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书 - 实验2
实验二 信号放大电路实验(测控电路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 信号放大电路实验一、实验目的1、研究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基本放大电路的功能;2、了解运算放大器在实际应用时应考虑的一些问题。
二、实验原理 集成运算放大器是一种具有电压放大倍数高的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当外部接入不同的线性或非线性元器件组成输入和负反馈电路时,可以灵活地实现各种特定的函数关系。
在线性应用方面,可以组成反相比例放大器,同相比例放大器,电压跟随器,同相交流放大器,自举组合电路,双运放高共模抑制比放大电路,三运放高共模抑制比放大电路等。
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运放视为理想运放,就是将运放的各项技术指标理想化,满足下列条件(如表2-1所示)的运算放大器称为理想运放。
表2-1失调与漂移均为零等。
理想运放在线性应用时的两个重要特性:(1)输出电压O U 与输入电压之间满足关系式:)U U (U ud O -+-A = ,而O U 为有限值,因此,0U U ≈--+,即-+≈U U ,称为“虚短”。
(2)由于∞=i r ,故流进运放两个输入端的电流可视为零,即称为“虚断”。
这说明运放对其前级吸取电流极小。
以上两个特性是分析理想运放应用电路的基本原则,可简化运放电路的计算。
1、基本放大电路: 1)反向比例放大器电路如图2-1所示。
对理想运放,该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i 1FO U R R U -=,为了减少输入级偏置电流引起的运算误差,在同相输入端应接入平衡电阻F 12R //R R =图2-1 反向比例放大器 图2-2 同相比例放大器 2)同相比例放大器电路如图2-2所示。
对理想运放,该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i 1FO )U R R 1(U += ,其中F 12R //R R =。
当∞→1R 时,i O U U =,即得到如图2-3所示的电压跟随器。
3)电压跟随器电路如图2-3所示。
对理想运放,该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关系为:i O U U =,图中F 1R R =,用以减少漂移和起保护作用。
实验指导书2-网络端口扫描
实验2网络端口扫描一、实验目的通过练习使用网络端口扫描器,可以了解目标主机开放的端口和服务程序,从而获取系统的有用信息,发现网络系统的安全漏洞。
在实验中,我们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使用Superscan进行网络端口扫描实验,通过端口扫描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防护意识。
利用综合扫描软件“流光”扫描系统的漏洞并给出安全性评估报告。
二、实验原理(一).端口扫描的原理一个开放的网络端口就是一条与计算机进行通信的信道,对网络端口的扫描可以得到目标计算机开放的服务程序、运行的系统版本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入侵做好准备。
对网络端口的扫描可以通过执行手工命令实现,但效率较低;也可以通过扫描工具实现,效率较高。
扫描工具是对目标主机的安全性弱点进行扫描检测的软件。
它一般具有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端口的扫描分析,可以发现目标主机开放的端口和所提供的服务以及相应服务软件版本和这些服务及软件的安全漏洞,从而能及时了解目标主机存在的安全隐患。
扫描工具根据作用的环境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网络漏洞扫描工具和主机漏洞扫描工具。
主机漏洞扫描工具是指在本机运行的扫描工具,以期检测本地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
网络漏洞扫描工具是指通过网络检测远程目标网络和主机系统所存在漏洞的扫描工具。
本实验主要针对网络漏洞扫描工具进行介绍。
1.端口的基础知识为了了解扫描工具的工作原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端口的基本知识。
端口是TCP协议中所定义的,TCP协议通过套接字(socket)建立起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接。
套接字采用[IP地址:端口号]的形式来定义,通过套接字中不同的端口号可以区别同一台计算机上开启的不同TCP和UDP连接进程。
对于两台计算机间的任意一个TCP连接,一台计算机的一个[IP地址:端口]套接字会和另一台计算机的一个[IP地址:端口]套接字相对应,彼此标识着源端、目的端上数据包传输的源进程和目标进程。
这样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就可以由套接字中的IP地址和端口号找到需要传输的主机和连接进程了。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 2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电教研室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一、实验目的与实验要求1.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2.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我们知道: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
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不考虑构件的具体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
而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见教材中机构运动简图常用符号〕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选择适当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示机构的运动特征。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是: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轨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动力等分析研究。
