,分成9级) Z = Tz –Ez (Tg /Eg) Tg /Eg——德国南部的人均电话数 Ez——城市的人口 Tz——城市的电话数 Z ——城市的电话指数
17
4)在交通原则下(K=4) 运输效率最高
•
6个低级中心地在它高一级中心地 市场区的边上; 低级中心的市场区分属2个高一级 中心地的市场区; 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低一级 中心地市场区的4倍; 低级中心地可以到周围2个高一级 中心地接受服务;
•
•
•
18
3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
•
•
业数与中心地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指数曲线关系: P = a*bn a、b为回归系数 当店数n等于1时,P 就是该职能的门槛值。
5
以店数为纵轴,以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为横轴,可以拟合出一条曲线。 6
1
中心地理论的若干概念
表 69 若干职能的门槛人口规模比较 门槛人口规模 1.美国华盛顿州 2.新西兰康特伯里 加油站 196 261 医生 380 491 理发 386 668 保险 409 250 牙医 426 1016 汽车旅馆 430 954 五金店 431 414 汽车修理店 435 293 美容师 480 1126 律师 528 830 服装店 590 388 银行 610 759 农业机械 650 431 花商 729 1280 干洗商 754 781 珠宝店 827 926 旅馆 846 356 体育用品 928 797 殡仪员 1214 1137 照相 1243 1156 公共会计师 1300 671 中心职能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03
空间扩散(Spatial Diffusion)
空间扩散是和空间相互作用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概念。区别在于空间扩散导致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转换,这与在一个现存结构中维持日常功能所必需的相互作用不同。 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于1953 年在其论文“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中首次提出空间扩散的问题。但直到1959—1960 年间,哈格斯特朗执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后,空间扩散研究才逐步盛行,并被誉为本世纪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贡献之一。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如产品、原材料在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邮件和包裹的输送及人口的移动等等。 传导: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 辐射: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1
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
2
信息的流动。
3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相互作用的进行,需要借助于各种媒介,其中交通通讯设施是主要的手段。
01.
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水路、管道等,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工具;
02.
电话、电报、传真、卫星通讯等,是城市对外通讯联系的手段。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1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relocation—type diffusion) 典型的例子就使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就建成区的向外扩张而言,是扩张型扩散;而就人口的重新分布而言,具有重新区位扩散的特点。 对人文现象扩散的时间变现来看,在扩散的初始阶段,接收者的比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经过若干时间后,阻碍新事物的各种障碍被消除,接收者的比率急剧增加;随着接收者的比率趋于饱和,曲线再呈缓慢上升趋势。
论簇群式城市分布的空间架构
14 中国城市经济
专家视角
克 里 斯 塔 勒 对 城 市 空 间 分 布 提 出 了“ 中 心 区 位 理 论 ”(见图示b),认为六边形的城市空间分布更能适合中心 城市和周边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成专业化服务与分工关系。 克里斯塔勒认为,较低等级的城市应距大城市 7 公里,大城 市的人口应是小城市 的 3 倍面积和 3 倍人 口,即 K = 3 的等级分 布模式,保证大城市 的人口与服务设施成 3、9、27……的几何 增长数量增加,为大 中小城市之间结成 “等级性”空间分布架 构作出了经典的说 明。但克氏的理论过 于平面化和均衡化, 没有考虑制造业选址、交通干线、社区服务设施等因素对城 市选址的影响,其等级规模原则过于理想化了。
英国经济学家罗伯逊 提出了环形和扇形混合组 成的城市空间分布结构。 罗伯逊注意到 20 世纪后半叶 由于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的 增加,商业设施和人口聚居 点向市中心外围扩展,尤其 是低收入家庭更多地选择市 郊外扇形地区,使得城市周
边地区的小城市迅速地发展起来。在罗伯逊的混合模型中 (见图 d),城市土地资源分为公共用途和私人用途,这两
类房产按新旧程度呈环 形模式展开,或按不同 的收入阶层呈扇形展 开,周边五个小圆圈则 是卫星城镇。这个模型 已经接近我们所要分析 的“簇群式”城市的空 间分布模式。
为了具体说明城市 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 除了借鉴上述学者的观 点之外,还应注意到城 市之间相互联系的条 件。不同等级、不同性 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所以能够结成“簇群式”联系,是由 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区位、城市结构以及城市化发展 的阶段所决定的。
