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服饰民俗

合集下载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式丧服时与穿和式婚礼服时情形不同,着和服者手 中不能持扇子。
日本街头服饰
日本街头服饰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1、哪个国家的女子背“带包” 2、哪个国家的男子穿裙装 3、哪个国家的人用“水布” 4、哪个国家的人穿用纱笼
5、哪个国家的女子穿衣露肚脐……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 2、马来西亚
卡因——马来西亚的男子素有穿裙子的习惯,这种长至
•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 差别不大,一般都比 较朴实大方,上身为 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 短衫,下着宽腰无兜 长裤净色长裤,多用 白色、青色布包头, 有的戴毛呢礼帽,天 寒时喜披毛毯,四季 常赤足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 饰
• 傣族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纳西族:过去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 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年人 喜欢黑色,以表现其二元对立的宇 宙观。纳西族女子喜欢穿红、蓝、 紫色并用彩色布镶边、钉双排扣子 的上衣,浅蓝或白色的衫里的双层 百褶长裙,用丝线绣五彩花边。腰 束红、黄色彩带,脚穿青布绣花鞋。 纳西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妇女的 “七星披肩”,缀以圆形花片。背 上并列7个小的,分别象征日、月、 星辰,表示披星戴月勤劳不息,饰
3、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3、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 藏族: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哗 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 色布或绸子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 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 “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 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 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 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 “围裙”料和 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 藏靴主要有“松巴鞋” 和“嘎洛鞋”。 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 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 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汉族服饰的特点:
五种正色:青红皂白黄 神秘的中国纺织术 由抽象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满 族
朝鲜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回族
藏族
傣族
白族
纳西族
彝族
羌族
侗族
苗族
布依族
壮族
瑶族
京族
土家族
畲族
黎族
高山族
外国服饰民俗由第一组完成,谢谢!
1. 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 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女性着装风格
•艺术类 •休闲类 •职业类 •活泼类 •浪漫类
二、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引语: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服饰文
化源远流长。汉族先民古称夏族,以汉族为主体 的中国遂称华夏。《尚书· 武成》疏曰:“夏,大 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左传· 定公 十四年》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 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中国就是一个衣冠文 明的先导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了 衣冠之治的传统。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概述
(一)服饰及构成
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 定义 称 衣着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构成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 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 品
(二)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以遮身蔽体,防寒避暑为主要目的
除用于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目的
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象征
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中国民俗服装ppt课件

中国民俗服装ppt课件

Part
02
目录
第一章:中国民俗服装概述
民俗服装的定义与特 点
民俗服装的文化内涵 与价值
中国民俗服装的历史 演变
第二章:汉族民俗服装
汉服的基本形制与特点 汉服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汉服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推广
第三章:少数民族民俗服装
少数民族民俗服装的种类 与特点
少数民族民俗服装的文化 内涵与价值
中国民俗服装在时尚界也备受关注, 一些设计师将中国民俗元素融入现代 时装设计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时尚 单品。
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中国民俗服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中国民俗服装的传承和发展仍 面临一些挑战,如传统工艺的失传、 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需要我们继续 努力和探索。
少数民族民俗服装的传承 与发展
第四章:中国民俗服装的工艺与技术
STEP 03
STEP 02
民俗服装的刺绣与编织技 术
STEP 01
民俗服装的染色与印花技 术
民俗服装的织造工艺与技 术
第五章:中国民俗服装的时尚与设计
民俗服装的时尚元素与设计理念 民俗服装的设计风格与特点
民俗服装的时尚趋势与发展前景
用树叶遮挡身体,以保护 隐私。
汉唐时期
汉服
汉朝时期,人们开始穿着宽袍大袖的 服装,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唐装
唐朝时期,服饰风格更加华丽,注重 色彩和图案的搭配,同时出现了各种 服饰配件。
宋元明清时期
宋装
宋朝时期,服饰风格更加简约, 注重色彩和图案的搭配,同时出 现了各种服饰配件。
清朝服饰
清朝时期,满族服饰对汉族服饰 产生了影响,出现了满族风格的 服饰。同时,旗袍也开始流行起 来。