它是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机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三、实验设备、工具1.典型机械的实物(如:缝纫机、牛头刨床、插齿机等);2.典型机械的模型(如:内燃机模型、油泵模型、牛头刨床模型等〕;3.钢卷尺、内外卡钳、量角器;4.三角板、铅笔,橡皮、草稿纸等。
四、实验步骤及测绘方法(1)正确选择投影面对于机械实物的测绘,为了将机构运动表示清楚,要洽当地选择测绘投影面。
为此,一般选择机构中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为投影面。
(2)确定机构的构件数目测绘时,首先找到原动件并使机构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3)确定机构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从原动件开始,根据相互连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的特点。
依此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及数目:(4)画机构运动简图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如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在纸上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件开始,并按确定的比例尺逐步画出机构的运动简图。
比例尺μl =实际长度L AB(m)/图上长度AB(mm)(5)标注各构件及各运动副从原动件开始,用数字l、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文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有机化学实验2指导书
有机化学实验2指导书实验一溴乙烷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学习从醇制备溴代烷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蒸馏装置和分液漏斗的使用法。
二、实验试剂溴化钠、95%乙醇、浓硫酸、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三、反应原理四、实验仪器和装置五、实验步骤与操作1、在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6.5g研细的溴化钠,然后放入4.5mL水,振荡使之溶解,再加入5mL 95%乙醇,在冷却和不断摇荡下慢慢地加入9.5mL浓硫酸,同时用冰水浴冷却烧瓶。
2、投入2~3粒沸石,将烧瓶用75度弯管与直形冷凝管相连,冷凝管下端连接引管。
为了避免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10mL冷水及5mL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引管的末端刚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
3、在石棉网上用很小的火焰加热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发泡。
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
约30min后慢慢加大火焰,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馏出物为乳白色油状物,沉于瓶底。
4、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
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
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2mL浓硫酸)。
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 mL蒸馏瓶中。
5、装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
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物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
注意事项:[1]溴化钠要先研细,在搅拌下加入,以防止结块而影响反应进行;[2]反应结束后趁热将残液倒出,防止NaHSO4结块而不易倒出;[3]避免将水带入溴乙烷中,以免加浓硫酸放热损失产物。
六、思考题1、制备溴乙烷时,反应混合物中如果不加水,会有什么结果?2、粗产物中可能有什么杂质?是如何除去的?3、如果你的实验结果产率不高,试分析其原因。
实验二、肉桂酸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肉桂酸的制备学习并掌握Perkin反应及其基本操作。
模电实验指导书test2
b、分别将触发方式天关置“高频”和“常态”位置,并同时调节触发电平旋钮,调出稳定波形。体会三种触发方式的特点。
2)校准“校准信号”幅度
将Y轴灵敏度微调旋钮置“校准”位置,Y轴灵敏度天关置适当位置,读取校准信号幅度,记入表1-1。
表1-1
标准值
实测值
幅度
1V(P-P)
频率
1KHz
上长沿时间
≤2us
下降沿时间
4.函数信号发生器
本仪器具有连续信号、扫频信号、函数信号、脉冲信号等多种输出信号和外部测频功能,故定名为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二、技术参数
输出频率:0.2HZ~15MHZ,分为三个不同输出端口。
输出信号波形: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和脉冲波。
扫描方式:内部扫描和外部扫描。
实验二单级交流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2us
3)校准“校准信号”频率
将扫描微调旋钮置“校准”位置,扫速开关置适当位置,读取校准信号周期,并用频率计进行校核,记入表1-1。
4)测量“校准信号”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调节Y轴灵敏度开关位置及微调旋钮,并移动波形,使方波波形在垂直方向上正好占中心轴上,且上、下对称,便于阅读。通过扫速开关逐级提高扫描速度,使波形在X轴方向扩展(必要时可以利用“扫描扩展”开关将波形再扩展10倍),并同时调节触发电平旋钮,从荧光屏上清楚的读出上升时间的下降时间,记入表1-1。
微电子器件实验指导书(实验2)
