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刺激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针剌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针剌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针剌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该针刺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随后详述研究方法、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影响生活质量。

心率变异性是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 干预方法:实验组采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的方法,对照组则不进行特殊干预。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1. 心率变异性:实验组患者在针刺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表现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

四、分析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可能与针灸刺激了脑部特定穴位,改善了神经功能有关。

此外,针灸还可能通过调节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本研究仅为小样本临床观察,仍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五、结论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具有积极影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同层次针刺阳陵泉穴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不同层次针刺阳陵泉穴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

2008年12月第31卷第4期Dec 12008,Vol 131,No 14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 M不同层次针刺阳陵泉穴fMR I 脑功能成像比较黄泳1 廖晓明1 赖新生2 邹燕齐1 吴俊贤1(1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2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 510407) 摘 要:目的:运用f M R I 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激活异同。

方法:8例青年志愿者分别接受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的2次针刺刺激,并进行f M R I 脑部扫描。

统计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O Is )的激活几率、激活点数、激活强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对左右不同脑区的激活几率和激活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双侧额叶、顶叶、颞叶等脑区激活点数的分布有一定差异,皮部浅刺较多(P <0105)。

同时,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相对集中刺激双侧顶叶、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小脑、右侧岛叶等区域;而常规针刺相对集中在双侧扣带回、左侧额叶、右侧枕叶、小脑。

结论:阳陵泉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能激活脑部不同功能区,有趋势表明,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主要激活的脑区有所不同。

关键词:阳陵泉穴;功能性磁共振(f M R I );皮部浅刺;常规针刺中图分类号:R24513;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8)04200052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课题(No 12006CB504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课题(No 190709027)作者简介:黄泳,女,1967年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疗效的机制研究;赖新生,通讯作者,男,1955年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

电针百会穴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电针百会穴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电针百会穴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百会穴和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通过临床研究设计,确定实验对象并采用相应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百会穴和神庭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电针百会穴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并探讨了临床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这项研究对于探索中医药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电针、百会穴、神庭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影响、作用机制、实验对象、实验方法、效果、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与脑血管病有关的认知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在临床研究中,研究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决定了整个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电针百会穴和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实验对象进行系统的电针治疗,观察其在认知功能、脑血流以及神经系统活动方面的改变,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电针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其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验证电针治疗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效果,还在于为电针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支持,从而提升电针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可以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性。

1.3 研究意义衡量一项研究的重要性,通常要考虑其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电针百会穴神庭穴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多方面。

中医与西医针灸疗法的比较研究

中医与西医针灸疗法的比较研究

中医与西医针灸疗法的比较研究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它在西方国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中医和西医针灸疗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治疗方法、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

一、治疗方法比较1.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生命力量是由经络系统调节的,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和平衡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中医针灸疗法包括经络针灸、耳针、火针等。

2. 西医针灸疗法西医针灸疗法是在中医针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治疗方法上有所差异。

西医针灸疗法更侧重于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机制。

通过在穴位上刺激,通过神经传导和生物化学反应来改变体内的生理状态,以起到治疗作用。

常见的西医针灸疗法包括电针灸、激光针灸、穴位注射等。

二、理论基础比较1. 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中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生命力量的运行通道,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西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西医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神经系统和生物化学反应的作用机制。

通过在穴位上刺激,可以改变神经系统的传导,同时引起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临床应用比较1.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医针灸疗法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症、内科病、妇科病等。

由于中医针灸疗法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调节,因此在慢性病和复杂病症的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

2. 西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西医针灸疗法在西方国家也逐渐得到应用。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疼痛管理、解毒治疗、康复辅助等。

西医针灸疗法注重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更注重证据和数据的支持。

综上所述,中医和西医针灸疗法在治疗方法、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针灸疗法注重整体调节和平衡,而西医针灸疗法更侧重于神经系统和生化反应的作用机制。