第二,城市空间分布架构的不均等,并且采取“簇群式” 空间分布的模式,这是由经济区位的差异而产生的。古典经 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曾经对经济区位的决定作用进行了最 早的研究,认为空间距离和土地生产力是级差地租的决定 因素;阿朗索则提出了竞价地租与不同土地用途的关系,说 明了城市周围空间如何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的问题;对于 城市选址所牵涉的资源最优配置,则有韦伯的最低成本法、 艾萨尔德和格林赫特的利润最大化方法。韦伯认为,交通运 输的成本、劳动力的成本和集聚与扩散的经济性对城市选 址起着很大影响,如果某一位置集聚的经济性超过了其他 位置所具有的交通运输和劳动力成本的经济性,城市就会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基本特征
主城区与工业区分 离,由交通线相连 建成区呈多个团块状, 相对独立,就近生产生 活,交通线相连
形成原因
河流、地形、资源等自 然条件或行政手段规划 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受河流、地形的阻 隔、或受规划等人 为因素的影响
分散成组形态
武 汉
城镇组群形态
嘉定
青浦
主体部分
闵行 南汇
松江
金山 奉贤
城镇组群形态
城镇组群形态
分散形态
一城一区 布局形态 分散成组 布局形态 城镇组群 布局形态
基本特征
主城区与工业区分 离,由交通线相连 建成区呈多个团块状, 相对独立,就近生产生 活,交通线相连 卫星城和小城镇簇 拥在主城区周围
形成原因
河流、地形、资源等自 然条件或行政手段规划 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受河流、地形的阻 隔、或受规划等人 为因素的影响 主城区的城市经 济发展、环境问 题和人为规划等
如:南京 城市历史悠久, 规模大,发展快。
一城一区形态
分散成组形态
分析城市布局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原因。
城镇组群形态
串珠状形态
一城一区形态
兰州
分散形态
一城一区 布局形态
基本特征
主城区与工业区分 离,由交通线相连
形成原因
河流、地形、资源等自 然条件或行政手段规划 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分散成组形态
分散形态
1、“疯狂克隆”对城市的景观特色有什么影响? 2、“疯狂克隆”是城市建设的方向吗?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城市 上海 主要水 港口 主要铁 体 类型 路 长江入 河港 京沪 海港 沪杭 海口 影响范 围 长江 流域 作用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2)潜力模式
根据引力模式,我们能计算一对城市间预 期的相互作用量。如果我们计算一个城市 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 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 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求和,就可以 得到。
四、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采取空间扩散方式的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 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 散到接受者中。
2)中心地理论的出现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 成。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 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 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 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 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
瑞典的城市规划(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50年代,美、英等国学者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的中心地体系作了大量的验证。60年 代起,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中
K值
固定(K=3,4,7) 非固定、K=3、4、7、9……
二、市场网 在需求圆锥体的基础上,廖士进一步阐述了市场
去由圆形转为六边形的过程。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六边形具有最接近于圆的优点,也具有比三角形和正 方形等其他多边型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因此需求可
达到最大化。
廖士体系比起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更
为一般的中心地体系。廖士的体系中克里 斯泰勒的3种形式(K=3、4、7)仅是其中 的特例。廖士通过不断改变六边形的方向 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K=3、4、 7、9、12、13、16、19… …)。
空间扩散理论是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于1953 年提出的。空间扩散研究被益为本世纪人 文地理学研究中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元生点向外作空 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 们叫做传染扩散。
城市规模和城市域区分布
在世界城市网E络va联l接ua度t方io面n,o中n国ly香. 港、北京、上海和台 ted with As北要p四节os个点e城。.S市其l已 中id跻,e身香s世港fo界和r城北.市京N前跻E列身T,全3成球.5为62世C4个界lie城城n市市t中网P的络r前o的f十重ile, 5.2
6
一、城市规模
二、以主建成区面积和建筑体量来衡量城市 的规模大小(不主要考虑人口和经济发展水
平)。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1.s超po大s城e市.S:li大d于es40f0o平r 方.N公E里T 3.5 Client Profile 5.2
C2o.p特y大ri城gh市t(2省0会04城-市20)1:12A00s~po4s00e平P方t公y 里Ltd.
Co方大p公杭y里州ri;连g片h区t 2域0(0含4萧-2山0机1场1、A绍s兴p等o)s:e8P34t平y方L公td里.