第二章 服饰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第二章 服饰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 1)土家族 2)畲族 3)黎族
2.3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3.1 东北少数
2.4.3 欧洲国家
2.4.4 非洲国家
民族服饰民俗
的服饰民俗
的服饰民俗
• 2.4.1 亚洲国 家的服饰民俗
• 日本 • 马来西亚 • 泰国 • 印度尼西亚 • 印度 • 2.4.2 美洲国
家的服饰民俗 • 美国 • 加拿大 • 巴西
2.3.3 西南少数
2.3.4 中南少数
2.3.5 台湾少数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服饰民俗
民族的服饰民俗
• 1)满族 2)朝鲜族 3)赫哲族 4)鄂伦春族
• 1)蒙古族 2)维吾尔族 3)哈萨克族 4)回族
• 1)藏族 2)傣族 3)白族 4)纳西族 5)彝族 6)羌族 7)侗族 8)苗族 9)布依族 10)壮族 11)瑶族 12)京族 13)毛南族
礼服
民族
由民族传统及各民族差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色,是服饰的最鲜明的标志。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各 民族在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样式、花色都按本民族惯例形成
季节
不同气温地带产生不同的服饰,同时春、夏、秋、冬所分成的单、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型,以适 应不同季节的气候
质了服装质料的差异以及 由此而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消费生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差别,于是服饰也形成不同年龄的类型。 比如,男子20岁行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代告别
职业
人们穿着衣物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的便利为要求,同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有 一定关系。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用猎物制成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五位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 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 穿西服亮相掀起全国的西服热。那时男士喜欢把双排纽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扣西装解开,裤子上爱挂串钥匙。
• 90年代:着装开始多样化 • 服装关键词:踩脚裤、超短裙、文化 服装关键词:踩脚裤、超短裙、 衫……
第四阶段
•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除某些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 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涵纳了 方面的变化 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 更多的社会内容,如礼仪伦常、 及民族自我意识。 及民族自我意识。
四、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构成要素(五个方面): 服饰构成要素(五个方面): • 质:服装原料的性质 • 形:服装的样式 • 饰:佩戴的饰物 • 色:服装的颜色 • 画:服饰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的图 服饰的花纹图案, 画,即文面文身
诞生礼
• 诞生礼与命名礼、满月礼、百日礼、周岁 礼相联系。婴儿服饰的特点是挂银圈、玉 锁之类佩饰。
婚礼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 婚姻最重要的意思是繁衍子孙,所以红色成 红色 为婚礼的基本色调,新娘的服装几乎都离不开红 为婚礼的基本色调, 色。
• 2、求吉心理
•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 装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装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求吉心理——彝族虎头帽
•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
• 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 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
式、图案、花纹则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
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及民族自我意识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服饰变得愈来愈简单大 方。在现代服饰上的等级身份界线和行业界 限也在逐渐削弱或消失。许多民族只在节日 庆典才穿民族服装。
四、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这些服饰民俗风貌的主要因素有:性 别、地位、季节、职业、民族、色彩、工艺 等。
第二章 中国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服饰既具有
器物文化性质, 是人类物质劳动的成果, 又具
有精神文化性质, 寄寓着一个民族的政治、伦
理、道德、信仰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
服饰: ㈠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 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 等。 ㈡ 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 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 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 佩等。 ㈢ 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 眉、描唇等。 ㈣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 器和日常用品。
三、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1、第一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
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
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
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2、第二阶段 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 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 显差异。 如游牧民族多穿宽大长袍,以便于骑马放 牧,并保护腰腿不受风寒。水乡渔民多穿短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 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 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 服饰了。
第二节 中国汉族服饰民俗
汉服是对传统汉民族服饰的一个统称。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 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