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实验二图示仪检测MOS管参数学时安排:4学时实验类别:验证性实验要求:必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实验目的和任务1、用图示仪检测MOS直流参数;2、学习并掌握该仪器的基本测试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巩固及加深对晶体管原理课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介绍同实验五三、实验设备介绍晶体管直流参数是衡量晶体管质量优劣的重要性能指标。
在晶体管生产中和晶体管使用前,须对其直流参数进行测试。
XJ4822晶体管图示仪是一类专门用于晶体管直流参数测量的仪器。
用该仪器可在示波管屏幕上直接观察各种直流特性曲线,通过曲线在标尺刻度的位置可以直接读出各项直流参数。
用它可测试晶体管的输出特性、输入特性、转移特性和电流放大特性等;也可以测定各种极限、过负荷特性。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测试场效应管2SK30、IRF830的直流参数。
准备工作:在仪器未通电前,把“辉度”旋至中等位置,“峰值电压”范围旋至0-10伏档,“功耗限制电阻”调到1K档,“峰值电压” 调到0位,“X轴作用”置集电极电压1伏/度档,“Y轴作用”置集电极电流1毫安/度档。
接通电源预热10分钟。
调节“辉度”和“聚焦”使显示的图像清晰。
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是为普通的NPN、PNP晶体管的特性图示分析而设计的,要用它来检测场效应管,就必须找出场效应管和普通晶体管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处。
场效应管的源极( S )、栅极( G )和漏极( D )分别相当于普通晶体管的发射极( E )、基极( B )、和集电极( C )。
普通晶体管是电流控制元件,而场效应管则是电压控制元件。
1)场效应管2SK30是N-MOS器件,它的管脚分布如图6.1所示。
图6.1 2SK30管脚分布图按照管脚的分布插好管脚后,把“Y轴作用”调到0.2mA/div,“X轴作用”调到1V/div,扫描电压极性为“+”,“功耗限制电阻”调为250Ω,“峰值电压”范围为60% ,“阶梯档级”调到0.1V/div,“阶梯极性”为“-”,“级/簇”置为10。
2022互换性-实验指导书(二)-图文
2022互换性-实验指导书(二)-图文实验二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一、实验目的1.熟悉测量内经常用的计量器具和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
2.加深对内径尺寸测量特点的了解。
二、实验内容1.用内径百分比测量内径。
2.用卧式测长仪测量内径。
三、测量原理及计量器具说明内径可用内径千分尺直接测量。
但对深孔或公差的等级较高的孔,则常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作比较测量(一)内径百分表1.百分表的结构和传动原理百分表是应用杠杆、齿轮、齿条等机械传动,将测量杆的微小直线位移经放大后转变为指针的偏转,从而指示出相应测量值的量具。
图2-1所示是百分表的外形和传动原理。
如图2-1(b)所示,有齿条的测量杆上、下移动,带动齿轮22传动,与齿轮22同轴的齿轮23也随之转动,而齿轮23又带动中心齿轮Z,及其同轴上的指针偏转。
游丝的作用力保证齿轮在正反转时在同一齿面啮合,从而消除齿轮啮合间隙所引起的误差。
弹簧是用来控制测量力的。
百分表的刻度盘上刻成100等份,当测量杆移动1mm时指针转一圈,因此百分表的分度值为0.01mm。
百分表的测量范围有0~3mm、0~5mm、0~10mm三种,可在百分表表盘中的小刻度盘上来体现。
22.内径百分表内径百分表是测量内孔的一种常用量仪,其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一般为6~10mm、10~18mm、18~35mm、35~50mm、50~160mm、160~250mm、250~400mm等。
图2-2所示为内径百分表的结构图。
内径百分表是用它的可换测头3(测量中固定不动)和活动测头2与被测孔壁接触进行测量的。
仪器盒内有几个长短不同的可换测头,使用时可按被测尺寸的大小来选择。
测量时,活动测头2受到一定的压力,向内推动镶在等臂直角杠杆1上的钢球4,使杠杆1绕支轴6回转,并通过长接杆5推动百分表的测杆而进行读数。
在活动测头的两侧,有对称的定位板8,装上测头2后,即与定位板连成一个整体。
定位板在弹簧9的作用下,对称地压靠在被测孔壁上,以保证测头的轴线处于被测孔的直径截面内。
实验2 网线制作及搭建简单局域网
实验二网线制作及搭建简单局域网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常用网线的种类•掌握在各种应用环境下非屏蔽双绞线制作网线的方法及连接方法•掌握网线连通性测试方法•掌握小型局域网的搭建方法二、实验设备压线钳一把、测线仪一个、双绞线若干段、RJ-45水晶头若干、交换机一台三、实验内容网线制作,截取适当长度的两段非屏蔽双绞线,分别与两只RJ45头连接成直通线或反转线,然后用网络测试仪测试其连通性。
利用交换机和所制作的网线,搭建简单的局域网。
四、背景知识网线常用的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我们平时说的用于局域网的网线就是双绞线,是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
双绞线是由相互按一定扭矩绞合在一起的类似于电话线的传输媒体,每根线外边包裹绝缘层并使用色标进行标记。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
进行缠绕的原理是如果将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则可降低信号干扰的程序,每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
如果把一对或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绝缘套管中便成了双绞线电缆(如下图)。
目前,双绞线可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非屏蔽双绞线,它由四对不同颜色的铜导线,即8芯线组成,每两条按一定规则绞在一起。
RJ45水晶头是安装在双绞线的两端,然后插在网卡、集线器或交换机的RJ45接口上。
图2-1双绞线在EIA/TIA-568标准中,将双绞线按电气特性区分为:三类、四类、五类线。
网络中最常用的是三类线和五类线,目前已有六类以上的。
UTP网线由一定长度的双绞线和RJ45水晶头组成。
做好的网线要将RJ45水晶头接入网卡或HUB等网络设备的RJ45插座内。
相应地RJ45插头座也区分为三类或五类电气特性。
RJ45水晶头由金属片和塑料构成,制作网线所需要的RJ45水晶接头前端有8个凹槽,简称“SE”(Position,位置)。