古今医籍对气海穴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古今医籍对气海穴临床应用的对比研究

血症 : 吐血 , 咳血
中 医研 究
21 0 2年 8月 第 2 5卷 第 8期
T M e. uut 0 2V 12 o 8 C R sA gs2 1 o.5N .
小 腹胀 如 蛊 , 大小便 不 通 。
消渴 , 卧善惊 。
1 9 其 他 病 症 .
其 他病 症 : 不孕 。
1 4 男 科 病 症 .
为研 究对 象 , 其 中对气 海穴 的应用 总结 如下 : 将
1 1 养 生、 . 保健
他 病 症 等 。 古今 医 籍记 载 差 异 : 籍 可 见 咽 嗌 、 、 痛 、 、 古 噎 胁 痔 痃癣 、 格 、 结 、 风 以及 伤 寒 等 病 症 ; 代 文 献 可 见 膀 胱 关 气 浮 现
气 海 ( la , V ) 在 下 腹 部 , 中下 1 5寸 , Qh iC 6 , 脐 .
前 正 中线上 。气 海 属 任 脉 之 经 穴 , 肓之 原 穴 。气 为
小 便赤 涩 , 便黄 赤 , 便滑 数 , 小 小 小便频 数 , 小便 淋沥 , 小便 不 禁 , 便 失禁 , 便 不 适 , 儿遗 尿 , 小 小 小 遗
心 胁 痛 , 肋下 痛 ) 胁 。
下冷 痛 。冷热 不调 , 脐攻 注疼 痛 。脐腹 冷 痛 。 绕 吞酸 、 嘈杂症 : 食减少 , 饱则 心 下痞 闷 , 吐 饮 微 呕
酸水 。
惊风 : 急惊 风 , 惊 , 不得 卧 。 慢 惊 霍 乱 : 乱 吐泻不 止 , 乱转 筋欲 死 。 霍 霍
候 四肢沉 重 , 冷 , 痛 转 甚 , 咽 喉不 利 或 心 下胀 逆 腹 或 满 结 硬 , 渴 , 汗不 止 , 时 狂 言 , 甲面 色青 黑 , 燥 虚 或 爪

腧穴的研究进展

腧穴的研究进展

腧穴的研究进展腧穴是多种疗法的刺激部位,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都要通过作用于特定腧穴,出现特定效应后,方能产生疗效。

因此,腧穴研究是提高针灸疗效,探明针灸机理的基础。

笔者对最近几年国内杂志刊载的相关论文进行整理的结果表明,最近最近几年来,腧穴研究在腧穴特异性、腧穴定位及腧穴主治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择其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1 腧穴特异性研究关于腧穴特异性研究主要涉及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腧穴生物物理特异性、腧穴病理反应特异性、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等几个方面。

1.1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一)腧穴与感受器作为针灸治病时的一个刺激感受点,腧穴应和某些感受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腧穴所处部位的不同,其感受器的类别和数量亦不同。

西安医科大学等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到足三里、合谷、内关等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以肌梭为主;肌腱附近的曲泽、昆仑等穴多为环层小体;肌键接头处的承山等穴的中心多为腱器管,周围为肌梭;头皮处的百会、印堂、攒竹、丝竹空等穴主要是游离神经末梢和包囊感受器;关节囊处的内、外膝眼等穴以露菲尼小体为主。

在指尖部穴位观察到,其表皮基层细胞之间,有新月状或小环状游离神经末梢;棘层细胞间,有更为纤细的、无特殊形态的游离神经末梢;真皮乳头层内,有构造复杂而多样化的触觉小体;真皮网状层内,有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和克氏终球;皮下组织与真皮交界处,可见到大量环层小体;在血管周围有粗细两类纤维构成的神经束与血管伴行。

足趾部的隐白、大敦等穴主要为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

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处还可见各种游离神经末梢、露菲尼小体、麦氏小体、克氏终球、环层小体和高尔基—马楚尼小体等无囊和有囊感受器。

穴处血管周围尚有血管旁包囊感受器。

上海生理研究所采用神经组织学方法在对人体皮肤的观察中发现,每lmm2皮肤内有100多个来源于许多不同的神经纤维的神经末梢,即使是极细的点状刺激也避免不了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所以,每个腧穴的相应皮肤上可能都有神经末梢的分布。

《恢刺颈部腧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恢刺颈部腧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恢刺颈部腧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主要由于颈部肌肉、关节、神经等组织的病变导致。

这种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副作用或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近年来,恢刺颈部腧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其具有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等优点。

本文旨在观察恢刺颈部腧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采用恢刺颈部腧穴治疗法,选取颈部腧穴进行针刺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针刺;其次,采用适当的刺激强度和频率进行针刺治疗;最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

同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

三、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程度减轻率为85%,发作频率降低率为75%,持续时间缩短率为68%。

同时,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轻微的针刺感或局部疼痛,无需特殊处理。

此外,恢复效果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中仍保持稳定。

四、讨论恢刺颈部腧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制可能与调节颈部肌肉、关节、神经等组织的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有关。

此外,恢刺颈部腧穴还能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目的。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恢刺颈部腧穴治疗具有非药物治疗、副作用小等优点。