第2章 服饰民俗

第2章 服饰民俗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阶段:反映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
礼仪伦常、求吉心理、民族自我意识
讨论: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1)性别: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例,按阴阳之别,男女祭
仪之差,把天子之服定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 服定为六种,祭服三,常服三。 (2)年龄: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改服装,戴冠帽,与 少年时代告别。 (3)职业:比如,猎户的猎装,既要方便狩猎,又常常是 用猎物的毛皮制成。 (4)地位: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阶级等级的分化, 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俗的变化。 (5)用途:穿着打扮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 长袍、腰带、帽子、靴子、首饰
2、维吾尔族:
袷袢、朵帕
3、哈萨克族:
套头式衬衣、皮袄、皮 裤、连衣裙、帽子
4、回族:
礼拜帽、盖头
2.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蒙古族: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 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 皮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 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蒙 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 和靴子。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 饰、耳环、项链、手锡、戒指以 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 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 有时候被作为友谊、爱情的信物。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旗鞋
(2)男靴
1、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朝鲜族: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少数
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 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 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 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 岛迁徙过来的。 朝鲜族人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 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 "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2《民俗》第二章第一节

2《民俗》第二章第一节

的各个环节上。
5.民族服饰
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样式,构成
民族性的标志。
6.性别服饰
在中国,性别不同,服饰也有区别。传 统的区分习惯,即在衣服的开襟钮扣上做文章。
(二)中国服装的发展概况
1、服饰的起源 服装的起源远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早,考古学 和人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四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时代早期,人类已经有纹身等装饰行为。十至四万 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地球经历了一次严寒的 侵袭,这时期也称冰河期,人类开始使用兽皮御寒。 什么是人类服饰的原始动机?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 问题,在诸多不同观点之中,最重要是遮羞说,保 护说和装饰说三种。
“遮羞说”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对自己的身
体及其敏感部位感到羞耻而需要加以遮掩。 “保护说”则认为服饰的动机是防御自然界 对人体的一些伤害(如严寒、烈日暴晒和风 沙侵蚀等)。“装饰说”是唯一触及服饰原 始动机本质的观点,服饰起源于人类对美的 追求,服饰的原始动机是装饰,包括夸大、
标识、巫术和吸引其他人等多种因素。
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各色人员、各等职位 的服饰是有严格区别的。《明会典》记载:禅
僧常服是茶褐色,青绦,披五色袈裟。讲僧常
服是五色,绿绦,披线红袈裟,教僧常服是黑
色,黑绦,浅红袈裟。道士常服都是青法衣,
只有朝服才是红色的。 4.专用服饰 因生活、工作,庆典等不同需要而穿戴的 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穿着不同的民俗
服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传统的民俗服饰各种
样式,色彩、质地要求也都有变化。
2.季节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四季之分。由于北方天气温
差大,常以单、夹、棉、皮衣相区别,不按季节穿
戴,就会在民俗风尚上受到种种压力,或预示着某
种变故。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中外民俗讲稿——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引例]中西服饰文化之比较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相对稳定、自闭保守的状态下,儒和道的学说信仰互助互补地融合,汇成了古代哲学思想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与东方其它各民族也有差异。

儒家以“德”、“礼”来规范服饰。

儒教力求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个性的心理欲求交融统一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儒家美学从社会整体的审美角度来要求人们着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的气韵美相一致,体现了强化理想人格和提升道德修养的服装造型观念,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

道教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

服饰也应顺应自然,趋向自然,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

女装造型上的简约、质朴,减少繁琐的装饰,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匮乏,并不影响服装的美感,在尽量与自然贴近相融的过程中,渐渐达到无我境地。

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互不冲突的。

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

在服饰上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

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宕荡,但女装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儒的入世思想体现了宽衣的质朴方正,严谨守礼的人格风尚。

道的出世思想表达了洁心静气,超然淡泊的情感意境。

西方人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中心,竭尽全力地开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