凹槽内的金属触点共有8个,简称“8C”(Contact,触点),因此业界对此有“8P8C”的别称。
实验二射极跟随器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射极跟踪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射极跟踪器的特性及测试方法。
2.进一步学习放大其各项参数测试方法、熟悉multisim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图2.1为常用的射极跟踪器电路。
XSC1图2.1常用的射极跟踪器电路。
晶体管为非线性元件,要使放大器不产生非线性失真,就必须建立一个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使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否则输出波形会产生饱和获截止失真。
但要注意,即使Q点合适,若输入信号过大,则饱和截止失真会同时出现。
改变电路参数U CC、R C、R B1、R B2都会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化。
调整放大器到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加入输入信号u i。
在输出电压不失真的情况下,用交流毫伏表测出u i和u o的有效值,则电压放大倍数A u = U o / U i 。
为了测量放大器的输入电阻,在图1.2所示电路的输入端与信号源之间串入一已知电阻R ,在放大器正常工作情况下,用示波器测出U S 和U i ,则根据输入电阻的定义可得:R U U U RU U I U r i S iR i i i i -===在放大器正常工作情况下,用示波器测出放大器空载时的输出电压U O 和接入负载后的输出电压U OL ,则根据O Lo LOL U R r R U +=,可得:L OL O o 1R U U r ⎪⎪⎭⎫ ⎝⎛-=。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电脑、multisim 软件四、预习要求1.射极跟踪器的工作原理。
2.射极跟踪器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及测试,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及测试。
3.截止失真、饱和失真的原因、失真波形、消除失真常采用的办法。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按图2.1在multisim 中搭建电路,并进行仿真 2.调整并测量静态分析工作点调整电位器R P ,观察示波器波形,当输出最大不失真电压时,进行直流分析(点击simulate-analyses-DC operating point ,将需要的工作点加入后,点simulat ),将结果填入表2.1中。
实验指导书(实验2-数字调制解调Ⅱ)
实验二数字调制解调实验Ⅱ1、实验目标本实验的目的是使用USRP来实现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并且通过LabVIEW 来实现对不同调制信号的同步性能的对比,由于你在实验一中已经完成了数字调制的实验,所以在做这部分实验时,需要用到之前的调制解调模块。
该实验将通过配置USRP的参数来使你了解把基带信号上变频到射频信号以及把射频信号下变频到基带信号的过程,并熟悉LabVIEW中的各种USRP模块的配置方法。
2、实验环境与准备软件环境:LabVIEW 2012(或以上版本);硬件环境:一套USRP和一台计算机;实验基础:了解LabVIEW编程环境和USRP的基本操作;知识基础:了解常见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以及相关概念。
3、实验介绍本实验发送端主程序的前面板如图所示,首先是USRP的基本参数设置,包括IP地址、载波频率、IQ采样率等;接下来是PN序列的参数设置,包括保护间隔、信息序列长度、同步比特长度和PN序列的类型;然后是采样数和滤波器参数;之后是输出的PN序列以及调制前的信号时域图,频域图;最后是不同调制方式的不同调制结果。
接收端主程序的前面板如图所示,一开始的设置与发送端一样。
在解调部分,是解调信号以及它的时域图、频域图、星座图和误码数,你可以通过这些来判断你的程序是否正确。
图1 数字调制解调实验发送端前面板图2数字调制解调实验接收端前面板1、发送端介绍本实验发送端的调制主程序包含4个功能模块,其功能分别如下所述。
(1)TX_init本模块主要实现USRP的初始化,是配置一些基本USRP参数的模块。
(2)transmitter本模块是调制程序的核心,实现的是基带信号的产生,包括信源编码,调制,脉冲成形等重要功能。
(3)TXRF_prepare_for_transmit本模块的作用是对调制完的信号幅度进行归一化。
(4)TXRF_send本模块实现的功能是把调制完的数据写入USRP,实现发送。
2、接收端介绍本实验接收端端的解调主程序包含5个功能模块,其功能分别如下所述。
材料工程实验指导书(2)
实验一沉淀强化铝合金的等时时效前言许多不同的铝合金,他们的强度取决于沉淀硬化。
本实验所提供的样品是一种用于协和式飞机结构件的合金。
这是一种复杂的铝合金,含有Cu,Mg,Ni,Fe,Si 和Ti 元素,最初是由劳斯莱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锻件的形式开发的,主要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当时它被称为RR58。
英国和法国政府选择用它制造协和飞机的决定,导致了对SST应用的要求,也就是明显的抗蠕变性能。
在民用运输飞机中,通常不考虑此属性。
但是当马赫数为2.2和2.5时,飞机表面温度在摩擦加热下分别升高到120℃和150℃;另一方面,由于协和飞机的寿命要求在20000小时到30000小时之间,所以蠕变性能成为关键。
这种合金可以与常见的包括杜拉铝在内的2000多种合金作比较,这2000多种合金的强化原因是形成Cu的析出物CuAl2。
Ni的作用是优先形成NiAl3和复杂的A1CuNi化合物,这两者在高温下均能保持高稳定性;Fe具有与Ni类似的效果;Si的作用是形成Mg2Si,以提高强度;Ti的作用是晶粒细化。
最优的机械性能的组合是通过以下热处理过程获得的:在530℃下进行20小时的固溶处理,再放入冷水中淬火,然后在190℃下进行19小时的沉淀硬化。
根据协和式飞机产品规范CM00I,这种处理应该产生以下性能:* PS = Proof stress** El = Elongation当然,服役温度必须参考沉淀强化温度。
在寿命期限内,服役温度必须低到足以防止过时效。
由于这一限制,飞机似乎不可能以大于2.2马赫的速度飞行。
在本实验中,不可能按照工业热处理的工艺进行,因为那需要一个下午的漫长时间。
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个规律: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所需的时效时间会相应缩短。