然而,其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的病情、体质、医生的操作技巧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穴位按摩保健操在老年病人中的规范化应用研究

穴位按摩保健操在老年病人中的规范化应用研究

穴位按摩保健操在老年病人中的规范化应用研究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保健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关于运动养生理论的动静互涵理论。

本研究就将在中医理论养生实践的指导下,以老年科收治入院患者为对象,评价具有中医特色的穴位保健操,通过评估睡眠质量,排便等。

最终取得结果适用于哪些老年人,以在慢性病老年病人中推广应用。

标签:穴位按摩;老年患者;规范化一、前言中医养生概括的说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实践。

中医养生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知体系,它包括有智慧前瞻的养生理论、多元独特的养生技法、自然广博的养生资源、底蕴深厚养生文化等。

就运动养生而言,根据每人不同的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动养或静养。

中医认为,并不是动得越多越好,而是“动静互涵”[1]。

穴位按摩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2]。

随着治未病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穴位按摩合并其它中医护理技术在养生保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陈湛[4]设计的一套全身穴位按摩保健操,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非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邱瑞娟等人的研究发现运用传统中医手法按摩头部穴位治疗失眠症,与口服镇静安眠药有同等的功效。

而叩齿可以刺激牙齿,改善牙齿和牙周的血液循环,使牙齿坚固,加强肾精的作用。

穴位按揉及腹部按摩有利于改善AMI患者的排便情况。

应用足底穴位按摩治疗失眠症取得满意效果。

自我按摩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

通过按压内关穴治疗呃逆疗效可靠,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

而按揉肾俞穴可以作为增生性腰椎炎患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然而相对不足的是,这些保健操存在其适应症及适用人群不确定,每日锻炼几次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不确定,动作的幅度等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为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标准,没有得到推广。

“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和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评价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评价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评价作者:陆巧妮叶露陈鸿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4年第22期【摘要】目的:評价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8月于南昌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前列腺增生术后便秘患者88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A组(n=28)、B组(n=30)及C组(n=30)。

A组行一般护理干预,B组在一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C组在一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

比较三组临床相关指标、便秘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A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每次排便时间均长于B组,B组均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3、7 d后,三组VAS评分、便秘评分、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C-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AS评分、便秘评分、PAC-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评分、便秘评分、PAC-QOL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B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5)。

三组粪便梗阻发生率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高于B组,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更有效改善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便秘情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经皮穴位电刺激前列腺增生便秘生活质量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Acupoint Plaste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LU Qiaoni, YE Lu, CHEN H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21(22): 0-089[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cupoint plaste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Method: 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reated in Nanchang People' s Hospital from August 2021 to August 202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n=28), group B (n=30) and group C (n=30) by random drawing method. Group A received gene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acupoint plaste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constipation,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quality of life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defecation interval time and each defecation time in group A were long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those in group B were long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7 days of intervention, VAS scores, constipation scores and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PAC-QOL) scores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AS scores, constipation scores and PAC-QOL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 VAS scores, constipation scores and PAC-QOL scores 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those 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fecal obstruction and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at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C,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oint plaste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nstipation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after surger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s of adverse events.[Key words] Acupoint plaste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First-author's address: Intravenous Chemotherapy Drug Dispensing Room, Nanchang People's Hospital, Nanchang 330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22.020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常见症状为尿路梗阻、尿频、尿急等,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针对该疾病常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穴位刺激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振动排痰中的应用