在服饰上大力表现个性,强调夸张了的人体之美。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

中国人在服装造型上不追求明确的立体几何形态,不追求夸张人体的效果。

中式的宽衣服装在摆放或悬挂时象画卷和布料一样平整,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展现了二维平面的大方气度和坦荡胸怀。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 服饰民俗
(12)清朝。 男子穿长衫 马褂并蓄长辫 。妇女穿旗 袍,外罩马 甲,足蹬花盆 鞋,
发式有如 意头、大拉翘 等。
第二章 服饰民俗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 了 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2)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较 普遍。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与苏联外交关系较好,受其影响,女装中 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排扣的“列宁装”,“布拉机”即连衣裙也受到城 市妇女 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饰样式。 (3)文革期间 服饰单一,男女一般都穿军装或灰蓝黑服装。这是我国服饰文化的大倒 退。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3.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回族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男士在服饰上最 具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由白布制 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 最初是做礼拜时戴的,现在已成为民族标 志,平日随处可见。回族 妇女戴披肩盖头,只把脸 露在外面回族老年妇女冬 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 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 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 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 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 薄纱巾。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 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男子穿绣花衬衫,外套斜领、无纽扣“裕袢”。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喜欢穿色彩 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套穿绣花背心。
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

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威廉王子着英国传统服装
法国
法国人的时装引领世界潮 流,巴黎式样在世人心目 中是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 法国服装是一种产业,也 是一种文化。法国重视服 装业的发展,有金针奖和 金顶针奖两项时装大奖赛 。法国时装考究美观、大 方、实用和舒适。凯旋门 一代是各种服装店最集中 的地方。
德国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 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 洁。 一般情况下,德国男士大 多爱穿西装、夹克,并且 喜欢带呢帽。德国妇女则 大都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 、图案淡雅的长裙。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 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 人当做“新纳粹”分子。 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 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 半是已婚者。
• 男式——色彩单调,偏重黑色,腰带较细,款式较少。 • 女式——较复杂,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种类、款式
、附属品多种多样
韩国
特征:以白色或浅色 为主,优雅且有品位 。 女性——短上衣和宽 长的裙子 男性——短上衣、裤 子、袄、坎肩和长袍 ,衣服必须上下同一 色系,多用白色衣料 缝制。
越南传统服装——奥黛
• 2.4.2欧洲国家服饰民俗
英国
英国人很讲究绅士风度,因 此英国人都十分注重穿着。 •帽子——波乐帽,是一种 英国绅士的圆顶硬礼帽,通 常是黑色的 •苏格兰传统服装——基尔 特,是一种用花格子呢料制 作的从腰部到膝盖的短裙, 在短裙前面有一块椭圆形的 垂巾和很宽的腰带 •传统的工作服:法官的黑 袍、戴的假发,牧师的长袍 。 •雨伞
饰 前亦被称为“唐服”),但今天这两种概念已几乎重叠。
---
很多卖和服的商店,招牌上会写着“吴服屋”(吴服
屋),可见两词已经基本上同义化。
和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鞋博物馆
14
• 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 的原始木履。板上有五个 洞,作为系绳之用。1989 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 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 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 只比较完整。据考古学家 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 125年前的遗物。这虽是 仿制品。
15
• 这是工艺品。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 型的战国纹样。此仿古品的形制, 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 胡族引进的皮靴。"胡服骑射"是我 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 践。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赵武 灵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 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 着裤、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于 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 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 一。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 个伟大里程碑。它变穿舄穿履而改 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 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从 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 事用鞋,同时传入民间,演变为生 活用鞋。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
8
•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 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 •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推 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服成为“咸与维新”的符 号;新中国建立之后,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衣服颜色 基本上是全国一律的灰、蓝二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人们的服饰多姿多彩,西装茄克成了流行服,奇装异服 不受批判反而得到青睐, 这是改革开放的符号。
• 2、实用阶段,即服饰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为主要 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如 北方狩猎民族,多以兽皮制作衣物,因为穿兽皮 狩猎既可防御野兽的侵袭,又可伪装隐蔽;江南 水乡对渔民多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作业。

