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主要用法一览表

合集下载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以下是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一览表: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可是”、“然而”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何:①表示疑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例:余独穷困乎此时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难道”例:以为且噬己矣,甚恐。

③有时表示动作,相当于“多么”例:二世杀之,何其残也!3.乎: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在”;“对”、“对于”;“在”、“到”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呢”;“吗”例:安知鸿鹄之志哉?4.或:①表示动作,相当于“有时”、“偶尔”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要是”例:人命或可违,公名不可损。

5.乃: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于是”、“就”;“才”、“这才”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岂:①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②表示动作,相当于“而且”、“也”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7.其:①表示选择,相当于“是……还是”例:吾其还也?②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8.且: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又”、“而且”例:河水清且涟漪。

②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例:且焉置土石。

③表示承接,相当于“然后”、“就”例:且放白鹿青崖间。

9.虽: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纵使”例:虽九死其犹未悔。

10.遂:表示结果,相当于“终于”、“到底”例:遂使之行成。

11.谓:表示动作,相当于“告诉”、“对……说”例:谓心到、眼到、口到。

①表示动作,相当于“了”、“已经”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备兵九为备矣。

②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3.焉:①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表示动作,相当于“之”、“的”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1. "则": 表示假设、推论、转折、对比等关系。

- 例句:晚风摇树发宜州,则可怜横波落不休。

(《桂枝香·咏鹅》)2. "或": 表示不确定、可能的意思。

- 例句:或共山鸠高飞,天风共北斗星。

(《鹧鸪天·人道旁白》)3. "皆": 表示全部、都的意思。

- 例句:试上高台招句曲,轻移画扇坐中流,不觉香残粉影落,尽是花枝万里愁。

(《虞美人·听雨》)4. "乃": 表示结果、原因等。

- 例句:不施纶绔,陈力就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尚书·大禹谟》)5. "岂": 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 例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桃花源记·嵩阳书院记》)6. "宁": 表示表示选择、态度等。

- 例句:宁吞吴雁,无食我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 "非": 表示否定,有时也表示强调。

- 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齐燕。

(《观沧海》)8. "吾": 表示第一人称。

- 例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天下篇》)9. "何": 表示疑问、反问等。

- 例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何况于野。

(《赋得古原草送别》)10. "其": 表示指示、连接作用。

- 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云客路思悠悠,现在地球无穷处。

(《黄鹤楼》)。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一览表附:文言虚词知识简介所谓文言虚词,指的是以下几种词:一、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见的代词有——之、其、何。

二、介词: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因、与。

三、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则、以、而、若、且。

四、副词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在语气、程度、时间、范围等方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一般只能修饰形容词、副词等,不能修饰名词,常在句中作状语。

副词包括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连接副词等。

常见的副词有——其、乃、且、则。

五、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语缀助词。

常见的助词有——所、也、者、之、乎。

六、兼词指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词性。

最常见的兼词有——“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等)、“诸”(相当于“之于”)、盍(相当于“何不”)。

“诸”、“盍”也称合音词。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用的18个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但起到连接、衔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有很多,但是其中有18个虚词的用法特别常见,本文将分别介绍它们的用法。

一、之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示“的”、“之”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

比如:1. 表示“的”、“之”的意思:孔子之道,兼爱、非攻、谦虚、不矜、节制、宽容。

2. 表示动作的进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乎乎是一个表示疑问、感叹、肯定的虚词,常用于问句、感叹句、反问句和肯定句。

比如:1. 问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 感叹句:嗟乎!人类何时能够和平相处?3. 反问句:吾道一以贯之,乃知止而不殆。

4. 肯定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三、兮兮是一个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于句末,起到点睛的作用。

比如:如梦令之九首,兮妙不可言。

四、耳耳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虚词,常用于句末,表示“但是”、“可是”的意思。

比如:吾闻其一而知其二,耳目之所及,皆可得也。

五、而而是一个表示并列、转折、因果关系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 1. 表示并列关系:仁者爱人,而不爱人之过。

2. 表示转折关系:吾虽不德,而尚能自悔。

3. 表示因果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六、乃乃是一个表示结果、转折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1. 表示结果: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乃至成功。

2. 表示转折:吾虽不德,乃尚能自悔。

七、其其是一个表示“他的”、“她的”、“它的”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吾闻其一而知其二,其余自然。

八、所所是一个表示“……的”、“……之”、“……所”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乘乘是一个表示“利用”、“趁着”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比如:乘风而来,逐梦而去。

十、于于是一个表示“在”、“于”、“向”等意思的虚词,常用于句中。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 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五)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着(地)”或 不 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 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 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 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 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 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一、介词的用法1. 于: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等。

例如:“于乎!天地为之震荡。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2.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例如:“以巧拙观彼旁人。

”(《庄子·秋水》)3. 为: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苏轼《赤壁引·并序》)4. 为于:表示谦虚或感慨。

