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法政学院X级XXX班 XXX

指导教师×××

摘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民族认同(ethnic identity)与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状况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Phinney,1999;王亚鹏,万明钢,2002;高永久,2005)。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成为研究者近年来特别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认同(identity)”最早由Frued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而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研究者有着内涵相似的不同观点。Phinney(1990)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卷入。Carla(1998)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高永久(2005) 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心理特征。孙九霞(2004)将民族认同界定为:民族成员对自我身份归属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的依附感。总结这些观点,民族认同是对民族的自我认定,是对民族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二、对民族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研究者们主要对民族认同的结构、发展阶段、现状与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于民族认同的结构,Phinney 的观点受到广泛赞同,她(1992)提出民族

认同测量中的四种成分:民族自我认定、归属感、对民族群体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以及民族卷入。Aune & Kristel(2001)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相关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万明纲、王亚鹏(2004)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主流文化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积极民族认同三个维度。陈晶(2004)认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是建立在认知、评价和情感的维度上的。秦向荣(2005)则认为民族认同包括认知、评价、情感、行为四个成分。

关于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研究者未取得一致的观点,但都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民族认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Phinney(1989)提出民族认同的发展一般经历三阶段的进程:未经检验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探索、民族认同的获得和内化。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11~20 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 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有所下降,在 20 岁又回升。

国内一些学者对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纳西族、苗族等几个民族的民族认同的现状进行了探索性的量化研究 (万明刚,2004;张庆林,2007;孙桂香,2009)。万明刚等(2004)对藏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汉族朋友的数量、父母民族身份、学习汉语的时间与民族认同有正相关。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对本民族认同有影响,家庭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父母的民族身份、母亲受教育程度对中华民族认同有影响。Phinney(1992)的研究发现性别与民族认同无关,而秦向荣(2005)的研究发现女性对本民族的认同高于男性。

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民族认同对文化适应、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张海洋,2006;史慧珊等,2007)。Phinney 等(2003) 的研究表明, 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都持积极认同,能预示该个体具有积极的心理水平。高永久(2005)认为,积淀深厚的民族心理认同意识往往与国家认同结合在一起,能够对民族社会稳定、协调和有序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表现出三方面的特征:一是对本民族及祖国的强烈情感,二是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公正的强烈需求,三是对本民族自身利益的关切。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某个民族的认同,其实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还应该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民族统一体的认同。费孝通(1989,2000)强调民族首先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中国各民族。我国人民的民族认同自然也应包括对这两种身份,即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另外,国内的研究基本上聚焦于某个少数民族群体,很少有针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的多个民族的民族认同进行对比研究。

三、对国家认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以思辨和理论探讨为主,包括国家认同的内涵、民

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国家认同感的发展和培养等。关于国家认同,有众多不同的研究取向,少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给予精确定义(Gibson, 2003)。佐斌(2000)的定义较为贴切,他认为国家认同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成员身分的知悉和接受。西方学者更多地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天然的矛盾,对于两者矛盾的处理,曾出现同化论和多元化论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同化论强调优势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而多元化论强调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长期共存、相互促进(钱雪梅,2006;刘娜,2007),有些学者则关注两者的矛盾及其解决(贺金瑞,2008)。综合我国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两者联系的天然桥梁。佐斌(2000)、陈晶(2004)对我国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的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实证研究。龙耀(2007)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西南跨界民族子女的国家认同的现状。对新疆地区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维吾尔族的学生群体(王嘉毅 2008;孙桂香,2009),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还显不足。分析对国家认同的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和心理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综上所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中华民族认同是连接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天然纽带。因此,我们必须在尊重各族人民的本民族认同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和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的认同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inney.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 Review ofResearch[J]. Psycholoy Bulletin.1990,108(3).

2.王亚鹏,万明钢.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 ,10(1).

3.高永久.论民族心理认同对社会稳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5).

4.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09.

5.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36(1).

6.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民族出版社,2006.

7.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18(2).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10.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