民俗第二讲——服饰

民俗第二讲——服饰
第二讲 中国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说
一、服饰的概念
服饰是指服装 和饰物的总称, 包括衣着、各 种附加的装饰 物、人体自身 的装饰(纹身) 和对人身体具 有装饰作用的 生产生活器具。
二、服饰民俗的概念
服饰民俗是指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 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 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相沿承袭 的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服饰特征。
服饰民俗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播的载体;
服饰民俗是生活的艺术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 合。
三、服饰民俗的功能
1、物质上的功能 遮羞避体,பைடு நூலகம்寒御暑 适应生产和劳作
2、精神上的功能 识别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 表示社会观念和政治理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服饰风俗之一 第二章 服饰风俗 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服饰风俗之一 第二章 服饰风俗 教学课件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 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 楚墓出土帛画)。
戴冠、穿宽袖服 装的官员(战国 玉人,传世实物, 原件现藏故宫博 物院)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 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 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 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 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 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 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石人双手抚膝、跪坐。头饰较有特点:长发,并 将发梢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箍形冠。这种 头饰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式样。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 海博物馆)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出土的玉人 )
头戴高巾帽、穿右衽 交领窄袖衣、腰束绅 带、佩带蔽膝(前身 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 利的下垂物,物的下 端呈斧口形,寓有斧 能断割之意,后世将 其加阔变为蔽膝)的 贵族男子。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 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钟虞铜人。 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 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 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 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 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 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 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 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 囊。腰右侧佩短剑。
秦汉服饰
秦統一中國,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國祚僅 15年,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朝創 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對後世影響 很大。在秦始皇時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穿綠色 袍,平民穿白袍。官員頭戴冠,身穿寬袍大袖, 腰配書刀,手執笏板,耳簪白筆(上朝時用於記 事)。當時的男子多以袍服為貴,袍服的樣式以 大袖收口為多,一般都有花邊。百姓、勞動者或 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身穿交領長衫,窄袖。 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 尚不及详尽完备

第二讲服饰民俗

第二讲服饰民俗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 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 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2)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 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旗袍应与场合相符,一般是室内的宴会、晚会、祝贺聚会等。着旗袍应 下配肉色连裤袜、中或高跟皮鞋,手拿无带式小坤包,化淡妆、必要时还应配 上首饰。旗袍外应有大衣、风衣、斗篷之类的外套相匹配,不直接穿在马路上 招摇。
4 、中南少数民族服饰
男子过去穿琵琶 襟上衣,缠青丝 头帕;妇女着左 襟大褂,滚二三 道花边,衣袖比 较宽大,下着镶 边筒裤或八幅罗 裙,喜欢佩戴各 种金、银、玉质 饰物。
(1)土家族
(2)畲族:凤凰装
在服饰和围 裙上刺绣着 各种彩色花 纹,镶金丝 银线,高高 盘起的头髻 扎着红头绳, 全身佩挂叮 叮作响的银 器。
宋代
宋代服饰 改唐袍的 圆领为圆 领内加衬, 改小袖为 大袖,衣 身也较宽 大
宋代官服
宋代女装改 唐代短衫长 裙, 在长裙外多 加旋袄,头 饰改用花冠。
元代
蒙古族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但女装左衽,男装右衽。 男子头戴笠子帽,贵族妇女必戴T形姑姑冠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
明朝
瓜皮帽,由六片罗帛制成,寓意“六合一统” 明代官吏补服
游牧民族
水乡渔民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黄色:皇家标志
紫色 :达官贵人标志
第四阶段,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 观念方面的变化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二讲:服饰