穴位刺激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振动排痰中的应用

结果: 两组患者经 1 周治疗后,SpO2 均高于入院时; 观察组每日排痰量、1 周后 SpO2 高于对照组,而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 0. 05) 。结论: 穴位刺激排痰效果优于振动排痰,适合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防治肺部感染的日常手段。
关键词 振动排痰; 穴位刺激; 神经外科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 - 9676. 2012. 18. 023
·38·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年第 9 卷第 18 期( 下半月版)
穴位刺激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振动排痰中的应用
张文娟
摘 要 目的: 比较穴位刺激辅助振动排痰与机械振动排痰对神经外科患者的排痰效果。方法: 48 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28
例) 和对照组( 20 例) ,观察组给予穴位刺激辅助振动排痰,对照组行机械振动排痰治疗,比较两组排痰量、SpO2 和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
[5] 谢红 英,毛君 晓,赖 小 芳,等. 重 症 病 房 患 者 服 的 制 作 与 应 用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2) : 48.
[6] 邱 立,周兰姝. 我国护理用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J]. 护理学 杂志,2007,22 ( 6) : 74 ~ 76. ( 收稿日期: 2012 - 04 - 12) ( 本文编辑 曹素文)
作者单位: 210029 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张文娟: 女,本科,主管护师
1. 2. 1 排痰仪的作用及原理 我科选用的是 YS800 系列体 外振动排痰机,具体操作: 排痰前常规应用异丙托溴胺 500 μg、氨溴索 30 mg 加入生理盐水 10 ml 中雾化吸入后,患者取 侧卧位,选择合适的扣击头( 圆形海绵接头,90 mm) ,设置初 始频率 10 ~ 20 Hz,操作者手持手柄将排痰仪扣击头先放在患 者的肺底部,由外向内,由下往上,由周围到中央向肺门匀速 移动叩击头,遍布整个肺野,每次大约 15 ~ 20 min,每日 2 ~ 3 次。排痰后清醒患者鼓励其咳痰,对于意识障碍及咳痰有困 难的患者要予及时吸痰。排痰要选择在餐前 2 h 或餐后 2 h, 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加强保暖,以防感受外邪。同时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耐受程度调节频率,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宜。 1. 2. 2 穴位刺激法的应用 ( 1) 穴位的选择。选择足太阳膀 胱经的双肺俞穴,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背俞穴。肺俞穴 的功效有清热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喘、肺炎等。( 2) 取穴。肺俞穴,取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 5 寸处,取穴后用记号笔圈示标明。( 3) 在普通排痰操作基础 上,重点于背部所圈示的双侧肺俞穴位,将叩击头紧贴肺俞穴 处同时振动 3 ~ 5 min,可根据排痰效果适当增大振动频率以 刺激穴位。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排痰量 对能自主咳嗽的患者收集记录咳出痰量,负 压吸痰者采用一次性集痰器留痰,测量和记录每次治疗后排 痰量。 1. 3. 2 SpO2 采用 SpO2 仪测量人院时及辅助排痰 1 周后不 吸氧状态下患者末梢 SpO2 。

耳穴贴压实验报告(3篇)

耳穴贴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耳穴贴压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目的。

近年来,耳穴贴压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疼痛、高血压、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耳穴贴压疗法的临床效果,本实验对耳穴贴压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耳穴贴压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探讨耳穴贴压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的临床效果;3. 为临床推广应用耳穴贴压疗法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100例疼痛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疼痛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本实验。

2. 实验分组: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采用耳穴贴压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① 寻找耳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相应的耳穴,如:肝、肾、心、肺、大肠等。

② 贴压:用无菌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选定的耳穴上。

③ 刺激:患者每天自行按压耳穴3-5次,每次按压1-2分钟。

④ 治疗周期:每个治疗周期为7天,共治疗4个周期。

(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4. 评价指标:(1)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2)治疗效果:根据疼痛评分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疼痛评分:治疗前为(7.2±1.5)分,治疗后为(3.8±1.2)分。

2. 对照组疼痛评分:治疗前为(7.1±1.6)分,治疗后为(4.9±1.3)分。

3. 治疗效果:(1)实验组: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2)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0%。

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

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

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作者:张智龙陈天鑫王运祥朱瑜琪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12期[摘要]穴位注射疗法是常用中医适宜技术之一,凭借其“简、便、效、廉”的特点在骨科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周炎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在CNKI、WanFang、CBM、VIP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2011—2021年发表的关于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

对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概况、穴位选择规律及用药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发现穴位注射疗法在减轻疼痛和改善肩功能方面效果显著,且具有治疗费用低、安全性高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穴位注射常与中医推拿、针刺、中药、针刀等疗法联用以治疗肩周炎,众多研究也表明穴位注射可与其他疗法产生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但目前研究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机制、穴位选择及药物使用类别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穴位注射;肩周炎;肩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2-0037-04肩周炎是指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和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僵硬以及肩关节周围相关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导致生活无法自理[1-2]。

该病具有起病慢、病程长的特点,发病年龄以40~70岁为主,50岁左右最為频发,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3]。

肩周炎又被称为“肩凝症”“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中医学将肩周炎归属于“肩痹”“痹症”范畴[4-5]。

穴位注射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液体制剂注射到相关腧穴中的一种治疗方法,注射时“针”的针刺作用和药物作用可对机体产生双重刺激,在穴效和药效的作用下达到调节人体功能和治疗疾病的效果[6-7]。

穴位注射疗法在骨科临床中应用广泛,已是治疗肩周炎的重要治法之一,现将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24年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不同穴位敏化程度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不同穴位敏化程度对比研究》范文

