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教案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8fa32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0.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阶段:中学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3.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和地理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结构及其特点;2.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法;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和周期性特征;4.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2.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特征;3. 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领域的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展示有关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并了解他们对此的基本认识。
Step 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物质的结构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分类方法。
Step 3: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20分钟)介绍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主、副、中、次副等级别的周期性特征,并辅以具体的示例进行演示和讲解。
Step 4: 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特征(15分钟)阐述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等性质随周期数和族别的变化规律。
以案例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和讨论。
Step 5: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与地理中的应用(15分钟)介绍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和地理领域的应用,如通过周期表预测元素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利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地球化学过程等。
通过案例和实际应用的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Step 6: 进行综合训练(20分钟)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和巩固。
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应用题等形式。
Step 7: 总结与讨论(10分钟)对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强调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询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70daf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f.png)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本节中,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内容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内容以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归纳总结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实质的揭示,也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钠、镁、铝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得出结论,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 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自己去分析卡片(Si、P、S、Cl元素的性质事实)资料获取信息或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06ec82a417866fb94a8e26.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本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第一节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难点: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和非金属族的性质递变规律的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第三课时:“核素同位素”重点: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难点:核素、同位素、元素、原子的概念区分与联系第四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五课时:“元素周期律”重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难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第六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难点: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第七课时:“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第八课时:“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的本质理解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第九、十课时:组织全章复习(包括单元练习题讲评)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难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化学键;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五、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及建议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以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学生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应用范围→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师综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学案练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时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432e0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1.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时教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原⼦结构(第⼀课时)教学⽬标:⼀、知识⽬标:1.复习原⼦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2.掌握构成原⼦的粒⼦间的关系。
⼆、能⼒⽬标:培养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教学重点:构成原⼦的粒⼦间的关系。
教学⽅法:探究式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微粒。
同种原⼦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能不能再分?原⼦⼜是如何构成的呢?(引导学⽣复习初中学过的对原⼦的认识。
)①原⼦的构成:原⼦核、核外电⼦②原⼦的特点:⼩;永远做⽆规则运动;整体不显电性;可数的③原⼦核的构成:质⼦、中⼦④质⼦、中⼦、电⼦的质量:质⼦、中⼦的相对质量为1;电⼦质量⾮常⼩。
⑤质⼦、中⼦、电⼦的电性:质⼦带正电荷、电⼦带负电荷[板书]⼀、原⼦核1.原⼦结构质⼦原⼦核原⼦中⼦电⼦[提问] 原⼦不显电性原因是什么呢[学⽣讨论] (每个质⼦带⼀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带⼀个单位负电荷,原⼦所带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板书] 原⼦核中质⼦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讲解]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核内质⼦数⽬与核外电⼦数⽬应该是相等的。
[板书] 核内质⼦数=核外电⼦数[讲解] ⽽核内质⼦数⼜称为核电荷数,从字⾯上理解即可,即原⼦核内所带电荷数⽬。
[板书] 核内质⼦数=核外电⼦数=核电荷数[讲解] 这个等式成⽴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讨论)[板书] 同种原⼦:核内质⼦数=核外电⼦数=核电荷数阳离⼦:核外电⼦数<核内质⼦数(核电荷数)阴离⼦:核外电⼦数>核内质⼦数(核电荷数)[讲解] 如果忽略电⼦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和中⼦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1加起来,所得数值称为原⼦的质量数。
因此可以⽤下⾯式⼦进⾏计算:[板书] 质量数(A )=质⼦数(Z )+中⼦数(N )[归纳⼩结] 如果⽤X AZ 的形式表⽰⼀个质量数为A 、质⼦数为Z 的原⼦,那么组成原⼦的粒⼦数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原⼦核质⼦ Z 个 [完成板书] 原⼦(X AZ )中⼦(A -Z )个核外电⼦ Z 个注意⼏个问题:1.对原⼦结构模型的理解原⼦所占的空间⼏乎是电⼦运动的区域,原⼦核的⼤⼩可忽略不计。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图文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c9a0d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65.png)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图文一、课题: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二、课型:新课,配合多媒体课件使用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四、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五、教学用品:多媒体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提问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
