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创新是唯一出路

(2012年第一季度党课)

鲁迅提出,“立人”、人的发展,理想境界为“致人性以全”。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与这一境界差距甚远——“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鲁迅认为,唯一的救济方法是改革,“倘使不改现状,反能兴旺,能得真实自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野蛮也很好。但可有人敢答应说是么?”

一、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对于改革,许多人注重社会制度的改革,也有不少人注重西方文化的引进。这些,鲁迅也是很注重的。而且,他以自己的方法身体力行。他坚决地与黑暗的社会制度作斗争,编译西方、特别是受压迫民族的文化经典。然而,他看得更深,他认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他对国民性中的弊端给予尖锐的不留情面的批判。他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最大的病根,是眼光不远,加以…卑怯‟与…贪婪‟”。他还指出国民性中的“懒惰”和“巧滑”,揭露“做戏”和“看客”等现象,并塑造了阿Q、孔乙己等集中体现国民性落后面的文学典型。

鲁迅认为,国民性的改革是极其不易的。“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从国民性的负面看,他把旧中国比作“黑色染缸”,尖锐地指出:“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改革的曲折性,指出:“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鲁迅认为,再难也得改革。“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变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

中国广义的改革,自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就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更是意义深远的社会改革。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党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都在展开,并不断深化。30多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改革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先导,恢复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解放思想,突破僵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产生了巨大影响。进步是历史性的。然而,与各方面的改革相比,“国民性的改革”跟不上,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相当突出,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时有发生。“国民性的改革”相对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太穷了,首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10多亿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很难完全避免。“国民性”的改变,本来就难,加上历史沧桑和当今国际环境复杂,中国“国民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难解决。上上下下为克服“一手软”的倾向,花了不少力气,取

得了许多成绩,然而效果仍不够理想。

“国民性的改革”相对滞后,其负面作用相当大,直接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改革的后腿。“国民性”弊病,使得各方面改革措施的制订和实施,不同程度地遇到阻力。特别是在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改革的深化十分艰难。有的深化改革的措施难以出台,有的改革措施在实施中走样或者实施不下去,有的改革成果丢失。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国民性的改革”不能取得新的进展,不可避免地将对中国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在此种情况下,重温鲁迅“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的论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强调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丝毫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法制建设,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离开了法制建设,解决思想道德领域的问题,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二、切实地从文化的基础层面解决问题

国民性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文化问题。文化的最高层面是信仰、信念问题,鲁迅谈“立人”,首先强调“非信无以立”。文化的基础层面则是风俗习惯问题(当然,风俗习惯问题与信仰、信念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对此,鲁迅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赞成列宁(当时译作“乌略诺夫”)对“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所作的分析,并联系中国实际,对“风俗习惯”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列宁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没有铁一般的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为本阶级一切正直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鲁迅评价说:“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接着,他作了自己的分析,指出:“我想,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可见,鲁迅认为,改革国民性,必须改革国民的风俗习惯,否则,制度层面的改革是没有基础的。但是,国民的风俗习惯是历史形成的。要改革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先要“深入民众”开展调查,而且,不是深入少数人,是深入广大民众,把风俗习惯的具体情况搞清楚,作出全面分析。其次要立风俗习惯“存废的标准”,好的保存下来,坏的废掉。再次要注意改革风俗习惯的方法,无论是存是废,实施的方法都要慎重选择。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上述“三步曲”也是考虑得相当周全的。

鲁迅还认为,改革国民的风俗习惯,乃至改革整个国民性,每个人必须从自己做起,他指出:“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他把自己放在“被改革”的位置,他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我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鲁迅的自我改造,既有宏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