《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不同穴位敏化程度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关节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尽管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

中医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KOA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效果。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对比不同穴位敏化程度,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KOA模型组。

KOA模型组通过手术造成关节损伤,建立KOA模型。

2. 穴位选择选择几组常用针灸穴位,如足三里、血海、梁丘等,进行大鼠穴位敏化程度的对比研究。

3. 方法步骤(1)制作KOA模型大鼠:采用关节损伤法制作KOA模型大鼠。

(2)穴位刺激:使用电子针灸仪对选定穴位进行刺激。

(3)敏化程度评估: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电刺激反应等指标,评估不同穴位的敏化程度。

(4)数据收集与分析:记录各组大鼠的敏化程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行为变化观察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发现足三里等穴位在刺激后,大鼠表现出明显的舒张反应,而血海等穴位则反应较弱。

2. 电刺激反应比较在电刺激下,足三里等穴位表现出较高的敏化程度,电流刺激的阈值较低,而其他穴位则相对较低。

3. 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穴位在KOA模型大鼠中存在显著的敏化程度差异。

足三里等穴位在KOA模型大鼠中表现出较高的敏化程度。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中,不同穴位的敏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发现可能与穴位的生理特性和大鼠的个体差异有关。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此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穴位敏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中医针灸疗法在KOA治疗中的应用。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不同穴位的敏化程度,发现足三里等穴位在模型大鼠中表现出较高的敏化程度。

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

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

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摘要]:作为西方针刺疗法(Western Acupuncture)的灵魂---激痛点(Trigger Point)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的腧穴理论有太多的相似。

经比较发现,超过92%的激痛点(235/255)与腧穴在解剖上相对应。

而79.5%针灸灸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MTrP相似。

二者均可以引发类似的线性感传。

其中二者完全一致或基本完全一致达76%,另有14%也有部分一致。

其次,二者均可主治内脏性症状,如腹泻、便秘、痛经等。

因此,二者在解剖位置,临床主治,针刺引起线性感传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的相似性。

近年来,在中国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之上,西方提出了所谓的西方医学针灸疗法(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或西方针灸疗法(West Acupuncture)。

由于其主要刺激点是激痛点(Trigger Point),所以又称之为激痛点针刺疗法(Trigger Point Acupuncture)或干针疗法(Dry Needling)。

这种新针刺疗法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并成熟,影响越来越大。

例如在Google上以Acupuncture搜索,可得到16 700 000个查询结果,而以Trigger point(激痛点)搜索,则可得到29 900 000个查询结果。

从这一点来看,在公众英文文献中,它的影响可能已经超过针灸。

激痛点是指按压时可出现局部敏感痛点,甚至可引起远端疼痛,有时还可产生感传性植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它的产生常与内脏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及肌筋膜性疼痛有关。

从其临床特征来看,它与传统针灸学中的阿是穴十分类似,但它更系统,且有其现代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基础。

新近的研究显示,在治疗肌筋膜疼痛方面,激痛点针刺疗法临床疗效也似乎较传统针灸更好。

由于它与包括阿是穴在内的传统针灸穴位无论是主治、针感、还是生理、病理特征、临床主治均有一定的联系。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

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什么是穴位,现代科学对于穴位结构的研究(一)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针刺进穴位后究竟刺中了什么结构?该结构与非穴位有何不同?不同穴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的关系。

1.穴位与神经(nerve):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徐州学医学院的研究也证实,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神经主干者205穴(占56.8%),其中靠近皮神经主干者104穴(占38.8%),靠近深部神经主干者122穴(占33.8%);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个穴位的解剖观察表明,针刺进穴位后直接刺中神经干者152穴(占49.19%),针旁0.5厘米内有神经干者157穴(占50.81%),说明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穴位与非穴位比较,非穴位区神经干支比穴区较少。

如Nakazo等对动物及人体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组织中神经纤维数量作光镜、电镜观察,并经计算机统计发现,两者神经纤维密度之比为7.22:5.26(约1.4倍)。

穴区与非穴区比较,穴区的皮肤、皮下、肌层等不同层次内所包含的特异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神经装置要丰富得多。

如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

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2. 穴位与血管(包括血管壁上自主神经)穴位与血管(blood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仅次于周围神经。

