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泻、鳞”等 6 个生字,会写“泻、潜”等 7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交流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创设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少年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出课题《少年中国说(节选)》,介绍作者梁启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正音、释义。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精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讨论: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少年中国?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之情。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与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3. 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丰富积累。
2.查阅相关资料,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表达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待赞美和向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请大家查找字典,找到“说”这个字,并说出它的含义。
那,你对“少年中国”又有怎样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指名说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介绍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广东省广州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
2.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少年中国说》(节选)。
2. 作者梁启超的简介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启超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少年中国说》,提问学生对“少年中国”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韵律。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欣赏之处,学会评价文学作品。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共鸣(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感悟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少年中 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梁启超及其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作者对少年和国家关系的论述,把握文章的主旨。
2、难点(1)文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展现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国家的兴衰荣辱。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中国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少年在国家的发展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梁启超,包括他的生平、主要成就和思想主张。
(2)讲解《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4、文意理解(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自不懂的问题,尝试共同解决。
(3)教师巡视各小组,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5、文本分析(1)文章开篇就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少年与国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对少年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者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分析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少年中国的责任和使命,培养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2.1 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意义。
2.2 作者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
三、教学难点3.1 少年中国说中的概念和论点的理解。
3.2 对作者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或相关资料:《少年中国说》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少年中国说》,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内容。
5.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详细解读《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和意义,阐述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5.5 思考与拓展:学生思考少年中国的责任和使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讨论如何践行少年中国的精神。
5.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少年中国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5.7 作业布置: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程度。
6.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深入分析和反思,检查其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有需要,提出改进措施。
7.2 学生学习效果: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其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困难,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八、教学延伸8.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中国近代史和思想文化的文章,扩展知识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 优质版教案
课题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作者对祖国富强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和责任之心。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关注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写于1900年,即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时期。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认识“泻、鳞”等生字,会写“潜、试”等生字。
能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鹰隼试翼,风尘翕张”中的“鹰隼”“翕张”等字词,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才能体会少年的蓬勃力量。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排比句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要让学生感受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文中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种象征意义具有一定难度。
让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这种抽象的关系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认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例如,教师在范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时,通过激昂的语调、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朗读、小组朗读、齐读等。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的问题,如字音、节奏等进行指导。
2.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文中描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红日初升的景象、潜龙腾渊的画面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景象描写,从而体会少年中国的蓬勃生机。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作为中国少年肩负的责任,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少年中国说节选》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认识少年中国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少年中国说节选》;(2)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演讲技巧和文学才华;(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感;(2)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3)增强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3)学会欣赏梁启超的演讲技巧和文学才华。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比喻;(2)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认识少年中国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理解文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3)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比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借鉴:(1)让学生欣赏梁启超的演讲技巧和文学才华;(2)让学生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2. 写一篇关于少年中国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篇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和鉴赏。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观点。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重点讲解和练习生字词,如“翩翩”、“矫健”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少年中国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另外,小组讨论环节虽然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似乎还是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我打算在之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个人展示的环节,鼓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写作练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部分学生似乎对这种模仿写作感到困惑。我反思可能是练习的难度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引导不够到位。接下来,我会尝试调整练习的难度,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练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主题思想和生字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历史背景和文本结构,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
2. 使学生了解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背诵与理解。
2. 梁启超的时代背景及其爱国情怀的把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梁启超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
3.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语和句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启发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思考相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文本。
2.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4. 修辞手法的讲解资料。
5. 课堂练习用的作文纸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少年中国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课文: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概括课文的主要观点,强调梁启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
2.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结合课文内容,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九、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文《少年中国说》的背诵情况。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使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的文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3. 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知识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少年中国”的含义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祝福。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5.2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6.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6.2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计划。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1.教学重点
-词汇积累: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繁荣、锦簇、斑斓、茁壮等,这些词汇在课文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文章理解:把握《少年中国说》的主旨,理解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朗读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节奏和语气。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其次,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我发现同学们对于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仍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解释不够生动形象,导致同学们难以理解其内涵。为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更多实际例子和生活中的比喻,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修辞手法的美妙。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讨论“如何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这一主题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不够清晰,或是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前,为同学们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有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学习生字词:繁荣、锦簇、斑斓、茁壮等。
2.熟读成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了解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背景,理解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4.体会情感: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少年中国说(节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与青少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及其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1.2 教学内容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写作《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动机。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2 教学内容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第三章:《少年中国说》的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
第四章:《少年中国说》的主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2 教学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第五章:《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5.2 教学内容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论证方法。
第六章:词汇与语言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少年中国说》中的重点词汇。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6.2 教学内容探讨文章的语言特点。