因此,本实验采用在恒定时效时间内确定性能与温度的关系,代替在恒定温度下确定保温时间与性能关系的做法。
图中显示了一些铝合金的典型时效曲线。
注意使用的是对数时间标度。
实验指导书-实验2-PT
增加一些通用模块,最后可形成了如下的模型示意图:
最后的结果大致如下(结果会与你所选择参数不同而不同。XY GRAPH 注意调整 X,Y 的上下限) :
四 、 注 意 事项 ( 1) 边学习,边上机实验,并即时总结,分析
14
& − 8y & + 4y = 2 y ( 4 ) − 4 y ( 3) + 8 & y
在符号运算工具箱中,用 ’D4y’ 字符串表示 y 变量的四阶导数,所以可以用下面的语句定义并y; >>dsolve('D4y-4*D3y+8*D2y-8*Dy+4*y=2') 或者 >>syms y; >>X=dsolve('D4y-4*D3y+8*D2y-8*Dy+4*y=2') 类似地,对于微分方程:
μ: 1; x01=1; x02=-2
2)上面的 Van der Pol最终可建立如下的 Simulink模型, 请根据图示,尝试建立该模型:
5
尝试理解这个模型的设计思路。 (实验报告上可以不用体现) Q5 3)电子系统仿真 以下面的电路图为例,采用 SimPowerSystems 建立仿真模型:
[t,x]=ode23(方程函数名, tspan, x0, 选项, 附加参数) [t,x]=ode45(方程函数名, tspan, x0, 选项, 附加参数)
如: [t,x]=ode45(‘odefile1’,[0,2],[1]) Q1 1)请完成下面的常微分方程数值解例程 1 求解微分方程
dy = −y dx x ∈ [0,2], y 0 = 1
3. Matlab 下的仿真模块 -Simulink Simulink 是 The MathWorks 公司于 1990 年推出的产品,是用于 MATLAB 下建立系统框图和仿真的环境。 该环境刚推出时的名字叫 Simulab,由于其名字很类似于当时的一个很著名的语言——Simula 语言, 所以次年更 名为 Simulink。从名字上看,立即就能看出它能进行系统连接,即把一系列模块连接起来,构成复杂的系统模 型。正是由于它的这两大功能和特色,使得它成为仿真领域首选的计算机环境。 1) Simulink 模块库简介 在 Matlab 命令窗口下给出 simulink 命令,或单击 MATLAB 工具栏中的 Simulink 图标,则将打开 Simulink 模 型库窗口,如下图所示。
大学物理实验2-指导书
实验2 质点运动学
相对运动:通过选取适当的发射角拦截目标物体,并使水平误差最小。
本程序已经预设了演示模式。
启动程序后将自动发射拦截目标,如下图所示。
图中显示目标飞行高度(默认值)为1000m ,速度为500m/s 。
拦截弹头在高度1000m 处拦截目标的水平误差为0.9m 。
完成一次拦截后须点击“程序运行按钮”重新启动程序才可以进行下次拦截。
界面中其它参数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其中:
H ——目标飞行高度(m ) v t ——目标飞行速度(m/s )
——发现目标时的观察角(degree )
v ——拦截弹头飞行速度(m/s ) θ——拦截弹头发射角(degree ) vt ——拦截弹头飞行距离
v t t ——目标在发射拦截弹头后的飞行距离
验证在已知目标飞行速度v t 、 拦截弹头飞行速度v 时,观察角α 与发射角θ 之间的关系为
v
v t
+
=
θθ
αcos sin tan 当v=v t 时有 θ = 2α。
本实验就是在上述条件下完成,即发射角为2倍观察角,且不考虑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实验任务:
1.设定不同的发现目标距离、目标飞行高度、目标飞行速度;
2.根据程序显示的观察角,选定10个不同的拦截发射角、使拦截弹头与目标的水平误差最小(最好在50m 以内);
3.记录拦截完成后的实际观察角和拦截发射角、拦截水平误差记入下表中
t
v )cos (t
v t t
v )sin (θ
4.根据上表讨论拦截水平误差跟参数之间的关系。
实验2指导书 基尔霍夫定律与电位的研究(电工)
基尔霍夫定律与电位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研究电路中各点电位与参考点的关系。
3.掌握电工仪表的使用和直流电路的实验方法,学习检查、分析电路简单故障的能力。
二、实验预习1.打印实验指导书,预习实验的内容,了解本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2.计算各表中要求的电压、电流理论值,写出计算过程。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NEEL-II 型电工电子实验装置。
四、实验原理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是电路的基本定律,它们分别用来描述结点电流和回路电压。
对电路中的任一结点而言,在设定电流的参考方向下,应有ΣI =0,一般定义流入结点的电流相加,流出结点的电流相减。
对任何一个闭合回路而言,在设定电压的参考方向下,绕行一周,应有ΣU =0,一般定义方向与绕行方向一致的电压相加,电压方向与绕行方向相反的电压相减。
在实验前,必须设定电路中所有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其中电阻上的电压参考方向应与电流参考方向一致。
2.电位:在直流电路中,任一点的电位是以参考点的电位为零来确定的,不同的参考点对应不同的电位值,而电位差值与参考点无关。
五、实验内容本实验在直流电路实验单元中进行,按图1接好线路。
其中1S U (12V )和2S U (18V )由直流稳压电源调出,数值以直流数字电压表测量读数为准。
开关1S 投向1S U 侧,开关2S 投向2S U 侧,开关3S 投向3R 侧。
以A 节点验证KCL ,以ADEF 构成回路I 和ABCD 构成回路Ⅱ验证KVL ,实验前先设定三条支路的电流参考方向,如图中的1I 、2I 、3I 所示,并熟悉线路结构,掌握各开关的操作使用方法。
图1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电路1.验证KCL定理:使用直流电流表按表1的要求测量,以验证KCL定理。
(1)熟悉电流测量电缆的结构,将电缆插头的红接线端接到电流表的红(正)接线端,电缆插头的黑接线端接到电流表的黑(负)接线端。
实验指导书 - 实验2
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实验指导书陈鸣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二月2链路层实验(4学时)实验3:分析Ethernet II帧1. 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Ethernet II帧结构。
2)基本掌握使用Wireshark分析俘获的踪迹文件的基本技能。
2. 实验环境1)运行Windows 2008 Server/Windows XP/Windows 7操作系统的PC一台。
2)PC具有以太网卡一块,通过双绞线与网络相连;或者具有适合的踪迹文件。