中国民俗文化专题第二讲:服饰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4.实用因素 4.实用因素 • 不同的生活实用需要,形成便服、常服、工作服、 不同的生活实用需要,形成便服、常服、工作服、 礼服、吉服、凶服等众多不同类别的服装。 礼服、吉服、凶服等众多不同类别的服装。 • 新郎官(新官人)的民俗称谓 新郎官(新官人) 5.生产方式因素 5.生产方式因素 • 狩猎民族(如鄂伦春族) 狩猎民族(如鄂伦春族) • ——兽皮服装 兽皮服装
二、服饰的起源
1.实用需要说 1.实用需要说 • 服饰起源于人类保暖御寒,使皮肤身体免遭外部 服饰起源于人类保暖御寒, 环境侵害损伤的实用需要。 环境侵害损伤的实用需要。 尔雅·释衣》 依也, 《尔雅·释衣》:“衣,依也,人所依之以蔽寒 暑也。” 暑也。 墨子·辞过》 《墨子·辞过》:“衣者,适身体,和肌肤也。” 衣者,适身体,和肌肤也。 • 服饰产生的实用事例: 服饰产生的实用事例: 领带与高跟鞋
四、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 预
• 君子 君子——重义轻利 重义轻利 • 商人 商人——重利轻义 重利轻义 • 传统观念对商人的八字定评: 传统观念对商人的八字定评 为富不仁,无商不奸。 为富不仁,无商不奸 算缗与告缗 • 抑商政策实例: 抑商政策实例: • 缗:古代穿钱的绳子,亦指成串的钱,一 古代穿钱的绳子, 古代穿钱的绳子 亦指成串的钱, 千钱为一缗。 千钱为一缗。 • 算:120文钱为一算。 文钱为一算。 文钱为一算
四、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
• 小结 中国古代的种种服禁限制,否定了社 小结: 中国古代的种种服禁限制,
会民众对自身衣着服饰的自由选择, 会民众对自身衣着服饰的自由选择, 扼杀了社会成员服饰生活个性化、 扼杀了社会成员服饰生活个性化、多 元化的审美追求。其结果, 元化的审美追求。其结果,传统中国 服饰文化丧失生机与活力, 服饰文化丧失生机与活力,长期停滞 在单一僵化模式中,不能丰富发展。 在单一僵化模式中,不能丰富发展。

第二讲 服饰民俗

第二讲 服饰民俗

---------------------------------------------------------------最新资料推荐------------------------------------------------------第二讲服饰民俗第二讲服饰民俗 1、服饰民俗概述 2、中国汉族服饰氏俗 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外国服饰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课堂讨论题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通过认识服饰民俗形成的主要因素,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外各国服饰民俗特点,掌握服饰民俗的流变以及文化内涵,增强服饰的鉴赏水平,塑造良好的服饰形象。

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1、服饰及构成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见下表:服饰的种类类型内容衣着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1 / 3坠;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缠足、纹面、纹身等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关于服饰民俗产生的解释,最早比较流行的是遮羞布的理论。

它以现存原始部落的人们,无论男女都用树叶或草或条带物遮蔽自身性器官为证。

这在民俗学中是没有根据的立论,因为古老民俗对性的崇拜,是对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原始信仰,只有加强保护的动机,没有引起羞耻的可能。

自考《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

自考《中外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第二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2.1.1.服饰及构成2.1.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2.1.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2.1.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2.1.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早在上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创造了与采猎经济相适应的服饰文化。

2.农耕经济后,纺织业随之兴起,人类的服饰大为改观。

3.进入阶级社会,商代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有关服饰的资料4.西周时期,贵族服饰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

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不同。

最重要的变化式深衣与胡服的出现。

(深衣是将原来不相连属的衣与裳连在一起,长至脚踝处,为当时诸侯,大夫平日闲居所穿的常服。

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目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6.西汉时,上下连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服装的主流。

短衣与合裆多为劳动者所穿。

出现冠式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紧身,圆领,开叉的胡服大规模向中国传统服饰渗透。

促进了两种服饰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8.唐代服饰吸收了胡服的某些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

