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落实和提高,确保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儿童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在于引导、激发学生那万千趣意,使其忘情而全身心投入于积极主动的学习之中。教学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例如:《唯一的听众》的导语:“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这正是学生感兴趣之处,又与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做到了一“问”牵全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主体性原则”,把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和新奇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有争议,有讨论,有思索,有笑声……让学生兴味四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一步。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设计了小组讨
论的环节:面对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哪一种评价更好?学生有的认为是母亲,因为母亲的“精彩极了”是鼓励“我”,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有的则认为是父亲,因为父亲的“糟糕透了”是提醒“我”,让“我”懂得如何修改文章,使“我”的文章越写越好。这时,教师如果直接告知答案,将会熄灭学生已燃起的兴趣火花,学生也无法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学习。其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讨论、辨析之后,得出亲身感悟的结论,摆出理由,举证论辩。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始终处于一种学习亢奋的状态,并促使积极思考,勇于表达,真切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和乐趣。
二、启发思考,促学生“活学”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咀嚼、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时有恍然大悟之感。巧妙的促思犹如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如:教学《荷花》一文时,很多学生质疑:“‘如果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一句中‘画家’指的是谁?”这可以说是个难点,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释疑:联系上下文,紧扣“大”和“活”这两个字眼,想象你所看到的是一池怎样的荷花?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抓住荷花美丽与充满生机、活力等方面展开想象。尽情描述之后,教师又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是啊!这眼前的一池荷花多美、多有生气呀,真像一大幅活的画!是谁有这么神奇,能使这荷花长得这么美呢?在教师逐层
引导、启发之下,学生的思维便有了一定的逻辑发展方向,很快找到了答案的所在。事实证明,适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正确思维方法与习惯,打开思路,突破难点,轻松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学”
皮亚杰说过:“掌握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学习方法。”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加强学法指导,以学定教,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教法和学法融为一体,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点。教师要站在主导位置,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以下两种方法理解课文。
1、“抓题眼”,把握重点。
“抓题眼”的学习方法是阅读、作文指导的一种好方法。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通过导读,引导用“抓题眼”的方法巧妙地将学生思维集中到“借”这一题眼上来,学生细细琢磨,引发出:“谁借?向谁借?为什么借?怎么借?结果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还进一步提出“为什么是‘借’,而不是‘骗’或‘取’?”这一关键问题。学生通过对课题的理解,就很容易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顺序以及学习重点。
2、找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分析课文。
“找课文的中心句”的学习方法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学生初读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
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先让学生整体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再让学生细读课文,研读中心句,根据中心句的提示,体会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之美。最后联系各个段落中的语句理解、体会: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学生只要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就不难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了。
对于学习方法的运用,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拘于一个方面,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授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实现“学会”到“会用”的转变,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和高效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重视训练,导学生“自学”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可见必要的练习是强化记忆、运用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学生掌握知识之后,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检验、巩固,是让学生在“会学”的基础上过渡到“自学”的必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例如:平时,我们常要求学生“立足课内,放眼世界”,那么,我们就必须精心设计练习,适当指导,坚持做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衔接。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夜的工作》等文章,仅凭一篇课文学生并不能真正感受这些伟人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设计搜集
材料型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搜集资料等形式,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获取详情”、“开阔眼界”服务。通过适当引导学生练习,学生才能把新旧知识紧密地结合并储存,使已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和完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及时反馈,适时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中进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适当点拨,教给学习方法,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运用。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得到有效地落实,课堂的实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