如徐州医学院研究发现全身361个穴位中,靠近动脉主干者58穴(占16.1%),靠近浅静脉干者87穴(占24.7%);上海中医学院对十二经309穴针下结构的观察也表明,针刺入穴位,针下正当动脉干者24穴(占7.26%),针旁有动、静脉干者262穴(占84.36%);大连和福建医学院也有类似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基于fMRI针剌足少阴肾经然谷穴激活脑区特异性研究》

《基于fMRI针剌足少阴肾经然谷穴激活脑区特异性研究》

《基于fMRI针剌足少阴肾经然谷穴激活脑区特异性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中医穴位刺激与脑功能连接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fMRI技术,针对足少阴肾经然谷穴的针刺刺激,探讨其激活脑区的特异性,以期为中医穴位刺激与脑功能的关系提供新的认识。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足少阴肾经是中医经络理论中的重要经脉之一,然谷穴作为该经脉上的重要穴位,具有调和气血、益肾固本的作用。

然而,关于然谷穴的刺激对脑功能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fMRI技术,探讨针剌然谷穴时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及这种激活的特异性,从而为中医穴位刺激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无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及金属过敏史。

2. 实验材料与设备采用fMRI扫描仪、针灸针、消毒用品等。

3. 实验过程对实验对象进行针灸刺激,选取然谷穴进行针剌,同时进行fMRI扫描。

通过对比针剌前后的脑区活动情况,分析然谷穴刺激对脑区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1. fMRI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fMRI扫描,我们观察到针剌然谷穴后,脑部多个区域出现了明显的激活现象。

其中,与情感、认知、运动等功能相关的脑区出现了显著的激活。

这表明然谷穴的针剌刺激能够引起脑部的广泛反应。

2. 脑区激活的特异性分析通过对激活脑区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与肾脏功能相关的脑区如扣带回、海马等出现了显著的激活。

这表明然谷穴的针剌刺激对肾脏功能相关的脑区具有特异性激活作用。

此外,我们还发现这种激活作用与针剌刺激的强度、频率等参数有关。

五、讨论本研究通过fMRI技术,探讨了针剌足少阴肾经然谷穴时脑区的激活情况及特异性。

研究发现,然谷穴的针剌刺激能够引起脑部的广泛反应,特别是与肾脏功能相关的脑区出现了显著的激活。

这为中医穴位刺激与脑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发现针剌刺激的参数如强度、频率等对脑区激活具有影响。

刺激穴位下神经对血压的影响

刺激穴位下神经对血压的影响

刺激穴位下神经对血压的影响
李嘉;李鹏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1992(011)004
【摘要】实验在乌拉坦、氯醛糖混合麻醉的大鼠和猫上进行,弱电流刺激腓深神经,桡深神经均起明显降压效应,强电流刺激时降压效应减小,刺激腓浅神经以升压反应为主,刺激正中神经引起强烈的升压反应,失血状态下刺激上述神经均起升压反应,除正中神经外,刺激所引起的升压反应都可被静脉推注东莨菪碱阻断,另外,电生理实验显示,刺激腓深、腓浅神经引起的传入冲动可聚合于延髓巨细胞旁外侧核的神经元,刺激腓深神经可抑制兴奋反应,而刺激腓浅神经多数起兴奋作用。

【总页数】4页(P13-16)
【作者】李嘉;李鹏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上海医科大学理学教研室,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电刺激猫心下神经对心包经及肺经穴位肌电影响的比较研究 [J], 张建梁;陈淑萍
2.面神经损伤后穴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 牙祖蒙
3.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对妊娠晚期下腰痛的影响 [J], 陈伟业;王爱群;张立贤
4.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影响运动员神经传导速度的实验研究 [J], 吴瑛;马海峰
5.面神经损伤后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核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J], 牙祖蒙;王建华;李忠禹;谭颖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康成人合谷穴、后溪穴的针刺 fMRI 比较研究

健康成人合谷穴、后溪穴的针刺 fMRI 比较研究

健康成人合谷穴、后溪穴的针刺 fMRI 比较研究杨骏;黄建军;卢琦;李传富;徐春生;张庆萍;陈东晓;汪林英;朱一芳;张威;武媛媛【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目的:利用 fMRI 探讨针刺合谷穴和后溪穴主治疾病的中枢神经生理学机制及两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

方法:共募集4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

分为针刺合谷穴组与针刺后溪穴组,每组各20名。

采用改良后的组块设计方案,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两组健康志愿者左侧合谷穴或后溪穴任务态 fMRI 数据。

利用 AFNI 程序分析脑激活区,对所有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分析和组间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 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 =0.002,α≤0.05)。