苏州: 主建成区:222平方公里
青岛: 主城区:180平方公里 含即墨不含黄岛的主体连片区:540平方公里
10
一、城市规模
三、信息流和世界城市网络决定的城市规模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12
一、城市规模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
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城市直接的空间关联主 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 的方法 。
R=r /r 唧 。
( 1 )
式 中: r 。 为最近邻点平均距离 的观测值 ; r e 。为由理想 的随机分布模式决定 的最近邻点平均距离的期望值 。 在 显著性水平为 0 . 0 5的概率下 , 统计显著性检验可通过计
基金项 目i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项 目( 4 0 8 7 1 2 5 5) ; 广 东省 高等院 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 2 0 1 2 Z G XM一 0 0 0 9 )
联 性质来看 , 其 集聚特征 的反 差十分鲜明。东部地 带不同规模 等级城 市都较 为发达 , 形成 了高水平均衡模 式。没有
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城 市主要集 中分布在 中部地 区。西部地 区城 市分布表现 出较为强烈的空 间极化特征。 关 键 词 :城市体 系; 空间分布 ; 最近邻分析 ; 局部 Mo r a n ’ s J; 中国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2 3 6 3 ( 2 0 1 3 ) 0 2 — 0 0 4 1 — 0 5 中图分类号 :F 2 9 0
( 1 . 广东商学 院 资源与环境学 院 , 广州 5 1 0 3 2 0 ; 2 . 南京大学 地理 与海洋学 院 , 南京 2 1 0 0 9 3 ) 摘 要 :采用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数据 , 运 用最近霹 与空间 自相 关分析 , 定量分析 了 1 9 8 5 -2 0 1 0年 中国城市体 系的 空间分布格局的 时空特征与演 变规律。结果表明 : 在 1 9 8 5 -2 0 1 0年 间, 中国城 市的整体 分布主要 呈集聚 型, 其 集聚
然而 , 国内已有 的研究更多集 中在对 城市空间集 聚 强度与形式的静态分析上 , 在对城市体系 的空间分布进 行研究时 , 往 往把 不 同规 模 的城市 抽象 为一个 均质 的 点, 这种假设对于由不 同规模 的城市组成 的城市体系而 言, 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鉴 于此 , 本研究 采用全 国县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3、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5、中心商务区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2、简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简述中心地理论。
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和首位度2、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3、中心商务区4、城镇体系5、生长极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1、简述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及前景。
2、简述中心地理论。
3、简述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25分)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5、中心商务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
二、问答题(每题25分,共75分)1、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 二、生长极理论
• 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1950年
• 该理论以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旳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多种传 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旳影响,这些 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汇集意义旳生长极。
• 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一定地域范围内旳城市群 (图8-2)
图8-2 城市体系旳等级划分
• 2、城市吸引区边界旳拟定
• 格林,五项指标:铁路通勤人员旳流动 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 公司、银行负责人旳办公地点
• 分别测量了纽约和波士顿之间旳平均边
界
Ta
P db
•
赖利()
T
b
“零aPb 售引da力规律”
• 公式: = ( )2 • 其中: • Ta 为从中间地带被吸引到a 城市旳贸
• 三、对中心地理论旳评价
• 由克里斯塔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旳中 心地学说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 旳发展起了巨大旳推动作用。
• 以假设条件为基础,经过逻辑演绎建立 旳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 运用方法上旳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 间分析”学派旳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 城市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 法应用旳热潮。
中心地提供旳职能都有一定旳服务范围 中心性 ( centrality ) 与中心地等级 根据中心地所执行职能旳数量,也就能够把中心 地划提成高下不同旳等级①中心地等级越高,它 提供旳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 ②高级旳中 心地不但有低档中心地所具有旳职能,而且具有 低档中心地所没有旳较高级旳职能 ③中心地旳级 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旳服务 范围也就越大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而形成的一种城市等级规模形式。
2、城市首位律:3、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示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6、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0、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11、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2、生长极理论:生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Boudeville)、汉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仅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第五节核心边缘
• 供给和需求这两个恶性循环之所以会形成,是由 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过低,人均收入过低是因 为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 过低,低收入使一国贫穷,低收入和贫困无法创 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 资和资本形成,从而又导致该国的低收入和持久 贫穷。 • 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 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 种必须的方法。
二、生长极理论
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 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 Boudeville)、汉 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 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 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 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根据普劳克斯的观点,生长极是否存在决定于有无发 动型工业。一组发动型工业聚集在地理空间上的某一地 区,该地区透过极化(Polarization)和扩散(Spread) 过程,形成生长极,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和快速的经 济发展(规模经济 +集聚效益 ) 。
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城市经济影响区: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城市经济区或经济影响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经验分析法, 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要素流的实际 调查、综合分析加以确定。如顾朝林运用人流、物质流、 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对济南城市经济影响区进行了 界定, 周一星采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货运流、人口 迁移流、空间信息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区进 行了划分。
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入相关 统计值进行推算。
城市地理学-第8章
(5)潜力模式
■应用引力模式分别求出某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包
括它自己)的相互作用量,再求和,就可以得到该
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影响潜力(相互作用可能性的
强度):
n
I ij
j 1
n
j 1
Pi Pj Dibj
Pi Pi Dibi
■如采用城市人口作为质量单位,计算出的潜力称为