唐代妇女以半袖衫为时尚。

9.宋代服饰改唐代袍的圆领为圆领内加衬,改小袖为大袖,衣身也较为宽大。

第二章:服饰民俗

第二章:服饰民俗
• 《礼记· 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行
则鸣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 这是因为玉很贵重,为贵族专有,佩玉可 以显示出佩带者的身份。另外,玉性温润, 像君子温柔敦厚之性格。
• 环和玦是重要的佩玉。环,就是环形的玉;玦是
环形断开的玉。而“玦”与“决”同音,形状又 是环形断开,所以古诗文中常以“玦”寓决绝、 决断之意。 • 《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 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唐元稹的《莺 莺传》也提到佩玉。
就构成类型而言,服饰主要有四种类
型:
第一类是衣着。包括用不同质料如棉、
麻、丝绸、毛纺、化学纤维、皮革等
制作的衣、裤、袍、裙、帽、头巾、 鞋、袜等。
• 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品。如头发的装饰物:
夹、簪、钗、梳、发结、花饰;耳部装饰物: 各种耳环、耳坠等;颈部装饰物:项圈、项链、 围巾、领带、领结、领饰等;胸腰部装饰物: 胸针、胸花、腰佩、腰带等。手臂装饰物:手 镯、戒指、指环等;脚踝装饰物:脚铃等。
ruí(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
• 襌dān :单衣。 • 裘:皮衣,毛向外。 • 袍:长衣。《诗经·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 说没有军衣?我们一起战斗!)
• 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
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 卫灵公》:“子张 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 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 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 指插笏(hù,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 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高官的代称。
的美人,对妇女缠足起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 于是宋代之后,名媛闺秀争相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服饰民俗
(5)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的服饰风格不同,就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变 化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深衣是 将原来不相连属的衣与裳连在一 起,长至脚踝处,为当时诸侯、 大夫、士人平日闲居所穿的常服 。胡服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 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 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 裤和皮靴。赵武灵王率先引进胡 服,提倡“胡服以习骑射”。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生活在云贵高原的苗族支系裙裾上极其简单的抽象线条,被看成是一条 条迁徙过的河流与山道,有人竟能指出哪条是长江,哪条是黄河;那背牌 上的回环式方形纹,被看做曾经拥有的城市,也有人能指出哪是城墙,哪 是街道,哪是角楼。如今居住在黔西北、滇东北一带的苗族同胞,几乎没 有什么稻田,但他们制作使用的蜡染刺绣品上却有田连阡陌的图案,这与 史书记载的秦汉时期其先民生息在江淮湖滨地区的情形相吻合。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四阶段:除具பைடு நூலகம்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 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P17表2-2) (1)性别 (2)年龄 (3)职业 (4)地位 (5)用途 (6)民族 (7)季节 (8)质料 (9)色彩 (10)样式及工艺
第二章 服饰民俗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服饰为例)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例如: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四次重大 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方式及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 伦常和崇宗敬祖的观念。 (2)求吉心理。 例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例如,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清朝官吏之间,关 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傣族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 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 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
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将长发盘于头顶,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二.西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服饰名称为蒙古袍, 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 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例如,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 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 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 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 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 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 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 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佩 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第二章 服饰民俗
(8)唐朝。 唐代服饰吸收了 胡服的某些特点, 男子在日常生活中 穿圆领袍、裹幞 头,穿长靿靴。妇 女以半袖衫为时尚, 袖口窄而裙裾曳地, 披帛用轻薄的沙罗 制成,是未出嫁女 子的饰物。
第二章 服饰民俗
(9)宋朝。 宋代服饰改唐 代袍的圆领为圆 领内加衬,改小 袖为大袖,衣身 也较宽大。幞头 成了脱戴方便的 展脚乌纱帽。女 装改唐代短衫长 裙,在长裙外加 旋袄,头饰改用 花冠。宋代服饰 较唐保守。
一.服饰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三.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四.外国服饰民俗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一.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 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1.服饰及构成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主要包括: (1)衣着:用不同质料制作的衣、裤、裙、帽等。 (2)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头发、耳朵、颈部等饰品。 (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梳各种发饰、画眉、描唇等。 (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