例如:“孟子曰:‘吾私欲而能未可知也,曲成八节之曲,何令乎治世之政也!’”(《孟子·尽心上》)5. 自:表示起点或动作的来源。

例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宋史·王安石传》)6. 至:表示到达某一状态或程度。

例如:“身至龙门,名垂青史。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二、副词的用法1. 忽:表示动作迅速或变化突然。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轼《赤壁怀古》)2. 宁:表示情绪平稳或安抚。

例如:“人言萧相国公宅僻,不省兵连祸在旦夕;此时忽为聪明正直可羡者者乎?”(《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 复:表示行动返还原状或回复过去状态。

例如:“不见复关意,伫立故园心。

”(李商隐《登建康城西北隅望余亦王侍御房浣溪沙令紫台南山乡思杂咏且田园无寄虞州杨给事玉篇书以诗问之和贶》)4. 追:表示跟随、紧接或踪寻。

例如:“追风逐电舞弄清波。

”(孙洙《青门引·补章句过宋江席上话三娘得一幅天然真谛传口诀字字珠玑改千暌枕300】由黄冈冯林参议统制选所记安区毛珣先生奉读继有胡裁定)。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 【而】⑴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⑵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⑶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2. 【何】⑴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⑵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例: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⑶通“呵”,译为“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⑷与“何”有关的复合虚词【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贝M可如(《季氏将伐颛臾》)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句
表示连接
于是
因以为号焉
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为介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示行为的原因
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
未若柳絮因风起
表示凭借的条件
凭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3虽
“虽”为连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示假设
即使
虽乘奔御风
虽席地不能容
表示客观存在
虽然
虽有千里之能
风力虽尚劲
14. 者
用法
意义
例句
副词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后边
2、以
(1)“以”作介词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式
拿、用
能以径寸之木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虫草为邻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凭借
依靠
以五十里之地存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按照
根据
策之不以其道
虽不能察,必以情。
(2)“以”作连词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结构助词,定语标志

故时有物外之趣
实是欲界之仙都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丝竹之乱耳
吾妻之美我者
提宾句标志
无义,提宾句标志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无义,调整音节
久之,目似瞑
公将鼓之
(3)“之”为动词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表示动作,作为的方向或处所
到,往,去
辍耕之垄上
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替,给
为人谋而不忠乎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
士卒多为用者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1)“为”为动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判断动词

中轩敞者为舱 此何遽不为福乎
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
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卒之为众人
一般和“以”连用
作为,当作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吗,呢
不亦乐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以中有足乐者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用来
以激怒其众
将以攻宋
表示顺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卷石底以出
(3)“以”作动词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表示观点
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4)“以”的特殊用法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通假字
通“已”,已Leabharlann 。固以怪之矣3、为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皆以美于徐公
贤于材人远矣
5、其
(1)“其”为代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人称代词
他,他们,他的,他们的,自己的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家其智其子
蹲其身,便与台齐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
欲穷其林
其人视端容寂
不能指其一端
(2)”其”为语气助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反问
不译
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表感叹
不译
安陵君其许寡人
表猜测
大概
其恕乎
6.而
“而”为连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并列
和,与
泉香而酒洌
国险而民附
连接一前一后有先后顺序的两项,表承接
就,才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偏正关系,表修饰
不译
拔山倒数而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连接意思相反的两项,表转折
却,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记其长曾不盈寸
表假设关系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孟子>两章》
7 则
(1)“则”为连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承接关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表示转折关系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
(2)“则”为动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判断
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 然
(1)“然”为连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转折,用于句首
但是,然而
然数年恒不一见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2)“然”为代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指示代词
这样
父利其然也
虽然,受地于先王
(3)“然”为动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赞同、肯定
对,认为….对
吴广以为然
(4)“然”为助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的样子
为之怡然称快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9、乃
(1)“乃”为连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承接关系
于是、就
见渔人,乃大惊
表转折关系
竟然
乃不知有汉
表时间

乃悟前狼假寐
(2)“乃”为动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0且
“且”为副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时间副词
将近,将要
年且九
表递进关系
况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
且秦灭韩亡魏
尚且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因
(1)“因”为连词
用法
意义
4、于
4.于
(1)“于”为介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

于厅事之东北角
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因使唐雎使于秦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休寝于天
表行为发生的对象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 向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对于
不戚戚于贫贱
万钟于我何加焉
形容词+于+比较对象

常见文言虚词主要用法一览表
1、之
(1)“之”为代词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代指人,物,第三人称
他(她)
他(她)们
于舅家见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事物

石青糁之
执策而临之
代指事理

人皆我有
我知之濠上也
指示代词
这件事
渔人甚异之。
肉食者谋之
这样,那样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为楚造云梯之械
(2)“之”为助词
用 法
意 义
例 句
……的人,……的地方,……的东西,……的原因
京城有善口技者
而君逆寡人者
副词在名词后边
表停顿
北公愚公者年且九十
和“也”连用,表示判断
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15. 乎
(1)“乎”为介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相当“于”
于,在
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2)“乎”为语气助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