3)每台PC运行程序协议分析仪Wireshark。
3. 实验步骤1)分析踪迹文件中的帧结构用Wireshark俘获网络上收发分组或者打开踪迹文件,选取感兴趣的帧进行分析。
如图18所示,选取第10号帧进行分析。
在首部细节信息栏中,可以看到有关该帧的到达时间、帧编号、帧长度、帧中协议和着色方案等信息。
在“帧中协议”中,看到该帧有“Ethernet:IP:ICMP:data”的封装结构。
图18 分析帧的基本信息为了进一步分析Ethernet II 帧结构,点击首部细节信息栏中的“Ethernet II”行,有关信息展开如图19所示。
图19 Ethernet II 帧详细信息其中看到源MAC 地址为00:20:e0:8a:70:1a ,目的MAC 地址为00:06:25:da:af:73;以太类型字段中值为0x0800,表示该帧封装了IP 数据报;以及MAC 地址分配的相关信息。
2)分析以太帧结构将计算机联入网络,打开Wireshark 俘获分组,从本机向选定的Web 服务器发送Ping 报文。
回答下列问题:(1) 本机的48比特以太网MAC 地址是什么?(2) 以太帧中目的MAC 地址是什么?它是你选定的远地Web 服务器的MAC 地址吗?(提示:不是)那么,该地址是什么设备的MAC 地址呢?(这是一个经常会误解的问题,希望搞明白。
)(3) 给出2字节以太类型字段的十六进制的值。
实验指导书2
实验二电脑(装配)硬件结构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
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综合能力。
为毕业设计和以后工作打下必要基础。
2.实验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作业按照小组之前选择的经营机构,现在需要组装一部电脑用来管理公司的各类数码资料和进行必要相关业务处理请把组装用的各个组件的品牌,型号,厂商,价格及基本性能说明列示说明并给出整体评价按小组用PPT完成,下周上课分组讲解3.实验类别:专业学科课程4.实验类型:设计与演讲5.实验要求:必修6.主要设备:微机、互联网络、OFFICE办公套件7.学时分配:3学时8.授课方式与实验方式:集中上课,个别指导,总体点评。
集中上课,每个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知识系统结构设计;另外老师对有需要的学生(如通过讲解之后依然不明白整个逻辑思路和过程的学生)个别指导;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老师总体点评。
9.实验步骤要求:步骤一:确定一个购买价位。
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不确定你购买电脑的价位,那么就无从下手去给你选择高、中、低档次电脑硬件。
比如你要配一套游戏电脑,那4000-5000元可以配低端游戏配置,而8000元就可以配高端的游戏配置,而且两套硬件的选择差别会很大。
如果你在去电脑市场之前没有准备好自己的配置,那么在和经销商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先透露一下你准备DIY电脑的价位。
步骤二:确定你购买电脑的用途。
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弄清楚配这台电脑是做什么用的。
这一步决定着硬件的选择。
比如,你本来想DIY一套超频电脑的,结果给你弄了一套节能经济的,那你一定会很郁闷。
所以在DIY电脑之前一定要确定自己的需要,想玩游戏就选择游戏配置,节能稳定就经济配置,超频就DIY超频配置,发烧友就DIY发烧配置。
这几种配置我们DIY电脑网都有介绍,你可以进入频道去参考一下这些电脑配置单以确定你要选择的硬件类型。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实验2(2015_11_9)【amj】OK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实验2 程序控制结构的设计1. 实验目的(1)熟悉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利用基本的程序结构(顺序、选择、循环)进行小规模程序编写,解决一些小的计算问题。
(2)理解分支(选择)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学会使用if 语句。
(3)学会利用循环语句表达重复计算过程,掌握如何分析循环结束的条件。
(4)掌握循环结构和分支结构的综合运用方法,学会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利用循环结构和分支结构的程序来解决问题。
2. 实验任务实验任务2-1在前面第一次实验中,要求计算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
现在请你添加程序功能,显示BMI对应的CDC标准体重状况类别,当用户输入身高体重值时,提示他的肥胖状况(“你已经瘦成了一道闪电,该补补了”“恭喜你,你的身材太标准了”…):BMI 体重状况低于18.5 偏轻18.5~24.9 正常25.0~29.9 超重30.0以上过胖实验目的:本实验任务帮助理解分支程序的设计方法。
实验指导:(1)用input()语句接收用户从键盘的输入(2)将输入字符串转换成浮点数(3)计算BMI(浮点数运算)(4)判断BMI,输出结果# -*- coding: utf-8 -*-#实验2-1参考代码weight = input("输入体重(千克):) #输入体重(千克)#该语句输入身高(米)#将输入字符串转换成浮点数weight = float(weight)#计算BMIBMI =#判断BMI,输出结果if BMI < 18.5:print("偏轻")elifprint("正常")elifprint("超重"):print("过胖")实验任务2-2日本数学家谷角静夫在研究自然数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n,若n为偶数,则将其除以2;若n为奇数,则将其乘以3,然后再加1。
电子科技大学大物实验二指导书-2024鲜版
对于非线性关系的数据,可以采用最小二乘 法进行拟合处理。
2024/3/28
逐差法
逐差法用于处理等间距变化的数据,可以有 效消除线性系统误差。
公式选择
根据实验原理和数据处理需求,选择合适的 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误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包括系统误差和 随机误差的估算和讨论。
化学品泄漏
迅速撤离泄漏区域,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 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2024/3/28
触电
立即切断电源,用绝缘物体将受害者与电源 分离,进行急救并呼叫救援。
受伤或不适