6.3 教学方法采用词汇讲解法,讲解重点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第七章:文本解析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7.2 教学内容详细解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7.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析法,深入解析文本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论证逻辑。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及有关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别称有哪些吗?比如:华夏、神州等。
其中有一个别称是“少年中国”。
你们知道这个别称的由来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3.学生质疑课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作者认为少年是中国的希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认为中国少年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其含义。
以下是一个示例:(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引导学生抓住“初升”、“大光”等词语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赞美。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引导学生抓住“出”、“伏”、“泻”等词语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中国少年的活力和朝气。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进一步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2)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3)分析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的认识。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2.3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3.1 文中古代词汇的理解;3.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3 课文内涵的拓展思考。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原文及注释;4.2 相关背景资料;4.3 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少年中国说》的背景;(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
5.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2)分析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的认识;(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4 课文讲解与分析(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解读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5.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5.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少年中国说(节选)》励志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励志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在1900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旨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1.1.2 本文选自《少年中国说》的节选部分,通过描绘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激励青少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1.1.3 了解《少年中国说》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1.2 教学意义1.2.1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2.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2.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1.3 教学内容概述1.3.1 介绍《少年中国说》的作者和背景。
1.3.2 讲解《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1.3.3 分析《少年中国说》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1.2 《少年中国说》发表于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1.3 梁启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民族。
2.2 主要内容2.2.1 文章开篇描绘了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2.2.2 接着,文章分析了少年中国的优势,如“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2.2.3 文章号召青少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3 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2.3.1 文章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比喻句,如“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2.3.2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3.3 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导入3.1.1 通过播放与《少年中国说》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
课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出了“少年强则国强”的著名论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深刻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梁启超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梁启超的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指导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少年中国说”的内涵。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关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节选)少年中国说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第【1】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
二、教学设想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补充历史材2组织学生讨论,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诵读法。
4.延伸阅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㈡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2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明确:⑴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⑵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3 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4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5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6积累重点字、词㈢布置作业: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第二课时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2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㈠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2生畅所欲言,3老师请学生总结: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而高兴”!…… 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
不同文体的特点 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
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
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 (二)仔细研读全
第二~三学时:原文分析和视频展示
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中国少年
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
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
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 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 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 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 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 家富强。
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 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 上,国以孔为贵。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 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
《少年中国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并学会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2·讲解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能通过学习者篇文章能提升能力; 3·要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并通过文章的精髓,增进他们爱国情怀; 4·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为中国美好明天献出一份力量;
二.教学用具
要准备教学视频,如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一些阅读技巧,一些写语文题的方法。还有 一个朗诵的音频,以便播放时用。
三.教学方法
要通过讲述和视频播放来引领学生了解这篇课文,并要求背诵这篇课文。要在最后一堂 课时放一个视屏来放松前听写。
四.课时安排
大约 3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 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流 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探索改良主义与君主立宪制;倡导“诗界 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反对“五 四”新文化运动。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 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 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 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注意先播放朗诵音频,让后带领学生朗读一遍,要给学生发复印的文章和翻译哦。 翻译:天地广阔,宇宙浩淼。中国的少年需要顶天立地,自强不息,中国保持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
些措施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 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 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 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 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 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 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 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 凯出卖。
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 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 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 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3·戊戌变法介绍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 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 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 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 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
重要途径。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比较是理解
和思维的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
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
把握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提炼文章的主旨,是整体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我
们在语文学习的长期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 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失败。戊戌政变 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 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 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 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 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持教者要用简单的话语讲解,要情节性和趣味性,讲解 形成两派原因是由于当时慈禧的垂帘听政。有志之士奋起。)
带学生分析主旨,这篇主旨是中国青少年要加强自己,用知识来充沛自己,为国家 将来做贡献。 最后要放一段戊戌变法的视频来激励孩子们,个人建议用土豆中的多个片段。
编辑者 编辑时间 使用学校
付圣 2014 年 4 月 26 日 各个小学,对于要求强的学校需要穿插讲解 暑假作业哦!
使用者 使用时间 使用学校 教学效果 反馈意见
文和寻找关键语句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
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 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 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的烙印,渗透着作者的主观 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概括文章中心的
势成长全在我们少年身上。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 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 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 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 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 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 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 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 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 。 (个 人翻译,可能有问题,持教者要自行改正。)
分析原文中的句子。要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句,这里要讲在阅读中找中心句的方法。 方法:如果是一篇文章的中心句,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然后寻找最能体现内容的一句话或者是最能代表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对于初中语 文来说,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开篇点题,结尾明义,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是 一个段落的中心句,不但要看本段讲的内容,还要看这个段落的上下文关联。一般在段 首段尾处。 对于初中语文而言,寻找中心句不会太难。重要的是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 观点,去寻找最能表现这些的句子。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去首、尾处找吧。 特别要强调中心句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地方,就像古诗中的诗眼,要特别学会找中心句, 这篇文章中心句是传达爱国情怀的,所以是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 在过渡到背诵的问题,交代语文是积累的过程,要不断背诵和写练来提升语文素养能力,所 以接着要他们默写这篇文章。而且对错了得字 要惩罚。比如唱歌等。 节着说人事由血肉骨头够成,有神支撑,一篇文章主旨就是神,这里要介绍找主旨的方
法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
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 (二)
提炼和概括主旨。 例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可以从对长沙秋景的描
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中,读出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
渐形成。到1897年底,
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
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 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 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 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