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学生思考]:。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板书]:第三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2、内容组织:[讲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投影]:1、知识与能力: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学生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教案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dc492524de518974b7d5d.png)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化学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
2.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3.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特征;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离子键?2.什么是离子?哪些元素化合时可形成离子键?3.用电子式表示NaCl,CaF2的形成过程。
[回答]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离子键。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问题3] 二人板书,其它学生在下面练习;在学生回答、板书后,给予纠正、补充。
[引入新课]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那么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形成的化学键与离子键相同吗?[板书]二、共价键[讲解]以氢分子、氯分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为例,分析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板书]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投影]表1-3[讲解]形成共用电子对。
共用电子对在两个原子核周围运动,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
[提问]你学过的分子中,有哪些原子间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回答]O 2,Cl 2,N 2,HF ,HBr ,HI ,SO 2,SO 3等。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共价键成键微粒、成键原因、成键性质。
[复习提问]结构式:用一条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
[练习]写出--+2242222O OH NH HClO S H CO Cl H 、、、、、、、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总结]成键的微粒是原子;成键原子必须有未成对电子;成键的性质:共用电子对围绕双方原子核运动达到稳定结构;一般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是可形成共价键。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5fcbb7bceb19e8b8f6babe.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武威市第十五中学叶承名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如Na、Mg、Al、F e、Cu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如C、N、Si、S、Cl、Br、I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元素的性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规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在以前对化学的学习是分散的,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4、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族的概念,以及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5、教学难点: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情面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这一节课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bc7297168884868662d691.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课程标准
描述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考试大纲
描述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材内容
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关键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学习周期表有一定帮助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
注)
导门捷列夫绘制了
第一张周期表
听
惠顾旧知,引入
新知
思监督学生完成《导
学提纲》
自主完成
导学提纲
自主学习,理解
记忆新知识,发
现问题
议监督学生讨论,观
察每一组的讨论
小组内讨
论《导学
学生通过讨论
补充、完善知
情况,解答小组个
别问题提纲》识,同时增进对
知识的理解
展安排小组展示小组主动
展示《导
学提纲》
进一步完善知
识,加深理解
评1、周期表的周期
和族
2、每一周期中元
素种类
3、周期表中元素
位置的判断方
法
理解、记
忆
突破重难点
检布置堂测完成堂测巩固新知教学反思教学后完成。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及思路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及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a2f85a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8.png)
(2)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碱金属及卤素的原子结构有关资料以学案形式下发或课上以投影形式呈现。
理论探究──比较、归纳、抽象。
实验探究──事先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见活动建议。
3.关于核素内容的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流程:介绍前沿科学→提出问题→事例分析→得出概念→概念辨析→应用→课堂练习→开放性作业。
说明:问题创设──考古(146C)、氢弹(21H,31H)的制造等。
内容呈现──氢、碳、铀同位素资料卡片、幻灯。
方法手段──比较、类比、抽象。
评价反馈──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同步测试等;查阅同位素在能源、医疗、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
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钾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可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而钾与水的反应,钾块不要取太大,以免发生危险,此实验最好由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1-1】教材中此实验是分步进行,饱和氯水会挥发出氯气造成污染。
可尝试改进设计实验如下,操作方便,对比性强,现象明显,且无有毒气体逸出。
(1)实验装置(如图1-1)。
(2)实验操作:① 向U形管中加入约2 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5 mm×150 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1-1所示实验装置中的“4、5、6”处贴上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溴化钠溶液(从上到下)。
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
按图1-1的装置连接。
② 滴加浓盐酸,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蓝色、紫黑色、红棕色。
打。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4e095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12.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课程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2.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层和电子组态等;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能够通过元素周期表找到任意元素的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3.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
教学方法:1.图片展示法: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排列和结构规律;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针对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元素进行讨论和介绍;3.游戏竞赛法:设计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游戏竞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法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整体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排列规律;2.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的吗?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排列?”3.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引入下一个环节。