结果:针刺左侧合谷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颞上回、豆状核、壳核、小脑,右侧中央后回、顶下小叶、额中回、颞中回、缘上回、丘脑、丘脑底核、尾状核、扣带回,左侧额下回、枕中回和脑岛;针刺左侧后溪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脑岛、小脑,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尾状核头和体,左侧扣带回、丘脑和腹后内侧核;针刺左侧合谷穴和后溪穴,组间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合谷穴组较后溪穴组右侧额中回、额下回激活减弱,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激活增强。

结论:本研究为“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合谷穴治疗汗症、后溪穴治疗颈项腰背部疾病以及两穴的镇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并进一步从中枢神经层面表明了部位相近的穴位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总页数】6页(P1575-1580)【作者】杨骏;黄建军;卢琦;李传富;徐春生;张庆萍;陈东晓;汪林英;朱一芳;张威;武媛媛【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合肥,230031;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相关文献】1.左、右后溪穴激活脑功能区相关性fMRI比较研究 [J], 胡霞;王华;李佳;刘建民;吴松;唐宏图;徐海波;韩俊洲2.针刺合谷穴的fMRI研究进展 [J], 李晓陵;李艳;张帆;杨晶晶;梁军;张贺;王珑;范越3.手针针刺合谷穴得气和疼痛相反的脑边缘叶效应fMRI研究1例 [J], 方继良;Hui KS Kathleen;Liu Jing;Nixon Erika;周科华;王小玲4.针刺外关穴和非穴fMRI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J], 曾统军;赖新生;黄泳;唐纯志;杨君军;张贵锋;李赣龙5.外关穴和阳陵泉穴区不同层次针刺激活脑区的fMRI比较研究 [J], 王艳杰;吴俊贤;黄泳;邹燕齐;陈俊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正常人经穴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情况分析

基于正常人经穴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情况分析

基于正常人经穴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情况分析嵇波;李晓泓;张露芬;朱江【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情况.方法:本文查阅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对近50年来关于正常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发现健康人的经穴-脏腑间确实存在相关性,并且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应的脏腑的调节效应不同.同时对该研究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思路做了初步分析.结论:健康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值得考虑,可结合针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观测.%To study the fact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nel points and Zang - fn organs in healthy persons. Methods; The paper referred to the database of CNKI and PubMed, 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publications in the past 50 years about the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nel points and Zang-fu organs in healthy persons. Results:It showed the associativity really existed between channel points and Zang - fu organs, and the same acupoint in different hours could mak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corresponding Zang -fu. Meanwhile, it mad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its significanc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suggestions. Conclusion: It is valuable lo think of study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annel points and Zang - fu organs in healthy persons, and it can be observed with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cupuncture.【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2页(P71-72)【关键词】经穴脏腑相关;经络;穴位【作者】嵇波;李晓泓;张露芬;朱江【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0经穴-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反映了体表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一种双向性联系[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刺激的比较研究
在现代康复医学中,外部刺激疗法虽非占有主要的地位,但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对神
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及其并发症(如痉挛)的治疗过程中,刺激疗法有着手术和药物疗法不可取
代的优势。

此外,通过感觉刺激,可以提高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通过对肌梭中的传入神经
纤维进行刺激,可以兴奋运动神经元,使较多的神经元参与活动,这将有助于对患者运动功
能的重构。

而在单一重复的运动训练中,加入外部刺激,有助于维持大脑皮层兴奋度,保证
训练的效果外部刺激疗法中的穴位电刺激疗法与运动训练宜同时进行,为验证这种结合方式
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已进行了正常人的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持续电刺激的对多数肌肉的
影响并不明显。

故在此提出根据运动训练时患者肢体的不同动作阶段,变换刺激模式的结合
方法。

利用机器人系统搭建实验平台,一方面可以提供一般运动训练器械和功能电刺激不能
实现的自主循迹训练,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患者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意向,给予适合的刺激。

2、平台的总体框架
平台包含康复机器人部份 (由电机驱动器和机器臂组成)、TENS部份(由电刺激控制模块和TENS仪组成)、sEMG采集部份 (由位置信息采集模块和sEMG采集仪组成)和工控机(负责控制
和提供视觉反馈)。

工控机利用 RS232与另外三个部分进行通信,由电机驱动器获取机器臂的
当前位置信息,同时将位置信息作为视觉反馈输出到显示器上;电机驱动器根据工控机发出
的指令,控制机器臂上的电机,并利用电机上的光电编码器测量机器臂的当前位置反馈给工
控机;电刺激控制模块利用由工控机发出的机械臂位置信息来控制TENS仪;位置信息采集
模块则将工控机发出的位置信息由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发送至 sEMG采集仪上以供
日后数据分析时作为参考之用。