立即停止实验,进行急救处理,并报告实验 室管理人员或教师。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8
28
加深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 理解
学习使用基本物理实验仪 器和设备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 思维习惯
4
实验原理
本实验基于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定律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验证物理定律的正确性
利用实验数据,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024/3/28
5
预期结果
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验证 物理定律的正确性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 理能力
04
图表编号
图表按章节编号,如图1-1、表2-1等 。
2024/3/28
21
图表绘制及标注规范
01
02
03
图表绘制
使用专业的绘图工具(如 Matplotlib、Excel等)绘 制图表,确保图表清晰、 美观。
2024/3/28
图表标注
图表要有标题、坐标轴标 签、数据点标注等,方便 读者理解。
热工实验指导书-2
实验一理想气体比热比的测定一、实验装置图图1实验装置图1.测压计2.气体容器3.洗耳球4.连接软管5.阀门二、实验原理刚性容器中的理想气体在绝热放气过程中,容器内剩余气体经历的过程可视为定熵过程。
原因说明如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R TPV=mg其微分方程可以表示为:dp dV dm dT+=+p V m T对于刚性容器dV=0,故上式变形为:dm dp dT=-(1)m p T由开口系统能量方程e Q=dU+h e i i s m h m W δδδδ-+对于实验装置Q δ=0 s W δ=0 i m δ=0上式中: dU=d(mu)=mdu+udme m δ=-dm e T T =因此: e mdu=h dm-u dmTdm c Tdm c dT mc v p v 000-=0001()1v p v c dT dm dTm c c T k T==-- (2) 将(2)带入(1):1(1)11dp dT dT k p T k T k =+=-- 积分有:1k kT C p-= (3)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g R T 带入(3)式消去T ,可以得到k pv C = (4)(4)式其实就是理想气体定熵过程的过程方程式,故刚性容器绝热放气时,剩余气体经历的是定熵过程:2112()k p vp v = (5) 若气体再经历一个闭口系统中的定容吸热过程2-3,并使31T T = 由于 111g p v R T = 333g p v R T =可以得到3113p v p v = (6) 考虑到23v v =,(5)(6)式联立后有:32111231()()()k k k p p v vp v v p === 故2131lnln p p k p p =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让刚性容器中的理想气体先经历一个绝热放气过程,再让剩下的气体经历一个质量不变的定容过程,并让气体末状态的温度与实验开始时气体的温度相同,那么只需要分别测定实验开始时、放气之后、实验末状态三个状态的压力即可得到理想气体比热比k 的值.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定并记录环境温度t 0,环境压力p 0;2.用洗耳球3向容器2中充入气体,观察测压计1使容器中的压力p 1略高于p 0,温度t 1等于t 0,为使两个温度达到相同,进行该操作后需等待3分钟再记录p 1; 3.打开阀门5,慢慢放出一些气体,当容器中压力p 2等于p 0后关闭阀门5; 4.等待5分钟使容器中气体温度升高到t 0,记录此时压力p 2; 5.重复以上步骤,再做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实验指导书陈鸣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二月2链路层实验(4学时)实验3:分析Ethernet II帧1. 实验目的1)深入理解Ethernet II帧结构。
2)基本掌握使用Wireshark分析俘获的踪迹文件的基本技能。
2. 实验环境1)运行Windows 2008 Server/Windows XP/Windows 7操作系统的PC一台。
2)PC具有以太网卡一块,通过双绞线与网络相连;或者具有适合的踪迹文件。
3)每台PC运行程序协议分析仪Wireshark。
3. 实验步骤1)分析踪迹文件中的帧结构用Wireshark俘获网络上收发分组或者打开踪迹文件,选取感兴趣的帧进行分析。
如图18所示,选取第10号帧进行分析。
在首部细节信息栏中,可以看到有关该帧的到达时间、帧编号、帧长度、帧中协议和着色方案等信息。
在“帧中协议”中,看到该帧有“Ethernet:IP:ICMP:data”的封装结构。
图18 分析帧的基本信息为了进一步分析Ethernet II 帧结构,点击首部细节信息栏中的“Ethernet II”行,有关信息展开如图19所示。
图19 Ethernet II 帧详细信息其中看到源MAC 地址为00:20:e0:8a:70:1a ,目的MAC 地址为00:06:25:da:af:73;以太类型字段中值为0x0800,表示该帧封装了IP 数据报;以及MAC 地址分配的相关信息。
2)分析以太帧结构将计算机联入网络,打开Wireshark 俘获分组,从本机向选定的Web 服务器发送Ping 报文。
回答下列问题:(1) 本机的48比特以太网MAC 地址是什么?(2) 以太帧中目的MAC 地址是什么?它是你选定的远地Web 服务器的MAC 地址吗?(提示:不是)那么,该地址是什么设备的MAC 地址呢?(这是一个经常会误解的问题,希望搞明白。
)(3) 给出2字节以太类型字段的十六进制的值。
它表示该以太帧包含了什么样的协议?上网查找如果其中封装的IPv6协议,其值应为多少?4. 相关概念1) IEEE 802.3以太帧结构。
它是在以太网链路上运行的一种数据分组,开始于前导码和帧定界符起始,后继的是以太首部的目的和源地址。
该帧的中部是载荷数据,其中包括了由该帧携带的其他协议(如IP)的首部。
该帧的尾部是32比特的循环冗余码校验,以检测数据传输时可能的损伤。
它完整的帧结构如图20所示。
前导码7个八位组的10101010帧定界符起始1个八位组的10101011MAC 目的地址MAC 源地址6个八位组6个八位组802.1Q 标签(选项)4个八位组以太类型或长度2个八位组载荷46-1500个八位组4个八位组CRC 12个八位组帧间隙图20 802.3以太帧结构2) Ethernet II 帧结构。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帧结构,尽管它们格式和最大传输单元不同,但却能够共存于相同的物理媒体上。