人口潜力。如果对城市系统内每个城市分别计算出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 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开创了 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克里斯塔勒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启发 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 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廖什几乎同时但又完全独立地发现了和克氏内容相似的 中心地系统。他的著作《经济的空间分布》发表在19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实际情况更复杂,各功能的吸引范围不同,在纽约与波士顿之间
存在着一条中间分界带。在中间分界带内,纽约(或波士顿)某些
功能的影响更强些,而某些功能的影响更弱些。
2)康弗斯的“断裂点”(breaking point)法
其潜力,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画出潜力等值线。
请根据上图总结美国当时的城市体系人口影响力空间分布规律。
四、空间扩散
1、空间扩散的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 和重新区位扩散。 (1)传染扩散: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 的、连续的扩散过程; ■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类似; ■扩散随距离增大逐渐被削弱。
(4)引力模式
■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表示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性指数
中心地电话数
Z
Tz Ez
Tg Eg
德国南部全区电 话数
全区人口
中心地人口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5.服务范围和需求门槛:
•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 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
• 范围的上限:r—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 • 范围的下限:r’——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
PA
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和B两个城 市间的距离;Pb为较小城市B城的人口;Pa为较大城 市A城的人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3.相互作用模式:
(1)引力模式
一般形式如下: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 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j为ij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
合起来,形成城市等级体系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 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 (1)格林的方法 • 格林(H.L.Green)曾探讨了纽约与波士顿在新英格 兰南部的相互影响。他根据五项指标: ①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 ②需求门槛、销售距离、利润之间的关系
• 收入曲线随销售距离的增大,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上升,最 后因西方经济学中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而下降。
• 成本曲线随销售距离的增大,先是下降,后缓慢上升,最后 因空间阻力和运费增加而迅速上升。
• ③不同商品、服务的需求门槛、销售距离的关系
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门槛和最大销售范围是不同的。 等级较低的商品,需求量大,其空间需求曲线一般较陡,最大 销售距离较短(A'')。 等级较高的商品,售价高,购买频率低,运费占售价比重低, 因而需求门槛高,最大销售距离长,其空间需求曲线一般较平缓。
• 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 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相互作用的分类
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传导:是指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
表现为货币流。 辐射: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
等。
地的最短距离。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
• ①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a.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 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
b.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 好能得到利润。
c.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 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 利润
新英格兰南 部的结节地 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6 点,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 (2)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赖利根据牛顿力学中万有引力的理论,提出了“零售 引力规律”,其公式为:
Ta Pa ( db )2 TB Pb da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三、空间扩散
• 1 空间扩散的基本概念 •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 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有:
①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 多。
②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 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 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
③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 的服务范围也就趣大。
•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 • 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 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理发、饮食、医疗等。
• 3.中心地等级
• 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心 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服务。
一、背景 二、基本概念 三、理论假设 四、理论要点
一、背景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 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德国 南部的中心地》
• 有人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 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 究”
二、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 1.中心地(central place) • 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 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 式中,Ta和Tb为从一个中间城市被吸引到a城和b城的 贸易额;da和db为a城和b城到那个中间城市的距离; Pa和Pb为a城和b城的人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3)康弗斯 “断裂点”(breaking point) 两个城市间的分界点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 4.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
• 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 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 克里斯塔勒当时以整个德国南部为研究的样本区,他 以中心地的电话指数衡量每一个中心地对周围提供服 务的性能和地位的指标,即所谓中心性 (Centrality),也称中心度。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二、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三、空间扩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 一、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
• 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 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 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 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货物和人口的移动 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 信息的流动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二、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1、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
城市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