边的连衣裙。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 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 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 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二.中国汉族服饰的民俗流变
中国汉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据有迹可寻的 考古发现,迄今至少已有上万年的悠久历史。 1.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1)采猎经济时代:祖先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 1933年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遗 址中发现了骨针,同期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一些 人工制作的饰品,如白色钻孔的小石珠。
第二章 服饰民俗
(10)元代。 蒙古族统治 了中国。男女 均穿宽大长袍, 用带子束腰, 但女装左衽,
男装右衽。男
子头戴笠子帽, 贵族妇女必戴
姑姑冠。
第二章 服饰民俗
(11)明朝。 开国皇帝朱 元璋当朝后, 禁胡服,恢复 唐代的衣冠服 饰制度。出现 了瓜皮帽由六 片罗帛制成。 女装是上穿竖 领、大袖、对 襟袄,下着长 裙,以披云肩 及比甲为时尚。 流行假髻。
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
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腰箩,作为
佩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傣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傣族
第二章 服饰民俗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服饰民俗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 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小,差异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 形成。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之外,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 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如在我国古代,黄色衣 服是皇家的标志,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灰色、蓝色衣服成了平民 百姓的标志
第二章 服饰民俗
(12)清朝。 男子穿长衫 马褂并蓄长辫 。妇女穿旗 袍,外罩马 甲,足蹬花盆 鞋,
发式有如 意头、大拉翘 等。
第二章 服饰民俗
2.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男子服饰上的变革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其次是在长衫队列里,加进 了 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服饰仍流行旗袍,青年学生中流行短衣短裙。 (2)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山装、西裤取代长衫,成为城市男装主流,但在农村,对襟小褂仍较 普遍。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与苏联外交关系较好,受其影响,女装中 曾一度盛行大翻领、双排扣的“列宁装”,“布拉机”即连衣裙也受到城 市妇女 的青睐,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饰样式。 (3)文革期间 服饰单一,男女一般都穿军装或灰蓝黑服装。这是我国服饰文化的大倒 退。
(2)农耕经济时代:纺织业兴起,人类的服饰大 为改观,进入了“耕而食”“织而衣”的时代。
第二章 服饰民俗
(3)商代。 商朝人有三种服饰:第一种,免 冠,身着窄袖圆领衣,其身份大 概是奴隶或俘虏。第二种,头戴 平顶帽。第三种,头戴尖顶帽或 裹巾子。男女均束发。
(4)西周时期。
承袭了商朝的上衣下裳,只是腰间的束带 渐宽,衣身也出现了宽博的式样。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3.哈萨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4.回族 回族由于散居的原因,男士在服饰上最 具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由白布制 作,式样为无檐小圆帽,也有戴黑色的, 最初是做礼拜时戴的,现在已成为民族标 志,平日随处可见。回族 妇女戴披肩盖头,只把脸 露在外面回族老年妇女冬 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 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 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 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 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 薄纱巾。
男女皆喜欢戴绣花小帽。维 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 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 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 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 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 关。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 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下穿便于骑马 的大裆皮裤, 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 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 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藏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 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 裤套穿在白衬衫上,农区妇女藏袍用料同 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 衫,腰前围一块“帮典”。 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袄,袖口、 底边等镶着平绒或毛呢,妇女也穿皮袍, 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 美观漂亮。 臧鞋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 藏族那女都喜欢在 头、手、胸、腰上佩 戴珠宝、金、银、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 首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1.蒙古族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
2.维吾尔族服饰——花样较多,非常优美,富有特色。 维吾尔族男性—— 讲究黑白效果,这样粗犷奔放,男子穿绣花衬衫,外套斜领、无纽扣“裕袢”。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得更亮,绿得更翠,喜欢穿色彩 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套穿绣花背心。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