Ethernet II 帧(又称DIX 帧)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以太帧。
图21显示了Ethernet II 帧结构(该帧前后的辅助字段没有显示)。
与802.3以太帧结构相比,它较为简单。
其中的以太类型字段标识了封装了该帧数据中的较高层协议。
例如,以太类型值为0x0800指示了该帧包含了IPv4数据报,0x0806表明指示了该帧包含了ARP 帧,0x8100指示了该帧包含了IEEE 802.1Q 帧。
MAC 目的地址MAC 源地址6个八位组6个八位组以太类型2个八位组载荷46-1500个八位组4个八位组CRC图21 802.3以太帧结构实验4:交换机与集线器工作机理分析1. 实验目的1)观察交换机处理广播和单播报文的过程。
2)比较交换机与集线器工作过程。
3)掌握使用PacketTracer 模拟网络场景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网络环境、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交互过程等方面的理解。
2. 实验环境1)运行Windows 2008 Server/Windows XP/Windows 7操作系统的PC 一台。
2)下载CISCO 公司提供的PacketTracer 版本5.2.1。
3. 实验步骤1)在PacketTracer 模拟器中配置网络拓扑在PacketTracer 模拟器中配置如图22所示的网络拓扑,其中通用交换机连接4台普通PC ,通用集线器hub 连接2台普通PC 。
图22 实验网络拓扑图点击PC,在每台PC的配置窗口中配置合理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无需为交换机和集线器配置IP地址(为什么?)。
2)观察交换机如何处理广播和单播报文(1) 在实时与模拟模式之间切换4次,完成生成树协议。
所有链路指示灯应变为绿色。
最后停留在模拟模式中。
(2) 使用 Inspect(检查)工具(放大镜)打开 PC A 和 PC B 的 ARP 表以及交换机的MAC 表。
本练习不关注交换机的 ARP 表。
将选择箭头移到交换机上,查看交换机端口及其接口 MAC 地址的摘要。
注意,这不是交换机获取的地址表。
将窗口排列在拓扑上方。
(3) 添加简单 PDU 以从 PC A 发送ping到PC B(也可以在PC A的DeskTop窗口中打开模拟命令行“Command Prompt”,运行PING命令)。
使用Add Simple PDU(添加简单 PDU)(闭合的信封)从 PC A 发送一个 ping 到 PC B。
点击 PC A(源),然后点击 PC B(目的)。
Event List(事件列表)中将会显示两个事件:一个ICMP 回应请求和一个 ARP 请求,用以获取 PC B 的 MAC 地址。
点击 Info(信息)列中的彩色框以检查这些事件。
(4) 逐步运行模拟。
使用 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跟踪数据包的最终顺序。
由于 PC A ARP 表中没有 PC B 的相应条目,因此为了完成 ping,它必须发出 ARP 请求。
交换机从 ARP 请求获取 PC A 的 MAC 地址及其连接的端口,从 ARP 回复获取 PC B 的 MAC 地址及其连接的端口,交换机会将 ARP 请求从所有端口泛洪出去,因为 ARP 请求始终是广播。
PC A 收到 ARP 回复之后,便可以完成 ping。
从交换机的角度来看,ping 是已知单播。
完成对数据包的跟踪之后,点击 Reset Simulation(重置模拟)按钮。
3)观察交换机如何处理未知单播(可选)(1) 清除交换机的 MAC 地址表。
点击交换机。
点击 CLI 选项卡。
在出现命令提示符时,按几次 Enter 键,将会显示Switch> 提示。
键入 enable 并按 Enter 键。
提示应会变为 Switch#。
键入命令 clear mac-address-table dynamic 并按 Enter 键。
请注意,早先显示的交换机 MAC 表重新为空。
但仍会填充 PC ARP 表。
关闭交换机配置窗口。
(2) 重新发送数据包。
您应该还是处于模拟模式。
用户创建的 PDU(在任务 1 中创建的从 PC A 到 PC B 的ping)仍然在 Event List(事件列表)中。
使用 Capture/Forward(捕获/转发)按钮跟踪数据包的最终顺序。
由于 ARP 表已经填充,因此无需 ARP 请求。
但是,当回应请求数据包到达 MAC 地址表为空的交换机时,将被视为未知单播。
在这种情况下,交换机就会像处理广播一样,将数据包从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其他端口泛洪出去。
完成之后,点击 Delete(删除)按钮删除场景0。
4)观察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工作过程(1) 现在尝试使用Add Simple PDU(添加简单 PDU)按钮从PC E ping PC A。
跟踪数据包,尝试了解发生的变化。
(2) 进行其他实验,了解交换机和集线器的不同。
4. 相关概念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仅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整形向所有端口转发,并不识别数据链路层的帧,更不执行CSMA/CD协议。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对接口接收的数据链路层的帧进行处理,查看其目的MAC 地址,选择正确的接口进行存储转发,在向其他接口转发时要执行CSMA/CD协议。
交换机通过其接收的帧来学习每个端口连接的设备的物理地址,并将该信息存储在地址表中。
如果交换机收到的帧的目的设备物理地址在其地址表中,它只会将该帧从连接该设备的端口发送出去。
这称为已知单播。
如果交换机收到一个广播,就会将该帧从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其他端口泛洪出去。
另外,如果交换机收到的帧的目的设备 MAC 地址不在其地址表中(即未知单播),它也会将该帧从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其他端口泛洪出去。
当交换机将帧从除接收端口以外的所有其他端口泛洪出去时,其行为类似于集线器。
一个集线器形成了一个网络碰撞域;而对局域网交换机而言,每个端口可能构成一个独立的碰撞域,大大减少了分组访问网络冲突的机会。
只要PC两两之间访问交换机的不同端口,并且这些端口配置为全双工的,它们之间就不存在碰撞域。
广播域是对广播分组直接到达的区域而言的,由于局域网交换机转发广播报文,因此由交换机连接的局域网构成了一个广播域。
5. 注意事项PacketTracer功能很强大,用户可以自行设计各种网络拓扑,验证学习过的网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