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案分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病案分析题
1.【临床病案1】
患儿,女,10个月。感冒两周,伴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嗜睡,体温41.7℃,四肢痉挛,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实验室检查: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诊断:先天性无脾症。
问题:(1)诊断该患儿为先天性无脾症,依据是什么?
(2)脾有何免疫功能?
(3)结合病例资料,试分析先天性无脾为什么可致患儿死亡?
参考答案:
(1)诊断依据:患儿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细菌感染,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问题,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支持先天性无脾症诊断。
(2)脾脏功能: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过滤作用等。
(3)脾脏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同时其可以合成并分泌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抵抗细菌感染中起到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当患儿无脾时,很容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等,如感染不能有效控制最终可导致患儿死亡。
2.【临床病案2】
患者,男,40岁,因交通事故致全脾破裂,须做脾全切手术。
分析问题:请根据你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分析脾切除后,对该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参考答案:
脾切除术可导致脾功脏能低下,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有:①感染;②自身抗体出现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增高;③静脉血栓形成。
感染是目前脾切除术的一个重要合并症,脾切除术后病人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尤其是切除后最初几年,常特征性的并发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和病毒感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的场所;可以合成补体、干扰素等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等异物和衰老的血细胞,所以,脾功能低下或缺如可导致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感染发生。
3.【临床病案3】
患者,女,16岁,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病史。
主诉:发热,头晕,全身肌痛。在去医院的途中有短暂的意识丧失,上肢出现红色疹子并迅速扩散至全身。发病前未饮酒和服药,未接触其他病人。在发病前因有阴道出血而使用了阴道塞。
体检:呼吸24次/分,心率140次/分,血压67/25 mmHg,躯干有扁平红色斑疹,无皮下出血点,表皮无局部感染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电解质水平正常,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转氨酶升高。脑脊液正常。血、尿、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阴道分泌物培养检出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
诊断:(超抗原引起的)毒性休克综合征。
患者经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和输液治疗,上述症状明显改善。
问题:(1)请根据所学知识,从病例中找出诊断依据。
(2)何谓超抗原?说明其特点以及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诊断依据:该患者有发热、皮疹、低血压、脏器损伤等典型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toxic shock syndrome,TSS)表现,病人在发病前使用阴道塞,因此提供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条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中毒性休克毒素-1(TSST-1)属于致热原性超抗原,引起TSS。另外,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后症状改善等情况,均指向本病的诊断应为TSST-1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综合症。
(2)通常,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总T细胞库中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的T细胞,然而,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TSST-1 作为超抗原,通过激活T 淋巴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并释放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最终导致炎症失控和多器官的损害。TSST-1 还能直接损害枯否细胞,抑制内毒素脱颗粒反应,使内毒素在体内蓄积,扩大内毒素的致死效应,引起内毒素休克。
4.【临床病案4】
患者,女,29岁,农民,一天前在田间劳动时突然感到下腹部剧烈疼痛,随后出现阴道流血,失血量约1500毫升,急诊住院。入院后经询问其爱人,患者停经50余天。检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表情淡漠,意识模糊。体温36.5℃,脉搏95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测不出。急查患者血型为AB型。入院诊断: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经医院急诊手术止血并输AB型血抢救,才使该患者脱险。
问题:(1)天然血型抗体是哪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该免疫球蛋白有何特点和功能?
(2)如果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血型不相符会产生什么后果,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天然血型抗体为IgM,血清中的IgM是由5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成的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也称为巨球蛋白。在个体发育过程中,IgM是最早出现的免疫球蛋白,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就具有能力产生IgM,半岁至1岁达到成人水平。在抗原刺激诱导免疫应答过程中,一般IgM也最早产生,是初次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因其在机体的早期免疫防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可以作为宫内感染的证据。
(2)若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血型不符,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临床上病情迅猛,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后果。产生机制:IgM为五聚体,激活补体的能力很强,当高滴度的IgM(如天然抗A或B 抗体等)结合在红细胞膜上时,补体通过经典激活途径被大量激活,产生攻膜复合物,裂解红细胞导致血管内溶血。
5.【临床病案5】
患者王×,女,27岁,因四肢、面部反复发作性水肿22年,复发1 d,呼吸困难3 h 入院。患者22年前,因碰撞皮肤后,接触处即出现皮肤黏膜局限性、非凹陷性、无痛性、非瘙痒性水肿。常以受压部位为起点,向远端蔓延,一般在24 h内达到高峰。水肿有明显自限性,3 d内多可自行缓解。22年来,平均3~5个月发作1次。1 d前进食羊肉后发作。其姐姐及女儿亦有类似发作史。体检:面部高度肿胀,皮肤发亮,眼睑水肿,眼裂呈缝隙状,双唇肿胀外翻,不能合拢,右上肢广泛肿胀。实验室检查:C4 和C1INH均明显低于正常值。诊断: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该病例的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