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_阳有余阴不足论_的形成及其启示_毛德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形成及其启示

The Form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Zhu Danxi’s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in”

毛德西Mao Dexi

河南省中医院The TCM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摘要: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汲取了宋代理学思想,有着鲜明的哲学观点。他对《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的质疑,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其代表作《格致余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至今仍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别是对中老年养生保健,仍被中外医家推崇,并遵循之。

Abstract:Zhu Danxi’s argument of“An Excess of Y ang with A Deficiency of Y in”was derived from 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of The S ong Dynasty and was a distinctive philosophical idea.His doubt about Tai Ping hui Min J u Fang came from his clinical practice.His work G e Zhi Yu Lun served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His academ2 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s very practical even today,especially in health keeping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关键词:朱丹溪;理学;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摄生;保健

K ey w ords:Zhu Danxi;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y;G e Zhi Yu Lun;J u Fang;health keepi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2.19 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2-6839(2004)01-0009-03

金元时代是我国医学流派的繁荣时期,其学术特点为承

前启后、立论明确、重视实践、各有发挥,其中朱丹溪的养阴

“阳有余阴不足论”尤为突出。今就其形成因素及其启示阐

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1 师许谦读《素问》,立志业医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生活于公元1281~1358年,元

代浙江义乌人。家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丹溪先

生”。丹溪幼年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一挥而就。30岁

时攻读《素问》,36岁时闻朱熹四传第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讲

学,于是就学于许公。坚持数年,学业大进,成为东南大儒。

此时,有人劝他应举以步仕途,而他却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

趣。为什么在对理学有所成就时反而改学岐黄?有主客观

两方面因素。丹溪幼年丧父,30岁时老母患胃疾,诸医盲目

套用《局方》,毫无效果。此事对他影响很大,使他感悟到“医

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1]于是,立志学医,“遂

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2]以前,他曾读过《素问》,但

只是作一般典籍去读。而此时研读,竟把老母的痼疾治愈

了。此事本应庆喜,然而却勾起追念之情,父亲患内伤,伯父

患瞀闷,叔父患鼻衄,弟弟患腿痛,妻子患积聚,病非难治之

疾,却一一死在庸医之手。回溯往事,历历在目,深虑过去对

《素问》明了太少。恰时许公又患顽疾,对丹溪期待有望,道:

“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

艺医乎?”[3]于是他摒弃一向所习的“举子业”,一心致力于医

学。

2 求学于罗知悌,得辨证真谛

丹溪所以成为一代名医,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与

当时的医学状况及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宋代大观中奉朝廷之命,由陈师文和裴宗元编辑成册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盛行两百余年,成为临

证方剂手册与药局的配方蓝本,甚至形成一种不问病证的虚

实寒热,只依《局方》治病的风气。书中所辑之方虽然有一部

分实用价值较高,但大多数是比较固定的成方,不利于辨证

选用,且尚有偏于芳香温燥之弊。丹溪认真研读此书,悟之:

“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2]认为《局方》“集前人

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

偶然中,难矣!”[4]怎样才能解决古方与今病不尽相合的矛

盾?又怎样去认识先于丹溪之名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

的不同学术观点?除认真攻读《素问》、《伤寒杂病论》以及

刘、李、张的著作外,只有经实践、拜名师,才能拨开迷雾、惠

识真谛。于是,丹溪治装出游,几年间渡浙江、去吴县、出宣

城、抵丹徒、达南京,一路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直到泰定二年

(公元1325年),丹溪44岁时,才在武林(今杭州)闻有名医

罗知悌者。罗氏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是刘河间再传弟子,

曾做过御医,不仅通晓刘河间之学,而且旁及李东垣、张子和

两家之论。他在杭州名气很大,但性格孤僻,不肯将医术传

授于人。丹溪欲求拜谒,“十往返不能通,先生志益坚,日拱

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5]有人告知罗,来人是许谦的学生,

你这样冷落他,是会引起非议的。至此,罗氏始肯会朱,谁知

一见如故。丹溪从此就学于罗,成为他唯一的弟子。罗说:

“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

《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

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详于外感,东垣之书详于内

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且杀

人。”[5]作为名师,罗氏这番话,对丹溪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

9

2004年2月第1期

No.1 Feb. 2004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OF CHINESE MEDICINE

第19卷总第110期

Vol.19Serial No.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