3、平台的系统结构与实验方法
平台的系统结构图
平台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图中JT 为坐标空间转换的雅可比矩阵。

工控机利用从机器臂上获取的当前位置信息,位置信息与规划中的轨迹进行比较,以确定电
机下一步的控制方针,然后通过特定的算法,控制电机驱动器、位置信息采集模块和电刺激
控制模块。

为了验证实针、电针和经皮电刺激的区别,并了解刺激后对人体s EMG 的影响趋势,对同一
实验对象分别进行扎实针、电针和经皮电刺激下的循迹运动,观察各刺激方式对sEMG 的影
响效果。

实验:健康男性10 名,年龄25 ~ 35 岁,身高170 ~ 178 cm,体重60 ~ 78kg,惯用手为
右手。

实验采用市面上常用的T E N S 仪进行,进行实针刺激( 针灸和电针) 时使用一次性针灸用针,而经皮电刺激则采用50mm×50mm 的硅胶电极片。

实验时对实验对象施予0.5 ~ 2Hz 的电刺激,电流在50mA 以下,刺激强度以实验对象耐受程度为准,本实验采用Noraxon Myosystem-2400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仪及 Noraxon 的固定间距肌电片( 间距为20mm),采样频
率为1500Hz。

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阻抗约束模式下的自主循迹训练,同时接受穴位
刺激。

刺激方式分为扎实针、电针和经皮电刺激三种,其间进行sEMG 采集,在循迹训练过
程中,选择为作业平面,肢体高度以对象胸前为准,轨迹尺寸则依照实验对象的活动域设置。

实验中刺激点选取肩髎 (TE14)、曲池(LI11) 、手三里(LI10)、合谷(LI4) 四个穴位。

s EMG 采集的肌肉为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三角肌中共四个通路。

数据分析过程中,先对原始的sEMG 去除直流分量以消除干扰,并进行全波整波,然后再通
过Butterworth 低通滤波得到sEMG 的包络线,分析主要针对s EMG 包络线的幅值均值进行。

由于本实验采用的是0.5 ~ 2Hz 的电刺激,因此用低通滤波已经可以消除电刺激的干扰。

4、实验结果
实验获得电针下的直线循迹运动、低频经皮电刺激下的直线循迹运动和低频经皮电刺激下的
外展圆循迹运动,共三组数据;各组包含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的sEMG。

各肌肉sEMG 的幅值均值,得到如下数据:
根据表1 和表2 中的数据,计算实验对象在不同刺激方式下进行有刺激和没有刺激的直线循
迹运动之间的sEMG 幅值均值的变化率,各组变化率分别为实针刺激、电针刺激和经皮电刺
激相对该组中的无刺激运动而言的。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扎实针与电针刺激之间在大部分肌
肉上的sEMG 幅值均值变化率都有较明显的差异,而电针与经皮电刺激之间则在大部分肌肉
上的sEMG 幅值均值变化率都没有明显差异。

由结果可以看出,电针刺激与扎实针的刺激效果之间区别明显,而扎实针情况下的电刺激与
经皮电刺激的效果则在大部分肌肉上没有明显区别,由此可以判断,没有电刺激的针刺疗法
效果并不如有电刺激的针刺疗法能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侵入式电刺激和非侵入式电刺激的效
果基本相当。

这一结果与文献中所述相似,验证了经皮电刺激可以取代电针灸的可行性。

大部份外部刺激存在的是暂时的效果,提高效率,应该在运动训练的同时加入电刺激,但电
刺激引发的肌肉收缩不单有辅助的效果,也能成为一种阻抗,所以应该因应不同的动作阶段
给予不同的刺激,机器人辅助下的运动训练存在优势,不是单一动作,可支持较多的动作阶
段的不同刺激模式,不是单个动作,而是可以给合循迹训练进行的综合式训练方式,以实际
的运动动作来决定刺激方式。

现代康复治疗中重视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度,在运动中应
该尽量调动患者对其患肢残余的自主运动意向在运动。

研究指出,在运动疗法中结合针刺穴位的刺激方式可以缓解痉挛,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运动疗法。

然而,该研究中所使用的是实针的刺激,如前文所述,实针刺激并不利于与运动
疗法相结合,扎针时活动患者的肢体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本研究在实现运动与穴位
刺激结合的疗法时,使用经皮电刺激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