二、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3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会采用这样的排列方式?有什么好处?”3.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深入解释元素的排列规律。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常见元素的基本信息(4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和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组元素;2.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元素周期表找到所负责的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层和电子组态等;3.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进行介绍,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游戏竞赛环节(30分钟)1.设计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游戏竞赛,例如元素填空、速记元素等;2.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竞赛,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答题;3.根据答题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强化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6973e36294dd88d0d26bc6.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的递变规律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节第一课时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以1-18号元素为例,突出电子层数的不同和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关系,理论探究分析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本课时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通过实验和事实分析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初中所学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必修1所学第三周期钠、铝、硅、氯、硫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关系。
2.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以第三周期为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Na、Mg、Al分别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2. 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2栏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科学素养。
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务实的实验态度,激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元素的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及其应用三、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初步了解金可通过金属与酸或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2、学生已经在必修一学习的钠、氯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3cd7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1.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
教学重点:1. 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3.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2.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的思考;2. 提问: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讲授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通过幻灯片介绍物质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组成;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元素的原子是如何组成不同的物质的?三、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10分钟)1. 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2.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和元素的分类。
四、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和主要贡献者;2. 解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包括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数的意义;3. 通过实例和图表展示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五、应用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性质和化合物形成(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性质的关系;2. 解释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化合物的形成。
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2. 提出拓展问题:你认为元素周期律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有什么意义?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行元素周期表的探索与研究,了解更多元素的性质和应用;2. 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教学评价:1. 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和应用题,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f84e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90.png)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结构的概念及重要性;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3.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4.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2.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实验室材料和设备;3.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2.你知道元素吗?元素是由什么构成的?二、讲解物质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1.什么是物质结构?2.物质结构对物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3.举例说明物质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三、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20分钟)1.元素周期律是什么?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a.元素周期表的行和列;b.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信息。
四、讲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0分钟)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2.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分组:a.碱金属组、碱土金属组、过渡金属组等;b.其他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c.同一周期中元素性质的变化。
五、实验演示(20分钟)1.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其中一周期中元素的共同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2.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其中一族元素的共同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讨论交流(10分钟)1.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中发现的现象进行解释。
2.学生围绕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和组成进行讨论。
七、总结(10分钟)1.总结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组成;2.总结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3.思考物质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拓展:1.提供更多实际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物质结构的兴趣和思考;2.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教学评价:1.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于元素周期律的理解程度;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ca9f077c1cfad6185fa716.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授课目的: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看法。
●授课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授课方法:启示、引诱、阅读、谈论、练习、研究等●授课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授课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必然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1)哪一位科学家第一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序次?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序次?(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研究】你能否将1— 18 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表现元生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加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设计 1:设计 2:H He H HeLi Be B C N O F Ne Li Be B C N O F NeNa Mg Al Si P S Cl Ar Na Mg Al Si P S Cl Ar【谈论】请大家谈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诚然 He 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 和 Mg相同,但 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牢固结构,而Be 和 Mg都没达到牢固结构,因此He 的性质与Be 和 Mg其实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牢固结构的Ne 和 Ar 相似,因此将He、 Ne、 Ar 归为一列更合理。
【表达】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加的序次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加的序次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574f7543323968011c92e3.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
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
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
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质量数和AX的含义。
Z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X的含义。
Z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
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第一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9c9ff7d804d2b160a4ec001.png)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2.弄清有关元素、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并进行简单计算。
3.掌握元素同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教学难点: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及计算;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问答法、归纳整理、讲练结教学过程[引言]《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这一章的概念较多,理论性又强。
为了使大家对本章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来归纳和整理一下已学知识,同时以练习作载体,对本章知识加以巩固。
[板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一)原子结构知识一、原子结构和构成粒子数量间的关系1.原子(A z X)中,质子有个,中子有个,核外电子有个。
2、相互关系(1)质量数=(2)原子中:质子数=(3)阳离子中:质子数=阴离子中: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2)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3)核电荷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4)核电荷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归纳为:一低四不超。
即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的电子层里,每层电子不能超过个,最外层电子不能超过个,次外层电子不能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不能超过个。
[投影]能最最低 2n2 8 18 32[巩固练习]1.电荷数分别为16和6的元素的原子相比较,前者的下列数据是后者的4倍的是()A、电子数B、最外层电子数C、电子层数D、次外层电子数2.2311Na+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质量数是。
3.3216S2-中的质子数是,中子数是,核外电子数是,质量数是。
[投影]答案二、理解同位素的概念:[投影练习]1.1H、2H、3H-、H2是()A.氢的5种同位素B.5种氢元素C.氢的5种同素异形体D.氢元素的5种不同微粒2.原计划实现全球卫星通讯需发射77颗卫星,这与铱(Ir)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恰好相等,因此称为“铱星计划”。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集体备课 《第一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教案 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8e196fab680203d8cf2f2424.png)
【问】两千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物体一直分割下去,将会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V E (hm8)z y x ( 22222222-π+∂ψ∂+∂ψ∂+∂ψ∂【讲】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微粒电子【比较】三种氢原子结构的异同。
【讲】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的原子有以下三种【投影】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2.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1) 在结构上:结构异同:异:核电荷数:由小→大;电子层数:由少→多;同: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
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2) 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1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4Li + O2 ==== 2Li2O(白色、氧化锂)2Na + O2 ==== Na2O2(淡黄色、过氧化钠)[板书][提问]数有7个横行,18作一族。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板书]1.[师]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5 [问][问][讲]如此,我们可以得出[板书]周期序数=[随堂练习][投影]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 H—He 2 12 Li—Ne 8 23 Na—Ar 8 3长周期4 K—Kr 18 45 Rb—Xe 18 56 Cs—Rn 32 6不完全周期7 Fr—112号26 7[板书]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讲]从上面我们所填表的结果可知,在元素周期表的7个周期中,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需作说明的是: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aad363f111f18583d05a6d.png)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本章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章内部结构关系本章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为主要内容和线索,将原子结构、碱金属与卤素的性质、电子层排布、化学键、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紧密结合。
本章内容划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元素周期表:它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且通过碱金属和卤素两个典型的族,引入同一族的元素的性质递变,最后基本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等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节是元素周期律:本节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第三节是化学键:介绍了离子键和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电子式和结构式,本节主要是为了选修内容和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基础。
全章内容的设计,通过实验和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元素化合物,利用探究模式,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
三、本章相关内容的新旧对比分析四、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第一节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相互推断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难点: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和非金属族的性质递变规律的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第三课时:“核素同位素”重点: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难点:核素、同位素、元素、原子的概念区分与联系第四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第五课时:“元素周期律”重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难点: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第六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综合应用难点:元素的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第七课时:“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重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难点:离子键的概念理解;电子式的书写第八课时:“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的本质理解难点:共用电子对的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理解;被破坏的化学键类型判断第九、十课时:组织全章复习(包括单元练习题讲评)重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碱金属、卤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难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综合应用;原子结构中各种微粒的相互计算;化学键;核素同位素的概念理解五、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及建议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以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引入→学生学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的应用范围→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师综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学案练习。
建议:本课时容量不大,课堂时间比较多,但是内容却比较枯燥,教师可以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兴趣,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表的结构和使用。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也可以把第二课时的一部分内容放在本节上。
以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实验前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碱金属的原子结构表格→学生通过表格预测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比较Na和K的化学性质后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Na和K 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小结碱金属族的性质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卤素之间实验验证卤素性质→小结卤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探讨金属族与非金属族的性质变化规律的本质→练习巩固。
建议:本节课内容较多,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可以把碱金属和卤素的实验作为复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完成,课堂上学生实验的时间要控制好,必须要注意学生对于非金属的置换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谈论小结金属族和非金属族性质变化的异同以及原因。
本节时间比较紧,上课内容可以视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讲不完,卤素的内容可以放到下节课。
但是一定要小结一个族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性和规律性变化的规律。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教师通过学案或者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顺便由初三的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提出金属活泼性的判断方法→提出第11页课本作业第5题的问题→将课本第10页的表格空出来让学生填写→引出核素同位素两个概念→比较元素原子核素同位素四个概念,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练习巩固→列举同位素的各种应用→让学生自行小结归纳本节内容。
建议:由于本节内容的概念性比较强,所以要多联系初中学过的元素原子两个概念进行对比,多举例子,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
此外建议在课前进行上一节内容的复习练习,以巩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知识。
第四课时教学流程学生通过学案复习第一节的内容并且讲评→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前18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电子排布→教师结合电子排布知识和第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练习→学生完成第13页下方的表格→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相互推导→小结电子排布。
建议:本节电子排布的内容并不多,也不难。
建议上新内容之前练习巩固第一节的一些重点内容。
下一课时的内容比较多,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安排电子排布与化合价的相互推导,先引入部分元素周期律的线索。
第五课时教学流程由同一周期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引入→提出问题,同一个族的元素化学性质存在相似性和规律性,同周期的元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推测→实验验证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查找资料验证非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学生自行小结一个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原因。
建议: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从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应当体现出教材本身逻辑系统的要求;要重视理论推理。
可以让学生用探究模式自行探究推理,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死记硬背十分枯燥,也容易忘记,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动脑思考探究,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记忆最牢固的。
当然学生的探究结果不一定十分全面,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修正。
(另:镁与水反应的现象说服力不强,建议改用食盐水。
)第六课时教学流程典型例题引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原子结构推导同一族的元素和同一周期的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本质→引入“位、构、性”三者之间联系→综合性联系强化三者之间的综合应用。
建议: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把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三者结合起来,必须通过综合性的联系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这节课的例题要精心准备,可以是分阶段的大题,让学生从练习中体会到“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联系。
第七课时教学流程动画引入→学生直观了解原子内部结构以及电子的排布→展示各种实物后提出问题物质如何由各种元素组成→引入课题化学键→动画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化合物→学会写电子式→练习→教师当堂随机批改→学生自主总结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注意事项→小结建议: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刚开始学,能够用动画课件实物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非常重要。
学生有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时,再接受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电子式等枯燥内容时会比较容易。
电子式的书写不必要求太难。
第八课时教学流程复习引入→设问“分子是什么”→分子是共价化合物→引出共价的概念→通过结构模型解释共用电子对→对比练习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说文解字“极”的意义→引出极性键非极性键→归纳什么是化学键→引出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通过石墨变成金刚石是什么变化来理解)→小结本节内容建议:第三节的内容比较抽象微观,概念性比较强,用探究的模式似乎超过学生的能力,可以采用直接切入或者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尽量多举一些实物事例让学生了解,让他们感到高深的化学其实就在身边。
本节内容重要为了化学专业选修的同学铺垫基础,不必过于深入。
有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辅导其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六、本章综合活动的建议安排本章一共要安排3个活动,都是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活动方式呈现,包括探究“Na、K 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Na与Cl2的反应”。
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把握知识原理和活动要求。
现将具体活动的建议安排分述如下:1.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2.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
该实验中Mg与水的反应用酚酞显红色验证生成了碱,说服力不强,建议用食盐水代替水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检验,更有说服力。
3.Na与Cl2的反应:此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学生仍难以从中理解离子键,建议同时用动画等多媒体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离子键的本质。
七、本章知识线索图八、本章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检测:第一课时:1.几个概念: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情况②周期:与行是什么关系?按照什么原则划分?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按照什么原则划分?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写出K、Na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思考)两者性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哪一个比较活泼?与原子结构有关吗?4.(2004年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A.Al3+B.Mg2+C.Be2+ D.H+5.已知某元素R原子的质量数是A,其阴离子R n-含有x个电子,则m g R n-中含有中子的物质的量是mol。
第二课时:1.通过课本的演示实验,总结整个碱金属的性质规律有哪些?(1)(2)(3)2.如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出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你认为,金属活泼性应该是Fe Cu Ag3.下列那个选项不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活泼()A.A常温下可以与水反应,B不与水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